ěr
年級字:耳(P1)
詞性:名詞
文言文字詞耳,
耶,
耽,
耿,
聊,
聆,
聖,
聘,
聞,
聚,
聱,
聲,
聰,
聯,
聳,
職,
聶,
聽,
聾。甲骨文以耳朵之形。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耳垂、耳穴、耳聰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植物:木耳、銀耳。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耳房、鼎耳。
聽說:耳聞、耳軟、耳順(指年至六十,聽到別人的話,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後指人六十歲)。
文言助詞,而已,罷了:想當然耳。
文言語氣詞(大致同「矣」):「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
人和動物用來接收和處理聲音的器官,也是眼睛看不到的知識。
ěr fáng
年級字:耳(P1) 房(P1)
詞性:名詞
1.與正房相連的左右兩旁的小房子。
2.建築中主房屋旁邊加蓋的小房屋。裡面多放一些雜物,不住人。
cì ěr
年級字:刺(P3) 耳(P1)
詞性:形容詞
入耳,
悅耳,
順耳1.聲音或話語使人聽著不舒服的2.說話刻薄的
3.形容尖利和雜亂的聲音
ěr huán
rù ěr
yín ěr
年級字:銀(P2) 耳(P1)
詞性:名詞
銀耳屬的一種真菌,子實體形狀類似菊花或雞冠,富含膠質,白色半透明,乾燥後呈白色或米黃色,俗稱白木耳。
ěr mù
ěr zhōng
年級字:耳(P1) 中(P1)
詞性:名詞
耳中,經穴名。例: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屬經外奇穴。在耳廓內,即耳輪腳之中點,耳門孔上橫梁取之,左右計2穴。穴下皮膚→皮下組織→耳廓軟骨,布有顳淺動、靜脈的耳前支,耳後動、靜脈的耳後支,耳顳神經耳前支、枕小神經耳後支和麵神經耳支等。主治寒暑疫毒,馬黃黃疸,膈肌痙攣,嘔吐,咯血,便血,咳血,皮膚瘙癢,急性膽囊炎,肝炎,流感,細菌性心內膜炎,流感,水腫,耳鳴,耳聾,眩暈,頭痛,呃逆等。
juàn ěr
年級字:卷(P2) 耳(P1)
詞性:名詞
1.菊科植物,又稱“蒼耳”或“枲耳”。
2.石竹科植物。多年簇生草本,根狀莖細長,莖基部匍匐,上部直立,綠色並常帶淡紫紅色。花白色,種子腎形略扁,褐色。生於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分佈於我國 東北 、 華北 及 歐 亞 溫帶其他地區。
yǎn ěr
年級字:掩(P4) 耳(P1)
詞性:名詞,動詞
1.摀住耳朵不聽。
2.指不聞不問。
3.禦寒護耳的用品。
Ěr hòu
ěr zhuì
yuè ěr
年級字:悦(P3) 耳(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動聽、繞樑三日、悦耳動人難聽、刺耳、不堪入耳聲音的諳律和音響效果令人感覺高興,愉快。
香港常用標準字:「悦」。
國內常用簡體字:「悦」。
臺灣常用標準字:「悅」。
歌聲悅耳
「悦」從欣賞中感覺高興,愉快: 喜悅。
「耳」耳朵、聽覺。
《文選.枚乘.七發》:「練色娛目,流聲悅耳。」《舊唐書.卷七一.魏徵傳》:「杜悅耳之邪說,聽苦口之忠言。」
Liǎng ěr
cè ěr
Dà ěr
年級字:大(P1) 耳(P1)
大耳兒, 方面大耳, 大耳翁, 肥頭大耳, 久聞大名,如雷貫耳
ěr duǒ
年級字:耳(P1) 朵(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1.人和哺乳動物的聽覺與平衡器官。
2.耳位於眼睛後面,它具有辨別振動的功能,能將振動發出的聲音轉換成神經信號,然後傳給大腦。在腦中,這些信號又被翻譯成我們可以理解的詞語、音樂和其他聲音。
qīn ěr
年級字:親(P1) 耳(P1)
詞性:名詞
親耳,漢語詞彙。拼音:qīn ěr釋義:用自己耳朵聽見
ěr jī
年級字:耳(P1) 機(P2)
詞性:名詞
任一種能將電能轉換為聲波並可戴在耳上或插入聽道口的器件。
zhòng
年級字:重(P1) 耳(P1)
詞性:名詞
姖重耳,
晉文公,
公子重耳參考百度:
晉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 [2] 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一,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3]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週天子賞賜。 [4] 前632年於城濮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 [5] 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zhōng'ěr
