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ún
年級字:脣(P3)
詞性:名詞
從「肉」,從「辰」,指人或動物口部周圍的肌肉組織。
口部周圍緣柔軟的肌肉組織: 嘴脣、兔脣、脣齒相依、脣紅齒白。
運用嘴脣和牙齒發出的聲音: 脣音。
口才: 脣舌。
物件的邊緣: 帽仔脣。
極力説服的行為: 賣弄脣舌。
《說文》:「口耑也。从肉,辰聲。䫃,古文脣从頁。」
《莊子‧盜跖》:「脣如激丹,齒如齊貝。」
《馬王堆.合陰陽》:「鼻汗脣白,手足皆作。」
《墨子‧備穴》:「難穴,取城外池脣木瓦散之,外斬其穴,深到泉。」
《漢書.卷九二.游俠傳.樓護傳》:「谷子雲筆札,樓君卿脣舌。」
xià chún
chún dōu
xiàchún
年級字:下(P1) 唇(P3)
1.下嘴唇。 2.昆虫的下唇,由第二对下腭在中腺联合而成,在各种昆虫内有变化但是典型的包括下唇基节 。
báo chún
年級字:薄(P4) 唇(P3)
詞性:名詞,形容詞
常見詞組厚唇臉上的嘴唇長得較薄或説話技巧比較快和尖銳。
也形容説話技巧比較快和尖銳。
「薄」【形狀】物體由頂部到底部距離的描逑,與「厚」相對。
「唇」嘴唇、口唇、唇齒。
chún jiān
chún yě
chún shuō
chún qiāng
年級字:唇(P3) 槍(P2)
詞性:形容詞
唇槍舌劍: 舌如劍,唇像槍。形容辯論激烈,言詞鋒利像槍劍交鋒一樣。
Chún gāo
shàng chún
年級字:上(P1) 唇(P3)
詞性:名詞
昆蟲和甲殼動物以及其它節肢動物的上面的或者前方的唇,包括單一的一塊或者一片,緊接著上顎的前方或者上面;一些蘭花唇瓣的頂生裂片;一個上唇鱗片或者板。
chún hé
chún shé
年級字:唇(P3) 舌(P2)
詞性:名詞
猶口舌,指勸說、爭辯、交涉時的言語;指譭謗、挑撥的言詞;比喻口才或議論。
chún jǐn
shàngchún
年級字:上(P1) 唇(P3)
1. 昆蟲和甲殼動物以及其它節肢動物的上面的或者前方的唇,包括單一的一塊或者一片,緊接著上颚的前方或者上面。2.一些蘭花唇瓣的頂生裂片。3.一個上唇鱗片或者板。
hòu chún
年級字:厚(P2) 唇(P3)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薄唇指臉上嘴唇長得比較厚。
「厚」【形狀】物體由頂部到底部距離的描逑,與「薄」相對。
「唇」嘴唇、口唇、唇齒。
zuǐ chún
年級字:嘴(P2) 唇(P3)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動物身體五官: 眼、耳、口、鼻、喉。
「嘴」 - 「口」 的外部結構: 嘴巴、嘴唇、嘴角、嘴邊。
「唇」 - 長在嘴的出口位置的軟肌肉,分上唇和下唇,協助封閉嘴的出口、嘴巴吮入或吹出空氣。
chún er
年級字:唇(P3) 兒(P1)
詞性:名詞
嘴唇兒
例:我拋麵包進魚池時,大群魚兒馬上游到水面,嘴唇兒一開一合的,爭取吃到麵包。
年級字:焦(P2) 脣(P3) 乾(P1) 舌(P2)
年級字:唇(P3) 紅(P1) 齒(P3) 白(P1)
明·胡文煥《瓊琚記·桑下戲妻》:“只見唇紅齒白,桃花臉,綠鬢朱顏柳葉眉,因此不忍而去。”
年級字:反(P1) 唇(P3) 相(P1) 稽(P4)
反唇:回嘴、頂嘴;稽:計較。受到指責不服氣,反過來責問對方。
《漢書·賈誼傳》:“婦姑不相說(悅),則反唇而相稽。”
年級字:鼓(P2) 舌(P2) 揚(P2) 脣(P3)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揚脣,唱一年家春盡一年家春。”
年級字:口(P1) 燥(P4) 唇(P3) 乾(P1)
三國魏·曹植《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乾;今日相樂,皆當喜歡。”
年級字:脣(P3) 不(P1) 離(P2)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七十六回:“你不去卻怎樣兒的,少不的脣不離腮,還在一處兒。”
年級字:徒(P3) 費(P3) 脣(P3) 舌(P2)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八回:“九公何苦徒費脣舌,你這鄉談暫且留著,等小弟日後學會再說罷。”
年級字:唇(P3) 齒(P3) 相(P1) 依(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唇亡齒寒象嘴唇和牙齒那樣互相依靠。比喻關係密切,相互依靠。
《三國志·魏書·鮑勳傳》:“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陰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
年級字:舌(P2) 緘(P0) 脣(P3)
“齰”念zé。咬舌閉口。形容閉口不言。脣,同“脣”。
《隋書·王孝籍傳》:“況懷抱之內,冰火鑠脂膏,腠理之間,風霜侵骨髓,安可齰舌緘脣(脣),吞聲飲氣,惡呻吟之響,忍酸辛之酷哉!”
