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結(P1) 舌(P2) 杜(P2) 口(P1)
結舌:舌頭像打了結子,動彈不得。杜:堵塞。保持緘默,閉口不言。形容因恐懼而不敢說話。
年級字:鼓(P2) 吻(P4) 弄(P2) 舌(P2)
《花月痕》第四四回:“又有一個梟鳥,在秋心院上,鼓吻弄舌,叫得跛腳毛髮森豎!”
年級字:赤(P3) 舌(P2) 燒(P2) 城(P2)
赤:火紅色。赤舌如火,足以燒城。比喻毀謗或挑拔離間的話非常傷害人。
年級字:輕(P2) 口(P1) 輕(P2) 舌(P2)
指說話輕率,言語隨便。也比喻人愛說俏皮話。同“輕嘴薄舌”。
年級字:齒(P3) 弊(P5) 舌(P2) 存(P3)
語出漢·劉向《說苑·敬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年級字:滿(P2) 舌(P2) 生(P1) 花(P1)
年級字:堅(P3) 額(P3) 健(P3) 舌(P2)
年級字:口(P1) 舌(P2)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33回:“暖烘烘雲蒸霞蔚而至;饕口饞舌,雄糾糾排山倒海而來。”
年級字:張(P2) 口(P1) 掉(P2) 舌(P2)
唐·羅隱《讒書·敘二狂生》:“張口掉舌,則謂之訕謗;俯首避事,則謂之詭隨,是時難事也。”
年級字:油(P2) 嘴(P2) 油(P2) 舌(P2)
《西遊記》第三六回:“你這遊方和尚,便是有些油嘴油舌的說話。”
年級字:慧(P3) 心(P1) 妙(P2) 舌(P2)
年級字:鼓(P2) 唇(P3) 弄(P2) 舌(P2)
鼓:撥動,振動。振動嘴唇,撥弄舌頭。形容憑口舌挑撥、煽動或進行遊說。
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而胥吏衙役輩鼓唇咋舌欲以罔利,且言賊非真,器械自所製也。”
年級字:瞪(P4) 目(P1) 結(P1) 舌(P2)
清·黃軒祖《遊樑瑣記·顧嘉蘅》:“羣知爲廣文子,異而詢之,瞪目結舌不能對。”
年級字:噤(P0) 口(P1) 捲(P4) 舌(P2)
年級字:一(P1) 兩(P1) 舌(P2)
漢·焦延壽《易林》卷十三:“一簧兩舌,妄言諂語。”
年級字:目(P1) 結(P1) 舌(P2)
瞪:瞪着眼;結舌:說不出話來。瞪着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窘困或驚呆的樣子。
清·霽園主人《夜譚隨錄·梨花》:“因耳語其故,公子大駭,入艙隱叩細君,細君結舌瞠目。”
年級字:七(P1) 舌(P2) 八(P1) 嘴(P2)
年級字:戟(P0) 指(P2) 嚼(P5) 舌(P2)
戟指:伸出食指、中指指人;嚼舌:咬破舌頭。形容憤怒之極。
魯迅《華蓋集·“碰壁”之餘》:“或則戟指嚼舌,噴血而亡。”
年級字:掉(P2) 舌(P2) 鼓(P2) 脣(P3)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九回:“妝女的呈嬌獻媚,令人消魂;耍醜的掉舌鼓脣,令人捧腹。”
年級字:閉(P2) 口(P1) 結(P1) 舌(P2)
《快心編初集》第一回:“衆人問知是郝家難爲他,便閉口結舌不來兜搭。”
年級字:舌(P2) 鋒(P3) 如(P2) 火(P1)
年級字:杜(P2) 口(P1) 結(P1) 舌(P2)
漢·焦贛《易林·比之鹹》:“杜口結舌,心中拂鬱,去災患生,莫所告冤。”
年級字:唇(P3) 焦(P2) 舌(P2) 敝(P0)
焦:幹;敝:破。嘴唇乾,舌頭破。形容說話太多,費盡唇舌。
