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勃(P4) 然(P2) 變(P2) 色(P1)
勃然:突然地。變色:變了臉色。突然生氣,變了臉色。
《孟子·萬章下》:“(孟子)曰:‘君有大過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
年級字:絕(P4) 色(P1) 佳(P4) 人(P1)
《漢書·外戚傳》載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年級字:水(P1) 天(P1) 一(P1) 色(P1)
唐·王勃《滕王閣詩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年級字:疾(P2) 言(P1) 遽(P0) 色(P1)
年級字:情(P2) 見(P1) 於(P2) 色(P1)
年級字:神(P1) 色(P1) 不(P1) 動(P1)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靈》卷十:“和尚當時被節度使拋向水中,神色不動,如今何得恁麼地?”
年級字:簞(P0) 豆(P1) 見(P1) 色(P1)
《孟子·盡心下》:“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
年級字:五(P1) 色(P1) 絲(P2) 線(P2)
詞性:名詞
古人相信五色或彩色是吉祥的。五色線又稱五彩線,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全康。
因此,五色絲線,為漢人流傳的習俗,主要在端午節佩戴五色絲線以闢邪避凶。
年級字:危(P3) 言(P1) 正(P1) 色(P1)
年級字:形(P2) 輸(P4) 色(P1) 授(P4)
年級字:相(P1) 顧(P3) 失(P2) 色(P1)
顧:看;失色:因驚恐而變了臉色。你看我,我看你,嚇得臉色都變了。
《舊五代史·周書·段希堯傳》:“使於吳越,及乘舟泛海,風濤暴起,楫師僕從,皆相顧失色。”
年級字:貪(P3) 聲(P1) 逐(P4) 色(P1)
年級字:變(P2) 顏(P2) 變(P2) 色(P1)
管樺《不講理的人》:“闊大爺注意到兩個老頭變顏變色的有點爲難的樣子,便驚訝地豎起眉毛,直瞪兩眼,問道:‘怎麼回事?’”
年級字:五(P1) 色(P1) 無(P2) 主(P1)
五色:指人臉上的神采;無主:無法主宰。形容恐懼而神色不定。
《淮南子·精神訓》:“禹在省方,濟於江,黃龍負舟,舟中無人,五色無主。”漢·劉向《新序·雜事》:“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
年級字:喜(P1) 見(P1) 於(P2) 色(P1)
內心的喜悅表現在臉上。形容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同“喜形於色”。
年級字:活(P1) 色(P1) 生(P1) 香(P1)
年級字:聲(P1) 色(P1) 俱(P6) 厲(P3)
聲色:說話時的聲音和臉色;厲:嚴厲。說話時聲音和臉色都很嚴厲。
《晉書·明帝紀》:“(王)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會百官而問溫嶠日:‘皇太子何以德稱?’聲色俱厲,必欲使有言。”
年級字:和(P1) 顏(P2) 說(P1) 色(P1)
《論語·爲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劉寶楠正義引漢·鄭玄注:“言和顏說色爲難也。”
年級字:好(P1) 色(P1) 之(P2) 徒(P3)
清·張南莊《何典》第八回:“無知骨子裏是個好色之徒,怎敖得住!家裏不能做手腳,便在外面尋花問柳。”
年級字:惡(P3) 言(P1) 厲(P3) 色(P1)
高雲覽《小城春秋》第三八章:“洪珊老師雖然照樣是惡言厲色的把書茵斥罵一頓,但態度已經和緩下來了。”
年級字:五(P1) 顏(P2) 六(P1) 色(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七彩繽紛色彩美麗、花樣繁多,帶有喜慶的感覺。
「七彩」一般指天上彩虹的七種顏色。
「繽紛」燈光閃閃,色彩繁多、燦爛的感覺。
形容色彩美麗、花樣繁多,帶有喜慶的感覺。
也引伸爲各色各樣。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四回:「惟各人所登之雲,五顏六色,其形不一。」
《鏡花緣.第一四回》:「惟各人所登之雲,五顏六色,其形不一。」
年級字:諂(P0) 詞(P1) 令(P2) 色(P1)
《東周列國志》八○回:“勾踐爲人機險,今爲釜中之魚,命制庖人故諂詞令色,以求免刑誅。”
年級字:鑑(P0) 毛(P1) 辨(P5) 色(P1)
明·湯顯祖《還魂記·道覡》:“把俺做新人嘴臉兒一寸寸鑑毛辨色,將俺那寶妝奩一件件都寓目囊箱。”
年級字:有(P1) 聲(P1) 有(P1) 色(P1)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一:“寫月有聲有色如此,後人復何着筆耶?”
