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én
年級字:聞(P2)
詞性:副詞
文言文字詞,
姓氏從「門」、從「耳」以聽之形。
聽到的聲音:聽聞、聞訊、不聞不問、聞雞起舞、所見所聞、聞所未聞、百聞不如一見、聞風響應。
聽到的消息:新聞、傳聞、趣聞、見聞、天下奇聞、博學多聞。
有名望、聲譽:不求聞達、聲聞、令聞。
用鼻子嗅氣味:你聞到這是什麼氣味嗎?
【姓氏】宋代: 聞見。
《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唐.李白〈贈孟浩然〉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文選.王襃.四子講德論》:「俚人不識,寡見尟聞。」
《韓非子.十過》:「共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聞酒臭而還。」
wén míng
chuán wén
年級字:傳(P2) 聞(P2)
詞性:形容詞
傳說,
聽說,
據說,
風聞1.聽到流傳。
2.通過多人才了解。
3.輾轉流傳的消息。
Wèi wén
suǒ wén
wén xùn
wén jiàn
Wú wén
年級字:無(P2) 聞(P2)
詞性:動詞
1.沒有名聲;沒有成名
例:默默無聞
2.指耳聾
例:耳無聞,目無見
年級字:港(P3) 聞(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香港的新聞報導。
港: 香港。
聞: 新聞報導。
wén de
年級字:聞(P2) 得(P1)
詞性:動詞
1.聽說。
《水滸傳》第五八回:“我也曾聞得史進大名,若得吾師去請他來,最好。”《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回:“聞得他做了官,便都投奔他去做官親。”
2.嗅到。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九:“小姐聞得藥草之香,已自心中爽快。”
wén wén
wén shēng
chǒu wén
yào wén
nán wén
wénguò
qí wén
míng wén
wén dá
ěr wén
jiàn wén
hǎo wén
tīng wén
jìn wén
shàng wén
wén suǒ
年級字:聞(P2) 所(P2)
詞性:助詞
用於:聞所未聞。
聞:聽到。聽到了從來沒有聽到過的事。形容事物新奇罕見。
wén dào
年級字:聞(P2) 到(P1)
詞性:動詞
常用口語常用口語:
1. 可以用作 耳朵「聽聞」到一些信息。
2. 或鼻子「聞」到一些氣味。
wén fēng
xīn wén
年級字:新(P1) 聞(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時事報社、通訊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報導的消息。
泛指社會上最近發生的事情;報社、通訊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報導的消息。
年級字:博(P4) 聞(P2) 多(P1) 識(P2)
博:廣博;聞:見聞;識:學識。知識豐富,見聞廣博。
《魏書·李業興傳》:“博聞多識,萬門千戶,所宜訪詢。”
年級字:遐(P6) 邇(P6) 著(P2) 聞(P2)
年級字:不(P1) 聞(P2) 不(P1) 問(P1)
聞:聽。人家說的不聽,也不主動去問。形容對事情不關心。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六回:“也不想想朝廷家平空的丟了一個太守,也就不聞不問,焉有是理。”
年級字:聞(P2) 風(P1) 遠(P1) 揚(P2)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賈似道打聽得蒙古有事北歸,鄂州圍解,遂將議和稱臣納幣之事瞞過不提,上表誇張己功。只說蒙古俱己威名,聞風遠遁。”
年級字:不(P1) 相(P1) 問(P1) 聞(P2)
年級字:前(P1) 古(P1) 未(P1) 聞(P2)
年級字:傳(P2) 聞(P2) 異(P3) 辭(P5)
傳聞:原指久遠的事,後指聽來的傳說;異辭:原指措詞有所不同,後指說法不一致。指傳說不一致。
《公羊傳·隱公元年》:“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年級字:瞭(P6) 然(P2) 無(P2) 聞(P2)
年級字:所(P2) 見(P1) 所(P2) 聞(P2)
宋·王安石《慈溪縣學記》:“則士朝夕所見所聞,無非所以治天下國家之道。”
年級字:晉(P5) 惠(P2) 聞(P2) 蛙(P2)
語出《晉書·惠帝記》:晉惠帝昏庸愚昧,嘗在華林園聽到蛙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爲官乎?私乎?”及天下大荒亂,百姓餓死,曰:“何不食肉糜?”
