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葉(P1)
詞性:名詞
姓氏【姓氏】
植物的一部分。生於枝幹上,專營呼吸、蒸發等作用,部分植物的葉子則因變態而具有貯藏、保護或捕食的功能。如:“一棵植物大致可分為根、莖、葉三部分。”
像葉片的東西。如:“肺葉”。
世代、時期。如:“唐朝中葉”、“十五世紀末葉”。《詩經•商頌•長發》:“昔在中葉,有震且業。”
書頁。通“頁”。《宋史•卷四三二•儒林傳二•何涉傳》:“一過目不復再讀,而終身不忘。人問書傳中事,必指卷第、冊葉所在,驗之果然。”《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全卷已被燒毀,只剩得一兩葉。”
比喻輕飄如葉的東西。宋•蘇軾《赤壁賦》:“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
量詞:(1) 計算小船的單位。如:“一葉扁舟”。(2) 計算書籍文件面數的單位。同“頁”。如:“三葉書”。
姓。如清代有葉名琛。
年級字:條(P1) 入(P1) 葉(P1) 貫(P1)
年級字:枝(P1) 流(P1) 葉(P1) 布(P1)
漢·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公諱鹹,字元卓,汝南西平人。蓋秦將李信之後,孝武大將軍廣之胄也。枝流葉布,家於茲土。”
年級字:金(P1) 枝(P1) 玉(P1) 葉(P1)
原形容花木枝葉美好。後多指皇族子孫。現也比喻出身高貴或嬌嫩柔弱的人。
唐·王建《宮中調笑》詞:“胡蝶、胡蝶,飛上金枝玉葉。”
年級字:冊(P4) 貝(P1) 葉(P1)
清·龔自珍《正<大品彌陀經>魏譯》:“梵冊貝葉,以意增損,以意排比,以意合之分之,譯者從而受之。”
年級字:胡(P1) 枝(P1) 扯(P4) 葉(P1)
《金瓶梅詞話》第三七回:“瓶兒道:‘你這老貨偏有這些胡枝扯葉的。你明日不來,我和你答話。’”
年級字:胡(P1) 支(P1) 扯(P4) 葉(P1)
年級字:吹(P1) 葉(P1) 嚼(P5) 蕊(P4)
唐·李商隱《柳枝》詩序:“柳枝,洛中裏娘也……吹葉嚼蕊,調絲擫管,作天海風濤之曲,幽憶怨斷之音。”
年級字:枝(P1) 附(P2) 葉(P1) 從(P1)
《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丞相(指曹操)銜奉國威,爲民除害,元惡大憝,必當梟夷,至於枝附葉從,皆非詔書所特禽疾。”
年級字:添(P3) 枝(P1) 增(P2) 葉(P1)
年級字:兩(P1) 葉(P1) 掩(P4) 目(P1)
如同兩片樹葉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矇蔽而對事物分辨不清楚。
北齊·劉晝《劉子新論·專學》:“夫兩葉掩目,則冥然無睹;雙珠填耳,必寂然無聞。”
年級字:加(P1) 枝(P1) 添(P3) 葉(P1)
在敘事或轉述時,於主要事件外,添上原來沒有的內容。
《金瓶梅傳奇》第十三回:“湯裱褙道:‘不是奴才誇口,敢怕時日久時,便是王抒親看,也難辨真僞。 ’遂又加枝添葉,把如何拿王抒欺君誤國罪唬她,唬得她當場暈死過去。”
年級字:如(P2) 振(P2) 落(P2) 葉(P1)
年級字:枝(P1) 布(P1) 葉(P1) 分(P2)
《左傳·隱公八年》“胙之土而命之氏”唐孔穎達疏:“子孫繁衍,枝布葉分,始承其本,末取其別,故其流至於百姓萬姓。”
年級字:倡(P4) 條(P1) 冶(P4) 葉(P1)
倡:通‘娼’;冶:妖豔。原形容楊柳的枝葉婀娜多姿。後比喻任人玩賞攀折的花草枝葉。借指妓女。
唐·李商隱《燕春臺》詩:“蜜房羽客類芳心,冶葉倡條遍相識。”宋·歐陽修《玉樓春·二五》詞:“冶葉倡條姿留連,飄蕩輕於花上絮。”
年級字:粗(P2) 枝(P1) 大(P1) 葉(P1)
繪畫,畫樹木粗枝大葉,不用工筆。比喻工作粗糙,不認真細緻。
《朱子語類》卷七八:“《書序》恐不是孔安國做,漢文粗枝大葉,今《書序》細膩,只似六朝時文字。”
年級字:同(P1) 心(P1) 葉(P1) 力(P1)
年級字:詞(P1) 無(P2) 枝(P1) 葉(P1)
