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窮(P3) 寇(P0) 莫(P2) 追(P1)
窮寇:走投無路的敵人。不追無路可走的敵人,以免敵人情急反撲,造成自己的損失。也比喻不可逼人太甚。
年級字:人(P1) 心(P1) 莫(P2) 測(P4)
清·黃宗羲《張蒼水墓誌銘》:“止憑此一線未死之人心,以爲鼓盪,然而形勢昭然者也,人心莫測者也。”
年級字:無(P2) 適(P3) 無(P2) 莫(P2)
《論語·里仁》:“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後漢書·劉樑傳》:“是以君子之於事也,無適無莫,必考之以義焉。”
年級字:望(P2) 塵(P2) 莫(P2) 及(P2)
莫:不;及:趕上。望見前面騎馬的人走過揚起的塵土而不能趕上。比喻遠遠落在後面。
《莊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後漢書·趙諮傳》:“令敦煌曹暠,諮之故孝廉也,迎路謁候,諮不爲留。暠送至亭次,望塵不及。”
年級字:大(P1) 莫(P2) 與(P2) 京(P1)
年級字:追(P1) 悔(P3) 莫(P2) 及(P2)
漢·晁錯《上書言兵事》:“夫以人之死爭勝,跌而不振,則悔之亡及也。”
年級字:噬(P1) 莫(P2) 及(P2)
噬臍:用嘴咬肚臍。象咬自己肚臍似的,夠不着。比喻後悔也來不及。
《左傳·莊公六年》:“若不早圖,後君噬齊(臍),其及圖之乎?”
年級字:日(P1) 莫(P2) 途(P3) 遠(P1)
比喻處境十分困難,到了末日。也形容窮困到極點。同“日暮途遠”。
年級字:神(P1) 鬼(P2) 莫(P2) 測(P4)
測:推測。事情極詭祕,神鬼也難測度。形容誰也推測不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諸將皆拜伏曰:‘丞相機算,神鬼莫測。’”
年級字:莫(P2) 名(P2) 其(P2) 妙(P2)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五回:“我實在是莫名其妙,我從那時得着這麼一個門生,連我也不知道。”
年級字:莫(P2) 明(P1) 其(P2) 妙(P2)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回:“魏翩仞莫明其妙,陶子堯卻不免心上一呆。”
年級字:真(P1) 莫(P2) 辨(P5)
魯迅《華蓋集續編·馬上支日記》:“上午,空六來談;全談些報紙上所載的事,真僞莫辨。”
年級字:鞭(P2) 長(P1) 莫(P2) 及(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比喻相隔太遠,力量達不到。
及:到。原意是鞭子雖長,也不能打馬肚子。
年級字:莫(P2) 逆(P6) 之(P2) 交(P1)
莫逆:沒有抵觸,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誼。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莊子·大宗師》:“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爲友。”
年級字:莫(P2) 為(P2) 已(P1) 甚(P4)
年級字:天(P1) 下(P1) 莫(P2) 敵(P3)
年級字:一(P1) 籌(P5) 莫(P2) 展(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無計可施胸有成竹形容一點辦法也想不出來。
一籌: 籌劃、計謀。
莫展: 莫, 不能。展, 施展。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五齣》:「下官史可法,日日經略中原,究竟一籌莫展。」
《宋史·蔡幼學傳》:「其極至於九重深拱而羣臣盡廢,多士盈庭而一籌不吐。」
年級字:百(P1) 身(P1) 莫(P2) 贖(P2)
百身:自身死一百次;贖:抵。拿一百個我,也無法把你換回來了。表示極沉痛地悼念。
年級字:諱(P6) 莫(P2) 如(P2) 深(P2)
諱:隱諱;深:事件重大。原意爲事件重大,諱而不言。後指把事情隱瞞得很緊。
《穀梁傳·莊公三十二年》:“諱莫如深,深則隱。苟有所見,莫如深也。”
年級字:神(P1) 妙(P2) 莫(P2) 測(P4)
劉白羽《長江三日》:“峽中,強烈的陽光與乳白色雲霧交織一處,數步之隔,這邊是陽光,那邊是雲霧,真是神妙莫測。”
年級字:深(P2) 奧(P4) 莫(P2) 測(P4)
小王最近幾天都一副~的樣子,不知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
年級字:莫(P2) 余(P4) 毒(P4) 也(P1)
再也沒有人威脅、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認爲誰也不能傷害我。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聞之而後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
年級字:變(P2) 化(P1) 莫(P2) 測(P4)
唐·韓愈《殿中少監馬君墓誌》:“當是時,見王於北亭,猶高山深林巨谷龍虎,變化不測,傑魁人也。”
年級字:鬼(P2) 神(P1) 莫(P2) 測(P4)
鬼神也揣測不到。形容非常神奇奧妙,誰也摸不清底細。
無·無名氏《馬陵道》第四折:“真個軍師妙算,鬼神莫測。”
年級字:莫(P2) 逆(P6) 於(P2) 心(P1)
先秦·莊周《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爲友。”
年級字:莫(P2) 知(P1) 所(P2) 爲(P2)
不知道怎幺辦好,形容激動得不知怎幺辦。亦作“莫知所謂”。
年級字:半(P1) 籌(P5) 莫(P2) 展(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周瑜雖能用計,豈能出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謀,使周瑜半籌不展。”
年級字:駟(P0) 馬(P1) 莫(P2) 追(P1)
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同“駟馬難追”。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二十八回:“常泰道:‘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莫追,豈有變更!’”
