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淚(P2) 迸(P0) 腸(P5) 絕(P4)
《轟天雷》第二回:“北山哭得淚迸腸絕,聽了周升這話,想了一想,覺得有理。”
年級字:飢(P3) 腸(P5)
飢腸:飢餓的肚子;轆轆:車行聲。肚子餓得咕咕直響。形容十分飢餓。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西湖主》:“而枵腸轆轆,飢不可堪。”
年級字:迴(P3) 腸(P5) 蕩(P3) 氣(P1)
回:迴轉;蕩:動搖。使肝腸迴旋,使心氣激盪。形容文章、樂曲十分婉轉動人。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感心動耳,迴腸傷氣。”三國·魏·曹丕《大牆上蒿行》:“女娥長歌,聲協宮商,感心動耳,蕩氣迴腸。”
年級字:蕩(P3) 氣(P1) 迴(P3) 腸(P5)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感心動耳,迴腸傷氣。”三國·魏·曹丕《大牆上蒿行》:“女娥長歌,聲協宮商,感心動耳,蕩氣迴腸。”
年級字:腸(P5) 肥(P2) 腦(P2) 滿(P2)
腸肥:指身體胖,肚子大;腦滿:指肥頭大耳。形容不勞而食的人吃得飽飽的,養得胖胖的。
《北齊書·琅邪王儼傳》:“琅邪王年少,腸肥腦滿,輕爲舉措。”
年級字:愁(P3) 腸(P5) 寸(P1) 斷(P3)
愁腸:憂思縈繞的心腸。愁得腸子都斷成一段段的。形容憂愁到了極點。
晉·傅玄《雲歌》:“青山徘徊,爲我愁腸。” 唐·張鷟《遊仙窟》:“淚臉千行,愁腸寸斷,端坐橫琴,涕血流襟。”
年級字:迴(P3) 腸(P5) 傷(P2) 氣(P1)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纖條悲鳴,聲似竽籟,清濁相和,五變四會,感心動耳,迴腸傷氣。孤子寡婦,寒心酸鼻。”李善注:“言上諸聲,能迴轉入腸,傷斷人氣。”
年級字:迴(P3) 腸(P5) 百(P1) 轉(P2)
年級字:無(P2) 腸(P5) 可(P1) 斷(P3)
宋·石孝祥《愁倚闌》詞:“衰草低襯斜陽。斜陽外,水冷雲黃。借使有腸也須斷,況無腸。”
年級字:淚(P2) 乾(P1) 腸(P5) 斷(P3)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氣的彩雲哭個淚乾腸斷。”
年級字:搜(P3) 腸(P5) 刮(P5) 肚(P2)
明·馮惟敏《不伏老》第一折:“一個家搜腸刮肚,不知飢,不知渴,只覺得口內生煙。”
年級字:搜(P3) 索(P3) 枯(P2) 腸(P5)
搜索:搜查;枯腸:比喻才思苦窘。形容寫作時苦思苦想。
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三椀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年級字:鐵(P3) 心(P1) 石(P1) 腸(P5)
宋·蘇軾《牡丹記敘》:“然鹿門子常怪宋廣平之爲人,意其鐵心石腸,而爲《梅花賦》,則清便豔發,得南朝徐庾體。”
年級字:九(P1) 曲(P2) 迴(P3) 腸(P5)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忘。”
年級字:刮(P5) 腸(P5) 洗(P2) 胃(P3)
《南史·荀伯玉傳》:“若許某自新,必吞刀刮腸,飲灰洗胃。”
年級字:腦(P2) 滿(P2) 腸(P5) 肥(P2)
腦滿:指肥頭大耳;腸肥:指身體胖,肚子大。形容飽食終日的剝削者大腹便便,肥胖醜陋的形象。
《北齊書·琅邪王儼傳》:“琅邪王年少,腸肥腦滿,輕爲舉措。”
年級字:魂(P4) 銷(P3) 腸(P5) 斷(P3)
宋·劉過《賀新郎》詞:“衣袂京塵曾染處,空有香紅尚軟。料彼此,魂銷腸斷。”
年級字:腹(P4) 熱(P2) 腸(P5) 荒(P2)
年級字:愁(P3) 腸(P5) 酒(P4)
愁長:愁悶的心腸;殢:困擾。心腸愁悶的人容易病酒。
年級字:懸(P5) 腸(P5) 掛(P2) 肚(P2)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二回 “只爲父親這一事,懸腸掛肚,坐臥不安。”
年級字:肥(P2) 腸(P5) 滿(P2) 腦(P2)
形容不勞而食的人吃得很飽,養得很胖。同“腦滿腸肥”。
清·捧花生《畫舫餘譚》:“酒樓廢而茶園興,豈肥腸滿腦者,饜飫既深,亦思乞靈於七碗耶?”