唐·白居易《有唐善人墓碑》:“前後著文凡一百五十二首,皆理義撮要,詞無枝葉。”
年級字:抱(P1) 枝(P1) 拾(P2) 葉(P1)
猶言捨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人既發揚踔厲矣,則邦國亦以興起。奚事抱枝拾葉,徒金鐵國會立憲之云乎?”
年級字:玉(P1) 葉(P1) 金(P1) 枝(P1)
唐·王建《宮中調笑》詞:“胡蝶、胡蝶,飛上金枝玉葉。”
年級字:枝(P1) 葉(P1) 扶(P3) 疏(P3)
①形容枝葉繁茂四布,高下疏密有致。②比喻分析事理詳明縝密。③比喻興旺發展。
《後漢書·延篤傳》:“草木之生,始於萌芽,終於彌蔓,枝葉扶疏,榮華紛縟,末雖繁蔚,致諸根也。”
年級字:瓊(P0) 枝(P1) 玉(P1) 葉(P1)
唐·蕭穎士《爲揚州李長史賀立皇太子表》:“況瓊枝挺秀,玉葉資神,允釐監撫,儀形稚頌。”
年級字:連(P1) 枝(P1) 分(P2) 葉(P1)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朕之於卿,兄弟非遠,連枝分葉,興滅相依。”
年級字:葉(P1) 瘦(P3) 花(P1) 殘(P5)
明·王玉峯《焚香記·構禍》:“趁你青春年少,正好做人,只怕後來葉瘦花殘,悔之晚矣。”
年級字:枝(P1) 葉(P1) 扶(P3) 蘇(P3)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種梨》:“萬目攢視,見有勾萌出,漸大;俄成樹,枝葉扶蘇,倏而花,倏而實,碩大芳馥,累累滿樹。”
年級字:莫(P2) 辨(P5) 葉(P1)
莫:不;辨:分辨。不能分辨楮葉的真假。比喻模仿逼真或以假亂真。
《韓非子·喻老》:“宋人有爲其君以象爲楮葉者,三年而成。豐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
年級字:落(P2) 葉(P1) 歸(P3) 根(P1)
飄落的枯葉,掉在樹木根部。比喻事物有一定的歸宿。多指客居他鄉的人,終要回到本鄉。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五:“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年級字:綠(P1) 葉(P1) 成(P1) 陰(P2)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杜牧》:“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年級字:一(P1) 葉(P1) 報(P2) 秋(P1)
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同“一葉知秋”。
唐·鮑溶《始見二毛》詩:“百川赴海返潮易,一葉報秋歸樹難。”唐·柳氏《楊柳枝》詞:“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年級字:駢(P0) 枝(P1) 儷(P0) 葉(P1)
年級字:一(P1) 葉(P1) 迷(P2) 山(P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世上這般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的,以至糊塗下人,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
年級字:枝(P1) 附(P2) 葉(P1) 著(P2)
《文選·班固〈答賓戲〉》:“方今大漢灑埽羣穢,夷險芟荒……是以六合之內,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稟仰太和,枝附葉著。”
年級字:有(P1) 枝(P1) 添(P3) 葉(P1)
比喻敘述事情或轉述別人的話,爲了誇大,添上原來沒有的內容。
老舍《四世同堂》十一:“桐芳回到家中,把這些話有枝添葉的告訴給高第,而被招弟偷偷聽了去。”
年級字:移(P2) 根(P1) 換(P2) 葉(P1)
宋·蘇軾《意難忘·妓館》詞:“怎禁得棲惶。待與伊移根換葉,試又何妨。”
