年級字:血(P3) 肉(P1) 橫(P2) 飛(P1)
清·陳天華《獅子吼》第八回:“即有幾個如狼似虎的獄吏,各執竹條,縱橫亂打,打得血肉橫飛,足足打了四個小時,方纔喪命。”
年級字:鮮(P2) 血(P3) 淋(P3) 漓(P5)
元·金仁杰《追韓信》第四折:“猿背彎躬,醉眼朦朧,腰項斜稱,呀!他可早鮮血淋漓了戰袍領!”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十一回:“也有打破頭的,鮮血淋漓,好不慘傷。”
年級字:以(P1) 血(P3) 洗(P2) 血(P3)
《舊唐書·源休傳》:“我國人皆欲殺汝,唯我不然。汝國已殺突董等,吾又殺汝,猶以血洗血,污益甚爾。”
年級字:血(P3) 腥(P4) 暴(P4) 力(P1)
詞性:副詞
常見詞組凶殘的行為。
年級字:狗(P2) 血(P3) 噴(P3) 頭(P1)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范進因沒有盤費,走去同丈人商議,被胡屠夫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
年級字:龍(P2) 血(P3) 玄(P3) 黃(P1)
年級字:血(P3) 流(P1) 成(P1) 河(P1)
《舊唐書·李密傳》:“屍骸蔽野,血流成河,積怨滿于山川,號哭動於天地。”
年級字:披(P2) 心(P1) 瀝(P0) 血(P3)
《南史·袁昂傳》:“推恩及罪,在臣實大,披心瀝血,敢乞言之。”
年級字:冷(P2) 血(P3) 動(P1) 物(P1)
體溫隨環境溫度的改變而變化的動物。比喻缺乏感情、對人對事冷漠的人。
錢鍾書《圍城》:“李先生本來像冬蟄的冷血動物,給顧先生當衆恭維得春氣入身,蠕蠕欲活。”
年級字:血(P3) 氣(P1) 之(P2) 勇(P2)
《孟子·公孫丑上》:“夫子過孟賁遠矣。”宋·朱熹集註:“孟賁血氣之勇。”
年級字:血(P3) 戰(P4) 到(P1) 底(P2)
血戰: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戰鬥。指激烈戰鬥到最後時刻。
唐·杜甫《送靈州李判官》詩:“血戰乾坤赤,氛迷日月黃。”
年級字:飲(P2) 血(P3) 茹(P0) 毛(P1)
茹:吃。用來描繪原始人不會用火,連毛帶血地生吃禽獸的生活。
《禮記·禮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年級字:血(P3) 氣(P1) 方(P1) 剛(P2)
血氣:精力;方:正;剛:強勁。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論語·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年級字:兵(P3) 不(P1) 血(P3) 刃(P1)
兵:武器;刃:刀劍等的鋒利部分。兵器上沒有沾上血。形容未經戰鬥就輕易取得了勝利。
《荀子·議兵》:“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年級字:狗(P2) 血(P3) 淋(P3) 頭(P1)
舊時迷信說法,謂狗血淋在妖人頭上,就可使其妖法失靈。後形容罵得很兇,使被罵者如淋了狗血的妖人一樣,無言以對,無計可施。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五十三回:“馬知府道:‘必然是個妖人!’教去取些法物來。牢子、節級將李逵捆翻,驅下廳前草地裏,一個虞候掇一盆狗血沒頭一淋。”
年級字:血(P3) 爲(P2) 盟(P5)
歃血:古代會盟,把牲畜的血塗在嘴脣上,表示誠意;盟:宣誓締約。。泛指發誓訂盟。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槃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
年級字:叩(P4) 心(P1) 泣(P4) 血(P3)
《宋書·武帝紀上》:“裕等所以叩心泣血,不遑啓處者也。”
年級字:瀝(P0) 血(P3) 披(P2) 肝(P4)
年級字:枕(P5) 戈(P0) 飲(P2) 血(P3)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五:“賊氛未殄,主上焦勞,凡爲臣子,皆當枕戈飲血,共憤同仇。”
年級字:血(P3) 流(P1) 如(P2) 注(P2)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其物匣刃而走,血流如注。”
年級字:浴(P3) 血(P3) 奮(P2) 戰(P4)
年級字:血(P3) 盆(P2) 大(P1) 口(P1)
指野獸兇殘吞噬的大嘴。也比喻剝削者、侵略者蠶食鯨吞的巨大胃口。