年級字:各(P1) 色(P1) 各(P1) 樣(P1)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87回:“卻說盛公子一派話兒,把官親投任的人,各色各樣,形容的一個詳而且盡。”
年級字:色(P1) 膽(P3) 迷(P2) 天(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7卷:“吳氏經過兒子幾番道兒,也該曉得謹慎些,只是色膽迷天,又欺他年小,全不照顧。”
年級字:直(P1) 言(P1) 正(P1) 色(P1)
《三國志·魏志·國淵傳》:“每於公朝論議,常直言正色,退無私焉。”
年級字:神(P1) 色(P1) 張(P2) 皇(P3)
張皇:驚慌,慌張。指在緊急的情況下,神氣和面色緊張驚慌,失去常態。同“神色倉皇”。
清·張春帆《九尾龜》第七十六回:“正在無可奈何,只聽得樓梯上一陣腳步聲音,當差的已經回來,和那先去的李升一同走了進來,神色張皇,滿頭流汗。”
年級字:衡(P4) 厲(P3) 色(P1)
盱衡:舉眉揚目;厲:嚴厲;色:面色。橫眉怒目,面色嚴厲。
《漢書·王莽傳》:“當此之時,公運獨見之明,奮亡前之威,盱衡厲色,振揚武怒。”
年級字:和(P1) 顏(P2) 悦(P3) 色(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和藹可親疾言厲色形容和善可親的樣子。
「和」和氣、和靄、溫和的性格。
「顏」面容、顏臉。
「悦」愉快、喜悦的心情。
「色」臉色、氣色。
《文明小史.第三三回》:「要他們捐錢是要翻臉的,送兒子來考就和顏悅色了。」
《論語·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也。」
年級字:面(P1) 如(P2) 土(P1) 色(P1)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關聯主:“孫婆只道被俞良所告,驚得面如土色。”
年級字:正(P1) 顏(P2) 厲(P3) 色(P1)
《漢書·王莽傳》:“盱衡厲色,振揚武怒。”《後漢書·翟酺傳》:“目見正容,耳聞正言。”
年級字:金(P1) 聲(P1) 玉(P1) 色(P1)
年級字:面(P1) 無(P2) 慚(P4) 色(P1)
《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若以愛民惜庫物,遭大王殺死,僕見先王於地下,面無慚色矣。”
年級字:疾(P2) 言(P1) 厲(P3) 色(P1)
疾:急速。說話急躁,臉色嚴厲。形容對人發怒說話時的神情。
年級字:聲(P1) 色(P1) 貨(P2) 利(P2)
貨:指錢財;利:指私利。貪戀歌舞、女色、錢財、私利。泛指尋歡作樂和要錢等行徑。
年級字:變(P2) 臉(P2) 變(P2) 色(P1)
《小說選刊》1981年第9期:“那知李尚尚一聽,就變臉變色地發起脾氣來。”
年級字:春(P1) 色(P1) 撩(P6) 人(P1)
宋·陸游《劍南詩稿·山園雜詠五首》:“桃花爛漫杏花稀,春色撩人不忍爲。”
年級字:正(P1) 色(P1) 直(P1) 繩(P2)
《南史·孔休源傳》:“[孔休源]遷御史中丞,正色直繩,無所迴避,百僚憚之。”
年級字:面(P1) 色(P1) 如(P2) 土(P1)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回:“驚得洪太尉目睜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土,奔到廊下,只見真人向前叫苦不迭。”《西湖二集·吳越王再世索江山》:“董昌面色如土。衆兵都面面廝覷,不敢則聲。”
年級字:正(P1) 色(P1) 危(P3) 言(P1)
態度嚴肅,語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同“正色直言”。
《宋史·杜衍等傳論》:“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不敢窺覦。”
年級字:靜(P2) 言(P1) 令(P2) 色(P1)
靜:安靜;令:和善。指用花言巧語和媚態來迷惑他人。
東漢·班固《漢書·翟方進傳》:“兄宣靜言令色,外巧內嫉。”
年級字:無(P2) 顏(P2) 落(P2) 色(P1)
年級字:大(P1) 驚(P2) 失(P2) 色(P1)
年級字:煦(P0) 色(P1) 韶(P0) 光(P1)
年級字:天(P1) 姿(P3) 國(P1) 色(P1)
天姿:天生的姿色;國色:女子美色冠絕全國。舊時形容女子容貌極美。