年級字:改(P2) 柯(P1) 易(P2) 葉(P1)
《禮記·禮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年級字:枯(P2) 枝(P1) 敗(P2) 葉(P1)
敗:衰敗。乾枯的樹枝,衰敗的花葉。形容荒涼、破壞的樣子。
清·孔尚任《桃花扇·餘韻》:“鴿翎蝠糞滿堂拋,枯枝敗葉當階罩。”
年級字:根(P1) 深(P2) 葉(P1) 茂(P4)
茂:繁茂。根扎得深,葉子就茂盛。比喻基礎牢固,就會興旺發展。
漢·劉安《屏風賦》:“維茲屏風,出自幽谷,根深枝茂,號爲喬木。”
年級字:破(P2) 之(P2) 葉(P1)
《新唐書·李泌傳》:“時李懷光叛,歲又蝗旱,議者欲赦懷光。帝博問羣臣,泌破一桐葉附使以進,曰:‘陛下與懷光,君臣之分不可複合,如此葉矣。’由是不赦。”
年級字:西(P1) 風(P1) 落(P2) 葉(P1)
唐·賈島《憶江上吳處士》:“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年級字:冰(P1) 銷(P3) 葉(P1) 散(P2)
《隋書·越王侗傳》:“若王師一臨,舊章暫睹,自應解甲倒戈,冰銷葉散。”
年級字:御(P5) 溝(P3) 紅(P1) 葉(P1)
御溝:流經宮苑的河道。指紅葉題詩的故事,後用以比喻男女奇緣。亦作“御溝流葉”、“紅葉之題”。
唐·孟棨《本事詩》記載,顧況在洛陽遊苑中,流水上得大梧葉,上有宮女題詩,顧況次日也於上游題詩葉上,泛于波中,以此傳情。又一說,題詩宮女名韓翠蘋,詩爲於祐所得,於又題詩爲韓所得,韓、於最終成爲夫妻。
年級字:秋(P1) 風(P1) 掃(P1) 葉(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十九卷:“[程萬里]每日間見元兵所過,殘滅如秋風掃葉,心中暗暗悲痛,正是:寧爲太平犬,莫作離亂人。”
年級字:一(P1) 葉(P1) 障(P4) 目(P1)
毛澤東《論持久戰》:“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爲是。”
年級字:連(P1) 枝(P1) 帶(P1) 葉(P1)
明·無名氏《龍門隱秀》第三折:“誰想俺嫂狠兄毒心意歹,全不想共根同蒂,連枝帶葉,把我似乞兒般搶出門來。”
年級字:枝(P1) 分(P2) 葉(P1) 散(P2)
唐楊炯《爲薛令祭劉少監文》:“惟此陶唐,有此冀方。上天祚漢,人神攸贊。開國承家,枝分葉散。三貂赫赫於臺省,駟馬諼諼於裏閈。”
年級字:葉(P1) 公(P1) 好(P1) 龍(P2)
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漢·劉向《新序·雜事》記載: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器物上刻着龍,房屋上也畫着龍。真龍知道了,來到葉公家裏,把頭探進窗子。葉公一見,嚇得拔腿就跑。
年級字:枝(P1) 附(P2) 葉(P1) 着(P2)
《文選·班固〈答賓戲〉》:“方今大漢灑埽羣穢,夷險芟荒……是以六合之內,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稟仰太和,枝附葉着。”
年級字:有(P1) 枝(P1) 有(P1) 葉(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三:“防禦驚得呆了道:‘慶娘見在房中牀上臥病,郎君不信可以去看得的。如何說得如此有枝有葉?又且這釵如何得出世?真是蹊蹺的事。’”
年級字:添(P3) 枝(P1) 接(P2) 葉(P1)
宋·朱熹《答黃子耕》:“今人生出重重障礙,添枝接葉,無有了期。”
年級字:條(P1) 修(P2) 葉(P1) 貫(P1)
年級字:落(P2) 葉(P1) 知(P1) 秋(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葉落知秋,舉一明三。”《續燈傳錄》:“絃動別曲,葉落知秋。”
年級字:枝(P1) 對(P1) 葉(P1) 比(P1)
