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én
年級字:聞(P2)
詞性:副詞
文言文字詞,
姓氏從「門」、從「耳」以聽之形。
聽到的聲音:聽聞、聞訊、不聞不問、聞雞起舞、所見所聞、聞所未聞、百聞不如一見、聞風響應。
聽到的消息:新聞、傳聞、趣聞、見聞、天下奇聞、博學多聞。
有名望、聲譽:不求聞達、聲聞、令聞。
用鼻子嗅氣味:你聞到這是什麼氣味嗎?
【姓氏】宋代: 聞見。
《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唐.李白〈贈孟浩然〉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文選.王襃.四子講德論》:「俚人不識,寡見尟聞。」
《韓非子.十過》:「共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聞酒臭而還。」
míng wén
Wú wén
年級字:無(P2) 聞(P2)
詞性:動詞
1.沒有名聲;沒有成名
例:默默無聞
2.指耳聾
例:耳無聞,目無見
nán wén
wén jiàn
wén de
年級字:聞(P2) 得(P1)
詞性:動詞
1.聽說。
《水滸傳》第五八回:“我也曾聞得史進大名,若得吾師去請他來,最好。”《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回:“聞得他做了官,便都投奔他去做官親。”
2.嗅到。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九:“小姐聞得藥草之香,已自心中爽快。”
ěr wén
suǒ wén
hǎo wén
qí wén
wénguò
chuán wén
年級字:傳(P2) 聞(P2)
詞性:形容詞
傳說,
聽說,
據說,
風聞1.聽到流傳。
2.通過多人才了解。
3.輾轉流傳的消息。
Wèi wén
年級字:港(P3) 聞(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香港的新聞報導。
港: 香港。
聞: 新聞報導。
wén míng
jìn wén
wén dào
年級字:聞(P2) 到(P1)
詞性:動詞
常用口語常用口語:
1. 可以用作 耳朵「聽聞」到一些信息。
2. 或鼻子「聞」到一些氣味。
wén fēng
jiàn wén
xīn wén
年級字:新(P1) 聞(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時事報社、通訊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報導的消息。
泛指社會上最近發生的事情;報社、通訊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報導的消息。
wén shēng
wén xùn
wén dá
yào wén
wén wén
chǒu wén
wén suǒ
年級字:聞(P2) 所(P2)
詞性:助詞
用於:聞所未聞。
聞:聽到。聽到了從來沒有聽到過的事。形容事物新奇罕見。
shàng wén
tīng wén
年級字:博(P4) 聞(P2) 強(P2) 記(P1)
《荀子·解蔽》:“博聞強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年級字:慘(P3) 不(P1) 忍(P1) 聞(P2)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一回:“一時哀號之聲,慘不忍聞。”
年級字:逸(P6) 聞(P2) 瑣(P6) 事(P1)
語出《四庫全書總目·地理三·武林舊事》:“此十卷本,乃從毛氏汲古閣元版傳鈔,首尾完具,其間逸聞軼事,皆可以備考稽。”
年級字:不(P1) 相(P1) 聞(P2) 問(P1)
《漢書·嚴助傳》:“於是拜爲會稽太守。數年,不聞問。
年級字:異(P3) 聞(P2) 傳(P2) 說(P1)
年級字:充(P2) 耳(P1) 不(P1) 聞(P2)
年級字:聞(P2) 名(P2) 喪(P5) 膽(P3)
聽見名字就嚇破了膽。形容威名很大,使人聽到即甚爲恐懼。
年級字:詬(P0) 如(P2) 不(P1) 聞(P2)
