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能(P1)
詞性:助詞
文言文字詞象「熊」形,是「熊」的初文。
「熊」從「火」,「熊」聲。本義為火勢旺盛的樣子,後借用為「大能」,「能力」的「能」。
才幹、本事、善長: 才能、職能、全能、能言善道、能歌善舞、能夠、能人所不能、無能。
持久的工作毅力: 能耐。
有才幹的:能人、能者、能者多勞、能手、賢能、全能運動員。
動力: 能動、能源、電能、熱能、核能。
可以: 可能、不能、欲罷不能。
《說文》:「能,熊屬。足似鹿。從肉,㠯聲。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彊壯,稱能傑也。凡能之屬皆從能。」
唐.柳宗元〈牛賦〉:「命有好醜,非若能力。慎勿怨尤,以受多福。」
《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呂氏春秋.離俗覽.適威》:「民進則欲其賞,退則畏其罪,知其能力之不足也。」
年級字:能(P1) 說(P1) 會(P1) 道(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四回:“仗着他的模樣兒比別人標緻些,又長了一張巧嘴,天天打扮的象個西施樣子,在人跟前能說慣道,抓尖要強。”
年級字:任(P3) 賢(P4) 使(P2) 能(P1)
《荀子·王制》:“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漢·王充《論衡·自然》:“舜、禹承安繼治,任賢使能,恭己無爲而天下治。”
年級字:儉(P3) 故(P1) 能(P1) 廣(P2)
年級字:能(P1) 說(P1) 慣(P3) 道(P1)
明·無名氏《漁樵閒話》第三折:“但熟甜瓜軟處偏捏,蠟槍頭會道能說。”
年級字:全(P2) 知(P1) 全(P2) 能(P1)
宇宙尚且有缺點,世界上並無~的上帝。(茅盾《鍛鍊》十三)
年級字:不(P1) 能(P1) 自(P1) 已(P1)
唐·盧照鄰《寄裴舍人書》:“慨然而詠‘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因泣下交頤,不能自已。”
年級字:能(P1) 者(P1) 為(P2) 師(P1)
年級字:嫉(P4) 賢(P4) 妒(P4) 能(P1)
漢·荀悅《漢紀·高祖紀三》:“項羽嫉賢妒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
年級字:素(P4) 不(P1) 相(P1) 能(P1)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欒桓子娶於範宣子,生懷子,範鞅以其亡也,怨欒氏,故與欒盈爲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後漢書·吳漢傳》:“子與劉公積不相能,而信其虛談,不爲之備,終受制矣。”
年級字:進(P1) 賢(P4) 進(P1) 能(P1)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器》:“進賢進能,日慎一日,誠信寬大,閒於理亂,此十萬人之將。”
年級字:妒(P4) 能(P1) 害(P1) 賢(P4)
賢、能:有德有才的人;害:陷害。嫉妒有才能的人,陷害賢明的人。指容不下才能、品德比自己高的人。
《史記·高祖本紀》:“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妒賢嫉能,御下蔽之。”
年級字:進(P1) 賢(P4) 拔(P4) 能(P1)
年級字:奇(P2) 才(P1) 異(P3) 能(P1)
唐·吳兢《貞觀政要·擇宮》:“臣愚豈敢不盡情,但今未見有奇才異能。”
年級字:老(P1) 嫗(P0) 能(P1) 解(P2)
嫗:老年婦女。相傳唐朝詩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詩就念給老年婦女聽,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們能懂。形容詩文明白易懂。
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白樂天每作詩,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
年級字:力(P1) 不(P1) 能(P1) 支(P1)
年級字:知(P1) 過(P1) 能(P1) 改(P2)
《論語·子罕》:“過則勿憚改。”南朝·樑·周興嗣《千字文》:“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年級字:舉(P2) 賢(P4) 使(P2) 能(P1)