唐獨孤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及其大壞也,儷偶章句,使枝對葉比,以八病四聲爲梏拳,拳拳守之,如奉法令。”
年級字:重(P1) 熙(P6) 累(P3) 葉(P1)
《舊唐書·音樂志四》:“三光再朗,庶績其凝。重熙累葉,景命是膺。”
年級字:枝(P1) 附(P2) 葉(P1) 連(P1)
《三國志·蜀志·姜維傳》:“[姜維]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裴松之注引晉·常璩《華陽國志》:“維惡黃皓恣擅,啓後主欲殺之。後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君何足介意!’維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
年級字:紅(P1) 葉(P1) 題(P2) 詩(P3)
年級字:尋(P3) 枝(P1) 摘(P2) 葉(P1)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建安之作全在氣象,不可尋枝摘葉。”
年級字:葉(P1) 落(P2) 歸(P3) 根(P1)
樹葉從樹根生髮出來,凋落後最終還是回到樹根。比喻事物總有一定的歸宿。多指作客他鄉的人最終要回到本鄉。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五:“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年級字:雨(P1) 條(P1) 菸(P2) 葉(P1)
雨中的柳條,煙霧中的柳葉。形容悽迷的景色。亦比喻情意的纏綿。
宋·晏殊《浣溪沙》詞:“只有醉吟寬別恨,不須朝暮促歸程。雨條菸葉系人情。”宋·晏幾道《浪淘沙·麗曲醉思仙》詞:“穠蛾疊柳臉紅蓮。多少雨條菸葉恨,紅淚離筵。”
年級字:楊(P2) 穿(P1) 三(P1) 葉(P1)
《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年級字:冶(P4) 葉(P1) 倡(P4) 條(P1)
倡:通‘娼’;冶:妖豔。原形容楊柳的枝葉婀娜多姿,後比喻任人玩賞攀折的花草枝葉,借指妓女。
唐·李商隱《燕春臺》詩:“蜜房羽客類芳心,冶葉倡條遍相識。”
年級字:綠(P1) 葉(P1) 成(P1) 蔭(P4)
年級字:添(P3) 枝(P1) 加(P1) 葉(P1)
在樹幹上添上些枝葉。比喻敘述事情或轉述別人的話,爲了誇大,添上原來沒有的內容。
宋·朱熹《答黃子耕》:“今人生出重重障礙,添枝接葉,無有了期。”
年級字:一(P1) 葉(P1) 知(P1) 秋(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
《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宋·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年級字:枝(P1) 葉(P1) 相(P1) 持(P4)
《漢書諸侯王表序》:“自幽平之後,日以陵夷,至虎厄漚河洛之間,分爲二周圍……既於王赧,降爲庶人,用天年終。號位已絕於天下,沿猶枝葉相持,莫得居其虛位,海內無主,三十餘年。”
年級字:移(P2) 根(P1) 接(P2) 葉(P1)
明·吳炳《情郵記·選豔》:“小人做官媒呵,移根接葉,種就了多少並頭蓮。”
年級字:秋(P1) 風(P1) 落(P2) 葉(P1)
年級字:葉(P1) 落(P2) 知(P1) 秋(P1)
看到樹葉落,便知秋天到來。比喻從細微的變化可以推測事物的發展趨向。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葉落知秋,舉一明三。”《續燈傳錄》:“絃動別曲,葉落知秋。”
年級字:枝(P1) 繁(P3) 葉(P1) 茂(P4)
明·孫柚《琴心記》:“願人間天上共效綢繆,賀郎君玉潤水清,祝小姐枝繁葉茂。”
年級字:柔(P3) 枝(P1) 嫩(P3) 葉(P1)
明·鄭若庸《玉玦記·憶夫》:“綠茵盡摘不留,且莫惜明年難茂,柔枝嫩葉,多應人採揪。輕舒手,羅裙寬褪腰肢瘦。”