年級字:別(P1) 有(P1) 心(P1) 腸(P5)
魯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可是一班別有心腸的人們,便竭力來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
年級字:開(P1) 心(P1) 見(P1) 腸(P5)
年級字:無(P2) 腸(P5) 公(P1) 子(P1)
晉·葛洪《抱朴子·登涉》:“稱無腸公子者,蟹也。”
年級字:牽(P3) 腸(P5) 縈(P0) 心(P1)
葉聖陶《線下·一個青年》接信後竟置之不答,那種牽腸縈心的期待不將把血管都絞破麼!”
年級字:食(P1) 不(P1) 充(P2) 腸(P5)
年級字:眼(P1) 穿(P1) 腸(P5) 斷(P3)
眼穿:望眼欲穿。眼慾望穿,腸欲盼斷。形容盼望、相思之極。
宋·柳永《安公子》詞:“當初不合輕分散,及至厭厭獨自個,卻眼穿腸斷。”
年級字:瀝(P0) 膽(P3) 抽(P3) 腸(P5)
年級字:嘔(P6) 心(P1) 抽(P3) 腸(P5)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一:“那些嘔心抽腸的鬼,更不知哭到幾時,纔是住手!”
年級字:鼠(P4) 肚(P2) 雞(P1) 腸(P5)
明·煙霞散人《斬鬼傳》:“鼠肚雞腸,一包糞也存不住,要你何用。”
年級字:徊(P5) 腸(P5) 傷(P2) 氣(P1)
戰國·楚·宋玉《神女賦》:“徊腸傷氣,顛倒失據。”
年級字:腹(P4) 熱(P2) 腸(P5) 慌(P3)
年級字:蟬(P4) 腹(P4) 龜(P3) 腸(P5)
《南史·檀珪傳》:“珪訴虔求祿不得,與僧虔書曰:‘蟬腹龜蛇,爲日已久’”
年級字:詩(P3) 腸(P5) 鼓(P2) 吹(P1)
唐·馮贄《雲仙雜記》卷二:“戴顒春攜雙柑斗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鸝聲,此俗耳鍼砭,詩腸鼓吹,汝知之乎!’”
年級字:魚(P1) 腸(P5) 雁(P3) 足(P1)
唐·李紳《逾嶺嶠止荒陬抵高要》詩:“魚腸雁足望緘封,地遠三江嶺萬重。”
年級字:雞(P1) 腸(P5) 狗(P2) 肚(P2)
《天雨花》第二回:“據你這淫婦的雞腸狗肚,容不得人,把兒媳都逼了出門。”
年級字:撐(P5) 腸(P5) 腹(P4)
唐·盧仝《月蝕》詩:“撐腸拄肚礧傀如山丘,自可飽死更不偷。”宋·蘇軾《試院煎茶》詩:“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年級字:鐵(P3) 石(P1) 心(P1) 腸(P5)
心腸硬得象鐵和石頭一樣。形容心腸很硬,不爲感情所動。
唐·皮日休《宋璟集序》:“宋廣平剛態毅狀,疑其鐵石心腸。”宋·蘇軾《與李公擇書》:“雖兄之受我厚,然僕本以鐵石心腸待公。”
年級字:機(P2) 心(P1) 械(P3) 腸(P5)
年級字:魚(P1) 腸(P5) 尺(P1) 素(P4)
北周·庾信《謝滕王集序啓》:“魚腸尺素,鳳足數行,書此謝辭,終知不盡。”
年級字:牽(P3) 腸(P5) 掛(P2) 肚(P2)
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三折:“可怎生將俺孩兒一時勾去,害的俺張善友牽腸割肚。”
年級字:熱(P2) 腸(P5) 古(P1) 道(P1)
熱腸:熱心腸;古道:上古時代的風俗習慣,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誠、熱情。
老哥~,我們是一向欽佩的。(清·吳趼人《糊塗世界》)
年級字:木(P1) 石(P1) 心(P1) 腸(P5)
清·洪楝園《後南柯·辭職》:“雖木石心腸,亦爲之動。”
