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ò
年級字:若(P3)
詞性:助詞
文言文字詞從 「艸」,從「右」。
「右」有似佛像舉起右手以示眾生安心。
似、好像: 大智若愚、 旁若無人、 欣喜若狂、似有若無、置若罔聞、門庭若市。
大約,不完全確定或指定,計量的詞: 若干、若許、若干年後。
表示假設,假如、如果:假若、倘若、若果、若非、天若有情天亦老。
你、你的: 若輩。
順從:曾孫是若。
佛學指人類與生俱來的悟性和智慧:般若。
著名佛學經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姓氏 】漢代: 若章。
《說文》:「若,擇菜也。从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艸。」
《楚辭.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賢兮,謂蕙若其不可佩。」
唐.陸龜蒙〈美人〉詩:「猶欲悟君心,朝朝佩蘭若。」
《左傳.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
《國語.晉語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
《論語.學而》:「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左傳.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
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
《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荀子.勸學》:「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願取吳王若將軍頭,以報父之仇。」
《國語.周語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左傳.定公四年》:「若聞蔡將先衛,信乎?」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九.禽部.杜鵑》:「其鳴若曰:『不如歸去。』」
《莊子.齊物論》:「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書經.大誥》:「爾知寧王若勤哉?」
唐.白居易〈見敏中初到邠寧秋日登城樓詩詩中頗多鄉思因以寄和〉詩:「望鄉心若苦,不用數登樓。」
《大智度論》卷一八:「答曰:『摩訶,秦言大;般若,言慧;波羅蜜,言到彼岸。』」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動極神源,有般若之絕境乎?」
Ruò zài
páng ruò
年級字:旁(P1) 若(P3)
詞性:形容詞
後面加上“無人”,連成四字詞語“旁若無人”。旁:旁邊;若:好像。身旁好像沒有人。
1.形容態度傲慢,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形容態度自然、鎮靜自如的樣子,
2.形容很投入,沒有感到旁邊有人
dàn ruò
lěng ruò
ruò dào
年級字:若(P3) 道(P1)
詞性:名詞
小說類型玄幻小說內容簡介我若為道,定將斬斷那千魔萬妖,營救眾生於苦海之中。我若為道,必使千人崇敬萬人跪拜。然則機緣巧合,入了道宗,經歷眾多俗事,若干年後,少年立於山巔,嘴裡喃喃說著我若為道,卻不知何去何從……
ruò fēi
ruò yīng
年級字:若(P3) 英(P1)
詞性:名詞
古代神話中若木的花。
例:南朝 宋 謝莊 《月賦》:“擅扶桑於東沼,嗣若英於西冥。”
杜若的花。
《楚辭·九歌·雲中君》:“浴蘭湯兮之木芳,華採衣兮若英。” 王逸注:“衣五采華衣,飾以杜若之英。”一說,言衣華採繁麗如花也。參閱 清 王夫之 《楚辭通釋》。
dù ruò
年級字:杜(P2) 若(P3)
詞性:名詞
香草名。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葉廣披針形,味辛香。夏日開白花。果實藍黑色。
《楚辭·九歌·湘君》:“採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 唐皮日休《端憂》詩:“篔簹颯兮雨岸,杜若死兮霜洲。”清龔自珍《此遊》詩:“悠揚聞杜若,髣彿邀蛾眉。”
ruò jí
年級字:若(P3) 即(P1)
詞性:形容詞
若:好像;即:接近。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
1.形容對人保持一定距離。
2.形容事物含混不清。
yǒu ruò
年級字:有(P1) 若(P3)
詞性:名詞
有若(前518年-約前五世紀中期)即有子,孔子重要弟子,受儒教祭祀。其氏為有,名若,字子有。
tǎng ruò
ruò méi
ruò liǎng
Ruò píng
年級字:若(P3) 萍(P5)
詞性:名詞
若萍,原名吳若萍,安徽合肥人。 1942年畢業於安徽合肥正宜中學。 1951年開始發表作品。 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ruò gān
年級字:若(P3) 幹(P2)
詞性:數詞
幾何,
幾多,
幾許1.比兩個多但比許多要少的一個不定數目。
2.疑問代詞。多少(問數量或指不定量)。
3.在某一數列中的抽象單位。
ruò guǒ
ruò yú
shè ruò
ruò mù
Ruò néng
ruò jīng
rú ruò
年級字:如(P2) 若(P3)
詞性:連詞
假如--表示假設,正句據假設推出結論,相當於如果、若是、要是
如若仍前作惡,這咒語顛倒就念二十遍。 --《西遊記》
ruò rán
年級字:若(P3) 然(P2)
詞性:連詞
1. 如果這樣。宋 周密 《癸辛雜識前集·王小官人》:“少年微笑曰:‘若然,則關係甚大。’”
2. 如果。 歐陽予倩 《同住的三家人》:“你們要是常常付清,若然一次不便的時候,付幾成隔一兩天再補清,也不是不能通融的。”
3. 如此。章炳麟 《與人論文書》:“若然者,既不能雅,又不能俗,則復不得比于 吳 蜀 六士矣。”
jí ruò
huǎng ruò
年級字:般(P2) 若(P3)
詞性:形容詞
外來翻譯語人的智慧、 天生的智慧。
梵語prajñā 的音譯。
佛教用語,指人類與生俱來的悟性和智慧。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經。
《大智度論》卷一八:「答曰:『摩訶,秦言大;般若,言慧;波羅蜜,言到彼岸。』」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動極神源,有般若之絕境乎?」
bùruò
jiǎ ruò
wǎn ruò
年級字:從(P1) 善(P2) 若(P3) 流(P1)
《新唐書·張玄素傳》:“從善若流,尚恐不逮,飾非拒諫,禍可既乎?”
