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ǔ
年級字:舉(P2)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從「手」, 從「與」。
雙手托起物件向上: 高舉、舉手、舉重、舉頭望明月。
行為、動作: 一舉一動、舉止、壯舉、義舉、善舉。
發起、發動: 舉義、百廢待舉、大舉進攻。
提出: 舉例、列舉、檢舉。
推選: 選舉、推舉。
告發罪行: 舉報。
全面性、整體的: 舉世聞名、舉國歡騰、舉世公認、舉國上下、舉家遷移。
生養: 一舉得男、中年舉子。
《說文》:「對舉也。从手,與聲。」
《孟子‧告子下》:「今曰舉百鈞,則為有力人矣。」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舉百鈞。」
《孟子•告子下》:「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唐•李白《靜夜思》:「舉頭望山月。」
《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漢.張衡〈西京賦〉:「鳥不暇舉,獸不得發。」
漢.劉向《古列女傳.卷八.趙飛燕姊娣》:「飛燕初生,父母不舉,三日不死,乃收養之。」《史記•卷七十五•孟嘗君傳》:「嬰告其母曰:『勿舉也。』」
《文苑英華.卷六五.唐.王起.垓下楚歌賦》:「弱冠舉兵,霸世之名則振;窮途敗績,拔山之力空多。」
宋.陸游〈山園雜詠〉詩:「汗青事業都忘盡,時賴吾兒舉話端。」
宋.蘇軾〈漁父.漁父笑〉詞:「漁父笑,輕鷗舉。漠漠一江風雨。」
文選•張衡•西京賦:「鳥不暇舉,獸不得發。」
宋.黃庭堅〈嘲小德〉詩:「中年舉兒子,漫種老生涯。」
明.劉基〈杭州富陽縣重修文廟學宮記〉:「明年六月,百廢備舉,廟有新室,學有新舍,教官有廳,文昌有祠。」
jǔ bào
年級字:舉(P2) 報(P2)
詞性:動詞
告發,
檢舉1. 上報。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教養·禮耆德》:“擇本鄉年八十以上,素有德行,從公確實舉報。”2. 檢舉,報告。如:建立舉報製度。
kē jǔ
年級字:科(P1) 舉(P2)
詞性:名詞
古代的一種考試制度,目的是用來選拔有才幹的官員。
科舉考試始於隋朝,一直延續至清朝末年。
考試內容主要按四書五經編制題目。
zhòng jǔ
tuī jǔ
年級字:推(P2) 舉(P2)
詞性:動詞
舉薦,
推薦,
推選,
選舉自薦1.推選,舉薦
例:與會者一致推舉他為主席
2.舉重運動的項目之一,利用推力將重物舉起
jǔ zhù
年級字:舉(P2) 箸(P0)
詞性:動詞
拿起筷子。
舉 : 舉起、舉手。
箸: 筷子。
《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杜慎卿極大的酒量,不甚喫菜,當下舉箸讓眾人喫菜,他只揀了幾片筍和幾個櫻桃下酒。」
men jǔ
tái jǔ
年級字:抬(P2) 舉(P2)
詞性:動詞
1.稱讚;提拔
例:爭相抬舉
2.扶養;培養(多用於近代白話)
例:抬舉成人
3.使抬升
例:冷空氣把暖空氣抬舉起來
jǔ shì
Jǔ shǒu
年級字:舉(P2) 手(P1)
詞性:動詞
