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鬼(P2) 泣(P4) 神(P1) 號(P2)
清·感惺《遊俠傳·俠圓》:“一叢白草雜黃沙,鬼泣神嚎心亂麻。”
年級字:號(P2) 寒(P2) 啼(P4) 飢(P3)
唐·韓愈《進學解》:“冬暖而兒號哭寒,年豐而悽啼飢。
年級字:更(P1) 令(P2) 明(P1) 號(P2)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居數月,有警,擊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號而民信之。”
年級字:施(P2) 號(P2) 發(P1) 令(P2)
《北齊書·楊愔傳》:“每天子臨軒,公卿拜授,施號發令,宣揚詔冊,愔辭氣溫辯,神儀秀髮,百僚觀聽,莫不悚動。”
年級字:先(P2) 笑(P1) 後(P1) 號(P2)
《易·同人》:“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年級字:狼(P2) 號(P2) 鬼(P2) 哭(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八回:“等兩日咱們去痛回一回,大家把這威風煞一煞兒纔好呢!況且寶玉才好了些,連我們也不敢說話,你反打的人狼號鬼哭的。”
年級字:啼(P4) 飢(P3) 號(P2) 寒(P2)
啼:哭;號:叫。因爲飢餓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餓受凍的悲慘生活。
唐·韓愈《進學解》:“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飢。”
年級字:先(P2) 號(P2) 後(P1) 慶(P2)
年級字:發(P1) 號(P2) 施(P2) 令(P2)
號:號令;施:發佈。發佈命令。現在也用來形容指揮別人。
《尚書·冏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藏。”《淮南子·本經訓》:“發號施令,天下莫不從風。”
年級字:神(P1) 號(P2) 鬼(P2) 泣(P4)
年級字:砥(P0) 礪(P0) 名(P2) 號(P2)
漢·劉向《新序·雜事三》:“砥礪名號者,不以利傷行。”
年級字:砥(P0) 厲(P3) 名(P2) 號(P2)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盛飾入朝者,不以利污義;砥厲名號者,不以欲行。”
年級字:奔(P3) 走(P1) 呼(P2) 號(P2)
奔走:奔跑。呼號:叫喊。一面奔跑,一面呼喚。形容處於困境而求援。
清·吳趼人《痛史》第十七回:“沿海居民,看見大隊韃船塞海而來。一時奔走呼號,哭聲遍野,扶老攜幼,棄業拋家,都往內地亂躥。”
年級字:新(P1) 澤(P5) 西(P1) 號(P2)
年級字:號(P2) 令(P2) 如(P2) 山(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比喻發出的軍令嚴肅,不容更改。
號令: 號召、命令、軍令。
如山: 像山一樣,難於移動。
《宋史·岳飛傳》:「嶽節使號令如山,若與之敵,萬無生理,不如往降。」
年級字:施(P2) 命(P3) 發(P1) 號(P2)
南朝宋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選賢建戚,則宅之於茂典;施命發號,必酌之於故實。”
年級字:呼(P2) 天(P1) 號(P2) 地(P1)
哭叫天地。形容極爲冤屈、怨恨或痛苦。亦作“呼天叫地”。
宋·周密《齊東野語·嘉定寶璽》:“我祖我父,一心王寶……不死於虜,則死於盜賊;若子若孫,呼天號地,此恨難磨。”
年級字:先(P2) 號(P2) 後(P1) 笑(P1)
《易·同人》:“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年級字:渙(P0) 汗(P1) 大(P1) 號(P2)
①指帝王號令,如人之汗,一出不復收。②指帝王發佈號令。
《易·渙》:“九五,渙汗其大號。”孔穎達疏:“人遇險厄驚怖而勞,則汗從體出,故以汗喻險厄也。九五處尊履正,在號令之中,能行號令以散險厄者也。”
年級字:鬼(P2) 哭(P1) 神(P1) 號(P2)
①形容哭叫悲慘淒厲。②形容聲音大而雜亂,令人驚恐。
元·楊暹《西遊記》第三本第九齣:“則聽得鬼哭神號,休猜做三唱《陽關》出霸橋。”
年級字:渙(P0) 發(P1) 大(P1) 號(P2)
猶言渙汗大號。指帝王號令,如人之汗,一出不復收。也指帝王發佈號令。
唐·陸贄《論裴延齡奸蠹書》:“罷息誅求,敦尚節儉,渙發大號,與人更新。”
年級字:神(P1) 號(P2) 鬼(P2) 哭(P1)
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二折:“可怎生神嚎鬼哭,霧慘雲昏,白日爲幽。”
年級字:行(P1) 號(P2) 巷(P2) 哭(P1)
行:路;號:大聲哭叫。道路上和大街小巷裏的人都在哭泣。形容人們極度悲哀。
晉·劉琨《勸進表》:“苟在食土之毛,含氣之類,莫不叩心絕氣,行號巷哭。”
年級字:狂(P3) 風(P1) 怒(P2) 號(P2)
怒:憤怒,發怒;號:號叫。大風颳得像發怒一樣號叫。
唐·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年級字:觸(P6) 地(P1) 號(P2) 天(P1)
明·張敬修等《文忠公行實》:“既出,遂觸地號天,幾不可生。”
年級字:行(P1) 號(P2) 臥(P3) 泣(P4)
南朝·陳·徐陵《爲貞陽侯答王太尉書》:“自皇家禍亂,亟積寒暄,九州萬國之人,蟠本流沙之地,莫不行號臥泣,想望休平。”
年級字:街(P2) 號(P2) 巷(P2) 哭(P1)
晉·潘岳《馬汧督誄》:“凡爾同圍,心焉摧剝,扶老攜幼,街號巷哭。”
年級字:號(P2) 天(P1) 扣(P5) 地(P1)
扣:同“叩”,敲擊,撞擊。向着天大聲哭叫,將自己的頭撞向地面。形容十分悲痛。
年級字:天(P1) 字(P1) 第(P1) 一(P1) 號(P2)
天:天字是《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黃”的第一個字。指第一或第一類中的第一號。比喻最高的、最大的或最強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那女眷且是生得美貌,打聽來是這客人的愛妾,日日僱了天字一號的太湖船,擺了盛酒,吹彈歌唱俱備,攜了此妾下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