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羣(P6) 起(P1) 效(P3) 尤(P1)
年級字:普(P3) 度(P2) 羣(P6) 生(P1)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講經說法,廣開方便之門;普度羣生,接引菩提之路。”
年級字:人(P1) 以(P1) 群(P6) 分(P2)
人按照其品行、愛好而形成團體,因而能互相區別。指好人總跟好人結成朋友,壞人總跟壞人聚在一起。
《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年級字:群(P6) 空(P1) 冀(P0) 北(P1)
唐·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
年級字:衆(P3) 難(P2) 羣(P6) 移(P2)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羣疑滿腹,衆難塞胸。”
年級字:虎(P1) 入(P1) 羊(P1) 群(P6)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孔融望見太史慈與關、張趕殺賊眾,如虎入羊群,縱橫莫當。”
年級字:成(P1) 羣(P6) 作(P2) 隊(P2)
《水滸傳》第一○四回:“更有那村姑農婦,丟了鋤麥,撇了灌菜,也是三三兩兩,成羣作隊……呆呆地立着,等那粉頭出來。”
年級字:物(P1) 以(P1) 羣(P6) 分(P2)
同類的東西聚在一起。指壞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結在一起。同“物以類聚”。
年級字:成(P1) 羣(P6) 結(P1) 黨(P6)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第二章第二節:“但是這人卻是鬼計多端,有不少的成羣結黨的黨徒。”
年級字:敬(P2) 業(P2) 樂(P2) 群(P6)
《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
年級字:羣(P6) 蟻(P3) 潰(P5) 堤(P4)
潰:潰決。細小的蟻洞可以潰決堤壩。比喻細小的漏洞可以釀成大錯。
年級字:遁(P0) 世(P1) 離(P2) 羣(P6)
《元史·隱逸傳序》:“後世之士,其所蘊蓄或未至,而好以跡爲高,當邦有道之時,且遁世離羣,謂之隱士。”
年級字:鶴(P2) 行(P1) 雞(P1) 羣(P6)
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羣人裏顯得很突出。同“鶴立雞羣”。
宋·蘇轍《次韻子瞻感舊見寄》:“君才最高峙,鶴行雞羣中。”
年級字:羣(P6) 雌(P5) 粥(P5) 粥(P5)
原形容鳥兒相和而鳴。後形容在場的婦女衆多,聲音嘈雜。
唐·韓愈《琴操·雉朝飛》:“當東而西,當啄而飛,隨飛隨啄,羣雌粥粥。”
年級字:羣(P6) 魔(P5) 亂(P2) 舞(P3)
成羣的魔鬼亂跳亂蹦。比喻一批壞人在政治舞臺上猖狂活動。
年級字:獨(P4) 鶴(P2) 雞(P1) 羣(P6)
一隻鶴站在雞羣中。比喻一個人的才能或儀表超羣出衆。
晉·戴逵《竹林七賢論》:“嵇紹入洛,或謂王戎曰:‘昨於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若野鶴之在雞羣。’”南朝梁·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羣。”
年級字:狗(P2) 黨(P6) 狐(P3) 羣(P6)
明·元心子《金雀記·投崖》:“差殺你狗黨狐羣,我怎肯喪志污紅粉。”
年級字:絕(P4) 倫(P5) 逸(P6) 羣(P6)
明·朱之渝《答安東守約書三十首》:“況賢弟未嘗晤接,而才識絕倫逸羣,筆則筆,削則削,雖有知我,寧無罪之者哉?”
