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ě
年級字:者(P1)
詞性:名詞,形容詞,代詞,助詞
文言文字詞金文從「木」從數點從「口」。
用在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詞組後。
指人、指事、指物、指時等:讀者、作者、二者必居其一、來者。
之、乎、者、也為文言文中常用的四個語助詞。故以「之乎者」也指讀書人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助詞,表示語氣停頓並構成判斷句的句式:陳勝者,陽城人也。
這,此(多用在古詩詞曲中):者個、者回、者番、者邊走。
《說文》:「者,別事詞也。从白[口+兩點]聲。[口+兩點],古文旅字。」
《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zhě xiě
bìng zhě
年級字:病(P2) 者(P1)
詞性:名詞,代詞
病人1. 生病的人。
2. 為使人民困頓。
3. 謂擾亂為害人們。
jì zhě
年級字:記(P1) 者(P1)
詞性:名詞
新聞機構中從事採訪和報導工作的專業人員電視台的記者。
fǎng zhě
dú zhě
年級字:讀(P1) 者(P1)
1. 閱讀書報的人
2. 指書籍、報紙、雜誌或其他類似的宣傳工具所能影響到的公眾
zuò zhě
qián zhě
zhì zhě
shì zhě
yìng zhǐ
Guān zhě
年級字:觀(P2) 者(P1)
詞性:名詞
《觀者》是sula寫的網絡小說連載於17k小說網。
sǐ zhě
Dù zhě
年級字:渡(P2) 者(P1)
詞性:名詞
船夫小江將運送客人的,羊、狐狸、草等物品過河,如果留下動物被其它種類吃掉任務就失敗了。你需要幫助他做出正確的順序選擇。 Ferryman是一款根據經典謎題改編的解謎遊戲。
zhǔzhě
zhǎng zhě
年級字:長(P1) 者(P1)
詞性:名詞
長輩1.年紀大、輩份高的人
例:傷長者之意。 --《戰國策.燕策》
為長者折枝。 --《孟子.梁惠王上》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 --唐. 杜甫《兵車行》
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 --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2.指有德行的人
例:忠厚長者
市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 --《史記.魏公子列傳》
以君為長者。 --《戰國策.魏策》
3.顯貴的人
huàn zhě
huò zhě
yuàn zhě
yán zhě
Zhě zhǐ
年級字:者(P1) 只(P1)
詞性:助詞
1.這,此,僅僅,惟一,只有。
2.表示限於某個範圍。
zài zhě
年級字:再(P1) 者(P1)
詞性:連詞
1. 除了前面提列過的以外;
2. 另外;此外。
3. 況且。如:現在邀請他已來不及了,再者,他也不一定有空。
shāng zhě
chí zhě
shǐ zhě
年級字:使(P2) 者(P1)
詞性:名詞
使臣受命出使的人,泛指奉命辦事的人;比喻帶來某種資訊的人或事物。
Nàn zhě
tīng zhě
xíng zhě
年級字:行(P1) 者(P1)
詞性:名詞
出行的人;佛教語,即頭陀,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又指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雜役尚未剃髮的出家者泛指修行佛道之人,《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別名。
Yè zhě
zhě yīng
zhě yǔ
shù zhě
xué zhě
年級字:學(P1) 者(P1)
1. 做學問的人;求學的人。
2. 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bǐ zhě
Èr zhě
biān zhě
huáng zhě
年級字:皇(P3) 者(P1)
詞性:名詞
1.皇者,古時的代詞,意思是美麗的人或事物。
2.指某些事物一定方面上的最强或出類拔萃者。物種之間的優秀者,最高者。
zhài zhě
hòu zhě
年級字:後(P1) 者(P1)
所提到的或不言自明的兩個或更多人或事物中的最後一個
Shā zhě
ruò zhě
liǎng zhě
年級字:兩(P1) 者(P1)
詞性:量詞
常見詞組兩方面。人或事情。
qiáng zhě
年級字:善(P2) 騎(P2) 者(P1) 墮(P5)
慣於騎馬的人常常會從馬上摔下來。比喻善長某一技藝的人,往往因大意而招致失敗。
《淮南子·原道訓》:“夫善遊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爲禍。”
年級字:會(P1) 者(P1) 不(P1) 忙(P2)
年級字:觀(P2) 者(P1) 如(P2)
《水滸傳》第一○一回:“此時瓊英這段事,東京已傳遍了。當日觀者如垛。”
年級字:好(P1) 騎(P2) 者(P1) 墮(P5)
慣於騎馬的人常常會從馬上摔下來。比喻善長某一技藝的人,往往因大意而招致失敗。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悲哉,夫好船者溺,好騎者墮,君子各以所好爲禍。”
年級字:騎(P2) 者(P1) 善(P2) 墮(P5)
