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聲(P1) 振(P2) 宇(P4)
《南史·樑本紀論》:“介胄仁義,折衝尊俎,聲振寰宇,澤流遐裔。”
年級字:大(P1) 聲(P1) 疾(P2) 呼(P2)
唐·韓愈《後十九日覆上宰相書》:“行且不息,以蹈於窮餓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聲而疾呼矣。”
年級字:悄(P2) 然(P2) 無(P2) 聲(P1)
唐·白居易《琵琶行》詩:“東舟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年級字:有(P1) 聲(P1) 沒(P1) 氣(P1)
茅盾《林家鋪子》六:“林先生嘆了一口氣,過了一會兒,方纔有聲沒氣地說道:‘讓我死在那邊就是了……’”
年級字:吞(P3) 聲(P1) 飲(P2) 泣(P4)
年級字:下(P1) 氣(P1) 怡(P4) 聲(P1)
下氣:態度恭順:怡聲:聲音和悅。形容聲音柔和,態度恭順。
《禮記·內則》:“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
年級字:聲(P1) 希(P2) 味(P2) 淡(P2)
指平淡無奇,沒有什麼名聲。有曲高和寡,不爲人知之意。
清·蔣士銓《空谷香·哄箋》:“人間聲希味淡半世間,分明喚我返白雪。”
年級字:贊(P3) 聲(P1) 不(P1) 絕(P4)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七:“字勢飛舞,魏生讚不絕口。”
年級字:遁(P0) 跡(P2) 銷(P3) 聲(P1)
《舊唐書·韋嗣立傳》:“若任用無才,則有才之路塞,賢人君子所以遁跡銷聲,常懷嘆恨者也。”
年級字:聲(P1) 價(P5) 十(P1) 倍(P4)
唐·李白《與韓荊州書》:“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
年級字:氣(P1) 竭(P6) 聲(P1) 嘶(P0)
年級字:向(P1) 聲(P1) 背(P1) 實(P1)
聲:聲名,這裏指虛名;背:違背。指嚮往聲名,背離實際。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常人貴遠賤親,向聲背實;又患暗於自見,謂己爲賢。”
年級字:同(P1) 聲(P1) 一(P1) 辭(P5)
年級字:柔(P3) 聲(P1) 下(P1) 氣(P1)
年級字:大(P1) 放(P1) 悲(P3) 聲(P1)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九回:“少奶奶掩面大哭道:‘只是我的天唷!’說着大放悲聲。”
年級字:屏(P4) 氣(P1) 吞(P3) 聲(P1)
年級字:死(P3) 聲(P1) 淘(P2) 氣(P1)
年級字:附(P2) 影(P2) 附(P2) 聲(P1)
清·鈕琇《觚剩·惠士陳言》:“何意三春出作之時……始覺說癡說夢,無非附影附聲。”
年級字:隨(P3) 聲(P1) 附(P2) 和(P1)
和:聲音相應。自己沒有主見,別人怎麼說,就跟着怎麼說。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一回:“崇侯虎不過隨聲附和,實非本心。”
年級字:銷(P3) 聲(P1) 匿(P5) 跡(P2)
銷:通“消”,消失;匿:隱藏;跡:蹤跡。指隱藏起來,不公開露面。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錦江,然畏穎川知之,遂旅遊資中郡,銷聲斂跡,惟恐人知。”
年級字:口(P1) 口(P1) 聲(P1) 聲(P1)
克·石君寶《秋胡戲妻》第三折:“你也曾聽杜宇,他那裏口口聲聲,攛掇先生不如歸去。”
年級字:雅(P3) 雀(P3) 無(P2) 聲(P1)
年級字:附(P2) 耳(P1) 射(P2) 聲(P1)
清·錢謙益《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陵谷遷移,忘注蕪沒,郢書燕說,附耳射聲。”
年級字:擲(P4) 地(P1) 金(P1) 聲(P1)
年級字:鴉(P2) 鵲(P0) 無(P2) 聲(P1)
年級字:同(P1) 聲(P1) 相(P1) 應(P2)
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周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年級字:萬(P2) 籟(P0) 無(P2) 聲(P1)
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萬賴此俱寂,唯聞鐘磬音。”
年級字:有(P1) 聲(P1)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十二出:“他也是敝世兄,在復社中錚錚有聲,豈肯爲此?”
