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原(P1) 始(P2) 要(P1) 終(P2)
《周易·繫辭下》:“《易》之爲書也,原始要終,以爲質也。”
年級字:飲(P2) 恨(P4) 而(P1) 終(P2)
飲恨:心裏懷着怨恨和冤屈。內心滿懷着怨恨或冤屈死去。
唐·蔣防《霍小玉傳》:“我爲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負心如此。韶顏稚齒,飲恨而終。”
年級字:謹(P5) 始(P2) 慮(P4) 終(P2)
年級字:始(P2) 亂(P2) 終(P2) 棄(P4)
亂:淫亂,玩弄。先亂搞,後遺棄。指玩弄女性的惡劣行徑。
年級字:謹(P5) 終(P2) 慎(P5) 始(P2)
年級字:兇(P3) 終(P2) 隙(P4) 未(P1)
年級字:遺(P3) 恨(P4) 終(P2) 天(P1)
佩蘅子《吳江雪》第十六回:“則我之身雖死猶幸,他日殉節,庶有名目。但恐辱抹爹孃,害他涉險,計不出此,遺恨終天矣!”
年級字:始(P2) 終(P2) 若(P3) 一(P1)
自始自終一個樣子。指能堅持,不間斷。同“始終如一”。
年級字:不(P1) 知(P1) 所(P2) 終(P2)
《國語·越語下》:“遂乘扁舟,以浮於五湖,莫知其所終極。”《後漢書·逸民傳》:“俱遊五嶽名山,竟不知所終。”
年級字:敬(P2) 終(P2) 慎(P5) 始(P2)
年級字:慎(P5) 始(P2) 敬(P2) 終(P2)
《禮記·表記》:“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終。”漢·賈誼《新書·胎教》:“易曰:‘正其本而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春秋之元,詩之關雎,禮之冠婚,易之乾坤,皆慎始敬終云爾。”
年級字:慎(P5) 終(P2) 承(P4) 始(P2)
謹慎收尾,如同開始時一樣。指始終要謹慎從事。同“慎終如始”。
年級字:有(P1) 始(P2) 有(P1) 終(P2)
《論語·子張》:“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魏書·袁翻傳》:“伏願天地成造,有始有終,矜臣疲病,乞臣骸骨。”
年級字:當(P2) 務(P3) 始(P2) 終(P2)
年級字:終(P2) 南(P1) 捷(P5) 徑(P4)
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門路。也比喻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
《新唐書·盧藏用傳》記載:盧藏用想入朝作官,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藉此得到很大的名聲,終於達到了作官的目的。
年級字:老(P1) 有(P1) 所(P2) 終(P2)
《禮記·禮運》:“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年級字:爲(P2) 德(P4) 不(P1) 終(P2)
年級字:追(P1) 遠(P1) 慎(P5) 終(P2)
《陳書·南康愍王曇郎傳》:“夫追遠慎終,抑聞前誥。”
年級字:兇(P3) 終(P2) 隙(P4) 末(P3)
兇:殺人;隙:嫌隙,仇恨;終、末:最後,結果。指彼此友誼不能始終保持,朋友變成了仇敵。
《後漢書·王丹傳》:“張、陳兇其終,蕭、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鮮矣。”
年級字:慎(P5) 終(P2) 如(P2) 始(P2)
慎:謹慎;如:象。謹慎收尾,如同開始時一樣。指始終要謹慎從事。
年級字:終(P2) 身(P1) 大(P1) 事(P1)
詞性:形容詞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時間憑着兩局賭賽,偶爾虧輸,便要認起真來,草草送了終身大事,豈不可羞。”
年級字:終(P2) 不(P1)
語出《書·舜典》:“眚災肆赦,怙終賊刑。”孔傳:“怙奸自終,當刑殺之。”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君子之心未嘗不欲其去非而就是,舍邪而適正。其怙終不悛,則當爲《夬》之上六矣。”
年級字:終(P2) 身(P1) 純(P4) 潔(P2)
詞性:形容詞
一生不受引誘。
《南丁格爾誓言》:「余謹以至誠,於上主及會眾面前宣誓,終身純潔,忠貞職守,盡力提高護理專業標準,⋯⋯」
年級字:全(P2) 始(P2) 全(P2) 終(P2)
全:完備,齊全;終:結束。從頭到尾都很完善。形容辦事認真,有頭有尾。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八回:“爲人爲徹,一定等那大王來吃了,才是個全始全終;不然,又教他降災貽害,反爲不美。”
年級字:從(P1) 一(P1) 而(P1) 終(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
年級字:終(P2) 始(P2) 不(P1) 渝(P0)
《舊唐書·姚(王壽)傳》:“卿早荷朝恩,委任斯重。居中作相,弘益已多;防邊訓兵,心力俱盡。歲寒無改,終始不渝。”
年級字:終(P2) 成(P1) 泡(P2) 影(P2)
希特勒妄想稱霸全世界,他逆歷史潮流而動,一切詭計~,落得個自取滅亡的下場。
年級字:始(P2) 終(P2) 不(P1) 懈(P5)
年級字:曲(P2) 終(P2) 奏(P4) 雅(P3)
樂曲到終結處奏出了典雅純正的樂音。後比喻文章或藝術表演在結尾處特別精采。也比喻結局很好。
《漢書·司馬相如傳贊》:“揚雄以爲靡麗之賦,勸百而風一,猶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戲乎?”