年級字:羣(P6) 而(P1) 不(P1) 黨(P6)
年級字:成(P1) 羣(P6) 逐(P4) 隊(P2)
《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那些富貴人家的女客,成羣逐隊,裏裏外外,來往不絕。”
年級字:不(P1) 羣(P6)
《晉書·索靖傳》:“或若登高望其類,或若既往而中顧,或若倜儻不羣,或若自檢於常度。”
年級字:類(P3) 超(P4) 羣(P6)
清·禇人獲《隋唐演義》第九十五回:“就是那一長一技之微,若果能專心致志,亦足以軼類超羣,獨步一時。”
年級字:矯(P4) 矯(P4) 不(P1) 群(P6)
矯矯:翹然出眾的樣子;群:與眾不同。形容高超出眾,不同一般。
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十二:“此《贈王公思禮》,分明寫一位精細勇烈人。故能所向無敵,任事多效。首詳其出處及幼少之事,便已矯矯不群。”
年級字:衆(P3) 楚(P2) 羣(P6)
語出《孟子·滕文公下》:“一齊人傅之,衆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
年級字:群(P6) 魔(P5) 亂(P2) 舞(P3)
成群的魔鬼亂跳亂蹦。比喻一批壞人在政治舞台上猖狂活動。
年級字:卓(P2) 立(P1) 雞(P1) 羣(P6)
象鶴站在雞羣中一樣。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羣人裏顯得很突出。
晉·戴逵《竹林七賢論》:“嵇紹入洛,或謂王戎曰:‘昨於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若野鶴之在雞羣。’”南朝梁·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羣。”
年級字:群(P6) 雌(P5) 粥(P5) 粥(P5)
原形容鳥兒相和而鳴。後形容在場的婦女眾多,聲音嘈雜。
唐·韓愈《琴操·雉朝飛》:“當東而西,當啄而飛,隨飛隨啄,群雌粥粥。”
年級字:群(P6) 威(P3) 群(P6) 膽(P3)
威:力量;膽:膽識。集中群眾的力量和膽識。形容大家團結一致英勇戰鬥時表現出來的力量和勇敢精神。
年級字:羣(P6) 空(P1) 冀(P0) 北(P1)
唐·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羣遂空。”
年級字:群(P6) 起(P1) 效(P3) 尤(P1)
年級字:鶴(P2) 處(P2) 雞(P1) 羣(P6)
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羣人裏顯得很突出。同“鶴立雞羣”。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遙望而清風宛在,鶴處雞羣;近觀而光彩射人,龍來洞口。”
年級字:狐(P3) 羣(P6) 狗(P2) 黨(P6)
元·無名氏《氣英布》第四折:“咱若不是扶劉鋤項,逐着那狐羣狗黨,兀良怎顯得咱這黥面當王!”
年級字:成(P1) 羣(P6) 結(P1) 夥(P4)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料着安老爺家辦過喜事,一定人人歇乏,不加防範,便成羣結夥而來,想要下手。”
年級字:衆(P3) 難(P2) 羣(P6) 疑(P3)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羣疑滿腹,衆難塞胸。”
年級字:害(P1) 羣(P6) 之(P2) 馬(P1)
《莊子·徐無鬼》:“夫爲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年級字:害(P1) 群(P6) 之(P2) 馬(P1)
《莊子·徐無鬼》:“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年級字:逸(P6) 羣(P6) 之(P2) 才(P1)
年級字:博(P4) 覽(P4) 群(P6) 書(P1)
《周書·庾信傳》:“庾信,字子山,南陽新野人也。……幼而俊邁,聰敏絕倫,博覽群書,尤善《春秋左氏傳》。”
年級字:豪(P5) 邁(P3) 不(P1) 羣(P6)
羣:合羣。因性格豪放不拘小節而與周圍的人處不到一塊去。
年級字:卓(P2) 爾(P6) 不(P1) 群(P6)
卓爾:特出的樣子;不群:與眾不同。指才德超出尋常,與眾不同。
年級字:羣(P6) 威(P3) 羣(P6) 膽(P3)
威:力量;膽:膽識。集中羣衆的力量和膽識。形容大家團結一致英勇戰鬥時表現出來的力量和勇敢精神。
年級字:超(P4) 羣(P6) 出(P1) 衆(P3)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十卷:“你道生得如何?……即非傾國傾城色,自是超羣出衆人。”
年級字:羣(P6) 情(P2) 鼎(P5) 沸(P4)
年級字:虎(P1) 蕩(P3) 羊(P1) 羣(P6)
老虎衝進羊羣中。比喻以強凌弱,爲所欲爲。同“虎入羊羣”。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九十二回:“那知小俠指東打西,竄南躍北,猶如虎蕩羊羣,不大的工夫,打了個落花流水。”
年級字:羊(P1) 入(P1) 虎(P1) 群(P6)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邵九娘》:“竊意羊入虎群,狼藉已不堪矣。”
年級字:羊(P1) 入(P1) 虎(P1) 羣(P6)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邵九娘》:“竊意羊入虎羣,狼藉已不堪矣。”
年級字:鶴(P2) 困(P2) 雞(P1) 羣(P6)
清·李漁《閒情偶寄·演習·教白》:“苟得其人,必破優伶之格以待之,不則鶴困雞羣,與儕衆無異。”
年級字:衣(P1) 被(P2) 群(P6) 生(P1)
衣被:給人衣穿,比喻加惠於人;群生:眾生。比喻恩惠廣施。
宋·歐陽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論》:“衣被群生,贍足萬類。”
年級字:成(P1) 群(P6) 結(P1) 隊(P2)
《新編五代史平話·週史上》:“無奈那雀兒成群結隊來偷吃谷粟,才趕得東邊的雲,又向西邊來吃。”
年級字:離(P2) 群(P6) 索(P3) 居(P2)
年級字:逸(P6) 羣(P6) 絕(P4) 倫(P5)
《隋書·楊素傳》:“處道當逸羣絕倫,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
年級字:進(P1) 種(P1) 善(P2) 羣(P6)
年級字:衣(P1) 被(P2) 羣(P6) 生(P1)
衣被:給人衣穿,比喻加惠於人;羣生:衆生。比喻恩惠廣施。
宋·歐陽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論》:“衣被羣生,贍足萬類。”
年級字:出(P1) 世(P1) 離(P2) 羣(P6)
《紅樓夢》第一一八回:“他只顧把這些出世離羣的話當作一件正經事,終久不妥!”