年級字:德(P4) 薄(P4) 能(P1) 鮮(P2)
宋·歐陽修《瀧岡阡表》:“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
年級字:綜(P5) 合(P1) 能(P1) 力(P1)
詞性:名詞,形容詞
常見詞組整合能力把分析過的對像或現象的各個部分、各屬性集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把各種不同而有關聯的事物成功組合在一起的能力。
《說文解字.糸部》:「綜,機縷也。」
《周易.繫辭上》:「參伍以變,錯綜其數。」
《漢書.宣帝紀》:「孝宣之治,信賞必罰,綜核名實,政事文學法理之士咸精其能。」
唐.虞世南〈中婦織流黃〉詩:「綜新交縷澀,經脆斷絲多。」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若乃綜述性靈,敷寫器象。」
年級字:力(P1) 所(P2) 能(P1) 及(P2)
晉·羊佑《誡子書》:“今之職位,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
年級字:能(P1) 屈(P4) 能(P1) 伸(P2)
能彎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時能忍耐,在得志時能大幹一番。
《易·繫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年級字:柔(P3) 遠(P1) 能(P1) 邇(P6)
年級字:能(P1) 者(P1) 多(P1) 勞(P2)
《莊子·列禦寇》:“巧者勞而知(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遊。”
年級字:量(P2) 能(P1) 授(P4) 官(P2)
年級字:論(P2) 德(P4) 使(P2) 能(P1)
年級字:推(P2) 賢(P4) 讓(P2) 能(P1)
年級字:會(P1) 道(P1) 能(P1) 說(P1)
明·無名氏《漁樵閒話》第二折:“但熟甜瓜軟處偏捏,蠟槍頭會道能說。”
年級字:智(P3) 盡(P3) 能(P1) 索(P3)
《史記·貨殖列傳》:“此有知盡能索耳,終不餘力而讓財矣。”
年級字:能(P1) 文(P1) 能(P1) 武(P2)
清·錢採《說岳全傳》第三十八回:“能文能武,方是男子漢。”
年級字:力(P1) 不(P1) 能(P1) 及(P2)
元·無名氏《武王伐紂平話》卷下:“一城百姓見城自摧破,自來搜捉紂王,紂王見兵勢甚大,力不能及。”
年級字:過(P1) 而(P1) 能(P1) 改(P2)
《左傳·宣公二年》:“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年級字:無(P2) 能(P1) 為(P2) 役(P5)
役:役使。簡直連供給他們役使都不配。自謙才幹遠不能和別人相比。
《左傳·成公二年》:“此城濮之賦也。有先君之明與先大夫之肅,故捷。克於先大夫,無能為役。”
年級字:碌(P4) 碌(P4) 無(P2) 能(P1)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公等録録(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年級字:能(P1) 寫(P1) 會(P1) 算(P2)
年級字:登(P1) 高(P1) 能(P1) 賦(P6)
賦:寫作。登得高,看得遠,能夠描繪形狀,鋪陳事勢。指國家的有用人才。
《詩經·鄘風·定之方中》:“終然允臧。”毛亨傳:“升高能賦……可以爲大夫。”
年級字:力(P1) 能(P1) 鼎(P5)
扛:用雙手舉起沉重的東西。鼎:三足兩耳的青銅器。形容氣力特別大。亦比喻筆力雄健。
《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年級字:伐(P5) 功(P1) 矜(P6+) 能(P1)
伐、矜:誇耀。指吹噓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史記·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
年級字:百(P1) 無(P2) 一(P1) 能(P1)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二回:“宋江道:‘我自百無一能,雖有忠心,不能得進步。’”
年級字:矜(P6+) 能(P1) 負(P3) 才(P1)
年級字:愛(P1) 莫(P2) 能(P1) 助(P1)
詞性:形容詞
無能為力抜刀相助愛:愛惜;莫:不。雖然心中關切同情,卻沒有力量幫助。
《詩經·大雅·烝民》:“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年級字:能(P1) 工(P1) 巧(P2) 匠(P3)
