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 」
刷新
繁體:而
國語:ér
粵語:ji4
簡體:而
HK EDB English : and; as well as; but; yet; while
筆畫:6
部首:而
字形結構:單一
字元部件:而
倉頡:MBLL
年級:1
  異體字:  能、髵、耏、洏

校正
ér

年級字:而(P1)

詞性:連詞

語法:
文言文字詞

部首字 (單字):
耍。

字形含義:
象頰下鬍鬚之形,上部或加一短畫作飾筆:《周禮.考工記》:「作其鱗之而。」

金文「而」字與「爾」、「女(汝)」同用,相等於今日的「你」字。同時也用作連詞,例如: 《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本義:
兩頰上的毛,含延續、未完的語義。主要用作連詞。

引伸義:
【連詞】
雙重要點: 多而雜、富而有禮、秀外而慧中。
然而、但是、運用轉折、相反式語義:似是而非、濃而不烈、不勞而獲、殘而不廢、有名而無實。
承接式語義: 「學而時習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遞進式語義: 而且。
表前後連續性的動作:破門而入、取而代之、跨步而行、
從⋯⋯到: 從上而下、從今而後、自此而下。
自⋯⋯到 : 自南而北、自壯而老。

字形和寫法參考:
相關古字: 耏、髵、陑。

參考資料:
    《說文解字.而部》「而,須也。」
    《說文》:「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从而。」

    《易經.繫辭上》「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易經.繫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易經.繫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左傳.成公八年》「謂汶陽之田,敝邑之舊也,而用師於齊,使歸諸敝邑。」
    《左傳.昭公十三年》「諸侯事晉,未敢攜貳,況衛在君之宇下,而敢有異志?」
    《左傳.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
    《左傳.文公十七年》「鋌而走險,何能擇?」
    《左傳.襄公十八年》「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之。若可,君而繼之。」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哀樂而樂哀,皆喪心也。」

    《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陽貨》「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論語.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論語.顏淵》「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孟子.盡心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
    《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孟子.離婁下》「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

    《莊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之道乎?」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詩經.大雅.桑柔》:「嗟爾朋友,予豈不知而作!」
    《詩經.齊風.著》:「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

    《書經.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
    《戰國策.趙策一》:「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而可以報知伯矣。』」
    《戰國策.齊策六》:「齊多知而解此環不?」

    《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聶政傳》:「前日所以不許仲子者,徒以親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終,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請得從事焉!」
    漢.劉向《說苑.卷一九.脩文》:「情動於中,而形於聲。」
    《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剛,用弱而強。」
    《淮南子.人間》:「虞之與虢,相恃而勢也。」
    《淮南子.人間》:「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於人乎?」
    《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後而歸爾。」


校正
Yù ér

年級字:鬱(P6) 而(P1)

詞性:連詞

釋義:
    1.憂愁,愁悶兼且...
    2.樹木叢生,形容青翠茂盛而且...
    3.香氣濃厚而且...
校正
shí ér

年級字:時(P1) 而(P1)

釋義:
    表示不定時地重複發生;疊用,表示不同的現像在一定時間內交替發生。
校正
Ér dài

年級字:而(P1) 帶(P1)

詞性:連詞

釋義:
    因而攜帶。
校正
kǎn ér

年級字:而(P1)

詞性:形容詞

釋義:
    如果加上兩個字成為四字詞語"侃侃而談",意思是:
    指人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
    古時候用來形容人善於交談,有風度
校正
Báo ér

年級字:薄(P4) 而(P1)

詞性:連詞

釋義:
    1.厚度小的而且...
    2.冷淡,不熱情而且...
    3.不充實,不堅強,薄弱而且...
校正
xìng ér

年級字:幸(P1) 而(P1)

近義詞:
虧得好在幸虧幸好

釋義:
    僥倖;幸虧
校正
xuán ér

年級字:旋(P3) 而(P1)

詞性:助詞

釋義:
    頃刻,不久。
校正
duǎn ér

年級字:短(P2) 而(P1)

詞性:形容詞

釋義:
    簡短而/短小而
    例:兔子的尾巴短而圓
校正
jí ér

年級字:疾(P2) 而(P1)

詞性:連詞

釋義:
    快,迅速而且...
校正
ér gǎi

年級字:而(P1) 改(P2)

詞性:連詞

釋義:
    因某原因而改變。
校正
Ér yì

年級字:而(P1) 易(P2)

詞性:形容詞

釋義:
    容易。
校正
Ér nán

年級字:而(P1) 難(P2)

詞性:副詞

釋義:
    1.不容易,做起來費事。
    2.不大可能辦到,使人感到困難。
校正
jī ér

年級字:激(P2) 而(P1)

詞性:連詞

釋義:
    刺激,激烈而且...
校正
Chén ér

年級字:沉(P2) 而(P1)

詞性:連詞

釋義:
    1.沉重而且...
    2.聲音低沉而且...
校正
ér ìng

年級字:而(P1) 令(P2)

詞性:連詞

釋義:
    因而令到(某後果)。
校正
gōng ér

年級字:功(P1) 而(P1)

詞性:形容詞助詞

釋義:
    無功而返: 沒有任何成效,成果而回來。
校正
ér jiān

年級字:而(P1) 艱(P3)

詞性:連詞

釋義:
    而且艱辛,艱苦,艱難。
校正
ér yǐ

年級字:而(P1) 已(P1)

詞性:副詞助詞副詞助詞

近義詞:
罷了云爾

釋義:
    表示限制或讓步的語助詞,相當於口語中的「罷了」。常跟“只”、“不過”、“僅僅”等連用,對句意起沖淡作用。
校正
àn ér

年級字:案(P2) 而(P1)

詞性:形容詞

釋義:
    拍案而起:
    案:桌子。拍著桌子憤然而立。形容極度憤怒。有時也形容對反動勢力的不屈服。
校正
xìng ér

年級字:性(P3) 而(P1)

詞性:連詞

釋義:
    有認受性而且: 被接受並且...
校正
Dàn ér

年級字:淡(P2) 而(P1)

詞性:連詞

釋義:
    淡:含鹽分少,味淡,不熱心。
    而:連詞,表示平列。

    味淡並且,淡薄而且...