年級字:羣(P6) 策(P4) 羣(P6) 力(P1)
羣:大家,集體;策:謀劃,主意。指發揮集體的作用,大家一起來想辦法,貢獻力量。
漢·揚雄《法言·重黎》:“漢屈羣策,羣策屈羣力。”
年級字:入(P1) 鴉(P2) 羣(P6)
《北齊書·南安王思好傳》:“爾擊賊如鶻入鴉羣,宜思好事。”
年級字:敬(P2) 業(P2) 樂(P2) 羣(P6)
《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
年級字:成(P1) 羣(P6) 打(P1) 夥(P4)
楊朔《雪花飄飄》:“桃樹爺爺吹嗩吶也真吹得好,不但會用嘴吹,還會用鼻孔眼,一吹起來引得孩子們成羣打夥地圍着他轉。”
年級字:興(P2) 觀(P2) 羣(P6) 怨(P3)
興:聯想;觀:觀察;羣:合羣;怨:怨恨。古人認爲讀《詩經》可以培養人的四種能力。後泛指詩的社會功能。
《論語·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
年級字:羣(P6) 輕(P2) 折(P2) 軸(P4)
輕的東西積多了,也能壓斷車軸。比喻聽任小的壞事發展下去,也能造成嚴重後果。
《戰國策·魏策一》:“臣聞積羽沉舟,羣輕折軸,衆口鑠金,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年級字:三(P1) 五(P1) 成(P1) 群(P6)
明·餘繼登《典故紀聞》卷十二:“三五成群,高談嬉笑。”
年級字:虎(P1) 入(P1) 羊(P1) 羣(P6)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孔融望見太史慈與關、張趕殺賊衆,如虎入羊羣,縱橫莫當。”
年級字:群(P6) 策(P4) 群(P6) 力(P1)
群:大家,集體;策:謀劃,主意。指發揮集體的作用,大家一起來想辦法,貢獻力量。
漢·揚雄《法言·重黎》:“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
年級字:羣(P6) 居(P2) 穴(P1) 處(P2)
原始人類聚羣而居,住于山洞之中。比喻粗野無知,見聞淺陋。
年級字:呼(P2) 羣(P6) 結(P1) 黨(P6)
清·黃鈞宰《金壺浪墨·疲兵》:“夏初,楚兵晝奪十三行,揹負肩擔而去,呼羣結黨,散赴各鄉,累日不歸,不知所事。”
年級字:確(P2) 然(P2) 不(P1) 羣(P6)
年級字:類(P3) 聚(P3) 群(P6) 分(P2)
各種方術因種類相同而聚合,各種事物因類別不同而區分。
宋·陳亮《回答·上》:“方天地設位之初,類聚群分,以戴其尤能者為之長君。”
年級字:群(P6) 蟻(P3) 附(P2) 羶(P0)
附:依附;羶:羊肉的氣味。許多螞蟻趨附羊肉。比喻許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
《莊子·徐無鬼》:“羊肉不慕蟻,蟻慕羊肉,羊肉羶也。”
年級字:超(P4) 然(P2) 不(P1) 羣(P6)
《清史稿·吳文溥傳》:“[吳文溥]其爲人有韜略,超然不羣,能作蘇門長嘯。”
年級字:羣(P6) 鴻(P6+) 戲(P2) 海(P1)
鴻:鴻雁;海:指大湖。象許多飛鴻在大湖裏遊戲一樣。形容書法遒勁靈活。
年級字:拔(P4) 羣(P6) 出(P1) 萃(P5)
《晉書·夏侯湛傳》:“弱年而入公朝,矇蔽而當顯舉,進不能拔羣出萃,卻不能抗排當世。
年級字:羣(P6) 龍(P2) 無(P2) 首(P1)
年級字:羣(P6) 蟻(P3) 附(P2) 羶(P0)
附:依附;羶:羊肉的氣味。許多螞蟻趨附羊肉。比喻許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
《莊子·徐無鬼》:“羊肉不慕蟻,蟻慕羊肉,羊肉羶也。”
年級字:超(P4) 羣(P6) 絕(P4) 倫(P5)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羣也。’”
年級字:海(P1) 水(P1) 羣(P6) 飛(P1)
漢·揚雄《太玄經·劇》:“海水羣飛,終不可語也。”
年級字:拔(P4) 萃(P5) 出(P1) 群(P6)
拔:超出。萃:原謂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指聚集在一處的人或物。超出一般,在眾人之上。
漢·蔡邕《釋誨》:“曾不能拔萃出群,揚芳飛文,登天庭,序彝倫,掃六合之穢。”
年級字:羣(P6) 絕(P4) 類(P3)
