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而(P1) 今(P1) 而(P1) 後(P1)
《呂氏春秋·恃君覽·長利》:“臣而今而後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舊唐書·盧藏用傳》:“而今而後,焚蓍龜,毀律歷,廢六合,斥五行,浩然清慮,則將奚若?”
年級字:死(P3) 而(P1) 後(P1) 已(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已:停止。死了以後才罷手。形容爲完成一種責任而奮鬥終身。
《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年級字:窮(P3) 而(P1) 後(P1) 工(P1)
宋·歐陽修《梅聖俞詩集序》:“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
年級字:強(P2) 而(P1) 後(P1) 可(P1)
《孟子·滕文公下》:“良曰:‘請復之。’強而後可,一朝而獲十禽。”
年級字:斃(P3) 而(P1) 後(P1) 已(P1)
西漢·戴聖《禮記·表記》:“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
年級字:三(P1) 思(P2) 而(P1) 後(P1) 行(P1)
年級字:先(P2) 禮(P2) 而(P1) 後(P1) 兵(P3)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形容凡事有相量,互相尊重,處事以和為貴,非不得以才使用武力解決爭執。
禮:禮貌。
兵:武力。
指先按照互相尊重的禮節和步驟向對方交涉,如果行不成功,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年級字:置(P3) 之(P2) 死(P3) 地(P1) 而(P1) 後(P1) 生(P1)
原指作戰把軍隊佈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孫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
年級字:置(P3) 之(P2) 死(P3) 地(P1) 而(P1) 後(P1) 快(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宋·蘇舜欽《答韓持國書》:「被廢之後,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然後為快。 」
jū gōng jìn cuì sǐ ér hòu yǐ
年級字:鞠(P3) 躬(P3) 盡(P3) 瘁(P0) ,(P1) 死(P3) 而(P1) 後(P1) 已(P1)
三國成語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jú gōng jìn lì sǐ ér hòu yǐ
年級字:鞠(P3) 躬(P3) 盡(P3) 力(P1) ,(P1) 死(P3) 而(P1) 後(P1) 已(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