慣於騎馬的人常常會從馬上摔下來。比喻善長某一技藝的人,往往因大意而招致失敗。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悲哉,夫好船者溺,好騎者墮,君子各以所好爲禍。”
年級字:來(P1) 者(P1) 不(P1) 善(P2)
清·趙翼《陔餘叢考·成語》:“‘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亦本《老子》‘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句。”
年級字:來(P1) 者(P1) 可(P1) 追(P1)
年級字:旁(P1) 觀(P2) 者(P1) 清(P1)
當事人被碰到的問題搞糊塗了,旁邊觀看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年級字:忘(P2) 戰(P4) 者(P1) 危(P3)
三國·魏·桓範《兵要》:“故曰好戰者亡,忘戰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
年級字:大(P1) 者(P1)
西漢·司馬遷《史記·天官書》:“此其犖犖大者。若至委曲小變,不可勝道。”
年級字:肉(P1) 食(P1) 者(P1) 鄙(P5)
肉食者:吃肉的人,引伸爲有權位的人;鄙:鄙陋。舊時指身居高位、俸祿豐厚的人眼光短淺。
年級字:始(P2) 作(P2) 俑(P6+) 者(P1)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製或陶製的俑人。開始製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壞事的人。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爲其象人而用之也。”
年級字:觀(P2) 者(P1) 如(P2) 雲(P1)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第一百一十三卷:“言適爲項王相召飲酒,欲醉方返。溪濱觀者如雲。”
年級字:綠(P1) 衣(P1) 使(P2) 者(P1)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鸚鵡告事》:“其時僕妾輩並無所覺,惟有鸚鵡一只在堂前架上。……封鸚鵡爲‘綠衣使者’。”
年級字:觀(P2) 者(P1) 如(P2) 市(P2)
唐·牛僧孺《玄怪錄·尼妙寂》:“元和初,泗州普光王寺有梵氏戒壇,人之為僧者必由之。四方輻輳,僧尼繁會,觀者如市焉。”
年級字:言(P1) 者(P1) 不(P1) 知(P1)
《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河上公注:“知者貴行不貴言也。駟不及舌,多言多患。”一本作“言者弗知”。
年級字:善(P2) 遊(P2) 者(P1) 溺(P3)
會游泳的人,往往淹死。比喻人自以爲有某種本領,因此而惹禍。
《淮南子·原道訓》:“夫善遊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爲禍。”
年級字:逝(P5) 者(P1) 如(P2) 斯(P2)
《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年級字:者(P1) 也(P1) 之(P2) 乎(P2)
者、也、之、乎都是古漢語裏常用的虛詞。指講話或寫文章咬文嚼字。含諷刺意。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問黃金誰買《長門賦》,好不直錢也者也之乎。”
年級字:朱(P1) 衣(P1) 使(P2) 者(P1)
明·陳耀文《天中記》卷三十八引《侯鯖錄》:“歐陽修知貢舉日,每遇考試卷,坐後常覺一朱衣人時復點頭,然後其文入格。……因語其事於同列,爲之三嘆。嘗有句雲:‘唯願朱衣一點頭。’”
年級字:觀(P2) 者(P1) 如(P2) 織(P3)
織:編織的衣物。觀衆像編織起來的衣物一樣密。形容觀看的人非常多。
年級字:近(P2) 墨(P2) 者(P1) 黑(P1)
詞性:動詞,形容詞
諺語近朱者赤指結識朋友的智慧。
近: 接近、近似。
墨: 黑色、墨色、墨汁。
者: 人士。
黑: 黑色、黑暗、黑道、黑市。
黑引伸是壞的含意。
比喻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
晉·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年級字:能(P1) 者(P1) 為(P2) 師(P1)
年級字:能(P1) 者(P1) 多(P1) 勞(P2)
《莊子·列禦寇》:“巧者勞而知(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遊。”
年級字:勇(P2) 者(P1) 不(P1) 懼(P4)
《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年級字:盲(P6) 者(P1) 得(P1) 鏡(P2)
年級字:觀(P2) 者(P1) 如(P2) 堵(P4)
《禮記·射義》:“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
年級字:渴(P3) 者(P1) 易(P2) 飲(P2)
口渴的人喝什麼都覺得甘甜。舊時比喻久經苛政而最知對德政感恩。
年級字:來(P1) 者(P1) 不(P1) 拒(P5)
