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打(P1) 草(P1) 驚(P2) 蛇(P4)
原比喻懲甲菟乙。後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十四:“打草驚蛇,乃南唐王魯爲當塗令,日營資產,部人訴主簿貪污,魯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年級字:飛(P1) 鳥(P1) 驚(P2) 蛇(P4)
像飛鳥入林,受驚的蛇竄入草叢一樣。形容草書自然流暢。
《法書苑》:“唐時一僧釋亞樓善草書,曾自題一聯:‘飛鳥入林,驚蛇入草。’”
年級字:畫(P1) 蛇(P4) 添(P3) 足(P1)
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戰國策·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而外學其文,雖有賢師良友,若畫脂鏤冰,費日損功。”
年級字:龍(P2) 頭(P1) 蛇(P4) 尾(P1)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30卷:“如在歐公文集序,先說得許多天來底大,恁地好了,到結束處,卻只如此,蓋不止龍頭蛇尾矣。”
年級字:驚(P2) 蛇(P4) 入(P1) 草(P1)
年級字:蛇(P4) 蠍(P0) 為(P2) 心(P1)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便是蛇蠍心腸,不似恁般毒害。”
年級字:封(P1) 豕(P0) 長(P1) 蛇(P4)
封:大;封豕:大豬;長蛇:大蛇。貪婪如大豬,殘暴如大蛇。比喻貪暴者、侵略者。
《左傳·定公四年》:“吳爲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
年級字:龍(P2) 蛇(P4) 飛(P1) 動(P1)
宋·蘇軾《西江月·平山堂》詞:“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年級字:杯(P1) 影(P2) 蛇(P4) 弓(P1)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五回:“杯影蛇弓魔人幻,帷燈匣劍鬼生疑。”
年級字:蛇(P4) 口(P1) 蜂(P2) 針(P2)
年級字:爲(P2) 蛇(P4) 添(P3) 足(P1)
比喻做事節外生枝,不但無益,反而害事。同“爲蛇畫足”。
年級字:毒(P4) 蛇(P4) 猛(P3) 獸(P3)
孫中山《民權主義》第一講:“在人同獸爭的時代,因爲不知道何時有毒蛇猛獸來犯,所以人類時時刻刻不知生死。”
年級字:龍(P2) 蛇(P4) 飛(P1) 舞(P3)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八回:“閨臣聽了,把神凝了一凝,只得打起精神,舉起筆來,刷、刷、刷如龍蛇飛舞一般,一連寫了幾句。”
年級字:蛇(P4) 蠍(P0) 爲(P2) 心(P1)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便是蛇蠍心腸,不似恁般毒害。”
年級字:筆(P1) 走(P1) 龍(P2) 蛇(P4)
唐·李白《草書歌行》:“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旭驚電。”
年級字:一(P1) 蛇(P4) 兩(P1) 頭(P1)
唐·韓愈《永貞行》詩:“一蛇兩頭見未曾,怪鳥鳴喚令人憎。”
年級字:春(P1) 秋(P1) 蛇(P4)
《晉書·王羲之傳》:“行之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年級字:靈(P4) 蛇(P4) 之(P2) 珠(P1)
《淮南子·說覽冥訓》:“譬如惰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
年級字:梟(P0) 蛇(P4) 鬼(P2) 怪(P1)
年級字:蛇(P4) 頭(P1) 鼠(P4) 眼(P1)
年級字:蛇(P4) 蠍(P0) 心(P1) 腸(P5)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便是蛇蠍心腸,不似恁般毒害。”
年級字:豕(P0) 分(P2) 蛇(P4) 斷(P3)
年級字:杯(P1) 蛇(P4) 鬼(P2) 車(P1)
指因疑慮、驚懼導致幻覺中產生的怪物。杯蛇,“杯弓蛇影”之省;鬼車,傳說中的九頭鳥。
《水滸傳》第九五回:“況我兵驚恐,凡杯蛇鬼車,風兵草甲,無往非撼志之物。”
年級字:牛(P1) 鬼(P2) 蛇(P4) 神(P1)
牛頭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虛幻怪誕。後比喻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壞人。
唐·李賀《李賀集序》:“鯨吸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爲其虛荒誕幻也。”
年級字:爲(P2) 蛇(P4) 畫(P1) 足(P1)
《戰國策·齊策二》:“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爲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爲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爲之
年級字:虎(P1) 頭(P1) 蛇(P4) 尾(P1)
頭大如虎,尾細如蛇。比喻開始時聲勢很大,到後來勁頭很小,有始無終。
元·康進之《李逵負棘》第二折:“則爲你兩頭白面搬興廢,轉背言詞說是非,這廝敢狗行狼心,虎頭蛇尾。”
年級字:貪(P3) 蛇(P4) 忘(P2) 尾(P1)
年級字:握(P3) 蛇(P4) 騎(P2) 虎(P1)
《魏書·彭城王傳》:“彥和手握蛇騎虎,不覺艱難。”
年級字:龍(P2) 鬼(P2) 蛇(P4) 神(P1)
