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發(P1) 財(P3) 致(P3) 富(P3)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五章:“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有發財致富的機會。”
年級字:負(P3) 重(P1) 致(P3) 遠(P1)
負:揹着;致:送到。揹着重東西走遠路。比喻能夠負擔艱鉅任務。
《三國志·蜀書·龐統傳》:“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
年級字:雅(P3) 量(P2) 高(P1) 致(P3)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惟與程普不睦”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幹(蔣幹)還,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年級字:出(P1) 奇(P2) 致(P3) 勝(P2)
出奇兵戰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
《老殘遊記》第七回:“[劉仁甫]在嵩山少林寺學拳棒。學了些時,覺得徒有虛名,無甚出奇致勝處,於是奔走江湖,將近十年。”
年級字:專(P2) 心(P1) 致(P3) 志(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專一心思,集中精神。
致:盡,極;
志:意志。
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爲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年級字:盜(P3) 食(P1) 致(P3) 飽(P1)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喧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以此得官謂爲才力,何異盜食致飽,竊衣取溫哉!”
年級字:見(P1) 危(P3) 致(P3) 命(P3)
年級字:楚(P2) 楚(P2) 有(P1) 致(P3)
清·餘懷《板橋雜記·麗品》:“所居曲房密室,帷帳尊彝,楚楚有致。”
年級字:錯(P1) 落(P2) 有(P1) 致(P3)
錯落:參差不齊。致:情趣。形容事物的佈局雖然參差不齊,但卻極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
清·張集馨《道鹹宦海見聞錄》:“遍山皆青皮古鬆,不下數百株,太湖石亦高低錯落有致,異鳥飛翔,哢音木杪,真蓬萊仙境也。”
年級字:閒(P3) 情(P2) 逸(P6) 致(P3)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百回:“此時四處兵荒馬亂,朝秦暮楚,我勉強做了一部《舊唐書》,那裏還有閒情逸致弄這筆墨。”
年級字:並(P2) 無(P2) 二(P1) 致(P3)
年級字:操(P2) 贏(P5) 致(P3) 奇(P2)
清王韜《平賊議》:“商人既能操贏致奇,轉輸乎遠方,以供中國,則市無不足矣。”
年級字:雅(P3) 人(P1) 清(P1) 致(P3)
清·樑章鉅《浪跡續談·不食物單》:“《隨園食單》所講求烹調之法,率皆常味蔬菜,並無山海奇珍,不失雅人清致。”
年級字:格(P2) 物(P1) 致(P3) 知(P1)
年級字:隨(P3) 車(P1) 致(P3) 雨(P1)
指時雨跟着車子而降。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時爲民解憂。
《後漢書·鄭弘傳》:“政有仁惠,民稱蘇息”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後漢書》:“弘消息繇賦,政不煩苛。行春天旱,隨車致雨。”
年級字:以(P1) 刑(P3) 致(P3) 刑(P3)
對重罪施以輕刑,則罪犯無所畏懼,其結果將導致不斷用刑。
《商君書·靳令》:“罪重刑輕,刑至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國必削。”又《去強》:“以刑致刑,國治。”《韓非子·飭令》:“罪重而刑輕,刑輕而則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國必削。”
年級字:殊(P3) 致(P3) 同(P1) 歸(P3)
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同“殊塗同歸”。
年級字:興(P2) 致(P3) 淋(P3) 漓(P5)
年級字:興(P2) 雲(P1) 致(P3) 雨(P1)
興雲:佈下雲彩。致雨:使下雨。神話傳說,神龍有布雲作雨的能力。借喻樂曲詩文,聲勢雄壯,不同凡響。
年級字:興(P2) 致(P3) 索(P3) 然(P2)
清·王韜《瀛壖雜誌》:“卓午來遊者,絡繹不絕。溽暑蒸鬱,看花之興味索然矣。”
年級字:殊(P3) 塗(P5) 同(P1) 致(P3)
年級字:和(P1) 氣(P1) 致(P3) 祥(P2)
年級字:懸(P5) 車(P1) 致(P3) 仕(P0)
漢·班固《白虎通·致仕》:“臣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爲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跛踦之屬,是以退去避賢者,所以長廉恥也。懸車,示不用也。”
年級字:一(P1) 致(P3) 百(P1) 慮(P4)
一致:趨向相同;百慮:各種考慮。趨向雖然相同,卻有各種考慮。儒家指慮雖種種,理歸於一。
《周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年級字:致(P3) 遠(P1) 任(P3) 重(P1)
指擔負重任而行於遠方。常比喻人的才幹卓越,可任大事。亦作“任重致遠”。
年級字:推(P2) 心(P1) 致(P3) 腹(P4)
把赤誠的心交給人家。比喻真心待人。同“推心置腹”。
年級字:以(P1) 冰(P1) 致(P3) 蠅(P2)
《呂氏春秋·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
年級字:推(P2) 陳(P2) 致(P3) 新(P1)
①排除陳舊的,生出新的來。指肌體內的新陳代謝。②泛指排除舊的,創出新的。
年級字:殊(P3) 方(P1) 同(P1) 致(P3)
年級字:致(P3) 之(P2) 度(P2) 外(P1)
《北史·薛辯傳》:“朕且含養,致之度外,勿以言辭相析。”
年級字:深(P2) 致(P3) 遠(P1)
致:招致。探取深處的,使遠處的到來。比喻探討深奧的道理。
年級字:臨(P3) 危(P3) 致(P3) 命(P3)
年級字:任(P3) 重(P1) 致(P3) 遠(P1)
指負載沉重而能到達遠方。後比喻抱負遠大,能闖出新的前景,做出宏偉的業績。
年級字:表(P2) 裏(P1) 一(P1) 致(P3)
明·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苟有謙默自持……叫信樂易,表裏一致者,使其人資稟雖甚魯鈍,儕輩之中有弗稱慕之者乎?”