年級字:昭(P2) 然(P2) 若(P3) 揭(P3)
昭然:明顯、顯著的樣子;揭:原意爲高舉,現也指揭開。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年級字:若(P3) 崩(P2) 厥(P0) 角(P2)
①像野獸折了頭角一樣。比喻危懼不安的樣子。②叩頭的聲響像山崩一樣。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
《書·泰誓中》:“百姓懍懍,若崩厥角。”孔傳:“言民畏紂之虐,危懼不安,若崩摧其角,無所容頭。”
年級字:棄(P4) 若(P3) 敝(P0)
敝:破;屣:鞋。象扔破鞋一樣把它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拋棄掉。
《孟子·盡心上》:“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屣)也。”
年級字:若(P3) 有(P1) 若(P3) 無(P2)
明·洪應明《菜根譚·閒適》:“若有若無,半真半幻,最足以悅人心目而豁人性靈。真天地間一妙境也。”
年級字:欣(P4) 喜(P1) 若(P3) 狂(P3)
欣喜:快樂;若:好象;狂:失去控制。形容高興到了極點。
清·霽園主人《夜譚隨錄·護軍女》:“少年得其應答,驚喜若狂。”
年級字:交(P1) 淡(P2) 若(P3) 水(P1)
《莊子·山水》:“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年級字:若(P3) 離(P2) 若(P3) 即(P1)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大抵總憲戇直凌人,嶽嶽觥觥,朝士必多未滿,而與和相若離若即,又未嘗不稍斂其鋒棱,一時衆口詆諆,遂有師相門生之謗。”
年級字:呆(P2) 若(P3) 木(P1) 雞(P1)
呆:傻,發愣的樣子。呆得象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年級字:爛(P3) 若(P3) 舒(P2) 錦(P3)
年級字:甘(P2) 之(P2) 若(P3) 素(P4)
若素:就像往常一樣。雖然遭受不平,但甘願承受,就像平素一樣。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九回:“少奶奶卻從來沒過半句怨言,甘之若素。”
年級字:寥(P6) 若(P3) 晨(P2) 星(P1)
唐·韓愈《華山女》詩:“黃衣道士亦講說,座下寥落如明星。”
年級字:視(P1) 險(P3) 若(P3) 夷(P3)
走在危險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樣。比喻平安地渡過困境。同“視險如夷”。
年級字:若(P3) 有(P1) 所(P2) 喪(P5)
若:好象。好象丟了什麼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樣子。也形容心裏感到空虛。
《淮南子·原道訓》:“解車休馬,罷酒徹樂,而心忽然若有所喪,悵然若有所亡也。”
年級字:上(P1) 善(P2) 若(P3) 水(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真正行善的品德修養和影響力。
上: 上等、
善: 善心,善舉。
若: 有如。
水: 清水、流水。
形容至高層次的善心、行為就如大自然的水,能滋潤宇宙萬物的成長,生生不息。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年級字:炳(P6+) 若(P3) 日(P1) 星(P1)
宋·周煇《清波雜誌》捲上:“仁皇一朝人才之盛,如文正公、文忠公、師魯,皆第一流人,名書國史,炳若日星,初不假於稱讚。”
年級字:言(P1) 笑(P1) 自(P1) 若(P3)
《三國志·蜀志·關羽傳》:“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灸引酒,言笑自若。”宋·歐陽修《瀧岡阡表》:“其後修貶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
年級字:懸(P5) 若(P3) 日(P1) 月(P1)
宛如太陽和月亮一樣高高地掛在天空上。形容作品具有永恆的生命力。
年級字:若(P3) 明(P1) 若(P3) 昧(P6)
比喻對情況的瞭解或對問題的認識不清楚。同“若明若暗”。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以畜寡人義》:“此等若明若昧之論,作記者無由知之。”
年級字:凜(P5) 若(P3) 秋(P1) 霜(P3)
比喻待人接物毫無感情,象冰霜一樣冷。也比喻態度嚴正,不可接近。同“凜若冰霜”。
年級字:燦(P3) 若(P3) 繁(P3) 星(P1)
燦:燦爛。繁:衆多。亮晶晶的就像天上衆多的星星。比喻才能出從的人很多。
年級字:功(P1) 若(P3) 丘(P3) 山(P1)
功:功績。若:像,如同。功績像山一樣。比喻功績非常大。
年級字:若(P3) 涉(P4) 淵(P5) 水(P1)
《書·大誥》:“予惟小子,若涉淵水,予惟往求騰攸濟。”
年級字:似(P3) 有(P1) 若(P3) 無(P2)
年級字:固(P1) 若(P3) 金(P1) 湯(P2)
《漢書·蒯通傳》:“必將嬰城固守,皆爲金城湯池,不可攻也。”
年級字:置(P3) 若(P3) 罔(P0) 聞(P2)
置:放,擺;若:好象。放在一邊,好象沒有聽見似的。指不予理睬。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寧榮兩府上下內外人等,莫不置若罔聞,獨有寶玉~。”
年級字:輕(P2) 若(P3) 鴻(P6+) 毛(P1)
年級字:明(P1) 若(P3) 觀(P2) 火(P1)
年級字:爛(P3) 若(P3) 披(P2) 掌(P3)
年級字:安(P1) 之(P2) 若(P3) 素(P4)
安:安然,坦然;之:代詞,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處,和往常一樣,不覺得有什麼不合適。
清·範寅《越諺·附論·論墮貧》:“貪逸欲而逃勤苦,喪廉恥而習諂諛,甘居人下,安之若素。”
年級字:雨(P1) 暘(P0) 時(P1) 若(P3)
語本《書·洪範》:“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二折:“雨暘時若在仁君,鼎鼐調和有大臣。”
年級字:終(P2) 始(P2) 若(P3) 一(P1)