年級字:杯(P1) 蛇(P4) 幻(P5) 影(P2)
《花月痕》第五回:“杯蛇幻影,鬼蜮含沙。縈愁緒以迴腸,蔓牽瓜落;拭淚珠而洗面,藕斷絲長。”
年級字:春(P1) 蛇(P4) 秋(P1)
明·宋濂《<史書會要>序》:“近世以來,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連翩。”
年級字:長(P1) 成(P1) 蛇(P4)
虺:小蛇,毒蛇。指養奸遺患。比喻縱容敵人,聽任其強大起來。而留下後患。
年級字:駭(P0) 龍(P2) 走(P1) 蛇(P4)
年級字:鯨(P3) 吞(P3) 蛇(P4) 噬(P1)
年級字:佛(P3) 心(P1) 蛇(P4) 口(P1)
年級字:打(P1) 草(P1) 蛇(P4) 驚(P2)
打草驚了草裏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後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同“打草驚蛇”。
《景德傳燈錄·省念禪師》:“問:‘四衆圍觀,師說何法?’師曰:‘打草蛇驚’”
年級字:筆(P1) 底(P2) 龍(P2) 蛇(P4)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三十一回:“聞公博學廣記,筆底龍蛇,真才子也。”
年級字:弓(P1) 影(P2) 杯(P1) 蛇(P4)
見“弓影浮杯”。猶言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清·沈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一燈如豆,羅帳低垂,弓影杯蛇,驚神未定。”
年級字:三(P1) 蛇(P4) 七(P1) 鼠(P4)
清·翟灝《通俗編·禽魚》:“一畝之地,三蛇七鼠。”
年級字:佛(P3) 口(P1) 蛇(P4) 心(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諸佛出世,打劫殺人,祖師西來,吹風放火,古今善知識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籠檻。”
年級字:行(P1) 行(P1) 蛇(P4)
《晉書·王羲之傳》:“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宋·利登《野農謠》詩:“行行蛇蚓字相續,野農不識何由讀?”
年級字:杯(P1) 中(P1) 蛇(P4) 影(P2)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鳥獸》:“杯中蛇影,自起猜疑;塞翁失馬,難分禍福。龍駒鳳雛,晉閔鴻誇吳中陸士龍之異;伏龍鳳雛,司馬徽稱孔明龐士元之奇。”
年級字:蛇(P4) 欲(P5) 吞(P3) 象(P1)
《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戰國楚·屈原《天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年級字:畫(P1) 蛇(P4) 著(P2) 足(P1)
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同“畫蛇添足”。
唐·韓愈《感春》詩之四:“畫蛇著足無處用,兩鬢雪白趨埃塵。”
年級字:斗(P1) 折(P2) 蛇(P4) 行(P1)
鬥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樣曲折。像北斗星一樣彎曲,像蛇一樣曲折行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唐·柳宗元《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漂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年級字:一(P1) 龍(P2) 一(P1) 蛇(P4)
比喻人的處藏或出或處,或顯或隱,隨着情況的不同而變更。
《管子·樞言》:“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謂周。”《後漢書·馮衍傳》:“一龍一蛇,與道翱翔,與時變化,夫豈守一節哉?”
年級字:草(P1) 蛇(P4) 灰(P2) 線(P2)
《花月痕》第五回回評:“寫秋痕,採秋,則更用暗中之明,明中之暗……草蛇灰線,馬跡蛛絲,隱於不言,細入無間。”
年級字:龍(P2) 屈(P4) 蛇(P4) 伸(P2)
年級字:蛇(P4) 食(P1) 鯨(P3) 吞(P3)
蛇食:像蛇一樣吞食。鯨吞:像鯨一樣吞嚥。比喻強者逐步併吞弱者。
年級字:虛(P4) 與(P2) 委(P3) 蛇(P4)
虛:假;委蛇:隨便應順。指對人虛情假意,敷衍應酬。
《莊子·應帝王》:“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
年級字:蛇(P4) 心(P1) 佛(P3) 口(P1)
佛的嘴巴,蛇的心腸。比喻話雖說得好聽,心腸卻極狠毒。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諸佛出世,打劫殺人,祖師西來,吹風放火,古今善知識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籠檻。”
年級字:撥(P4) 草(P1) 尋(P3) 蛇(P4)
現今懼太后梗阻新改,你反~,撩起太后那邊,好不誤事!(《晚清文學叢鈔·大馬扁》第十二回)
年級字:杯(P1) 弓(P1) 蛇(P4) 影(P2)
將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誤認爲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晉書·樂廣傳》記載有人作客飲酒,見酒杯里有條蛇,喝後嚇得病了。後來知道這蛇原來是屋角上一張弓照在杯里的影子,他的病就好了。
年級字:壁(P2) 間(P1) 蛇(P4) 影(P2)
