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àng qīng
cáng zài
年級字:藏(P2) 在(P1)
詞性:動詞
躲藏、收藏,私藏 - 不公開的。
藏在 - 收藏的所在地。
cángzhe
年級字:藏(P2) 着(P2)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藏著把東西或知識收藏,不公開。
-「著」字原本的寫法是「箸」, 戰國後出現「著」, 之後再有「着」。
- 國內和香港有用「著」和「着」,一般「着」字放在助詞之後。
- 台灣地區主要用「著」。
「藏」收藏、埋藏、躲藏。
「著」【助詞】- 放在動詞後,表示動作在進行中:「坐著」、「看著」、「坐著」、「慢著!」「找著」、「睡著」。
cáng jiāo
duǒ cáng
àn cáng
shōu cáng
chǔ cáng
cáng pǐn
yǐn cáng
bāo cáng
cángzhe
年級字:藏(P2) 著(P2)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藏着把東西或知識收藏,不公開。
-「著」字原本的寫法是「箸」, 戰國後出現「著」, 之後再有「着」。
- 國內和香港有用「著」和「着」,一般「着」字放在助詞之後。
- 台灣地區主要用「著」。
「藏」收藏、埋藏、躲藏。
「著」【助詞】- 放在動詞後,表示動作在進行中:「坐著」、「看著」、「坐著」、「慢著!」「找著」、「睡著」。
xī zàng
年級字:西(P1) 藏(P2)
全稱西藏自治區,中國西南部的民族自治區,面積12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89萬,位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區內有大小湖泊千餘個,雅魯藏布江水力資源豐富,雅魯藏布江谷地為經濟發達地區,經濟以畜牧為主,犛牛為主要畜種,交通以公路為主,是中國的經濟落後地區
yùn cáng
zàng zú
年級字:藏(P2) 族(P2)
詞性:名詞
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人口四百五十九萬多。分佈在 西藏自治區 和 青海 、 四川 、 甘肅 、 雲南 等省的部分地區。自稱“博”或“博日”。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使用藏文。主要從事農業或畜牧業。多信喇嘛教。
qīng zàng
年級字:青(P1) 藏(P2)
青藏,即青藏高原,中國最大的高原,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在中國西南部,包括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總面積250萬平方公里。境內面積24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是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聖地,每年遊客絡繹不絕。
hái cáng
yǎn cáng
bǎo zàng
年級字:寶(P2) 藏(P2)
詞性:名詞
礦藏1. 蘊藏在地下的礦產資源。例子:開發地下寶藏
2. 泛指儲藏的珍寶或貴重物品雕刻藝術的寶藏
3. 猶寶庫。 指其中儲藏的大宗寶物。例子:掘得一寶藏,純是水晶珠。
cáng qǐ
qián cáng
cáng mín
diǎn cáng
cáng nì
cáng shū
zàng rén
年級字:藏(P2) 人(P1)
詞性:名詞
是日本古代皇宮中掌殿上雜物之職司,類似現今跟隨國家元首的機要秘書,不過後來也被當作釀酒人的稱呼;對藏族人民的簡稱。
cáng shēn
mí cáng
年級字:迷(P2) 藏(P2)
詞性:名詞,動詞
遊戲名,蒙目相捉或尋找躲藏者的遊戲,也稱捉迷藏;猶退隱;指底細。
dì cáng
年級字:地(P1) 藏(P2)
詞性:名詞,形容詞
1.埋葬於地。
2.地下藏物之處;地窖。
3.即地藏菩薩。
mái cáng
zhēn cáng
年級字:烹(P4) 犬(P1) 藏(P2) 弓(P1)
猶烹狗藏弓。比喻事成之後把效勞出力的人拋棄以至殺害。
年級字:秋(P1) 收(P1) 冬(P1) 藏(P2)
秋季爲農作物收穫季節,冬季則貯藏果實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農事。
年級字:慢(P2) 藏(P2) 誨(P0) 盜(P3)
慢藏:收藏不慎;誨:教導。收藏財物不慎,等於誘人偷竊。
年級字:烹(P4) 狗(P2) 藏(P2) 弓(P1)
語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文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年級字:躡(P0) 影(P2) 藏(P2) 形(P2)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晝即途中尋鬼路,躡影藏形恆夜遊。”
年級字:高(P1) 舉(P2) 深(P2) 藏(P2)
年級字:用(P1) 舍(P2) 行(P1) 藏(P2)
任用就出來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隱。這是早時世大夫的處世態度。
《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年級字:剖(P4) 腹(P4) 藏(P2) 珠(P1)
《資治通鑑·唐紀·太宗貞觀元年》:“吾聞西域賈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諸?”