《荀子·禮論》:“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若一,是君子之道。” 又“然後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數,皆有翣菨文章之等,以敬飾之,使生死終始若一。”
年級字:愛(P1) 才(P1) 若(P3) 渴(P3)
才:賢才,人才。愛慕賢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於喝水一樣。
清·葉燮《原詩·外篇上》:“嫉惡甚嚴,愛才若渴,此韓愈之面目也。”
年級字:心(P1) 若(P3) 死(P3) 灰(P2)
死灰:已冷卻的灰燼。形容不爲外物所動的一種精神狀態。現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
《淮南子·精神訓》:“若然者,正肝膽,遺耳目,心志專於內,通達耦於一,居不知所爲,行不知所之,渾然而往逯然而來,形若槁木,心若死灰。”
年級字:判(P3) 若(P3) 云(P1) 泥(P2)
唐·杜甫《送韋書記赴西安》詩:“夫子歘通貴,雲泥相望懸。”
年級字:神(P1) 情(P2) 自(P1) 若(P3)
馬南邨《燕山夜話·編一套“特技”叢書吧》:“舉出最普通的例子來說,當你隨便走進一家澡堂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有些老工人,能夠在滾開的熱水中擰手巾,神情自若,並不燙手。”
年級字:行(P1) 若(P3) 無(P2) 事(P1)
行:行動,辦事;若:好象。指人在緊急關頭,態度鎮定,毫不慌亂。有時也指對壞人壞事聽之任之,滿不在乎。
年級字:向(P1) 若(P3) 而(P1) 嘆(P3)
《莊子·秋水》:“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年級字:其(P2) 應(P2) 若(P3) 響(P2)
《莊子·天下》:“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
年級字:少(P1) 成(P1) 若(P3) 性(P3)
年級字:敬(P2) 若(P3) 神(P1) 明(P1)
神明:泛指神,像敬重神一樣敬重對方。形容對某人或某物崇拜到了極點。多用作貶義。
《左傳·襄公十四年》:“民奉其君,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
年級字:若(P3) 有(P1) 所(P2) 思(P2)
年級字:若(P3) 即(P1) 若(P3) 離(P2)
若:好象;即:接近。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形容對人保持一定距離。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後生在後邊跟隨,若即若離,並不言語。”
年級字:舉(P2) 止(P1) 自(P1) 若(P3)
自若:象原來的樣子。舉動不失常態。形容臨事鎮定,舉動不失常態。
《資治通鑑·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將發,與諸將宴集,命取水,忽變爲血,在坐皆失色,孝恭舉止自若。”
年級字:意(P1) 氣(P1) 自(P1) 若(P3)
自若:不改常態,還像原來的樣子。神情自然如常。比喻遇事神態自然,十分鎮靜。亦作“意氣自如”。
《漢書·李廣傳》:“廣爲匈奴所敗,吏士皆無人色,廣意氣自若。”
年級字:疾(P2) 惡(P3) 若(P3) 讎(P0)
年級字:背(P1) 若(P3) 芒(P3) 刺(P3)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回:“不意[曹操]專國弄權,擅作威福。朕每見之,背若芒刺。”
年級字:言(P1) 行(P1) 若(P3) 一(P1)
漢·劉向《列女傳·齊田稷母》:“非義之事不計於心,非理之利不入於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
年級字:虛(P4) 懷(P3) 若(P3) 谷(P2)
虛:謙虛;谷:山谷。胸懷象山谷一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年級字:浮(P3) 生(P1) 若(P3) 夢(P3)
浮生:空虛不實的人生;若:象。把人生當作短暫虛幻的夢境。
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爲歡幾何。”
年級字:曠(P5) 若(P3) 發(P1) 矇(P5)
曠:空曠;開闊。蒙:眼睛失明。眼前突然開闊明朗,好像雙目失明的人忽然看見了東西。亦比喻使人頭腦忽然開竅,明達起來。
三國·魏·應璩《與從弟君苗君胄書》:“閒者此遊,喜歡無量,登芒濟河,曠若發矇。”
年級字:若(P3) 敖(P0) 鬼(P2) 餒(P0)
若敖:指春秋時楚國的若敖氏;餒:餓。若敖氏的鬼受餓了。比喻沒有後代,無人祭祀。
年級字:人(P1) 生(P1) 若(P3) 寄(P3)
指人的生命短促,就象暫時寄居在人世間一樣。同“人生如寄”。
年級字:然(P2) 若(P3) 失(P2)
惘然:失意的樣子。心情不舒暢,好象丟掉了什麼東西似的。
《後漢書·黃憲傳》:“是時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見憲未嘗不正容,及歸,惘然若有失也。”
年級字:大(P1) 直(P1) 若(P3) 屈(P4)
《後漢書荀淑傳論》:“及後潛圖董氏,幾振國命,所謂‘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
年級字:炳(P6+) 若(P3) 觀(P2) 火(P1)
梁啓超《歐洲地埋大勢論》:“人民之職業物產之製造,種種殊異之處,則如網在綱,炳若觀火。”
年級字:矯(P4) 若(P3) 遊(P2) 龍(P2)
常用於形容書法筆勢剛健,或舞姿婀娜。同“矯若驚龍”。
明·梅鼎祚《玉合記·義姤》:“看他矯若遊龍,超逾集烏。……夜月紅樓,樹下霓裳出月。是好舞也。”
年級字:判(P3) 若(P3) 水(P1) 火(P1)
清·錢泳《履園叢話·譚詩·總論》:“沈歸愚宗伯與袁簡齋太史論詩,判若水火。”
年級字:趨(P4) 之(P2) 若(P3)
趨:快走;鶩:野鴨。象鴨子一樣成羣跑過去。比喻很多人爭着趕去。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京外的官員,那個不趨之若鶩呢!”
