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
年級字:置(P3)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置」頂部字首「罒」與「罪」同形。
下部從「直」古時有赦免、釋放的意思,是「置」字的本義。
後來多用於安放、擺放在一個指定地方。
擺放:放置、堆置、本末倒置。
安排、處理:安置、處置。
投資、購買、增添: 置業、添置家具。
建立、裝設:裝置、設置。
表示:不置可否。
wèi zhì
年級字:位(P1) 置(P3)
詞性:名詞
位子,
地方,
地點,
身分「位」
1. 人的身份: 職位、地位、即位、篡位。
2. 所處的地方: 方位、座位、部位、職位。「置」擺放、安排和處理: 放置、安置、設置。
nèi zhì
年級字:內(P1) 置(P3)
詞性:名詞
內設、內建【常見詞組】
在一個建築,或一台設備的內部裝置了某種系統、儀器、房間等。
tiān zhì
pèi zhì
年級字:配(P3) 置(P3)
擺設,
裝備,
設置1. 作戰時,根據任務、敵情、地形,將兵力、兵器佈置在適當的位置
2. 安排
gòu zhì
shè zhì
chǔ zhì
qián zhì
年級字:前(P1) 置(P3)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安置在前方的儀器或設備。
「前」在前面的位置。
「置」設置。
安置在前方的儀器或設備。
zhì yí
bù zhì
年級字:不(P1) 置(P3)
詞性:名詞
1.不安放。
例:史記·周勃世家》:“上居禁中,召 亞夫 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箸, 亞夫 心不平。”
2.不捨;不止。
例: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若嬲之不置,不過欲為官得人,以益時用耳。”《新唐書·狄仁傑傳》:“為兒時,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辨對, 仁傑誦書不置。”《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侍郎一一奏知, 孝宗稱嘆不置。” 沙汀《淘金記》第九章:“大家都在羨慕不置的時候, 麼長子站起來了。”
3.猶不德。謂不自以為有德。
例:《大戴禮記·文王官人》:“有知而不伐,有施而不置。” 汪照 注補:“置,當讀如德。”
Zhì hǎo
xīn zhì
zhì xìn
fàng zhì
zhì hé
xián zhì
zhuāng zhì
年級字:裝(P1) 置(P3)
詞性:名詞
裝備,
裝配1. 機器、儀器和設備中結構複雜並具有某種獨立功用的物件2. 安裝
zhì bàn
gē zhì
guī zhì
bìngzhì
bù zhì
年級字:布(P1) 置(P3)
交代,
安排,
安放,
安置,
擺設,
部署,
陳設1.陳設2.根據某種需要對場所、活動、人員等做出安排
3.給住所配置家具或器具
róng zhì
年級字:容(P2) 置(P3)
詞性:動詞
謂容納不問。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 謝公時,兵廝逋亡,多近竄南塘下諸舫中。或欲求一時搜索, 謝公不許雲:'若不容置此輩,何以為京都?'”
ān zhì
dào zhì
xǐ zhì
年級字:徙(P5) 置(P3)
詞性:動詞
1.謂把物件等移放到別處。 例子:《史記·商君列傳》:「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 」
2.移民使定居於某地。 例子:《後漢書·鮮卑傳》:「聞 倭 人善網捕,於是東擊 倭人國,得千餘家,徙置 秦水 上,令捕魚以助糧食。 」
zhì shēn
diūzhì
年級字:輕(P2) 重(P1) 倒(P2) 置(P3)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寫文章做演說就不同了,這是專爲影響人的,我們的同志反而隨隨便便,這就叫做輕重倒置。”
年級字:不(P1) 置(P3) 可(P1) 否(P3)
置:放,立;可:行;否:不行。不說行,也不說不行。指不表明態度。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溫欽差聽了一笑,也不置可否。”
年級字:置(P3) 諸(P4) 高(P1) 閣(P4)
廖仲愷《作事必須有恆心》:“當時兄弟以爲這種書乾燥無味,太沒意趣,所以不甚當心,遂置諸高閣。”
年級字:倒(P2) 置(P3) 干(P1) 戈(P0)
《史記·留侯世家》:“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年級字:不(P1) 置(P3) 褒(P5) 貶(P6)
置:安放,這裏有“加以”之間。褒:褒獎,誇讚,表揚。貶:貶低,指責。不加以表揚或批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操嘗造花園一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於門上一‘活’字而去。”
年級字:無(P2) 庸(P5) 置(P3) 疑(P3)
年級字:無(P2) 庸(P5) 置(P3) 辯(P3)
郭沫若《抗戰以來的文藝思潮》:“尊重民族形式並不是復古,那是無庸置辯的。”
年級字:漠(P5) 然(P2) 置(P3) 之(P2)
置:放。很冷淡地把它擱在一邊。指對人或事態度冷淡,放在一邊不理。
清·梁啓超《少年中國說》:“彼而漠然置之,猶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
年級字:高(P1) 自(P1) 位(P1) 置(P3)
《晉書·劉惔傳》:“恆溫嘗問惔:‘會稽王談更進邪?’惔曰:‘極進,然故第三流耳。’溫曰:‘第一復誰?’惔曰:‘故在我輩。’其高自標置如此。”
年級字:置(P3) 之(P2) 度(P2) 外(P1)
度:考慮。放在考慮之外。指不把個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後漢書·隗囂傳》:“帝積苦兵間,以囂子內侍,公孫述遠據邊陲,乃謂諸將曰:‘且當置此兩子於度外耳。’”
年級字:無(P2) 可(P1) 置(P3) 疑(P3)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二節:“戰國時某些地區已能制鋼,無可置疑。”
年級字:一(P1) 笑(P1) 置(P3) 之(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宋·楊萬里《觀水嘆》詩:“出處未可必,一笑姑置之。” 宋·陸游《書夢》詩:“一笑俱置之,浮生故多難。”
年級字:本(P2) 末(P3) 倒(P2) 置(P3)