年級字:避(P4) 跡(P2) 藏(P2) 時(P1)
唐·賈至《微子廟碑頌》:“而君崎嶇險阻,避跡藏時。”
年級字:知(P1) 來(P1) 藏(P2) 往(P1)
年級字:遺(P3) 形(P2) 藏(P2) 志(P2)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上德不德》:“遺形藏志,與道相得。”
年級字:含(P4) 垢(P5) 藏(P2) 瑕(P0)
包容污垢,隱匿缺失。形容寬宏大度。同“含垢匿瑕”。
《世說新語·德行》“未嘗見其喜慍之色”劉孝標註引《嵇康別傳》:“康性含垢藏瑕,愛惡不爭於懷,喜怒不寄於顏。”
年級字:藏(P2) 污(P5) 納(P4) 垢(P5)
年級字:惡(P3) 藏(P2) 奸(P3)
《清史稿·世宗紀》:“丙申,上以準噶爾噶爾丹策零稔惡藏奸,終爲邊患,命傅爾丹爲靖邊大將軍……征討準噶爾。”
年級字:東(P1) 藏(P2) 西(P1) 躲(P1)
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殺的他軍兵膽碎魂先喪,一個個哭啼啼東躲西藏,槍刀劍戟都潎樣。”
年級字:藏(P2) 器(P2) 待(P3) 時(P1)
器:用具,引伸爲才能。比喻學好本領,等待施展的機會。
年級字:藏(P2) 弓(P1) 烹(P4) 狗(P2)
飛鳥射盡了就把良弓收起,狡兔被捉就把捕兔的獵狗煮了吃肉。舊時比喻統治者得勢後,廢棄、殺害有功之臣。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年級字:藏(P2) 鋒(P3) 斂(P0)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予獨謂高牙大纛,堂堂正正,攻堅而折銳,則劉有一日之長。若藏鋒斂鍔,出奇制勝,……則於虞有取焉。”
年級字:綿(P4) 里(P1) 藏(P2) 針(P2)
綿:絲棉。棉絮裡面藏著針。形容柔中有剛。也比喻外貌和善,內心刻毒。
元·石君寶《曲江柳》第二折:“笑裡刀剮皮割肉,綿里針剔髓挑筋。”
年級字:正(P1) 法(P1) 眼(P1) 藏(P2)
佛教語。禪宗用來指全體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謂眼,包含萬有謂藏。相傳釋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與大弟子迦葉,是爲禪宗初祖,爲佛教以“心傳心”授法的開始。亦借
《景德傳燈錄·摩訶迦葉》:“佛告諸大弟子,迦葉來時,可令宣揚正法眼藏。”宋·朱熹《答陳同甫書》:“蓋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兩般看,此是千聖相傳正法眼藏。”
年級字:包(P1) 藏(P2) 奸(P3) 心(P1)
三國·魏·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劉表自以爲宗室外,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
年級字:東(P1) 躲(P1) 西(P1) 藏(P2)
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殺的他軍兵膽碎魂先喪,一個個哭啼啼東躲西藏,槍刀劍戟都潎樣。”
年級字:藏(P2) 諸(P4) 名(P2) 山(P1)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誠以着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年級字:多(P1) 藏(P2) 厚(P2) 亡(P2)
厚:大;亡:損失。指積聚很多財物而不能賙濟別人,引起衆人的怨恨,最後會損失更大。
《老子》第四十四章:“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年級字:藏(P2) 垢(P5) 納(P4) 污(P5)
垢、污:骯髒的東西。包藏容納骯髒之物。比喻隱藏或包容壞人壞事。
《左傳·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年級字:納(P4) 垢(P5) 藏(P2) 污(P5)
年級字:秋(P1) 收(P1) 東(P1) 藏(P2)
年級字:遁(P0) 跡(P2) 藏(P2) 名(P2)
年級字:昂(P4) 藏(P2) 七(P1) 尺(P1)
清·趙翼《放歌》:“徒負昂藏七尺身,實只太倉一稊米。”
年級字:退(P2) 藏(P2) 於(P2) 密(P2)
後退隱藏於祕密之處,不露行跡。謂哲理精微深邃,包容萬物。
年級字:藏(P2) 頭(P1) 露(P2) 尾(P1)
藏起了頭,露出了尾。形容說話躲躲閃閃,不把真實情況全部講出來。
元·張可久《點絳脣·翻歸去來辭》套曲:“早休官棄職,遠紅塵是非,省藏頭露尾。”
年級字:掩(P4) 瑕(P0) 藏(P2) 疾(P2)
掩:遮蓋。瑕:玉上的斑點,比喻缺點。藏:隱瞞。疾:毛病,過錯。掩蓋缺點,隱瞞過錯。
年級字:隱(P4) 鱗(P4) 藏(P2) 彩(P1)
《後漢書·逸民傳·陳留老父》:“夫龍不隱鱗,鳳不藏羽,網羅高懸,去將安所。”
年級字:用(P1) 行(P1) 舍(P2) 藏(P2)
任用就出來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隱。這是早時世大夫的處世態度。
《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年級字:笑(P1) 裡(P3) 藏(P2) 刀(P1)
《舊唐書·李義府傳》:“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既處要權,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