唐·變文《葉淨能詩》:“眼如懸鏡,口若血盆,毒氣成雲。”
年級字:瀝(P0) 血(P3) 披(P2) 心(P1)
前蜀·杜光庭《晉公后土醮詞》:“誠切禱祈,瀝血披心,仰希鑑祐。”
年級字:血(P3) 海(P1) 深(P2) 仇(P4)
血海:形容殺人流血很多。形容仇恨極大、極深。多指人被殺而引起的仇恨。
他轉回身來,面向着哀悼的人羣,“我們要把悲痛變成力量,我們要誓死報這場~。”(曲波《林海雪原》十八)
年級字:嚼(P5) 穿(P1) 齦(P6+) 血(P3)
宋·文天祥《滿江紅·代王夫人作》:“想男兒慷慨,嚼穿齦血。”
年級字:血(P3) 流(P1) 漂(P2)
杵:搗物的棒槌。血流成河,舂米的木棰都漂了起來。形容戰死的人很多。也泛指流血很多。
《尚書·武成》:“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漢·賈誼《益攘》 :“炎帝無道,黃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
年級字:血(P3) 光(P1) 之(P2) 災(P3)
元·無名氏《盆兒鬼》楔子:“此卦洽談室一百日內,有血光之災,只怕躲不過去。”
年級字:金(P1) 針(P2) 見(P1) 血(P3)
年級字:兵(P3) 未(P1) 血(P3) 刃(P1)
猶兵不血刃。指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杜甫與嚴武》:“高適是肅宗所任命的統帥,永王爲地方兵力所擊敗身死之後,高適兵未血刃而罷。”
年級字:熱(P2) 血(P3) 沸(P4) 騰(P3)
劉白羽《紅太陽頌》:“中國的天空在燃燒、大地在流血。不甘心作亡國奴隸的億萬人民滿腔怒火,熱血沸騰。”
年級字:血(P3) 流(P1) 成(P1) 渠(P6)
清·陳忱《水滸後傳》:“劉猊丟甲丟盔而走,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渠,又折了二千多兵,退到萬慶寺喘急方定。”
年級字:心(P1) 血(P3) 來(P1) 潮(P3)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四回:“但凡神仙,煩惱、嗔癡、愛慾三事永忘……心血來潮者,心中忽動耳。”
年級字:碧(P3) 血(P3) 丹(P4) 心(P1)
滿腔正義的熱血,一顆赤誠的紅心。形容十分忠誠堅定。
《莊子·外物》:“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爲碧。”
年級字:剖(P4) 心(P1) 泣(P4) 血(P3)
年級字:血(P3) 淚(P2) 盈(P4) 襟(P5)
血淚:悲痛的眼淚;盈:滿。眼淚流溼了衣襟。形容非常悲痛。
唐·白居易《虢州刺史崔公墓誌銘》:“遂置笏伏陛,極言是非,血淚盈襟,詞竟不屈。”
年級字:披(P2) 肝(P4) 瀝(P0) 血(P3)
年級字:咬(P2) 血(P3) 爲(P2) 盟(P5)
年級字:鏤(P0) 心(P1) 嘔(P6) 血(P3)
年級字:血(P3) 骨(P2)
清·顧嗣立《元詩選·丁孝子鶴年》:“先是生母馮阻絕東村,病死……齧血沁骨,棺斂以葬。”
年級字:血(P3) 債(P4) 累(P3) 累(P3)
血債:未報的殺人深仇;累累:形容很多。指殺人很多,罪惡極大。
馮德英《迎春花》第二章:“這個狗仗官勢、血債累累的地頭蛇,被暴怒的人們活活地埋進沙坑。”
年級字:泣(P4) 血(P3) 枕(P5) 戈(P0)
枕:枕着。戈:兵器。眼睛流血,睡時枕着武器。形容因悲憤而自勵,立志雪恨。
年級字:椎(P0) 心(P1) 泣(P4) 血(P3)
椎心:捶胸脯;泣血:哭得眼中流血。捶拍胸膛,哭泣出血。形容非常悲痛。
漢·李陵《答蘇武書》:“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年級字:泣(P4) 血(P3) 稽(P4)
稽顙:古代一種跪拜禮儀,屈膝下跪,以額觸地。指懷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向前來致哀的賓客哭拜並致以謝忱。
年級字:腥(P4) 風(P1) 血(P3) 雨(P1)
風裏夾着腥味,雨點帶着鮮血。形容瘋狂殺戮的兇險氣氛或環境。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三回:“腥風血雨滿松林,散亂毛髮墜山奄。”
年級字:飲(P2) 血(P3) 崩(P2) 心(P1)
年級字:血(P3) 雨(P1) 腥(P4) 風(P1)
風裏夾着腥味,雨點帶着鮮血。形容瘋狂殺戮的兇險氣氛或環境。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三回:“腥風血雨滿松林,散亂毛髮墜山奄。”