一般指把其中一隻手臂向上伸展,略高過頭部,以示意要回答問題,表示不同意或者贊同等。若雙手皆舉,表示極度贊成。
qīng jǔ
年級字:輕(P2) 舉(P2)
詞性:動詞
1.謂飛升,登仙
2.隱遁,避世
3.輕率行動
4.輕率舉薦
5.輕輕飄動
6.謂飛揚。
xíng jǔ
cǐ jǔ
年級字:此(P2) 舉(P2)
詞性:連詞
這項舉動。如:會議通過採買新設備的議案,此舉將有助於研究工作的推動。
liè jǔ
年級字:列(P2) 舉(P2)
詞性:動詞
枚舉,
羅列逐項舉出。
草明《乘風破浪》三:“他列舉了資本主義國家鋼鐵增長的速度來證明不可能之後,又列舉現有的條件不夠來說明這種不可能。” 馬南邨《燕山夜話·老鷹能比英雄嗎》:“如此這般馴鷹的方法,書上介紹得很詳細,這裡不必要一一列舉了。”
jǔlì
年級字:舉(P2) 例(P2)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舉出可以參照、模仿的例子。
「舉」指出、列出。
「例」同類的案例、例子作為參考、學習或模仿。
舉出可以參照、模仿的例子。
jǔ zú
年級字:舉(P2) 足(P1)
詞性:動詞,形容詞
Jǔ bēi
年級字:舉(P2) 杯(P1)
詞性:名詞
任賢齊在2002年9月1日發行的專輯《一個任賢齊》中收錄並演唱的歌曲。該歌曲引用許多古詩詞,著重於描寫一個被輿論折磨,思念摯友的委屈男人形象,在如今的社會十分容易引起在外闖蕩的男兒與之共鳴。
jǔ dì
jǔ xíng
jǔ bù
gāo jǔ
yījǔ
Tā jǔ
liǎng dé
jǔ qǐ
shàngjǔ
年級字:上(P1) 舉(P2)
1.向上的位移(如岩層或礦層的) 。2.水的(從一結構的底層)向上壓力 。
jǔ zhòng
bìngjǔ
zhuàng jǔ
jǔ mù
jǔ dòng
jǔ cuò
年級字:舉(P2) 措(P5)
辦法,
動作,
措施,
方法,
行動1. 亦作“ 舉厝 ”。亦作“ 舉錯 ”。舉動,行為
2. 措置,措施
3. 任用與廢黜
jǔ dào
zhòngjǔ
jiù jǔ
jǔ zhǐ
jiǎn jǔ
jǔ bàn
yì jǔ
xuǎn jǔ
jǔ rén
年級字:舉(P2) 人(P1)
詞性:名詞
中國古代隋煬帝選拔人才,設進士科,通過「殿試」合格者稱為「進士」。
在未考取「進士」之前,相傳「貢士」是先由學校推薦優秀平民擔任官員的制度。被推薦的平民可以在各省每三年舉行一次的考試,稱為「鄉試」。中試者稱為「舉人」。
這是中國科舉制度,一直延續至清朝。
年級字:言(P1) 談(P2) 舉(P2) 止(P1)
清·黃宗羲《陳母沈孺人墓誌銘》:“其言談舉止,不問可知胡先生弟子也。”
年級字:百(P1) 舉(P2) 百(P1) 全(P2)
每次行動都能完成其事,形容事事得心應手,都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國志·魏志·郭嘉傳》:“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年級字:按(P2) 兵(P3) 不(P1) 舉(P2)
元·無名氏《開詔救忠》第三折:“你將那忠臣良將故贓謀,想着你按兵不舉心更毒。”明·無名氏《精忠記·掛冠》:“岳家父子三人盡忠報國殺金人望風而走,豈有按兵不舉之理?”