《孟子·盡心下》:“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
年級字:來(P1) 者(P1) 居(P2) 上(P1)
後來居上。原指資格淺的新進反居資格老的舊臣之上。後亦用以稱讚後起之秀超過前輩。
語出《史記·汲鄭列傳》:“陛下用羣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
年級字:當(P2) 局(P2) 者(P1) 迷(P2)
宋·辛棄疾《戀繡衾·無題》:“我自是笑別人的,卻元來當局者迷。”
年級字:之(P2) 乎(P2) 者(P1) 也(P1)
這四個字都是文言虛詞,諷刺人說話喜歡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話或文章。
年級字:近(P2) 朱(P1) 者(P1) 赤(P3)
詞性:動詞,形容詞
諺語近墨者黑指結識朋友的智慧。
近: 接近、近似。
朱: 紅色、朱紅、朱脣。
者: 人士。
赤: 紅色、赤誠。
朱引伸是傑出的含意。
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
晉·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年級字:藹(P4) 然(P2) 仁(P3) 者(P1)
年級字:行(P1) 者(P1) 讓(P2) 路(P1)
年級字:觀(P2) 者(P1) 成(P1) 堵(P4)
明·沈榜《宛署雜記·寺觀》:“又見其紫衫衣衲、拽杖掛珠,交錯燕市之衢,所在說法衍樂,觀者成堵。”
年級字:兵(P3) 多(P1) 者(P1) 敗(P2)
指兵卒過多的軍隊,常常會吃敗仗,因爲兵將各有所恃,號令不齊。
清·趙翼《陔餘叢考》:“古來用兵,往往兵多者敗,蓋兵過多則號令不齊,氣勢不貫,必不能有臂指相使之用。”
年級字:傍(P3) 觀(P2) 者(P1) 清(P1)
傍:同“旁”。旁觀者:在一旁觀看的人。同一事物,在一旁觀看的人比當事者看得全面、清楚。常與“當局者迷”連用。亦作“旁觀者清”。
《舊唐書·元行衝傳》:“當局稱迷,傍觀必審,何所爲疑而不申列?”
年級字:聾(P3) 者(P1) 之(P2) 歌(P1)
聾者學人唱歌,卻聽不到歌聲,無以自樂。形容模仿別人的行爲,實際上並不瞭解其中真義。
《淮南子·原道》:“夫內不開於中,而強學問者,不入於耳而不着於心,此何以異於聾者之歌也,效人爲之而無以自樂也,聲出於口則越而散矣。”
年級字:仁(P3) 者(P1) 能(P1) 仁(P3)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賣弄你仁者能仁,倚仗你身裏出身。”
年級字:觀(P2) 者(P1) 雲(P1) 集(P3)
《雲笈七籤》卷一一三引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錄·王奉仙》:“自鹹通迄光啓四十年間,遊淮浙之宛陵,所至之處,觀者雲集。”
年級字:來(P1) 者(P1) 勿(P1) 拒(P5)
對於有所求而來的人或送上門來的東西概不拒絕。同“來者不拒”。
年級字:能(P1) 者(P1) 爲(P2) 師(P1)
年級字:言(P1) 者(P1) 弗(P0) 知(P1)
《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河上公注:“知者貴行不貴言也。駟不及舌,多言多患。”一本作“言者弗知”。
年級字:尋(P3) 隱(P4) 者(P1) 不(P1) 遇(P2)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年級字:不(P1) 知(P1) 者(P1) 不(P1) 罪(P4)
罪:責備,怪罪。因事先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加怪罪。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六十三回:“起鳳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通道:‘不知者不罪。’”
年級字:後(P1) 來(P1) 者(P1) 居(P2) 上(P1)
《史記·汲鄭列傳》汲黯對漢武帝說:“陛下用羣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
年級字:二(P1) 者(P1) 不(P1) 可(P1) 得(P1) 兼(P3)
《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年級字:謠(P5) 言(P1) 止(P1) 於(P2) 智(P3) 者(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流言止於智者虛假的話,傳到有智慧的人便不會繼續再傳出去。
謠: 謠傳,虛假的話。
言: 言論。
止: 停止。
於: 於此。
智: 智慧。
者: 人士。
年級字:流(P1) 言(P1) 止(P1) 於(P2) 智(P3) 者(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謠言止於智者沒有根據的話,傳到有智慧的人便不會繼續再傳出去。
流: 流傳,沒有根據的話。
言: 言論。
止: 停止。
於: 於此。
智: 智慧。
者: 人士。
年級字:丹(P4) 之(P2) 所(P2) 藏(P2) 者(P1) 赤(P3)
《孔子家語·六本》:“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與處者焉。”
年級字:士(P1) 爲(P2) 知(P1) 己(P1) 者(P1) 死(P3)
