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榷(P0) 酒(P4) 徵(P5) 茶(P2)
年級字:酒(P4) 後(P1) 茶(P2) 餘(P4)
魯迅《而已集·黃花節的雜感》:“從別的地方--如北京,南京,我的故鄉--的例子推想起來,當時大概有若干人痛惜,若干人快意,若干人沒有什麼意見,若干人當作酒後茶餘的談助的罷。”
年級字:酒(P4) 餘(P4) 茶(P2) 後(P1)
魯迅《集外集拾遺·幫助文學與幫閒文學》:“但依我們中國的老眼睛看起來,小說是給人消閒的,是爲酒餘茶後之用。”
年級字:三(P1) 茶(P2) 六(P1) 禮(P2)
我國舊時習俗,娶妻多用茶爲聘禮,所以女子受聘稱爲受茶。六禮,即婚姻據以成立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種儀式。參閱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四、《儀禮·士昏禮》。
年級字:不(P1) 茶(P2) 不(P1) 飯(P1)
《羣音類選·〈玉簪記·秋江送別〉》:“霎時間雲雨暗巫山,悶無言,不茶不飯,滿口兒何處訴愁煩。”
年級字:粗(P2) 茶(P2) 淡(P2) 飯(P1)
粗:粗糙、簡單;淡飯:指飯菜簡單。形容飲食簡單,生活簡樸。
宋·黃庭堅《四休導士詩序》:“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
年級字:浪(P1) 酒(P4) 閒(P3) 茶(P2)
年級字:茶(P2) 餘(P4) 飯(P1) 飽(P1)
元·關漢卿《鬥鶴鵲·女校尉》曲:“茶餘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
年級字:無(P2) 耳(P1) 茶(P2) 壺(P3)
年級字:茶(P2) 馬(P1) 古(P1) 道(P1)
詞性:名詞
茶馬古道是我國歷史上內地農業地區和邊疆遊牧業地區進行茶馬貿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線,分川藏、滇藏兩路。茶馬古道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陝甘、陝康藏、滇藏大概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東非紅海海岸。茶馬古道是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的古代商道,歷經漢、晋、隋、唐、宋、元、明、清,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西部國際貿易古通道之一。
年級字:茶(P2) 餘(P4) 酒(P4) 後(P1)
元·關漢卿《鬥鵪鶉·女校尉》曲:“茶餘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
年級字:茶(P2) 飯(P1) 無(P2) 心(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四回:“忙得鳳姐茶飯無心,坐臥不寧。”
年級字:茶(P2) 瓜(P1) 送(P1) 飯(P1)
年級字:殘(P5) 茶(P2) 剩(P3) 飯(P1)
元·馬致遠《黃梁夢》四:“如今天色晚了也,有什麼殘茶剩飯,與俺兩個孩子些吃。”
年級字:茶(P2) 餘(P4) 飯(P1) 後(P1)
元·關漢卿《鬥鵪鶉·女校尉》曲:“茶餘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
年級字:家(P1) 常(P1) 茶(P2) 飯(P1)
宋·朱熹《答高應朝書》:“若一向只如此說,而不孝以日用平常意思,涵養玩索功夫,即恐學者將此家常茶飯,做個怪異特底事看了。”
年級字:三(P1) 茶(P2) 六(P1) 飯(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六回:“你卻要好生服侍我師父,逐日家三茶六飯,不可欠缺。”
年級字:挑(P3) 茶(P2) 斡(P0) 刺(P3)
年級字:飛(P1) 機(P2) 運(P3) 茶(P2) 壺(P3)
年級字:橋(P2) 上(P1) 倒(P2) 涼(P2) 茶(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