本:樹根;末:樹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輕重的位置弄顛倒了。
金·無名氏《綏德州新學記》:“然非知治之審,則未嘗不本末倒置。”
年級字:貧(P3) 無(P2) 置(P3) 錐(P0)
窮得連插下錐子那樣小的地方都沒有。同“貧無立錐”。
語出《莊子·盜跖》:“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
年級字:置(P3) 之(P2) 高(P1) 閣(P4)
高閣:儲藏器物的高架。捆起來以後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晉書·庾翼傳》:“此輩宜束之高閣,俟天下太平,然後議其任耳。”
年級字:束(P2) 置(P3) 高(P1) 閣(P4)
捆起來以後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同“束之高閣”。
年級字:無(P2) 可(P1) 置(P3) 辯(P3)
置辯:辯論,申辯(用於否定)。沒有什麼可以爭辯的。表示確鑿無疑。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卷十六:“太社不立於京都,當安所立。尤無可置辯矣。”
年級字:頭(P1) 足(P1) 倒(P2) 置(P3)
年級字:冠(P5) 履(P6) 倒(P2) 置(P3)
年級字:置(P3) 錐(P0) 之(P2) 地(P1)
插錐尖的一點地方。形容極小的一塊地方。也指極小的安身之處。
年級字:置(P3) 之(P2) 不(P1) 理(P2)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十六回:“各人聽了,反不以爲是,就有說他是嫌錢多的,又有說他是願貧不願富的,鄧儀卿種種置之不理而已。”
年級字:擱(P5) 置(P3) 已(P1) 久(P1)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長期棄置長期停止處理或進行。
年級字:無(P2) 置(P3) 錐(P0) 地(P1)
沒有立錐子的地方。比喻連極小的地方也沒有。後常形容貧窮。同“無立錐之地”。
年級字:推(P2) 心(P1) 置(P3) 腹(P4)
《後漢書·光武帝本紀》:“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
年級字:不(P1) 容(P2) 置(P3) 疑(P3)
宋·陸游《嚴州烏龍廣濟廟碑》:“蓋其靈響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年級字:置(P3) 之(P2) 死(P3) 地(P1)
《孫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年級字:投(P3) 閒(P3) 置(P3) 散(P2)
投、置:安放;閒、散:沒有事幹。指安排在不重要的職位或沒有安排工作。
唐·韓愈《進學解》:“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投閒置散,乃分之宜。”
年級字:置(P3) 若(P3) 罔(P0) 聞(P2)
置:放,擺;若:好象。放在一邊,好象沒有聽見似的。指不予理睬。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寧榮兩府上下內外人等,莫不置若罔聞,獨有寶玉~。”
年級字:姑(P2) 置(P3) 勿(P1) 論(P2)
姑:姑且。置:放在一邊。姑且放在一邊不去談論。亦作“姑置不論”、“姑置勿陳”。
年級字:置(P3) 之(P2) 不(P1) 顧(P3)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0回:“那薛蟠得了寶蟾,如獲珍寶,一概都置之不顧。”
年級字:推(P2) 誠(P2) 置(P3) 腹(P4)
年級字:別(P1) 置(P3) 一(P1)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此等書不知出於何傖之手,乃託文章鉅公之名,以誑世之聾瞽。人家子弟,輒奉以爲聖經賢傳,不敢別置一喙,聞人出一議,輒搖手閉目,以爲侮聖人之言。”
年級字:措(P5) 置(P3) 裕(P6) 如(P2)
措置:處理,安排;裕如:從容不迫,很有辦法的樣子。處理事情從容不迫。常用來稱讚人有辦事的才能和經驗。
清·劉坤一《提督因疾出缺請旨簡放折》:“前署蘇鬆、福山等鎮篆務措置裕如,堪以很令署理。”
年級字:不(P1) 容(P2) 置(P3) 辯(P3)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三生》:“吾合休矣。既而俘者盡釋,惟某後至,不容置辯,立斬之。”
年級字:置(P3) 身(P1) 事(P1) 外(P1)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五回:“這彭仲翔卻在背後袖手旁觀,置身事外。”
年級字:不(P1) 屑(P4) 置(P3) 辯(P3)
年級字:置(P3) 之(P2) 腦(P2) 後(P1)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十四回:“賈家三兄弟自從拜在姚撥貢名下,便把這孟老夫子置之腦後。”
年級字:淡(P2) 然(P2) 置(P3) 之(P2)
年級字:高(P1) 自(P1) 標(P2) 置(P3)
《晉書·劉惔傳》:“恆溫嘗問惔:‘會稽王談更進邪?’惔曰:‘極進,然故第三流耳。’溫曰:‘第一復誰?’惔曰:‘故在我輩。’其高自標置如此。”
年級字:難(P2) 以(P1) 置(P3) 信(P1)
年級字:置(P3) 水(P1) 之(P2) 情(P2)
《後漢書·龐參傳》:“棠不與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自抱孫兒伏於戶下。主簿白以爲倨。參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曉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年級字:置(P3) 之(P2) 死(P3) 地(P1) 而(P1) 後(P1) 生(P1)
原指作戰把軍隊佈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孫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
年級字:置(P3) 之(P2) 死(P3) 地(P1) 而(P1) 後(P1) 快(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宋·蘇舜欽《答韓持國書》:「被廢之後,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然後為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