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
年級字:至(P1)
詞性:副詞
文言文字詞至,
致,
臻。甲骨文從「矢」從「一」,「一」代表射出的箭的目的地。
到達: 冬至、夏至、到此為止、至此、自始至終、由古至今、至死不渝。
達到極高階段、水平: 至情、至誠、至聖、至善、至多、至理名言、至高無上、仁至義盡、歡迎之至。
最親密的關係: 至親、至交。
最少的: 至少。
相關的: 至於、以至、甚至。
【中國節氣】二十四節氣之一: 冬至、夏至。
《論語.子罕》:「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孝經.開宗明義章》:「先王有至德要道。」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呂氏春秋.雜俗覽.為欲》:「天子至貴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壽也。誠無欲,則是三者不足以勸。」
《文選.李密.陳情表》:「今臣亡王國賤俘,至微至陋。」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zhì gǎn
dōng zhì
年級字:冬(P1) 至(P1)
詞性:名詞
冬節,
長至節,
亞歲人類傳統文化,中國農曆節氣。
冬至是中國傳統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23日。
1. 宋 陳與義 《冬至二首其一》:「少年多意氣,老去一分無。閉戶了冬至,日長添數珠。北風不貸節,鴻雁天南驅。烏帽亦何幸,七日守屋廬。石爐深炷火,撩亂一榻書。只可自怡悅,不堪寄張扶。」
2. 宋 羅公升《冬至》:「窮冬乃常燠,廣礎上雲氣。索居共誰語,煮藥作冬至。客來寄枯棋,客去玩奇字。是中即了我,自得在不智。偷生輕日月,長短亦何計。惟應開闢事,頗得大易意。門前鳴騶急,窗外飛雨細。雲物吾不知,曉鐘一覺睡。」
3. 宋 龍輔《冬至》:「冬至宵難短,孤眠恨自長。枕單寒入夢,窗破月窺床。」
nǎi zhì
zhì shǎo
zhì wěi
zhì jí
年級字:至(P1) 極(P2)
詞性:形容詞
萬分 十分 極度 極端 絕頂 非常1.終極;達到極點。
例:《莊子·逍遙遊》:“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漢書·敘傳上》:“ 許班之貴,傾動前朝,熏灼四方,賞賜無量,空虛內臧,女寵至極,不可尚矣。” 南朝梁劉孝標《辯命論》:“寧前愚而後智,先非而終是,將榮悴有定數,天命有至極,而謬生妍蚩?”
2.指君位。
例:明 何景明 《皇告》:“皇帝告萬國:朕祗命上帝,乃禦至極。”
jìng zhì
年級字:竟(P2) 至(P1)
詞性:副詞
竟然;竟而至於
例:她近日心情欠佳,有時竟至暗自啜泣
suǒ zhì
年級字:所(P2) 至(P1)
詞性:形容詞
1.所致,使其然。
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例:《後漢書·逸民傳序》:“然觀其甘心畎畝之中,憔悴江海之上,豈必親魚鳥樂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 南朝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 :“孝始人倫,忠為令德,公實體之,非毀譽所至。”
2.結局。
例:宋 岳珂 《桯史·楊艮議命》:“時 韓平原 得君,權震天下, 夢與 因扣以所至, 艮 屏人愀然曰:‘是不能令終。’”
Zhī zhì
Xiàzhì
年級字:夏(P1) 至(P1)
詞性:名詞
人類傳統文化,中國農曆節氣。
夏至是中國傳統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十個: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zhì cǐ
