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震(P2) 耳(P1) 欲(P5) 聾(P3)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
年級字:不(P1) 不(P1) 聾(P3)
人不傻,耳朵也不聾。常與“不成姑公”連用,意爲不故作癡呆,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阿婆阿公。形容長輩要寬宏大量。
年級字:下(P1) 塞(P3) 上(P1) 聾(P3)
塞:堵塞不通。聾:耳朵的聽覺失靈。下邊堵塞不通,上邊聽覺失靈。比喻真實情況不能上傳下達。
年級字:妝(P4) 聾(P3) 做(P1) 啞(P4)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一個悄悄冥冥,一個絮絮答答。卻早禁住隋何,迸住陸賈,叉手躬身,妝聾做啞。”
年級字:聾(P3) 者(P1) 之(P2) 歌(P1)
聾者學人唱歌,卻聽不到歌聲,無以自樂。形容模仿別人的行爲,實際上並不瞭解其中真義。
《淮南子·原道》:“夫內不開於中,而強學問者,不入於耳而不着於心,此何以異於聾者之歌也,效人爲之而無以自樂也,聲出於口則越而散矣。”
年級字:詐(P3) 啞(P4) 佯(P0) 聾(P3)
《羣音類選·官腔類·雙忠記·睢陽陷守》:“身在伍倫中,怎做得詐啞佯聾,爲官食祿,直須盡職輸忠。”
年級字:發(P1) 聾(P3) 振(P2)
聵:耳聾。聲音很大,連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麻木的人。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年級字:昭(P2) 聾(P3) 發(P1)
使耳聾的人也能夠聽到。比喻用語言文字等給人以極大的啓發,即使糊塗麻木的人也會清醒過來。
年級字:裝(P1) 聾(P3) 賣(P3) 傻(P3)
老舍《四世同堂》二二:“他應當鼓舞起他們的愛國心,告訴他們抵抗敵人,但是他自己怎麼還在這裏裝聾賣傻的教書,而不到戰場上去呢?”
年級字:鄭(P4) 昭(P2) 宋(P3) 聾(P3)
《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齊,曰:‘無假道於宋。’亦使公子馮聘於晉,不假道於鄭。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曰:‘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王曰:‘殺女,我伐之。’見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殺之。”
年級字:警(P2) 覺(P2) 聾(P3)
發出很大的聲音,使昏聵的人覺醒,耳聾的人感知。比喻用語言文字等喚醒糊塗麻木的人。
陳去病《論戲劇之有益》:“賢士大夫主持風教,固宜默握其權,時與釐定,以爲警憒覺聾之助,初非徒娛心適志已也。”
年級字:震(P2) 聾(P3) 發(P1)
劉心武《寫在水仙花旁》一:“一旦有滿足這種要求的作品出現,形同震聾發聵,會引起強烈的反響。”
年級字:裝(P1) 聾(P3) 作(P2) 啞(P4)
年級字:不(P1) 瞽(P0) 不(P1) 聾(P3)
意爲不故作癡呆,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好阿公阿婆。形容長輩要寬宏大量。
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諺雲:不聰不明,不能爲王;不瞽不聾,不能爲公。”
年級字:舌(P2) 敝(P0) 耳(P1) 聾(P3)
講的人舌頭破了,聽的人耳朵聾了。形容議論多而雜,別人不予理睬。
年級字:推(P2) 聾(P3) 妝(P4) 啞(P4)
年級字:醒(P2) 震(P2) 聾(P3)
猶言振聾發聵。使昏昧糊塗、不明事理的人爲之震驚,受到啓發。
陶曾佑《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一躍而登此莊嚴美麗之舞臺中,一奮萃此醒聵震聾之盤渦裏。”
年級字:推(P2) 聾(P3) 作(P2) 啞(P4)
年級字:振(P2) 聾(P3) 發(P1)
聵:天生耳聾,引伸爲不明事理。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麻木的人,使他們清醒過來。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一:“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