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李氏仁豐園》:“今洛陽良工巧匠,批紅判白,接以它木,與造化爭妙。”
年級字:無(P2) 能(P1) 為(P2) 力(P1)
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勁或沒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決某個問題。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四:“此罪至重,微我難解脫,即釋迦牟尼亦無能為力也。”
年級字:太(P1) 陽(P1) 能(P1) 板(P2)
詞性:名詞
太陽發出的光與熱等輻射能,現代科學技術用大面積的反光鏡(‘太陽能板’)聚光攝取熱能,轉換成電能、熱能和各種動能,是一種天然能源。
年級字:耳(P1) 熟(P2) 能(P1) 詳(P2)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對某事情已經聽過了許多次而可以詳細地表述出來。
年級字:能(P1) 不(P1) 稱(P2) 官(P2)
年級字:選(P3) 賢(P4) 與(P2) 能(P1)
選拔任用賢能的人。與,通“舉”。亦作“選賢任能”、“選賢舉能”。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售修睦。”
年級字:不(P1) 能(P1) 自(P1) 拔(P4)
拔:擺脫。不能主動地從痛苦、錯誤或罪惡中解脫出來。
《宋書·劉義恭傳》:“世祖前鋒至新亭,劭挾義恭出戰,恆錄在左右,故不能自拔。”
年級字:柔(P3) 能(P1) 克(P4) 剛(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某素知劉備寬以待人,柔能克剛,英雄莫敵。”
年級字:知(P1) 盡(P3) 能(P1) 索(P3)
《史記·貨殖列傳》:“農工商賈畜長,固求富益貨也。此有知盡能索耳,終不餘力而讓財矣。”
年級字:能(P1) 言(P1) 巧(P2) 辯(P3)
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一折:“恰纔靈壁之戰,項王遣使徵佈會,布與龍且有隙,稱病不赴,若得能言巧辯之士,說他歸降,縱項王馳還……破項王必矣。”
年級字:簡(P2) 能(P1) 而(P1) 任(P3)
年級字:舉(P2) 賢(P4) 授(P4) 能(P1)
詞性:動詞
「舉賢」- 選用賢才。
「授能」- 任用有能力的人。
見戰國·屈原《離騷》: 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年級字:概(P5) 莫(P2) 能(P1) 外(P1)
《後漢書·西域傳》:“然好大不經,奇譎無已,雖鄒衍談天之辯,莊周蝸角之論,尚未足以概莫能外。”
年級字:矜(P6+) 名(P2) 妒(P4) 能(P1)
《後漢書·崔駰傳》:“其達者或矜名妒能,恥策非己,舞筆奮辭,以破其義。”
年級字:進(P1) 賢(P4) 達(P1) 能(P1)
年級字:能(P1) 征(P3) 慣(P3) 戰(P4)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
年級字:逞(P4) 異(P3) 誇(P3) 能(P1)
《封神演義》第九二回:“梅山七怪阻周兵,逞異誇能苦戰爭。”
年級字:善(P2) 文(P1) 能(P1) 武(P2)
既有文才,又通武藝。現常指既能動筆又有實際工作能力。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則爲那善文能武人千里。”
年級字:妒(P4) 賢(P4) 疾(P2) 能(P1)
對品德、才能比自己強的人心懷怨恨。同“妒賢嫉能”。
《新唐書·奸臣傳上·李林甫》:“至林甫,[帝]曰:‘是子妒賢疾能,舉無比者。’”
年級字:柔(P3) 能(P1) 制(P2) 剛(P2)
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夠制服剛強的人。亦作“柔能制剛,弱能制強。”
《後漢書·臧宮傳》:“黃石公記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
年級字:積(P3) 不(P1) 相(P1) 能(P1)
《後漢書·吳漢傳》:“子與劉公積不相能,而信其虛談,不爲之備,終受制矣。”
年級字:能(P1) 言(P1) 善(P2) 辯(P3)
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一折:“恰才靈壁之戰,項王遣使徵布會,布與龍且有隙,稱病不赴,若得能言巧辯之士,說他歸降,縱項王馳還……破項王必矣。”
