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蜂(P2) 識(P2) 鶯(P4) 猜(P2)
元本·高明《琵琶記·牛相教女》:“絳羅深護奇葩小,不許蜂識鶯猜。”
年級字:浪(P1) 蝶(P1) 游(P1) 蜂(P2)
明·高濂《玉簪記·姑阻》:“我若做浪蝶游蜂,老天呵,須教是裾馬襟牛。”
年級字:蜂(P2) 腰(P3) 猿(P4) 背(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九回:“腰裏緊緊束着一條蝴蝶結子長穗五色宮絛,腳下也穿着鹿皮小靴:越顯得蜂腰猿背,鶴勢螂形。”
年級字:浪(P1) 蝶(P1) 狂(P3) 蜂(P2)
元·高明《琵琶記·牛小姐規勸侍俾》:“驚起嬌鶯語燕,打開浪蝶狂蜂。”
年級字:蜂(P2) 屯(P6+) 烏(P3) 合(P1)
宋·王禹偁《賀聖駕還京表》:“蕞爾林胡,無名內侮,蜂屯烏合,鼠竊狗偷;必想邊民奪挺以毆攘,亭長持繩而縶縛。”
年級字:蜂(P2) 擁(P3) 而(P1) 來(P1)
年級字:蜂(P2) 窠(P0) 蟻(P3) 穴(P1)
比喻佔據的地方極爲窄小,藉以對偏安一隅的地方勢力的蔑稱。
宋·曾慥《類說·見聞錄·胡訥》:“開寶八年,王師圍金陵。朝廷殿試《橋樑渡長江賦》、《習水戰詩》;江南亦試《王德惟親賦》、《談笑卻秦詩》。太祖笑曰:‘江南畜文臣武將,迨同飛走,豈不知中原有真主耶?’趙普曰:‘蜂窠蟻穴不足掛聖慮。’”
年級字:蟻(P3) 擁(P3) 蜂(P2) 攢(P0)
《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史料·廣東軍務記》:“鄉民蟻擁蜂攢,佈滿山麓,約有十餘萬衆。”
年級字:遊(P2) 蜂(P2) 戲(P2) 蝶(P1)
唐·岑參《山房春事二首》:“風恬日暖蕩春光,戲蝶遊蜂亂人房。”
年級字:遊(P2) 蜂(P2) 浪(P1) 蝶(P1)
明·顧大典《青衫記·裴興私嘆》:“不相饒,遊蜂浪蝶簇花梢,生來懶去追歡笑。”
年級字:蜂(P2) 擁(P3) 而(P1) 上(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墨雨遂掇起一根門閂,掃紅、鋤藥手中都是馬鞭子,蜂擁而上。”
年級字:蜂(P2) 房(P1) 蟻(P3) 穴(P1)
明·楊慎《丹鉛續錄·春秋·隱公元年》:“自共和以來,諸侯如蜂房蟻穴,不用天子之元年矣。”
年級字:稷(P0) 蜂(P2) 社(P2) 鼠(P4)
穀神廟裏的馬蜂,土地廟裏的老鼠。比喻倚勢作惡手的人。
《韓詩外傳》卷八:“稷蜂不攻而社鼠不薰,非以稷蜂社鼠之神,其所託者善。”
年級字:招(P2) 蜂(P2) 引(P2) 蝶(P1)
葉文玲《獨特的歌》:“沒準是很愛賣弄俊俏,四送秋波的人呢,嘿,招蜂引蝶之流,對不起,本人向來深惡痛絕。”
年級字:蜂(P2) 擁(P3) 蟻(P3) 屯(P6+)
清·昭槤《嘯亭雜錄·緬甸歸誠本末》:“帆檣銜接,倏然蜂擁蟻屯者數千人。”
年級字:蜂(P2) 扇(P3) 蟻(P3) 聚(P3)
《隋書·房彥謙傳》:“況乎蕞爾一隅,蜂扇蟻聚,楊諒之愚鄙,羣小之兇慝,而欲憑陵畿甸,覬倖非望者哉!”
年級字:狼(P2) 猛(P3) 蜂(P2) 毒(P4)
年級字:招(P2) 蜂(P2) 惹(P3) 蝶(P1)
《花城》1981年第3期:“她漂亮,美……在那窮鄉僻壤之中,又焉能不招蜂惹蝶?”
