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īng
年級字:聽(P1)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
姓氏甲骨文從「耳」從「口」。古「聖」、「聽」、「聲」同字,從「耳」從「口」。
用耳朵接受聲音和眼睛看不到的知識:聽力、聽寫、聽覺、聆聽、洗耳恭聽。
探問消息: 打聽、探聽、聽聞。
順從,接受別人的意見:聽從、聽話、言聽計從、聽天由命、聽期自然。
任憑,隨:聽任、聽憑、聽之任之。
治理;判斷:聽訟(審理案件)、聽治、聽政、垂簾聽政。
等候消息: 靜聽消息、聽候指示。
裁決、裁斷。如:「聽獄」、「聽訟」。
【中華姓氏】唐代: 聽姓。
【量詞】指馬口鐵密封成筒狀以貯藏食物、飲料等:一聽可口可樂。
《論語.檀弓下》:「有婦人哭於墓者而衰,夫子式而聽之。」
《諸葛亮.出師表》:「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
《戰國策.齊策一》:「士尉以證靖郭君,靖郭君不聽,士尉辭而去。」
《宋史.卷四四二.文苑傳四.蘇舜欽傳》:「而大臣歸咎于刑獄之濫,陛下聽之,故肆赦天下以為禳救。」明.徐渭《雌木蘭》第二齣:「念其勞役多年,令馳還鄉,休息三月,仍聽取用。」
《韓非子.五蠹》:「民固驕於愛,聽於威矣。」
《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大司馬府聽前有一老槐,甚扶疏。」
《周禮.天官.小宰》:「以聽官府之六計。」
《論語.顏淵》:「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tīng mìng
líng tīng
年級字:聆(P4) 聽(P1)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傾聽,
凝聽,
諦聽指仔細注意地聽。
漢 揚雄 《法言·五百》:「聆聽前世,清視在下,鑑莫近於斯矣。」
tīng jué
年級字:聽(P1) 覺(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味覺,
視覺,
觸覺動物的五感之一。
「聽」聽力、耳聽、聽聲。
「覺」感覺、聽覺、味覺、視覺、臭覺。
動物的五官: 眼、耳、口舌、鼻、皮膚。它們與體外的環境能互相溝通,產生五感: 視覺、聽覺、味覺、臭覺、觸覺和壓覺。脊椎動物具有的與聲音感覺有關的特殊官能之一,機械振動波通過哺乳動物耳內的感受器傳遞,或在較低等的脊椎動物中通過聽壺這種相應的知覺感受器傳遞。人類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聽到頻率為16至27000赫的聲音,聲能轉換成衝動後,由聽神經傳導至聽覺中樞而感受到。
Ye tīng
tīng guò
tīng dào
qiáng tīng
年級字:強(P2) 聽(P1)
詞性:動詞
亦作“彊聽”。勉強聽從。
例:《史記·留侯世家》:“ 留侯 不得已,彊聽而食。”
tīng jiàn
tīng rèn
jiē tīng
tīng xì
年級字:聽(P1) 戲(P2)
詞性:名詞
1.過去北京人稱觀賞京劇為“聽戲”。當時聽戲者皆側面對台,暗中打板隨聲低唱,故稱2.泛指欣賞戲曲演出
tīng zhě
dì tīng
年級字:諦(P0) 聽(P1)
詞性:動詞
傾聽,
聆聽注意地聽,仔細聽。
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當時乍見驚心目,凝視諦聽殊未足。”《醒世恆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合掌跪膝諦聽。” 魯迅《集外集·斯巴達之魂》:“肅肅全軍,諦聽諦聽。”
tīng qǔ
年級字:聽(P1) 取(P2)
1. 聽;聽到;聽從。今多用於聽意見、反映、匯報等。
tīng zhòng