年級字:青(P1) 枝(P1) 綠(P1) 葉(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六回:“他把我的楊柳枝拔了去,放在煉丹爐裏,炙得焦乾,送來還我,是我拿了插在瓶中,一晝夜,復得青枝綠葉,與舊相同。”
年級字:秋(P1) 風(P1) 掃(P1) 落(P2) 葉(P1)
秋天的大風把落葉一掃而光。比喻強大的力量迅速而輕易地把腐朽衰敗的事物掃除光。
《三國志·魏志·辛毗傳》:“以明公之威,應困窮之敵,擊疲弊之寇,無異迅風之振秋葉矣。”
年級字:梧(P0) 一(P1) 葉(P1) 落(P2)
梧桐落葉最早,故以之表示秋天來臨。後亦以比喻事物衰落的徵兆。
年級字:疾(P2) 風(P1) 掃(P1) 秋(P1) 葉(P1)
《資治通鑑·晉記·孝武帝太元七年》:“以吾出晉,校其強弱之勢,猶疾風之掃秋葉。”
yī yè luò zhī tiān xià qiū
年級字:一(P1) 葉(P1) 落(P2) 知(P1) 天(P1) 下(P1) 秋(P1)
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
《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宋·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年級字:一(P1) 葉(P1) 蔽(P5) 目(P1) ,(P1) 不(P1) 見(P1) 泰(P4) 山(P1)
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就連泰山也看不到。比喻爲局部的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不能認清事物的全貌或本質。
shù gāo qiān zhàng yè luò guī gēn
年級字:樹(P1) 高(P1) 千(P1) 丈(P2) ,(P1) 葉(P1) 落(P2) 歸(P3) 根(P1)
樹長得再高,落葉還是要回到樹根。比喻離開故土時間再長,最後還是要迴歸故土。
yī yè zhàng mù bù jiàn tài shān
年級字:一(P1) 葉(P1) 障(P4) 目(P1) ,(P1) 不(P1) 見(P1) 泰(P4) 山(P1)
蔽:遮。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爲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鶡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mǔ dān suī hǎo quán píng lǜ yè fú chí
年級字:牡(P4) 丹(P4) 雖(P2) 好(P1) 全(P2) ,(P1) 憑(P4) 綠(P1) 葉(P1) 扶(P3) 持(P4)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十二回:“也不像兩個人打,就如一對猛虎爭餐,擂臺上流做一團。牡丹雖好,全憑綠葉扶持。”
mǔ dān suī hǎo zhōng xū lǜ yè fú chí
年級字:牡(P4) 丹(P4) 雖(P2) 好(P1) 終(P2) ,(P1) 須(P4) 綠(P1) 葉(P1) 扶(P3) 持(P4)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有了銀錢,卻又只怕沒人,又道是‘牡丹花好,終須綠葉扶持’。”
mǔ dān suī hǎo quán zhàng lǜ yè fú chí
年級字:牡(P4) 丹(P4) 雖(P2) 好(P1) 全(P2) ,(P1) 仗(P3) 綠(P1) 葉(P1) 扶(P3) 持(P4)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零回:“俗話說的,‘牡丹雖好,全仗綠葉扶持’,太太們不虧了鳳丫頭,那些人還幫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