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舉(P2) 止(P1) 不(P1) 凡(P3)
清·壯者《掃迷帚》第五回:“昨見二君舉止不凡,詢及棧主,始知兄即吳江卞某,此弟生平最敬佩的人,敢問此位名姓?”
年級字:舉(P2) 止(P1) 嫻(P0) 雅(P3)
年級字:言(P1) 談(P2) 舉(P2) 止(P1)
清·黃宗羲《陳母沈孺人墓誌銘》:“其言談舉止,不問可知胡先生弟子也。”
年級字:舉(P2) 止(P1) 自(P1) 若(P3)
自若:象原來的樣子。舉動不失常態。形容臨事鎮定,舉動不失常態。
《資治通鑑·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將發,與諸將宴集,命取水,忽變爲血,在坐皆失色,孝恭舉止自若。”
年級字:舉(P2) 止(P1) 失(P2) 措(P5)
宋·莊季裕《雞肋編》下卷:“材上加契者,謂之足材,其規矩制度,皆以章契爲祖。今人以舉止失措者,謂之失章失契,蓋謂此也。”
年級字:舉(P2) 止(P1) 大(P1) 方(P1)
舉動不俗氣,不做作。形容人行爲動作不拘束,堂堂正正。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一回:“若是正經的女子,見了人一樣,不見人也是一樣,舉止大方,不輕言笑的,那怕他在街上走路,又礙甚麼呢?”
年級字:舉(P2) 止(P1) 言(P1) 談(P2)
唐·杜牧《罪言》:“山東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後生所見,言語舉止,無非叛也,以爲事理正當如此,沈酣入骨髓,無以爲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