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焦唇乾舌,苦身勞力,上事群臣,下養百姓。”
年級字:張(P2) 嘴(P2) 舌(P2)
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一回:“重慶道一見了他,也不暇多敘寒暄,便把領事的一番話述了出來。某觀察聽了,不覺張嘴撟舌。”
年級字:乖(P3) 嘴(P2) 蜜(P2) 舌(P2)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100回:“素姐那乖嘴蜜舌,又拿着沒疼熱的東西交結童奶奶這夥子人,不惟不把他可惡。”
年級字:徒(P3) 費(P3) 脣(P3) 舌(P2)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八回:“九公何苦徒費脣舌,你這鄉談暫且留著,等小弟日後學會再說罷。”
年級字:搬(P3) 脣(P3) 弄(P2) 舌(P2)
①明·徐某《殺狗記·看書苦諫》:“搬脣弄舌,口是心非,到底有失,不可輕信。”②許地山《海角底孤星》:“你們唸書人底能幹只會在女人面前搬脣弄舌罷。”
年級字:尖(P2) 嘴(P2) 薄(P4) 舌(P2)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回:“你既要騙我酒吃,又鬥我圍棋,偏有這些尖嘴薄舌的話說。”
年級字:輕(P2) 口(P1) 薄(P4) 舌(P2)
指說話輕率,言語隨便。也比喻人愛說俏皮話。同“輕嘴薄舌”。
年級字:金(P1) 口(P1) 木(P1) 舌(P2)
以木爲舌的銅鈴,即木鐸,古代施行政教傳佈命令時所用。指宣揚教化的人。
漢·揚雄《法言·學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如將復駕其所說,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
年級字:有(P1) 嘴(P2) 沒(P1) 舌(P2)
年級字:鼓(P2) 脣(P3) 弄(P2) 舌(P2)
鼓:撥動,振動。振動嘴脣,撥弄舌頭。形容憑口舌挑撥、煽動或進行遊說。
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而胥吏衙役輩鼓脣咋舌欲以罔利,且言賊非真,器械自所制也。”
年級字:妄(P4) 口(P1) 巴(P1) 舌(P2)
年級字:搖(P2) 嘴(P2) 掉(P2) 舌(P2)
年級字:三(P1) 寸(P1) 之(P2) 舌(P2)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年級字:脣(P3) 槍(P2) 舌(P2) 劍(P4)
舌如劍,脣象槍。形容辯論激烈,言詞鋒利,象槍劍交鋒一樣。
元·高文秀《澠池會》一折:“憑着我脣槍舌劍定江山,見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寬安。”
年級字:兩(P1) 面(P1) 二(P1) 舌(P2)
《司馬氏書儀·婚儀下》:“其兩面二舌,構虛造讒,離間骨肉者,逐之。”
年級字:乖(P3) 脣(P3) 蜜(P2) 舌(P2)
《醒世姻緣傳》第一百回:“素姐那乖脣蜜舌,又拿着沒疼熱的東西交結童奶奶這夥子人,不惟把他可惡,且都說起他的好處。”
年級字:多(P1) 嘴(P2) 多(P1) 舌(P2)
年級字:閉(P2) 口(P1) 捕(P2) 舌(P2)
《晉書·張玄靚傳》:“旋謂基曰:‘綝擊其東,我等絕其西,不六旬,天下可定,斯閉口捕舌也。’”
年級字:百(P1) 舌(P2) 之(P2) 聲(P1)
《淮南子·說山訓》:“人有多言者,猶百舌之聲;人有少言者,猶不脂之戶。”