《公羊傳·昭公三十一年》:“顏夫人者,嫗盈女也,國色也。”《漢武帝內傳》:“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
年級字:國(P1) 色(P1) 天(P1) 香(P1)
原形容顏色和香氣不同於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後也形容女子的美麗。
年級字:變(P2) 色(P1) 易(P2) 容(P2)
變、易:改變。色、容:臉色、表情。形容驚惶失措的神情。
《戰國策·秦策·範睢說秦王》:“是日見範睢,見者無不變色易容。”
年級字:和(P1) 顏(P2) 悅(P3) 色(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和藹可親疾言厲色形容和善可親的樣子。
「和」和氣、和靄、溫和的性格。
「顏」面容、顏臉。
「悦」愉快、喜悦的心情。
「色」臉色、氣色。
《文明小史.第三三回》:「要他們捐錢是要翻臉的,送兒子來考就和顏悅色了。」
《論語·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也。」
年級字:室(P1) 怒(P2) 市(P2) 色(P1)
室:家;市:指在外面;色:臉色。指在家裏受氣,到外邊遷怒於人。
《左傳·昭公十九年》:“諺所謂‘室於怒,市於色’者,楚之謂矣。”《戰國策·韓策二》:“怒於室者色於市,今公叔怨齊無奈何也。”
年級字:色(P1) 膽(P3) 如(P2) 天(P1)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五回:“那和尚一頭接茶,兩隻眼涎瞪瞪的只顧看那婦人身上,這婦人也嘻嘻的笑着看這和尚。人道色膽如天,卻不防石秀在布廉裏張見。”
年級字:豔(P3) 色(P1) 絕(P4) 世(P1)
年級字:見(P1) 貌(P2) 辨(P5) 色(P1)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僧問:‘和尚見古人得個什麼便住此山?’師曰:‘情知汝不肯。’僧曰:‘爭知某甲不肯?’師曰:‘鑑貌辨色。’”
年級字:面(P1) 有(P1) 難(P2) 色(P1)
年級字:正(P1) 色(P1) 敢(P2) 言(P1)
《明史·王竑傳》:“十一年授戶科給事中,豪邁負氣節,正色敢言。”又《劉健傳》:“健學問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之重。”
年級字:山(P1) 光(P1) 水(P1) 色(P1)
詞性:形容詞
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詩:“樓閣高低樹淺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
年級字:斂(P0) 色(P1) 屏(P4) 氣(P1)
宋·歐陽修《江寧府句容縣令贈尚書兵部員外郎王公墓誌銘》:“縣之奸豪,皆斂色屏氣,指權相戒,不可犯公法。”
年級字:神(P1) 色(P1) 自(P1) 若(P3)
自若:如常,象原來的樣子。神情臉色毫無異樣。形容態度鎮靜。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文王曰:‘嗣宗毀頓如此,君不能共憂之,何謂?且有疾而飲酒食肉,固喪禮也。’籍飲啖不輟,神色自若。”
年級字:白(P1) 色(P1) 恐(P2) 怖(P4)
魯迅《且介亭雜文·關於新文字》:“然而他們卻深知道新文字對於勞苦大衆有利,所以在瀰漫着白色恐怖的地方,這新文字是一定要受摧殘的。”
年級字:各(P1) 色(P1) 名(P2) 樣(P1)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十七回:“卻說盛公子一派話兒,把官親投任的人,各色名樣,形容的一個祥而且盡。”
年級字:色(P1) 若(P3) 死(P3) 灰(P2)
面目慘白。原比喻面部沒有什麼表情。現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年級字:菜(P1) 蔬(P3) 之(P2) 色(P1)
晉·潘岳《籍田鼠》:“野有菜蔬之色,朝靡代耕之秩。”
年級字:酒(P4) 色(P1) 財(P3) 氣(P1)
元·馬致遠《黃梁夢》第四折:“一夢中十八年,見了酒色財氣,人我是非,貪嗔癡愛,風霜雨雪。”
年級字:觀(P2) 貌(P2) 察(P2) 色(P1)
《韓非子·八奸》:“優笑侏儒,左右近習,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年級字:察(P2) 顏(P2) 觀(P2) 色(P1)