年級字:書(P1) 聲(P1) 朗(P3) 朗(P3)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三回:“ 走過鬧市,只聽那些居民人家,接二連三,莫不書聲朗朗。”
年級字:引(P2) 高(P1) 聲(P1)
引吭:放開嗓子。放開喉嚨,高聲歌唱。亦作“引吭高歌”、“囀喉高歌”。
倪匡《暗號之二》一:“這就是合該有事了,我由於酒興高,所以一路“引吭高聲”,唱的是“滿江紅”,從“怒髮衝冠”開始,進屋之後,剛好唱到“壯志飢餐胡虜肉”。”
年級字:遊(P2) 光(P1) 揚(P2) 聲(P1)
年級字:不(P1) 聲(P1) 不(P1) 響(P2)
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獨自低着頭不聲不響的,那一定是失敗者。”
年級字:空(P1) 谷(P2) 傳(P2) 聲(P1)
南朝梁·武帝《淨業賦》:“若空谷之應聲,似遊形之有影。”
年級字:聲(P1) 氣(P1) 相(P1) 求(P2)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
年級字:衆(P3) 犬(P1) 吠(P5) 聲(P1)
漢·應劭《風俗通·怪神·李君神》:“衆犬吠聲,因盲者得視,遠近翕赫,其下車騎常數千百,酒肉滂沲。”
年級字:虛(P4) 張(P2) 聲(P1) 勢(P3)
張:鋪張,誇大。假裝出強大的氣勢。指假造聲勢,藉以嚇人。
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淄青、恆冀兩道,與蔡州氣類略同,今聞討伐元濟,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闇弱,自保無暇,虛張聲勢,則必有之。”
年級字:聲(P1) 氣(P1) 相(P1) 通(P3)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一:“這相知有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知知音。”
年級字:聲(P1) 動(P1) 梁(P5) 塵(P2)
年級字:大(P1) 叫(P1) 一(P1) 聲(P1)
詞性:動詞
年級字:消(P1) 聲(P1) 滅(P3) 跡(P2)
《藝文類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負薪畫贊》:“禽巢欲遠,魚穴惟深,消聲滅跡,何必山林!”
年級字:作(P2) 金(P1) 石(P1) 聲(P1)
金石:鐘磬之類的樂器,聲音清脆優美。比喻文章優美,音調鏗鏘。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孫興公作《天台賦》成,以示範榮期雲:‘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
年級字:金(P1) 聲(P1) 玉(P1) 色(P1)
年級字:死(P3) 聲(P1) 活(P1) 氣(P1)
年級字:隨(P3) 聲(P1) 是(P1) 非(P2)
別人說是,自己也說是;別人說不是,自己也說不是。指毫無主見,一味盲從。
年級字:魚(P1) 帛(P0) 狐(P3) 聲(P1)
《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衆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
年級字:斂(P0) 聲(P1) 屏(P4) 息(P1)
抑制語聲和呼吸。形容畏懼、小心的樣子。同“斂聲屏氣”。
年級字:無(P2) 聲(P1) 無(P2) 臭(P3)
臭:氣味。沒有聲音,沒有氣味。比喻沒有名聲,不被人知道。
年級字:疾(P2) 聲(P1) 厲(P3) 色(P1)
疾:急速。說話急躁,臉色嚴厲。形容對人發怒說話時的神情。
年級字:正(P1) 色(P1) 厲(P3) 聲(P1)
明·方孝孺《王彪之》:“衆情疑懼方若鋒刃之迫膚,而能處之從容,正色厲聲決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年級字:掩(P4) 口(P1) 失(P2) 聲(P1)
明·馬愈《馬氏日抄·風異》:“衆聞予言,將以爲誕也,皆掩口失聲。”
年級字:不(P1) 聲(P1) 不(P1) 氣(P1)
周立波《山鄉鉅變》上一:“你們只想自己的愛人像舊式婦女一樣,百依百順,不聲不氣,來服侍你們。”
年級字:低(P2) 聲(P1) 下(P1) 氣(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三:“更瘦小低聲下氣,送暖偷寒,逢其所喜,避其所諱。”
年級字:擲(P4) 地(P1) 有(P1) 聲(P1)
金石:鐘磬之類的樂器,聲音清脆優美。比喻文章文辭優美,語言鏗鏘有力。
年級字:聲(P1) 淚(P2) 俱(P6) 下(P1)
《晉書·王彬傳》:“因勃然數敦曰:‘兄抗旌犯順,殺戮忠良,謀圖不軌,禍及門戶。’音辭慷慨,聲淚俱下。”
年級字:銷(P3) 聲(P1) 避(P4) 影(P2)
年級字:杜(P2) 口(P1) 吞(P3) 聲(P1)
《後漢書·曹節傳》:“羣公卿士,杜口吞聲,莫敢有言。”
年級字:諾(P4) 諾(P4) 連(P1) 聲(P1)
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三折:“閃的我孤孤另另,說的話誕誕鄧鄧,俺也曾輕輕喚着,躬躬前來,喏喏連聲。”
年級字:萬(P2) 賴(P3) 無(P2) 聲(P1)
唐朝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萬賴此俱寂,唯聞鐘磬音。”
年級字:名(P2) 聲(P1) 過(P1) 實(P1)
年級字:飲(P2) 氣(P1) 吞(P3) 聲(P1)
年級字:春(P1) 聲(P1) 已(P1) 遠(P1)
詞性:名詞
林海音作品。
年級字:鴉(P2) 雀(P3) 無(P2) 聲(P1)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四:“公曰:‘鴉去無聲,又何言聞?’”宋·蘇軾《絕句三首》:“天風吹雨入闌干,烏鵲無聲夜向闌。”
年級字:乳(P3) 聲(P1) 乳(P3) 氣(P1)
年級字:唯(P4) 唯(P4) 連(P1) 聲(P1)
年級字:金(P1) 聲(P1) 擲(P4) 地(P1)
年級字:附(P2) 聲(P1) 吠(P5) 影(P2)
清·王韜《洋務上》:“而附聲吠影者流,從而噓其焰,自惜不能置身在洋務中,而得躬逢其盛也。”
年級字:謬(P6) 採(P2) 虛(P4) 聲(P1)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6回:“制臺又謬採虛聲,拿他當作了一員能員,先委了他幾個好差使。”
年級字:騰(P3) 聲(P1) 飛(P1) 實(P1)
年級字:聲(P1) 應(P2) 氣(P1) 求(P2)
應:應和,共鳴;求:尋找。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出而萬物睹。”
年級字:怡(P4) 聲(P1) 下(P1) 氣(P1)
怡聲:聲音和悅;下氣:態度恭順。形容聲音柔和,態度恭順。
年級字:然(P2) 無(P2) 聲(P1)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那些眠鷗宿鷺,闃然無聲。”
年級字:雁(P3) 過(P1) 留(P2) 聲(P1)
元·馬致遠《漢宮秋》第四折:“見被你冷落了瀟湘暮景,更打動我邊塞離情。還說甚雁過留聲,那堪更瑤階夜永,嫌殺月兒明!”