年級字:避(P4) 之(P2) 若(P3)
《孟子·公孫丑上》:“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也。”趙岐注:“與鄉人立,見其冠不正,望望然,慚愧之貌也,去之恐其污己也。”
年級字:爛(P3) 若(P3) 披(P2) 錦(P3)
南朝梁·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淵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
年級字:晏(P0) 然(P2) 自(P1) 若(P3)
晏然:平靜安定的樣子;自若:不變常態。形容在緊張狀態下沉靜如常。
《三國志·吳志·孫堅傳》:“南陽太守張諮,聞軍至,晏然自若。”
年級字:判(P3) 若(P3) 雲(P1) 泥(P2)
唐·杜甫《送韋書記赴西安》詩:“夫子歘通貴,雲泥相望懸。”
年級字:門(P1) 庭(P2) 若(P3) 市(P2)
門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場一樣。原形容進諫的人很多。現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年級字:安(P1) 若(P3) 泰(P4) 山(P1)
年級字:風(P1) 雨(P1) 時(P1) 若(P3)
《書·洪範》:“曰肅,時雨若……曰聖,時風若。”孔傳:“君行敬,則時雨順之。”
年級字:判(P3) 若(P3) 天(P1) 淵(P5)
恩授無守土責,而視死如歸,不特與草間偷活~,即較之城亡與亡亦分難易。(《清史稿·王恩綬傳》)
年級字:若(P3) 釋(P4) 重(P1) 負(P3)
形容緊張心情過去以後的的輕鬆愉快。同“如釋重負”。
《舊唐書·高祖紀》:“宜依前典,趨上尊號,若釋重負,感泰兼懷。”
年級字:大(P1) 巧(P2) 若(P3) 拙(P5)
拙:笨。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象笨拙。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年級字:命(P3) 若(P3) 懸(P5) 絲(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6回:“吾今命若懸絲,專望救援。”
年級字:言(P1) 若(P3) 懸(P5) 河(P1)
《北史·裴蘊傳》:“蘊亦機辯,所論法理,言若懸河,或重或輕,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時人不能致詰。”參見“口若懸河”。
年級字:歡(P1) 欣(P4) 若(P3) 狂(P3)
吳玉章《辛亥革命·一》:“當變法的詔書一道道地傳來的時候,我們這些贊成變法的人,真是歡欣若狂。”
年級字:若(P3) 烹(P4) 小(P1) 鮮(P2)
意爲治理大國要像煮小魚一樣。煮小魚,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比喻治大國應當無爲。後常用來比喻輕而易舉。
《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韓非子·解老》:“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
年級字:談(P2) 若(P3) 懸(P5) 河(P1)
年級字:履(P6) 險(P3) 若(P3) 夷(P3)
走險路如行平地。比喻不畏困難或本領高強。同“履險如夷”。
《晉書·姚萇載記》:“董率大衆,履險若夷,上下鹹允,人盡死力。”
年級字:隱(P4) 若(P3) 敵(P3) 國(P1)
隱:威嚴莊重的樣子;若:象;敵:匹敵,同等;敵國:相當於一國。指對國家起舉足輕重作用的人。
《史記·遊俠列傳》:“吳楚反時,條侯爲太尉,乘傳車將至河南,得劇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無能爲已矣。’天下騷動,宰相得之若得一敵國雲。”
年級字:昂(P4) 然(P2) 自(P1) 若(P3)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31回:“昂然自若,並不畏縮。”
年級字:若(P3) 卵(P2) 投(P3) 石(P1)
《漢書·刑法志》:“以桀詐堯,若卵投石,夫何幸之有!”