年級字:唇(P3) 齒(P3) 之(P2) 邦(P3)
嘴唇與牙齒互相儲存依存。比喻雙方關係密切,利害與共。
《三國志·魏志·鮑勳傳》:“王師屢徵而未有所克者,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
年級字:齒(P3) 白(P1) 唇(P3) 紅(P1)
明·胡文煥《瓊琚記·桑下戲妻》:“只見唇紅齒白,桃花臉,綠鬢朱顏柳葉眉,因此不忍而去。”
年級字:脣(P3) 尖(P2) 舌(P2) 利(P2)
年級字:舌(P2) 敝(P0) 唇(P3) 焦(P2)
敝:破碎;焦:乾枯。說話說得舌頭都破了,嘴唇都乾了。形容費盡了唇舌。
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焦唇乾舌,苦身勞力,上事群臣,下養百姓。”
年級字:脣(P3) 馬(P1) 嘴(P2)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文偃禪師》:“若是一般掠虛漢,食人涎唾,記得一堆一擔骨幢,到處逞驢脣馬嘴。”
年級字:口(P1) 燥(P4) 脣(P3) 乾(P1)
三國魏·曹植《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脣乾;今日相樂,皆當喜歡。”
年級字:膏(P3) 脣(P3) 舌(P2)
猶言膏脣拭舌。岐舌,指舌頭上耍花招,說話反覆無常。
清·錢謙益《復李叔則書》:“生平迂愚,恥以文字媚人,況敢膏脣岐舌,以誑知己。”
年級字:搖(P2) 脣(P3) 鼓(P2) 舌(P2)
《莊子·盜跖》:“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脣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年級字:齒(P3) 白(P1) 脣(P3) 紅(P1)
明·胡文煥《瓊琚記·桑下戲妻》:“只見脣紅齒白,桃花臉,綠鬢朱顏柳葉眉,因此不忍而去。”
年級字:膏(P3) 脣(P3) 販(P4) 舌(P2)
南朝·陳·徐陵《與楊僕射書》:“其外膏脣販舌,分路揚鑣,無罪無辜,如兄如弟。”
年級字:反(P1) 脣(P3) 相(P1) 譏(P4)
反脣:回嘴、頂嘴。受到指責不服氣,反過來譏諷對方。
《漢書·賈誼傳》:“婦姑不相說(悅),則反脣而相稽。”
年級字:輔(P5) 車(P1) 脣(P3) 齒(P3)
輔:嘴旁頰骨。車:牙牀,即牙牀骨。頰骨和牙牀骨,嘴脣和牙齒。指相互依存的雙方。
晉·孫楚《爲石仲容與孫皓書》:“外失輔車脣齒之援,內有毛羽零落之漸。”
年級字:挑(P3) 脣(P3) 料(P2) 嘴(P2)
元·李致遠《還牢末》第一折:“誰與你挑脣料嘴,辨別個誰是誰非。”
年級字:搬(P3) 脣(P3) 弄(P2) 舌(P2)
①明·徐某《殺狗記·看書苦諫》:“搬脣弄舌,口是心非,到底有失,不可輕信。”②許地山《海角底孤星》:“你們唸書人底能幹只會在女人面前搬脣弄舌罷。”
年級字:脣(P3) 紅(P1) 齒(P3) 白(P1)
明·胡文煥《瓊琚記·桑下戲妻》:“只見脣紅齒白,桃花臉,綠鬢朱顏柳葉眉,因此不忍而去。”
年級字:朱(P1) 脣(P3) 玉(P1) 面(P1)
隋·江總《雜曲》之三:“寶釵翠鬢還相似,朱脣玉面非一行。”
年級字:膏(P3) 脣(P3) 拭(P5) 舌(P2)
膏:用油脂塗抹;拭:擦去。用膏塗嘴脣,用布巾揩舌頭。形容用盡語言之所能以打動人心。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宦者呂強傳》:“羣邪項領,膏脣試舌,競欲咀嚼,造作飛條。”
年級字:脣(P3) 腐(P3) 齒(P3) 落(P2)
漢·東方朔《答客難》:“今子大夫修先生之術,慕聖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不可勝記,著於竹帛,脣腐齒落,服膺而不可釋。”
年級字:唇(P3) 乾(P1) 口(P1) 燥(P4)
年級字:枉(P6) 費(P3) 脣(P3) 舌(P2)
年級字:嘴(P2) 脣(P3)
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十段:“武震卻吃得又香又甜,一面吃一面還咂嘴舔脣的,品着滋味。”
年級字:鼓(P2) 脣(P3) 舌(P2)
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而胥吏衙役輩鼓脣咋舌,欲以罔利。”