pà tīng
tīng wén
tīng jì
Tài tīng
qīng tīng
tīng tǒng
年級字:聽(P1) 筒(P4)
詞性:名詞
話筒1.耳機
2.電話機中一種使電的脈動或變化的電流轉換成聲音的裝置
3.聽診器
Tīng wán
hū tīng
tīng píng
tīng zhěn
年級字:聽(P1) 診(P3)
詞性:名詞
用聽診法檢查;聽取器官(如肺或心臟)內發出的聲音作為診斷和治療的輔助的行為,此項檢查可由使用聽診器或直接貼耳於身體而進行
tīng hòu
Tīng gē
tīng tīng
年級字:聽(P1) 聽(P1)
詞性:副詞
常用口語,
常見詞組接收聲音或訊息。
聽: 聽覺、聆聽。
含先行聽完別人的訊息或意見,之後才決定下一步。
tīng dǒng
年級字:聽(P1) 懂(P2)
詞性:形容詞
1.聽明白--用法廣泛,從感覺上的物質行為或很偶然的考慮,直至對內在的本質,基本理論或重要意義的完全而深刻的認識。
2.領會。
tīng kè
wù tīng
年級字:誤(P5) 聽(P1)
詞性:副詞
常見詞組聽錯了內容或意思而產生誤解。
「誤」:錯誤、誤會、誤解。
「聽」: 聽覺、傾聽、聽歌。
tōu tīng
zì tīng
tīng cuò
tīng xiāo
年級字:聽(P1) 消(P1)
詞性:動詞
1.聽消息:留意情況報導。
2.打聽消息:探聽情況,音信。
nín tīng
Jie tīng
páng tīng
dǎ tīng
tīng shuō
tīng chāi
Yuē tīng
shōu tīng
tàn tīng
Qīn tīng
tīngzhe
tīng xìn
年級字:聽(P1) 信(P1)
詞性:形容詞
1.等候信息。
2.聽而相信,多指對不正確的話或消息聽而信之。
tīng jiǎng
gōng tīng
年級字:言(P1) 聽(P1) 事(P1) 行(P1)
年級字:言(P1) 聽(P1) 行(P1) 從(P1)
《鶡冠子·道端》:“聖人之功,定制於冥冥,求至欲得,言聽行從,近親遠附,明達四通。”
年級字:混(P5) 淆(P5) 視(P1) 聽(P1)
《三國志·袁尚傳》裴松之注:“如此之類,正足以誣罔視聽,貽誤後生矣。”
年級字:傾(P4) 耳(P1) 細(P1) 聽(P1)
年級字:厭(P2) 聞(P2) 聽(P1)
宋·曾鞏《送江任序》:“既已得其所處之樂,而厭聞飫聽其人民之事,而江君又有聰明敏急之材。”
年級字:危(P3) 言(P1) 聳(P4) 聽(P1)
危言:使人吃驚的話;聳:驚動;聳聽:使聽話的人吃驚。指故意說些誇大的嚇人的話,使人驚疑震動。
郭小川《論“聽話”》:“這不是什麼‘危言聳聽’的道理,稍稍注意這個問題的人,是不難發現若干真憑實據的。”
年級字:迷(P2) 惑(P5) 視(P1) 聽(P1)
使人耳目迷亂。比喻以錯誤的言論欺騙社會,毒害羣衆。
年級字:內(P1) 視(P1) 反(P1) 聽(P1)
內視:向內看;反聽:聽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聽取別人的意見。
《史記·商君列傳》:“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後漢書·王允傳》:“夫內視反聽,則忠臣竭誠;寬賢務能,則義士厲節。”
年級字:開(P1) 張(P2) 聖(P4) 聽(P1)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集思廣益以豁達、開明的胸襟,聽取賢臣的建議,集思廣益。
「開」從關閉的狀態變成相反:打開、張開、開門、開口。
「張」拉開或擴大細小的事物,或放大本來細微的事情: 張開、張大、張揚。
「聖」品德崇高、通達事理的: 聖人、神聖、聖賢、古聖先賢。
「聽」用耳朵接受聲音和眼睛看不到的知識:聽力、聽寫、聽覺、聆聽、洗耳恭聽。
諸葛亮《出師表》:「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年級字:天(P1) 高(P1) 聽(P1) 卑(P3)