年級字:妨(P5) 功(P1) 害(P1) 能(P1)
漢·李陵《答蘇武書》:“而防功害能之臣盡爲萬戶侯。”
年級字:老(P1) 朽(P4) 無(P2) 能(P1)
鄭愚《潭州大潙山同慶寺大圓禪師碑銘序》:“以耽沈之利慾,役老朽之筋骸。”
年級字:逞(P4) 強(P2) 稱(P2) 能(P1)
端木蕻良《曹雪芹》第十三章:“今年內後千萬不可逞強稱能,何況你既未讀過多少詩書,更談不上才氣。”
年級字:妒(P4) 賢(P4) 嫉(P4) 能(P1)
妒、嫉:因別人好而忌恨。對品德、才能比自己強的人心懷怨恨。
《史記·高祖本紀》:“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妒賢嫉能,御下蔽之。”
年級字:各(P1) 盡(P3) 所(P2) 能(P1)
《後漢書·曹褒傳》:“漢遭秦餘,禮壞樂崩,且因循故事,未可觀省,有知其說者,各盡所能。”
年級字:矜(P6+) 名(P2) 嫉(P4) 能(P1)
漢·崔寔《政論》:“其達者或矜名嫉能,恥善策不從己出,則舞筆奮辭,以破其義。”
年級字:仁(P3) 者(P1) 能(P1) 仁(P3)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賣弄你仁者能仁,倚仗你身裏出身。”
年級字:矜(P6+) 智(P3) 負(P3) 能(P1)
宋·陸九淵《與包顯道書》:“此理苟明,則矜智負能之人,皆將失其窟宅。”
年級字:一(P1) 無(P2) 所(P2) 能(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清·錢泳《履園叢話·雜記上·定數》:“又蘇州葉某者,性迂拙,一無所能,其父死,既無產業,且有逋負。”
年級字:得(P1) 薄(P4) 能(P1) 鮮(P2)
年級字:全(P2) 智(P3) 全(P2) 能(P1)
年級字:無(P2) 所(P2) 不(P1) 能(P1)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一:“近歲迎紫姑者極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詩,有極工者,予屢見之,多自稱蓬萊謫仙,醫卜無所不能,棋與國手爲敵。”
年級字:簡(P2) 賢(P4) 任(P3) 能(P1)
《舊唐書·郭子儀傳》:“委諸相以簡賢任能,付老臣以練兵禦侮,則黎元自理,寇盜自平,中興之功,旬月可冀。”
年級字:能(P1) 伸(P2) 能(P1) 屈(P4)
能彎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時能忍耐,在得志時能大幹一番。比喻好壞環境都能適應。
《荀子·不苟》:“與時屈伸,柔從若蒲葦,非懾怯也;剛強猛毅,靡所不信,非驕暴也。以義變應,知當曲直故也。”
年級字:能(P1) 近(P2) 取(P2) 譬(P0)
年級字:以(P1) 譽(P4) 進(P1) 能(P1)
年級字:進(P1) 賢(P4) 用(P1) 能(P1)
年級字:未(P1) 能(P1) 免(P1) 俗(P2)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晉書·阮咸傳》:“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年級字:精(P2) 明(P1) 能(P1) 幹(P2)
《新唐書·蘇弁傳》:“弁通學術,吏事精明,承延齡後,平賦緩役,略煩苛,人賴其寬。”
年級字:能(P1) 上(P1) 能(P1) 下(P1)
指幹部不計較職位高低,不論處於領導崗位或在基層從事實際工作,都能踏踏實實地幹。實行能上能下,是對幹部職務終身制的一項重要改革。
年級字:粥(P5) 粥(P5) 無(P2) 能(P1)
《禮記·儒行》:“其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
年級字:能(P1) 謀(P4) 善(P2) 斷(P3)
善:擅長;斷:決斷。形容人能不斷思考,並善於判斷。
年級字:交(P1) 能(P1) 易(P2) 作(P2)
年級字:多(P1) 能(P1) 多(P1) 藝(P5)
宋·梅堯臣《乞巧賦》:“技之巧不過多能藝,使爾多能多藝,則藝成而跡卑。”
年級字:能(P1) 牙(P1) 利(P2) 齒(P3)
年級字:無(P2) 能(P1) 爲(P2) 力(P1)
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勁或沒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決某個問題。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四:“此罪至重,微我難解脫,即釋迦牟尼亦無能爲力也。”