校正
cóng ér

年級字:從(P1) 而(P1)

釋義:
    然後;因而

    表示結果或進一步的行動。用於後一小句開頭,沿用前一小句的主語。用於書面

校正
Ér zài

年級字:而(P1) 再(P1)

詞性:連詞

釋義:
    再次。
校正
Ér shí

年級字:而(P1) 實(P1)

詞性:連詞

釋義:
    實在。
校正
zá ér

年級字:雜(P3) 而(P1)

詞性:連詞

釋義:
    雜亂,複雜而且...
校正
hū ér

年級字:忽(P2) 而(P1)

釋義:
    1.變化迅速,出乎意料

    2.不斷交替出現

校正
ér huò

年級字:而(P1) 獲(P5)

詞性:副詞

釋義:
    而得到
校正
érqiě

年級字:而(P1) 且(P1)

釋義:
    and that; and also
校正
jì ér

年級字:繼(P3) 而(P1)

詞性:連詞

釋義:
    指接著某件事或行為之後,又接著(先喝一瓶啤酒,繼而又喝了一杯白酒)。
校正
Ér bēi

年級字:而(P1) 悲(P3)

詞性:助詞

釋義:
    因某事而傷心,哀痛。
校正
Nán ér

年級字:難(P2) 而(P1)

詞性:連詞

釋義:
    1.不容易,做起來費事。
    2.不大可能辦到,使人感到困難。
校正
shòu ér

年級字:瘦(P3) 而(P1)

詞性:形容詞

釋義:
    瘦削但
校正
ér jiān

年級字:而(P1) 尖(P2)

詞性:連詞

釋義:
    尖: 銳利的末端或細小的部分。尖銳,尖端。
    長而尖: 長並且尖銳。
校正
ér fēng

年級字:而(P1) 豐(P3)

詞性:連詞助詞

釋義:
    1.而且盛多,富裕。
    2.而且豐盈,身體豐滿。
校正
ér xiě

年級字:而(P1) 寫(P1)

詞性:助詞

釋義:
    因而寫字,寫作。
校正
ér jīng

年級字:而(P1) 驚(P2)

詞性:助詞

釋義:
    引起驚恐,害怕。
校正
ér mí

年級字:而(P1) 迷(P2)

詞性:助詞

釋義:
    迷:
    1.分辨不清,迷糊。
    2.醉心於某種事物,發生特殊的愛好。迷戀,入迷。
校正
ǒu ér

年級字:偶(P3) 而(P1)

詞性:介詞

近義詞:
偶爾

釋義:
    間或、有的時候。
校正
er shì

年級字:而(P1) 是(P1)

詞性:連詞

釋義:
    文言文常用組合詞彙。
    主要含義 : 即是或但是的意思。
校正
ér yōu

年級字:而(P1) 悠(P4)

詞性:連詞

釋義:
    1.悠久,悠遠。
    2.悠揚(音樂)。
    3.閒適,閒散,悠閒。
校正
yīn ér

年級字:因(P1) 而(P1)

詞性:連詞

近義詞:
因此所以是以

釋義:
    1. 連詞。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結果
    2. 匆促;草草;輕易
校正
ér chún

年級字:而(P1) 純(P4)

詞性:連詞

釋義:
    1. ...而且純淨(水)。
    2. ...而且純良,純真(人品)。
校正
ér zhàn

年級字:而(P1) 戰(P4)

詞性:形容詞

釋義:
    有備而戰: 比喻已有準備去做某事。
校正
móu ér

年級字:謀(P4) 而(P1)

詞性:形容詞

釋義:
    不謀而合:
    1.謀:商量;合:相符。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
    2.形容動作、想法一致。
校正
rán ér

年級字:然(P2) 而(P1)

詞性:連詞

近義詞:
不過但是可是然則

反義詞:
雖然

釋義:
    1. 連詞。連接分句,表示轉折。連接的兩部分意思相反。猶言如此,不過;如此,但是。
    2. 指從另一方面來說——表示轉折關係。

    參考:
    1. 見《左傳·昭公十五年》:「臣豈不欲吳,然而前知其為人之異也。」
    2. 清 袁枚《祭妹文》: 「然而汝亦不在人間。」
    3. 漢 桓寬《鹽鐵論·刑德》:「昔秦法繁於秋荼,而網密於凝脂,然而上下相遁,姦偽萌生。」
    4. 唐 元稹《戒勵風俗德音》:「兵興已來,人散久矣。始欲導之以德,不欲驅之以刑,然而信有未孚,理有未至。」
    5. 巴金《滅亡》第一章:「有的說這是命該,有的嘆死者可憐……然而並沒有人罵那秘書長。」

校正
ér qiě

年級字:而(P1) 且(P1)

詞性:連詞

近義詞:
況且

釋義:
    表示並列互相補充或遞進。
校正
fǎn ér

年級字:反(P1) 而(P1)

詞性:副詞

釋義:
    1. 副詞。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預料之外,在句中起轉折作用。
校正
ér zào

年級字:而(P1) 造(P1)

詞性:助詞

釋義:
    為某個目的才製作,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