年級字:有(P1) 血(P3) 有(P1) 肉(P1)
比喻富有生命的活力和內容。多用來形容文藝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動。
朱自清《你我·“子夜”》:“他筆下是些有血有肉能說能做的人,不是些扁平的人形,模糊的影子。”
年級字:磨(P3) 牙(P1) 吮(P6) 血(P3)
年級字:蹈(P3) 鋒(P3) 飲(P2) 血(P3)
清·吳敏樹《唐子方方伯夢硯齋銘》:“公驟起鄉閭,捐家室,誓徒旅,蹈鋒飲血,其軍最爲雄健矣。”
年級字:泣(P4) 血(P3) 膺(P0)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一回:“太太畢竟是個女人,沒有氣力,拗他不過,索性躺在樓板上,泣血捶膺的,一直哭到半夜。”
年級字:流(P1) 血(P3) 千(P1) 里(P1)
年級字:嘔(P6) 心(P1) 瀝(P0) 血(P3)
嘔:吐;瀝:一滴一滴。比喻用盡心思。多形容爲事業、工作、文藝創作等用心的艱苦。
唐·李商隱《李長吉小傳》:“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唐·韓愈《歸彭城》詩:“刳肝以爲紙,瀝血以書辭。”
年級字:蒼(P2) 蠅(P2) 見(P1) 血(P3)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張舜美燈宵得麗女》:“他兩個正是曠男怨女,相見如飢虎逢羊,蒼蠅見血。”
年級字:椎(P0) 牛(P1) 血(P3)
古時聚衆盟誓,殺牛取其血含於口中或以血塗嘴脣,表示誠意。
年級字:杜(P2) 鵑(P4) 啼(P4) 血(P3)
傳說杜鵑晝夜悲鳴,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
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年級字:丹(P4) 心(P1) 碧(P3) 血(P3)
丹心:紅心、忠心。碧血:血化爲碧玉。碧:青綠色的寶石,表示血的珍貴。赤誠的忠心,寶貴的鮮血。用以讚揚爲國捐軀的重大犧牲。
《莊子·外物》:“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爲碧。”元·鄭元祐《張御史死節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
年級字:血(P3) 口(P1) 噴(P3) 人(P1)
宋·曉瑩《羅湖野錄》卷二:“含血噴人,先污其口;百丈野狐,失頭狂走。”
年級字:抱(P1) 璞(P0) 泣(P4) 血(P3)
年級字:以(P1) 水(P1) 洗(P2) 血(P3)
年級字:剖(P4) 肝(P4) 泣(P4) 血(P3)
年級字:血(P3) 爲(P2) 盟(P5)
揆鄭《哀政聞社員》:“楊度初時,倡言排滿,與黃興、劉揆一齧血爲盟,圖爲刺客,將赫然革命之健者。”
年級字:軍(P2) 不(P1) 血(P3) 刃(P1)
年級字:氣(P1) 血(P3) 方(P1) 剛(P2)
年級字:流(P1) 血(P3) 漂(P2) 鹵(P0)
滷:通“櫓”,大盾牌。血流得能將櫓浮起來。形容死傷極多。亦作“流血漂忤”。
年級字:椎(P0) 心(P1) 嘔(P6) 血(P3)
《“五四”愛國運動資料·上海罷市救亡史》:“驅策代表等匍匐來京,作最後之請求,冀當途之覺悟,椎心嘔血,謹爲我大總統縷陳之。”
年級字:一(P1) 針(P2) 見(P1) 血(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毛澤東《反對黨八股》:“這不是把我們的毛病講得一針見血麼?不錯,黨八股中中國有,外國也有,可見是通病。”
年級字:血(P3) 肉(P1) 相(P1) 連(P1)
象血和肉一樣相互聯繫着。比喻關係十分密切,不可分離。
宋·洪邁《雷擊王四》:“趨視之,二百錢乃在其脅下皮內,與血肉相連。”
年級字:汗(P1) 血(P3) 鹽(P4) 車(P1)
駿馬拉運鹽的車子。“汗血”,駿馬。後以之比喻人才埋沒受屈。
“汗血馬”,在我國又稱天馬、大宛馬,語出《史記·大宛列傳》;“鹽車”,語出《戰國策·楚策四》:“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
年級字:刀(P1) 光(P1) 血(P3) 影(P2)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一:“武漢三鎮,自北伐以來,在刀光血影之下已經窒息了整整十年。”
年級字:血(P3) 性(P3) 男(P1) 兒(P1)