年級字:膏(P3) 脣(P3) 販(P4) 舌(P2)
南朝·陳·徐陵《與楊僕射書》:“其外膏脣販舌,分路揚鑣,無罪無辜,如兄如弟。”
年級字:摩(P4) 口(P1) 膏(P3) 舌(P2)
年級字:一(P1) 口(P1) 三(P1) 舌(P2)
年級字:金(P1) 舌(P2) 蔽(P5) 口(P1)
年級字:舌(P2) 敝(P0) 耳(P1) 聾(P3)
講的人舌頭破了,聽的人耳朵聾了。形容議論多而雜,別人不予理睬。
年級字:目(P1) 瞪(P4) 舌(P2) 強(P2)
年級字:輕(P2) 嘴(P2) 薄(P4) 舌(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五回:“襲人聽了話內有因,素知寶釵不是輕嘴薄舌奚落人的,自己想起上日王夫人的意思來,便不再提了。”
年級字:釘(P3) 嘴(P2) 鐵(P3) 舌(P2)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回:“教你拿酒,你怎的拿冷酒與你爹吃?原來你家沒大了,說着你還釘嘴鐵舌的。”
年級字:鼓(P2) 脣(P3) 搖(P2) 舌(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們,你鼓脣搖舌的,自己開心作戲,卻說是稱功頌德呢。”
年級字:七(P1) 嘴(P2) 八(P1) 舌(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七言八語眾口一詞、異口同聲閒話多、意見多、聲音多,混亂的氣紛。
七、八: 形容又多又少,雜亂不定。
嘴、舌: 動物説話、發聲的器官。
形容閒話多、聲音多,混亂的氣紛。
《東周列國志.第三二回》:「恰好巫刁二人兵轉,眾官員一擁而前,七嘴八張的,都問道:『世子何在?』」
清·袁枚《牘外餘言》:「故晉大夫七嘴八舌,冷譏熱嘲,皆由於心之大公也。」
年級字:舌(P2) 劍(P4) 脣(P3) 槍(P2)
舌如劍,脣象槍。形容爭辯激烈,言詞鋒利,針鋒相對,各不相讓。
元·高文秀《澠池會》一折:“憑着我脣槍舌劍定江山,見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寬安。”
年級字:鸚(P2) 鵡(P2) 學(P1) 舌(P2)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如鸚鵡只學人言,不得人意。經傳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誦,是學語人,所以不許。”
年級字:金(P1) 舌(P2) 弊(P5) 口(P1)
金舌:用金子做舌頭;弊:破。用金做的舌頭,說破了嘴。比喻說話很多,枉費口舌。
年級字:口(P1) 結(P1) 舌(P2)
鉗口:閉口。閉口不說話。形容理屈詞窮說不出話來。也指懾於淫威不敢講話。
年級字:駟(P0) 不(P1) 及(P2) 舌(P2)
駟:古時由四匹馬拉的車;舌:指說的話。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話說出來,再也無法收回。
年級字:舌(P2) 敝(P0) 唇(P3) 焦(P2)
敝:破碎;焦:乾枯。說話說得舌頭都破了,嘴唇都乾了。形容費盡了唇舌。
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焦唇乾舌,苦身勞力,上事群臣,下養百姓。”
年級字:掉(P2) 舌(P2) 鼓(P2) 唇(P3)
年級字:笨(P3) 嘴(P2) 拙(P5) 舌(P2)
楊朔《石油城》:“我這個人,笨嘴拙舌的,談什麼呢?”