年級字:中(P1) 耳(P1)
高等脊椎動物的耳的中間部分。內含由三塊聽小骨形成的骨鏈,自鼓膜聯至前庭窗,並將振動傳遞至內耳。
ěr rè
ěr wén
dào ěr
ěr yǔ
Jiē ěr
年級字:接(P2) 耳(P1)
詞性:形容詞
用於:交頭接耳。
交頭:頭靠著頭。接耳:嘴湊近耳朵。形容兩個人湊近低聲交談。
yú ěr
ěr guāng
ěr gēn
yòu ěr
年級字:右(P1) 耳(P1)
詞性:名詞
1.指右邊的耳朵
2.漢字偏旁,其形為“阝”,如“邦”、“郊”、“部”等字的右邊部分。
ěr chuí
ěr shú
ěr mó
Ěr biān
xǐ ěr
zhèn ěr
ěr pàn
mù ěr
年級字:木(P1) 耳(P1)
詞性:名詞
即黑木耳。一種廣泛分佈的生長在朽木上、食用真菌
例:中國烹調中用的幾種真菌的其中一種
yuè ěr
zhuā ěr náo sāi
yuèěr dòngrén
正確字:悦耳動人
錯在哪裏:
形近錯
音近錯
義近錯
異體字
年級字:悅(P3) 耳(P1) 動(P1) 人(P1)
詞性:異體字形容詞
常見詞組異體字
悦耳、動聽、繞樑三日難聽、刺耳、不堪入耳聲音的諳律和音響效果令人感覺高興、愉快,內容令人產生共鳴、認同。
香港常用標準字:「悦」。
國內常用簡體字:「悦」。
臺灣常用標準字:「悅」。
歌聲悅耳
「悦」從欣賞中感覺高興,愉快: 喜悅。
「耳」耳朵、聽覺。
「動人」內容令人產生共鳴、認同、感動。
《文選.枚乘.七發》:「練色娛目,流聲悅耳。」《舊唐書.卷七一.魏徵傳》:「杜悅耳之邪說,聽苦口之忠言。」
Chōng ěr bù wén
ěr gēn qīng jìng
xǐ ěr gōng tīng
年級字:俯(P5) 首(P1) 貼(P2) 耳(P1)
俯首:低頭。低着頭,耷拉着耳朵。形容恭順服從,屈卑馴服的樣子。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
年級字:貴(P3) 耳(P1) 賤(P5) 目(P1)
重視傳來的話,輕視親眼看到的現實。比喻相信傳說,不重視事實。
漢·張衡《東京賦》:“若客所謂,末學膚受,貴耳而賤目者也。”
年級字:耳(P1) 撓(P6)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二折:“你這般撧耳撓腮,可又便怎生。”
年級字:鼎(P5) 鐺(P0) 有(P1) 耳(P1)
鼎、鐺:均爲兩耳三足的金屬炊具。電鼎和鐺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響大,凡是長耳朵的都應該聽說、知道。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太祖寵待趙韓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驤劾奏趙普擅市人第宅,聚斂財賄。上怒叱曰:‘鼎鐺尚有耳,汝不聞趙普吾之社稷臣乎?’”
年級字:耳(P1) 目(P1) 股(P3)
股:大腿;肱: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輔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
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然耳目股肱,寄於卿輩……事有不安,可極言勿隱。”
年級字:耳(P1) 鬢(P0) 斯(P2) 磨(P3)
鬢:面頰兩旁近耳的頭髮;廝:互相。形容親密相處的情景(多指小兒女)。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九回:“寶玉思及當時姊妹耳鬢斯磨,從今一別,縱得相逢,比不得似先前這等親熱了。”
年級字:屬(P4) 有(P1) 耳(P1)
《詩經·小雅·小宛》:“君子無易由言,耳屬於垣。”
年級字:逆(P6) 耳(P1) 利(P2) 行(P1)
猶言忠言逆耳利於行。謂忠誠正直的話雖然不順耳,但有益於行爲。
年級字:馬(P1) 耳(P1) 春(P1) 風(P1)
金·元好問《谷聖燈》詩:“紛紛世議何足道,盡付馬耳春風前。”
年級字:塞(P3) 耳(P1) 偷(P2) 鈴(P2)
《五燈會元·雪峯存禪師法嗣》:“如此見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鬼不散底死人,冥冥漠漠,無覺無知,塞耳偷鈴,徒自欺誑。”
年級字:塞(P3) 耳(P1) 盜(P3) 鐘(P2)
《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
年級字:耳(P1) 後(P1) 生(P1) 風(P1)
像耳後颳風一樣。形容激烈、迅速運動時耳後根產生的感覺。
