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聵 」
年級字:發(P1) 蒙(P3) 振(P2)
聲音很大,連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麻木的人。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年級字:發(P1) 聾(P3) 振(P2)
聵:耳聾。聲音很大,連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麻木的人。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年級字:震(P2) 聾(P3) 發(P1)
劉心武《寫在水仙花旁》一:“一旦有滿足這種要求的作品出現,形同震聾發聵,會引起強烈的反響。”
年級字:發(P1) 矇(P5) 振(P2)
聲音很大,連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麻木的人。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年級字:振(P2) 聾(P3) 發(P1)
聵:天生耳聾,引伸爲不明事理。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麻木的人,使他們清醒過來。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一:“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年級字:昏(P3) 無(P2) 能(P1)
昏:眼睛看不清楚;聵:耳朵聽不清楚。眼花耳聾,沒有能力。比喻頭腦糊塗,沒有能力,分不清是非。
年級字:醒(P2) 震(P2) 聾(P3)
猶言振聾發聵。使昏昧糊塗、不明事理的人爲之震驚,受到啓發。
陶曾佑《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一躍而登此莊嚴美麗之舞臺中,一奮萃此醒聵震聾之盤渦裏。”
年級字:昭(P2) 聾(P3) 發(P1)
使耳聾的人也能夠聽到。比喻用語言文字等給人以極大的啓發,即使糊塗麻木的人也會清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