詬:辱罵。被人辱罵卻好象沒有聽見一樣,不動聲色,形容寬宏大量,有涵養。
年級字:聞(P2) 所(P2) 不(P1) 聞(P2)
年級字:博(P4) 聞(P2) 多(P1) 識(P2)
博:廣博;聞:見聞;識:學識。知識豐富,見聞廣博。
《魏書·李業興傳》:“博聞多識,萬門千戶,所宜訪詢。”
年級字:聞(P2) 風(P1) 而(P1) 興(P2)
年級字:逸(P6) 聞(P2) 趣(P3) 事(P1)
語出《四庫全書總目·地理三·武林舊事》:“此十卷本,乃從毛氏汲古閣元版傳鈔,首尾完具,其間逸聞軼事,皆可以備考稽。”
年級字:聞(P2) 風(P1) 響(P2) 應(P2)
年級字:聞(P2) 名(P2) 遐(P6) 邇(P6)
年級字:耳(P1) 聞(P2) 目(P1) 睹(P5)
《資治通鑑·唐紀睿宗景雲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年級字:寂(P3) 寂(P3) 無(P2) 聞(P2)
清·錢學倫《語新》上卷:“雖與予居不遠,幾年來寂寂無聞。”
年級字:聞(P2) 風(P1) 喪(P5) 膽(P3)
喪膽:嚇破了膽。聽到風聲,就嚇得喪失的勇氣。形容對某種力量非常恐懼。
年級字:名(P2) 聞(P2) 遐(P6) 邇(P6)
年級字:聞(P2) 聲(P1) 相(P1) 思(P2)
《鬼谷子·內揵》:“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不御,遙聞聲而相思。”
年級字:博(P4) 學(P1) 多(P1) 聞(P2)
《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荀子·修身》:“多聞曰博。”
年級字:臭(P3) 不(P1) 可(P1) 聞(P2)
唐·柳宗元《東海若》:“刳而振其犀以嬉,取海水雜糞壤蟯 而實之,臭不可當也。”
年級字:強(P2) 記(P1) 博(P4) 聞(P2)
年級字:不(P1) 相(P1) 問(P1) 聞(P2)
年級字:古(P1) 奇(P2) 聞(P2)
亙古:從古代到現代;奇:稀有不常見的。從古到今很少聽到或見到的事情。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從來稀有,亙古奇聞。”
年級字:束(P2) 教(P1) 管(P2) 聞(P2)
年級字:聞(P2) 風(P1) 而(P1) 至(P1)
年級字:聞(P2) 風(P1) 遠(P1) 遁(P0)
風:風聲,消息;遠遁:遠逃。聽到一點風聲就逃得遠遠的。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賈似道打聽得蒙古有事北歸,鄂州圍解,遂將議和稱臣納幣之事瞞過不提,上表誇張己功。只說蒙古俱己威名,聞風遠遁。”
年級字:遺(P3) 聞(P2) 事(P1)
宋·周密《武林舊事》:“此十卷之本,乃從毛氏汲古閣之版傳抄。首尾完其,其間遺聞軼事,皆可備考稽。”
年級字:如(P2) 是(P1) 我(P1) 聞(P2)
如是:指佛經經文內容如此;我聞:阿難自稱我聞之於佛。佛教傳說,後爲佛經開卷語。
《佛地經論》一:“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
年級字:朝(P3) 聞(P2) 夕(P1) 死(P3)
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
年級字:聞(P2) 厭(P2) 見(P1)
唐·韓愈《燕喜亭記》:“宜其于山水飫聞而厭見也。”
年級字:雞(P1) 犬(P1) 相(P1) 聞(P2)
先秦·李耳《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年級字:一(P1) 聞(P2) 千(P1) 悟(P4)
《景德傳燈錄·汾州大達無業國師》:“得大總持,一聞千悟。”
年級字:沒(P1) 無(P2) 聞(P2)
《晉書·羊祜傳》:“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
年級字:晉(P5) 惠(P2) 聞(P2) 蛙(P2)
語出《晉書·惠帝記》:晉惠帝昏庸愚昧,嘗在華林園聽到蛙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爲官乎?私乎?”及天下大荒亂,百姓餓死,曰:“何不食肉糜?”
