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抱(P1) 火(P1) 寢(P5) 薪(P6)
抱火:捧着火種;寢薪:睡在柴草堆上。比喻危機潛伏,人安於險境而不自知。也比喻危機即將出現。
漢·賈誼《上陳政事疏》:“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
年級字:曲(P2) 突(P3) 移(P2) 薪(P6)
年級字:秤(P2) 薪(P6) 而(P1) 爨(P0)
薪:柴;爨:燒火煮飯。比喻只注意小事,不從大處着眼。
《淮南子·泰族訓》:“稱薪而爨,數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
年級字:反(P1) 裘(P0) 負(P3) 薪(P6)
反穿皮襖背柴。形容貧窮勞苦。也比喻爲人愚昧,不知本末。同“反裘負芻”。
漢·桓寬《鹽鐵論·非鞅》:“無異於愚人,反裘而負薪,愛其毛。不知其皮盡也。”
年級字:積(P3) 薪(P6) 厝(P6+) 火(P1)
薪:柴草;厝:同:“措”,放置。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隱藏着很大的危險,後患無窮。
《漢書·賈誼傳》:“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年級字:救(P3) 燎(P0) 助(P1) 薪(P6)
比喻採取錯誤的辦法,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同“救火投薪”。
年級字:積(P3) 薪(P6) 候(P1) 燎(P0)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爾朱榮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長戟指闕,所謂窮轍拒輪,積薪候燎!”
年級字:坐(P1) 薪(P6) 懸(P5) 膽(P3)
坐臥在柴草上,懸膽嘗其味。比喻刻苦自勵,奮發圖強。
《金史·術虎筠壽傳》:“陛下當坐薪懸膽之日,奈何以球鞠細物動搖民間?”
年級字:抱(P1) 薪(P6) 救(P3) 火(P1)
《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年級字:粒(P2) 米(P1) 束(P2) 薪(P6)
年級字:杯(P1) 水(P1) 車(P1) 薪(P6)
用一杯水去救一車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孟子·告子上》:“今之爲人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年級字:厝(P6+) 火(P1) 積(P3) 薪(P6)
厝:放置;薪:柴草。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潛伏着很大危險。
漢·賈誼《新書·數寧》:“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偷安者也。”
年級字:抽(P3) 薪(P6) 止(P1) 沸(P4)
薪:柴草;沸:沸騰。抽掉鍋底下的柴火,使鍋裏的水不再翻滾。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
年級字:止(P1) 沸(P4) 益(P2) 薪(P6)
本欲止水沸騰,卻反而在鍋下加柴。比喻所做與本來願望相反。
明·李贄《爲黃安二上人書》之三:“對高潔人談高潔,已爲止沸益薪,況高潔十倍哉!”
年級字:未(P1) 焚(P5) 徙(P5) 薪(P6)
年級字:杯(P1) 水(P1) 輿(P0) 薪(P6)
宋·曹輔《唐顏文忠公新廟記》:“杯水輿薪,勢且莫抗。”
年級字:採(P2) 薪(P6) 之(P2) 憂(P3)
《孟子·公孫醜下》:“昔者有王命,有採薪之憂,不能造朝。”
年級字:把(P1) 薪(P6) 助(P1) 火(P1)
把:握住。拿着柴草助長火勢。比喻某種行動作法會增加對方的力量或助長事態的加劇。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今求軍馬錢糧,切不可與。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年級字:火(P1) 盡(P3) 薪(P6) 傳(P2)
火雖燒完,柴卻留傳下來。比喻思想、學術、技藝等世代相傳。
明·寓山居士《魚兒佛》第四齣:“仗猛力精心,斬斷牽纏,若不是粉碎虛空,終似那癡拳太軟,總火盡薪傳也。”
年級字:抱(P1) 火(P1) 厝(P6+) 薪(P6)
厝:同“措”,置放。薪:柴火。把火放在柴草底下。比喻危機即將出現。
語出《漢書·賈誼傳》:“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年級字:救(P3) 焚(P5) 投(P3) 薪(P6)
焚:火災;薪:柴草。投進木柴去救火。比喻採取錯誤的方法使問題更加嚴重。
《鄧析子·無厚》:“不治其本而務其末,譬如拯溺錘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
年級字:披(P2) 裘(P0) 負(P3) 薪(P6)
裘:皮毛衣服。穿着裘褐,揹着柴薪。形容志高行潔的隱士。
東漢·王充《論衡·書虛》:“吾當夏五月,披裘而薪,豈取金者哉!”
年級字:席(P4) 薪(P6) 枕(P5) 塊(P2)
年級字:臥(P3) 薪(P6) 嘗(P3) 膽(P3)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嚐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年級字:玉(P1) 粒(P2) 桂(P1) 薪(P6)
宋·王禹偁《陳情表》:“望雲就日,非無戀闕之心;玉粒桂薪,未有住京之計。”《宋史·外國傳三·高麗》:“緼袍短褐,玉粒桂薪,堪憂食貧,若爲卒歲。”
年級字:添(P3) 油(P2) 熾(P5) 薪(P6)
年級字:釜(P0) 底(P2) 抽(P3) 薪(P6)
釜:古代的一種鍋;薪:柴。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年級字:曲(P2) 突(P3) 徙(P5) 薪(P6)
曲:彎;突:煙囪;徒:遷移;薪:柴草。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把竈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採取措施,才能防止災禍。
《漢書·霍光傳》:“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竈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爲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年級字:採(P2) 薪(P6) 之(P2) 患(P3)
年級字:桂(P1) 薪(P6) 玉(P1) 粒(P2)
典出《戰國策·楚策三》:蘇秦之楚,三日乃得見乎王。談卒,辭而行。楚王曰:寡人聞先生,若聞古人。今先生乃不遠千里而臨寡人,曾不肯留,原聞其說。對曰:楚國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謁者難得見如鬼,王難得見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見帝。
年級字:枉(P6) 突(P3) 徙(P5) 薪(P6)
據漢·劉向《說苑·權謀》載,有人見鄰人煙囪直立且旁有積薪,勸其改爲彎曲煙囪並移走積薪;鄰人不從,後果失火。
年級字:救(P3) 火(P1) 投(P3) 薪(P6)
爲了撲滅火焰而將木柴扔進火中。比喻採取錯誤的辦法,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鄧析子·無厚篇》:“不治其本而務其末,譬如拯溺而硾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年級字:畫(P1) 卵(P2) 雕(P3) 薪(P6)
在雞蛋、薪木上雕畫圖形。是古代富豪生活窮奢極侈的一種表現。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法雲寺》:“晉室石崇乃是庶姓,猶能雉頭狐腋,畫卵雕薪,況我大魏天王,不爲華侈?”
