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ǔ
年級字:苦(P1)
詞性:名詞
文言文字詞甜、甘從「艸」。
苦菜。
甘味植物: 苦茶、苦瓜。
黃連、膽汁的味道: 苦澀。
感受: 辛勞、辛苦、艱辛、勞苦、辛酸、苦悶、苦惱、含辛茹苦、吃苦耐勞、苦不堪言。
感覺難受的情境:苦境、苦海。
不容易完成的工作: 苦差、苦戰。
耐心、堅持的態度:刻苦、苦諫、苦勸、埋頭苦幹、寒窗苦讀、苦口婆心。
《說文》:「大苦,苓也。从艸,古聲。」
《詩‧唐風‧采苓》:「采苦采苦,首陽之下。」
《書‧洪範》:「潤下作鹹,炎上作苦。」孔傳:「焦氣之味。」
《荀子.正名》:「甘、苦、鹹、淡、辛、酸,奇味以口異。」
《孟子.告子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漢書.卷三四.韓信傳》:「亭長妻苦之,乃晨炊蓐食。」
《文選.古詩十九首.迴車駕言邁》:「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旱。」
《孟子.梁惠王上》:「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
唐.李白〈關山月〉詩:「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kǔ shòu
年級字:苦(P1) 受(P2)
詞性:名詞
苦受的特相是體驗不可喜的觸所緣,作用是减弱相應法,現起是身體遭受痛苦,近因也是身根。
bēi kǔ
kǔ sè
suān kǔ
āo kǔ
tián kǔ
年級字:甜(P2) 苦(P1)
詞性:形容詞
甜:像糖或蜜的滋味,喻使人感到舒服的。
苦:感覺難受的。苦境。亦可以形容人生路上的喜悅與憂傷。
zuì kǔ
年級字:最(P2) 苦(P1)
詞性:形容詞
最辛苦,最痛苦
例子:水,咖啡和蘋果汁當中,咖啡的味道最苦。
kǔ zhōng
kǔ là
kǔ áo
qī kǔ
kǔ hǎi
年級字:苦(P1) 海(P1)
詞性:名詞
樂園佛教比喻苦難煩惱的世間,也比喻困苦的處境
例:脫離苦海
tǎo kǔ
Kǔ wú
kǔ zhàn
pà kǔ
sù kǔ
hé kǔ
年級字:何(P1) 苦(P1)
詞性:副詞
1.用反問語氣表示不值得(可用否定式),句末多帶呢。
2.完全不必要--通常後加呢。
kǔ ài
年級字:苦(P1) 艾(P4)
詞性:名詞
普通苦艾的乾燥葉及花招,一度用作苦味強壯劑和健胃劑。
kǔ zhuī
kǔ xíng
xīn kǔ
kǔ nǎo
chóu kǔ
kǔ kǒu
年級字:苦(P1) 口(P1)
詞性:動詞
1.反复懇切地說
例:苦口相勸
2.引起苦的味覺
例:良藥苦口利於病
kǔ mèn
kǔ ma
tòng kǔ
kǔ nàn
pín kǔ
yì kǔ
年級字:憶(P4) 苦(P1)
詞性:動詞
如果在後面加上“思甜”,組成四字詞語"憶苦思甜",則意謂回憶在舊社會被壓迫、被剝削的痛苦;想新社會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提高思想覺悟。