宋·曾鞏《代人祭李白文》:“意氣飄然,發揚攜偉,飛黃駃騠,軼羣絕類。”
年級字:卓(P2) 然(P2) 不(P1) 羣(P6)
《後漢書·劉虞傳論》:“其能歷行飭身,卓然不羣者,或未聞焉。”
年級字:迥(P6+) 然(P2) 不(P1) 羣(P6)
迥然:相距很遠或差別很大的樣子。不羣:與衆不同,不同於流俗。形容超羣出衆,身手不凡。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九·與小宅生順書三十六首(其一)》:“佳作路頭醇正,氣勢衝沛,辭意雅馴,與往日所見貴國之文迥然不羣。”
年級字:鶴(P2) 立(P1) 雞(P1) 羣(P6)
象鶴站在雞羣中一樣。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羣人裏顯得很突出。
晉·戴逵《竹林七賢論》:“嵇紹入洛,或謂王戎曰:‘昨於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若野鶴之在雞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羣。”
年級字:群(P6) 龍(P2) 無(P2) 首(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領導、領袖
年級字:紀(P2) 群(P6) 之(P2) 交(P1)
《三國志·魏書·陳群傳》:“魯國孔融,高才倨傲,年在紀、群之間,先與紀友,後與群交,更為紀拜,由是顯名。”
年級字:紀(P2) 羣(P6) 之(P2) 交(P1)
《三國志·魏書·陳羣傳》:“魯國孔融,高才倨傲,年在紀、羣之間,先與紀友,後與羣交,更爲紀拜,由是顯名。”
年級字:成(P1) 羣(P6) 集(P3) 黨(P6)
《初刻拍案驚奇》卷九:“就有那一班意氣相投的人,成羣集黨,如兄若弟往來。”
年級字:超(P4) 羣(P6) 拔(P4) 類(P3)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三十八回:“這驌郎文藝固是超羣軼類,憐與素臣天生神力彷彿。”
年級字:群(P6) 而(P1) 不(P1) 黨(P6)
年級字:類(P3) 聚(P3) 羣(P6) 分(P2)
各種方術因種類相同而聚合,各種事物因類別不同而區分。
宋·陳亮《回答·上》:“方天地設位之初,類聚羣分,以戴其尤能者爲之長君。”
年級字:博(P4) 覽(P4) 羣(P6) 書(P1)
《周書·庾信傳》:“庾信,字子山,南陽新野人也。……幼而俊邁,聰敏絕倫,博覽羣書,尤善《春秋左氏傳》。”
年級字:出(P1) 羣(P6) 拔(P4) 萃(P5)
拔,超出;萃,原爲草叢生的樣子。指卓越出衆,非同一般。
唐·韓愈《與崔羣書》:“誠知足下出羣拔萃,無謂僕何從而得之也。”
年級字:超(P4) 群(P6) 出(P1) 眾(P3)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十卷:“你道生得如何?……即非傾國傾城色,自是超群出眾人。”
年級字:離(P2) 羣(P6) 索(P3) 居(P2)
年級字:普(P3) 濟(P4) 羣(P6) 生(P1)
佛家語,認爲大衆營營擾擾,如溺海中,佛以慈悲爲懷,施宏大法力,盡力救濟他們以便登上彼岸。同“普度衆生”。
年級字:逐(P4) 隊(P2) 成(P1) 羣(P6)
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五回:“遊街的犯人,逐隊成羣;看遊街的閒人,填街塞巷。”
年級字:超(P4) 群(P6) 拔(P4) 類(P3)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三十八回:“這驌郎文藝固是超群軼類,憐與素臣天生神力彷彿。”
年級字:群(P6) 情(P2) 鼎(P5) 沸(P4)
年級字:海(P1) 水(P1) 群(P6) 飛(P1)
漢·揚雄《太玄經·劇》:“海水群飛,終不可語也。”
年級字:卓(P2) 乎(P2) 不(P1) 羣(P6)
金·王若虛《揖翠軒賦》:“意其勁挺堅確,卓乎不羣,舉世皆怯而我獨勇,衆人既屈而我獨伸。”
年級字:迥(P6+) 然(P2) 不(P1) 群(P6)
迥然:相距很遠或差別很大的樣子。不群:與眾不同,不同於流俗。形容超群出眾,身手不凡。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九·與小宅生順書三十六首(其一)》:“佳作路頭醇正,氣勢衝沛,辭意雅馴,與往日所見貴國之文迥然不群。”