年級字:反(P1) 唇(P3) 相(P1) 譏(P4)
反唇:回嘴、頂嘴。受到指責不服氣,反過來譏諷對方。
《漢書·賈誼傳》:“婦姑不相說(悅),則反唇而相稽。”
年級字:焦(P2) 脣(P3) 敝(P0) 舌(P2)
年級字:唇(P3) 焦(P2) 舌(P2) 敝(P0)
焦:幹;敝:破。嘴唇乾,舌頭破。形容說話太多,費盡唇舌。
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焦唇乾舌,苦身勞力,上事群臣,下養百姓。”
年級字:薄(P4) 唇(P3) 輕(P2) 言(P1)
春秋·無名氏《靈樞·逆順肥瘦篇》:“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
年級字:輔(P5) 車(P1) 唇(P3) 齒(P3)
輔:嘴旁頰骨。車:牙床,即牙床骨。頰骨和牙床骨,嘴唇和牙齒。指相互依存的雙方。
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外失輔車唇齒之援,內有毛羽零落之漸。”
年級字:鼓(P2) 舌(P2) 搖(P2) 脣(P3)
鼓動嘴脣,搖動舌頭。形容利用口才進行煽動或遊說。亦泛指大發議論(多含貶義)。
元·高文秀《誶範叔》第二折:“幾時行通利方,憑着咱鼓舌搖脣,立取他封侯拜將。”
年級字:掉(P2) 舌(P2) 鼓(P2) 脣(P3)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九回:“妝女的呈嬌獻媚,令人消魂;耍醜的掉舌鼓脣,令人捧腹。”
年級字:鼓(P2) 唇(P3) 弄(P2) 舌(P2)
鼓:撥動,振動。振動嘴唇,撥弄舌頭。形容憑口舌挑撥、煽動或進行遊說。
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而胥吏衙役輩鼓唇咋舌欲以罔利,且言賊非真,器械自所製也。”
年級字:饒(P4) 舌(P2) 調(P4) 脣(P3)
饒舌,多嘴。調脣,耍嘴皮子。指多嘴多舌,搬弄是非。
明·無名氏《蘇九淫奔》第一折:“我恰待饒舌調脣,怎當他拔樹尋根。”
年級字:舌(P2) 劍(P4) 唇(P3) 槍(P2)
舌如劍,唇象槍。形容爭辯激烈,言詞鋒利,針鋒相對,各不相讓。
元·高文秀《澠池會》一折:“憑著我唇槍舌劍定江山,見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寬安。”
年級字:朱(P1) 脣(P3) 榴(P2) 齒(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雙脣紅潤,牙齒如同石榴子一般整齊。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兩行盡是女人,年方二八,美貌輕盈,星眼柳眉,朱脣榴齒,桃臉蟬髮。」
年級字:嘴(P2) 弄(P2) 脣(P3)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王舉人]眼看見那小學生的仿紙上的名字是荀玫,不覺就吃了一驚;一會兒咂嘴弄脣的,臉上做出許多怪物像。”
年級字:吹(P1) 唇(P3) 唱(P1) 吼(P4)
《南史·侯景傳》:“醜徒數万,同共吹唇唱吼而上。”
年級字:脣(P3) 槍(P2) 舌(P2) 劍(P4)
舌如劍,脣象槍。形容辯論激烈,言詞鋒利,象槍劍交鋒一樣。
元·高文秀《澠池會》一折:“憑着我脣槍舌劍定江山,見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寬安。”
年級字:吹(P1) 脣(P3) 唱(P1) 吼(P4)
《南史·侯景傳》:“醜徒數萬,同共吹脣唱吼而上。”
年級字:脣(P3) 乾(P1) 口(P1) 燥(P4)
年級字:搬(P3) 脣(P3) 遞(P4) 舌(P2)
元·無名氏《南珍珠馬·情》:“平白地送暖偷寒,猛可的搬脣遞舌。”
年級字:搬(P3) 唇(P3) 遞(P4) 舌(P2)
元·無名氏《南珍珠馬·情》:“平白地送暖偷寒,猛可的搬唇遞舌。”
年級字:脣(P3) 齒(P3) 相(P1) 須(P4)
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四海冶》:“宣鎮東起四海冶、火焰山,接昌鎮、黃花鎮界。四海冶正直黃花鎮北,適當山陵後背,乃脣齒相須之地。”
年級字:脣(P3) 輔(P5) 相(P1) 連(P1)
年級字:脣(P3) 亡(P2) 齒(P3) 寒(P2)
詞性:形容詞
