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ān xūn
年級字:煙(P2)
詞性:動詞
1.用燃燒含碳物質產生的煙氣熏
例:煙熏蚊子
2.施用煙毒氣於
例:用煙熏乾屍體加以保存的部落
xūn dé
xūn tiān
年級字:薰(P2) 天(P1)
詞性:動詞,形容詞
1. 形容氣勢極盛。如:《呂氏春秋·離謂》:“毀譽成黨,眾口熏天。”
2. 形容氣味濃重。如:酒氣熏天。
xūntáo
年級字:熏(P4) 陶(P4)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受到經常性的教育和感染,思想、行為、品德等方面獲得改變。
《宋史·程頤傳》:「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與之處,以熏陶成性。」
年級字:銅(P2) 臭(P3) 熏(P4) 天(P1)
銅臭:銅錢的氣味。充滿難聞的銅錢氣味。常用以譏刺有錢人品行醜惡。也指賄賂公行,敗壞風氣。
年級字:摘(P2) 豔(P3) 薰(P2) 香(P1)
唐·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高摘屈宋豔,濃薰班馬香。”
年級字:勢(P3) 焰(P6) 熏(P4) 天(P1)
蔡東藩《清史演義》第十八回:“只是人在勢在,人亡勢亡,當多爾袞在日,勢焰熏天,免不得有飲恨的王大臣,此次正思乘間報復,適值順治帝親政,下詔求言。”
年級字:衆(P3) 口(P1) 熏(P4) 天(P1)
年級字:薰(P2) 同(P1) 器(P2)
薰: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物。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比喻善惡同處,惡者掩善。
《孔子家語·觀思》:“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
年級字:三(P1) 薰(P2) 三(P1) 沐(P4)
①多次沐浴並用香料塗身。這是我國古代對人極爲尊重的一種禮遇。同“三釁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攜。
年級字:蘭(P3) 薰(P2) 桂(P1) 馥(P0)
唐·駱賓王《上齊州張司馬啓》:“常山王之玉潤金聲,博望侯之蘭薰桂馥。”
年級字:蘭(P3) 質(P4) 薰(P2) 心(P1)
年級字:薰(P2) 風(P1) 解(P2) 慍(P6+)
薰風:和風;慍:惱怒怨恨。溫和的風可以消除心中的煩惱,使人心情舒暢。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辯樂》:“昔日舜彈五絃之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年級字:熏(P4) 同(P1) 器(P2)
熏: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物。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比喻善惡同處,惡者掩善。
《孔子家語·觀思》:“回聞熏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
年級字:利(P2) 慾(P5) 熏(P4) 心(P1)
年級字:熏(P4) 天(P1) 赫(P0) 地(P1)
熏天:氣勢極盛的樣子;赫:顯明,盛大。形容氣焰熾盛。
唐·張九齡《南陽道中》詩:“茲邦稱貴近,與世嘗熏赫。”
年級字:氣(P1) 焰(P6) 熏(P4) 天(P1)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四十一回:“比時康太守正是氣焰熏天,尋常的候補道都不在他眼裏,這位因爲是親戚,所以還時時見面。”
年級字:利(P2) 慾(P5) 薰(P2) 心(P1)
宋·黃庭堅《贈別李次翁》詩:“利慾薰心,隨人翕張。”
年級字:利(P2) 欲(P5) 熏(P4) 心(P1)
宋·黃庭堅《贈別李次翁》詩:“利欲熏心,隨人翕張。”
年級字:一(P1) 薰(P2) 一(P1)
薰: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物。薰蕕混在一起,只聞到臭聞不到香。比喻善常被惡所掩蓋。
年級字:三(P1) 熏(P4) 三(P1) 沐(P4)
①多次沐浴並用香料塗身。這是我國古代對人極爲尊重的一種禮遇。同“三釁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攜。
年級字:一(P1) 熏(P4) 一(P1)
熏: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物。熏蕕混在一起,只聞到臭聞不到香。比喻善常被惡所掩蓋。
年級字:三(P1) 沐(P4) 三(P1) 薰(P2)
年級字:熏(P4) 陶(P4) 成(P1) 性(P3)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受到經常性的教育和感染,思想、行為、品德等方面形成某種風格或的習性。
《宋史·程頤傳》:「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與之處,以熏陶成性。」
年級字:薰(P2) 天(P1) 赫(P0) 地(P1)
薰天:氣勢極盛的樣子;赫:顯明,盛大。形容氣焰熾盛。
唐·張九齡《南陽道中》詩:“茲邦稱貴近,與世嘗薰赫。”
年級字:蘭(P3) 熏(P4) 桂(P1) 馥(P0)
唐·駱賓王《上齊州張司馬啟》:“常山王之玉潤金聲,博望侯之蘭熏桂馥。”
年級字:薰(P2) 不(P1) 同(P1) 器(P2)
薰: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物。香草和臭草不可以放在一個器物裏。比喻好和壞不能共處。
《孔子家語·觀思》:“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
年級字:熏(P4) 不(P1) 同(P1) 器(P2)
熏: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物。香草和臭草不可以放在一個器物裡。比喻好和壞不能共處。
《孔子家語·觀思》:“回聞熏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