年級字:嗒(P0) 然(P2) 若(P3) 喪(P5)
年級字:瞭(P6) 若(P3) 指(P2) 掌(P3)
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對事物瞭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裏給人家看一樣。
《論語·八佾》:“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何晏集解引包鹹曰:“孔子謂或人言知禘禮之說者,於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年級字:沉(P2) 自(P1) 若(P3)
沉痼:積久難治的疾病。比喻積久難改的習俗或嗜好沒有改變。
《宋史·趙與懽》:“第言端平以來,竄髒吏,禁包苴,戒奔竟,戢橫斂,而風俗沉痼自若。”
年級字:寸(P1) 陰(P2) 若(P3) 歲(P2)
歲:年。一剎那象過一年。形容非常殷切地期待和盼望。
《北史·韓禽傳》:“班師凱入,誠知非遠;想思之甚,寸陰若歲。”
年級字:若(P3) 明(P1) 若(P3) 暗(P2)
好象明亮,又好象昏暗。比喻對情況的瞭解或對問題的認識不清楚。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在這種態度下,就是對周圍環境不作系統的周密的研究,單憑主觀熱情去工作,對於中國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
年級字:若(P3) 涉(P4) 淵(P5) 冰(P1)
宋·陳亮《論勵臣之道》:“朕承太上皇亮付託之重,念國家之深恥,志在復讎,八年於茲,若涉淵冰,未知攸濟。”
年級字:夷(P3) 然(P2) 自(P1) 若(P3)
年級字:翩(P3) 若(P3) 驚(P2) 鴻(P6+)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洛神)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年級字:坦(P3) 然(P2) 自(P1) 若(P3)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二回:“寶釵原不妄言輕動,便此時亦是坦然自若。”?
年級字:諸(P4) 若(P3) 此(P2) 類(P3)
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外編》二六:“諸若此類,注所未及,詎可以非注所有,而謂爲異說乎?”
年級字:若(P3) 有(P1) 所(P2) 亡(P2)
若:好象。好象丟了什麼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樣子。也形容心裏感到空虛。同“若有所喪”。
《淮南子·原道訓》:“解車休馬,罷酒徹樂,而心忽然若有所喪,悵然若有所亡也。”
年級字:爽(P4) 然(P2) 若(P3) 失(P2)
爽然:主意不定的樣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無主、空虛悵惘的神態。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讀《鵬鳥賦》,同生死,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年級字:較(P2) 若(P3) 畫(P1) 一(P1)
年級字:若(P3) 有(P1) 所(P2) 失(P2)
好象丟了什麼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樣子。也形容心裏感到空虛。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黃九郎》:“生邑邑若有所失,忘啜廢枕,日漸委悴。”
年級字:昂(P4) 昂(P4) 自(P1) 若(P3)
昂昂:氣概昂揚,大模大樣;自若:象平常一樣。形容無所顧慮,從容自如。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晏平仲二桃殺三士》:“三士帶劍立於殿下,昂昂自若。”
年級字:舉(P2) 棋(P2) 若(P3) 定(P1)
朱德《十月戰景》詩:“戰事從來似弈棋,舉棋若定自無悲。”
年級字:優(P3) 遊(P2) 自(P1) 若(P3)
清·陸以湉《冷廬識·彭文勤公》:“凡置卷數百,二僕待側,左展卷,右收卷,循環不息。待者告疲,公優遊自若也。”
年級字:勢(P3) 若(P3) 脫(P2) 兔(P1)
勢:攻勢。脫:脫逃。對敵人攻擊的速度極快,就像脫逃的兔子奔跑那樣。
年級字:不(P1) 絕(P4) 若(P3) 線(P2)
《公羊傳·僖公四年》:“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何休注:“線,縫帛縷,以喻微也。”
年級字:從(P1) 容(P2) 自(P1) 若(P3)
從容:不慌不忙,很鎮靜;自若:自在,如常,保持原樣。不慌不忙,沉著鎮定。
《舊唐書·劉世龍傳》“而思禮以為得計,從容自若,嘗與相忤者,必引令枉誅。”
年級字:恩(P2) 若(P3) 再(P1) 生(P1)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一回:“勾踐囚於吾國……今吾復其社稷,恩若再生。”
年級字:驚(P2) 喜(P1) 若(P3) 狂(P3)
清·霽園主人《夜譚隨錄·護軍女》:“少年得其應答,驚喜若狂。”
年級字:料(P2) 敵(P3) 若(P3) 神(P1)
《舊唐書·郭子儀傳》:“故太尉、兼中書令、上柱國、汾陽郡王、尚父子儀,天降人傑,生知王佐,訓師如子,料敵如神。”
年級字:趨(P4) 之(P2) 若(P3) 騖(P0)
清·曾樸《孽海花》第27回:“白雲觀就是他納賄的機關,高道士就是他作惡的心腹,京外的官員,那個不趨之若騖呢!”
年級字:若(P3) 不(P1) 勝(P2) 衣(P1)
《淮南子·氾論》:“周公事文王也,行無專制,事無由己,身若不勝衣,言若不出口,有奉持於文王,洞洞屬屬,而將不能,恐失之,可謂能子矣。”
年級字:狗(P2) 彘(P0) 不(P1) 若(P3)
彘:豬。連豬狗都不如。形容品行卑劣到連豬狗都不如的程度。
《荀子·榮辱》:“人也,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則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年級字:判(P3) 若(P3) 兩(P1) 人(P1)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回:“須曉得柳知府於這交涉上頭,本是何等通融、何等遷就;何以如今判若兩人?”