年級字:齒(P3) 亡(P2) 舌(P2) 存(P3)
亡:脫落,不存在。牙齒都掉了,舌頭還存在。比喻剛硬的容易折斷,柔軟的常能保全。
漢·劉向《說苑·敬慎》:“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年級字:舌(P2) 端(P2) 月(P1) 旦(P1)
宋·葉廷圭《海錄碎事·人事》:“舌端月旦,皮裏陽秋。”
年級字:脣(P3) 焦(P2) 舌(P2) 敝(P0)
焦:幹;敝:破。嘴脣乾,舌頭破。形容說話太多,費盡脣舌。
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焦脣乾舌,苦身勞力,上事羣臣,下養百姓。”
年級字:膏(P3) 脣(P3) 試(P3) 舌(P2)
用膏塗嘴脣,用巾揩舌頭。比喻非常想把心裏的話說出來。
《後漢書·宦者呂強傳》:“羣邪項領,膏脣試舌,競欲咀嚼,造作飛條。”
年級字:糖(P2) 舌(P2) 蜜(P2) 口(P1)
《羣英類選·〈海神記·王訴神〉》:“起初時爲閒遊,到後來被啜哄,糖舌蜜口隨他弄。”
年級字:搬(P3) 脣(P3) 遞(P4) 舌(P2)
元·無名氏《南珍珠馬·情》:“平白地送暖偷寒,猛可的搬脣遞舌。”
年級字:舌(P2) 尖(P2) 口(P1) 快(P1)
尖:尖銳,鋒利。快:銳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說話爽快。也指說話尖刻,不肯讓人。
年級字:舌(P2) 橋(P2) 不(P1) 下(P1)
年級字:酒(P4) 入(P1) 舌(P2) 出(P1)
年級字:脣(P3) 敝(P0) 舌(P2) 腐(P3)
年級字:嘴(P2) 弄(P2) 舌(P2)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他一時慌了,彎下腰去抓那粉湯,又被兩個狗爭着,咂嘴弄舌的來搶那地下的粉湯吃。”
年級字:貧(P3) 嘴(P2) 賤(P5) 舌(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五回:“什麼詼諧!不過是貧嘴賤舌的討人厭罷了!”
年級字:脣(P3) 尖(P2) 舌(P2) 利(P2)
年級字:虛(P4) 嘴(P2) 掠(P5) 舌(P2)
年級字:舌(P2) 不(P1) 下(P1)
撟:翹起。翹起舌頭,久久不能放下。形容驚訝或害怕時的神態。
《史記·扁鵲蒼公列傳》:“中庶子聞扁鵲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撟然而不下。”
年級字:饒(P4) 舌(P2) 調(P4) 脣(P3)
饒舌,多嘴。調脣,耍嘴皮子。指多嘴多舌,搬弄是非。
明·無名氏《蘇九淫奔》第一折:“我恰待饒舌調脣,怎當他拔樹尋根。”
年級字:口(P1) 乾(P1) 舌(P2) 焦(P2)
清·劉璋《斬鬼傳》第四回:“兩個人想來想去,總沒個好法於。看看想到半夜,餓的齷齪口乾舌焦,只的問仔細鬼道:‘老弟,我們飢了。我有帶來的一包狗糞,請你如何?’”
年級字:緘(P0) 口(P1) 結(P1) 舌(P2)
閉口不說話。形容理屈詞窮說不出話來。也指懾於淫威不敢講話。
年級字:調(P4) 嘴(P2) 學(P1) 舌(P2)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這早晚,東方將亮了,還不梳妝完,尚兀子調嘴弄舌!”
年級字:鼓(P2) 舌(P2) 掀(P4)
掉動舌頭,掀動樂器中的簧片。指用動人的言辭蠱惑人。
清·胡泉《貂裘換酒·題〈聊齋志異〉》詞:“筆墨久拋荒,懶勞神雕蟲小技,鼓舌掀簧。”
年級字:咸(P4) 嘴(P2) 淡(P2) 舌(P2)
年級字:搬(P3) 唇(P3) 遞(P4) 舌(P2)
元·無名氏《南珍珠馬·情》:“平白地送暖偷寒,猛可的搬唇遞舌。”
年級字:口(P1) 輕(P2) 舌(P2) 薄(P4)
《天雨花》第25回:“小小年紀無厚道,口輕舌薄誚誰人?”