年級字:甕(P0) 聲(P1) 甕(P0) 氣(P1)
年級字:吞(P3) 聲(P1) 飲(P2) 氣(P1)
年級字:名(P2) 聲(P1) 籍(P4) 甚(P4)
《史記·陸賈列傳》:“陸生以此遊漢廷公卿間,名聲籍甚。”
年級字:屏(P4) 聲(P1) 斂(P0) 息(P1)
《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漢·蔡邕《表賀錄換誤上章謝罪》:“臣邕怔營慚怖,屏氣累息,不知所自投處。”
年級字:不(P1) 聲(P1) 不(P1)
王汶石《新結識的夥伴》:“還在半個月前,張臘月隱隱聽說,南二社有個吳淑蘭的婦女隊長,在不聲不吭地跟她暗賽。”
年級字:忍(P1) 氣(P1) 吞(P3) 聲(P1)
忍氣:受了氣不發作;吞聲:不敢出聲。指受了氣勉強忍耐,有話不敢說出來。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從今後忍氣吞聲,再不敢嚎咷痛哭。”
年級字:鶴(P2) 唳(P0) 猿(P4) 聲(P1)
年級字:聲(P1) 嘆(P3) 氣(P1)
刁邁彭一面讓他起,一面故意做出~的樣子,說‘這是怎麼好!這是怎麼好!叫我怎麼對得起死的大哥!’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一回
年級字:雞(P1) 聲(P1) 鵝(P3) 鬥(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一回:“從今咱們兩個撂開手,省得雞聲鵝鬥,叫別人笑話。”
年級字:聲(P1) 動(P1) 樑(P5) 塵(P2)
年級字:好(P1) 聲(P1) 好(P1) 氣(P1)
年級字:先(P2) 聲(P1) 奪(P3) 人(P1)
《左傳·宣公十二年》:“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薄之也。”
年級字:兵(P3) 貴(P3) 先(P2) 聲(P1)
《史記·淮陰侯列傳》:“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
年級字:吞(P3) 聲(P1) 忍(P1) 氣(P1)
吞聲:不敢出聲;忍:忍耐。形容受了氣而勉強忍耐,不敢出聲。
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一折:“我只是吞聲忍氣,匿跡潛形。”
年級字:百(P1) 口(P1) 同(P1) 聲(P1)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時已亭午,小珠跌坐墳下,哭個不住。末後禿頭與跟人勸止,大衆百口同聲,小珠方停了哭,謝了善人村父老,就到禿頭家來。”
年級字:寂(P3) 然(P2) 無(P2) 聲(P1)
《淮南子·泰族訓》:“高宗諒暗,三年不言,四海之內寂然無聲;一言聲然,大動天下。”
年級字:燕(P2) 語(P1) 鶯(P4) 聲(P1)
鶯:黃鸝。燕子的話語,黃鸝的歌聲。原形容大好春光。後多形容年輕女子說笑的聲音。
元·關漢卿《金線池》楔子:“嫋娜復輕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語若流鶯聲似燕,丹青,燕語鶯聲怎畫成?”
年級字:聲(P1) 譽(P4) 鵲(P0) 起(P1)
年級字:金(P1) 聲(P1) 玉(P1) 潤(P4)
年級字:遺(P3) 聲(P1) 餘(P4) 價(P5)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神滅形消,遺聲餘價,亦猶蟬殼蛇皮、獸迒鳥跡耳,何預於死者,而聖人以爲名教乎?”