據漢應劭《風俗通·怪神》所記:杜宣飲酒,見杯中似有蛇,酒後胸腹作痛,多方醫治不愈;後知爲壁上所懸赤弩照於杯,形如蛇,病即愈。《晉書·樂廣傳》也有類似記述。
年級字:歲(P2) 在(P1) 龍(P2) 蛇(P4)
《後漢書·鄭玄傳》:“五年春,夢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巳。’既寤,以讖合之,知當命終,有頃寢疾。”李賢注:“北齊劉晝《高纔不遇傳》論玄曰‘辰爲龍,巳爲蛇,歲至龍蛇。賢人嗟,玄以讖合之’,蓋謂此也。”
年級字:長(P1) 蛇(P4) 封(P1) 豕(P0)
宋·李綱《召赴文字庫祗候引對札子》:“長蛇封豕,蓄銳深謀,待時而發,其意不淺。”
年級字:蛇(P4) 影(P2) 杯(P1) 弓(P1)
把酒杯中的弓影當成了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自驚自怕。
漢·應劭《風俗通義·世間多有見怪》:“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
年級字:龍(P2) 蛇(P4) 混(P5) 雜(P3)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皁帛難分,龍蛇混雜。”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凡聖同居,龍蛇混雜。”
年級字:膝(P3) 語(P1) 蛇(P4) 行(P1)
明·袁宏道《徐文長傳》:“是時公督數邊兵,威振東南,介胄之事,膝語蛇行,不敢舉頭。”
年級字:打(P1) 蛇(P4) 打(P1) 七(P1) 寸(P1)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但做事也要‘打蛇打七寸’才妙,你先生請上裁。”
年級字:一(P1) 字(P1) 長(P1) 蛇(P4) 陣(P2)
元·無名氏《千里獨行》楔子:“張飛雲:‘哥哥,是個什麼陣?’關羽雲:‘兄弟,喚作一字長蛇陣。’”
ré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
年級字:人(P1) 心(P1) 不(P1) 足(P1) 蛇(P4) 吞(P3) 象(P1)
《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戰國楚·屈原《天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qiáng lóng bù yā dì tóu shé
年級字:強(P2) 龍(P2) 不(P1) 壓(P2) 地(P1) 頭(P1) 蛇(P4)
wéi huǐ fú cuī wéi shé ruò hé
年級字:爲(P2) 弗(P0) 摧(P4) ,(P1) 爲(P2) 蛇(P4) 若(P3) 何(P1)
虺:小蛇;弗:不;摧:消滅。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難辦。比喻不乘勝將敵人殲滅,必有後患。
《國語·吳語》:“夫越王好信以愛民,四方歸之;年穀時熟,日長炎炎,及吾猶可以戰也。爲虺弗摧,爲蛇將若何?”
shé huà wéi lóng bù biàn qí wén
年級字:蛇(P4) 化(P1) 爲(P2) 龍(P2) ,(P1) 不(P1) 變(P2) 其(P2) 文(P1)
《史記·外戚世家》:“蛇化爲龍,不變其文;家化爲國,不變其姓。”
fù shé shì shǒu zhuàng shì jiě wàn
年級字:蛇(P4) 螫(P0) 手(P1) ,(P1) 壯(P1) 士(P1) 解(P2) 腕(P4)
手腕被腹蛇咬傷,便立即截斷,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緊要關頭,必須下決心當機立斷。也比喻犧牲局部,照顧全局。
《三國志·魏書·陳泰傳》:“古人有言,蝮蛇螯手,壯士解其腕。”
yī nián bèi shé yǎo sān nián pà cǎo suǒ
年級字:一(P1) 年(P1) 被(P2) 蛇(P4) 咬(P2) ,(P1) 三(P1) 年(P1) 怕(P1) 草(P1) 索(P3)
比喻遭過一次挫折以後就變得膽小怕事。同“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文若虛道:‘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膽氣了。只是守了這些銀錢回去罷。’”
yī zhāo bèi shé yǎo sān nián pà jǐng shéng
年級字:一(P1) 着(P2) 被(P2) 蛇(P4) 咬(P2) ,(P1) 三(P1) 年(P1) 怕(P1) 井(P2) 繩(P2)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過苦頭,以後一碰到類似的事情就害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龍門遠禪師法嗣》:“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道:‘無意者如何?’師曰:‘一度著蛇咬,怕風了斷井索。’”
yī nián bèi shé yǎo shí nián pà jǐng shéng
年級字:一(P1) 年(P1) 被(P2) 蛇(P4) 咬(P2) ,(P1) 十(P1) 年(P1) 怕(P1) 井(P2) 繩(P2)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過苦頭,以後一碰到類似的事情就害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龍門遠禪師法嗣》:“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道:‘無意者如何?’師曰:‘一度著蛇咬,怕風了斷井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