年級字:藏(P2) 蹤(P5) 躡(P0) 跡(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四回:“且說張橫將引三二百人,從蘆葦中間,藏蹤躡跡,直到寨邊,撥開鹿角,徑奔中軍。”
年級字:話(P1) 裏(P1) 藏(P2)
《水滸傳》第三七回:“宋江不曉得梢公話裏藏鬮,在船艙裏悄悄的和兩個公人說:‘也難得這個梢公救了我們三個性命。’”
年級字:良(P1) 賈(P4) 深(P2) 藏(P2)
會做買賣的人把貴重的東西深深收藏起來,不讓你摸清底細。比喻真正有學識的人不在人前表露。亦作“良賈深藏若虛”。
年級字:藏(P2) 之(P2) 名(P2) 山(P1)
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極有價值。
三國·魏·魚豢《魏略》:“雖未能藏之名山,將以傳之同好。”
年級字:藏(P2) 鋒(P3) 斂(P0) 銳(P4)
清·李漁《比目魚·竊發》:“俺山大王前次出兵……被他伏下火攻,燒壞我許多猛獸,只得逃入深山,藏鋒斂銳,休息了半年,才覺得精還力復。”
年級字:藏(P2) 鋒(P3) 斂(P0) 穎(P4)
元·戴表元《送吳州判還番陽詩序》:“及乎藏鋒斂穎,韜潛謹飭……潔身寡過,而求自免也。”
年級字:智(P3) 藏(P2) 在(P1)
《書·召誥》:“厥終智藏瘝在。”周秉鈞易解:“紂政不善,賢者藏匿,病民者在位。”
年級字:笑(P1) 裏(P1) 藏(P2) 刀(P1)
《舊唐書·李義府傳》:“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既處要權,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
年級字:臥(P3) 虎(P1) 藏(P2) 龍(P2)
北周·庾信《同會河陽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臥龍。”
年級字:家(P1) 藏(P2) 戶(P1) 有(P1)
崑曲《十五貫》第六場:“本縣民風澆薄,賭風極盛,這骰子麼,家藏戶有,不足爲奇。”
年級字:綿(P4) 裏(P1) 藏(P2) 針(P2)
綿:絲棉。棉絮裏面藏着針。形容柔中有剛。也比喻外貌和善,內心刻毒。
元·石君寶《曲江柳》第二折:“笑裏刀剮皮割肉,綿裏針剔髓挑筋。”
年級字:露(P2) 影(P2) 藏(P2) 形(P2)
年級字:露(P2) 尾(P1) 藏(P2) 頭(P1)
藏起了頭,露出了尾。形容說話躲躲閃閃,不把真實情況全部講出來。
元·張可久《點絳脣·翻歸去來辭》套曲:“早休官棄職,遠紅塵是非,省藏頭露尾。”
年級字:藏(P2) 巧(P2) 於(P2) 拙(P5)
明·洪應明《菜根譚》上:“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爲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年級字:深(P2) 藏(P2) 若(P3) 虛(P4)
虛:無。把寶貴的東西藏起來,好象沒有這東西一樣。比喻人有真才實學,但不愛在人前賣弄。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年級字:鳥(P1) 盡(P3) 弓(P1) 藏(P2)
鳥沒有了,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年級字:神(P1) 樞(P6) 鬼(P2) 藏(P2)
年級字:匿(P5) 影(P2) 藏(P2) 形(P2)
《鄧析子·無厚篇》:“爲君者,藏形匿影,羣下無私,掩目塞耳,萬民恐震。”
年級字:什(P1) 襲(P5) 而(P1) 藏(P2)
什:形容多;襲:量詞,套,層。將物品層層包裹,珍重地藏好。形容極珍重地收藏物品。
《太平御覽》卷五十一引《闞子》:“宋之愚人得燕石於梧臺之東,歸而藏之,以爲大寶。周客聞而觀焉。主人冕玄服以發寶。華匱十重,緹巾十襲。”
年級字:金(P1) 屋(P1) 藏(P2) 嬌(P4)
漢·班固《漢武故事》:“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
年級字:櫝(P0) 而(P1) 藏(P2)
《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
年級字:藏(P2) 於(P2) 心(P1) 內(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內心的想法或情感不向外表露。
藏 : 隱藏、埋藏。
於 : 在。
心 : 內心、心裡。
內 : 內部、內心。
年級字:什(P1) 襲(P5) 珍(P2) 藏(P2)
什:形容多;襲:量詞,套,層。將物品層層包裹,珍重地藏好。形容極珍重地收藏物品。
《太平御覽》卷五十一引《闞子》:“宋之愚人得燕石於梧臺之東,歸而藏之,以爲大寶。周客聞而觀焉。主人冕玄服以發寶。華匱十重,緹巾十襲。”
年級字:含(P4) 垢(P5) 藏(P2) 疾(P2)
《左傳·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年級字:什(P1) 襲(P5) 以(P1) 藏(P2)
什:形容多;襲:重迭。一層又一層把東西包裹起來。形容十分珍重地收藏好物品。同“什襲而藏”。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九十五回:“人家競相傳鈔,什襲以藏。”
年級字:藏(P2) 形(P2) 匿(P5) 影(P2)
《鄧析子·無厚篇》:“爲君者,藏形匿影,羣下無私,掩目塞耳,萬民恐震。”