《梁書·曹景宗傳》:“景宗謂所親曰:‘我昔日在鄉里,騎快馬如龍,與年少輩數十騎,……覺耳後生風,鼻頭出火,此樂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將至。”
年級字:舌(P2) 敝(P0) 耳(P1) 聾(P3)
講的人舌頭破了,聽的人耳朵聾了。形容議論多而雜,別人不予理睬。
年級字:頭(P1) 抓(P1) 耳(P1)
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12回:“兩個搔頭摸耳,沒有法想。”
年級字:以(P1) 耳(P1) 代(P2) 目(P1)
拿聽到的代替親眼看到的。指不親自去調查瞭解,光聽信別人說的。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司文郎》:“王具白請教之意。僧笑曰:‘是誰多口,無目何以論文?’王請以耳代目。”
年級字:面(P1) 紅(P1) 耳(P1) 熱(P2)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可憐裴蘭孫是個嬌滴滴的閨中處子,見了一個陌生人,也要面紅耳熱的。”
年級字:撓(P6) 耳(P1)
元關漢聊《蝴蝶夢》第一折:“我這裏急忙忙過六街三市,行行裏撓腮撧耳,抹淚揉眵。”
年級字:遮(P4) 掩(P4) 耳(P1) 目(P1)
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記》:“聽說事後執政府乘人不知,已將屍首掩埋了些,以圖遮掩耳目。”
年級字:耳(P1) 提(P2) 面(P1) 命(P3)
不僅是當面告訴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講。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
年級字:傾(P4) 耳(P1) 而(P1) 聽(P1)
《禮記·孔子閒居》:“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
年級字:附(P2) 耳(P1) 低(P2) 言(P1)
附:貼近。貼近別人的耳朵低聲說話。形容和對方密談要事。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侯官縣烈女殲仇》:“……遂附耳低言道:‘這樁事,除非先如此如此,種下根基,等待他落入我套中,再與你商量後事。’”
年級字:口(P1) 耳(P1) 之(P2) 學(P1)
指只知道耳朵進口裏出的一些皮毛之見,而沒有真正的學識。
《荀子·勸學》:“小人之學耳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年級字:東(P1) 風(P1) 馬(P1) 耳(P1)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釣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年級字:不(P1) 絕(P4) 於(P2) 耳(P1)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二回:“這是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
年級字:悦(P3) 耳(P1) 動(P1) 人(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悦耳、動聽、繞樑三日難聽、刺耳、不堪入耳聲音的諳律和音響效果令人感覺高興、愉快,內容令人產生共鳴、認同。
香港常用標準字:「悦」。
國內常用簡體字:「悦」。
臺灣常用標準字:「悅」。
歌聲悅耳
「悦」從欣賞中感覺高興,愉快: 喜悅。
「耳」耳朵、聽覺。
「動人」內容令人產生共鳴、認同、感動。
《文選.枚乘.七發》:「練色娛目,流聲悅耳。」《舊唐書.卷七一.魏徵傳》:「杜悅耳之邪說,聽苦口之忠言。」
年級字:耳(P1) 食(P1) 之(P2) 論(P2)
形容聽來的沒有確鑿根據的言論。同“耳食之談”、“耳食之言”。
年級字:屬(P4) 人(P1) 耳(P1) 目(P1)
年級字:交(P1) 頭(P1) 互(P2) 耳(P1)
年級字:傾(P4) 耳(P1) 細(P1) 聽(P1)
年級字:閉(P2) 目(P1) 塞(P3) 耳(P1)
《隋書·東夷傳·高麗》:“王乃坐之空館,嚴加防守,使其閉目塞耳,永無聞見。”
年級字:耳(P1) 鬢(P0) 廝(P0) 磨(P3)
鬢:鬢髮;廝:互相;磨:擦。耳與鬢髮互相摩擦。形容相處親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2回 :“咱們從小耳鬢廝磨,你不曾拿我當外人待,我也不敢怠慢了你。”
年級字:挖(P2) 耳(P1) 當(P2) 招(P2)