年級字:聞(P2) 融(P3) 敦(P5) 厚(P2)
年級字:耳(P1) 聞(P2) 目(P1) 見(P1)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夫信謗之徵,有如影響;耳聞目見,其事已多,或乃精誠不深,業緣未感,時儻差闌,終當或報耳。”
年級字:寡(P4) 見(P1) 鮮(P2) 聞(P2)
年級字:直(P1) 諒(P3) 多(P1) 聞(P2)
直:正直;諒:信實;多聞:學識淵博。爲人正直信實,學識廣博。
《論語·季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也。”
年級字:博(P4) 物(P1) 洽(P6) 聞(P2)
《漢書·司馬遷傳》:“以遷之博物洽聞,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極刑,幽而發憤,書亦信矣。”
年級字:雞(P1) 犬(P1) 不(P1) 聞(P2)
年級字:事(P1) 遺(P3) 聞(P2)
劉師培《論說部與文學之關係》:“故單辭只義,軼事遺聞,鹹筆之於書,以冀流傳久遠。”
年級字:古(P1) 新(P1) 聞(P2)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從來稀有,亙古新聞。”
年級字:駭(P0) 人(P1) 聽(P1) 聞(P2)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南通一巷,謂之界身,並是金銀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
年級字:聽(P1) 而(P1) 不(P1) 聞(P2)
《老子》第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希。”《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年級字:聞(P2) 風(P1) 而(P1) 逃(P2)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只要望見土匪的影子,早已聞風而逃。”
年級字:單(P2) 見(P1) 淺(P3) 聞(P2)
宋邵博《聞見後錄》卷二四:“其末年所以爲天下後世慮者,未易爲單見淺聞者道也。”
年級字:博(P4) 物(P1) 多(P1) 聞(P2)
《後漢書·周榮傳》:“蘊櫝古今,博物多聞,《三墳》之篇,《五集》之策,無所不覽。”
年級字:淺(P3) 見(P1) 寡(P4) 聞(P2)
淺見:膚淺的見解;寡聞:聽到的很少。形容見聞不廣,所知不多。
《史記·五帝本紀贊》:“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爲淺見寡聞道也。”
年級字:廣(P2) 見(P1) 洽(P6) 聞(P2)
唐·楊炯《百泉縣令李楚才神道碑》:“雄才壯思,首九奏而和八音;廣見洽聞,披五年車而誦三篋。”
年級字:獨(P4) 學(P1) 寡(P4) 聞(P2)
獨學:指自學而無以指導切磋。獨自學習,無人切磋,則孤陋寡聞。形容孤偏鄙陋,見聞不多。
年級字:昧(P6) 死(P3) 以(P1) 聞(P2)
昧:冒。聞:使聽到。冒着死罪來稟告您。表示謹慎惶恐。
《史記·趙世家》:“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昧死以聞!”
年級字:聞(P2) 雷(P3) 失(P2) 箸(P0)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年級字:洽(P6) 聞(P2) 強(P2) 記(P1)
《孔叢子·嘉言》:“[孔仲尼]躬履謙讓,洽聞強記。”
年級字:先(P2) 斷(P3) 後(P1) 聞(P2)
年級字:所(P2) 見(P1) 所(P2) 聞(P2)
宋·王安石《慈溪縣學記》:“則士朝夕所見所聞,無非所以治天下國家之道。”
年級字:遐(P6) 邇(P6) 聞(P2) 名(P2)
江西景德鎮的瓷器質地優良,工藝精美,一向遐邇聞名。
年級字:聞(P2) 所(P2) 未(P1) 聞(P2)
聞:聽到。聽到了從來沒有聽到過的事。形容事物新奇罕見。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未聞。”
年級字:目(P1) 睹(P5) 耳(P1) 聞(P2)
《資治通鑑·唐紀睿宗景雲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年級字:久(P1) 聞(P2) 大(P1) 名(P2)
聞:聽到。早就聽到對方的盛名。多用作初見面時的客套話。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晚生久聞大名,如雷貫耳。”
年級字:博(P4) 聞(P2) 強(P2) 識(P2)
《荀子·解蔽》:“博聞強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年級字:遐(P6) 爾(P6) 聞(P2) 名(P2)
年級字:朝(P3) 聞(P2) 夕(P1) 改(P2)
《晉書·周處傳》:“古人貴朝聞夕改。君前塗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憂名之不彰?”