知己者:瞭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願爲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獻身。
《戰國策·趙策一》:“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
yǒu zhì zhě shì jìng chéng
年級字:有(P1) 志(P2) 者(P1) 事(P1) 竟(P2) 成(P1)
《後漢書·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爲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jiǔ shí
年級字:行(P1) 百(P1) 里(P1) 者(P1) 半(P1) 九(P1) 十(P1)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纔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認真對待。
《戰國策·秦策五》:“詩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
shí shí wù zhě wéi jùn jié
年級字:識(P2) 時(P1) 務(P3) 者(P1) 為(P2) 俊(P4) 傑(P3)
意思是能認清時代潮流的,是聰明能幹的人。認清時代潮流勢,才能成為出色的人物。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襄陽記》:“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shí shí wù zhě wéi jùn jié
年級字:識(P2) 時(P1) 務(P3) 者(P1) 爲(P2) 俊(P4) 傑(P3)
意思是能認清時代潮流的,是聰明能乾的人。認清時代潮流勢,才能成爲出色的人物。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襄陽記》:“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年級字:三(P1) 才(P1) 者(P1) ,(P1) 天(P1) 地(P1) 人(P1)
文言文字詞宇宙中三個生命的基本要素。
指宇宙中三個生命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
「天」是指整個宇宙空間,其中的星際、天象的自然運行定律。
「地」是指地球上的地理、結構、和萬物生態的互動。
「人」是指人類是萬物之靈,以智慧去暸解和運用天地人的大自然關係,以愛心去保護天下的生命,孕育萬物,維護三體共融,萬物便能生生不息。
宋朝王應麟(字伯厚)《三字經》: 「三才者,天地人」
年級字:三(P1) 光(P1) 者(P1) ,(P1) 日(P1) 月(P1) 星(P1)
文言文字詞宇宙中三種光源。
指宇宙中種光源是:日、月、星:
「日」太陽。
「月」月亮。
「星」星際。
宋朝王應麟(字伯厚)《三字經》: 「三光者,日月星。」
年級字:五(P1) 子(P1) 者(P1) ,(P1) 有(P1) 荀(P6) 楊(P2)
shùn tiān zhě cún nì tiān zhě wáng
年級字:順(P2) 天(P1) 者(P1) 存(P3) ,(P1) 逆(P6) 天(P1) 者(P1) 亡(P2)
shùn tiān zhě chāng nì tiān zhě wáng
年級字:順(P2) 天(P1) 者(P1) 昌(P1) ,(P1) 逆(P6) 天(P1) 者(P1) 亡(P2)
指順從天道的就生存,違背天道的則滅亡。同“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dāng jú zhě mí páng guān zhě qīng
年級字:當(P2) 局(P2) 者(P1) 迷(P2) ,(P1) 旁(P1) 觀(P2) 者(P1) 清(P1)
當局者:下棋的人;旁觀者:看棋的人。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塗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舊唐書·元行衝傳》:“當局稱迷,傍(旁)觀見審。”
bàng guān zhě shěn dāng jú zhě mí
年級字:傍(P3) 觀(P2) 者(P1) 審(P3) ,(P1) 當(P2) 局(P2) 者(P1) 迷(P2)
指局外人對事物觀察得周詳慎密,當事人則往往會迷惑糊塗。
qiè gōu zhě zhū qiè guó zhě hóu
年級字:竊(P5) 者(P1) 誅(P5) ,(P1) 竊(P5) 國(P1) 者(P1) 侯(P5)
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爲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僞和不合理。
《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shùn wǒ zhě chāng nì wǒ zhě wáng
年級字:順(P2) 我(P1) 者(P1) 昌(P1) ,(P1) 逆(P6) 我(P1) 者(P1) 亡(P2)