年級字:無(P2) 能(P1) 爲(P2) 役(P5)
役:役使。簡直連供給他們役使都不配。自謙才幹遠不能和別人相比。
《左傳·成公二年》:“此城濮之賦也。有先君之明與先大夫之肅,故捷。克於先大夫,無能爲役。”
年級字:全(P2) 能(P1) 全(P2) 智(P3)
年級字:稱(P2) 賢(P4) 薦(P0) 能(P1)
唐·白居易《有唐善人墓碑》:“接士,多可而有別,稱賢薦能,未嘗倦。”
年級字:聰(P3) 明(P1) 智(P3) 能(P1)
明·周楫《西湖二集·灑雪堂巧結良緣》:“不覺魏鵬漸漸長大……聰明智能,熟於經史。
年級字:選(P3) 賢(P4) 任(P3) 能(P1)
選拔任用賢能的人。亦作“選賢與能”、“選賢舉能”。
《舊唐書·食貨志上》:“設官分職,選賢任能,得其人則有益於國家,非其纔則貽患於黎庶,此以不可不知也。”
年級字:雖(P2) 覆(P5) 能(P1) 復(P4)
覆:翻倒;復:復原。雖然已經翻倒,但還能復原。後也指反覆無常的手段。
《鬼谷子·飛箝》:“可引而反,可引而覆。雖覆能覆,不失其度。”
年級字:利(P2) 齒(P3) 能(P1) 牙(P1)
元·張壽卿《紅梨花》第一折:“這妮子使着呵,早妝聾做啞。潑賤才,堪人罵,再休來利齒能牙。”
年級字:知(P1) 錯(P1) 能(P1) 改(P2)
說明一個人犯了過錯,能下定決心好好改過,而且從此不再犯。
年級字:能(P1) 言(P1) 快(P1) 說(P1)
年級字:能(P1) 者(P1) 爲(P2) 師(P1)
年級字:人(P1) 工(P1) 智(P3) 能(P1)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解決困難的模式。
「智能」- 指人的智慧和行動能力。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AI) - 利用科技累積人類的工作和解決困難的模式,加入高速重組和分析,協助人類處理更複雜和困難的工作。
年級字:熟(P2) 能(P1) 生(P1) 巧(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工多藝熟勤力練習能夠培養出高深的造詣。
熟: 熟練。
能: 能夠。
生: 生長、生成。
巧: 精巧、巧妙。
年級字:難(P2) 能(P1) 可(P1) 貴(P3)
詞性:形容詞
難: 不容易、難得。
能: 做到、能夠。
可: 可以。
貴: 珍貴。
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貴。
宋·蘇軾《荀卿論》:「子路之勇,子貢之辯,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謂難能而可貴者也。」
年級字:行(P1) 同(P1) 能(P1) 偶(P3)
《漢書·食貨志上》:“諸侯歲貢少學之異者於天子,學於大學,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則別之以射,然後爵命焉。”
年級字:昏(P3) 無(P2) 能(P1)
昏:眼睛看不清楚;聵:耳朵聽不清楚。眼花耳聾,沒有能力。比喻頭腦糊塗,沒有能力,分不清是非。
年級字:選(P3) 賢(P4) 舉(P2) 能(P1)
選拔任用賢能的人。亦作“選賢任能”、“選賢與能”。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售修睦。”
年級字:舉(P2) 賢(P4) 任(P3) 能(P1)
年級字:能(P1) 言(P1) 快(P1) 語(P1)
年級字:賞(P4) 賢(P4) 使(P2) 能(P1)
年級字:勤(P2) 能(P1) 補(P2) 拙(P5)
宋·邵雍《弄筆吟》:“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輪勤。”
年級字:嫉(P4) 閒(P3) 妒(P4) 能(P1)
嫉、妒:因別人好而忌恨。對品德、才能比自己強的人心懷怨恨。
《史記·高祖本紀》:“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妒賢嫉能,御下蔽之。”
年級字:矜(P6+) 功(P1) 伐(P5) 能(P1)
三國·魏·劉劭《人物誌·卷下·釋陵人》:“彼小人則不然,矜功伐能,好以陵人。”
年級字:良(P1) 知(P1) 良(P1) 能(P1)
《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年級字:欲(P5) 罷(P2) 不(P1) 能(P1)
《論語·子罕》:“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年級字:使(P2) 賢(P4) 任(P3) 能(P1)