年級字:莫(P2) 可(P1) 究(P2) 詰(P0)
章炳麟《駁康有爲論革命書》:“宗支荒忽,莫可究詰。”
年級字:後(P1) 悔(P3) 莫(P2) 及(P2)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反水不收,後悔不及。”
年級字:莫(P2) 可(P1) 名(P2) 狀(P2)
名:用言語說出;狀:描繪,形容。不能用言語來形容。指事物極複雜微妙,無法描述。
清·張潮《虞初新志·林四娘記》:“少選復出,則一國色麗人,雲鬟靚妝,嫋嫋婷婷而至,衣皆鮫綃霧縠,亦無縫綴之跡,香氣飄揚,莫可名狀,自稱爲林四娘。”
年級字:歲(P2) 聿(P0) 其(P2) 莫(P2)
年級字:莫(P2) 予(P2) 毒(P4) 也(P1)
再也沒有人威脅、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認爲誰也不能傷害我。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聞之而後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
年級字:莫(P2) 辨(P5) 葉(P1)
莫:不;辨:分辨。不能分辨楮葉的真假。比喻模仿逼真或以假亂真。
《韓非子·喻老》:“宋人有爲其君以象爲楮葉者,三年而成。豐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
年級字:干(P1) 將(P3) 莫(P2) 邪(P4)
《戰國策·齊策五》:“(蘇秦說齊閔王曰)今雖干將莫邪,非得人力,則不能割劌矣。”
年級字:莫(P2) 此(P2) 為(P2) 甚(P4)
宋·洪邁《容齋三筆》卷四:“名不雅古,莫此為甚。”
年級字:真(P1) 偽(P4) 莫(P2) 辨(P5)
年級字:玄(P3) 妙(P2) 莫(P2) 測(P4)
年級字:含(P4) 冤(P5) 莫(P2) 白(P1)
含:包藏;莫:無處,無法;白:弄明白。指有冤屈無處申訴、無法昭雪。
年級字:德(P4) 音(P1) 莫(P2) 違(P6)
年級字:愛(P1) 莫(P2) 之(P2) 助(P1)
愛:愛惜;莫:不。雖然心中關切同情,卻沒有力量幫助。
《詩經·大雅·烝民》:“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年級字:概(P5) 莫(P2) 能(P1) 外(P1)
《後漢書·西域傳》:“然好大不經,奇譎無已,雖鄒衍談天之辯,莊周蝸角之論,尚未足以概莫能外。”
年級字:萬(P2) 夫(P2) 莫(P2) 當(P2)
《東周列國志》第七三回:“吾聞公子慶忌,筋骨如鐵,萬夫莫當。”
年級字:令(P2) 人(P1) 莫(P2) 測(P4)
年級字:莫(P2) 測(P4) 高(P1) 深(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高深的程度難於揣測。
形容人的想法、作法深沉難於理解、探測。
年級字:牽(P3) 蘿(P3) 莫(P2) 補(P2)
《花月痕》第十一回:“癡珠多情人,既深毀室之傷,復抱墜樓之痛!牽蘿莫補,剪紙難招。”
年級字:脂(P4) 膏(P3) 莫(P2) 潤(P4)
年級字:百(P1) 口(P1) 莫(P2) 辯(P3)
莫:不能;辯:辯白。即使有一百張嘴也辯白不清。形容不管怎樣辯白也說不清楚。
宋·劉過《建康獄中上吳居父》:“雖有百口而莫辯其辜。”
年級字:沉(P2) 冤(P5) 莫(P2) 雪(P1)
沉冤:長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雪:無法昭雪。長期得不到昭雪的冤屈。
年級字:莫(P2) 衷(P6) 一(P1) 是(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不能決定哪個是對的。形容意見分歧,沒有一致的看法。
清·吳趼人《痛史》第三回:“諸將或言固守待援,或言決一死戰,或言到臨安求救。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年級字:百(P1) 辭(P5) 莫(P2) 辯(P3)
魯迅《準風月談·後記》:“被責難者處於時勢潮流之下,百辭莫辯,辯則反動更爲證實。”
年級字:道(P1) 大(P1) 莫(P2) 容(P2)
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納不了他。後用以正確的道理不爲世間所接受。
《史記·孔子世家》:“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年級字:諱(P6) 莫(P2) 高(P1) 深(P2)