年級字:繪(P4) 聲(P1) 繪(P4) 影(P2)
清·蕭山湘靈子《軒亭冤》:“繪聲繪影樣翻新,描寫秋娘事事真。”
年級字:氣(P1) 斷(P3) 聲(P1) 吞(P3)
年級字:同(P1) 聲(P1) 同(P1) 氣(P1)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四回:“故小弟要進京裏尋個知己,代他幹營,好來任這海關監督,這時同聲同氣,纔好做事。”
年級字:貪(P3) 聲(P1) 逐(P4) 色(P1)
年級字:餘(P4) 聲(P1) 三(P1) 日(P1)
語出《列子·湯問》:“(韓娥)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
年級字:聲(P1) 色(P1) 狗(P2) 馬(P1)
聲:歌舞;色:女色;狗:養狗;馬:騎馬。形容剝削階級荒淫無恥的生活。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續黃梁》:“聲色狗馬,晝夜荒淫,國計民生,罔存念慮。”
年級字:怨(P3) 聲(P1) 載(P3) 道(P1)
載:充滿。怨恨的聲音充滿道路。形容人民羣衆普遍強烈不滿。
《詩比·大雅·生民》:“實覃實訏,厥聲載路。”《後漢書·李固傳》:“開門受賂,署用非次,天下紛然,怨聲滿道。”
年級字:吞(P3) 聲(P1) 忍(P1) 淚(P2)
年級字:泣(P4) 不(P1) 成(P1) 聲(P1)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盡夜哭泣,氣不屬聲。”
年級字:匿(P5) 跡(P2) 銷(P3) 聲(P1)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錦江,然畏穎川知之,遂旅遊資中郡,銷聲匿跡,惟恐人知。”
年級字:啞(P4) 口(P1) 無(P2) 聲(P1)
《再生緣》第三九回:“話說孟夫人聽了這些言語,只氣的啞口無聲。”
年級字:聲(P1) 如(P2) 洪(P3) 鐘(P2)
洪:大。形容說話或歌唱的聲音洪亮,如同敲擊大鐘似的。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二回:“憶胥目如閃電,聲如洪鐘。”
年級字:聲(P1) 振(P2) 屋(P1) 瓦(P2)
聲音把房子上的瓦都振動了。形容呼喊的聲音很宏大猛烈。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軍軍武安西,秦軍鼓譟勒兵,武安屋瓦盡振。”
年級字:鶯(P4) 聲(P1) 燕(P2) 語(P1)
鶯:黃鸝。燕子的話語,黃鸝的歌聲。原形容大好春光。後多形容年輕女子說笑的聲音。
元·關漢卿《金線池》楔子:“嫋娜復輕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語若流鶯聲似燕,丹青,燕語鶯聲怎畫成?”
年級字:惡(P3) 聲(P1) 惡(P3) 氣(P1)
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曾思懿:(半天在抑壓着自己的慍怒,現在不免顏色難看,惡聲惡氣地)去,要你去幹什麼?”
年級字:同(P1) 聲(P1) 相(P1) 求(P2)
年級字:吞(P3) 聲(P1) 飲(P2) 恨(P4)
語出南朝·樑·江淹《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年級字:裘(P0) 馬(P1) 聲(P1) 色(P1)
衣輕裘,乘肥馬,醉心歌舞,迷戀女色。謂貪圖享受,生活糜爛。
明·歸有光《宋史論贊·諸王總論》:“宋諸王鹹以文雅自飭,工筆札,喜《詩》《書》,不專溺於裘馬聲色之間,蓋其風流自上被之也。”
年級字:休(P1) 聲(P1) 美(P1) 譽(P4)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回:“陳留王協,聖德偉懋,規矩肅然;居喪哀慼,言不以邪;休聲美譽,天下所聞;宜承洪業,爲萬世統。”
年級字:吠(P5) 影(P2) 吠(P5) 聲(P1)
漢·王符《潛夫論·賢難》:“諺雲:‘一犬吠形,百犬吠聲’。”
年級字:隨(P3) 聲(P1) 趨(P4) 和(P1)
自己沒有主見,別人怎麼說,就跟着怎麼說。見“隨聲附和”。
年級字:亡(P2) 國(P1) 之(P2) 聲(P1)
年級字:風(P1) 聲(P1) 鶴(P2) 唳(P0)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四面楚歌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唐·房玄齡《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年級字:怪(P1) 聲(P1) 怪(P1) 氣(P1)
魯迅《二心集·宣傳與做戲》:“以關老爺、林妹妹自命,怪聲怪氣,唱來唱去,那就實在只好算是發熱昏了。”
年級字:埋(P2) 聲(P1) 晦(P0) 跡(P2)
年級字:蠅(P2) 聲(P1) 蛙(P2) 躁(P4)
蒼蠅、青蛙無休止地叫。比喻低劣的、無病呻吟的詩文。
清·錢謙益《〈範璽卿詩集〉序》:“今也生乎百世之下,欲以其蠅聲蛙躁,追配古人,儷然以李杜相命,浸假而膏脣拭舌,訾議其短長,蜉蝣撼大樹,斯可爲一笑已矣。”
年級字:鳥(P1) 聲(P1) 獸(P3) 心(P1)
年級字:擲(P4) 地(P1) 賦(P6) 聲(P1)
明·鄭若庸《玉玦記·赴試》:“腰印能如季士稀,恐擲地賦聲難比。”
年級字:聲(P1) 色(P1) 犬(P1) 馬(P1)
聲:歌舞;色:女色;犬:養狗;馬:騎馬。形容剝削階級荒淫無恥的生活方式。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續黃梁》:“聲色狗馬,晝夜荒淫,國計民生,罔存念慮。”
年級字:馳(P5) 聲(P1) 走(P1) 譽(P4)
明·袁宏道《欽叔陽秀才》:“三代而下,盡是此一種人,馳聲走譽,比善人有恆,更覺完美。”
年級字:喏(P1) 喏(P1) 連(P1) 聲(P1)