順:順從;昌:昌盛;逆:違背;亡:滅亡。順從我的就可以存在和發展,違抗我的就叫你滅亡。形容剝削階級的獨裁統治。
zhì zhě qiān lǜ bì yǒu yī shī
年級字:智(P3) 者(P1) 千(P1) 慮(P4) ,(P1) 必(P2) 有(P1) 一(P1) 失(P2)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
成語愚者千慮,
必有一得,
智者千慮,
或有一失風險是潛在的。
「智者」有知識和思考的人。
「千慮」比喻對遇到的問題多次的慮。
「必有」必定。
「一失」一次失誤。
不管多聰明的人,經過多次的考慮後,也會出現個別錯誤的機會。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yú zhě qiān lǜ bì yǒu yī dé
年級字:愚(P3) 者(P1) 千(P1) 慮(P4) ,(P1) 必(P2) 有(P1) 一(P1) 得(P1)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愚者千慮,
或有一得比喻努力嘗試,也會有成功的機會。
「愚者」愚蠢、平凡知識的人。
「千慮」比喻對遇到的問題多次的考慮。
「必有」必定。
「一得」一次的得著。
不管多愚蠢的人,經過多次的考慮後,也會出現個別成功的機會。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yán zhě wú zuì wén zhě zú jiè
年級字:言(P1) 者(P1) 無(P2) 罪(P4) ,(P1) 聞(P2) 者(P1) 足(P1) 戒(P3)
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爲戒。
《詩經·周南·關雎·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jìn zhū zhě chì jìn mò zhě hēi
年級字:近(P2) 朱(P1) 者(P1) 赤(P3) ,(P1) 近(P2) 墨(P2) 者(P1) 黑(P1)
詞性:動詞,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指結識朋友的智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靠着硃砂的變紅,靠着墨的變黑。
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
晉·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dé rén zhě chāng shī rén zhě wáng
年級字:得(P1) 人(P1) 者(P1) 昌(P1) ,(P1) 失(P2) 人(P1) 者(P1) 亡(P2)
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興隆,失去人心的就要滅亡。
唐·李觀《項籍故里碑銘序》:“至如謀於漢者,昔其臣也,公實棄之;兵於漢者,亦其將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shùn dào zhě chāng nì dé zhě wáng
年級字:順(P2) 道(P1) 者(P1) 昌(P1) ,(P1) 逆(P6) 德(P4) 者(P1) 亡(P2)
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違逆道德的就遭到滅亡。同“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zhì zhě jiàn zhì rén zhě jiàn rén
年級字:智(P3) 者(P1) 見(P1) 智(P3) ,(P1) 仁(P3) 者(P1) 見(P1) 仁(P3)
語出《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shùn zhī zhě xīng nì zhī zhě wáng
年級字:順(P2) 之(P2) 者(P1) 興(P2) ,(P1) 逆(P6) 之(P2) 者(P1) 亡(P2)
指順從天道的就生存,違背天道的則滅亡。同“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shùn dé zhě chāng nì dé zhě wáng
年級字:順(P2) 德(P4) 者(P1) 昌(P1) ,(P1) 逆(P6) 德(P4) 者(P1) 亡(P2)
yú zhě qiān lǜ huò yǒu yī dé
年級字:愚(P3) 者(P1) 千(P1) 慮(P4) ,(P1) 或(P1) 有(P1) 一(P1) 得(P1)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愚者千慮,
必或有一得比喻努力嘗試,也會有成功的機會。
「愚者」愚蠢、平凡知識的人。
「千慮」比喻對遇到的問題多次的考慮。
「或有」可能。
「一得」一次的得著。
不管多愚蠢的人,經過多次的考慮後,也會出現個別成功的機會。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yán zhě zhūn zhūn tīng zhě miǎo miǎo
年級字:言(P1) 者(P1) ,(P1) 聽(P1) 者(P1) 藐(P0) 藐(P0)
諄諄:教誨不倦的樣子;藐藐:疏遠的樣子。說的人很誠懇,聽的人卻不放在心上。形容徒費口舌。
yú zhě qiān lǜ yì yǒu yī dé