年級字:遐(P6) 爾(P6) 聞(P2) 名(P2)
年級字:耳(P1) 聞(P2) 目(P1) 睹(P5)
《資治通鑑·唐紀睿宗景雲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年級字:異(P3) 聞(P2) 傳(P2) 說(P1)
年級字:名(P2) 聞(P2) 遐(P6) 邇(P6)
年級字:目(P1) 擊(P3) 耳(P1) 聞(P2)
《資治通鑑·唐紀睿宗景雲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年級字:如(P2) 是(P1) 我(P1) 聞(P2)
如是:指佛經經文內容如此;我聞:阿難自稱我聞之於佛。佛教傳說,後爲佛經開卷語。
《佛地經論》一:“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
年級字:臭(P3) 不(P1) 可(P1) 聞(P2)
唐·柳宗元《東海若》:“刳而振其犀以嬉,取海水雜糞壤蟯 而實之,臭不可當也。”
年級字:多(P1) 聞(P2) 闕(P6+) 疑(P3)
聞:聽;闕疑:有疑問的地方要保留。雖然見多識廣,有不懂之處,還應存有疑問。指謙虛謹慎的治學態度。
春秋·魯·孔丘《論語·爲政》:“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年級字:區(P2) 聞(P2) 見(P1)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朱笥河》:“後學小生,區聞陬見,不得而妄議已。”
年級字:寡(P4) 聞(P2) 少(P1) 見(P1)
漢·揚雄《法言·吾子》:“寡聞則無約也,寡見則無卓也。”
年級字:寂(P3) 寂(P3) 無(P2) 聞(P2)
清·錢學倫《語新》上卷:“雖與予居不遠,幾年來寂寂無聞。”
年級字:聞(P2) 風(P1) 而(P1) 至(P1)
年級字:遺(P3) 聞(P2) 事(P1)
宋·周密《武林舊事》:“此十卷之本,乃從毛氏汲古閣之版傳抄。首尾完其,其間遺聞軼事,皆可備考稽。”
年級字:遺(P3) 聞(P2) 逸(P6) 事(P1)
指前代或前人遺留下來而少爲人知的傳聞,多指不見於正式記載的。
魯迅《南腔北調集·題記》:“然而只有這一本,雖然淺薄,卻還藉此存留一點遺聞逸事。”
年級字:單(P2) 見(P1) 淺(P3) 聞(P2)
宋邵博《聞見後錄》卷二四:“其末年所以爲天下後世慮者,未易爲單見淺聞者道也。”
年級字:朝(P3) 聞(P2) 夕(P1) 改(P2)
《晉書·周處傳》:“古人貴朝聞夕改。君前塗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憂名之不彰?”