喏喏:答應的聲音。一聲接一聲地答應。形容十分恭順的樣子。
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三折:“閃的我孤孤另另,說的話誕誕鄧鄧,俺也曾輕輕喚着,躬躬前來,喏喏連聲。”
年級字:繪(P4) 聲(P1) 繪(P4) 色(P1)
把人物的聲音、神色都描繪出來了。形容敘述或描寫生動逼真。
清·朱庭珍《筱園詩話》卷一:“必使山情水性,因繪聲繪色而曲得其真;務期天巧地靈,借人工人第而華傳其妙。”
年級字:鏟(P6) 跡(P2) 銷(P3) 聲(P1)
《晉書·儒林傳論》:“若仲寧之清貞守道,抗志柴門;行齊之居室屢空,棲心陋巷;文博之漱流枕石,鏟跡銷聲;宣子之樂道安貧,弘風闡教;斯並通儒之高尚者也。”
年級字:槍(P2) 聲(P1) 刀(P1) 影(P2)
年級字:狗(P2) 馬(P1) 聲(P1) 色(P1)
良犬、駿馬、音樂、女色。泛指養狗、騎馬、聽歌、狎妓等剝削階級行樂的方式。借指窮奢極侈的享樂。
宋·張孝祥《宣州新建御書閣記》:“謂雖極天下之貴,而退朝燕息,從容娛樂者,獨在於是,狗馬聲色技巧之奉,不皇及也。”
年級字:鶴(P2) 唳(P0) 風(P1) 聲(P1)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爲王師已至。”
年級字:雛(P6) 鳳(P4) 清(P1) 聲(P1)
雛鳳:比喻優秀子弟;清聲:清越的鳴聲。比喻後代子孫更有才華。
唐·李商隱《寄韓冬郎兼長之員外》:“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年級字:聲(P1) 色(P1) 俱(P6) 厲(P3)
聲色:說話時的聲音和臉色;厲:嚴厲。說話時聲音和臉色都很嚴厲。
《晉書·明帝紀》:“(王)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會百官而問溫嶠日:‘皇太子何以德稱?’聲色俱厲,必欲使有言。”
年級字:聲(P1) 聞(P2) 過(P1) 情(P2)
年級字:歌(P1) 聲(P1) 繞(P3) 梁(P5)
繞:迴旋;樑:房屋的大梁。歌聲迴旋於房樑之間。形容歌聲優美動聽。
《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
年級字:書(P1) 聲(P1) 琅(P6+) 琅(P6+)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明季有書生獨行叢莽間,聞書聲琅琅,怪曠野那得有是。”
年級字:聲(P1) 情(P2) 並(P2) 茂(P4)
並:都;茂:草木豐盛的樣子,引伸爲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達的感情都很動人。
年級字:比(P1) 肩(P3) 齊(P2) 聲(P1)
《三國志·吳書·吾粲傳》:“雖起孤傲,與同郡陸遜、卜靜等比肩齊聲矣。”
年級字:力(P1) 竭(P6) 聲(P1) 嘶(P0)
刑野、羽山《平原游擊隊》:“何非力竭聲嘶地喊道:‘中隊長,我們自己跟自己打起來了。請你快下命令吧!’”
年級字:鼾(P6) 聲(P1) 如(P2) 雷(P3)
鼾聲:熟睡時發出的鼻息聲。形容睡得很深,鼾聲很大。
宋·沈括《夢溪筆談》第九章:“上使人微覘準所爲,而準方酣寢於中書,鼻息如雷。”
年級字:言(P1) 直(P1) 聲(P1)
讜言:公正的言論;直:正直的。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氣壯的言論。
唐·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墓誌銘序》:“(元稹)由校書郎拜左拾遺,不數月,讜言直聲動於朝廷。”
年級字:飛(P1) 聲(P1) 騰(P3) 實(P1)
《北史·周宗室傳論》:“其茂親則有魯衛、樑楚,其疏屬則有凡蔣、荊燕,鹹能飛聲騰實,不滅於百代之後。”
年級字:先(P2) 聲(P1) 後(P1) 實(P1)
詞性:副詞
成語聲:聲勢;實:實力。比喻先用聲勢挫折敵方士氣,然後交戰。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淮陰侯列傳》:“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
年級字:怯(P4) 聲(P1) 怯(P4) 氣(P1)
年級字:弛(P4) 聲(P1) 走(P1) 譽(P4)
明袁宏道《欽叔陽秀才》:“三代而下,盡是此一種人,弛聲走譽,比善人有恆,更覺完美。”
年級字:逐(P4) 影(P2) 尋(P3) 聲(P1)
《明史·外戚傳序》:“在廷諸臣好爲危言激論,汰如壽寧兄弟,庸駑如鄭國泰,已逐影尋聲,抨擊不遺餘力。”
年級字:銷(P3) 聲(P1) 匿(P5) 影(P2)
年級字:玉(P1) 振(P2) 金(P1) 聲(P1)
《梁書·徐勉傳》:“網羅經誥,玉振金聲,義貫幽微,理入神契。”唐˙楊炯《從弟去溢墓誌銘》:“至如白雪回光,清風度曲,崔亭伯真龍之氣,揚子云吐鳳之才,莫不玉振金聲,筆有餘力。”
年級字:哀(P4) 聲(P1) 嘆(P3) 氣(P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八:“終日價沒心沒想,哀聲嘆氣。”
年級字:吠(P5) 形(P2) 吠(P5) 聲(P1)
漢·王符《潛夫論·賢難》:“諺雲:‘一犬吠形,百犬吠聲’。”
年級字:一(P1) 吠(P5) 百(P1) 聲(P1)
明·何景明《上楊邃庵書》:“羣猜共怒,一吠百聲,持辯風起,發言雷同矣。”
年級字:假(P1) 譽(P4) 馳(P5) 聲(P1)
《舊唐書·薛登傳》:“比來舉薦,多不以才,假譽馳聲,互相推獎。”
年級字:默(P3) 不(P1) 作(P2) 聲(P1)
討論會上,大家都對提出的問題踊躍發表意見,而他卻一直~。
年級字:遺(P3) 聲(P1) 墜(P5) 緒(P4)
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卷一:“我朝唯納蘭公子,深入北宋唐奧。遺聲墜緒,二百年後,乃爲足下拾得,是何神術,欽佩欽佩!”