年級字:中(P1) 江(P2) 舉(P2) 帆(P3)
到江中心升起船帆。中,到中心,動詞。舉,升起,揚起 。
年級字:舉(P2) 國(P1) 一(P1) 致(P3)
毛澤東《論持久戰》:“所有問題的中心點還是中國全體人民團結起來,樹立舉國一致的抗日陣線。”
年級字:一(P1) 舉(P2) 兩(P1) 得(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一箭雙鵰,
一舉兩全功虧一簣、一敗塗地做一件事得到兩方面的好處。
一舉: 一個舉動、舉止。
兩得: 兩個得著或成果。
《晉書·束皙傳》:「賜其十年炎復,以慰重遷之情,一舉兩得,外實內寬。」
年級字:以(P1) 言(P1) 舉(P2) 人(P1)
漢·桓寬《鹽鐵論·利議》:“[文學]議論稱誦,竊商賜之辭;刺譏言治,過管晏之才。心卑卿相,志小萬乘。及授之政,昏亂不治。故以言舉人,若以毛相馬,此其所以多不稱舉。”
年級字:舉(P2) 鼎(P5) 絕(P4) 臏(P0)
絕:折斷;臏:脛骨。雙手舉鼎,折斷脛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負擔重任。
年級字:延(P4) 頸(P3) 舉(P2) 踵(P0)
踵:腳後跟。伸長勃子,踮起腳跟。形容盼望十分殷切。
《莊子·胠篋》:“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曰:‘某所有賢者,贏糧而趣之。’”
年級字:毛(P1) 舉(P2) 細(P1) 務(P3)
宋·陳亮《論勵臣之道》:“而羣臣邈焉不知所急,毛舉細事以亂大謀。”
年級字:舉(P2) 世(P1) 矚(P5) 目(P1)
《國語·晉語》:“則恐國人之矚目於我也。”戰國·楚·屈原《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
年級字:舉(P2) 重(P1) 若(P3) 輕(P2)
舉起沉重的東西像是在擺弄輕的東西。比喻能力強,能夠輕鬆地勝任繁重的工作或處理困難的問題。
清·趙翼《甌北詩話·蘇東坡詩》二:“坡詩不尚雄傑一派,其絕人處,在乎議論英爽,筆鋒精銳,舉重若輕,讀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年級字:舉(P2) 賢(P4) 使(P2) 能(P1)
年級字:舉(P2) 善(P2) 薦(P0) 賢(P4)
賢:胡才能,有道德的。保舉推薦品德好、有才能的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舉善薦賢,乃美事也;卿何薦人於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
年級字:高(P1) 舉(P2) 遠(P1) 蹈(P3)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五柳先生上》:“唯其高舉遠蹈,不受世紛,而至於躬耕乞食,其忠義亦足見矣。”
年級字:軒(P0) 然(P2) 霞(P3) 舉(P2)
軒然:高高的樣子。象雲霞高高飄舉。形容人俊美瀟灑。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海西時,諸公每朝,朝堂猶暗;唯令稽王來,軒軒如朝霞舉。”
年級字:舉(P2) 步(P1) 生(P1) 風(P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相見了,便覺得分外高興,說話處,脾胃多燥,行事時,舉步生風,是這二種人與他說得活着。”
年級字:飆(P0) 發(P1) 電(P2) 舉(P2)
《明史·戚繼光傳》:“大猷老將務持重,繼光則飆發電舉,屢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年級字:舉(P2) 不(P1) 勝(P2) 舉(P2)
魯迅《僞自由書·後記》引谷春帆《談“文人先行”》:“公開告密,賣友求榮,賣身投靠的勾當,舉不勝舉。”
年級字:舉(P2) 措(P5) 不(P1) 當(P2)
年級字:舉(P2) 世(P1) 無(P2) 雙(P2)
年級字:不(P1) 識(P2) 舉(P2)
識:認識,理解;擡舉:讚揚,器重。不懂得人家對自己的好意。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回:“這賤人不識擡舉。”
年級字:舉(P2) 例(P2) 發(P1) 凡(P3)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發凡:揭示全書的通例。指分類舉例,說明全書的體例。
晉·杜預《春秋左氏傳序》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
年級字:拔(P4) 山(P1) 舉(P2) 鼎(P5)
《秦並六國平話》卷下:“籍是時年方二十四,力敵萬夫,有拔山舉鼎之威。”
年級字:舉(P2) 十(P1) 知(P1) 九(P1)
列舉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曉的就有九件。比喻學識淵博。
唐·張說《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神道碑》:“聖人之所志,聞一而反三;君子之所能,舉十而知九。”
年級字:舉(P2) 止(P1) 不(P1) 凡(P3)
清·壯者《掃迷帚》第五回:“昨見二君舉止不凡,詢及棧主,始知兄即吳江卞某,此弟生平最敬佩的人,敢問此位名姓?”