年級字:充(P2) 耳(P1) 不(P1) 聞(P2)
年級字:碌(P4) 碌(P4) 無(P2) 聞(P2)
宋·秦觀《李狀元墓銘》:“君以諸生崛興,名動海內,其視碌碌無聞而歿者,亦可以無憾。”
年級字:朝(P3) 聞(P2) 夕(P1) 死(P3)
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
年級字:沒(P1) 世(P1) 無(P2) 聞(P2)
年級字:聞(P2) 風(P1) 而(P1) 逃(P2)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只要望見土匪的影子,早已聞風而逃。”
年級字:直(P1) 諒(P3) 多(P1) 聞(P2)
直:正直;諒:信實;多聞:學識淵博。爲人正直信實,學識廣博。
《論語·季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也。”
年級字:聞(P2) 風(P1) 遠(P1) 遁(P0)
風:風聲,消息;遠遁:遠逃。聽到一點風聲就逃得遠遠的。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賈似道打聽得蒙古有事北歸,鄂州圍解,遂將議和稱臣納幣之事瞞過不提,上表誇張己功。只說蒙古俱己威名,聞風遠遁。”
年級字:先(P2) 行(P1) 後(P1) 聞(P2)
比喻未經請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實,然後再向上級報告。
《後漢書·酷吏列傳》:“故臨民之職,專事威斷,族滅奸軌,先行後聞。”
年級字:博(P4) 物(P1) 洽(P6) 聞(P2)
《漢書·司馬遷傳》:“以遷之博物洽聞,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極刑,幽而發憤,書亦信矣。”
年級字:逸(P6) 聞(P2) 瑣(P6) 事(P1)
語出《四庫全書總目·地理三·武林舊事》:“此十卷本,乃從毛氏汲古閣元版傳鈔,首尾完具,其間逸聞軼事,皆可以備考稽。”
年級字:聲(P1) 聞(P2) 過(P1) 情(P2)
年級字:聞(P2) 風(P1) 而(P1) 動(P1)
宋·陳亮《祭趙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聞風而起。”
年級字:聞(P2) 雷(P3) 失(P2) 箸(P0)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年級字:博(P4) 聞(P2) 辯(P3) 言(P1)
博:多。聞:傳聞。辯言:巧言。形容道聽途說,似是而非的言論。
年級字:強(P2) 識(P2) 博(P4) 聞(P2)
年級字:聞(P2) 厭(P2) 見(P1)
唐·韓愈《燕喜亭記》:“宜其于山水飫聞而厭見也。”
年級字:駭(P0) 人(P1) 聞(P2) 聽(P1)
《豆棚閒話·小乞兒真心孝義》:“[吳賢]忽一日仰天而嘆,說出一句駭人聞聽之言,道人生天地間,上不做玉皇大帝,下情願做卑田乞兒,若做個世上不沉不浮,可有可無之人,有何用處?”
年級字:目(P1) 見(P1) 耳(P1) 聞(P2)
年級字:古(P1) 奇(P2) 聞(P2)
亙古:從古代到現代;奇:稀有不常見的。從古到今很少聽到或見到的事情。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從來稀有,亙古奇聞。”
年級字:腥(P4) 聞(P2) 在(P1) 上(P1)
腥聞:原指酒肉的腥味,引伸爲醜惡的名聲。比喻醜名遠揚。
年級字:不(P1) 相(P1) 聞(P2) 問(P1)
《漢書·嚴助傳》:“於是拜爲會稽太守。數年,不聞問。
年級字:遺(P3) 聞(P2) 瑣(P6) 事(P1)
指前代或前人遺留下來而少爲人知的傳聞,多指不見於正式記載的。同“遺聞逸事”。
蠡勺居士《〈昕夕閒談〉小序》:“本以存昔日之遺聞瑣事,以附於稗官野史,使避世者亦可考見世事而已。”
年級字:款(P5) 學(P1) 寡(P4) 聞(P2)
年級字:洽(P6) 博(P4) 多(P1) 聞(P2)
明俞弁《逸老堂詩話》卷下:“玄敬當時最以洽博多聞稱,不知何所據而云然。”
年級字:詬(P0) 如(P2) 不(P1) 聞(P2)
詬:辱罵。被人辱罵卻好象沒有聽見一樣,不動聲色,形容寬宏大量,有涵養。
年級字:聞(P2) 所(P2) 不(P1) 聞(P2)
年級字:聞(P2) 名(P2) 遐(P6) 邇(P6)
年級字:聞(P2) 風(P1) 而(P1) 起(P1)