zhì shēn
bèi zhì
jiāng zhì
年級字:將(P3) 至(P1)
詞性:名詞
《將至》是連載在起點中文網的玄幻類小說,作者是思誤。
rì zhì
年級字:日(P1) 至(P1)
1.指夏至或冬至。古人認為,天行赤道(天球赤道),日行赤道南北,於夏至運行到極北之處,於冬至運行到極南之處,故稱日至。夏至日照最長,稱長至;冬至日照最短,稱短至2.天天來到
jié zhì
zhì bǎo
yǐ zhì
zhì yú
年級字:至(P1) 於(P2)
詞性:連詞
1. 表示程度、範圍
2. 表示另提一件事
3. 連詞。表示提出另一話題
shèn zhì
zhì sǐ
jí zhì
zēng zhì
zhì hěn
hé zhì
zhì chéng
年級字:至(P1) 誠(P2)
詞性:形容詞
至誠過節《魏書·儒林傳·徐遵明傳》:「至誠高節,堙沒無聞,朝野人士,相與嗟悼。」
tóu zhì
Yǐ zhì
dàn zhì
zhì ài
zhí zhì
jiàng zhì
zhì jīn
zhì qīn
zhì huì
zhì wú
zhì lǐ míng yán
zhuān xīn zhì zhì
Fēng yōng ér zhì
guān huái bèi zhì
Fēn zhì dá lái
Tuī chóng bèi zhì
Tuī xīn zhì fù
jīng chéng suǒ zhì jīn shí wéi kāi
正確字: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錯在哪裏:
形近錯
音近錯
義近錯
異體字
年級字:精(P2) 誠(P2) 所(P2) 至(P1) ,(P1) 金(P1) 爲(P2) 開(P1)
詞性:異體字形容詞
諺語異體字
比喻只要專心誠意去做,什麼疑難問題都能解決。
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爲之開裂。
《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漢·王充《論衡·感虛篇》:「精誠所至,金石爲開。」
年級字:賓(P3) 至(P1) 如(P2) 歸(P3)
賓:客人;至:到;歸:回到家中。客人到這裏就象回到自己家裏一樣。形容招待客人熱情周到。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無寧災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溼。”
年級字:摩(P4) 頂(P2) 至(P1) 踵(P0)
年級字:來(P1) 踵(P0) 至(P1)
清林則徐《札南澳鎮飭嚴辦東路販煙外國船隻》:“倘敢抗違不遵,即照前札或用炮轟擊,或用火燒,務使創鉅痛深,始免沓來踵至。”
年級字:朝(P3) 發(P1) 暮(P5) 至(P1)
語出《後漢書·烏桓傳》:“居止近塞,朝發穹廬,暮至城郭,五郡民庶,家受其辜。”
年級字:奉(P3) 為(P2) 至(P1) 寶(P2)
奉:信奉,敬奉;至寶:最珍貴的寶物。敬奉為最珍貴的寶物。
年級字:至(P1) 死(P3) 靡(P0) 它(P1)
至:到;靡:沒有;它:別的。到死也不變心。形容愛情專一,致死不變。現也形容立場堅定。
《詩經·鄘風·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年級字:通(P3) 首(P1) 至(P1) 尾(P1)
年級字:仁(P3) 至(P1) 義(P3) 盡(P3)
至:極,最;盡:全部用出。竭盡仁義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幫助已經做到了最大限度。
年級字:摩(P4) 頂(P2) 至(P1) 足(P1)
年級字:以(P1) 狸(P3) 至(P1) 鼠(P4)
年級字:情(P2) 至(P1) 意(P1) 盡(P3)
唐·孔穎達疏《詩·大雅·板》:“我老夫教諫汝,其意乃款款然,情至意盡,何爲汝等而未知?”