人家用手挖耳朵,卻以爲是在招喚自己。比喻希望達到目的的心情非常迫切。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吳衙內鄰舟赴約》:“那吳衙內記掛着賀小姐,一夜臥不安穩。早上賀司戶相邀,正是挖耳當招。”
年級字:耳(P1) 熟(P2) 能(P1) 詳(P2)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對某事情已經聽過了許多次而可以詳細地表述出來。
年級字:伏(P4) 首(P1) 貼(P2) 耳(P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萬石不言,惟伏首貼耳而泣。”
年級字:耳(P1) 軟(P2) 心(P1) 活(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七回:“那司棋也曾求了迎春,實指望能救,只是迎春語言遲慢,耳軟心活,是不能做主的。”
年級字:如(P2) 風(P1) 過(P1) 耳(P1)
漢·趙曄《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
年級字:耳(P1) 聰(P3) 目(P1) 明(P1)
年級字:無(P2) 耳(P1) 茶(P2) 壺(P3)
年級字:目(P1) 濡(P0) 耳(P1) 染(P3)
濡:沾溼;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年級字:盜(P3) 鈴(P2) 掩(P4) 耳(P1)
清·傷時子《蒼鷹擊·戕藩》:“你看他盜鈴掩耳欺天下,賣國甘心作帝皇,有甚商量。”
年級字:頓(P2) 足(P1) 耳(P1)
宋·王銍《默記》捲上:“晉公候於閣門,見其甚久。則頓足捩耳雲:‘無及矣。’”
年級字:酒(P4) 酣(P0) 耳(P1) 熱(P2)
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
年級字:耳(P1) 食(P1) 之(P2) 談(P2)
耳食:以耳吃食,指不加審察,輕信傳聞。指聽來的沒有根據的話。
《史記·六國年表序》:“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始終,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年級字:目(P1) 食(P1) 耳(P1) 視(P1)
宋·司馬光《迂書·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視而目食者,鮮矣。”
年級字:眼(P1) 耳(P1) 熱(P2)
兩眼半睜半閉,朦朧而視,雙耳燥熱。形容飲酒微醉時的感覺。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一回:“至晚飯後,寶玉因吃了兩杯酒,眼餳耳熱之際,若往日則有襲人等大家喜笑有興,今日卻冷清清的一人對燈,好沒興趣。”
年級字:耳(P1) 聽(P1) 心(P1) 受(P2)
年級字:目(P1) 擊(P3) 耳(P1) 聞(P2)
《資治通鑑·唐紀睿宗景雲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年級字:豁(P0) 人(P1) 耳(P1) 目(P1)
王國維《人間詞話》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
年級字:避(P4) 人(P1) 耳(P1) 目(P1)
清·俞達《青樓夢》第二十八回:“我欲姐姐遷個住處,他日相迎,亦可以避人耳目。”
年級字:隔(P3) 牆(P2) 有(P1) 耳(P1)
隔着一道牆,也有人偷聽。比喻即使祕密商量,別人也可能知道。也用於勸人說話小心,免得泄露。
《管子·君臣下》:“牆有耳,伏寇在側。牆有耳者,微謀外泄之謂也。”
年級字:兩(P1) 耳(P1) 塞(P3) 豆(P1)
比喻爲局部的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不能認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年級字:黃(P1) 耳(P1) 傳(P2) 書(P1)
黃耳:犬名;書:書信。黃犬爲主人往返傳書。後比喻傳遞家信。
《晉書·陸機傳》:“初機有俊犬,名曰黃耳,甚愛之。既而羈寓京師,久無家問,……機乃爲書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頸,犬尋路南走,遂至其家,得報還洛。其後因以爲常。”
年級字:目(P1) 見(P1) 耳(P1) 聞(P2)
年級字:臉(P2) 紅(P1) 耳(P1) 赤(P3)
蕭殷《桃子又熟了》一:“沒有等翻譯同志把所有的問題都提出來,那個美國人竟臉紅耳赤地吼起來。”
年級字:出(P1) 口(P1) 入(P1) 耳(P1)
《左傳·昭公二十年》:“言出於餘口,入於爾耳,誰告建也?”