對自己的錯誤和缺點,決不可~,應該去尋求他人的幫助並儘快改正。
年級字:一(P1) 辭(P5) 莫(P2) 贊(P3)
贊:讚美。沒有一句妥貼的讚美話能表達。形容詩文寫得極好。
《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爲《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年級字:髮(P2) 莫(P2) 數(P2)
擢:拔;莫:不能。拔下全部頭髮,也難以數清。形容罪行多得數不清。
《史記·範睢蔡澤列傳》:“擢賈之發以續賈之罪,尚未足。”
年級字:莫(P2) 之(P2) 與(P2) 京(P1)
莫:沒有什麼,沒有誰。京:大,高。大得沒有什麼可與之相比。形容首屈一指,無與倫比。亦作“大莫與京”。
年級字:莫(P2) 此(P2) 爲(P2) 甚(P4)
宋·洪邁《容齋三筆》卷四:“名不雅古,莫此爲甚。”
年級字:高(P1) 深(P2) 莫(P2) 測(P4)
《漢書·嚴延年傳》:“吏民莫能測其意深淺,戰慄不敢犯禁。”
年級字:莫(P2) 爲(P2) 已(P1) 甚(P4)
年級字:相(P1) 視(P1) 莫(P2) 逆(P6)
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 形容彼此間友誼深厚,無所違逆於心。
《莊子·大宗師》:“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爲首,以生爲脊,以死爲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爲友。”
年級字:沉(P2) 冤(P5) 莫(P2) 白(P1)
沉冤:長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白:無法辯白,不能弄清。長期得不到申雪的冤屈。
宋·張商英《鄂州謝上表》:“雖有沉冤,莫能往訴。”
年級字:詭(P5) 秘(P3) 莫(P2) 測(P4)
詭秘:神秘不可知;莫測:無法捉摸。指人的行為態度神秘難以揣測。
宋·劉克莊《後村全集·和實之讀邸報之一》:“鬼谷縱橫舌,終南詭秘踪。”
年級字:疑(P3) 團(P3) 莫(P2) 釋(P4)
高陽《草莽英雄》第十章:“所不可解的是,趙文華所能動用的隊伍雖然不多,但倭寇海盜,經此行擊,戰力大損,懼他何來?何以不撿個現成的便宜?疑團莫釋,而兩彭已連袂到達。”
年級字:百(P1) 思(P2) 莫(P2) 解(P2)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年級字:諸(P4) 惡(P3) 莫(P2) 作(P2)
諸惡:各種壞事。佛家語,凡是壞事都不要做。舊時用以勸人行善。
年級字:詭(P5) 祕(P3) 莫(P2) 測(P4)
詭祕:神祕不可知;莫測:無法捉摸。指人的行爲態度神祕難以揣測。
宋·劉克莊《後村全集·和實之讀邸報之一》:“鬼谷縱橫舌,終南詭祕蹤。”
年級字:變(P2) 幻(P5) 莫(P2) 測(P4)
唐·韓愈《殿中少監馬君墓誌》:“當是時,見王於北亭,猶高山深林巨谷龍虎,變化不測,傑魁人也。”
年級字:百(P1) 莫(P2) 辯(P3)
喙:嘴,借指人的嘴。指縱有衆多的嘴也不能辯解。同“百口莫辯”。
宋·陳亮《謝何正言啓》:“謗出事情之外,百喙莫辯;變生意料之餘,三肱並折。”
年級字:莫(P2) 敢(P2) 誰(P1) 何(P1)
年級字:莫(P2) 可(P1) 奈(P4) 何(P1)
郭沫若《女神·湘累》:“他們見了鳳凰要說是雞,見了麒麟要說是驢馬,我也把他們莫可奈何。”
年級字:人(P1) 莫(P2) 予(P2) 毒(P4)
莫:沒有;予:我;毒:分割,危害。再也沒有人怨恨我、傷害我了。形容勁敵被消滅後高興的心情。
《左傳·宣公十二年》:“及楚殺子玉,公喜而後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是晉再克而楚再敗也,楚是以再世不競。”
年級字:愛(P1) 莫(P2) 能(P1) 助(P1)
詞性:形容詞
無能為力抜刀相助愛:愛惜;莫:不。雖然心中關切同情,卻沒有力量幫助。
《詩經·大雅·烝民》:“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年級字:知(P1) 子(P1) 莫(P2) 若(P3) 父(P1)
年級字:救(P3) 寒(P2) 莫(P2) 如(P2) 重(P1) 裘(P0)
漢·徐幹《中論·虛道》:“語稱:‘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修身,療暑莫如親冰。’信矣哉!”