明·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六回:“你小姐乃是閨閣中的鬚眉男子,我鐵挺生也是個血性男兒。”
年級字:兵(P3) 無(P2) 血(P3) 刃(P1)
《北史·序傳·涼武昭王李暠》:“昭王以緯世之量。爲羣雄揚奉,兵無血刃,遂啓霸業,乃修敦煌舊塞。”
年級字:頭(P1) 破(P2) 血(P3) 淋(P3)
頭被打破,流出了血。形容受到嚴重打擊或遭到慘敗的樣子。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徐老僕義憤成家》:“常常打得皮開肉綻,頭破血淋,也再無一點退悔之念,一名怨恨之言。”
年級字:嘔(P6) 心(P1) 滴(P3) 血(P3)
比喻用盡心思。多形容爲事業、工作、文藝創作等用心的艱苦。同“嘔心瀝血”。
年級字:弘(P6) 碧(P3) 血(P3)
形容爲正義事業而流的血。萇弘:春秋時周大夫,又稱萇叔。碧:青綠色的玉石。
《莊子·外物》:“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爲碧。”
年級字:含(P4) 血(P3) 人(P1)
《五燈會元·黃龍新禪師法嗣·崇覺空禪師》:“含血噀人,先污其口。百丈野狐,失頭狂走。驀地喚回,打個筋斗。”
年級字:頭(P1) 破(P2) 血(P3) 流(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四回:“照道士臉上一刮,可憐就打得~身倒地,皮開頸折腦漿傾。”
年級字:裹(P5) 血(P3) 力(P1) 戰(P4)
清·姚鼐《孫忠愍祠記》:“指揮之子泰,當建文時,爲北平都指揮使;燕師起,與戰於懷來,中矢,裹血力戰,竟陷陳死。”
年級字:含(P4) 血(P3) 噴(P3) 人(P1)
宋·曉瑩《羅湖野錄》卷二:“含血噴人,先污其口;百丈野狐,失頭狂走。”
年級字:龍(P2) 血(P3) 鳳(P4) 髓(P4)
年級字:血(P3) 染(P3) 沙(P2) 場(P2)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卷二:“設將軍等今日不來,吾輩血染沙場早矣。”
年級字:青(P1) 肝(P4) 碧(P3) 血(P3)
年級字:血(P3) 淚(P2) 斑(P3) 斑(P3)
年級字:血(P3) 肉(P1) 模(P2) 糊(P4)
血流肉爛,無法辨認器官肢體。形容死亡或受傷的慘狀。
仔細看去,這條路上~成了一片,沒有一個乾淨的屍體。 ★巴金《家》二十五
年級字:飲(P2) 膽(P3) 嘗(P3) 血(P3)
年級字:血(P3) 風(P1) 肉(P1) 雨(P1)
清·梁啓超《論權利思想》:“試一讀歐美諸國法律發達史,如立憲政,廢奴隸……等諸大法律,何一不自血風肉雨中薰沐而來。”
年級字:血(P3) 跡(P2) 斑(P3) 斑(P3)
年級字:口(P1) 血(P3) 未(P1) 乾(P1)
古時訂立盟約,要在嘴上塗上牲口的血。指訂約不久就毀約。
《左傳·襄公九年》:“與大國盟,口血未乾而背之,可乎?”
年級字:茹(P0) 毛(P1) 飲(P2) 血(P3)
茹:吃。用來描繪原始人不會用火,連毛帶血地生吃禽獸的生活。
《禮記·禮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年級字:屍(P4) 山(P1) 血(P3) 海(P1)
年級字:斬(P2) 頭(P1) 瀝(P0) 血(P3)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我是斬頭瀝血的人,何肯戲弄良人!”
年級字:頭(P1) 破(P2) 血(P3) 出(P1)
年級字:瀝(P0) 血(P3) 叩(P4) 心(P1)
年級字:噴(P3) 血(P3) 自(P1) 污(P5)
含血噴人,卻先污己口。比喻本欲惡毒地污衊、攻擊他人,結果卻先害了自己。
年級字:枕(P5) 戈(P0) 泣(P4) 血(P3)
唐·房玄齡《晉書·桓溫傳》:“枕戈泣血,志在復讎。”
年級字:心(P1) 泣(P4) 血(P3)
《舊唐書·良吏傳上·薛大鼎》:“請勿攻河東,從龍門直渡,據永豐倉,傳檄遠近,則足食足兵。既總天府,據百二之所,斯亦拊心泣血之計。”
年級字:殺(P4) 人(P1) 不(P1) 見(P1) 血(P3)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三十五:“那李林甫混名叫做李貓兒,平昔不知壞了多少大臣,乃是殺人不見血的劊子手。”
liǔ shù shàng zháo dāo sāng shù shàng chū xuè
年級字:柳(P3) 樹(P1) 上(P1) 着(P2) 刀(P1) ,(P1) 桑(P4) 樹(P1) 上(P1) 出(P1) 血(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