清·唐甄《潛書·食難》:“吾老矣,豈能復俯首於他人之宇下,察顏觀色,以求無拂於人,吾不能也。”
年級字:無(P2) 聲(P1) 無(P2) 色(P1)
年級字:正(P1) 色(P1) 直(P1) 言(P1)
《晉書·王恭傳》:“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憚而忿之。”
年級字:一(P1) 路(P1) 貨(P2) 色(P1)
郭澄清《大刀記》第七章:“叫我看,一進了他們這個大染缸,就全變成一路貨色了。”
年級字:狗(P2) 馬(P1) 聲(P1) 色(P1)
良犬、駿馬、音樂、女色。泛指養狗、騎馬、聽歌、狎妓等剝削階級行樂的方式。借指窮奢極侈的享樂。
宋·張孝祥《宣州新建御書閣記》:“謂雖極天下之貴,而退朝燕息,從容娛樂者,獨在於是,狗馬聲色技巧之奉,不皇及也。”
年級字:怒(P2) 形(P2) 於(P2) 色(P1)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八回:“曹沫右手按劍,左手攬桓公之袖,怒形於色。”
年級字:魂(P4) 慚(P4) 色(P1) 褫(P0)
年級字:臉(P2) 無(P2) 人(P1) 色(P1)
年級字:色(P1) 衰(P4) 愛(P1) 弛(P4)
色:姿色、容顏;弛:鬆懈,衰退。指靠美貌得寵的人,一旦姿色衰老,就會遭到遺棄。指男子喜新厭舊。
年級字:憂(P3) 形(P2) 於(P2) 色(P1)
形:表現。憂慮的心情在臉上表現出來。形容抑制不住內心的憂慮。
《舊唐書·五行志》:“四年六月,天下旱,蝗食田,禱祈無效,上憂形於色。”
年級字:不(P1) 動(P1) 聲(P1) 色(P1)
聲:言談;色:臉色。在緊急情況下,說話、神態仍跟平時一樣沒有變化。形容非常鎮靜。
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
年級字:喜(P1) 形(P2) 於(P2) 色(P1)
形:表現;色:臉色。內心的喜悅表現在臉上。形容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
唐·吳兢《貞觀政要·納諫》:“太宗聞其言,喜形於色,謂羣臣曰:‘……及見魏徵所論,始覺大非道理。’”
年級字:平(P1) 分(P2) 秋(P1) 色(P1)
《楚辭·九辯》:“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廩秋。”宋·李樸《中秋》詩:“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年級字:談(P2) 虎(P1) 色(P1) 變(P2)
色:臉色。原指被老虎咬過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厲害。後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緒緊張起來。
《二程全書·遺書二上》:“真知與常知異。嘗見一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衆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於衆。”
年級字:暮(P5) 色(P1) 蒼(P2) 茫(P5)
《茅盾散文·旅蹤屐痕·海參崴印象》:“海參崴在冬季白晝時間極短。上午八時天還未大亮,下午五時,已經暮色蒼茫。”
年級字:面(P1) 無(P2) 人(P1) 色(P1)
《漢書·李廣傳》:“廣爲匈奴所敗,吏士皆無人色,廣意氣自若。”
年級字:疾(P2) 聲(P1) 厲(P3) 色(P1)
疾:急速。說話急躁,臉色嚴厲。形容對人發怒說話時的神情。
年級字:五(P1) 色(P1) 繽(P4) 紛(P2)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43回:“連日把書房改做了帳房……鋪設得五色繽紛。”
年級字:十(P1) 光(P1) 五(P1) 色(P1)
年級字:黯(P6) 然(P2) 無(P2) 色(P1)
清·鄭燮《題畫竹》:“昔東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無竹,則黯然無色矣。”
年級字:鬥(P2) 色(P1) 爭(P2) 妍(P0)
明·何景明《二月見梅》詩:“巡檐一笑卿相慰,鬥色爭妍非爾時。”
年級字:忿(P0) 然(P2) 作(P2) 色(P1)
《孫臏兵法·威王問》:“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其急者也。然則其急者何也?’”