年級字:壞(P2) 植(P1) 散(P2) 羣(P6)
年級字:超(P4) 羣(P6) 越(P2) 輩(P3)
唐·陳子昂《爲將軍程處弼謝放流表》:“臣山東孤子,朝無親故。性識愚魯,非有才能。陛下超羣越輩,崇以榮寵。”
年級字:三(P1) 五(P1) 成(P1) 羣(P6)
明·餘繼登《典故紀聞》卷十二:“三五成羣,高談嬉笑。”
年級字:群(P6) 鴻(P6+) 戲(P2) 海(P1)
鴻:鴻雁;海:指大湖。象許多飛鴻在大湖里遊戲一樣。形容書法遒勁靈活。
年級字:狐(P3) 群(P6) 狗(P2) 黨(P6)
元·無名氏《氣英布》第四折:“咱若不是扶劉鋤項,逐著那狐群狗黨,兀良怎顯得咱這黥面當王!”
年級字:卓(P2) 爾(P6) 不(P1) 羣(P6)
卓爾:特出的樣子;不羣:與衆不同。指才德超出尋常,與衆不同。
年級字:驚(P2) 羣(P6) 動(P1) 衆(P3)
明·袁宏道《與黃平倩書》:“凡事只平常去,不必驚羣動衆。”
年級字:群(P6) 輕(P2) 折(P2) 軸(P4)
輕的東西積多了,也能壓斷車軸。比喻聽任小的壞事發展下去,也能造成嚴重後果。
《戰國策·魏策一》:“臣聞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年級字:矯(P4) 矯(P4) 不(P1) 羣(P6)
矯矯:翹然出衆的樣子;羣:與衆不同。形容高超出衆,不同一般。
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十二:“此《贈王公思禮》,分明寫一位精細勇烈人。故能所向無敵,任事多效。首詳其出處及幼少之事,便已矯矯不羣。”
年級字:孤(P3) 傲(P4) 不(P1) 群(P6)
年級字:拔(P4) 類(P3) 超(P4) 羣(P6)
語出《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年級字:眾(P3) 難(P2) 群(P6) 移(P2)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群疑滿腹,眾難塞胸。”
年級字:人(P1) 以(P1) 羣(P6) 分(P2)
人按照其品行、愛好而形成團體,因而能互相區別。指好人總跟好人結成朋友,壞人總跟壞人聚在一起。
《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
年級字:孤(P3) 傲(P4) 不(P1) 羣(P6)
年級字:羣(P6) 雄(P1) 逐(P4) 鹿(P2)
羣雄:舊指許多有軍事勢力的人。逐鹿:比喻爭奪帝王之位。形容各派勢力爭奪最高統治地位。
年級字:武(P2) 藝(P5) 超(P4) 羣(P6)
武藝:武術上的本領。也指軍事、戰斗的本領。形容武藝高強,超出一般人。
年級字:拔(P4) 萃(P5) 出(P1) 羣(P6)
拔:超出。萃:原謂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爲聚集,指聚集在一處的人或物。超出一般,在衆人之上。
漢·蔡邕《釋誨》:“曾不能拔萃出羣,揚芳飛文,登天庭,序彝倫,掃六合之穢。”
年級字:成(P1) 羣(P6) 結(P1) 隊(P2)
《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上》:“無奈那雀兒成羣結隊來偷吃谷粟,才趕得東邊的雲,又向西邊來吃。”
年級字:群(P6) 起(P1) 而(P1) 攻(P3) 之(P2)
《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年級字:羣(P6) 起(P1) 而(P1) 攻(P3) 之(P2)
《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fāng yǐ lèi jù wù yǐ qún fēn
年級字:方(P1) 以(P1) 類(P3) 聚(P3) ,(P1) 物(P1) 以(P1) 羣(P6) 分(P2)
方:方術,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種方術因種類相同聚在一起,各種事物因種類不同而區分開。後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質分門別類
《周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