年級字:聲(P1) 聞(P2) 過(P1) 情(P2)
年級字:鴉(P2) 雀(P3) 無(P2) 聞(P2)
宋·蘇軾《絕句三首》:“天風吹雨入闌干,烏鵲無聲夜向闌。”
年級字:駭(P0) 人(P1) 聞(P2) 見(P1)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
年級字:驚(P2) 見(P1) 駭(P0) 聞(P2)
清·劉大櫆《與王君書》:“以故凡厥所有,皆與世齟齬,只可自娛,不堪共質。間嚐出以示人,驚見駭聞,非怒則笑。”
年級字:聞(P2) 廢(P4) 食(P1)
聽到有人吃飯噎了一下,自己就連飯也不吃了。比喻因爲怕出問題,索性不幹。
年級字:碌(P4) 碌(P4) 無(P2) 聞(P2)
宋·秦觀《李狀元墓銘》:“君以諸生崛興,名動海內,其視碌碌無聞而歿者,亦可以無憾。”
年級字:兵(P3) 聞(P2) 拙(P5) 速(P3)
年級字:聳(P4) 人(P1) 聽(P1) 聞(P2)
聳:驚動。誇大或捏造事實,使人聽了感到驚異或震動。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五回:“比較那史冊上的朱雲請劍,李膺破柱,更足聳人聽聞。”
年級字:聽(P1) 遠(P1) 聞(P2)
唐·姚思廉《梁書·武帝紀中》:“庶以矜隱之念,昭被四方,逖聽遠聞,事均親覽。”
年級字:博(P4) 學(P1) 洽(P6) 聞(P2)
《晉書·荀顗傳》:“性至孝,總角知名,博學洽聞,理思周密。”
年級字:區(P2) 聞(P2) 見(P1)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朱笥河》:“後學小生,區聞陬見,不得而妄議已。”
年級字:沒(P1) 世(P1) 無(P2) 聞(P2)
年級字:聞(P2) 過(P1) 則(P3) 喜(P1)
過:過失;則:就。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表示歡迎和高興。指虛心接受意見。
年級字:款(P5) 學(P1) 寡(P4) 聞(P2)
年級字:耳(P1) 聞(P2) 則(P3) 誦(P4)
《晉書·苻融載記》:“融聰辯明慧,下筆成章,至於談玄論道,雖道安無以出之。耳聞則誦,過目不忘,時人擬之王粲。”
年級字:寡(P4) 見(P1) 少(P1) 聞(P2)
年級字:厭(P2) 聞(P2) 聽(P1)
宋·曾鞏《送江任序》:“既已得其所處之樂,而厭聞飫聽其人民之事,而江君又有聰明敏急之材。”
年級字:聞(P2) 雞(P1) 起(P1) 舞(P3)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年級字:遺(P3) 聞(P2) 瑣(P6) 事(P1)
指前代或前人遺留下來而少爲人知的傳聞,多指不見於正式記載的。同“遺聞逸事”。
蠡勺居士《〈昕夕閒談〉小序》:“本以存昔日之遺聞瑣事,以附於稗官野史,使避世者亦可考見世事而已。”
年級字:有(P1) 聞(P2) 必(P2) 錄(P2)
聞:聽到的;錄:記錄。聽到什麼,不管對不對,全都記錄下來。
清·張春帆《宦海》第十一回:“不過照着有聞必錄的例兒,姑且的留資談助。”
年級字:曠(P5) 古(P1) 未(P1) 聞(P2)
《詩經·周頌·敬之》孔穎達疏:“人臣而代天子,曠世也所罕聞。”
年級字:傳(P2) 聞(P2) 異(P3) 辭(P5)
傳聞:原指久遠的事,後指聽來的傳說;異辭:原指措詞有所不同,後指說法不一致。指傳說不一致。
《公羊傳·隱公元年》:“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年級字:默(P3) 默(P3) 無(P2) 聞(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默: 不説話、不作聲。
無: 沒有。
聞: 新聞、見聞、聽聞。
指沒有人認識、沒有知名聲度。
《晉書·祖納傳》:“僕雖無無,非志不立,故疾沒世而無聞焉。”
年級字:逸(P6) 聞(P2) 事(P1)
《四庫全書總目·地理三·武林舊事》:“此十卷本,乃從毛氏汲古閣元版傳鈔,首尾完具,其間逸聞軼事,皆可以備考稽。”
年級字:不(P1) 聞(P2) 不(P1) 問(P1)