kǔ ā
qín kǔ
gān kǔ
年級字:甘(P2) 苦(P1)
詞性:形容詞
比喻美好或艱苦的處境等,在工作體會中多指苦的一面。
kǔ rì
láo kǔ
Yàng kǔ
kǔ gàn
kùn kǔ
kǔ gōng
年級字:苦(P1) 工(P1)
詞性:名詞
1.繁重辛苦的體力勞動2.從事繁重辛苦的體力勞動者
kǔ chǔ
Duō kǔ
jiān kǔ
gū kǔ
kǔ shuǐ
年級字:苦(P1) 水(P1)
詞性:名詞
1. 因含有硫酸鈉、硫酸鎂等礦物質而味道苦的水
這湖里的水是苦水2. 比喻遭受的痛苦
她是在苦水里泡大的
3. 因患某種疾病而從口中吐出的苦的液體,通常是消化液和食物的混合物
這個病人直吐苦水
kè kǔ
kǔ ya
kǔ xiào
mìng kǔ
kǔ yú
kǔ wèi
kǔ láo
kǔ lì
年級字:苦(P1) 力(P1)
詞性:名詞
1.艱苦的勞動
例:白出苦力
2.舊時對體力勞動者的蔑稱
chī kǔ
liáng kǔ
kǔ lù
年級字:苦(P1) 路(P1)
詞性:名詞,形容詞
専名術言西方天主教和基督教紀念耶穌被釘上十字架那天所經歷苦難的過程和直到被釘死在十字架的路段,也稱之為「拜苦路」或「聖路善工」。
原文拉丁語:Via Crucis。
17世紀時期方濟會士聖良納(Leonard of Port Maurice)或(St. Leonard Of Port Maurice)開始傳揚拜苦路的敬禮,在1731年教宗克勉十二世(Clement XII)確定14處「苦路」為事蹟地點,並進行正式敬禮儀式。
sī kǔ
shòu kǔ
kǔ mìng
qīng kǔ
wā kǔ
kǔ chǔ
gèng kǔv
kǔ kǔ
kǔ guǒ
xiàkǔ
qióng kǔ
kǔ tòng
年級字:拜(P2) 苦(P1) 路(P1)
詞性:名詞,動詞
専名術言西方天主教和基督教紀念耶穌被釘上十字架那天所經歷苦難的過程和直到被釘死在十字架的路段,也稱之為「拜苦路」或「聖路善工」。
原文拉丁語:Via Crucis。
拜:敬拜、參拜。
苦:苦難、痛苦受苦。
路:路線、路徑、路途。
17世紀時期方濟會士聖良納(Leonard of Port Maurice)或(St. Leonard Of Port Maurice)開始傳揚拜苦路的敬禮,在1731年教宗克勉十二世(Clement XII)確定14處「苦路」為事蹟地點,並進行正式敬禮儀式。
年級字:苦(P1) 不(P1) 可(P1) 言(P1)
宋·李昌齡《樂善錄·劉貢父》:“晚年得惡疾,鬚眉墮落,鼻樑斷壞,苦不可言。”
年級字:零(P3) 丁(P1) 孤(P3) 苦(P1)
晉·李密《陳情表》:“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年級字:叫(P1) 苦(P1) 連(P1) 天(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十五回:“你怎麼正戰到好處,卻就叫苦連天的走了?”