年級字:矯(P4) 若(P3) 驚(P2) 龍(P2)
《晉書·王羲之傳》:“尤善隸書,爲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爲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年級字:若(P3) 無(P2) 其(P2) 事(P1)
象沒有那回事一樣。形容遇事沉着鎮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馮德英《苦菜花》第三章:“王柬芝若無其事地閂上門,又叫她點着燈,他那雙眼睛四處巡視着。”
年級字:渙(P0) 若(P3) 冰(P1) 釋(P4)
年級字:悵(P6+) 然(P2) 若(P3) 失(P2)
悵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 象失去什麼似的煩惱不快。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殷悵然自失。”
年級字:怡(P4) 然(P2) 自(P1) 若(P3)
三國·魏·嵇康《聲無哀樂論》:“小歡顏悅,至樂而笑,樂之理也。何以言之?夫至親安豫,則怡然自若,所猖狂也。”
年級字:奉(P3) 若(P3) 神(P1) 明(P1)
奉:信奉;神明:神。崇拜得象迷信者敬神那樣。形容對某些人或事物的盲目尊重。
年級字:傍(P3) 若(P3) 無(P2) 人(P1)
《後漢書·延篤傳》:“雖漸離擊築,傍若無人,高鳳讀書,不知暴雨。”
年級字:凜(P5) 若(P3) 冰(P1) 霜(P3)
冷得象冰霜一樣。比喻待人接物毫無感情,象冰霜一樣冷。也比喻態度嚴正,不可接近。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俺老夫人治家嚴肅,凜若冰霜。”
年級字:冷(P2) 若(P3) 冰(P1) 霜(P3)
冷得象冰霜一樣。比喻待人接物毫無感情,象冰霜一樣冷。也比喻態度嚴正,不可接近。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俺老夫人治家嚴肅,凜若冰霜。”
年級字:大(P1) 勇(P2) 若(P3) 怯(P4)
怯:怯儒。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象很膽怯的樣子。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沉着冷靜。
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啓》:“力辭於未及之年,退託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貴無軒冕而榮,至仁不導引而壽。”
年級字:進(P1) 道(P1) 若(P3) 退(P2)
年級字:恍(P4) 然(P2) 若(P3) 失(P2)
恍恍惚惚的好像失去了什麼似的。形容心神不寧,不知如何是好。
年級字:歸(P3) 之(P2) 若(P3) 水(P1)
年級字:聞(P2) 寵(P3) 若(P3) 驚(P2)
猶言受寵若驚。因爲得到寵愛或賞識而又高興,又不安。
年級字:若(P3) 隱(P4) 若(P3) 顯(P4)
若:好象;隱:隱藏;顯:顯現。好象隱藏不露,又好象顯現出來。形容隱隱約約,看不清楚的樣子。
宋·趙佶《宣和畫譜·山水三》:“作《風煙欲雨圖》,非陰非霽,如梅天霧曉,霏微暗靄之狀,殊有深思,使他人想象於微茫之間,若隱若顯,不能窮也。”
年級字:若(P3) 存(P3) 若(P3) 亡(P2)
有時記在心裏,有時則忘記掉。用以形容若有若無,難以捉摸。
《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年級字:齒(P3) 若(P3) 編(P3) 貝(P1)
年級字:從(P1) 惡(P3) 若(P3) 崩(P2)
崩:倒塌。學壞像高山崩塌一樣迅速。比喻學壞很容易。
《國語·周語下》:“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年級字:印(P3) 累(P3) 若(P3)
《漢書·石顯傳》:“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綬若若邪!”
年級字:視(P1) 若(P3) 無(P2) 睹(P5)
睹:看見。雖然看見了,卻象沒有看見一樣。指對眼前事物莫不關心。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視之若無睹也。”
年級字:始(P2) 終(P2) 若(P3) 一(P1)
自始自終一個樣子。指能堅持,不間斷。同“始終如一”。
年級字:視(P1) 死(P3) 若(P3) 歸(P3)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樣平常。形容不怕犧牲生命。同“視死如歸”。
年級字:視(P1) 若(P3) 路(P1) 人(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漫然視若路人,甚而等之仇敵,敗壞彝倫,滅絕天理。”
年級字:化(P1) 若(P3) 偃(P0) 草(P1)
語出《論語·顏淵》:“子爲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年級字:面(P1) 若(P3) 死(P3) 灰(P2)
年級字:受(P2) 寵(P3) 若(P3) 驚(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被寵愛或賞識而感到不適應。
寵:寵愛。因為得到寵愛或賞識而又高興,又不安。
《老子》第十三章:「寵辱若驚……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宋·蘇軾《謝中書舍人啓》:「省躬無有,被寵苦驚。」
年級字:歡(P1) 若(P3) 平(P1) 生(P1)
清·張元賡《張氏卮言·陳友石》:“即邀至船中,茶罷對奕,歡若平生。”
年級字:舉(P2) 國(P1) 若(P3) 狂(P3)
《禮記·雜記下》:“子貢觀於蠟。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
年級字:目(P1) 若(P3) 懸(P5) 珠(P1)
《漢書·東方朔傳》:“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
年級字:口(P1) 若(P3) 懸(P5) 河(P1)
講起話來滔滔不絕,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傾瀉。形容能說會辨,說起來沒個完。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唐·韓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
年級字:燎(P0) 若(P3) 觀(P2) 火(P1)
年級字:旁(P1) 若(P3) 無(P2) 人(P1)
《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柯和而歌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年級字:被(P2) 寵(P3) 若(P3) 驚(P2)