聞:聽。人家說的不聽,也不主動去問。形容對事情不關心。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六回:“也不想想朝廷家平空的丟了一個太守,也就不聞不問,焉有是理。”
年級字:博(P4) 聞(P2) 強(P2) 志(P2)
年級字:耳(P1) 聞(P2) 目(P1) 擊(P3)
宋·劉克莊《後村全集·回劉汀州書》:“僕不佞,於世之傑士仁人,……皆耳聞目擊,一旦因賢嗣顯揚之請,遂得附名驥尾,以詔不朽,豈非幸歟!”
年級字:聞(P2) 寵(P3) 若(P3) 驚(P2)
猶言受寵若驚。因爲得到寵愛或賞識而又高興,又不安。
年級字:前(P1) 古(P1) 未(P1) 聞(P2)
年級字:聞(P2) 風(P1) 遠(P1) 揚(P2)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賈似道打聽得蒙古有事北歸,鄂州圍解,遂將議和稱臣納幣之事瞞過不提,上表誇張己功。只說蒙古俱己威名,聞風遠遁。”
年級字:聞(P2) 風(P1) 破(P2) 膽(P3)
聽到一點風聲就嚇破了膽。形容對某種力量的極度惶恐。
年級字:駭(P0) 人(P1) 聞(P2) 聽(P1)
《豆棚閒話·小乞兒真心孝義》:“[吳賢]忽一日仰天而嘆,說出一句駭人聞聽之言,道人生天地間,上不做玉皇大帝,下情願做卑田乞兒,若做個世上不沉不浮,可有可無之人,有何用處?”
年級字:博(P4) 洽(P6) 多(P1) 聞(P2)
《後漢書·杜林傳》:“林從竦受學,博洽多聞,時稱通儒。”
年級字:多(P1) 聞(P2) 強(P2) 記(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天台韶國師法嗣》:“杭州九曲觀音院慶祥禪師,餘杭人也,辯才冠衆,多聞強記,時天台人推爲傑出。”
年級字:孤(P3) 陋(P5) 寡(P4) 聞(P2)
年級字:腥(P4) 聞(P2) 在(P1) 上(P1)
腥聞:原指酒肉的腥味,引伸爲醜惡的名聲。比喻醜名遠揚。
年級字:前(P1) 所(P2) 未(P1) 聞(P2)
宋·周密《齊東野語·黃婆》:“此事前所未聞,是知窮荒絕檄,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未可以見聞所未及,遂以爲誕也。”
年級字:遐(P6) 邇(P6) 著(P2) 聞(P2)
年級字:不(P1) 問(P1) 不(P1) 聞(P2)
聞:聽。人家說的不聽,也不主動去問。形容對事情不關心。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所以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處於膏樑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問不聞,惟知恃親養子。”
年級字:沒(P1) 沒(P1) 無(P2) 聞(P2)
《晉書·祖納傳》:“僕雖無無,非志不立,故疾沒世而無聞焉。”
年級字:先(P2) 行(P1) 後(P1) 聞(P2)
比喻未經請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實,然後再向上級報告。
《後漢書·酷吏列傳》:“故臨民之職,專事威斷,族滅奸軌,先行後聞。”
年級字:仁(P3) 心(P1) 仁(P3) 聞(P2)
《孟子·離婁上》:“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年級字:舉(P2) 世(P1) 聞(P2) 名(P2)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但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
年級字:喜(P1) 聞(P2) 樂(P2) 見(P1)
年級字:目(P1) 擊(P3) 耳(P1) 聞(P2)
《資治通鑑·唐紀睿宗景雲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年級字:不(P1) 求(P2) 聞(P2) 達(P1)
年級字:強(P2) 識(P2) 博(P4) 聞(P2)
年級字:聞(P2) 一(P1) 知(P1) 二(P1)