年級字:愚(P3) 者(P1) 千(P1) 慮(P4) ,(P1) 亦(P2) 有(P1) 一(P1) 得(P1)
指愚鈍人的許多思慮中總會有一些可取之處。常以謙指己見。
《漢書·韓信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
rén zhě jiàn rén zhì zhě jiàn zhì
年級字:仁(P3) 者(P1) 見(P1) 仁(P3) ,(P1) 智(P3) 者(P1) 見(P1) 智(P3)
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周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yú jiǔ shí
年級字:行(P1) 百(P1) 里(P1) 者(P1) ,(P1) 半(P1) 於(P2) 九(P1) 十(P1)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纔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認真對待。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五》:“詩云:‘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
shùn zhī zhě chāng nì zhī zhě wáng
年級字:順(P2) 之(P2) 者(P1) 昌(P1) ,(P1) 逆(P6) 之(P2) 者(P1) 亡(P2)
順:順從;昌:昌盛;逆:違背;亡:滅亡。順從他的就可以存在和發展,違抗他的就叫你滅亡。形容剝削階級的獨裁統治。
《史記·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
zhì zhě qiān lǜ huò yǒu yī shī
年級字:智(P3) 者(P1) 千(P1) 慮(P4) ,(P1) 或(P1) 有(P1) 一(P1) 失(P2)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智者千慮,
必有一失風險是潛在的。
「智者」有知識和思考的人。
「千慮」比喻對遇到的問題多次的慮。
「或有」可能有。
「一失」一次失誤。
不管多聰明的人,經過多次的考慮後,也會出現個別錯誤的機會。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qián wú gǔ rén hòu wú lái zhě
年級字:前(P1) 無(P2) 古(P1) 人(P1) ,(P1) 後(P1) 無(P2) 來(P1) 者(P1)
指空前絕後。亦用作諷刺。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三回:“但今日我們所行之令,並非我要自負,實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竟可算得千古獨步。”
tài gōng diào yú yuàn zhě shàng gōu
年級字:太(P1) 公(P1) 釣(P3) 魚(P1) ,(P1) 願(P3) 者(P1) 上(P1)
太公:指周初的呂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願地上當。
《武王伐紂平話》卷下:“姜尚因命守時,直鉤釣:‘負命者上鉤來!’”
shùn wǒ zhě shēng nì wǒ zhě sǐ
年級字:順(P2) 我(P1) 者(P1) 生(P1) ,(P1) 逆(P6) 我(P1) 者(P1) 死(P3)
lái zhě bù shàn shàn zhě bù lái
年級字:來(P1) 者(P1) 不(P1) 善(P2) ,(P1) 善(P2) 者(P1) 不(P1) 來(P1)
jiāng tài gōng diào yú yuàn zhě shàng gōu
年級字:姜(P4) 太(P1) 公(P1) 釣(P3) 魚(P1) ,(P1) 願(P3) 者(P1) 上(P1)
清·邗上蒙人《風月夢》第十回:“我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賈老爺若是愛厚我,我就不留他,他也不走;若是不愛厚我,我就再留他些,他也不在這裏。”
lái shì shì fēi rén qù shì shì fēi zhě
年級字:來(P1) 是(P1) 是(P1) 非(P2) 人(P1) ,(P1) 去(P1) 是(P1) 是(P1) 非(P2) 者(P1)
猶言解鈴還是繫鈴人。指誰惹起的是非,還得由誰來了結。
qián bù jiàn gǔ rén hòu bù jiàn lái zhě
年級字:前(P1) 不(P1) 見(P1) 古(P1) 人(P1) ,(P1) 後(P1) 不(P1) 見(P1) 來(P1) 者(P1)
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jī zhě yì wéi shí kě zhě yì wéi yǐn
年級字:飢(P3) 者(P1) 易(P2) 爲(P2) 食(P1) ,(P1) 渴(P3) 者(P1) 易(P2) 爲(P2) 飲(P2)
飢餓的人什麼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麼飲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