年級字:酸(P3) 甜(P2) 苦(P1) 辣(P5)
《鶡冠子·環流五》:“陰陽不同氣,然其爲和同也;酸鹹甘苦之味相反,然其爲善均也。”
年級字:勞(P2) 苦(P1) 功(P1) 高(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項羽本紀》:“勞苦而功高如此。”
年級字:勞(P2) 形(P2) 苦(P1) 心(P1)
魯迅《故事新編·非攻》:“勞形苦心,扶危濟急,是賤人的東西,大人們不取的。”
年級字:刻(P2) 苦(P1) 耐(P3) 勞(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工作勤奮,經得住繁重的勞累。
刻苦:很能吃苦;耐:禁得起、受得住。工作勤奮,經得住繁重的勞累。
年級字:自(P1) 討(P2) 苦(P1) 吃(P1)
魯迅《華蓋集·“碰壁”之後》:“可是我有一種毛病,自己也疑心是自討苦吃的要苗,就是偶爾要想想。”
年級字:苦(P1) 身(P1) 焦(P2) 思(P2)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年級字:甘(P2) 苦(P1) 與(P2) 共(P1)
甘苦:歡樂和痛苦;與共:共同在一起。共同享受歡樂與幸福,共同承擔痛苦與磨難。
《戰國策·燕策一》:“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年級字:艱(P3) 苦(P1) 樸(P5) 素(P4)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爲實現這一遠大的政治目的而在生活上竭力做到艱苦樸素。”
年級字:孤(P3) 苦(P1) 伶(P4)
晉·李密《陳情表》:“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年級字:停(P1) 辛(P1) 苦(P1)
辛勞長期纏身。形容經歷了不少艱難困苦。同“停辛佇苦”。
年級字:含(P4) 辛(P1) 茹(P0) 苦(P1)
宋·蘇軾《中和勝相院記》:“無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萬億生而後成。”
年級字:億(P3) 辛(P1) 萬(P2) 苦(P1)
李大釗《大哀篇》:“民既託庇於其下,在理當負斯責,億辛萬苦,其又何辭。”
年級字:分(P2) 甘(P2) 共(P1) 苦(P1)
年級字:叫(P1) 苦(P1) 不(P1) 迭(P0)
《大宋宣和遺事》享集:“徽宗叫苦不迭,向外榻上忽然驚覺來,嚇得渾身冷汗。”
年級字:愁(P3) 眉(P3) 苦(P1) 臉(P2)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對人前巧語花言,背地裏愁眉淚臉。”
年級字:孤(P3) 苦(P1)
明·湯顯祖《牡丹亭·詰病》:“今生怎生?偏則是紅顏薄命,眼見的孤苦仃俜。”
年級字:停(P1) 辛(P1) 苦(P1)
停:止息,停留;佇:貯積。辛勞長期纏身。形容經歷了不少艱難困苦。
唐·李商隱《河內詩二首》之一:“梔子交加香蓼繁,停辛佇苦留待君。”
年級字:攻(P3) 苦(P1) 食(P1) 儉(P3)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餘舉進士,不能攻苦食儉。”
年級字:苦(P1) 思(P2) 冥(P6) 想(P1)
巴金《創作回憶錄·關於<激流>二》:“我拿起筆從來不苦思冥想,我照例寫得快,說我‘粗製濫造’也可以,反正有作品在。”
年級字:淒(P4) 風(P1) 苦(P1) 雨(P1)
淒風:寒冷的風;苦雨:久下成災的雨。形容天氣惡劣。後用來比喻境遇悲慘淒涼。
年級字:苦(P1) 中(P1) 作(P2) 樂(P2)
宋·陳造《同陳宰黃簿遊靈山八首》自注:“宰運:‘吾輩可謂忙裏偷閒,苦中作樂。’”
年級字:濟(P4) 貧(P3) 拔(P4) 苦(P1)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講經文》:“常行慈悲,濟貧拔苦,歸將有餘數不足者,將安樂施厄者。”
年級字:苦(P1) 難(P2) 深(P2) 重(P1)
羅廣斌、楊益言《紅巖》第四章:“苦難深重的農民,怎能再忍受反動派的蹂躪。”
年級字:備(P2) 嘗(P3) 辛(P1) 苦(P1)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險阻艱難,備嘗之矣。”唐·韓愈《順宗實錄》卷一:上常親執弓矢,率軍後先導衛,備嘗辛苦。”