年級字:甜(P2) 嘴(P2) 蜜(P2) 舌(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五回:“吃吧,吃罷!你不用和我甜嘴蜜舌的了,我都知道啊!”
年級字:鼓(P2) 舌(P2) 搖(P2) 脣(P3)
鼓動嘴脣,搖動舌頭。形容利用口才進行煽動或遊說。亦泛指大發議論(多含貶義)。
元·高文秀《誶範叔》第二折:“幾時行通利方,憑着咱鼓舌搖脣,立取他封侯拜將。”
年級字:鹹(P4) 嘴(P2) 淡(P2) 舌(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八回:“這一點子小崽子也挑麼挑六,鹹嘴淡舌,咬羣的騾子似的。”
年級字:調(P4) 脣(P3) 弄(P2) 舌(P2)
《醒世恆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況在私衙中,料中外人來往,恣意調脣弄舌。”
年級字:銅(P2) 脣(P3) 鐵(P3) 舌(P2)
年級字:口(P1) 乾(P1) 舌(P2) 燥(P4)
三國·魏·曹植《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脣乾;今日相樂,皆當喜歡。”
年級字:焦(P2) 脣(P3) 敝(P0) 舌(P2)
年級字:拙(P5) 嘴(P2) 笨(P3) 舌(P2)
清·隨緣下士《林蘭香》:“我亦並非處處都去留心,只是嘴拙舌鈍,不敢輕易開口。”
年級字:弄(P2) 舌(P2)
鴟鴞:貓頭鷹一類的鳥,比喻小人。鴟鴞賣弄口舌。比喻小人撥弄是非,得以逞強。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三折:“枉了你揚威耀武,盡忠竭節,定國安邦,偏容他鴟鴞弄舌,烏鴉展翅,強配鸞凰。”
年級字:貧(P3) 嘴(P2) 滑(P2) 舌(P2)
年級字:調(P4) 嘴(P2) 弄(P2) 舌(P2)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這早晚,東方將亮了,還不梳妝完,尚兀子調嘴弄舌!”
年級字:鼓(P2) 舌(P2) 揚(P2) 脣(P3)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揚脣,唱一年家春盡一年家春。”
年級字:舌(P2) 緘(P0) 脣(P3)
“齰”念zé。咬舌閉口。形容閉口不言。脣,同“脣”。
《隋書·王孝籍傳》:“況懷抱之內,冰火鑠脂膏,腠理之間,風霜侵骨髓,安可齰舌緘脣(脣),吞聲飲氣,惡呻吟之響,忍酸辛之酷哉!”
年級字:調(P4) 嘴(P2) 調(P4) 舌(P2)
《金瓶梅詞話》第四八回:“打的經濟鯽魚般跳。罵道:‘怪短命!誰和你那等調嘴調舌的!”
年級字:弄(P2) 口(P1) 鳴(P4) 舌(P2)
弄口:逞巧辯,搬弄是非;鳴:發聲。掉弄口舌。指巧言辯飾或挑拔是非。
南朝梁·任昉《奏彈範縝》:“弄口鳴舌,只足飾非。”
年級字:張(P2) 口(P1) 結(P1) 舌(P2)
結舌:舌頭不能轉動。張着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或因緊張害怕而發愣。
曲波《林海雪原》二八:“兇手感到這聲音象是一個鐵棒擊打在他的頭上,他轉頭一看,大驚失措,張口結舌。”
年級字:裁(P4) 心(P1) 鏤(P0) 舌(P2)
唐·沈亞之《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策》:“如使恢宏博大之士,裁心鏤舌,比辭而道,安可見乎?”
年級字:南(P1) 蠻(P6) 鴃(P6+) 舌(P2)
鴃:即伯勞。原爲孟子譏諷楚人許行說話如鳥語。後用以譏笑操南方方言的人。
《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年級字:長(P1) 舌(P2) 之(P2) 婦(P2)
年級字:貧(P3) 嘴(P2) 薄(P4) 舌(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五回:“什麼詼諧!不過是貧嘴賤舌的討人厭罷了!”