年級字:蛇(P4) 蠍(P0) 心(P1) 腸(P5)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便是蛇蠍心腸,不似恁般毒害。”
年級字:肝(P4) 腸(P5) 寸(P1) 斷(P3)
年級字:別(P1) 具(P1) 心(P1) 腸(P5)
周恩來《在延安各界舉行的“雙十二”紀念會上的講演》:“全國抗日高潮必然要走向抗戰。……唯獨蔣介石先生別具心腸,硬要在日寇進攻綏東之際,拒絕東北軍請纓抗日,強迫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繼續進行內戰。”
年級字:別(P1) 具(P1) 肺(P5) 腸(P5)
比喻人動機不良,故意提出一些與衆不同的的奇特的主張。
年級字:迴(P3) 腸(P5) 寸(P1) 斷(P3)
明·湯顯祖《還魂記·詰病》:“我發短迴腸寸斷,眼昏眵淚雙淹。”
年級字:飢(P3) 火(P1) 燒(P2) 腸(P5)
年級字:錦(P3) 心(P1) 繡(P4) 腸(P5)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七:“聞之異鄉公子如此形狀,必是個浪蕩之徒,便有錦心繡腸,誰人信他,誰人請他。”
年級字:鐵(P3) 打(P1) 心(P1) 腸(P5)
宋·無名氏《錯立身》戲文第八齣:“望斷天涯無故人,便做鐵打心腸珠淚傾。”
年級字:兒(P1) 女(P1) 心(P1) 腸(P5)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殊不知有了英雄至情,才成就得兒女心腸。”
年級字:鳥(P1) 道(P1) 羊(P1) 腸(P5)
年級字:鼠(P4) 腹(P4) 雞(P1) 腸(P5)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三十一回:“不是說這賊三寸貨強盜,那鼠腹雞腸的心兒,只好有三寸大一般。”
年級字:牽(P3) 腸(P5) 割(P3) 肚(P2)
元·白樸《小石調·惱煞人》曲:“爲憶小卿,牽腸割肚,悽惶悄然無底末。”
年級字:鐵(P3) 腸(P5) 石(P1) 心(P1)
唐·皮日休《桃花賦》序:“貞姿勁質,剛態毅狀,疑其鐵腸石心,不解吐婉媚辭。”
年級字:古(P1) 道(P1) 熱(P2) 腸(P5)
幾個人當中,畢竟是老頭子秦梅士~。(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四回)
年級字:割(P3) 肚(P2) 牽(P3) 腸(P5)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想人生最苦是離別,可憐是千里關山,獨自跋涉。似這般割肚牽腸,倒不如義斷恩絕。”
年級字:熱(P2) 心(P1) 快(P1) 腸(P5)
柯巖《奇異的書簡·東方的明珠三》:“也許因爲是她熱心快腸,羣衆有事愛找她拿主意,幫個忙。”
年級字:丟(P1) 心(P1) 落(P2) 腸(P5)
年級字:羊(P1) 腸(P5) 九(P1) 曲(P2)
羊腸:像羊腸一樣崎嶇曲折的小路。九曲:有許多曲折的地方,指河道曲折。形容崎嶇曲折的小徑和彎彎曲曲的河道。也指道路的艱難。
年級字:熬(P4) 腸(P5) 刮(P5) 肚(P2)
陳登科《活人塘》三:“咱薛家祖上是鍋碗一擔挑到新河集的,落了戶,靠兩隻手苦,可憐,熬腸刮肚的買了這幾畝田。”
年級字:掛(P2) 肚(P2) 牽(P3) 腸(P5)
《白雪遺音·嶺兒調·從別後》:“從別後……心兒裡掛肚牽腸,廢寢忘食。”
年級字:錦(P3) 繡(P4) 肝(P4) 腸(P5)
唐·李白《冬日於龍門送從弟京兆參軍令問之淮南覲省序》:“兄心肝五藏,皆錦繡耶?不然,何開口成文,揮翰霧散?”