年級字:哀(P4) 莫(P2) 大(P1) 於(P2) 心(P1) 死(P3)
《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cháo lǐ wú rén mò zuò guān
年級字:朝(P3) 裏(P1) 無(P2) 人(P1) 莫(P2) 做(P1) 官(P2)
俗語說的好:“~。”所以纔有撒任的這件事。(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四回)
cháo lǐ wú rén mò zuò guān
年級字:朝(P3) 里(P1) 無(P2) 人(P1) 莫(P2) 做(P1) 官(P2)
俗語說的好:“~。”所以纔有撒任的這件事。(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四回)
yī fū dāng guān wàn fū mò kāi
年級字:一(P1) 夫(P2) 當(P2) 關(P2) ,(P1) 萬(P2) 夫(P2) 莫(P2) 開(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比喻地形險要,很難攻破。
一夫: 一人。
當關: 守衛著一個門關。
萬夫: 萬人,人數眾多。
莫開: 莫,否定語,不能開。
指因為地勢險要,就是只有一人守關,也不是人多便可以打開關門。
意思是山勢又高又險,一個人把着關口,一萬個人也打不進來。形容地勢十分險要。
唐.李白〈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淮南子·兵略訓》:「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過也。『晉·左思《蜀都賦》:』一人守隘,萬夫莫向。」
yù rén wù zhī mò ruò wù wéi
年級字:欲(P5) 人(P1) 勿(P1) 知(P1) ,(P1) 莫(P2) 若(P3) 勿(P1) 爲(P2)
《漢書·枚乘傳》:“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爲。”《晉書·苻堅載記上》:“諺曰:‘欲人勿知,莫若勿爲。’聲無細而弗聞,事未形而必彰者,其此之謂也。”
xiāng shì ér xiào mò nì yú xīn
年級字:相(P1) 視(P1) 而(P1) 笑(P1) ,(P1) 莫(P2) 逆(P6) 於(P2) 心(P1)
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間友誼深厚,無所違逆於心。
《莊子·大宗師》:“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爲首,以生爲脊,以死爲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爲友。”
ruò yào rén bù zhī chú fēi jǐ mò wéi
年級字:若(P3) 要(P1) 人(P1) 不(P1) 知(P1) ,(P1) 除(P2) 非(P2) 己(P1) 莫(P2) 爲(P2)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幹了壞事終究要暴露。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爲。”
gè rén zì sǎo mén qián xuě mò guǎn tā jiā wǎ shàng shuāng
年級字:各(P1) 人(P1) 自(P1) 掃(P1) 門(P1) 前(P1) 雪(P1) ,(P1) 莫(P2) 管(P2) 他(P1) 家(P1) 瓦(P2) 上(P1) 霜(P3)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王定拜別三官而去。正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gè rén zì sǎo mén qián xuě mò guǎn tā rén wǎ shàng shuāng
年級字:各(P1) 人(P1) 自(P1) 掃(P1) 門(P1) 前(P1) 雪(P1) ,(P1) 莫(P2) 管(P2) 他(P1) 人(P1) 瓦(P2) 上(P1) 霜(P3)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警世格言》:“自家掃取門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