年級字:膏(P3) 脣(P3) 拭(P5) 舌(P2)
膏:用油脂塗抹;拭:擦去。用膏塗嘴脣,用布巾揩舌頭。形容用盡語言之所能以打動人心。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宦者呂強傳》:“羣邪項領,膏脣試舌,競欲咀嚼,造作飛條。”
年級字:搖(P2) 脣(P3) 鼓(P2) 舌(P2)
《莊子·盜跖》:“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脣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年級字:貧(P3) 嘴(P2) 惡(P3) 舌(P2)
年級字:膏(P3) 脣(P3) 舌(P2)
猶言膏脣拭舌。岐舌,指舌頭上耍花招,說話反覆無常。
清·錢謙益《復李叔則書》:“生平迂愚,恥以文字媚人,況敢膏脣岐舌,以誑知己。”
年級字:恬(P5) 言(P1) 柔(P3) 舌(P2)
唐·杜牧《上池州李使君書》:“故有知之者,有怒之者,怒不附己者,怒不恬言柔舌道其盛美者,怒守直道而違己者。”
年級字:強(P2) 嘴(P2) 拗(P0) 舌(P2)
周立波《山鄉鉅變》下十一:“謝慶元倒了威了,但還是強嘴拗舌:‘我家裏的事,要你們管嗎?’”
年級字:鼓(P2) 脣(P3) 舌(P2)
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而胥吏衙役輩鼓脣咋舌,欲以罔利。”
年級字:掉(P2) 三(P1) 寸(P1) 舌(P2)
《史記·淮陰侯列傳》:“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
年級字:使(P2) 嘴(P2) 使(P2) 舌(P2)
年級字:笨(P3) 嘴(P2) 笨(P3) 舌(P2)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馮永祥平時以能說會道出名於工商界的,現在卻變得好像是一個笨嘴笨舌的人了。”
年級字:枉(P6) 口(P1) 拔(P4) 舌(P2)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25回:“是那個嚼舌根的?沒空生有,枉口拔舌,調唆你來欺負老孃!”
年級字:嘴(P2) 舌(P2)
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二:“菜上來了,老頭兒咂嘴咂舌地誇獎這菜的滋味。”
年級字:足(P1) 舌(P2) 敝(P0)
清·葉廷琯《吹網錄·寧古塔紀略》:“至漢槎賜環之事,桭臣言同社諸公,如宋右之相國……固不忘故舊,而其中足趼舌敝,以成茲舉者,則大馮三兄之力居多。”
年級字:是(P1) 非(P2) 口(P1) 舌(P2)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傢俬》:“若是爲田地上壞了手足親情,到不如窮漢赤光光沒得承受,反爲乾淨,省了許多是非口舌。”
年級字:舌(P2) 敝(P0) 脣(P3) 焦(P2)
敝:破碎;焦:乾枯。說話說得舌頭都破了,嘴脣都幹了。形容費盡了脣舌。
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焦脣乾舌,苦身勞力,上事羣臣,下養百姓。”
年級字:閉(P2) 口(P1) 藏(P2) 舌(P2)
五代·馮道《舌》 詩:“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
年級字:辯(P3) 口(P1) 利(P2) 舌(P2)
漢·王充《論衡·物勢》:“亦或辯口利舌,辭喻橫出爲勝。”
年級字:瞪(P4) 眼(P1) 舌(P2)
睜着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神情緊張或很吃驚。同“瞪目結舌”。
康濯《臘梅花·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但她們幹那新鮮事兒的氣魄很快就鎮住了大家,叫大家不能不瞪眼咋舌。”
年級字:搬(P3) 口(P1) 弄(P2) 舌(P2)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四回:“必然嫂嫂見我做了這些衣裳,一定背後有說話;又見我兩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買賣。”
年級字:豁(P0) 口(P1) 截(P3) 舌(P2)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我根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詩云子曰,早該豁口截舌!”