卑:低下。原指上天神明可以洞察人間最卑微的地方。舊時稱好的帝王瞭解民情。
《史記·宋微子世家》:“天高聽卑。君有君人之言三,熒惑宜有動。”三國魏·曹植《責躬》詩:“天高聽卑,看肯照微。”
年級字:娓(P0) 娓(P0) 動(P1) 聽(P1)
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四回:“就把英語來對答,倒也說得清脆悠揚,娓娓動聽。”
年級字:狐(P3) 聽(P1) 之(P2) 聲(P1)
《水經注·河水一》引《述徵記》:“冰始合,車馬不敢過,要須狐行,雲此物善聽,冰下無水乃過,人見狐行方渡。”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狐之爲獸,又多猜疑,故聽河冰無流水聲,然後敢渡。”
年級字:言(P1) 從(P1) 計(P2) 聽(P1)
清·洪昇《長生殿·賄權》:“便道我言從計聽微有權,這就裏機關不易言。”
年級字:公(P1) 聽(P1) 並(P2) 觀(P2)
《三國志·魏書·蔣濟傳》:“臣竊亮陛下潛神默思,公聽並觀,若事有未見於理而物未周於用,將改曲易調,遠與黃唐角功,近昭文武之跡,豈近習而已哉?”
年級字:道(P1) 聽(P1) 塗(P5) 說(P1)
《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年級字:道(P1) 聽(P1) 耳(P1) 食(P1)
清·葉燮《原詩·外篇下》:“村學究道聽耳食,竊一言以詫新奇,此等之論是也。”
年級字:即(P1) 溫(P2) 聽(P1) 厲(P3)
《論語·子張》:“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年級字:言(P1) 聽(P1) 計(P2) 用(P1)
詞性:副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衆,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年級字:俯(P5) 首(P1) 聽(P1) 命(P3)
《舊五代史·杜重威傳》第一百零九回:“召諸將會,告以降敵之間。諸將愕然,以上將既復,乃俯首聽命,遂連署降表。”
年級字:隔(P3) 壁(P2) 聽(P1) 話(P1)
明·唐順之《答王遵巖書》:“蓋非特文章氣節平生所劼力而事者,既於真性不切及所聞於經書師友與意見之所窺測,而自以爲道者,亦竟如隔壁聽話,全無交涉。”
年級字:言(P1) 聽(P1) 計(P2) 行(P1)
《新唐書·魏知古盧懷慎傳贊》:“觀玄宗開元時,厲精求治,元老魁舊,動所尊憚,故姚元崇、宋璟言聽計行,力不難而功已成。”
年級字:反(P1) 聽(P1) 收(P1) 視(P1)
宋˙范仲淹《蒙以養正賦》:“務實去華,育德之方斯在;反聽收視,養恬之義相應。”
年級字:侈(P5) 人(P1) 觀(P2) 聽(P1)
《醒世恆言·李道人獨步雲門》:“直從大禹以前,就有七十九代,都有曾封禪。後來只有秦始皇和漢武帝兩個,這怎叫得有道之君?無非要粉飾太平,侈人觀聽。”
年級字:傾(P4) 耳(P1) 而(P1) 聽(P1)
《禮記·孔子閒居》:“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
年級字:拱(P4) 手(P1) 聽(P1) 命(P3)
拱手:雙手合抱在胸前,以示敬意。恭順地聽從對方的命令,毫無反抗。
《明史·陳九疇傳》:“邊臣怵利害,拱手聽命,致內屬番人勾連接引,以至於今。”
年級字:揣(P4) 骨(P2) 聽(P1) 聲(P1)
原指舊時相法的一種。不相其面,而摸其骨骼,聽其語聲,以判貴賤。後用以比喻牽強附會,妄加評判。
宋·彭乘《墨客揮犀》卷一:“又有觀畫而以手摸之,相傳以謂色不隱指者爲佳畫。此又耳鑑之下,謂之揣骨聽聲。”
年級字:聽(P1) 人(P1) 穿(P1) 鼻(P1)
《南史·張弘策傳》:“徐孝嗣才非柱石,聽人穿鼻。”