年級字:濟(P4) 苦(P1) 憐(P2) 貧(P3)
元·侯善淵《沁園春》詞:“善惠謙柔,濟苦憐貧,隨方就圓。”
年級字:憶(P4) 苦(P1) 思(P2) 甜(P2)
年級字:攻(P3) 苦(P1) 食(P1) 啖(P0)
做艱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形容刻苦自勵。啖,亦作“淡”。同“攻苦食淡”。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
年級字:含(P4) 辛(P1) 忍(P1) 苦(P1)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至於商家,連疑心也不當人子,只好含辛忍苦,自己懊悔怨悵,沒個處法。”
年級字:苦(P1) 口(P1) 逆(P6) 耳(P1)
苦口:藥吃起來特別苦。逆耳:聽起來使人感到不舒服。形容真誠的規勸。
《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
年級字:苦(P1) 心(P1) 孤(P3) 詣(P0)
指苦心鑽研,到了別人所達不到的地步。也指爲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而煞費苦心。
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格調論下》:“今且勿以意匠之獨運者言之,且勿以苦心孤詣戛戛獨造者言之,公且以效古之作若規仿格調者言之。”
年級字:甘(P2) 瓜(P1) 苦(P1) 蒂(P0)
清·翟灝《通俗編·草木》:“甘瓜蒂苦,天下無全美也。”
年級字:不(P1) 辭(P5) 勞(P2) 苦(P1)
辭:推託。勞苦:勞累辛苦。不逃避勞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強。
唐·牛肅《紀聞·吳保安》:“今日之事,請不辭勞苦。”
年級字:苦(P1) 海(P1) 無(P2) 邊(P1)
原爲佛家語,形容深重無比的苦難。常和“回頭是岸”連用。
元·無名氏《度翠柳》第一折:“世俗人沒來由,爭長競短,你死我活。有呵吃些個,有呵穿些個。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年級字:訪(P3) 貧(P3) 問(P1) 苦(P1)
郭壽《迷路記》:“平地春雷響,來了共產黨,訪貧問苦下了鄉,介梅見太陽。”
年級字:悽(P5) 風(P1) 苦(P1) 雨(P1)
悽風:寒冷的風;苦雨:久下成災的雨。形容天氣惡劣。後用來比喻境遇悲慘淒涼。
年級字:千(P1) 難(P2) 萬(P2) 苦(P1)
年級字:萬(P2) 苦(P1) 千(P1) 辛(P1)
元·無名氏《飛刀對箭》第四折:“我受了些熱血相噴,萬苦千辛,恰便似翻滾滾的雪浪裏逃生。”
年級字:苦(P1) 心(P1) 經(P1) 營(P4)
清·梁啓超《新中國未來記》第四回:“但專制政體不除,任憑你君相恁地苦心經營,民力是斷不能發達的。”
年級字:研(P3) 精(P2) 苦(P1) 思(P2)
宋·王令《答劉公著微之書》:“研精苦思,捫隙發罅,以窺求門戶。”
年級字:熱(P2) 心(P1) 苦(P1) 口(P1)
年級字:埋(P2) 頭(P1) 苦(P1) 幹(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默默耕耘勤奮、專心一意地工作。
「埋」埋藏。「埋頭」比喻專心一意地工作。
「苦幹」刻苦地工作。
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
年級字:孤(P3) 苦(P1) 零(P3) 丁(P1)
年級字:苦(P1) 不(P1) 堪(P6) 言(P1)
堪:能。痛苦或困苦到了極點,已經不能用言語來表達。
宋·李昌齡《樂善錄·劉貢父》:“晚年得惡疾,鬚眉墮落,鼻樑斷壞,苦不可言。”
年級字:道(P1) 邊(P1) 苦(P1) 李(P2)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年級字:良(P1) 工(P1) 苦(P1) 心(P1)
形容優秀藝術家的作品,在創作過程中都費盡心思。又泛指用心良苦。
宋·劉攽《次韻蘇子瞻〈韓斡馬〉贈李伯時》:“良工苦心爲遠別,天機要眇潛得之。”