年級字:鴻(P6+) 鵠(P0) 將(P3) 至(P1)
《孟子·告子上》:“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年級字:至(P1) 誠(P2) 高(P1) 節(P1)
至誠《魏書·儒林傳·徐遵明傳》:「至誠高節,堙沒無聞,朝野人士,相與嗟悼。」
年級字:聯(P3) 翩(P3) 而(P1) 至(P1)
年級字:充(P2) 類(P3) 至(P1) 盡(P3)
充類:推究同類事理;至盡:到極精密處。指就事理作充分的推論。
《孟子·萬章下》:“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
年級字:蜂(P2) 擁(P3) 而(P1) 至(P1)
像一窩蜂似地一擁而來。形容很多人亂哄哄地朝一個地方聚攏。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六回:“徐承志等他去遠,剛要回船,前面塵頭滾滾,喊聲漸近,又來許多草寇。個個頭戴浩然巾,手機器械,蜂擁而至。”
年級字:至(P1) 死(P3) 不(P1) 變(P2)
年級字:至(P1) 尊(P3) 至(P1) 貴(P3)
漢·荀悅《前漢紀·宣帝紀三》:“出門則乘駢輜,下堂則從傅母,進退則鳴佩玉,內飾則結紉綢繆。此則至尊至貴所以自斂,制不自恣縱之義也。”
年級字:遠(P1) 至(P1) 邇(P6) 安(P1)
遠方來歸附,近民安居樂業。形容政治清明,國家大治。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恕思以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邇安。”
年級字:漸(P2) 至(P1) 佳(P4) 境(P2)
年級字:自(P1) 始(P2) 至(P1) 終(P2)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二十:“先皇帝與汴軍校戰,自始至終,馬數才萬。今有鐵馬三萬五千,不能使九州混一,是吾養卒練士將帥之不至也。”
年級字:謹(P5) 以(P1) 至(P1) 誠(P2)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至誠過節,
至誠用特別尊重和誠懇的態度。
「謹」嚴謹、鄭重的態度。
「至」至高。最忠誠的態度。用特別尊重和誠懇的態度。
《南丁格爾誓言》中文版本: 「余謹以至誠,於上主及會眾面前宣誓⋯⋯」
年級字:患(P3) 至(P1) 呼(P2) 天(P1)
患:禍患;呼:喊。形容事前不作準備,災禍臨頭,求天救助。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二:“患至而後呼天,不亦晚乎!”
年級字:老(P1) 之(P2) 將(P3) 至(P1)
宋·陳亮《謝胡參政啓》:“少不如人,所向牆壁;老之將至,乃罣網羅。”
年級字:奉(P3) 爲(P2) 至(P1) 寶(P2)
奉:信奉,敬奉;至寶:最珍貴的寶物。敬奉爲最珍貴的寶物。
魯迅《墳·寡婦主義》:“‘正人君子’也常以這些流言作談資,擴勢力,自造的流言尚且奉爲至寶,何況是真出於學校當局者之口的呢。”
年級字:人(P1) 跡(P2) 罕(P5) 至(P1)
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涼的地方很少有人來過。
漢·荀悅《漢紀·孝武紀二》:“而夷狄殊俗之國,遼絕異黨之地,舟車不通,人跡罕至。”
年級字:家(P1) 至(P1) 戶(P1) 察(P2)
年級字:至(P1) 高(P1) 無(P2) 上(P1)
《淮南子·繆稱訓》:“道至高無上,至深無下,平乎準,直乎繩,圓乎規,方乎矩。”漢·許慎《說文解字·一部》:“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
年級字:誠(P2) 至(P1) 金(P1) 開(P1)
楊靖宇《中朝民族聯合抗日歌》:“事在人爲,誠至金開,自有曙光逢。”
年級字:徹(P4) 裏(P1) 至(P1) 外(P1)
《水滸傳》第十一回:“[柴進]叫莊客取一籠衣裳出來,叫林沖徹裏至外都換了。”
年級字:款(P5) 曲(P2) 周(P2) 至(P1)
年級字:至(P1) 死(P3) 不(P1) 悟(P4)
唐·柳完元《臨江之麋》:“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衆,走欲與爲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年級字:精(P2) 誠(P2) 所(P2) 至(P1)
年級字:飢(P3) 寒(P2) 交(P1) 至(P1)
衣食無着,又餓又冷。形容生活極端貧困。同“飢寒交迫”。
年級字:一(P1) 至(P1) 於(P2) 斯(P2)
南朝·樑·任昉《爲齊明帝讓宣城郡公表》:“家國之事,一至於斯。非臣之尤,誰任其咎!”