年級字:蜂(P2) 合(P1) 蟻(P3) 聚(P3)
前蜀·杜光庭《中和周天醮詞》:“蠢彼不庭,敢違天道……欲恃其蜂合蟻聚之勢,仗鋤耰白挺之徒,垂二十年不賓睿化。”
年級字:蜂(P2) 攢(P0) 蟻(P3) 聚(P3)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三回:“那跟隨楚王人衆,何止千人,一個個俱脫衣露甲,手執暗器,如蜂攢蟻聚,飛奔上壇。”
年級字:蜂(P2) 起(P1) 雲(P1) 涌(P3)
魯迅《二心集·我們要批評家》:“然而,大部分是因爲市場的需要,社會科學的譯著又蜂起雲涌了。”
年級字:蝶(P1) 戀(P6) 蜂(P2) 狂(P3)
明·張鳳翼《灌園記·太史賞花》:“知否,算蝶戀蜂狂,少不得爲韶光一逗溜。”
年級字:蜂(P2) 屯(P6+) 蟻(P3) 聚(P3)
年級字:蜂(P2) 營(P4) 蟻(P3) 隊(P2)
明·宋濂《次劉經歷韻詩》:“一朝閩寇掠鄉部,蜂營蟻隊來無涯。”
年級字:蜂(P2) 媒(P3) 蝶(P1) 使(P2)
花間飛舞的蜂蝶。比喻爲男女雙方居間撮合或傳遞書信的人。
宋·周邦彥《六醜·薔薇謝後作》詞:“多情爲誰追惜?但蜂媒蝶使,時叩窗槅。”元·吳昌齡《張天師》第三折:“偏是你瘦影疏枝,不受那蜂媒蝶使。”
年級字:蜂(P2) 趨(P4) 蟻(P3) 附(P2)
《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史料·聯升社學和鍾鏞社學》:“果然蜂趨蟻附,攘攘熙熙,誠不出神靈所料者矣。”
年級字:蜂(P2) 屯(P6+) 蟻(P3) 雜(P3)
唐·韓愈《送鄭尚書序》:“撞搪呼號以相和應;蜂屯蟻雜,不可爬梳。”
年級字:蟻(P3) 聚(P3) 蜂(P2) 屯(P6+)
屯:聚集。像螞蟻、螽斯一般集聚。比喻集結者之衆多。
清·吳偉業《雁門尚書行》:“蟻聚蜂屯已入城,持矛瞋目呼狂賊。”
年級字:蟻(P3) 集(P3) 蜂(P2) 攢(P0)
明·宋濓《贈行軍鎮撫邁裏古思平寇詩序》:“栝寇復興,蟻集蜂攢,衆號數萬,遂陷婺之永康。”
年級字:撩(P6) 蜂(P2) 剔(P6) 蠍(P0)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六回:“我本待聲張起來,卻怕他沒人做主,惡了西門慶,卻不是去撩蜂剔蠍?”
年級字:鶴(P2) 膝(P3) 蜂(P2) 腰(P3)
①這是指詩歌聲律八病的兩種。泛指詩歌聲律上所犯的毛病。②書法中的兩種病筆。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詩病·詩病有八》:“三曰蜂腰,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四曰鶴膝,第五字不得與第十五字同聲。”
年級字:蛇(P4) 口(P1) 蜂(P2) 針(P2)
年級字:蜂(P2) 屯(P6+) 蟻(P3) 附(P2)
宋·李綱《上道君太上皇帝札子》:“犬戎之衆,蜂屯蟻附,渡壕臨城,梯長如雲,箭落如雨。”
年級字:蜂(P2) 狂(P3) 蝶(P1) 亂(P2)
明·王玉峯《焚香記·允諧》:“那淫奔塢,多少蜂狂蝶亂,畢竟傍誰虛度。”
年級字:蜂(P2) 合(P1) 豕(P0) 突(P3)
如羣蜂聚集,似野豬奔突。比喻衆人雜沓會合,橫衝直撞。
明·劉基《春秋明經·公會齊侯楚人敗徐於婁林》:“今不然矣,中國之虛實在楚人目中矣!於是荊戶乘廣之旅,蜂合豕突以敗徐於婁林。”
年級字:蜂(P2) 出(P1) 泉(P1) 流(P1)
清·龔自珍《古史勾沉論二》:“孔子歿,七十子不見用,衰世著書之徒,蜂出泉流。”
年級字:撩(P6) 蜂(P2) 吃(P1) 螫(P0)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十一回:“那晁住娘子是劉六、劉七裹革出來的婆娘,他肯去撩蜂吃螫?說道:‘你不好問去?只是指使我!’”