《論語·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年級字:杳(P0) 不(P1) 可(P1) 聞(P2)
年級字:聞(P2) 風(P1) 而(P1) 起(P1)
聞:聽到;風:風聲,消息。一聽到風聲,就立刻起來響應。
宋·陳亮《祭趙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聞風而起。”
年級字:望(P2) 聞(P2) 問(P1) 切(P2)
中醫用語。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問;指詢問症狀;切;指摸脈象。合稱四診。
年級字:博(P4) 聞(P2) 辯(P3) 言(P1)
博:多。聞:傳聞。辯言:巧言。形容道聽途說,似是而非的言論。
年級字:寡(P4) 聞(P2) 少(P1) 見(P1)
漢·揚雄《法言·吾子》:“寡聞則無約也,寡見則無卓也。”
年級字:一(P1) 無(P2) 所(P2) 聞(P2)
但此處卻~,我看這事情大約已經過去了。 ★魯迅《致章廷謙》
年級字:聞(P2) 一(P1) 知(P1) 十(P1)
《論語·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年級字:目(P1) 見(P1) 耳(P1) 聞(P2)
年級字:瞭(P6) 然(P2) 無(P2) 聞(P2)
年級字:聞(P2) 遺(P3) 事(P1)
世人不大知道的事蹟和傳說。多指不見於正式記載的。同“軼事遺聞”。
姚華《曲海一勺·駢史上》:“及於唐宋,其體益滋,稗則爲山,說則爲海,軼聞遺事,雜然著已。”
年級字:殫(P0) 見(P1) 洽(P6) 聞(P2)
殫:盡,完全;洽:廣博。該見的都見過了,該聽的都聽過了。形容見多識廣,知識淵博。
年級字:置(P3) 若(P3) 罔(P0) 聞(P2)
置:放,擺;若:好象。放在一邊,好象沒有聽見似的。指不予理睬。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寧榮兩府上下內外人等,莫不置若罔聞,獨有寶玉~。”
年級字:遺(P3) 聞(P2) 逸(P6) 事(P1)
指前代或前人遺留下來而少爲人知的傳聞,多指不見於正式記載的。
魯迅《南腔北調集·題記》:“然而只有這一本,雖然淺薄,卻還藉此存留一點遺聞逸事。”
年級字:曠(P5) 古(P1) 奇(P2) 聞(P2)
曠古:自古所沒有的。自古以來從未聽到過的奇異事情。
年級字:覽(P4) 聞(P2) 辯(P3) 見(P1)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紀策考》:“爲人覽聞辯見,目達耳通,諸事無所不知。”
年級字:多(P1) 聞(P2) 闕(P6+) 疑(P3)
聞:聽;闕疑:有疑問的地方要保留。雖然見多識廣,有不懂之處,還應存有疑問。指謙虛謹慎的治學態度。
春秋·魯·孔丘《論語·爲政》:“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年級字:杜(P2) 耳(P1) 惡(P3) 聞(P2)
《舊五代史·唐書·末帝紀中》:“懷忠抱直之人,虛心謁見;便佞詭隨之說,杜耳惡聞。”
年級字:聞(P2) 風(P1) 而(P1) 動(P1)
宋·陳亮《祭趙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聞風而起。”
年級字:千(P1) 古(P1) 奇(P2) 聞(P2)
好古主人《趙太祖三下南唐》第四十五回:“今朕作主,準賜婚配。花之慈母亦無不俯依之理,況又與前四少將御侄等撮合,如出一轍。更見姻緣相配出於千古奇聞也。”
年級字:洽(P6) 博(P4) 多(P1) 聞(P2)
明俞弁《逸老堂詩話》卷下:“玄敬當時最以洽博多聞稱,不知何所據而云然。”
年級字:聞(P2) 名(P2) 不(P1) 如(P2) 見(P1) 面(P1)
《北史·列女傳》:“吾聞聞名不如見面,小人未見禮教,何足責哉。”
年級字:耳(P1) 聞(P2) 不(P1) 如(P2) 目(P1) 見(P1)
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年級字:耳(P1) 聞(P2) 不(P1) 如(P2) 面(P1) 見(P1)