年級字:喜(P1) 行(P1) 於(P2) 色(P1)
年級字:驚(P2) 惶(P6) 失(P2) 色(P1)
元·孔齊《至正直記·羅太無高節》:“司徒稱名大呼,以手觸扃。從官偕至者,動以百騎,驚惶失色”
年級字:目(P1) 迷(P2) 五(P1) 色(P1)
五色:各種顏色。形容顏色既多又雜,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綜複雜,不易分辨清楚。
年級字:賢(P4) 賢(P4) 易(P2) 色(P1)
本指對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後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語出《論語·學而》:“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年級字:頓(P2) 足(P1) 失(P2) 色(P1)
頓足:跺腳。失色:因驚恐而變以臉色。形容十分驚慌。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成倉猝莫如所救,頓足失色。”
年級字:仙(P2) 姿(P3) 玉(P1) 色(P1)
明·謝讜《四喜記·巧夕宮筵》:“宮中鄭娘娘,乃是鄭參政之女,數月前選入宮中,仙姿玉色,世上無雙。”
年級字:五(P1) 色(P1) 相(P1) 宣(P4)
《宋書·謝靈運傳論》:“夫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
年級字:色(P1) 彩(P1) 斑(P3) 斕(P6)
詞性:形容詞
色彩
年級字:假(P1) 人(P1) 辭(P5) 色(P1)
年級字:秋(P1) 色(P1) 平(P1) 分(P2)
《楚辭·九辯》:“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廩秋。”宋·李樸《中秋》詩:“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年級字:沉(P2) 酒(P4) 色(P1)
沉湎:沉迷。沉溺於酒和女人中間。形容對於美酒和女色過於放縱,毫無節制。
年級字:不(P1) 露(P2) 形(P2) 色(P1)
劉德桂《宣統皇帝》第一章二:“阿瑪一向城府深藏,不露形色,怎麼犯了這麼大的錯誤。”
年級字:色(P1) 如(P2) 死(P3) 灰(P2)
唐·皇甫枚《三水小牘·王知古》:“保母忽驚叫仆地,色如死灰,既起,不顧而走入宅。”
年級字:各(P1) 色(P1) 人(P1) 等(P2)
色:種類;人等:人們。社會上各種職業各個階層的人們。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十一回:“各色人等,務望各安本分,勿再稍事紛擾,自召虛驚。”
年級字:大(P1) 有(P1) 起(P1) 色(P1)
明顯地出現好轉的樣子(多指煥散的工作或覺重的疾病)。
清·張集馨《道鹹宦海見聞錄》:“皖省惟英、霍有零賊,餘亦肅清,南中軍務,大有起色。”
年級字:當(P2) 行(P1) 出(P1) 色(P1)
《負曝閒談》第十一回:“塗了又塗,改了又改,看看終究不能當行出色,急得他抓耳撓腮。”
年級字:鑑(P0) 貌(P2) 辨(P5) 色(P1)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僧問:‘和尚見古人得個什麼便住此山?’師曰:‘情知汝不肯。’僧曰:‘爭知某甲不肯?’師曰:‘鑑貌辨色。’”
年級字:變(P2) 色(P1) 之(P2) 言(P1)
使臉色改變的話。多指爲爭論是非曲直而衝動發怒時說的話。
《漢書·匡衡傳》:“朝有變色之言,則下有爭鬥之患。”
年級字:黯(P6) 然(P2) 失(P2) 色(P1)
黯然:心裏不舒服、情緒低落的樣子;失色:因驚恐而變以臉色。本指心懷不好,臉色難看。後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遠遠不如。
南朝梁·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李善注:“黯然,失色貌”
年級字:水(P1) 色(P1) 山(P1) 光(P1)
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詩:“樓閣高低樹淺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
年級字:乍(P1) 毛(P1) 變(P2) 色(P1)
年級字:神(P1) 色(P1) 不(P1) 驚(P2)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靈》卷十:“和尚當時被節度使拋向水中,神色不動,如今何得恁麼地?”
年級字:面(P1) 有(P1) 菜(P1) 色(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飢餓引致面黃、營養不良的外貌。
形容因飢餓而顯得營養不良的樣子。
《禮記·王制》:「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
《荀子·富國》:「故禹十年水,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