年級字:赤(P3) 口(P1) 毒(P4) 舌(P2)
唐·盧仝《月蝕》詩:“鳥爲居停主人不覺察,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蟲頭上卻吃月,不啄殺。”
年級字:枉(P6) 費(P3) 脣(P3) 舌(P2)
年級字:調(P4) 舌(P2) 弄(P2) 脣(P3)
明·徐元《八義記·孤兒出宮》:“須不會調舌弄脣。對天修合方真藥聖,揭榜入宮庭。”
年級字:巧(P2) 舌(P2) 如(P2)
舌頭靈巧,象簧片一樣能發出動聽的樂音。形容花言巧語,能說會道。
年級字:枉(P6) 口(P1) 嚼(P5) 舌(P2)
年級字:鬥(P2) 脣(P3) 合(P1) 舌(P2)
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捲上:“韓三十五老大漢向同年覓得一副使,而更學鬥脣合舌。”
年級字:齒(P3) 落(P2) 舌(P2) 鈍(P4)
《紅樓夢》第二回:“那老僧既聾且昏,又齒落舌鈍,所答非所問。”
年級字:油(P2) 嘴(P2) 滑(P2) 舌(P2)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一回:“俺看他油嘴滑舌,南腔北調,到底算個甚麼?”
年級字:費(P3) 盡(P3) 口(P1) 舌(P2)
年級字:齦(P6+) 齒(P3) 彈(P4) 舌(P2)
明·沈德符《野獲編·婦女·燕姬》:“所餉不滿所望,必齦齒彈舌,獰兇萬狀。”
年級字:改(P2) 口(P1) 舌(P2)
清·周亮工《書影》卷三:“尉數之曰:‘若復敢姍笑劉侍御文章耶?’景休仰而對曰:‘民寧再受笞數十,終不能改口沓舌,妄諛劉侍御也!’”
年級字:青(P1) 口(P1) 白(P1) 舌(P2)
年級字:膏(P3) 唇(P3) 試(P3) 舌(P2)
用膏塗嘴唇,用巾揩舌頭。比喻非常想把心裡的話說出來。
《後漢書·宦者呂強傳》:“群邪項領,膏唇試舌,競欲咀嚼,造作飛條。”
年級字:唇(P3) 槍(P2) 舌(P2) 劍(P4)
舌如劍,唇象槍。形容辯論激烈,言詞鋒利,象槍劍交鋒一樣。
元·高文秀《澠池會》一折:“憑著我唇槍舌劍定江山,見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寬安。”
年級字:舌(P2) 劍(P4) 唇(P3) 槍(P2)
舌如劍,唇象槍。形容爭辯激烈,言詞鋒利,針鋒相對,各不相讓。
元·高文秀《澠池會》一折:“憑著我唇槍舌劍定江山,見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寬安。”
年級字:搖(P2) 唇(P3) 鼓(P2) 舌(P2)
《莊子·盜跖》:“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年級字:焦(P2) 脣(P3) 乾(P1) 舌(P2)
年級字:枉(P6) 口(P1) 誑(P0) 舌(P2)
年級字:赤(P3) 口(P1) 白(P1) 舌(P2)
唐·盧仝《月蝕》詩:“鳥爲居停主人不覺察,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蟲頭上卻吃月,不啄殺。”
年級字:弄(P2) 嘴(P2) 弄(P2) 舌(P2)
弄:玩弄,賣弄。猶言耍嘴皮子。形容賣弄口舌或搬弄是非。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四回:“這個弼馬瘟着然會弄嘴弄舌。”
年級字:嘴(P2) 尖(P2) 舌(P2) 頭(P1) 快(P1)
年級字:三(P1) 寸(P1) 不(P1) 爛(P3) 之(P2) 舌(P2)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