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年級字:傳(P2) 聞(P2) 不(P1) 如(P2) 親(P1) 見(P1)
《後漢書·馬援傳》:“臣愚以爲傳聞不如親見,視景(影)不如察形。”
年級字:百(P1) 聞(P2) 不(P1) 如(P2) 一(P1) 見(P1)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意料不到的反應,稱讚或表達一種敬意。
「百聞」聽得很多次。
「不如」比不上,不及。
「一見」親眼見到一次。
意料不到的反應,稱讚或表達一種敬意。
《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遙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年級字:千(P1) 聞(P2) 不(P1) 如(P2) 一(P1) 見(P1)
《陳書·蕭摩訶傳》:“安都謂摩訶曰:‘卿驍勇有名,千聞不如一見。’”
年級字:朝(P3) 聞(P2) 道(P1) 夕(P1) 死(P3) 可(P1) 矣(P0)
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
ān yú gù sú nì yú jiù wén
年級字:安(P1) 於(P2) 故(P1) 俗(P2) ,(P1) 溺(P3) 於(P2) 舊(P2) 聞(P2)
俗:習俗。溺:沉溺,陷入。拘守於老習慣,侷限於舊見聞。形容因循守舊,安於現狀。
《史記·商君列傳》:“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
ěr wén shì xū yǎn guān wéi shí
年級字:耳(P1) 聞(P2) 是(P1) 虛(P4) ,(P1) 眼(P1) 觀(P2) 爲(P2) 實(P1)
親自聽到的還不足爲信,只有親眼看到的纔是真實可靠的。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九回:“‘耳聞是虛,眼觀爲實’,叔叔此時,且不要過於取笑侄女,請再去一訪,……那時再來取笑侄女,卻也不遲。”
rú wéi qí shēng rú jiàn qí rén
年級字:如(P2) 聞(P2) 其(P2) 聲(P1) ,(P1) 如(P2) 見(P1) 其(P2) 人(P1)
象聽到他的聲音,象見到他本人一樣。形容對人物的刻畫和描寫非常生動逼真。
唐·韓愈《獨孤申叔哀辭》:“濯濯其英,曄曄其光,如聞其聲,如見其容。”
shì ér bù jiàn tīng ér bù wén
年級字:視(P1) 而(P1) 不(P1) 見(P1) ,(P1) 聽(P1) 而(P1) 不(P1) 聞(P2)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
yán zhě wú zuì wén zhě zú jiè
年級字:言(P1) 者(P1) 無(P2) 罪(P4) ,(P1) 聞(P2) 者(P1) 足(P1) 戒(P3)
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爲戒。
《詩經·周南·關雎·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shì zhī bù jiàn tīng zhī bù wén
年級字:視(P1) 之(P2) 不(P1) 見(P1) ,(P1) 聽(P1) 之(P2) 不(P1) 聞(P2)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 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
年級字:雞(P1) 犬(P1) 之(P2) 聲(P1) 相(P1) 聞(P2) ,(P1) 老(P1) 死(P3) 不(P1) 相(P1) 往(P1) 來(P1)
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能聽到,可是一輩子也不互相來往。現在形容彼此不瞭解,不互通音訊。
《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