年級字:削(P3) 鐵(P3) 無(P2) 聲(P1)
年級字:大(P1) 音(P1) 希(P2) 聲(P1)
《老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王弼注:“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衆,故有聲者非大音也。”
年級字:嬌(P4) 聲(P1) 嬌(P4) 氣(P1)
魯迅《熱風·隨感錄二十五》:“窮人的孩子蓬頭垢面的在街上轉,闊人的孩子妖形妖勢嬌聲嬌氣的在家裏轉。”
年級字:聲(P1) 罪(P4) 致(P3) 討(P2)
年級字:有(P1) 聲(P1) 無(P2) 實(P1)
《魏書·李崇傳》:“今若基宇不修,仍同丘畎,即使高皇神享,闕於國陽,宗事之典,有聲無實,此臣子所以匪寧,億兆所以失望也。”
年級字:東(P1) 聲(P1) 西(P1) 擊(P3)
明·李東陽《喻戰送李永敷南歸》:“子知戰乎……神出鬼沒,東聲西擊,變化而無常者,用也。”
年級字:屏(P4) 聲(P1) 靜(P2) 氣(P1)
年級字:飲(P2) 泣(P4) 吞(P3) 聲(P1)
眼淚只能往肚裏流,不敢哭出聲來。形容受壓迫時,忍受痛苦,不敢公開表露。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九十八回:“瓊英知了這消息,如萬箭攢心,日夜吞聲飲泣,珠淚偷彈,思報父母之仇,時刻不忘。”
年級字:聲(P1) 嘶(P0) 力(P1) 竭(P6)
嘶:啞;竭:盡。嗓子喊啞,氣力用盡。形容竭力呼喊。
聞一多《賈島》:“眼看見前進也是枉然,不要說他們早已聲嘶力竭。”
年級字:一(P1) 口(P1) 一(P1) 聲(P1)
《金瓶梅詞話》第七回:“西門慶那裏肯,一口一聲只叫‘姑娘請受禮。’”
年級字:頌(P5) 聲(P1) 載(P3) 道(P1)
年級字:醜(P3) 聲(P1) 遠(P1) 播(P2)
《宋書·盧陵孝獻王義真傳》:“咸陽之酷,醜聲遠播。”
年級字:浮(P3) 聲(P1) 切(P2) 響(P2)
《宋書·謝靈運傳論》:“夫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生,則後須切響。”
年級字:歡(P1) 聲(P1) 雷(P3) 動(P1)
年級字:一(P1) 口(P1) 同(P1) 聲(P1)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六回:“因天時尚早,復到街上訪問本府政績,竟是一口同聲說好。”
年級字:有(P1) 聲(P1) 無(P2) 氣(P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一:“王祿多說了幾句話,漸漸有聲無氣,捱到黃昏,只有出的氣,沒有入的氣,嗚呼哀哉,伏維尚饗。”
年級字:繪(P4) 影(P2) 繪(P4) 聲(P1)
年級字:悲(P3) 聲(P1) 載(P3) 道(P1)
太平天國·洪秀全《誓師檄文》:“婦嘆童呼,悲聲載道;酷刑厚斂,怨氣沖天。”
年級字:隨(P3) 聲(P1) 吠(P5) 影(P2)
漢·王符《潛夫論·賢難》:“諺曰:一犬吠形,百犬吠聲。”
年級字:聲(P1) 色(P1) 貨(P2) 利(P2)
貨:指錢財;利:指私利。貪戀歌舞、女色、錢財、私利。泛指尋歡作樂和要錢等行徑。
年級字:異(P3) 口(P1) 同(P1) 聲(P1)
詞性:形容詞
同聲同氣不同的人的口說出相同的話。
不同的人的口說出相同的話。指大家說的、表達的得都一樣。
《宋書·庾炳之傳》:「伏復深思,只有愚滯,今之事蹟,異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測得物之數耳。」
年級字:不(P1) 動(P1) 聲(P1) 色(P1)
聲:言談;色:臉色。在緊急情況下,說話、神態仍跟平時一樣沒有變化。形容非常鎮靜。
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
年級字:百(P1) 千(P1) 聲(P1)
宋·歐陽修《畫眉鳥》詩:“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年級字:鬻(P0) 聲(P1) 釣(P3) 世(P1)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情采》:“諸子之徒,心非鬱陶,苟馳誇飾,鬻聲釣世,此爲文而造情也。”
年級字:斂(P0) 聲(P1) 匿(P5) 跡(P2)