年級字:至(P1) 親(P1) 好(P1) 友(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就中有引禮贊禮的人,叫做‘儐相’,都不是以下人做,都是至親好友中間,有禮度熟閒,儀容出衆,聲音響亮的,衆人就推舉他做了。”
年級字:家(P1) 至(P1) 戶(P1) 到(P1)
年級字:推(P2) 崇(P3) 備(P2) 至(P1)
清·曾樸《孽海花》第八回:“所談西國政治、藝術,石破天驚,推崇備至,私心竊以爲過當。”
年級字:至(P1) 善(P2) 至(P1) 美(P1)
茅盾《三人行》七:“他渴望着震撼着宇宙的大風暴,而且他又把這個理解作爲翻掌間便立現了至善至美世界的‘奇蹟’,因而對於生活的實際的轉變——在矛盾混亂中所產生的向前進展,他就不能瞭解,而且反感到醜惡。”
年級字:骨(P2) 肉(P1) 至(P1) 親(P1)
《三國志·魏書·鮮卑傳》:“不如還我,我與汝是骨肉至親,,豈與仇等。”
年級字:至(P1) 再(P1) 至(P1) 三(P1)
《尚書·多方》:“我惟時其教告之,我惟時其戰要囚之,至於再,至於三,乃有不用我降爾命,我乃其大罰殛之!”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二:“妾隔簾故邀其滿引,至再至三,終不肯出。”
年級字:實(P1) 至(P1) 名(P2) 歸(P3)
實:實際的成就;至:達到;名:名譽;歸:到來。有了真正的學識、本領或功業,自然就有聲譽。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五回:“敦倫修行,終受當事之知;實至名歸,反作終身之玷。”
年級字:時(P1) 至(P1) 運(P3) 來(P1)
南朝·宋·顏延之《大筮箴》:“時至運來,當在三五。”
年級字:連(P1) 袂(P0) 而(P1) 至(P1)
年級字:一(P1) 秉(P5) 至(P1) 公(P1)
秉:掌握、主持;至:極、最。辦事一切都出於公心。形容大公無私。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然而平中丞卻不以此爲輕重,委差委缺,仍舊是一秉至公。”
年級字:至(P1) 理(P2) 名(P2) 言(P1)
至:最;名:有名聲的。最正確的道理,最精闢的言論。
老舍《鼓書藝人》十二:“‘你不自輕自賤,人家就不能看輕你’。這話倒說得不錯,這也是至理名言。”
年級字:如(P2) 獲(P5) 至(P1) 珍(P2)
年級字:至(P1) 聖(P4) 先(P2) 師(P1)
《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聖,爲能聯盟睿知,足以有臨也。”《禮記·文王世子》:“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年級字:紛(P2) 至(P1) 來(P1)
紛:衆多,雜亂;沓:多,重複。形容接連不斷的到來。
明·張岱《魯雲谷傳》:“相知者日集試茶,紛至沓來,應接不瑕。”
年級字:聯(P3) 袂(P0) 而(P1) 至(P1)
年級字:至(P1) 大(P1) 至(P1) 剛(P2)
《孟子·公孫丑上》:“其爲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年級字:至(P1) 聖(P4) 至(P1) 明(P1)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一:“臣等聞玄祖之道,用慈儉爲先;素王之風,以仁義是首,相沿百世,作則千年,至聖至明,不可易也。”
年級字:從(P1) 頭(P1) 至(P1) 尾(P1)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二十:“今來所問,皆是不會仔細看書,又不曾從頭到尾看,只是中間接起一句一字來備禮發問。”
年級字:金(P1) 石(P1) 至(P1) 交(P1)
年級字:飆(P0) 舉(P2) 電(P2) 至(P1)
漢·桓寬《鹽鐵論·世務》:“匈奴貪狼,因時而動,乘可而發,飆舉電至。”
年級字:通(P3) 前(P1) 至(P1) 後(P1)
《平妖傳》第十一回:“先從左壁上起,將手捻定,通前至後,凡有字處,次等拂過,共一十三張。”