年級字:駭(P0) 人(P1) 聽(P1) 聞(P2)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南通一巷,謂之界身,並是金銀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
年級字:觀(P2) 化(P1) 聽(P1) 風(P1)
《漢書·張敞傳》:“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傾耳,觀化聽風。”顏師古注:“言改易視聽,欲急聞見善政化了。”
年級字:聳(P4) 人(P1) 聽(P1) 聞(P2)
聳:驚動。誇大或捏造事實,使人聽了感到驚異或震動。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五回:“比較那史冊上的朱雲請劍,李膺破柱,更足聳人聽聞。”
年級字:聽(P1) 天(P1) 由(P1) 命(P3)
由:聽從,隨順。聽任事態自然發展變化,不做主觀努力。也比喻碰機會,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清·劉鶚《老殘遊記續集》第二回:“死活存亡,聽天由命去罷。”
年級字:聽(P1) 其(P2) 自(P1) 流(P1)
《淮南子·修務訓》:“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年級字:言(P1) 聽(P1) 謀(P4) 決(P2)
清·昭槤《嘯亭雜錄·朱白泉獄中上百朱二公書》:“繹堂制府以爲能,言聽謀決。”
年級字:反(P1) 聽(P1) 內(P1) 視(P1)
內視:向內看;反聽:聽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聽取別人的意見。
《史記·商君列傳》:“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後漢書·王允傳》:“夫內視反聽,則忠臣竭誠;寬賢務能,則義士厲節。”
年級字:道(P1) 聽(P1) 途(P3) 說(P1)
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年級字:聽(P1) 其(P2) 自(P1) 然(P2)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王玉輝也不懊悔,聽其自然,每日在牛公庵看書。”
年級字:謀(P4) 聽(P1) 計(P2) 行(P1)
年級字:言(P1) 聽(P1) 計(P2) 從(P1)
聽:聽從。什麼話都聽從,什麼主意都採納。形容對某人十分信任。
《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衆,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年級字:簾(P4) 窺(P6) 壁(P2) 聽(P1)
簾:布簾;窺:偷看;壁:牆壁;聽:偷聽。指竊聽與偷看。
宋·何坦《西疇常言》:“步遠則有前導,燕坐則毋簾窺壁聽。”
年級字:聽(P1) 遐(P6) 視(P1)
《新唐書·選舉志下》:“聖主明目達聰,逖聽遐視,罪其私冒不慎舉者,小加譴責,大正刑典,責成授任,誰敢不勉?”
年級字:淆(P5) 亂(P2) 視(P1) 聽(P1)
《先拔志始》卷下:“或巧布流言蜚語,或寫匿名文書,害正黨邪,淆亂視聽。”
年級字:閉(P2) 目(P1) 塞(P3) 聽(P1)
閉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聽。形容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
年級字:眩(P5) 視(P1) 惑(P5) 聽(P1)
章炳麟《*書訂文》附《正名雜義》;“樊(樊宗師)盧(盧仝)諸子,憙爲險怪,以眩視惑聽邪?”