年級字:丟(P1) 眉(P3) 弄(P2) 色(P1)
年級字:相(P1) 形(P2) 失(P2) 色(P1)
失色:失去光彩。和同類的事物相比較,顯得大大不如。
秦牧《在仙人掌叢生的地方》:“仙人掌終於鍛鍊出現在這樣一種使普通植物爲之相形失色的倔強性格和卓特風貌。”
年級字:鵠(P0) 形(P2) 菜(P1) 色(P1)
明盧象昇《經理崇禎十一年屯政疏》:“塞上孑遺,鵠形菜色,相從溝壑者亦比比也。”
年級字:正(P1) 容(P2) 亢(P0) 色(P1)
茅盾《第一階段的故事》五:“‘這就該說是‘上海的外國小姐’纔對呀!’趙夫人正容亢色地說。”
年級字:觀(P2) 形(P2) 察(P2) 色(P1)
《水滸傳》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說……觀形察色,見貌之情。”
年級字:景(P2) 色(P1) 怡(P4) 人(P1)
詞性:形容詞
年級字:滿(P2) 臉(P2) 春(P1) 色(P1)
茅盾《子夜》:“談話自然又熱鬧起來,剛纔發牢騷的朱吟秋和陳君宜也是滿臉春色。”
年級字:正(P1) 色(P1) 厲(P3) 聲(P1)
明·方孝孺《王彪之》:“衆情疑懼方若鋒刃之迫膚,而能處之從容,正色厲聲決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年級字:聲(P1) 色(P1) 狗(P2) 馬(P1)
聲:歌舞;色:女色;狗:養狗;馬:騎馬。形容剝削階級荒淫無恥的生活。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續黃梁》:“聲色狗馬,晝夜荒淫,國計民生,罔存念慮。”
年級字:得(P1) 意(P1) 之(P2) 色(P1)
魯迅《書信集·答有恆先生》:“血的遊戲已經開頭,而角色又是青年,並且有得意之色。”
年級字:秀(P2) 色(P1) 可(P1) 餐(P3)
秀色:美女姿容或自然美景;餐:吃。原形容婦女美貌。後也形容景物秀麗。
晉·陸機《日出東南隅行》:“鮮膚一何潤,秀色若可餐。”
年級字:還(P1) 年(P1) 駐(P6) 色(P1)
南朝·樑·劉孝標《山棲志》:“金鹽重於素壁,玉豉貴於明珠,可以養性銷痾,還年駐色。”
年級字:滿(P2) 園(P1) 春(P1) 色(P1)
宋·葉紹翁《遊小園不值》詩:“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年級字:色(P1) 揣(P4) 稱(P2)
侔:相等;揣:估量;稱:好。形容描寫景物,恰到好處。
南朝宋·謝惠連《雪賦》:“抽子祕思,騁子妍辭,侔色揣稱,爲寡人賦之。”
年級字:裘(P0) 馬(P1) 聲(P1) 色(P1)
衣輕裘,乘肥馬,醉心歌舞,迷戀女色。謂貪圖享受,生活糜爛。
明·歸有光《宋史論贊·諸王總論》:“宋諸王鹹以文雅自飭,工筆札,喜《詩》《書》,不專溺於裘馬聲色之間,蓋其風流自上被之也。”
年級字:水(P1) 光(P1) 山(P1) 色(P1)
年級字:逞(P4) 妍(P0) 鬥(P2) 色(P1)
《紅樓夢》第七九回:“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葦葉,也都覺搖搖落落,似有追憶故人之態,迥非素常逞妍鬥色可比。”
年級字:行(P1) 色(P1)
行走或出發前後的神態舉止急急忙忙的樣子。同“行色匆匆”。
年級字:五(P1) 光(P1) 十(P1) 色(P1)
年級字:色(P1) 厲(P3) 內(P1)
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心虛弱。
《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年級字:春(P1) 色(P1) 滿(P2) 園(P1)
唐·呂從慶《豐溪存稿·小園》:“小園春色麗,花發兩三株。” 宋·葉紹翁《遊小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年級字:鐘(P2) 鼓(P2) 之(P2) 色(P1)
年級字:有(P1) 色(P1) 眼(P1) 鏡(P2)
劉少奇《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你們的報道一定要真實,不要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鏡。”
年級字:驚(P2) 慌(P3) 失(P2) 色(P1)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與倪忠毫無主意,看見開門,以爲惡奴前來陷害,不由的驚慌失色。”
年級字:英(P1) 雄(P1) 本(P2) 色(P1)
英雄:傑出的人才。傑出人物的本來面貌。多指傑出的人物必然有非凡的行爲、舉動。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三十四回:“段韶道:‘元帥所言,正是英雄本色,但要用心莫作等閒,挫動銳氣。’”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四公子道:‘這纔是英雄本色。’”
年級字:酒(P4) 色(P1) 之(P2) 徒(P3)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三卷:“以後相處的雖多,都是豪華之輩,酒色之徒,但知買笑追歡的樂意,那有憐香惜玉的真心。”