聞:聽到;風:風聲,消息。一聽到風聲,就立刻起來響應。
宋·陳亮《祭趙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聞風而起。”
年級字:喜(P1) 聞(P2) 樂(P2) 見(P1)
年級字:有(P1) 聞(P2) 必(P2) 錄(P2)
聞:聽到的;錄:記錄。聽到什麼,不管對不對,全都記錄下來。
清·張春帆《宦海》第十一回:“不過照着有聞必錄的例兒,姑且的留資談助。”
年級字:駭(P0) 人(P1) 聽(P1) 聞(P2)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南通一巷,謂之界身,並是金銀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
年級字:耳(P1) 聞(P2) 則(P3) 誦(P4)
《晉書·苻融載記》:“融聰辯明慧,下筆成章,至於談玄論道,雖道安無以出之。耳聞則誦,過目不忘,時人擬之王粲。”
年級字:聞(P2) 風(P1) 破(P2) 膽(P3)
聽到一點風聲就嚇破了膽。形容對某種力量的極度惶恐。
年級字:聞(P2) 一(P1) 知(P1) 十(P1)
《論語·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年級字:聞(P2) 遺(P3) 事(P1)
世人不大知道的事蹟和傳說。多指不見於正式記載的。同“軼事遺聞”。
姚華《曲海一勺·駢史上》:“及於唐宋,其體益滋,稗則爲山,說則爲海,軼聞遺事,雜然著已。”
年級字:曠(P5) 古(P1) 奇(P2) 聞(P2)
曠古:自古所沒有的。自古以來從未聽到過的奇異事情。
年級字:聞(P2) 廢(P4) 食(P1)
聽到有人吃飯噎了一下,自己就連飯也不吃了。比喻因爲怕出問題,索性不幹。
年級字:置(P3) 若(P3) 罔(P0) 聞(P2)
置:放,擺;若:好象。放在一邊,好象沒有聽見似的。指不予理睬。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寧榮兩府上下內外人等,莫不置若罔聞,獨有寶玉~。”
年級字:博(P4) 聞(P2) 強(P2) 記(P1)
《荀子·解蔽》:“博聞強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年級字:聞(P2) 名(P2) 喪(P5) 膽(P3)
聽見名字就嚇破了膽。形容威名很大,使人聽到即甚爲恐懼。
年級字:博(P4) 學(P1) 洽(P6) 聞(P2)
《晉書·荀顗傳》:“性至孝,總角知名,博學洽聞,理思周密。”
年級字:默(P3) 默(P3) 無(P2) 聞(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默: 不説話、不作聲。
無: 沒有。
聞: 新聞、見聞、聽聞。
指沒有人認識、沒有知名聲度。
《晉書·祖納傳》:“僕雖無無,非志不立,故疾沒世而無聞焉。”
年級字:聞(P2) 融(P3) 敦(P5) 厚(P2)
年級字:驚(P2) 見(P1) 駭(P0) 聞(P2)
清·劉大櫆《與王君書》:“以故凡厥所有,皆與世齟齬,只可自娛,不堪共質。間嚐出以示人,驚見駭聞,非怒則笑。”
年級字:博(P4) 聞(P2) 強(P2) 識(P2)
《荀子·解蔽》:“博聞強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年級字:聳(P4) 人(P1) 聽(P1) 聞(P2)
聳:驚動。誇大或捏造事實,使人聽了感到驚異或震動。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五回:“比較那史冊上的朱雲請劍,李膺破柱,更足聳人聽聞。”
年級字:聞(P2) 雞(P1) 起(P1) 舞(P3)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年級字:鴉(P2) 雀(P3) 無(P2) 聞(P2)
宋·蘇軾《絕句三首》:“天風吹雨入闌干,烏鵲無聲夜向闌。”
年級字:聞(P2) 聲(P1) 相(P1) 思(P2)
《鬼谷子·內揵》:“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不御,遙聞聲而相思。”
年級字:杳(P0) 不(P1) 可(P1) 聞(P2)
年級字:寡(P4) 見(P1) 少(P1) 聞(P2)
年級字:不(P1) 求(P2) 聞(P2) 達(P1)
年級字:聞(P2) 一(P1) 知(P1) 二(P1)