年級字:偏(P4) 聽(P1) 偏(P4) 信(P1)
偏面地聽了一方面的話就信以爲真。多指處理事情的態度不公正。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年級字:耳(P1) 視(P1) 目(P1) 聽(P1)
用耳朵看,用眼睛聽。三代道家荒唐地認爲視聽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
年級字:聽(P1) 遠(P1) 聞(P2)
唐·姚思廉《梁書·武帝紀中》:“庶以矜隱之念,昭被四方,逖聽遠聞,事均親覽。”
年級字:駭(P0) 人(P1) 聞(P2) 聽(P1)
《豆棚閒話·小乞兒真心孝義》:“[吳賢]忽一日仰天而嘆,說出一句駭人聞聽之言,道人生天地間,上不做玉皇大帝,下情願做卑田乞兒,若做個世上不沉不浮,可有可無之人,有何用處?”
年級字:束(P2) 手(P1) 聽(P1) 命(P3)
宋·陳亮《酌古論·馬燧》:“三鎮平,則淄青之膽破矣。命一辯士持天子之詔往諭之,彼安得不束手聽命哉!”
年級字:天(P1) 高(P1) 聽(P1) 下(P1)
年級字:聽(P1) 風(P1) 聽(P1) 水(P1)
相傳龜茲國王與樂人於大山間傾聽風和水聲,感興而制樂。唐·王建《霓裳辭》之一:“弟子部中留一色,聽風聽水作《霓裳》。”
年級字:垂(P2) 簾(P4) 聽(P1) 決(P2)
清·薛福成《庸庵筆記·史料一·咸豐季年三姦伏誅》:“皇上沖齡,未能親政,天步方艱,軍國事重,暫請皇太后垂簾聽決。”
年級字:計(P2) 行(P1) 言(P1) 聽(P1)
《金史·術虎高琪傳》:“高琪止欲以重兵屯駐南京以自固,州郡殘破不復恤也。宣宗惑之,計行言聽,終以自斃。”
年級字:牛(P1) 聽(P1) 彈(P4) 琴(P2)
瞿秋白《亂彈》:“現在,‘治於人的小人’,要想在無線電的播音裏去聽清楚崑曲的平上去入,自然是牛聽彈琴,一竅不通了。”
年級字:耳(P1) 聽(P1) 心(P1) 受(P2)
年級字:聽(P1) 而(P1) 不(P1) 聞(P2)
《老子》第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希。”《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年級字:牧(P2) 豕(P0) 聽(P1) 經(P1)
《後漢書·承宮傳》:“少孤,年八歲爲人牧豕。鄉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息廬下,樂其業,因就聽經,遂請留門下,爲諸生拾薪。”
年級字:耳(P1) 聽(P1) 八(P1) 方(P1)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十六回:“爲將之道,須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年級字:唯(P4) 命(P3) 是(P1) 聽(P1)
《左傳·昭公十二年》:“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
年級字:聽(P1) 之(P2) 任(P3) 之(P2)
聽、任:隨,任憑;之:代詞,代人或事物。任憑事物存在發展而不去過問。
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見損害羣衆利益的行爲不憤恨,不勸告,不制止,不解釋,聽之任之。”
年級字:垂(P2) 簾(P4) 聽(P1) 政(P3)
垂簾:太后或皇后臨朝聽政,殿上用簾子遮隔。聽:治理。指太后臨朝管理國家政事。
《舊唐書·高宗紀下》:“時帝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天后。自誅上官儀後,上每視朝,天后垂簾於御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爲二聖。”
年級字:洗(P2) 耳(P1) 恭(P2) 聽(P1)
洗乾淨耳朵恭恭敬敬聽別人講話。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指專心地聽。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請大王試說一遍,容小官洗耳恭聽。”
年級字:虛(P4) 己(P1) 以(P1) 聽(P1)
年級字:姑(P2) 妄(P4) 聽(P1) 之(P2)
姑:暫且;妄:隨便,胡亂。姑且隨便聽聽,不一定就相信。
《莊子·齊物論》“予嘗爲女妄言之,女亦以妄聽之奚。”
年級字:收(P1) 視(P1) 反(P1) 聽(P1)
晉·陸機《文賦》:“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