年級字:藏(P2) 踪(P5) 躡(P0) 跡(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四回:“且說張橫將引三二百人,從蘆葦中間,藏踪躡跡,直到寨邊,撥開鹿角,徑奔中軍。”
年級字:善(P2) 刀(P1) 而(P1) 藏(P2)
善:拭;善刀:把刀擦乾淨。將刀擦淨,收藏起來。比喻適可而止,自斂其才。
《莊子·養生主》:“提刀而立,爲之四顧,爲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年級字:包(P1) 藏(P2) 禍(P4) 心(P1)
包藏:隱藏,包含;禍心:害人之心。心裏懷着害人的惡意。
《左傳·昭公元年》:“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已,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
年級字:藏(P2) 怒(P2) 宿(P3) 怨(P3)
藏、宿:存留。把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裏。指心懷怨恨,久久難消。
《孟子·萬章上》:“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年級字:鳥(P1) 得(P1) 弓(P1) 藏(P2)
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同“鳥盡弓藏”。
年級字:五(P1) 藏(P2) 六(P1) 府(P2)
指體內全部器官。五藏:心、肺、脾、肝、腎。六府:大腸、小腸、胃、膽、膀胱、三焦。亦作“五臟六腑”。
年級字:神(P1) 藏(P2) 鬼(P2) 伏(P4)
年級字:閉(P2) 口(P1) 藏(P2) 舌(P2)
五代·馮道《舌》 詩:“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
年級字:漫(P3) 藏(P2) 誨(P0) 盜(P3)
年級字:櫝(P0) 藏(P2) 珠(P1)
韞:蘊藏。櫝:木匣子。指珠寶藏在木匣裏,等待高價出售。比喻懷才待用或懷才隱退。
年級字:藏(P2) 龍(P2) 臥(P3) 虎(P1)
北周·庾信《同會河陽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臥龍。”
年級字:藏(P2) 頭(P1) 亢(P0) 腦(P2)
《朱子語類輯略》卷七:“鄉里諸賢文字,以爲皆不免有藏頭亢腦底意思,有學者來問,便當直說與之。”
年級字:隱(P4) 介(P2) 藏(P2) 形(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
年級字:行(P1) 藏(P2) 用(P1) 舍(P2)
年級字:丹(P4) 之(P2) 所(P2) 藏(P2) 者(P1) 赤(P3)
《孔子家語·六本》:“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與處者焉。”
年級字:一(P1) 山(P1) 不(P1) 藏(P2) 二(P1) 虎(P1)
歐陽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點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這是他太狂妄。”
gāo niǎo jìn liáng gōng cáng
年級字:高(P1) 鳥(P1) 盡(P3) 良(P1) 弓(P1) 藏(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文子·上德》:“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
cáng zhī míng shān chuán zhī qí rén
年級字:藏(P2) 之(P2) 名(P2) 山(P1) ,(P1) 傳(P2) 之(P2) 其(P2) 人(P1)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現,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cáng zhū míng shān chuán zhī qí rén
年級字:藏(P2) 諸(P4) 名(P2) 山(P1) ,(P1) 傳(P2) 之(P2) 其(P2) 人(P1)
諸:之於的合音;傳:傳佈流傳;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後來志趣相投的人。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chūn shēng xià zhǎng qiū shōu dōng cáng
年級字:春(P1) 生(P1) 夏(P1) 長(P1) ,(P1) 秋(P1) 收(P1) 冬(P1) 藏(P2)
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穫,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
《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爲天下綱紀。”
bīng cáng wǔ kù mǎ rù huà shān
年級字:兵(P3) 藏(P2) 武(P2) 庫(P3) ,(P1) 馬(P1) 入(P1) 華(P2) 山(P1)
北周·庚信《賀平鄴都表》:“當今鹿臺已散,離宮已遺,兵藏武庫,馬入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