年級字:茹(P0) 苦(P1) 含(P4) 辛(P1)
宋·蘇軾《中和勝相院記》:“無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億生而後成。”
年級字:攻(P3) 苦(P1) 食(P1) 淡(P2)
攻:做;若:艱苦;淡:清淡。做艱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形容刻苦自勵。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淡)。”
年級字:道(P1) 旁(P1) 苦(P1) 李(P2)
年級字:苦(P1) 盡(P3) 甜(P2) 來(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忘餐廢寢舒心害,若不是真心耐,志誠捱,怎能勾這相思苦盡甘來。”
年級字:苦(P1) 盡(P3) 甘(P2) 來(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忘餐廢寢舒心害,若不是真心耐,志誠捱,怎能勾這相思苦盡甘來。”
年級字:苦(P1) 海(P1) 茫(P5) 茫(P5)
苦海:苦難深重如海;茫茫:遼闊深遠的樣子。無窮無盡的苦難。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六十六:“嗟見南山塵,積年爲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瀾。”
年級字:瞑(P0) 思(P2) 苦(P1) 想(P1)
《十月》1981年第2期:“這會兒你在這兒瞑思苦想,腦子裏一定在盤算:怎麼樣再幹?——我能夠猜得出。”
年級字:志(P2) 堅(P3) 行(P1) 苦(P1)
唐·李公佐《謝小娥傳》:“娥志堅行苦,霜舂雨薪,不倦筋力,十三年四月,始受具戒於泗州開元寺,竟以小娥爲法號,不忘本也。”
年級字:勤(P2) 學(P1) 苦(P1) 練(P2)
秦牧《祕訣》:“他的兒子聽後,再不敢妄圖僥倖走上捷徑,經過真正的勤學苦練,終於也成爲書法家。”
年級字:艱(P3) 苦(P1) 創(P4) 業(P2)
年級字:艱(P3) 苦(P1) 奮(P2) 鬥(P2)
陶鑄《崇高的理想》:“我們要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還要經過長時期的艱苦奮鬥。”
年級字:勞(P2) 心(P1) 苦(P1) 思(P2)
明·趙弼《夢遊番陽彭蠡傳》:“競虛名,奪浮利,日夜勞心苦焦思。”
年級字:苦(P1) 雨(P1) 悽(P5) 風(P1)
苦雨:久下成災的雨;悽風:寒冷的風。形容天氣惡劣。後用來比喻境遇悲慘淒涼。
年級字:茫(P5) 茫(P5) 苦(P1) 海(P1)
茫茫:遼闊深遠的樣子;苦海:苦難深重如海。無窮無盡的苦難。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六十六:“嗟見南山塵,積年爲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瀾。”
年級字:苦(P1) 口(P1) 婆(P1) 心(P1)
《宋史·趙普傳》:“忠言苦口,三複來奏。”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泉州道匡禪師》:“問:‘學人根思遲迴,乞師曲運慈悲,開一線道。’師曰:‘這個是老婆心。’”
年級字:良(P1) 藥(P2) 苦(P1) 口(P1)
好藥往往味苦難吃。比喻衷心的勸告,尖銳的批評,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對改正缺點錯誤很有好處。
《孔子家語·六本》:“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年級字:備(P2) 嘗(P3) 艱(P3) 苦(P1)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險阻艱難,備嘗之矣。”唐·韓愈《順宗實錄》卷一:上常親執弓矢,率軍後先導衛,備嘗辛苦。”
年級字:救(P3) 苦(P1) 救(P3) 難(P2)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五回:“普度衆生,救苦救難,諸佛菩薩!”