年級字:妄(P4) 言(P1) 妄(P4) 聽(P1)
妄:不實。說得人隨便說,聽的人隨便聽,都不認真看待。
《莊子·齊物論》:“予嘗爲女(汝)妄言之,女(汝)妄聽之奚。”
年級字:洗(P2) 耳(P1) 拱(P4) 聽(P1)
年級字:駭(P0) 人(P1) 視(P1) 聽(P1)
《隋書·王劭傳》:“或文詞鄙野,或不軌不物,駭人視聽,大爲有識所嗤鄙。”
年級字:隨(P3) 身(P1) 自(P1) 聽(P1)
詞性:形容詞
「隨身」隨著身邊,科技上也稱為「流動」。
「自聽」只供一個人聽的。 例如: 隨身自聽式的收音機。
年級字:惟(P0) 命(P3) 是(P1) 聽(P1)
年級字:偏(P4) 聽(P1) 偏(P4) 言(P1)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聽信一方面,指處理問題態度不公正,方法不妥當。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tīng jiàn fēng jiù shì yǔ
年級字:聽(P1) 見(P1) 風(P1) 就(P1) 是(P1) 雨(P1)
剛聽到一點兒風聲,就當要下雨了。形容聽到一點風聲就竭力附和渲染。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五回:“他們做都老爺的,聽見風就是雨,皇上原許他風聞奏事,說錯了又沒有不是的。”
tīng qí yán ér guān qí xíng
年級字:聽(P1) 其(P2) 言(P1) 而(P1) 觀(P2) 其(P2) 行(P1)
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
《論語·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huì ěr zhūn zhūn tīng wǒ miǎo miǎo
年級字:誨(P0) 爾(P6) ,(P1) 聽(P1) 我(P1) 藐(P0) 藐(P0)
教誨不倦的樣子。藐藐:疏遠的樣子。講的人不知疲倦,聽的人若無其事。形容徒費脣舌。
shì ér bù jiàn tīng ér bù wén
年級字:視(P1) 而(P1) 不(P1) 見(P1) ,(P1) 聽(P1) 而(P1) 不(P1) 聞(P2)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
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xìn zé àn
年級字:兼(P3) 聽(P1) 則(P3) 明(P1) ,(P1) 偏(P4) 信(P1) 則(P3) 闇(P0)
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yǎn guān sì chù ěr tīng bā fāng
年級字:眼(P1) 觀(P2) 四(P1) 處(P2) ,(P1) 耳(P1) 聽(P1) 八(P1) 方(P1)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3回:“爲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yǎn guān sì lù ěr tīng bā fāng
年級字:眼(P1) 觀(P2) 四(P1) 路(P1) ,(P1) 耳(P1) 聽(P1) 八(P1) 方(P1)
清·文康《新兒女英雄傳》:“強盜的本領,講的是觀六路,耳聽八方。”
yán zhī zhūn zhūn tīng zhī miǎo miǎo
年級字:言(P1) 之(P2) ,(P1) 聽(P1) 之(P2) 藐(P0) 藐(P0)
yán zhě zhūn zhūn tīng zhě miǎo miǎo
年級字:言(P1) 者(P1) ,(P1) 聽(P1) 者(P1) 藐(P0) 藐(P0)
諄諄:教誨不倦的樣子;藐藐:疏遠的樣子。說的人很誠懇,聽的人卻不放在心上。形容徒費口舌。
shì zhī bù jiàn tīng zhī bù wén
年級字:視(P1) 之(P2) 不(P1) 見(P1) ,(P1) 聽(P1) 之(P2) 不(P1) 聞(P2)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zhǐ tīng lóu tī xiǎng bù jiàn rén xià lái
年級字:只(P1) 聽(P1) 樓(P2) 梯(P2) 響(P2) ,(P1) 不(P1) 見(P1) 人(P1) 下(P1) 來(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