年級字:百(P1) 墮(P5) 俱(P6) 舉(P2)
墮:荒廢;廢棄。指一切廢置的事都興辦起來。同“百廢俱興”。
錢基博《吳祿貞傳》:“在邊三年,百墮俱舉,而刊有《延吉邊務報告》四冊,則其客江陰章鍾祚搜輯祿貞在邊之書牘也。”
年級字:龍(P2) 舉(P2) 雲(P1) 屬(P4)
《南齊書·高帝紀上》:“麾旆所臨,風行草靡,神算所指,龍舉雲屬。”
年級字:人(P1) 存(P3) 政(P3) 舉(P2)
詞性:形容詞
人亡政息指一個在位的政治領導活着的時候,他的政治主張便可以貫徹施行。
《禮記·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年級字:舉(P2) 止(P1) 自(P1) 若(P3)
自若:象原來的樣子。舉動不失常態。形容臨事鎮定,舉動不失常態。
《資治通鑑·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將發,與諸將宴集,命取水,忽變爲血,在坐皆失色,孝恭舉止自若。”
年級字:高(P1) 飛(P1) 遠(P1) 舉(P2)
漢·劉向《說苑·八·尊賢·十三節》:“鴻鵠高飛遠翔,其所恃者六翮也。”
年級字:輕(P2) 舉(P2) 遠(P1) 遊(P2)
《楚辭·遠遊》:“悲時俗之迫厄兮,原輕舉而遠遊。”
年級字:多(P1) 此(P2) 一(P1) 舉(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四回:“寅兄盛情,多此一舉。”
年級字:超(P4) 然(P2) 遠(P1) 舉(P2)
宋·蘇舜欽《答韓持國書》:“偷俗如此,安可久居其間,遂超然遠舉,羈泊於江湖之上,不惟衣食之累,實亦少避其機阱也。”
年級字:舉(P2) 止(P1) 言(P1) 談(P2)
唐·杜牧《罪言》:“山東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後生所見,言語舉止,無非叛也,以爲事理正當如此,沈酣入骨髓,無以爲非者。”
年級字:不(P1) 可(P1) 勝(P2) 舉(P2)
明·方孝孺《答俞景文》:“古之傳世者雖不可勝舉。而其大較皆豪傑之士,道德充溢於中,事功見於當時。”
年級字:舉(P2) 止(P1) 失(P2) 措(P5)
宋·莊季裕《雞肋編》下卷:“材上加契者,謂之足材,其規矩制度,皆以章契爲祖。今人以舉止失措者,謂之失章失契,蓋謂此也。”
年級字:高(P1) 舉(P2) 深(P2) 藏(P2)
年級字:眾(P3) 擎(P6) 易(P2) 舉(P2)
擎:往上托。許多人一齊用力,容易把東西舉起來。比喻大家同心協力就容易把事情辦成。
明·張岱《募修岳鄂王祠姆疏》:“蓋眾擎易舉,獨力難支。”
年級字:舉(P2) 止(P1) 大(P1) 方(P1)
舉動不俗氣,不做作。形容人行爲動作不拘束,堂堂正正。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一回:“若是正經的女子,見了人一樣,不見人也是一樣,舉止大方,不輕言笑的,那怕他在街上走路,又礙甚麼呢?”
年級字:舉(P2) 無(P2) 遺(P3) 策(P4)
舉:提出;策:計謀、辦法。提出的計謀沒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謀。
年級字:舉(P2) 手(P1) 投(P3) 足(P1)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 “庸詎知有力者不哀其窮,而忘一舉手一投足之勞而轉之清波乎?”