年級字:江(P2) 天(P1) 一(P1) 色(P1)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年級字:在(P1) 色(P1) 之(P2) 戒(P3)
語出《論語·季氏》:“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年級字:不(P1) 露(P2) 神(P1) 色(P1)
老舍《老張的哲學》第十六:“南飛生不露神色,只是兩手微顫,龍樹古坦然的和別的會員說閒話,像沒有看見選舉結果似的。”
年級字:形(P2) 色(P1) 倉(P2) 皇(P3)
年級字:齒(P3) 牙(P1) 春(P1) 色(P1)
宋·陶彀《清異錄·作用》:“婁師德位貴而性通豁,尤善捧腹大笑。人謂師德笑,爲齒牙春色。”
年級字:毫(P4) 無(P2) 遜(P4) 色(P1)
年級字:行(P1) 色(P1) 匆(P3) 匆(P3)
行色:出發前後的神態。行走或出發前後的神態舉止急急忙忙的樣子。
唐·牟融《送客之杭》:“西風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暫留。”
年級字:古(P1) 色(P1) 古(P1) 香(P1)
宋·趙希鵠《洞天清錄》:“古畫色墨,或淡墨,則積塵所成,有一種古香可愛。”
年級字:神(P1) 色(P1) 倉(P2) 皇(P3)
倉皇:驚慌,慌張。指在緊急的情況下,神氣和面色緊張驚慌,失去常態。
明·餘邵魚《東周列國志》第二十四回:“臣觀其神色倉皇,必然此事在心故也。”
年級字:疾(P2) 言(P1) 怒(P2) 色(P1)
清·戴名世《張驗封傳》:“爲人寬厚和平,平生未嘗有疾言怒色,有犯者皆不與校。”
年級字:面(P1) 不(P1) 改(P2) 色(P1)
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我這虎頭寨上,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廝,面不改色。”
年級字:疾(P2) 言(P1) 倨(P0) 色(P1)
《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二弟]稍不率教,輒跪於家廟之前,痛自督責,說自已德行不足,不能化誨……直待兄弟號泣請罪,方纔起身。並不以疾言倨色相加也。”
年級字:假(P1) 以(P1) 辭(P5) 色(P1)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六回:“叫他傳了那廚子來當一次差,我們在旁邊假以辭色,逐細盤問他,怕問不出來?”
年級字:色(P1) 膽(P3) 包(P1) 天(P1)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九回:“常言道:色膽包天,這回鈕逢之竟要把天來包一包。”
年級字:驚(P2) 愕(P6) 失(P2) 色(P1)
失色:由於受驚或害怕而面色蒼白。驚恐得改變了神色。形容十分吃驚。
《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上卷》:“契丹以馬軍萬人拒之於前,將士皆驚愕失色。”
年級字:民(P1) 有(P1) 菜(P1) 色(P1)
菜色:飢餓的臉色。形容因飢餓而顯得營養不良的樣子。
年級字:色(P1) 授(P4) 魂(P4) 與(P2)
色:神色;授、與:給予。形容彼此用眉目傳情,心意投合。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長眉連娟,微睇綿藐,色授魂與,心愉一側。”
年級字:承(P4) 顏(P2) 候(P1) 色(P1)
《魏書·寇治傳》:“畏避勢家,承顏侯色,不能有所執據。”
年級字:怛(P0) 然(P2) 失(P2) 色(P1)
宋·蘇洵《送石昌言舍人北使行》:“聞介馬萬騎馳過,劍槊相摩,終夜有聲,人者怛然失色。”
年級字:色(P1) 厲(P3) 膽(P3) 薄(P4)
色:神色。厲:嚴厲、兇猛。薄:脆弱。外表強硬而內心怯懦。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年級字:色(P1) 仁(P3) 行(P1) 違(P6)
《論語·顏淵》:“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
年級字:當(P2) 行(P1) 本(P2) 色(P1)
當行:內行。指內行並且是本來面貌。後亦指精通本行,而且成績特別突出。
年級字:察(P2) 言(P1) 觀(P2) 色(P1)
察:詳審。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
《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年級字:不(P1) 露(P2) 聲(P1) 色(P1)
聲:說話的聲音;色:臉上的表情。心裏的打算不在說話和臉色上顯露出來。
《資治通鑑·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好以甘言啗人,而陰中傷之,不露辭色。”
年級字:國(P1) 色(P1) 天(P1) 姿(P3)
《公羊傳·昭公三十一年》:“顏夫人者,嫗盈女也,國色也。”《漢武帝內傳》:“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