年級字:冥(P6) 思(P2) 苦(P1) 想(P1)
年級字:勞(P2) 筋(P3) 苦(P1) 骨(P2)
年級字:良(P1) 工(P1) 心(P1) 苦(P1)
良工:手藝高明的工匠。形容優秀藝術家的作品,在創作過程中都費盡心思。
唐·杜甫《題李尊師松樹障子歌》詩:“已知仙客意相親,更覺良工心獨苦。”
年級字:吃(P1) 苦(P1) 耐(P3) 勞(P2)
周恩來《目前形勢和新四軍的任務》:“而我們新四軍能吃苦耐勞,不怕困難。”
年級字:煞(P5) 費(P3) 苦(P1) 心(P1)
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三回:“這煎煙方法,我是煞費苦心,三番五次的試驗,方纔研究得精密。”
年級字:苦(P1) 大(P1) 仇(P4) 深(P2)
陳殘雲《山谷風煙》第四章:“在山路上,二柱很少講話,馮均卻摸到他一點~的家底。”
年級字:攻(P3) 苦(P1) 茹(P0) 酸(P3)
明·袁宏道《壽洪太母七十序》:“母攻苦茹酸,和丸課子。”
年級字:道(P1) 傍(P3) 苦(P1) 李(P2)
唐·許渾《和淮南王相公與賓僚同遊瓜洲別業,題舊書齋》詩 :“道傍苦李猶垂實,城外甘棠已布陰。”
年級字:千(P1) 辛(P1) 萬(P2) 苦(P1)
元·張之翰《元日》:“千辛萬苦都嚐遍,只有吳淞水最甘。”
年級字:嚥(P6) 苦(P1) 吞(P3) 甘(P2)
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三折:“想着我嚥苦吞甘,十月懷耽,乳哺三年。”
年級字:分(P2) 甘(P2) 同(P1) 苦(P1)
《北齊書·慕容儼傳》:“儼猶申令將士,信賞必罰,分甘同苦,生死以之。”
年級字:甜(P2) 酸(P3) 苦(P1) 辣(P5)
指種種不同的味道。常用以比喻生活上的種種遭遇和複雜感受。
年級字:咽(P4) 苦(P1) 吐(P2) 甘(P2)
指母親自己吃粗劣食物,而以甘美之物哺育嬰兒。形容母愛之深。
《舊唐書·禮儀志七》:“子之於母,慈愛特深;非母不育;推燥居溼,咽苦吐甘,生養勞瘁,恩斯極矣。”
年級字:飄(P2) 風(P1) 苦(P1) 雨(P1)
年級字:嘴(P2) 甜(P2) 心(P1) 苦(P1)
年級字:芒(P3) 芒(P3) 苦(P1) 海(P1)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第66卷:“嗟見南山塵,積年爲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瀾。”
年級字:忍(P1) 苦(P1) 耐(P3) 勞(P2)
鄒韜奮《萍蹤寄語》二五:“這不能說他們沒有冒險的精神,更不能說他們沒有忍苦耐勞的精神。”
年級字:倒(P2) 懸(P5) 之(P2) 苦(P1)
倒懸:象人被倒掛着一樣。比喻處境極端困難。同“倒懸之急”。
《元史·外夷傳》:“羣生愁嘆,四民廢業,貧者棄子以偷生,富者鬻產而應役,倒懸之苦,日甚一日。”
年級字:同(P1) 甘(P2) 共(P1) 苦(P1)
《戰國策·燕策一》:“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年級字:不(P1) 知(P1) 甘(P2) 苦(P1)
甘苦:甜和苦,多偏指苦。分不清是甜還是苦。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對前人的艱辛沒有體會。
《墨子·非攻上》:“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爲不知甘苦之辨矣。”
年級字:艱(P3) 苦(P1) 卓(P2) 絕(P4)
《宋史·邵雍傳》:“始爲學,即堅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席者數年。”
年級字:深(P2) 思(P2) 苦(P1) 索(P3)
明·胡應鱗《詩藪·外編二》:“靈運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
年級字:苦(P1) 心(P1) 積(P3) 慮(P4)
積慮:長期地或一再地思考。費盡心思長時間的思考問題。
奇逢謂其苦心積慮,閱歷深而動忍孰。《清史稿·文苑傳·申涵光》
年級字:堅(P3) 苦(P1) 卓(P2) 絕(P4)
《宋史·邵雍傳》:“始爲學,即堅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席者數年。”
年級字:酸(P3) 鹹(P4) 苦(P1) 辣(P5)