年級字:兔(P1) 起(P1) 舉(P2)
《呂氏春秋·論威》:“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死惛之地矣。”
年級字:舉(P2) 一(P1) 廢(P4) 百(P1)
舉:提出;廢:棄。提出一點,廢棄許多。指認識片面。
《孟子·盡心上》:“所惡執一者,爲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年級字:輕(P2) 而(P1) 易(P2) 舉(P2)
《詩·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輕而易舉,然人莫能舉也。”
年級字:時(P1) 舉(P2) 盈(P4)
絀:不足、不夠。盈:有餘、多餘。當衰敗之時,而強作奢侈之事。盈,通“贏”。同“時絀舉贏”。
清·呂留良《與董方白書》:“度所費不下數千金,時絀舉盈,極爲民害。”
年級字:舉(P2) 一(P1) 反(P1) 三(P1)
年級字:祁(P0) 奚(P0) 之(P2) 舉(P2)
年級字:毛(P1) 舉(P2) 細(P1) 故(P1)
毛:瑣碎;細故:小事。指煩瑣地列舉小事情,加以責難或攻擊。
宋·張孝祥《論治體札子》:“治有大體,不當毛舉細故;令在必行,不當徒爲文具。”
年級字:毛(P1) 舉(P2) 縷(P5) 析(P4)
毛舉:瑣碎列舉。縷:一條一條,詳詳細細。縷析:詳細地分析。瑣細列舉,詳細地剖析。
年級字:在(P1) 此(P2) 一(P1) 舉(P2)
在:在於,決定於;舉:舉動,行動。指事情的成敗就決定於這一次的行動。
年級字:時(P1) 舉(P2) 贏(P5)
《史記·韓世家》:“往年秦拔宜陽,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時恤民之急,而顧益奢,此謂時絀舉贏。”
年級字:不(P1) 遑(P0) 枚(P4) 舉(P2)
梁啓超《噶蘇士傳》第四節:“凡一切開民智增公益之事,無不盡力,設民會以通聲氣,立高等學校以養人材……凡茲文明之事業,不遑枚舉。”
年級字:舉(P2) 止(P1) 嫻(P0) 雅(P3)
年級字:高(P1) 蹈(P3) 遠(P1) 舉(P2)
宋·王琳《野客叢書·穆生鄒陽》:“穆生高蹈遠舉,意蓋有在,逆知異日必不能免,非知幾疇克爾哉。”
年級字:龍(P2) 舉(P2) 雲(P1) 興(P2)
《東觀漢記·光武皇帝紀》:“帝既有仁聖之明,氣勢形體,天然之姿,固非人之敵,翕然龍舉雲興,三雨而濟,天下蕩蕩,人無能名焉。”
年級字:一(P1) 舉(P2) 成(P1) 名(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一敗塗地指通過了考試和測試,便獲得社會名聲和地位的肯定。
一舉: 古時科舉試,一種官階晉升的甄別試。
成名: 社會名聲和地位得到肯定和認可。
一通過科舉試,便獲得功名。
《戰國策·秦策》:「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
唐·韓愈《唐故國子司業竇公墓誌銘》:「公一舉成名而東,遇其黨必曰:『非我之才,維吾舅之私。』」
年級字:一(P1) 舉(P2) 數(P2) 得(P1)
年級字:選(P3) 賢(P4) 舉(P2) 能(P1)
選拔任用賢能的人。亦作“選賢任能”、“選賢與能”。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售修睦。”
年級字:一(P1) 舉(P2) 一(P1) 動(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身體每一個舉動和踪跡。
「一舉」舉止、舉動。
「一動」動作、行動、動向、踪跡。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四回:「可見古人一舉一動,莫不令人歸於正道,就是遊戲之中,也都寓著勸世之意。」
年級字:不(P1) 識(P2) 抬(P2) 舉(P2)
識:認識,理解;抬舉:讚揚,器重。不懂得人家對自己的好意。
年級字:舉(P2) 鼎(P5) 拔(P4) 山(P1)
明·張四維《雙烈記·虜驕》:“王基霸業今朝定,舉鼎拔山蓋世強。”
年級字:輕(P2) 徙(P5) 鳥(P1) 舉(P2)
清·梅曾亮《書李林孫事》:“河南路四通,輕徙鳥舉不可制。”