年級字:至(P1) 親(P1) 骨(P2) 肉(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除是至親骨肉,緩和疼痛日在面前的,用意體察,才看得出來。”
年級字:如(P2) 獲(P5) 至(P1) 寶(P2)
至:極,最。好象得到極珍貴的寶物。形容對所得到的東西非常珍視喜愛。
宋·李光《與胡邦衡書》:“忽蜀僧行密至,袖出寂照庵三字,如獲至寶。”
年級字:至(P1) 矣(P0) 盡(P3) 矣(P0)
至:到。矣:語氣助詞。盡:極點。到了極點,無以復加。
《莊子·齊物論》:“有以爲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年級字:朝(P3) 發(P1) 夕(P1) 至(P1)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注水》:“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唐·韓愈《祭鱷魚文》:“以生以食,鱷魚朝發而夕至也。”
年級字:福(P1) 至(P1) 心(P1) 靈(P4)
清·翟灝《通俗編·祝誦》:“史炤《通鑑疏》引諺:‘福至心靈,禍來神昧。’”
年級字:至(P1) 人(P1) 無(P2) 夢(P3)
至人:指思想道德等方面達到最高境界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不會做想入非非的夢。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五十九回:“自古至人無夢,夢境忽來,未必無兆。”
年級字:無(P2) 所(P2) 不(P1) 至(P1)
《論語·陽貨》:“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年級字:神(P1) 至(P1) 之(P2) 筆(P1)
年級字:大(P1) 中(P1) 至(P1) 正(P1)
明·王守仁《傳習錄》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城,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年級字:聞(P2) 風(P1) 而(P1) 至(P1)
年級字:何(P1) 所(P2) 不(P1) 至(P1)
①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至。指沒有達不到的地方。②指什麼壞事都幹。
年級字:家(P1) 至(P1) 人(P1) 說(P1)
《漢書·匡衡傳》:“臣聞教化之流之流,非家至而人說之也。”
年級字:一(P1) 至(P1) 於(P2) 此(P2)
南朝·樑·簡文帝《與湘東王書》:“筆札無情,任其搖礕。甚矣哉!文之橫流,一至於此!”
年級字:累(P3) 土(P1) 至(P1) 山(P1)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第九十卷:“累絲至疋,累土至山,累業至聖,累靈至真,故萬里之涉累足乃達。”
年級字:隨(P3) 踵(P0) 而(P1) 至(P1)
踵:腳後跟。一個跟着一個前來。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戰國策·齊策三》:“子來,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聖,若隨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見七士,則士不亦衆乎!”
年級字:四(P1) 至(P1) 八(P1) 道(P1)
舊時標誌土地界域的用語。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處及通往的道路。
年級字:接(P2) 踵(P0) 而(P1) 至(P1)
指人們前腳跟着後腳,接連不斷地來。形容來者很多,絡繹不絕。
《戰國策·齊策三》:“子來,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聖,若隨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見七士,則士不亦衆乎!”