年級字:英(P1) 聲(P1) 欺(P6) 人(P1)
明·李攀龍《〈唐詩選〉序》:“太白縱橫,往往強弩之末,間雜長語,英聲欺人耳。”
年級字:聲(P1) 氣(P1) 相(P1) 投(P3)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一:“這相知有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知知音。”
年級字:低(P2) 聲(P1) 啞(P4) 氣(P1)
《醒世恆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陳顏低聲啞氣答道:‘本縣知縣相公,在此拜方義士。’”
年級字:咳(P5) 聲(P1) 嘆(P3) 氣(P1)
《負曝閒談》第六回:“江裴度無法,只得咳聲嘆氣的出得行門,偏偏包車伕又不知去向,把他恨得跺腳。”
年級字:正(P1) 聲(P1) 雅(P3) 音(P1)
唐·皮日休《通玄子棲賓亭記》:“其正聲雅音,笙師之吹竽,邠人之鼓籥,不能過也。”
年級字:北(P1) 鄙(P5) 之(P2) 聲(P1)
年級字:言(P1) 爲(P2) 心(P1) 聲(P1)
言語是思想的反映,從一個人的話裏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漢·揚雄《法言·問神》:“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年級字:英(P1) 聲(P1) 茂(P4) 實(P1)
《隋書·於宣敏傳》:“盛業洪基,同天地之長久;英聲茂實,齊日月之照臨。”
年級字:人(P1) 聲(P1) 鼎(P5) 沸(P4)
鼎:古代煮食器;沸:沸騰。形容人羣的聲音吵吵嚷嚷,就象煮開了鍋一樣。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一日午後,劉方在店中收拾,只聽得人聲鼎沸。”
年級字:聲(P1) 東(P1) 擊(P3) 西(P1)
聲:聲張。指造成要攻打東邊的聲勢,實際上卻攻打西邊。是使對方產生錯覺以出奇制勝的一種戰術。
《淮南子·兵略訓》:“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剛,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強,爲之以歙而應之以張,將欲西而示之以東,……”唐·杜佑《通典·兵六》說:“聲言擊東,其實擊西。”
年級字:氣(P1) 忍(P1) 聲(P1) 吞(P3)
年級字:百(P1) 舌(P2) 之(P2) 聲(P1)
《淮南子·說山訓》:“人有多言者,猶百舌之聲;人有少言者,猶不脂之戶。”
年級字:金(P1) 聲(P1) 玉(P1) 服(P1)
年級字:同(P1) 聲(P1) 共(P1) 氣(P1)
清·李漁《蜃中樓·耳卜》:“我想世上的人,同聲共氣的也有,誰似我們兩個德性、才華,不爭分寸。”
年級字:聲(P1) 勢(P3) 浩(P4) 大(P1)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六回:“其實他們空着沒有一點事,也不見得怎麼爲患地方,不過聲勢浩大罷了。”
年級字:交(P1) 口(P1) 同(P1) 聲(P1)
年級字:金(P1) 聲(P1) 玉(P1) 振(P2)
以鍾發聲,以磬收韻,奏樂從始至終。比喻音韻響亮、和諧。也比喻人的知識淵博,才學精到。
《孟子·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年級字:消(P1) 聲(P1) 匿(P5) 影(P2)
語出《藝文類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負薪畫贊》:“禽巢欲遠,魚穴惟深,消聲滅跡,何必山林!”
年級字:狐(P3) 聽(P1) 之(P2) 聲(P1)
《水經注·河水一》引《述徵記》:“冰始合,車馬不敢過,要須狐行,雲此物善聽,冰下無水乃過,人見狐行方渡。”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狐之爲獸,又多猜疑,故聽河冰無流水聲,然後敢渡。”
年級字:消(P1) 聲(P1) 匿(P5) 跡(P2)
語出《藝文類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負薪畫贊》:“禽巢欲遠,魚穴惟深,消聲滅跡,何必山林!”