年級字:舉(P2) 手(P1) 相(P1) 慶(P2)
明·劉基《甘露頌》序:“羣臣莫不欣擇,百姓莫不蹈舞,舉手相慶。”
年級字:舉(P2) 要(P1) 刪(P6) 蕪(P4)
要:主要部分。蕪:雜亂。選取重要的,刪除雜亂的、沒有條理的。多指寫文章時應抓住重點。
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上》:“岑文本謂人曰:‘吾見周論事多矣,援引事類,揚榷古今,舉要刪蕪,會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也不可減。聽之靡靡,令人忘倦。”
年級字:舉(P2) 案(P2) 齊(P2) 眉(P3)
送飯時把托盤肖得跟眉毛一樣高。後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後漢書·梁鴻傳》:“爲人賃舂,每歸,妻爲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
年級字:龍(P2) 興(P2) 鳳(P4) 舉(P2)
年級字:篤(P6+) 近(P2) 舉(P2) 遠(P1)
篤:忠實,厚道;舉:舉薦,選拔。對關係近的厚道,對關係遠的舉薦,指同等待人。
唐·韓愈《原人》:“故聖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
年級字:以(P1) 黨(P6) 舉(P2) 官(P2)
《韓非子·有度》:“今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於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國亂。”
年級字:飆(P0) 舉(P2) 電(P2) 至(P1)
漢·桓寬《鹽鐵論·世務》:“匈奴貪狼,因時而動,乘可而發,飆舉電至。”
年級字:舉(P2) 世(P1) 無(P2) 敵(P3)
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他們認爲是‘異常強大’的,‘舉世無敵’的。”
年級字:言(P1) 揚(P2) 行(P1) 舉(P2)
《禮記·文王世子》:“凡語於郊者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
年級字:綱(P4) 舉(P2) 目(P1) 張(P2)
綱:魚網上的總繩;舉:提起。把大繩子一提起來,一個個網眼就都張開。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帶動其他環節。也比喻文章條理分明。
漢·班固《白虎通·三綱六紀》:“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漢·鄭玄《詩譜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衆篇明。”
年級字:瞽(P0) 言(P1) 妄(P4) 舉(P2)
《晉書·摯虞傳》:“臣生長篳門,不逮異物,雖有賢才,所未接識,不敢瞽言妄舉,無以疇答聖問。”
年級字:舉(P2) 國(P1) 上(P1) 下(P1)
年級字:舉(P2) 目(P1) 無(P2) 親(P1)
擡起眼睛,看不見一個親人。比喻單身在外,人地生疏。
唐·薛調《劉無雙傳》:“四海之廣,舉目無親戚,未知託身之所。”
年級字:舉(P2) 足(P1) 輕(P2) 重(P1)
只要腳移動一下,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指處於重要地位,一舉一動都足以影響全局。
《後漢書·竇融傳》:“方蜀漢相攻,權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
年級字:輕(P2) 舉(P2) 妄(P4) 動(P1)
輕:輕率;妄:任意。指不經慎重考慮,輕率地採取行動。
《韓非子·解老》:“衆人之輕棄道理而易忘(妄)舉動者,不知其禍福之深大而道闊遠若是也。”
年級字:舉(P2) 直(P1) 措(P5) 枉(P6)
舉:選拔,任用;枉:彎曲,比喻邪惡的人;錯:廢置,罷黜;直:筆直,比喻正直的人。選用賢者,罷黜奸邪。