年級字:蜂(P2) 攢(P0) 蟻(P3) 集(P3)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十八卷 :“四方商賈來收買的,蜂攢蟻集,挨擠不開。”
年級字:蟻(P3) 附(P2) 蜂(P2) 屯(P6+)
嚴復《原強》:“一旦有急,則蟻附蜂屯,授之以扞格不操之利器,曳兵而走,轉以奉敵。”
年級字:蜂(P2) 擁(P3) 蟻(P3) 聚(P3)
羅振常《史可法別傳》:“城下死者山積,攻者反藉疊屍以登,蜂擁蟻聚,城遂陷。”
年級字:蜂(P2) 擁(P3) 而(P1) 至(P1)
像一窩蜂似地一擁而來。形容很多人亂哄哄地朝一個地方聚攏。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六回:“徐承志等他去遠,剛要回船,前面塵頭滾滾,喊聲漸近,又來許多草寇。個個頭戴浩然巾,手機器械,蜂擁而至。”
年級字:蜂(P2) 迷(P2) 蝶(P1) 猜(P2)
明·高明《琵琶記·丞相教女》:“絳羅深護奇葩小,不許蜂迷蝶猜。”
年級字:蝶(P1) 粉(P2) 蜂(P2) 黃(P1)
唐·李商隱《酬崔八早梅有贈兼示之作》:“何處拂胸資蝶粉,幾時塗額藉蜂黃。”
年級字:蟻(P3) 聚(P3) 蜂(P2) 攢(P0)
南朝·齊·孔稚珪《上和虜表》:“蟻聚蜂攢,窮誅不盡。馬足毛羣,難與競逐。”
年級字:蜂(P2) 附(P2) 雲(P1) 集(P3)
明·歸有光《崑山縣倭寇始末書》:“夜則桅燈如列星,旦則吹螺舉號,蜂附雲集。”
年級字:蜂(P2) 有(P1) 毒(P4)
蠆:蠍子一類的毒蟲。比喻有些人物,地位雖低,但能害人,不可輕視。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君其無謂邾小,蜂蠆有毒,而況國乎?”
年級字:蜂(P2) 迷(P2) 蝶(P1) 戀(P6)
《白雪遺音·嶺兒調·草橋驚夢》:“說不盡夢兒裏半推半就,蜂迷蝶戀花心動。”
年級字:戲(P2) 蝶(P1) 遊(P2) 蜂(P2)
唐·岑參《山房春事二首》:“風恬日暖蕩春光,戲蝶遊蜂亂人房。”
年級字:蜂(P2) 腰(P3) 削(P3) 背(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六回:“蜂腰削背,鴨蛋臉,烏油頭髮,高高的鼻子,兩邊腮上微微的幾點雀瘢。”
年級字:鼠(P4) 竄(P6) 蜂(P2) 逝(P5)
年級字:剔(P6) 蠍(P0) 撩(P6) 蜂(P2)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偏你這罷職歸田一老農,公然敢剔蠍撩蜂。”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一折:“常是個爭龍鬥虎,剔蠍撩蜂。”
年級字:狂(P3) 蜂(P2) 浪(P1) 蝶(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1卷:“紫燕黃鶯,綠柳叢中尋對偶;狂蜂浪蝶,夭桃隊裏覓相知。”
fēng chài zuò yú huái xiù
年級字:蜂(P2) 作(P2) 於(P2) 懷(P3) 袖(P2)
《晉書·劉毅傳》:“蜂蠆作於懷袖,勇夫爲之驚駭,出於意外故也。”
年級字:一(P1) 窩(P2) 蜂(P2) ((P5) 風(P1) )(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