宋蘇軾《謝中書舍人啓》:“未及期年,擢置周行,遽參法從,省躬無有,被寵若驚。”
年級字:神(P1) 意(P1) 自(P1) 若(P3)
年級字:洞(P2) 若(P3) 觀(P2) 火(P1)
年級字:傲(P4) 睨(P0) 自(P1) 若(P3)
睨:斜視。自若:指滿不在乎。形容自高自大、藐視一切的樣子。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簡雍在城下喚門。(劉)璋令開門接入。雍坐在車中,傲睨自若。”
年級字:談(P2) 笑(P1) 自(P1) 若(P3)
自若:跟平常一樣。指能平靜地對待所發生的情況,說說笑笑,不改常態。
《三國志·吳書·甘寧傳》:“城中士衆皆懼,惟寧談笑自若。”《後漢書·孔融傳》:“融隱几讀書,談笑自若。”
年級字:若(P3) 喪(P5) 考(P3)
喪:死去;考:父親;妣:母親。好象死了父母一樣地傷心。
漢·揚雄《元后誄》:“享國六十,殂落而崩。四海傷懷,擗踊拊心,若喪考妣,遏密八音。”
年級字:行(P1) 若(P3) 狗(P2) 彘(P0)
西漢·賈誼《論治安策》:“故此一豫讓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
年級字:舉(P2) 重(P1) 若(P3) 輕(P2)
舉起沉重的東西像是在擺弄輕的東西。比喻能力強,能夠輕鬆地勝任繁重的工作或處理困難的問題。
清·趙翼《甌北詩話·蘇東坡詩》二:“坡詩不尚雄傑一派,其絕人處,在乎議論英爽,筆鋒精銳,舉重若輕,讀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年級字:大(P1) 辯(P3) 若(P3)
訥:語言遲鈍,不善於講話。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辯的人發言持重,不露鋒芒。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年級字:安(P1) 之(P2) 若(P3) 命(P3)
《莊子·人間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年級字:危(P3) 若(P3) 朝(P3) 露(P2)
西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君之危若朝露,尚將欲延年益壽乎!”
年級字:若(P3) 敖(P0) 之(P2) 鬼(P2)
若敖:指春秋時楚國的若敖氏。若敖氏的鬼將因滅宗而無人祭祀。比喻沒有後代,無人祭祀。
《左傳·宣公四年》:“鬼猶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餒爾?”
年級字:指(P2) 揮(P3) 若(P3) 定(P1)
形容態度冷靜,考慮周全,指揮起來就象一切都事先規定好了似的。
唐·杜甫《詠懷古蹟》詩:“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年級字:若(P3) 隱(P4) 若(P3) 現(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隱隱約約,看不清楚。
隱隱約約,看不清楚。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珠兒》:「李驚,方將詰問,則見其若隱若現,恍惚如煙霧,宛轉間已登榻。」
年級字:茫(P5) 然(P2) 若(P3) 失(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精神不集中,像失去了東西。
茫然:精神呆滯。
若失:好像失去了東西。
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樣子。
先秦·孟軻《孟子·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撫然爲間曰:『命之矣。』集註:『撫然茫然自失之貌。』」
年級字:色(P1) 若(P3) 死(P3) 灰(P2)
面目慘白。原比喻面部沒有什麼表情。現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年級字:求(P2) 賢(P4) 若(P3) 渴(P3)
年級字:視(P1) 死(P3) 若(P3) 生(P1)
《莊子·秋水》:“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年級字:夕(P1) 惕(P5) 若(P3) 厲(P3)
年級字:口(P1) 壅(P0) 若(P3) 川(P2)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年級字:判(P3) 若(P3) 鴻(P6+) 溝(P3)
判:區別;鴻溝:古代運河,在今河南省,秦末是楚漢分界的一條河,比喻事物的界線。形容界限很清楚,區別很明顯。
《史記·高祖本紀》:“項羽恐,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而西者爲漢,鴻溝而東者爲楚。”
年級字:噤(P0) 若(P3) 寒(P2) 蟬(P4)
噤:閉口不作聲。象深秋的蟬那樣一聲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
《後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爲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年級字:大(P1) 智(P3) 若(P3) 愚(P3)
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啓》:“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年級字:嫉(P4) 惡(P3) 若(P3) 仇(P4)
年級字:辨(P5) 若(P3) 懸(P5) 河(P1)
明·張居正《翰林院讀書說》:“吾見一人焉,辨若懸河,藻若春工;含吐鄒枚,方駕陸謝。”
年級字:歡(P1) 喜(P1) 若(P3) 狂(P3)
郭沫若《怎樣使雙十節更值得紀念》:“武漢三鎮的人真是歡喜若狂,一直熱鬧了一個通夜。”
年級字:寂(P3) 若(P3) 無(P2) 人(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箋本·德行下》:“傅茂遠泊然靜處,不妄交遊民,袁司徒第經其戶,輒嘆曰:‘經其戶寂若無人,披其帷,其人斯在。豈得非名賢。’”
年級字:寵(P3) 辱(P5) 若(P3) 驚(P2)
無論受寵、受辱,心裏都要振動。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
《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年級字:渙(P0) 若(P3) 冰(P1) 消(P1)
猶言渙然冰釋。象冰遇熱消融一般。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全消除。
年級字:神(P1) 色(P1) 自(P1) 若(P3)