《論語·爲政》:“舉枉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年級字:舉(P2) 賢(P4) 授(P4) 能(P1)
詞性:動詞
「舉賢」- 選用賢才。
「授能」- 任用有能力的人。
見戰國·屈原《離騷》: 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年級字:不(P1) 可(P1) 枚(P4) 舉(P2)
宋·王楙《野客叢書·俗語有所自》:“似此等語,不可枚舉。”
年級字:舉(P2) 世(P1) 混(P5) 濁(P4)
舉:全。混濁:不清明。世上所有的人都不清不白。比喻世道昏暗。
年級字:兔(P1) 死(P3) 舉(P2)
《呂氏春秋·論威》:“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死 之地矣。”
年級字:包(P1) 舉(P2) 宇(P4) 內(P1)
包舉:統括;宇內:天地之間,即天下。併吞天下,佔有一切。
漢·賈誼《過秦論》:“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年級字:輕(P2) 舉(P2) 絕(P4) 俗(P2)
年級字:衆(P3) 擎(P6) 易(P2) 舉(P2)
擎:往上託。許多人一齊用力,容易把東西舉起來。比喻大家同心協力就容易把事情辦成。
明·張岱《募修嶽鄂王祠姆疏》:“蓋衆擎易舉,獨力難支。”
年級字:一(P1) 舉(P2) 萬(P2) 里(P1)
《晉書·慕容盛載記》:“當如鴻鵠高飛,一舉萬里,不可坐待罟網。”
年級字:祁(P0) 奚(P0) 舉(P2) 午(P1)
午:祁奚之子。祁奚推薦自己的兒子。指舉賢不避親,客觀公正。亦作“祁奚舉子”。
年級字:舉(P2) 賢(P4) 任(P3) 能(P1)
年級字:舉(P2) 棋(P2) 若(P3) 定(P1)
朱德《十月戰景》詩:“戰事從來似弈棋,舉棋若定自無悲。”
年級字:百(P1) 舉(P2) 百(P1) 捷(P5)
做一百件事,成功一百件。指辦事萬無一失。同“百舉百全”。
《三國志·吳志·周魴傳》:“魴生在江淮,長於時事,見其便利,百舉百捷。”
年級字:百(P1) 廢(P4) 待(P3) 舉(P2)
吳晗《海瑞罷官》:“百廢待舉,他不出頭做主,實在令人着急。”
年級字:然(P2) 舉(P2) 首(P1)
褎然:出衆的樣子;舉:推舉;首:第一。指人的才能超出同輩。
年級字:舉(P2) 國(P1) 若(P3) 狂(P3)
《禮記·雜記下》:“子貢觀於蠟。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
年級字:不(P1) 勝(P2) 枚(P4) 舉(P2)
勝:盡;枚:個。不能一個個地列舉出來。形容數量很多。
宋·王楙《野客叢書·俗語有所自》:“似此等語,不可枚舉。”
年級字:百(P1) 廢(P4) 鹹(P4) 舉(P2)
明·劉基《杭州路重修府治記》:“公受命來杭未及期月,威惠大行,百廢鹹舉。吏民順令,如臂使指。”
年級字:舉(P2) 直(P1) 錯(P1) 枉(P6)
舉:選拔。直:正直,指正直之人。錯:通“措”,廢棄,放棄。枉:彎曲,比喻邪惡之人。起用正直賢良,罷黜奸邪佞人。亦作“舉直厝枉”、“舉直措枉”。
年級字:齊(P2) 眉(P3) 舉(P2) 案(P2)
送飯時把托盤舉得跟眉毛一樣高。後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同“舉案齊眉”。
年級字:束(P2) 舉(P2) 火(P1)
比喻求助於人。也比喻爲人排難解紛。同“束縕請火”。
年級字:風(P1) 舉(P2) 雲(P1) 搖(P2)
漢·班固《西都賦》:“遂乃風舉雲搖,浮游溥覽。”唐·王勃《九成宮頌》:“風舉雲搖,歷神都而一憩。”
年級字:提(P2) 綱(P4) 舉(P2) 領(P2)
年級字:舉(P2) 棋(P2) 不(P1) 定(P1)
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纔好。比喻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藕。”
年級字:舉(P2) 目(P1) 千(P1) 里(P1)
宋·劉學箕《松江哨遍》:“松江太湖,舉目千里,風濤不作,水面砥平。”
年級字:舉(P2) 枉(P6) 措(P5) 直(P1)