指各種味道。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種境遇。同“酸甜苦辣”。
年級字:用(P1) 心(P1) 良(P1) 苦(P1)
清·錢謙益《題懷麓堂詩鈔》:“孟陽於惡疾沉痼之後,出西涯之詩療之,曰:‘此引年之藥物,亦攻毒之箴砭,其用心良亦苦矣。’”
年級字:愁(P3) 眉(P3) 苦(P1) 眼(P1)
《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只見那張太太愁眉苦眼的向他道:‘姑奶奶,你別鬧了。’”
年級字:焦(P2) 眉(P3) 苦(P1) 臉(P2)
沙汀《困獸記》:“‘爲了這一點事,你還不知道,我說了好幾籮筐話啊!’田疇焦眉苦臉的說了。”
年級字:焦(P2) 思(P2) 苦(P1) 慮(P4)
年級字:不(P1) 勝(P2) 其(P2) 苦(P1)
唐·白行簡《李娃傳》:“乃徒行出至曲江西杏園東,去其衣服,以馬鞭鞭之數百,生不勝其苦而斃。”
年級字:鬻(P0) 良(P1) 雜(P3) 苦(P1)
《文選·張衡〈西京賦〉》:“而乃商賈百族,裨販夫婦,鬻良雜苦,蚩眩邊鄙。”薛綜注:“良,善也,先見良物,價定,而雜與惡物,以期惑下士之人。”
年級字:艱(P3) 難(P2) 困(P2) 苦(P1)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六十八回:“這日子窮了,受過了艱難困苦,也就漸漸的明白過來。”
年級字:冥(P6) 思(P2) 苦(P1) 索(P3)
明·胡應鱗《詩藪·外編二》:“靈運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
年級字:苦(P1) 口(P1) 良(P1) 藥(P2)
好藥往往味苦難吃。比喻衷心的勸告,尖銳的批評,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對改正缺點錯誤很有好處。
《孔子家語·六本》:“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年級字:犯(P4) 顏(P2) 苦(P1) 諫(P0)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6回:“今日公瑾怒責公覆,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顏苦諫;先生是客,何故袖手旁觀,不發一語?”
年級字:愛(P1) 別(P1) 離(P2) 苦(P1)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一:“云何愛別離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問:‘如何是至極之談?’曰:‘愛別離苦。’”
年級字:攢(P0) 眉(P3) 苦(P1) 臉(P2)
攢:緊皺眉頭。眉頭緊蹙,苦着臉兒。形容面部表情極其愁苦。
年級字:苦(P1) 樂(P2) 不(P1) 均(P3)
均:平均。同樣的人享受的待遇卻不相同。形容待遇不相等。
《魏書·太武五王列傳》:“苦樂不均,羊少狼多,復有蠶食,此之爲弊久矣。”
huáng tiān bù fù kǔ xīn rén
年級字:皇(P3) 天(P1) 不(P1) 負(P3) 苦(P1) 心(P1) 人(P1)
天公不會辜負苦心人的意願。意謂只要肯下苦功,堅持幹下去,願望一定能實現。
茅盾《子夜》十六:“再說一句笑話,內人保的壽險後天滿期,要是當真今天出了事,就算皇天不負苦心人。”
kǔ hǎi wú biān huí tóu shì àn
年級字:苦(P1) 海(P1) 無(P2) 邊(P1) ,(P1) 回(P1) 頭(P1) 是(P1) 岸(P2)
佛教語。意指塵世如同苦海,無邊無際,只有悟道,才能獲得超脫。亦以比喻罪惡雖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這裏,更何用求?適見道人題壁雲:‘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說得極好。”
Xián Suān Kǔ Là Tián ─ Qī Gē Zìzhuàn
年級字:鹹(P4) 酸(P3) 苦(P1) 辣(P5) 甜(P2) 七(P1) 哥(P1) 自(P1) 傳(P2)
詞性:名詞
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