年級字:揣(P4) 骨(P2) 聽(P1) 聲(P1)
原指舊時相法的一種。不相其面,而摸其骨骼,聽其語聲,以判貴賤。後用以比喻牽強附會,妄加評判。
宋·彭乘《墨客揮犀》卷一:“又有觀畫而以手摸之,相傳以謂色不隱指者爲佳畫。此又耳鑑之下,謂之揣骨聽聲。”
年級字:衆(P3) 口(P1) 同(P1) 聲(P1)
年級字:聲(P1) 求(P2) 氣(P1) 應(P2)
應:應和,共鳴;求:尋找。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周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出而萬物睹。”
年級字:偷(P2) 聲(P1) 細(P1) 氣(P1)
年級字:無(P2) 聲(P1) 無(P2) 息(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
成語見不到任何動態。
年級字:歌(P1) 聲(P1) 繞(P3) 樑(P5)
繞:迴旋;梁:房屋的大樑。歌聲迴旋於房梁之間。形容歌聲優美動聽。
《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樑欐,三日不絕。”
年級字:大(P1) 張(P2) 聲(P1) 勢(P3)
《宋史·李師中傳》:“今修築必廣發兵,大張聲勢。”
年級字:聲(P1) 威(P3) 大(P1) 震(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回:“將軍功績已成,聲威大震。”
年級字:靡(P0) 靡(P0) 之(P2) 聲(P1)
《南史·宋紀中·前廢帝》:“事畢,將奏靡靡之聲。”
年級字:聲(P1) 振(P2) 林(P1) 木(P1)
《列子·湯問》:“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年級字:言(P1) 為(P2) 心(P1) 聲(P1)
言語是思想的反映,從一個人的話裡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漢·揚雄《法言·問神》:“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年級字:藻(P4) 飛(P1) 聲(P1)
掞:發舒;藻:辭藻;飛:飛揚;聲:聲譽。指施展文才,聲譽遠揚。
唐·蕭穎士《贈韋司業書》:“今朝野之際,文場至廣,掞藻飛聲,森然林植。”
年級字:聲(P1) 名(P2) 狼(P2) 藉(P6)
年級字:屏(P4) 聲(P1) 息(P1) 氣(P1)
《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年級字:銷(P3) 聲(P1) 斂(P0) 跡(P2)
年級字:不(P1) 露(P2) 聲(P1) 色(P1)
聲:說話的聲音;色:臉上的表情。心裏的打算不在說話和臉色上顯露出來。
《資治通鑑·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好以甘言啗人,而陰中傷之,不露辭色。”
年級字:沉(P2) 聲(P1) 靜(P2) 氣(P1)
冰心《到青龍橋去》:“他沉聲靜氣的問:‘你是那裏的,要往那裏去?’”
年級字:無(P2) 聲(P1) 無(P2) 色(P1)
年級字:有(P1) 聲(P1) 有(P1) 色(P1)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一:“寫月有聲有色如此,後人復何着筆耶?”
年級字:聞(P2) 聲(P1) 相(P1) 思(P2)
《鬼谷子·內揵》:“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不御,遙聞聲而相思。”
年級字:聲(P1) 音(P1) 笑(P1) 貌(P2)
年級字:飲(P2) 恨(P4) 吞(P3) 聲(P1)
飲恨:強忍怨恨;吞聲:哭泣而不敢出聲。形容忍恨含悲,不敢表露。
南朝梁·江淹《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年級字:斂(P0) 聲(P1) 屏(P4) 氣(P1)
斂:收入束;屏:抑止。抑制語聲和呼吸。形容畏懼、小心的樣子。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如此,這個者是誰,這樣放誕無禮。”
年級字:逐(P4) 影(P2) 吠(P5) 聲(P1)
宋·陳善《捫蝨新話·唐宋文章皆三變末流不免有弊》:“至今學文之家,又皆逐影吠聲,未嘗有公論,實不見古人用心處,予每爲之太息。”
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 tóng qì xiāng qiú
年級字:同(P1) 聲(P1) 相(P1) 應(P2) ,(P1) 同(P1) 氣(P1) 相(P1) 求(P2)
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
yīng qí míng yǐ qiú qí yǒu shēng
年級字:其(P2) 鳴(P4) 矣(P0) ,(P1) 求(P2) 其(P2) 友(P1) 聲(P1)
嚶:鳥鳴聲。鳥兒在嚶嚶地鳴叫,尋求同伴的應聲。比喻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qiān chuí dǎ luó yī chuí dìng shēng
年級字:千(P1) 打(P1) 鑼(P4) ,(P1) 一(P1) 定(P1) 聲(P1)
比喻在衆說紛紜的情況下發表決定性的意見。同“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yī quǎn fèi xíng bǎi quǎn fèi shēng
年級字:一(P1) 犬(P1) 吠(P5) 形(P2) ,(P1) 百(P1) 犬(P1) 吠(P5) 聲(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比喻沒有主見,只是跟隨或附和他人。
一犬吠形: 一隻狗遠看到移動的影子或形體便吠起來。
百犬吠聲: 多隻狗吠起來。
指一隻狗遠看到移動的影子或形體便吠起來,多隻狗因為聽到吠聲之後便一起吠起來。
比喻沒有主見,只是跟隨或附和他人。
吠:狗叫;形:影子。一隻狗看到影子叫起來,很多狗也跟着亂叫。比喻不瞭解事情真相,隨聲附和。
漢.王符《潛夫論.賢難》:「諺曰:『一犬吠形,百犬吠聲。』世之疾此,固久矣哉。吾傷世之不察真偽之情也。」
fēng shēng hè lì cǎo mù jiē bīng
年級字:風(P1) 聲(P1) 鶴(P2) 唳(P0) ,(P1) 草(P1) 木(P1) 皆(P3) 兵(P3)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爲王師已至。”
yī shǒu dú pāi suī jí wú shēng
年級字:一(P1) 手(P1) 獨(P4) 拍(P1) ,(P1) 雖(P2) 疾(P2) 無(P2) 聲(P1)
疾:急速,猛烈。比喻一個人或單方面的力量難以辦事。
《韓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rú wéi qí shēng rú jiàn qí rén
年級字:如(P2) 聞(P2) 其(P2) 聲(P1) ,(P1) 如(P2) 見(P1) 其(P2) 人(P1)
象聽到他的聲音,象見到他本人一樣。形容對人物的刻畫和描寫非常生動逼真。
唐·韓愈《獨孤申叔哀辭》:“濯濯其英,曄曄其光,如聞其聲,如見其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