舉:選拔,任用;枉:彎曲,比喻邪惡的人;錯:廢置,罷黜;直:筆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奸邪者而罷黜正直者。
《論語·爲政》:“舉枉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年級字:畫(P1) 眉(P3) 舉(P2) 案(P2)
畫眉:指漢張敞爲妻畫眉毛的故事;舉案:指漢朝孟光爲夫送飯的故事。比喻夫妻互敬互愛。
《漢書·張敞傳》:“(敞)又爲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憮。有司以奏敞。上問之,對曰:‘臣聞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於畫眉者。’”
年級字:一(P1) 舉(P2) 千(P1) 里(P1)
年級字:百(P1) 凡(P3) 待(P3) 舉(P2)
平佚《臨時政府成立記》:“而滬軍陳都督,復以民軍倡義伊始,百凡待舉,無總機關以代表全國,外人疑慮,交涉爲難。”
年級字:風(P1) 舉(P2) 雲(P1) 飛(P1)
年級字:道(P1) 不(P1) 舉(P2) 遺(P3)
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同“道不拾遺”。
《新唐書·闞祾傳》:“部兵皆羣盜,橫相侵牟,祾案罪殺之,雖親故無脫者,至道不舉遺。”
年級字:百(P1) 廢(P4) 俱(P6) 舉(P2)
《續資治通鑑·宋理宗紹定五年》:“了翁(魏了翁)乃葺其城樓櫓雉堞,增置器械,教習牌手,申嚴軍律……居數月,百廢俱舉。”
年級字:一(P1) 舉(P2) 三(P1) 反(P1)
年級字:管(P2) 窺(P6) 舉(P2)
《三國志·蜀書·正傳》:“子雖光麗,既美且絕豔,管窺筐舉,守厥所見。”
年級字:百(P1) 廢(P4) 具(P1) 舉(P2)
宋·王明清《揮麈錄》卷一:“吳明可帥會稽,百廢具舉,獨不傳書。”
年級字:舉(P2) 手(P1) 加(P1) 額(P3)
宋·楊萬里《章貢道院記》:“斯言一出,十邑之民,以手加額,家傳人誦。”
年級字:舉(P2) 措(P5) 失(P2) 當(P2)
年級字:舉(P2) 世(P1) 聞(P2) 名(P2)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但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
年級字:百(P1) 端(P2) 待(P3) 舉(P2)
周恩來《人民政協共同綱領草案的要點》:“經濟建設是百端待舉,但須有緩急輕重之分。”
年級字:舉(P2) 世(P1) 皆(P3) 知(P1)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但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
年級字:知(P1) 情(P2) 不(P1) 舉(P2)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一回:“我爲巡城之職,理宜奏聞;若爲朋友之情,匿而不奏,這知情不舉的罪名,亦所不免。”
年級字:舉(P2) 手(P1) 之(P2) 勞(P2)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年級字:一(P1) 舉(P2) 手(P1) 之(P2) 勞(P2)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年級字:成(P1) 敗(P2) 在(P1) 此(P2) 一(P1) 舉(P2)
舉:舉動。成功、失敗就決定於這次行動了。指採取事關重大的行動。
jǔ rú hóng máo qǔ rú shí yí
年級字:舉(P2) 如(P2) 鴻(P6+) 毛(P1) ,(P1) 取(P2) 如(P2) 拾(P2) 遺(P3)
舉一根羽毛,拾一件東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費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