年級字:東(P1) 風(P1) 過(P1) 耳(P1)
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充耳不聞,無動於衷。同“東風射馬耳”。
清·容閎《西學東漸記》:“學生在美國……絕無敬師之禮,對於新監督之訓,若東風之過耳。”
年級字:充(P2) 耳(P1) 不(P1) 聞(P2)
年級字:危(P3) 言(P1) 逆(P6) 耳(P1)
年級字:震(P2) 耳(P1) 欲(P5) 聾(P3)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
年級字:如(P2) 雷(P3) 灌(P4) 耳(P1)
《三國志平話》卷中:“‘吾乃燕人張翼德,誰敢共吾決死?’叫聲如雷灌耳,橋樑皆斷。”
年級字:當(P2) 耳(P1) 旁(P1) 風(P1)
見“當耳邊風”。當做耳邊吹過的風。比喻對所聽的話不放在心上。
語出漢·趙曄《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
年級字:遮(P4) 人(P1) 耳(P1) 目(P1)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三回:“因爲幕友趙大架子被參在內,留在衙門恐怕不便,就叫自己兄弟二大人通信給他,叫他暫時搬出衙門,好遮人耳目。”
年級字:妥(P3) 首(P1) 帖(P4) 耳(P1)
年級字:耳(P1) 目(P1) 閉(P2) 塞(P3)
住在邊遠地區的居民~,文化落後,當地的經濟、文化建設刻不容緩。
年級字:杜(P2) 耳(P1) 惡(P3) 聞(P2)
《舊五代史·唐書·末帝紀中》:“懷忠抱直之人,虛心謁見;便佞詭隨之說,杜耳惡聞。”
年級字:附(P2) 耳(P1) 射(P2) 聲(P1)
清·錢謙益《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陵谷遷移,忘注蕪沒,郢書燕說,附耳射聲。”
年級字:眼(P1) 花(P1) 耳(P1) 熱(P2)
唐·李白《俠客行》詩:“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年級字:長(P1) 目(P1) 飛(P1) 耳(P1)
《管子·九守》:“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鳴,明知千里之外,隱微之中。”
年級字:耳(P1) 鬢(P0) 撕(P5) 磨(P3)
鬢:面頰兩旁近耳的頭髮;撕:同“廝”,互相。形容親密相處。
清·曾樸《孽海花》第八回:“順手拉了彩雲的手,耳鬢撕磨的端相的不了,不知不覺兩股熱淚,從眼眶中直滾下來。”
年級字:國(P1) 耳(P1) 忘(P2) 家(P1)
漢·賈誼《陳政事疏》:“故化成俗定,則爲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
年級字:如(P2) 雷(P3) 貫(P1) 耳(P1)
貫:貫穿,進入。響亮得象雷聲傳進耳朵裏。形容人的名聲大。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
年級字:聊(P4) 復(P4) 爾(P6) 耳(P1)
年級字:當(P2) 耳(P1) 邊(P1) 風(P1)
《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
年級字:耳(P1) 順(P2) 之(P2) 年(P1)
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
先秦·孔子《論語·爲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年級字:盜(P3) 鐘(P2) 掩(P4) 耳(P1)
盜:盜竊;鍾:古代一種樂器。偷鍾時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
《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年級字:秋(P1) 風(P1) 過(P1) 耳(P1)
漢·趙曄《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
年級字:公(P1) 耳(P1) 忘(P2) 私(P3)
漢·賈誼《治安策》:“化成俗定,則爲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義所在,上之化也。”
年級字:耳(P1) 聞(P2) 則(P3) 誦(P4)
《晉書·苻融載記》:“融聰辯明慧,下筆成章,至於談玄論道,雖道安無以出之。耳聞則誦,過目不忘,時人擬之王粲。”
年級字:躡(P0) 足(P1) 附(P2) 耳(P1)
《史記·淮陰侯傳》:“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爲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爲守。不然,變生。”
年級字:言(P1) 提(P2) 其(P2) 耳(P1)
《詩·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鄭玄箋:“我非但對面語之,親提其耳。此言以教道之,孰不可啓覺。”
年級字:遊(P2) 心(P1) 駭(P0) 耳(P1)
年級字:口(P1) 耳(P1) 並(P2) 重(P1)
魯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給他進了中西折中的學堂,英文又專是‘口耳並重’的。”
年級字:逆(P6) 耳(P1) 之(P2) 言(P1)
年級字:歷(P2) 歷(P2) 在(P1) 耳(P1)
宋·陳文蔚《祭朱先生》:“念昔暫違,今焉永訣,歷歷在耳,言猶未絕。”
年級字:耳(P1) 食(P1) 之(P2) 言(P1)
耳食:耳朵吃飯。指沒有確鑿的根據,未經思考分析的傳聞。
西漢·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序》:“不察其始終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年級字:耳(P1) 視(P1) 目(P1) 聽(P1)
用耳朵看,用眼睛聽。三代道家荒唐地認爲視聽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
年級字:掩(P4) 耳(P1) 盜(P3) 鈴(P2)
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年級字:以(P1) 耳(P1) 爲(P2) 目(P1)
拿聽到的當作親眼目睹的。比喻不親自瞭解情況,只聽信別人說的。
清·張春帆《九尾龜》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撫,也都是些以耳爲目、不分黑白的人。”
年級字:面(P1) 圓(P1) 耳(P1) 大(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臉部肥胖、耳朵肥大。