年級字:魂(P4) 懾(P6+) 色(P1) 沮(P6)
年級字:聲(P1) 色(P1) 犬(P1) 馬(P1)
聲:歌舞;色:女色;犬:養狗;馬:騎馬。形容剝削階級荒淫無恥的生活方式。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續黃梁》:“聲色狗馬,晝夜荒淫,國計民生,罔存念慮。”
年級字:正(P1) 言(P1) 厲(P3) 色(P1)
正:嚴正;厲:嚴厲,嚴肅;色:臉色。形容板着臉,神情非常嚴厲。
《漢書·王莽傳》:“盱衡厲色,振揚武怒。”《後漢書·翟酺傳》:“目見正容,耳聞正言。”
年級字:義(P3) 形(P2) 於(P2) 色(P1)
年級字:倦(P4) 尾(P1) 赤(P3) 色(P1)
語本《詩·周南·汝墳》:“魴魚赬尾。”硃熹 集傳:“赬,赤也。魚勞則尾赤。魴尾本白,而今赤,則勞甚矣。”
年級字:了(P1) 無(P2) 懼(P4) 色(P1)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八回:“戚顏色不變,了無懼色。”
年級字:眉(P3) 飛(P1) 色(P1) 舞(P3)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二回:“餘藎臣一聽‘明保’二字,正是他心上最爲關切之事,不禁眉飛色舞。”
年級字:神(P1) 飛(P1) 色(P1) 舞(P3)
《野叟曝言》第二四回:“各人都神飛色舞,連連舉碗,如數吃乾。”
年級字:巧(P2) 言(P1) 令(P2) 色(P1)
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僞討好。
年級字:湖(P2) 光(P1) 山(P1) 色(P1)
宋·吳自牧《夢樑錄·五代人物》:“杭城湖光山色之秀,鍾爲人物,所以清奇特,爲天下寇。”
年級字:怡(P4) 顏(P2) 悅(P3) 色(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六回:“行者又道:‘汝等莫順口兒答應,等我去了,你就不來奉承。看師父的,要怡顏悅色;養白馬的,要水草調勻;假有一毫兒差了,照依這個樣棍,與你們看看!’”
年級字:下(P1) 氣(P1) 怡(P4) 色(P1)
《禮記·內則》:“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
年級字:色(P1) 色(P1) 俱(P6) 全(P2)
清·吳趼人《糊塗世界》第二回:“過了半個月,已是色色俱全,便檢了初三迎娶。請了一位候補同知盛濤,並一位試用知縣張春午做大賓,擇了午時發了轎,大吹大擂,竟到黎大人那邊去。”
年級字:芒(P3) 寒(P2) 色(P1) 正(P1)
唐·劉禹錫《柳河東集序》:“粲焉如繁星麗天,而芒寒色正。”宋·張孝祥《代季父上陳樞密書》:“此數公者,聲稱德望,炳然較著,真與芒寒色正者比。”
年級字:驚(P2) 恐(P2) 失(P2) 色(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五回:“三藏聞言,驚恐失色道:‘徒弟,似此如何?’行者笑道:‘放心!放心!’把他這寶貝都拿來與我。”
年級字:形(P2) 形(P2) 色(P1) 色(P1)
形形:原指生出這種形體;色色:原指生出這種顏色。指各式各樣,種類很多。
《列子·天瑞》:“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色者,有色色者。”
年級字:繪(P4) 聲(P1) 繪(P4) 色(P1)
把人物的聲音、神色都描繪出來了。形容敘述或描寫生動逼真。
清·朱庭珍《筱園詩話》卷一:“必使山情水性,因繪聲繪色而曲得其真;務期天巧地靈,借人工人第而華傳其妙。”
年級字:和(P1) 容(P2) 悅(P3) 色(P1)
《紅樓夢》第六八回:“那鳳姐卻是和容悅色,滿嘴裏‘好妹妹’不離口。”
年級字:天(P1) 香(P1) 國(P1) 色(P1)
原形容顏色和香氣不同於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後也形容女子的美麗。
年級字:巧(P2) 立(P1) 名(P2) 色(P1)
變着法定出一些名目來達到某種不正當的目的。同“巧立名目”。
年級字:選(P3) 色(P1) 徵(P5) 歌(P1)
挑選美女,徵召歌伎。指放蕩的生活方式。亦作“選歌試舞”、“選舞徵歌”。
清餘懷《板橋雜記·雅游》:“結駟連騎,選色徵歌。”
年級字:諸(P4) 色(P1) 人(P1) 等(P2)
唐·陸贄《優恤畿內百姓併除十縣令詔》:“百姓及諸色人等如能力行仁義,均減有無,賙貸貧人,全活數衆者,府司具事蹟聞奏,朕當授以官秩,蠲其徵徭。”
年級字:貪(P3) 財(P3) 好(P1) 色(P1)
年級字:喜(P1) 怒(P2) 不(P1) 形(P2) 於(P2) 色(P1)
高興和惱怒都不表現在臉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養,感情不外露。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qiān lǐ kuì liáng shì yǒu jī sè
年級字:千(P1) 里(P1) 餽(P0) 糧(P2) ,(P1) 士(P1) 有(P1) 飢(P3) 色(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