《論語·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年級字:多(P1) 聞(P2) 強(P2) 記(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天台韶國師法嗣》:“杭州九曲觀音院慶祥禪師,餘杭人也,辯才冠衆,多聞強記,時天台人推爲傑出。”
年級字:聽(P1) 遠(P1) 聞(P2)
唐·姚思廉《梁書·武帝紀中》:“庶以矜隱之念,昭被四方,逖聽遠聞,事均親覽。”
年級字:久(P1) 聞(P2) 大(P1) 名(P2)
聞:聽到。早就聽到對方的盛名。多用作初見面時的客套話。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晚生久聞大名,如雷貫耳。”
年級字:一(P1) 聞(P2) 千(P1) 悟(P4)
《景德傳燈錄·汾州大達無業國師》:“得大總持,一聞千悟。”
年級字:逸(P6) 聞(P2) 事(P1)
《四庫全書總目·地理三·武林舊事》:“此十卷本,乃從毛氏汲古閣元版傳鈔,首尾完具,其間逸聞軼事,皆可以備考稽。”
年級字:博(P4) 洽(P6) 多(P1) 聞(P2)
《後漢書·杜林傳》:“林從竦受學,博洽多聞,時稱通儒。”
年級字:耳(P1) 聞(P2) 目(P1) 見(P1)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夫信謗之徵,有如影響;耳聞目見,其事已多,或乃精誠不深,業緣未感,時儻差闌,終當或報耳。”
年級字:杜(P2) 耳(P1) 惡(P3) 聞(P2)
《舊五代史·唐書·末帝紀中》:“懷忠抱直之人,虛心謁見;便佞詭隨之說,杜耳惡聞。”
年級字:慘(P3) 不(P1) 忍(P1) 聞(P2)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一回:“一時哀號之聲,慘不忍聞。”
年級字:舉(P2) 世(P1) 聞(P2) 名(P2)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但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
年級字:厭(P2) 聞(P2) 聽(P1)
宋·曾鞏《送江任序》:“既已得其所處之樂,而厭聞飫聽其人民之事,而江君又有聰明敏急之材。”
年級字:博(P4) 學(P1) 多(P1) 聞(P2)
《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荀子·修身》:“多聞曰博。”
年級字:兵(P3) 聞(P2) 拙(P5) 速(P3)
年級字:覽(P4) 聞(P2) 辯(P3) 見(P1)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紀策考》:“爲人覽聞辯見,目達耳通,諸事無所不知。”
年級字:聞(P2) 風(P1) 響(P2) 應(P2)
年級字:遐(P6) 邇(P6) 聞(P2) 名(P2)
江西景德鎮的瓷器質地優良,工藝精美,一向遐邇聞名。
年級字:目(P1) 睹(P5) 耳(P1) 聞(P2)
《資治通鑑·唐紀睿宗景雲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年級字:聞(P2) 風(P1) 而(P1) 興(P2)
年級字:駭(P0) 人(P1) 聞(P2) 見(P1)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
年級字:千(P1) 古(P1) 奇(P2) 聞(P2)
好古主人《趙太祖三下南唐》第四十五回:“今朕作主,準賜婚配。花之慈母亦無不俯依之理,況又與前四少將御侄等撮合,如出一轍。更見姻緣相配出於千古奇聞也。”
年級字:殫(P0) 見(P1) 洽(P6) 聞(P2)
殫:盡,完全;洽:廣博。該見的都見過了,該聽的都聽過了。形容見多識廣,知識淵博。
年級字:一(P1) 無(P2) 所(P2) 聞(P2)
但此處卻~,我看這事情大約已經過去了。 ★魯迅《致章廷謙》
年級字:逸(P6) 聞(P2) 趣(P3) 事(P1)
語出《四庫全書總目·地理三·武林舊事》:“此十卷本,乃從毛氏汲古閣元版傳鈔,首尾完具,其間逸聞軼事,皆可以備考稽。”
年級字:聞(P2) 過(P1) 則(P3) 喜(P1)
過:過失;則:就。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表示歡迎和高興。指虛心接受意見。