年級字:目(P1) 達(P1) 耳(P1) 通(P3)
年級字:垂(P2) 頭(P1) 塞(P3) 耳(P1)
《後漢書·殤帝紀》:“刺史垂頭塞耳,阿私下比,‘不畏於天,不愧於人’。”
年級字:俯(P5) 首(P1) 耳(P1)
《醒世恆言·大樹坡義虎送親》:“其虎見勤自勵到來,把前足跪地,俯首弭耳,口中有聲,似有乞憐之意。”
年級字:洞(P2) 心(P1) 駭(P0) 耳(P1)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金鼓迭起,鏗鏘鐺鼞,洞心駭耳。”
年級字:賴(P3) 有(P1) 此(P2) 耳(P1)
《晉書·石勒載記》:“嘗使人讀《漢書》聞酈食其勸立六國後,大驚曰:‘此法當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諫,乃曰:‘賴有此耳。’”
年級字:洗(P2) 耳(P1) 恭(P2) 聽(P1)
洗乾淨耳朵恭恭敬敬聽別人講話。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指專心地聽。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請大王試說一遍,容小官洗耳恭聽。”
年級字:耳(P1) 視(P1) 目(P1) 食(P1)
宋·司馬光《迂書·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視而目食者,鮮矣。”
年級字:洗(P2) 耳(P1) 拱(P4) 聽(P1)
年級字:洋(P1) 洋(P1) 盈(P4) 耳(P1)
洋洋:衆多;盈:充滿。指宏亮而優美的聲音充滿雙耳。形容講話、讀書的聲音悅耳動聽。
《論語·泰伯》:“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年級字:面(P1) 命(P3) 耳(P1) 提(P2)
不僅是當面告訴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講。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
年級字:掩(P4) 耳(P1) 盜(P3) 鐘(P2)
語出《呂氏春秋·自知》:“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怳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
年級字:頭(P1) 摸(P2) 耳(P1)
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十三回:“兩個人搔頭摸耳,沒有法想。”
年級字:耳(P1) 聞(P2) 目(P1) 擊(P3)
宋·劉克莊《後村全集·回劉汀州書》:“僕不佞,於世之傑士仁人,……皆耳聞目擊,一旦因賢嗣顯揚之請,遂得附名驥尾,以詔不朽,豈非幸歟!”
年級字:面(P1) 紅(P1) 耳(P1) 赤(P3)
《朱子語類》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於頭紅耳赤;子文卻三仕三已,略無喜慍。”
年級字:肥(P2) 頭(P1) 胖(P3) 耳(P1)
《何典》第八回:“識寶太師的女兒,叫做畔方小姐,生得肥頭胖耳,粗手大腳。”
年級字:風(P1) 吹(P1) 馬(P1) 耳(P1)
克非《春潮急》二五:“我嘴皮都磨起繭巴,他都當成風吹馬耳。”
年級字:轟(P5) 雷(P3) 貫(P1) 耳(P1)
元·鄭光祖《王粲登樓》第一折:“久聞賢士大名,如轟雷貫耳。”
年級字:耳(P1) 紅(P1) 面(P1) 赤(P3)
耳朵和面部都紅了。形容過於用力、情緒激動或羞愧時的臉色。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六十一回:“忽見禁子走來,輕輕的向倪完耳邊說了幾句。倪完吃了一驚,不覺耳紅面赤。”
年級字:俯(P5) 首(P1) 帖(P4) 耳(P1)
象狗見了主人那樣低着頭,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馴服的樣子。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
年級字:忠(P2) 言(P1) 逆(P6) 耳(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逆耳:不順耳。正直的勸告聽起來不順耳,但有利於改正缺點錯誤。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於行。”
年級字:酒(P4) 酣(P0) 耳(P1) 熟(P2)
酒酣:飲酒盡興而痛快。耳熱:指面紅過耳,非常興奮。形容酒興很濃,喝得痛快。
年級字:耳(P1) 滿(P2) 鼻(P1) 滿(P2)
年級字:傾(P4) 耳(P1) 注(P2) 目(P1)
注目:集中視線注意看。原形容權勢極大,爲衆敬畏。後也形容注意力極其集中。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夫能使天下傾耳注目者,當權者是矣,故謀能移主,威能懾下。”
年級字:抓(P1) 耳(P1)
形容焦急、苦悶,生氣時想不出辦法的樣子。也形容高興得不知怎麼辦纔好的樣子。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五回:“多九公道:‘那送禮人說:國舅因今日王妃進宮,送這禮物,預備王妃賞賜宮人。豈非送給林兄麼?’唐敖聽了,只急的抓耳搔腮。”
年級字:扒(P1) 耳(P1)
魯迅《華蓋集續編·不是信》:“還有一個小目的,是在對於以我去年的免官爲‘痛快’者,給他一個不舒服,使他恨得扒耳搔腮,忍不住露出本相。”
年級字:耳(P1) 目(P1) 昭(P2) 彰(P6)
昭彰:十分明顯,人所共見。衆人已聽到和看到,十分明顯。形容被衆人瞭解得清清楚楚,無法藏匿。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十七回:“說刑部審問過,見耳目昭彰,料難隱瞞十分爲過學士不安,只得會同禮臣復奏一本。”
年級字:目(P1) 耳(P1) 染(P3)
?焙通“濡”,沾染。因耳目經常接觸而受到感染,影響。亦作“耳濡目染”、“耳染目濡”、“目染耳濡”、“目濡耳染”。
年級字:道(P1) 聽(P1) 耳(P1) 食(P1)
清·葉燮《原詩·外篇下》:“村學究道聽耳食,竊一言以詫新奇,此等之論是也。”
年級字:苦(P1) 口(P1) 逆(P6) 耳(P1)
苦口:藥吃起來特別苦。逆耳:聽起來使人感到不舒服。形容真誠的規勸。
《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
年級字:賤(P5) 目(P1) 貴(P3) 耳(P1)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蛇牀》:“世人舍此而求補藥於遠域,豈非賤目貴耳乎?”