年級字:錦(P3) 繡(P4) 心(P1) 腸(P5)
年級字:草(P1) 腹(P4) 菜(P1) 腸(P5)
元·劉唐卿《降桑椹》第一折:“老夫疏於學問,草腹菜腸,對着衆位長者,也吟詩一首,萬望勿哂者。”
年級字:愁(P3) 腸(P5) 九(P1) 轉(P2)
明·邵璨《香囊記·得書》:“我終日裏愁腸九轉,到如今尺素空傳,越教人中心慘然。”
年級字:別(P1) 有(P1) 肺(P5) 腸(P5)
別有:另有;肺腸:指思想。比喻人動機不良,故意提出一些與衆不同的的奇特的主張。
年級字:吞(P3) 刀(P1) 刮(P5) 腸(P5)
《南史·荀伯玉傳》:“若許某自尊新,必吞刀刮腸,飲灰洗胃。”
年級字:柔(P3) 腸(P5) 百(P1) 轉(P2)
年級字:柔(P3) 腸(P5) 寸(P1) 斷(P3)
清·沙張白《再來詩讖記》:“先夫之亡,妾柔腸寸斷。”
年級字:百(P1) 結(P1) 愁(P3) 腸(P5)
宋·蔣興祖女《減字木蘭花·題雄州驛》詞:“飛鴻過也,百結愁腸無晝夜。”
年級字:淚(P2) 幹(P2) 腸(P5) 斷(P3)
年級字:撐(P5) 腸(P5) 肚(P2)
唐·盧仝《月蝕詩》:“撐腸拄肚礌傀如山丘,自可飽死更不偷。”
年級字:兜(P5) 肚(P2) 連(P1) 腸(P5)
兜:圍繞,引申爲包括;肚:指動物的胃。包括肚子連同腸子。比喻全部東西一起處理。
魯迅《狂人日記》:“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道是魚是人,便把他兜肚連腸的吐出。”
年級字:柔(P3) 腸(P5) 百(P1) 結(P1)
《花月痕》二七回:“秋痕給跛腳提醒這一句,柔腸百轉,方覺一股刺骨的悲酸,非常沉痛!整整和跛腳對哭到天亮。”
年級字:鼠(P4) 腹(P4) 蝸(P1) 腸(P5)
《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年級字:酒(P4) 有(P1) 別(P1) 腸(P5)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閩·景宗紀》:“帝曰:‘維嶽身甚小,何飲酒之多?’左右曰:‘酒有別腸,不必長大。’”
年級字:搜(P3) 腸(P5) 潤(P4) 吻(P4)
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一椀喉吻潤,兩椀破孤悶,三椀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年級字:石(P1) 心(P1) 木(P1) 腸(P5)
年級字:剛(P2) 腸(P5) 嫉(P4) 惡(P3)
晉·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剛腸嫉惡,輕肆直方,遇事便發,此甚不可二也。”
年級字:傾(P4) 腸(P5) 倒(P2) 肚(P2)
《朱子語錄》:“聖人肚腸,更無許多廉纖纏繞,絲來線去。”
年級字:小(P1) 肚(P2) 雞(P1) 腸(P5)
劉紹棠《魚菱風景》二:“‘正大,不要小肚雞腸……’吳鉤輕聲低語。”
年級字:迴(P3) 腸(P5) 九(P1) 轉(P2)
年級字:羊(P1) 腸(P5) 小(P1) 道(P1)
唐玄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詩:“火龍明鳥道,鐵騎繞羊腸。”
年級字:愁(P3) 腸(P5) 九(P1) 回(P1)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 唐·崔櫓《春日長安即事》:“玉樓春暖笙歌夜,肯信愁腸日九回。”
年級字:羊(P1) 腸(P5) 鳥(P1) 道(P1)
唐玄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詩:“火龍明鳥道,鐵騎繞羊腸。”
年級字:愁(P3) 腸(P5) 百(P1) 結(P1)
愁腸:憂愁的心腸。百結:極多的結頭。憂愁苦悶的心腸好象凝結成了許多的疙瘩。形容愁緒鬱結,難於排遣。
《敦煌變文集·王昭君變文》:“愁腸百結虛成着,口口口行沒處論。”
年級字:冰(P1) 肌(P3) 雪(P1) 腸(P5)
清·孔尚任《桃花扇·筵席》:“[玉交枝]東林伯仲,俺青樓皆知敬重。乾兒冰肌雪腸原自同,鐵心石腹何愁凍。吐不盡鵑血滿胸。吐不盡鵑血滿胸。”
年級字:曝(P5) 骨(P2) 履(P6) 腸(P5)
年級字:九(P1) 迴(P3) 腸(P5) 斷(P3)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忘。”
年級字:鐵(P3) 心(P1) 木(P1) 腸(P5)
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三:“王介甫少時作《石榴花》……此老風味不薄,豈鐵心木腸者哉。”
年級字:翻(P2) 腸(P5) 攪(P4) 肚(P2)
楊朔《雪花飄飄》:“不過也怪,自從部隊逼近下花園,百歲忽然翻腸攪肚的想念起爹爹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