年級字:材(P2) 能(P1) 兼(P3) 備(P2)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王煥也空學的文武雙全,培養得材能兼備。”
年級字:能(P1) 會(P1) 算(P2)
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在礦井裏》:“大家都說老鼠能掐會算,老鼠算到有災難,早就逃走了。”
年級字:進(P1) 賢(P4) 任(P3) 能(P1)
年級字:不(P1) 能(P1) 贊(P3) 一(P1) 詞(P1)
指文章寫得好,別人不能再添一句話。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爲《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
年級字:富(P3) 貴(P3) 不(P1) 能(P1) 淫(P5)
富貴:舊指有錢財、有地位;淫:迷惑。指意志不爲金錢和地位所迷惑。
《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年級字:不(P1) 能(P1) 贊(P3) 一(P1) 辭(P5)
贊:贊助;贊一辭:添一句話。提不出一點意見。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爲《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yǒu qián néng shǐ guǐ tuī mò
年級字:有(P1) 錢(P2) 能(P1) 使(P2) 鬼(P2) 推(P2) 磨(P3)
bù néng dēng dà yǎ zhī táng
年級字:不(P1) 能(P1) 登(P1) 大(P1) 雅(P3) 之(P2) 堂(P2)
yòu néng wán yòu néng xuéxí
年級字:又(P1) 能(P1) 玩(P1) 又(P1) 能(P1) 學(P1) 習(P1)
詞性:動詞
疊詞能玩能學、能文能武增加知識和擅長遊戲的技巧。
「又」【副詞】加強兩種或多種的行為的語氣。
「能玩」能擅長遊戲的技巧,也暗示玩得投入。
「能學習」能接納新知識,也暗示可以專注學習。
chǐ yǐn chuān dī néng piāo yī yì
年級字:尺(P1) 穿(P1) 堤(P4) ,(P1) 能(P1) 漂(P2) 一(P1) 邑(P0)
蚯蚓雖小,但它把堤岸穿透了,就能把整個城市淹沒。比喻不注意小的事故,就會引起大禍。
北齊·劉晝《劉子新論·慎隙》:“尺吲穿堤,能漂一邑;寸煙匯穴,致毀千室。”
sǐ zhū gé néng zǒu shēng zhòng dá
年級字:死(P3) 諸(P4) 葛(P5) 能(P1) ,(P1) 走(P1) 生(P1) 仲(P4) 達(P1)
諸葛:諸葛亮;走:嚇走;仲達:司馬懿。指人雖死,餘威猶在。
傅専《題自書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橫卷》詩:“君不聞‘死諸葛能走生仲達’,千古奇事真堪詫。?
bā xiān guò hǎi gè xiǎn qí néng
年級字:八(P1) 仙(P2) 過(P1) 海(P1) ,(P1) 各(P1) 顯(P4) 其(P2) 能(P1)
八仙:道教傳說中的八位神仙。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辦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領互相比賽。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八十一回:“正是八仙同過海,獨自顯神通。”
rén fēi shèng xián shú néng wú guò
年級字:人(P1) 非(P2) 聖(P4) 賢(P4) ,(P1) 孰(P0) 能(P1) 無(P2) 過(P1)
《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nìng kě yù suì bù néng wǎ quán
年級字:寧(P4) 可(P1) 玉(P1) 碎(P3) ,(P1) 不(P1) 能(P1) 瓦(P2) 全(P2)
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寧願爲正義而死,不願苟全性命。
bù yǐ guī jǔ bù néng chéng fāng yuán
年級字:不(P1) 以(P1) 規(P4) 矩(P4) ,(P1) 不(P1) 能(P1) 成(P1) 方(P1) 圓(P1)
《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