年級字:汗(P1) 流(P1) 至(P1) 踵(P0)
年級字:止(P1) 於(P2) 至(P1) 善(P2)
《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年級字:無(P2) 微(P2) 不(P1) 至(P1)
微:微細;至:到。沒有一處細微的地方不照顧到。形容關懷、照顧得非常細心周到。
宋·魏了翁《辭免督視軍馬乞以參贊軍事從丞相行奏札》:“臣竊念主憂臣辱,義不得辭,跼蹐受命,退而差闢官吏、條列事目、調遣將士,凡所以爲速發之計者,靡微不周。”
年級字:邇(P6) 安(P1) 遠(P1) 至(P1)
謂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歡樂,遠地之民則聞風而附。指政治清明。
《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年級字:物(P1) 至(P1) 則(P3) 反(P1)
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同“物極則反”。
年級字:任(P3) 重(P1) 至(P1) 遠(P1)
願意指負載沉重而可以到達遠方。後比喻抱負遠大,能闖出新的天地,做出宏偉的業績。
年級字:至(P1) 死(P3) 不(P1) 渝(P0)
西漢·戴聖《禮記·中庸》:“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年級字:家(P1) 至(P1) 戶(P1) 曉(P4)
《舊唐書·魏漠傳》:“雖然,疑似之間,不可家至而戶曉。”
年級字:至(P1) 當(P2) 不(P1) 易(P2)
至:極;當:恰當;易:改變。形容極爲恰當,不能改變。
明·李贄《焚書·讀史·孔明爲後主寫申韓管子六韜》:“故汲長孺謂其內多欲而外施仁義,而論六家要指者,又以‘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八字概之,可謂至當不易之定論。”
年級字:福(P1) 無(P2) 雙(P2) 至(P1)
漢·劉向《說苑·權謀》:“此所謂福不重至,禍必重來者也。”
年級字:紛(P2) 至(P1) 踏(P2) 來(P1)
年級字:水(P1) 至(P1) 清(P1) 則(P3) 無(P2) 魚(P1)
水太清,魚就存不住身,對人要求太苛刻,就沒有人能當他的夥伴。比喻過分計較人的小缺點,就不能團結人。
《漢書·東方朔傳》:“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年級字:不(P1) 知(P1) 老(P1) 之(P2) 將(P3) 至(P1)
不知道老年即將來臨。形容人專心工作,心懷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
《論語·述而》:“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年級字:口(P1) 惠(P2) 而(P1) 實(P1) 不(P1) 至(P1)
只在口頭上答應給別人好處,而實際的利益卻得不到別人身上。
shì yǒu bì zhì lǐ yǒu gù rán
年級字:事(P1) 有(P1) 必(P2) 至(P1) ,(P1) 理(P2) 有(P1) 固(P1) 然(P2)
事情是必然要發生的,道理本來就該這樣。指某些事情無論怎樣防止,還是要出現,這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規律發生發展的,是無法改變的。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二十九回:“看官們有所未知,從來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bǎi zú zhī chóng zhì sǐ bù jiāng
年級字:百(P1) 足(P1) 之(P2) 蟲(P4) ,(P1) 至(P1) 死(P3) 不(P1) 僵(P5)
百足:蟲名,軀幹計二十節,切斷後仍能蠕動。僵:肢體僵硬不能活動。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衆也。此言雖小,可以譬大。”
bǎi zú zhī chóng zhì duàn bù jué
年級字:百(P1) 足(P1) 之(P2) 蟲(P4) ,(P1) 至(P1) 斷(P3) 不(P1) 蹶(P6+)
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同“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文選·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李善注引《魯連子》:“百足之蟲,至斷不蹶者,持之者衆也。”
jīngchéng suǒ zhì, jīnshí wéi kāi
年級字:精(P2) 誠(P2) 所(P2) 至(P1) ,(P1) 金(P1) 石(P1) 為(P2) 開(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比喻只要專心誠意去做,什麼疑難問題都能解決。
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爲之開裂。
《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漢·王充《論衡·感虛篇》:「精誠所至,金石爲開。」
fú bù chóng zhì huò bì chóng lái
年級字:福(P1) 不(P1) 重(P1) 至(P1) ,(P1) 禍(P4) 必(P2) 重(P1) 來(P1)
漢·劉向《說苑·權謀》:“往年秦拔宜陽,明年大旱,民飢。不以此時恤民之急也,而顧反益奢。此所謂福不重至,禍必重來也。”
fú wú shuāng zhì huò bù dān xíng
年級字:福(P1) 無(P2) 雙(P2) 至(P1) ,(P1) 禍(P4) 不(P1) 單(P2) 行(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七回:「宋江聽罷,扯定兩個公人說道:“卻是苦也!正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