年級字:臉(P2) 紅(P1) 耳(P1) 熱(P2)
年級字:聊(P4) 复(P4) 爾(P6) 耳(P1)
年級字:口(P1) 耳(P1) 相(P1) 承(P4)
年級字:目(P1) 睹(P5) 耳(P1) 聞(P2)
《資治通鑑·唐紀睿宗景雲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年級字:肥(P2) 頭(P1) 大(P1) 耳(P1)
一個肥胖的腦袋,兩隻大耳朵。形容體態肥胖,有時指小孩可愛。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二回:“看上去有七八歲光景,倒生得肥頭大耳。”
年級字:耳(P1) 聞(P2) 目(P1) 睹(P5)
《資治通鑑·唐紀睿宗景雲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年級字:交(P1) 頭(P1) 接(P2) 耳(P1)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不許交頭接耳,不許笑語喧譁。”
年級字:耳(P1) 聞(P2) 目(P1) 見(P1)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夫信謗之徵,有如影響;耳聞目見,其事已多,或乃精誠不深,業緣未感,時儻差闌,終當或報耳。”
年級字:耳(P1) 根(P1) 清(P1) 淨(P2)
《集論》卷一:“何等耳根?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清靜色。”
年級字:庸(P5) 耳(P1) 俗(P2) 目(P1)
年級字:耳(P1) 目(P1) 衆(P3) 多(P1)
耳目:指爲別人打探消息的人。周圍注意的人很多。也指爲刺探情報的人很多。
清·石昆玉《三俠五義》第十六回:“只是目下耳目衆多,恐有泄漏,實屬不便。”
年級字:掩(P4) 耳(P1) 偷(P2) 鈴(P2)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四折:“難道他掩耳偷鈴,則待要見世生苗。”
年級字:抓(P1) 耳(P1) 撓(P6)
撓:搔。抓抓耳朵,搔搔肋幫子。形容心裏焦急而無法可想的樣子。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大郎聽罷,氣得抓耳撓腮,沒有是處。”
年級字:垂(P2) 耳(P1) 下(P1) 首(P1)
宋·陳亮《酌古論·李愬》:“故雖驅而用之,而垂耳下首,卒不敢動。”
年級字:兩(P1) 豆(P1) 塞(P3) 耳(P1)
比喻爲局部的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不能認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鶡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年級字:在(P1) 人(P1) 耳(P1) 目(P1)
明·張岱《奇字問·序》:”近取《左(傳)》、《國(語)》、《史記》……諸書在人耳目前者,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釋之。”
年級字:耳(P1) 濡(P0) 目(P1) 染(P3)
濡:沾溼;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年級字:耳(P1) 聽(P1) 八(P1) 方(P1)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十六回:“爲將之道,須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年級字:掩(P4) 人(P1) 耳(P1) 目(P1)
《大宋宣和遺事》亨集:“雖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年級字:驚(P2) 耳(P1) 駭(P0) 目(P1)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須臾,雲晦雷發,驚耳駭目。”
年級字:逆(P6) 耳(P1) 良(P1) 言(P1)
雖然使人聽起來感到刺耳,但卻是有益的好話。逆:抵觸,不順從。
年級字:目(P1) 染(P3) 耳(P1) 濡(P0)
年級字:馬(P1) 耳(P1) 東(P1) 風(P1)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釣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年級字:方(P1) 面(P1) 大(P1) 耳(P1)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你不看見城裏張府上那些老爺,都有萬貫家私,一個個方面大耳。”
年級字:不(P1) 堪(P6) 入(P1) 耳(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難聽、刺耳悦耳動人、悦耳、動聽無法忍受的聲音或其內容。
「堪」能夠、可以的意思: 堪當重任、堪以告慰。
「不堪」不能忍受,不能支持: 難堪、不堪一擊、狼狽不堪、疲憊不堪、不堪設想。
「人耳」耳朵的聽覺或心裏都不能忍受所聽到的內容和意思,例如: 髒話、別人的私生活的謠言。
明·李開先《市井豔詞序》:「二詞譁於市井,雖兒女子初學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豔褻狎,不堪入耳。」
年級字:清(P1) 耳(P1) 悅(P3) 心(P1)