年級字:先(P2) 斷(P3) 後(P1) 聞(P2)
年級字:曠(P5) 古(P1) 未(P1) 聞(P2)
《詩經·周頌·敬之》孔穎達疏:“人臣而代天子,曠世也所罕聞。”
年級字:沒(P1) 無(P2) 聞(P2)
《晉書·羊祜傳》:“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
年級字:聞(P2) 所(P2) 未(P1) 聞(P2)
聞:聽到。聽到了從來沒有聽到過的事。形容事物新奇罕見。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未聞。”
年級字:前(P1) 所(P2) 未(P1) 聞(P2)
宋·周密《齊東野語·黃婆》:“此事前所未聞,是知窮荒絕檄,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未可以見聞所未及,遂以爲誕也。”
年級字:雞(P1) 犬(P1) 不(P1) 聞(P2)
年級字:博(P4) 物(P1) 多(P1) 聞(P2)
《後漢書·周榮傳》:“蘊櫝古今,博物多聞,《三墳》之篇,《五集》之策,無所不覽。”
年級字:束(P2) 教(P1) 管(P2) 聞(P2)
年級字:古(P1) 新(P1) 聞(P2)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從來稀有,亙古新聞。”
年級字:寡(P4) 見(P1) 鮮(P2) 聞(P2)
年級字:聞(P2) 風(P1) 喪(P5) 膽(P3)
喪膽:嚇破了膽。聽到風聲,就嚇得喪失的勇氣。形容對某種力量非常恐懼。
年級字:不(P1) 問(P1) 不(P1) 聞(P2)
聞:聽。人家說的不聽,也不主動去問。形容對事情不關心。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所以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處於膏樑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問不聞,惟知恃親養子。”
年級字:獨(P4) 學(P1) 寡(P4) 聞(P2)
獨學:指自學而無以指導切磋。獨自學習,無人切磋,則孤陋寡聞。形容孤偏鄙陋,見聞不多。
年級字:仁(P3) 心(P1) 仁(P3) 聞(P2)
《孟子·離婁上》:“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年級字:沒(P1) 沒(P1) 無(P2) 聞(P2)
《晉書·祖納傳》:“僕雖無無,非志不立,故疾沒世而無聞焉。”
年級字:聞(P2) 寵(P3) 若(P3) 驚(P2)
猶言受寵若驚。因爲得到寵愛或賞識而又高興,又不安。
年級字:強(P2) 記(P1) 博(P4) 聞(P2)
年級字:雞(P1) 犬(P1) 相(P1) 聞(P2)
先秦·李耳《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年級字:淺(P3) 見(P1) 寡(P4) 聞(P2)
淺見:膚淺的見解;寡聞:聽到的很少。形容見聞不廣,所知不多。
《史記·五帝本紀贊》:“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爲淺見寡聞道也。”
年級字:孤(P3) 陋(P5) 寡(P4) 聞(P2)
年級字:昧(P6) 死(P3) 以(P1) 聞(P2)
昧:冒。聞:使聽到。冒着死罪來稟告您。表示謹慎惶恐。
《史記·趙世家》:“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昧死以聞!”
年級字:望(P2) 聞(P2) 問(P1) 切(P2)
中醫用語。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問;指詢問症狀;切;指摸脈象。合稱四診。
年級字:廣(P2) 見(P1) 洽(P6) 聞(P2)
唐·楊炯《百泉縣令李楚才神道碑》:“雄才壯思,首九奏而和八音;廣見洽聞,披五年車而誦三篋。”
年級字:事(P1) 遺(P3) 聞(P2)
劉師培《論說部與文學之關係》:“故單辭只義,軼事遺聞,鹹筆之於書,以冀流傳久遠。”
年級字:博(P4) 聞(P2) 強(P2) 志(P2)
年級字:耳(P1) 聞(P2) 目(P1) 擊(P3)
宋·劉克莊《後村全集·回劉汀州書》:“僕不佞,於世之傑士仁人,……皆耳聞目擊,一旦因賢嗣顯揚之請,遂得附名驥尾,以詔不朽,豈非幸歟!”