自若:如常,象原來的樣子。神情臉色毫無異樣。形容態度鎮靜。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文王曰:‘嗣宗毀頓如此,君不能共憂之,何謂?且有疾而飲酒食肉,固喪禮也。’籍飲啖不輟,神色自若。”
年級字:大(P1) 喜(P1) 若(P3) 狂(P3)
年級字:肝(P4) 心(P1) 若(P3) 裂(P3)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騰用傷悼,肝心若裂。”
年級字:契(P5) 若(P3) 金(P1) 蘭(P3)
《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年級字:深(P2) 藏(P2) 若(P3) 虛(P4)
虛:無。把寶貴的東西藏起來,好象沒有這東西一樣。比喻人有真才實學,但不愛在人前賣弄。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年級字:若(P3) 合(P1) 符(P2) 節(P1)
《孟子·離婁下》:“[舜和文王]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年級字:求(P2) 知(P1) 若(P3) 渴(P3)
知:知識。探求知識像口渴想喝水一樣迫切。形容求知願望十分迫切。
年級字:視(P1) 若(P3) 兒(P1) 戲(P2)
年級字:天(P1) 涯(P6) 若(P3) 比(P1) 鄰(P3)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天涯比鄰、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形容到處都可以遇到知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鼓勵要樂觀面對人生,並且要志在四方,勇於接受在不同地方的工作,增廣見聞。前往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朋友的幫助、交流,好像常常留在身邊的鄰居一樣。
唐.李商隱〈涼思〉詩:「天涯占夢數,疑誤有新知。」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年級字:知(P1) 子(P1) 莫(P2) 若(P3) 父(P1)
tiān ruò yǒu qíng tiān yì lǎo
年級字:天(P1) 若(P3) 有(P1) 情(P2) 天(P1) 亦(P2) 老(P1)
天倘若有情意,也會因悲傷而衰老的。常用以形容強烈的傷感情緒。也指自然法則是塢的。
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shī zhī qiān lǐ chà ruò háo lí
年級字:失(P2) 之(P2) 千(P1) 里(P1) ,(P1) 差(P2) 若(P3) 毫(P4) 釐(P6)
《隋書·天文志上》:“失之千里,差若毫釐,大象一乖,餘何可驗!”
wéi huǐ fú cuī wéi shé ruò hé
年級字:爲(P2) 弗(P0) 摧(P4) ,(P1) 爲(P2) 蛇(P4) 若(P3) 何(P1)
虺:小蛇;弗:不;摧:消滅。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難辦。比喻不乘勝將敵人殲滅,必有後患。
《國語·吳語》:“夫越王好信以愛民,四方歸之;年穀時熟,日長炎炎,及吾猶可以戰也。爲虺弗摧,爲蛇將若何?”
chā ruò háo lí miù yǐ qiān lǐ
年級字:差(P2) 若(P3) 毫(P4) 釐(P6) ,(P1) 謬(P6) 以(P1) 千(P1) 里(P1)
差:相差;毫釐:很小的計量單位;謬:同“繆”。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jìng ruò chǔ zǐ dòng ruò tuō tù
年級字:靜(P2) 若(P3) 處(P2) 子(P1) ,(P1) 動(P1) 若(P3) 脫(P2) 兔(P1)
指軍隊未行動時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樣沉靜,一行動就像逃脫的兔子那樣敏捷。
孫武《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jiān tóng guǐ yù xíng ruò hú shǔ
年級字:奸(P3) 同(P1) 鬼(P2) ,(P1) 行(P1) 若(P3) 狐(P3) 鼠(P4)
yàn ruò táo lǐ lěng ruò bīng shuāng
年級字:豔(P3) 如(P2) 桃(P2) 李(P2) ,(P1) 冷(P2) 若(P3) 冰(P1) 霜(P3)
清·傷時子《蒼鷹擊·割愛》:“敢道豔如桃李,冷若冰霜,芝蘭其馨,金石其操,故是青樓賤質,紅粉庸姿。”
yù rén wù zhī mò ruò wù wéi
年級字:欲(P5) 人(P1) 勿(P1) 知(P1) ,(P1) 莫(P2) 若(P3) 勿(P1) 爲(P2)
《漢書·枚乘傳》:“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爲。”《晉書·苻堅載記上》:“諺曰:‘欲人勿知,莫若勿爲。’聲無細而弗聞,事未形而必彰者,其此之謂也。”
hǎi nèi cún zhī jǐ tiān yá ruò bǐ lín
年級字:海(P1) 內(P1) 存(P3) 知(P1) 己(P1) ,(P1) 天(P1) 涯(P6) 若(P3) 比(P1) 鄰(P3)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天涯比鄰、天涯若比鄰形容到處都可以遇到知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鼓勵要樂觀面對人生,並且要志在四方,勇於接受在不同地方的工作,增廣見聞。前往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朋友的幫助、交流,好像常常留在身邊的鄰居一樣。
海內: 四海、中國的四周環境、到處。
天涯: 遙遠的地方。
比鄰: 鄰近、鄰居。
原文記載王勃因好友杜甫前後蜀州任職,在分手時分享內心的感受。
《孟子.梁惠王上》:「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
《書經.禹貢》:「四海會同,六府孔修。」
《五代史平話.晉史.卷上》:「皇帝傾國來救敬瑭之急,四海之人,皆服皇帝信義。」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ruò yào rén bù zhī chú fēi jǐ mò wéi
年級字:若(P3) 要(P1) 人(P1) 不(P1) 知(P1) ,(P1) 除(P2) 非(P2) 己(P1) 莫(P2) 爲(P2)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幹了壞事終究要暴露。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