三國成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休戚相關、巢毀卵破、脣齒相依、輔車相依、覆巢之下無完卵比喻利害密切相關。
脣: 嘴脣、口脣。
亡: 死亡、亡命。
齒: 牙齒、口齒。
寒: 寒冷、寒冬。
嘴脣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
《晉書.卷六六.陶侃列傳》:「然某等區區,實恐理失於內,事敗於外,豪氂之差,將致千里,使荊蠻乖離,西嵎不守,脣亡齒寒,侵逼無限也。」
宋.釋文瑩《玉壺清話》卷六:「時雖已下荊楚,孟昶有脣亡齒寒之懼,而討之無名。」
《三國演義》第一九回:「明上今不相救,恐脣亡齒寒,亦非明上之福也。」
《明史.卷一四三.高巍列傳》:「此皆豎儒偏見,病藩封太重,疑慮太深,乃至此。夫脣亡齒寒,人人自危。」
《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年級字:唇(P3) 槍(P2) 舌(P2) 劍(P4)
舌如劍,唇象槍。形容辯論激烈,言詞鋒利,象槍劍交鋒一樣。
元·高文秀《澠池會》一折:“憑著我唇槍舌劍定江山,見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寬安。”
年級字:舌(P2) 敝(P0) 脣(P3) 焦(P2)
敝:破碎;焦:乾枯。說話說得舌頭都破了,嘴脣都幹了。形容費盡了脣舌。
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焦脣乾舌,苦身勞力,上事羣臣,下養百姓。”
年級字:焦(P2) 脣(P3) 乾(P1) 肺(P5)
年級字:張(P2) 脣(P3) 植(P1)
嚴復《論中國分黨》:“其一則極守舊之人,夙負盛名,爲天下所歸往,及見西法,不欲有一事爲彼所不知不能也,乃舉聲光化電之粗跡,兵商工藝之末流,毛舉糠秕,附會經訓,張脣植髭,不自愧汗。”
年級字:脣(P3) 焦(P2) 舌(P2) 敝(P0)
焦:幹;敝:破。嘴脣乾,舌頭破。形容說話太多,費盡脣舌。
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焦脣乾舌,苦身勞力,上事羣臣,下養百姓。”
年級字:共(P1) 為(P2) 唇(P3) 齒(P3)
《三國志·蜀書·鄧芝傳》:“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並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年級字:調(P4) 脣(P3) 弄(P2) 舌(P2)
《醒世恆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況在私衙中,料中外人來往,恣意調脣弄舌。”
年級字:膏(P3) 脣(P3) 試(P3) 舌(P2)
用膏塗嘴脣,用巾揩舌頭。比喻非常想把心裏的話說出來。
《後漢書·宦者呂強傳》:“羣邪項領,膏脣試舌,競欲咀嚼,造作飛條。”
年級字:銅(P2) 脣(P3) 鐵(P3) 舌(P2)
年級字:乖(P3) 脣(P3) 蜜(P2) 舌(P2)
《醒世姻緣傳》第一百回:“素姐那乖脣蜜舌,又拿着沒疼熱的東西交結童奶奶這夥子人,不惟把他可惡,且都說起他的好處。”
年級字:脣(P3) 揭(P3) 齒(P3) 寒(P2)
嘴脣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關。同“脣亡齒寒”。
年級字:朱(P1) 唇(P3) 皓(P6+) 齒(P3)
年級字:反(P1) 脣(P3) 相(P1) 稽(P4)
反脣:回嘴、頂嘴;稽:計較。受到指責不服氣,反過來責問對方。
《漢書·賈誼傳》:“婦姑不相說(悅),則反脣而相稽。”
年級字:調(P4) 舌(P2) 弄(P2) 脣(P3)
明·徐元《八義記·孤兒出宮》:“須不會調舌弄脣。對天修合方真藥聖,揭榜入宮庭。”
年級字:鬥(P2) 脣(P3) 合(P1) 舌(P2)
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捲上:“韓三十五老大漢向同年覓得一副使,而更學鬥脣合舌。”
年級字:薄(P4) 脣(P3) 輕(P2) 言(P1)
春秋·無名氏《靈樞·逆順肥瘦篇》:“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脣輕言。”
年級字:共(P1) 爲(P2) 脣(P3) 齒(P3)