年級字:聽(P1) 而(P1) 不(P1) 聞(P2)
《老子》第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希。”《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年級字:洽(P6) 聞(P2) 強(P2) 記(P1)
《孔叢子·嘉言》:“[孔仲尼]躬履謙讓,洽聞強記。”
年級字:耳(P1) 聞(P2) 不(P1) 如(P2) 目(P1) 見(P1)
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年級字:傳(P2) 聞(P2) 不(P1) 如(P2) 親(P1) 見(P1)
《後漢書·馬援傳》:“臣愚以爲傳聞不如親見,視景(影)不如察形。”
年級字:聞(P2) 名(P2) 不(P1) 如(P2) 見(P1) 面(P1)
《北史·列女傳》:“吾聞聞名不如見面,小人未見禮教,何足責哉。”
年級字:千(P1) 聞(P2) 不(P1) 如(P2) 一(P1) 見(P1)
《陳書·蕭摩訶傳》:“安都謂摩訶曰:‘卿驍勇有名,千聞不如一見。’”
年級字:耳(P1) 聞(P2) 不(P1) 如(P2) 面(P1) 見(P1)
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年級字:百(P1) 聞(P2) 不(P1) 如(P2) 一(P1) 見(P1)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意料不到的反應,稱讚或表達一種敬意。
「百聞」聽得很多次。
「不如」比不上,不及。
「一見」親眼見到一次。
意料不到的反應,稱讚或表達一種敬意。
《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遙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年級字:朝(P3) 聞(P2) 道(P1) 夕(P1) 死(P3) 可(P1) 矣(P0)
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
ān yú gù sú nì yú jiù wén
年級字:安(P1) 於(P2) 故(P1) 俗(P2) ,(P1) 溺(P3) 於(P2) 舊(P2) 聞(P2)
俗:習俗。溺:沉溺,陷入。拘守於老習慣,侷限於舊見聞。形容因循守舊,安於現狀。
《史記·商君列傳》:“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
shì zhī bù jiàn tīng zhī bù wén
年級字:視(P1) 之(P2) 不(P1) 見(P1) ,(P1) 聽(P1) 之(P2) 不(P1) 聞(P2)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ěr wén shì xū yǎn guān wéi shí
年級字:耳(P1) 聞(P2) 是(P1) 虛(P4) ,(P1) 眼(P1) 觀(P2) 爲(P2) 實(P1)
親自聽到的還不足爲信,只有親眼看到的纔是真實可靠的。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九回:“‘耳聞是虛,眼觀爲實’,叔叔此時,且不要過於取笑侄女,請再去一訪,……那時再來取笑侄女,卻也不遲。”
shì ér bù jiàn tīng ér bù wén
年級字:視(P1) 而(P1) 不(P1) 見(P1) ,(P1) 聽(P1) 而(P1) 不(P1) 聞(P2)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
yán zhě wú zuì wén zhě zú jiè
年級字:言(P1) 者(P1) 無(P2) 罪(P4) ,(P1) 聞(P2) 者(P1) 足(P1) 戒(P3)
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爲戒。
《詩經·周南·關雎·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rú wéi qí shēng rú jiàn qí rén
年級字:如(P2) 聞(P2) 其(P2) 聲(P1) ,(P1) 如(P2) 見(P1) 其(P2) 人(P1)
象聽到他的聲音,象見到他本人一樣。形容對人物的刻畫和描寫非常生動逼真。
唐·韓愈《獨孤申叔哀辭》:“濯濯其英,曄曄其光,如聞其聲,如見其容。”
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 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
年級字:雞(P1) 犬(P1) 之(P2) 聲(P1) 相(P1) 聞(P2) ,(P1) 老(P1) 死(P3) 不(P1) 相(P1) 往(P1) 來(P1)
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能聽到,可是一輩子也不互相來往。現在形容彼此不瞭解,不互通音訊。
《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