年級字:稱(P2) 薪(P6) 而(P1) 爨(P0)
薪:柴;爨:燒火煮飯。稱了柴草煮飯。比喻只注意小事,不從大處着眼。
《淮南子·泰族訓》:“稱薪而爨,數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
年級字:米(P1) 珠(P1) 薪(P6) 桂(P1)
米貴得象珍珠,柴貴得象桂木。形容物價昂貴,人民生活極其困難。
《戰國策·楚策三》:“楚國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
年級字:嘗(P3) 膽(P3) 眠(P3) 薪(P6)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年級字:絕(P4) 薪(P6) 止(P1) 火(P1)
絕:斷絕;薪:柴草。斷絕柴草,使火停止燃燒。比喻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
《呂氏春秋·盡數》:“揚湯止沸,沸愈不止,去火則止矣。” 漢·枚乘《上書諫吳書》:“一人飲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
年級字:采(P1) 薪(P6) 之(P2) 憂(P3)
《孟子·公孫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
年級字:抱(P1) 薪(P6) 救(P3) 焚(P5)
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同“抱薪救火”。
《三國志·魏志·陶謙傳》“太祖以糧少引軍還”裴松之注引三國吳韋昭《吳書》:“此何異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年級字:然(P2) 糠(P0) 照(P2) 薪(P6)
《太平廣記》卷一七五引《李琪》:“明年,丁母憂,因流寓青、齊間,然糠照薪,俾夜作晝,覽書數千卷。”
年級字:抱(P1) 火(P1) 臥(P3) 薪(P6)
語出漢·賈誼《新書·數寧》:“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年級字:嘗(P3) 膽(P3) 臥(P3) 薪(P6)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年級字:負(P3) 薪(P6) 構(P5) 堂(P2)
《書·大誥》:“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孔傳:“以作室喻治政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爲堂基,況肯構立屋乎?”
年級字:薪(P6) 盡(P3) 火(P1) 傳(P2)
薪:柴。柴雖燒盡,火種仍留傳。比喻師父傳業於弟子,一代代地傳下去。
《莊子·養生主》:“指窮於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年級字:綢(P4) 繆(P0) 束(P2) 薪(P6)
綢繆:緊緊纏繞。緊緊地把柴草捆紮成捆兒。古代束薪比喻婚姻的結合。
年級字:以(P1) 荷(P1) 析(P4) 薪(P6)
《左傳·昭公七年》:“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
年級字:采(P1) 薪(P6) 之(P2) 疾(P2)
年級字:犢(P0) 牧(P2) 採(P2) 薪(P6)
年級字:救(P3) 焚(P5) 益(P2) 薪(P6)
焚:火災;薪:柴草。添加木柴去救火。比喻採取錯誤的方法使問題更加嚴重。
清·劉坤一《復李少荃制軍》:“所派之營務處何道臺,則人更陰狡,以之自輔,是猶救焚而益薪。”
年級字:徙(P5) 薪(P6) 曲(P2) 突(P3)
搬開竈旁柴禾,將直的煙囪改成彎的。本指預防火災。後亦比喻先採取措施,防患於未然。
《漢書·霍光傳》:“人爲徐生上書曰:‘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竈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爲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年級字:臥(P3) 薪(P6) 嚐(P0) 膽(P3)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年級字:久(P1) 束(P2) 溼(P3) 薪(P6)
長期捆着的潮溼柴草。比喻思想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年級字:負(P3) 薪(P6) 救(P3) 火(P1)
揹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韓非子·有度》:“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史記·魏世家》:“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年級字:食(P1) 辨(P5) 勞(P2) 薪(P6)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荀勖嘗在晉武帝坐上食筍進飯,謂在坐人曰:‘此是勞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問之,實用故車腳。”
年級字:不(P1) 見(P1) 輿(P0) 薪(P6)
年級字:負(P3) 薪(P6) 之(P2) 憂(P3)
《禮記·曲禮下》:“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有負薪之憂。’”
míng chá qiū háo bù jiàn yú xīn
年級字:明(P1) 察(P2) 秋(P1) 毫(P4) ,(P1) 不(P1) 見(P1) 輿(P0) 薪(P6)
目光敏銳,可以看清鳥獸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爲人精明,只看到小節,看不到大處。
先秦·孟軻《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 mò ér bù jiàn yú xīn
年級字:明(P1) 察(P2) 秋(P1) 毫(P4) 之(P2) 末(P3) ,(P1) 而(P1) 不(P1) 見(P1) 輿(P0) 薪(P6)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只看到小處,看不到大處。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