《三國志·蜀書·鄧芝傳》:“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爲脣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年級字:脣(P3) 齒(P3) 之(P2) 邦(P3)
嘴脣與牙齒互相儲存依存。比喻雙方關係密切,利害與共。
《三國志·魏志·鮑勳傳》:“王師屢徵而未有所克者,蓋以吳、蜀脣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
年級字:挑(P3) 牙(P1) 料(P2) 脣(P3)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二折:“又不是挑牙料脣,只待要尋爭覓釁。”
年級字:脣(P3) 齒(P3) 相(P1) 依(P2)
脣亡齒寒象嘴脣和牙齒那樣互相依靠。比喻關係密切,相互依靠。
《三國志·魏書·鮑勳傳》:“蓋以吳、蜀脣齒相依,憑陰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
年級字:搖(P2) 唇(P3) 鼓(P2) 舌(P2)
《莊子·盜跖》:“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年級字:鼓(P2) 脣(P3) 搖(P2) 舌(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們,你鼓脣搖舌的,自己開心作戲,卻說是稱功頌德呢。”
年級字:朱(P1) 脣(P3) 粉(P2) 面(P1)
元·高明《琵琶記·牛氏歸奴》:“繡屏前品竹彈絲,擺列的是朱脣粉面。”
年級字:脣(P3) 焦(P2) 口(P1) 燥(P4)
唐·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
年級字:脣(P3) 竭(P6) 齒(P3) 寒(P2)
《莊子·胠篋》:“故曰,脣竭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
年級字:脣(P3) 敝(P0) 舌(P2) 腐(P3)
年級字:粉(P2) 面(P1) 朱(P1) 脣(P3)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說着,果然出去帶進一個小後生來,較寶玉略瘦些,眉清目秀,粉面朱脣,身材俊俏,舉止風流,似在寶玉之上。”
年級字:鼓(P2) 脣(P3) 弄(P2) 舌(P2)
鼓:撥動,振動。振動嘴脣,撥弄舌頭。形容憑口舌挑撥、煽動或進行遊說。
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而胥吏衙役輩鼓脣咋舌欲以罔利,且言賊非真,器械自所制也。”
年級字:鼻(P1) 塌(P4) 脣(P3) 青(P1)
李涵秋《廣陵潮》第六五回:“想罷再看看嚴大成,已打得鼻塌脣青,簡直不成模樣。”
年級字:膏(P3) 唇(P3) 試(P3) 舌(P2)
用膏塗嘴唇,用巾揩舌頭。比喻非常想把心裡的話說出來。
《後漢書·宦者呂強傳》:“群邪項領,膏唇試舌,競欲咀嚼,造作飛條。”
年級字:強(P2) 脣(P3) 劣(P5) 嘴(P2)
年級字:掉(P2) 舌(P2) 鼓(P2) 唇(P3)
年級字:顛(P4) 脣(P3) 簸(P0) 嘴(P2)
《醒世恆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王家若男若女,若大若小,那一個不欣羨潘小官人美貌,如潘安再出,暗暗地顛脣簸嘴,批點那飛天夜叉之醜。”
年級字:油(P2) 嘴(P2) 花(P1) 脣(P3)
清·李玉《清忠譜·創祠》:“日日假忙,說道某鄉紳叫管家來邀;時時搗鬼,說道某官府着農民相召。止不過油嘴花脣,無非要騙人錢鈔。”
年級字:舌(P2) 劍(P4) 脣(P3) 槍(P2)
舌如劍,脣象槍。形容爭辯激烈,言詞鋒利,針鋒相對,各不相讓。
元·高文秀《澠池會》一折:“憑着我脣槍舌劍定江山,見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寬安。”
年級字:脣(P3) 不(P1) 對(P1) 馬(P1) 嘴(P2)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九:“驢脣馬嘴誇我解問,十轉五轉饒你從朝。”
年級字:唇(P3) 不(P1) 對(P1) 馬(P1) 嘴(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