年級字:耳(P1) 目(P1) 一(P1) 新(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耳目:指見聞。聽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鮮。
唐·白居易《修香山寺記》:“關塞之氣色,龍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樓之風月,與往來者耳目一時而新。”
年級字:耳(P1) 傭(P5) 目(P1)
清·錢謙益《覆徐巨源書》:“流浪壯齒,記濫俗學,侵尋四十,賃耳傭目,乃稍知古學之由來。”
年級字:俯(P5) 首(P1) 耳(P1)
孫中山《大總統告陸海軍士文》:“我軍人俯首戢耳以聽其鞭策者,亦既二百六十有餘年。”
年級字:言(P1) 猶(P5) 在(P1) 耳(P1)
年級字:口(P1) 耳(P1) 相(P1) 傳(P2)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口耳相傳,或逮後世。”
年級字:飄(P2) 風(P1) 過(P1) 耳(P1)
年級字:東(P1) 風(P1) 射(P2) 馬(P1) 耳(P1)
射:射出。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充耳不聞,無動於衷。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年級字:東(P1) 風(P1) 吹(P1) 馬(P1) 耳(P1)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釣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年級字:六(P1) 耳(P1) 不(P1) 同(P1) 謀(P4)
原意是三個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祕密。後也比喻輕信傳聞的話沒有益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六耳不同謀。且去,來日來。”
年級字:法(P1) 不(P1) 傳(P2) 六(P1) 耳(P1)
年級字:疾(P2) 雷(P3) 不(P1) 暇(P6) 掩(P4) 耳(P1)
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晉·傅玄《傅子·闕題》:“我欲戰而彼不欲戰者,我鼓而進之若山崩河溢,當其衝者摧,值其鋒者破,所謂疾雷不暇掩耳,則又誰御之。”
年級字:捷(P5) 雷(P3) 不(P1) 及(P2) 掩(P4) 耳(P1)
年級字:疾(P2) 雷(P3) 不(P1) 及(P2) 掩(P4) 耳(P1)
突然響起雷聲,使人來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
《六韜·龍韜·軍勢》:“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
年級字:耳(P1) 聞(P2) 不(P1) 如(P2) 目(P1) 見(P1)
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年級字:疾(P2) 雷(P3) 不(P1) 及(P2) 塞(P3) 耳(P1)
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淮南子·兵略訓》:“故善用兵者,見敵之虛,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擊其猶猶,陵其與與,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年級字:耳(P1) 聞(P2) 不(P1) 如(P2) 面(P1) 見(P1)
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年級字:迅(P6) 雷(P3) 不(P1) 及(P2) 掩(P4) 耳(P1)
雷聲來得非常快,連捂耳朵都來不及。比喻來勢兇猛,使人來不及防備。
《六韜·龍韜·軍勢》:“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
yǎn guān sì chù ěr tīng bā fāng
年級字:眼(P1) 觀(P2) 四(P1) 處(P2) ,(P1) 耳(P1) 聽(P1) 八(P1) 方(P1)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3回:“爲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ěr wén shì xū yǎn guān wéi shí
年級字:耳(P1) 聞(P2) 是(P1) 虛(P4) ,(P1) 眼(P1) 觀(P2) 爲(P2) 實(P1)
親自聽到的還不足爲信,只有親眼看到的纔是真實可靠的。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九回:“‘耳聞是虛,眼觀爲實’,叔叔此時,且不要過於取笑侄女,請再去一訪,……那時再來取笑侄女,卻也不遲。”
yǎn guān sì lù ěr tīng bā fāng
年級字:眼(P1) 觀(P2) 四(P1) 路(P1) ,(P1) 耳(P1) 聽(P1) 八(P1) 方(P1)
清·文康《新兒女英雄傳》:“強盜的本領,講的是觀六路,耳聽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