年級字:步(P1) 調(P4) 一(P1) 致(P3)
年級字:負(P3) 乘(P2) 致(P3) 寇(P0)
典出《易·解》:“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象》曰:‘負且乘,亦可醜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年級字:興(P2) 致(P3) 勃(P4) 勃(P4)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六回:“到了郡考,衆人以爲緇氏必不肯去,誰知他還是興致勃勃道:‘以天朝之大,豈無看文巨眼。’”
年級字:極(P2) 情(P2) 盡(P3) 致(P3)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三回:“果然蔣玉函扮了秦小官伏侍花魁醉後神情,把那一種憐香惜玉的意思,做得極情盡致。”
年級字:百(P1) 慮(P4) 一(P1) 致(P3)
語出《易·繫辭下》:“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年級字:雅(P3) 人(P1) 深(P2) 致(P3)
雅:高雅,高尚;致:情趣。人品高尚,情趣深遠。原是讚賞《詩經·大雅》的作者有深刻的見解。後形容人的言談舉止不俗。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紆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年級字:失(P2) 張(P2) 失(P2) 致(P3)
《品花寶鑑》第八回:“元茂便向腰間摸了兩摸,失張失致的道:‘奇怪!’”
年級字:豪(P5) 情(P2) 逸(P6) 致(P3)
豪情:指興奮豪放的感情;逸緻:悠閒脫俗的情趣。興奮豪放的情感和灑脫的情趣。
清·樑章鉅《楹聯叢話·三話·上·戲樓舊聯》:“記得丁歌甲舞,曾醉崑崙,豪情逸致,飄飄若仙。”
年級字:閒(P3) 情(P2) 別(P1) 緻(P5)
年級字:發(P1) 家(P1) 致(P3) 富(P3)
魏巍《東方》第三部第一章:“這個村子裏的‘大能人’,更關心的卻是個人的發家致富。”
年級字:聲(P1) 罪(P4) 致(P3) 討(P2)
年級字:以(P1) 狸(P3) 致(P3) 鼠(P4)
《呂氏春秋·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繩,雖工不能。”
年級字:表(P2) 裡(P3) 一(P1) 致(P3)
明·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苟有謙默自持……叫信樂易,表裡一致者,使其人資禀雖甚魯鈍,儕輩之中有弗稱慕之者乎?”
年級字:逸(P6) 韻(P3) 高(P1) 致(P3)
清歸莊《跋金孝章墨梅》:“孝章逸韻高致,身有仙骨,故其書墨梅,柯幹丰姿,意外超妙。”
年級字:言(P1) 行(P1) 一(P1) 致(P3)
郭沫若《屈原》第四幕:“我言行一致,表裏如一,事實具在,我雖死不移。”
年級字:殺(P4) 敵(P3) 致(P3) 果(P1)
年級字:毫(P4) 無(P2) 二(P1) 致(P3)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九回:“佘道臺見了這副神氣,更覺得同花小紅一式一樣,毫無二致。”
年級字:高(P1) 情(P2) 遠(P1) 致(P3)
高、遠:形容高尚;情、致:情趣。高尚的品格或情趣。
《晉書·孫綽傳》:“高情遠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詠一吟,許將北面矣。”
年級字:研(P3) 精(P2) 致(P3) 思(P2)
《後漢書·翟酺傳》:“願陛下親自勞恤,研精致思,勉求忠貞之臣,誅遠佞諂之黨,損玉堂之盛,尊天爵之重,割情慾之歡,罷宴私之好。”
年級字:淋(P3) 漓(P5) 盡(P3) 致(P3)
明·李清《三垣筆記·崇禎補遺》:“(劉若愚)著《酌中志略》敘次大內規制井井,而所紀客氏、魏忠賢驕橫狀,亦淋漓盡致,其爲史家必採無疑。”
年級字:舉(P2) 國(P1) 一(P1) 致(P3)
毛澤東《論持久戰》:“所有問題的中心點還是中國全體人民團結起來,樹立舉國一致的抗日陣線。”
年級字:別(P1) 無(P2) 二(P1) 致(P3)
郭沫若《海濤集·徐家埠》:“江西境內的風物,太平淡無奇了,這兒和長江沿岸所見到的別無二致。”
年級字:林(P1) 下(P1) 風(P1) 致(P3)
dàn bó míng zhì níng jìng zhì yuǎn
年級字:澹(P0) 泊(P3) 明(P1) 志(P2) ,(P1) 寧(P4) 靜(P2) 致(P3) 遠(P1)
澹泊:不追求名利;寧靜:心情平靜沉着。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着,專心致志,纔可有所作爲。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yǐ lí zhì shǔ yǐ bīng zhì shéng
年級字:以(P1) 狸(P3) 致(P3) 鼠(P4) ,(P1) 以(P1) 冰(P1) 致(P3) 繩(P2)
《呂氏春秋·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繩,雖工不能。”
yíng fù jì wěi ér zhì qiān lǐ
年級字:蠅(P2) 附(P2) 驥(P0) 尾(P1) ,(P1) 而(P1) 致(P3) 千(P1) 里(P1)
蒼蠅因附在千里馬的尾巴上而跑了千里的路程。普通人因沾了賢人的光而名聲大振。
《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
dàn bó yǐ míng zhì níng jìng yǐ zhì yuǎn
年級字:淡(P2) 泊(P3) 以(P1) 明(P1) 志(P2) ,(P1) 寧(P4) 靜(P2) 以(P1) 致(P3) 遠(P1)
淡泊:恬淡寡欲;寧靜:安寧恬靜;致:達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着,纔可有所作爲。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淡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