年級字:有(P1) 始(P2) 無(P2) 終(P2)
《晉書·劉聰載記》:“小人有始無終,不能如貫高之流也。”
年級字:壽(P4) 終(P2) 正(P1) 寢(P5)
壽終:年紀很大才死;正寢:舊式住宅的正房。原指老死在家裏。現比喻事物的滅亡。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一回:“你道朕不能善終,你自誇壽終正寢,非侮君而何!”
年級字:自(P1) 始(P2) 至(P1) 終(P2)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二十:“先皇帝與汴軍校戰,自始至終,馬數才萬。今有鐵馬三萬五千,不能使九州混一,是吾養卒練士將帥之不至也。”
年級字:慎(P5) 終(P2) 於(P2) 始(P2)
年級字:終(P2) 始(P2) 若(P3) 一(P1)
《荀子·禮論》:“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若一,是君子之道。” 又“然後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數,皆有翣菨文章之等,以敬飾之,使生死終始若一。”
年級字:睹(P5) 始(P2) 知(P1) 終(P2)
漢·袁康《越絕書·德序外傳記》:“故聖人見微知著,睹始知終。”
年級字:不(P1) 得(P1) 善(P2) 終(P2)
善終:正常死亡。指人不得好死。常指惡人應有的壞下場。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回:“堅指天爲誓曰:‘吾若果得此寶,私自藏匿,異日不得善終,死於刀箭之下!’”
年級字:不(P1) 可(P1) 終(P2) 日(P1)
終日:從早到晚,一天。一天都過不下去。形容局勢危急或心中極其恐慌不安。
《禮記·表記》:“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終日。
年級字:無(P2) 始(P2) 無(P2) 終(P2)
《淮南子·說林訓》:“無古無今,無始無終,未有天地而生天地,至深微廣大矣。”
年級字:自(P1) 始(P2) 自(P1) 終(P2)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二十:“先皇帝與汴軍校戰,自始至終,馬數才萬。今有鐵馬三萬五千,不能使九州混一,是吾養卒練士將帥之不至也。”
年級字:慎(P5) 終(P2) 追(P1) 遠(P1)
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後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年級字:謹(P5) 終(P2) 如(P2) 始(P2)
年級字:無(P2) 疾(P2) 而(P1) 終(P2)
年級字:原(P1) 始(P2) 見(P1) 終(P2)
漢·王充《論衡˙實知》:“凡聖人見禍福也,亦揆端推類,原始見終。”《三國志·魏書·臧洪傳》:“僕雖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見終。”
年級字:終(P2) 其(P2) 天(P1) 年(P1)
終:竟,盡。天年:指自然的壽數。過完應有的壽數。指壽長而善終。
《莊子·山木》:“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淮南子·精神訓》:“雖情心鬱殪, 形性屈竭,猶不得已自強也。故莫能終其天年。”
年級字:食(P1) 不(P1) 終(P2) 味(P2)
年級字:飽(P1) 食(P1) 終(P2) 日(P1)
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不動腦筋,不幹什麼正經事。
年級字:善(P2) 始(P2) 善(P2) 終(P2)
《莊子·大宗師》:“善妖善老,善始善終。”《史記·陳丞相世家贊》:“以榮名終,稱賢相,豈不善始善終哉?”
年級字:抱(P1) 恨(P4) 終(P2) 天(P1)
恨:悔恨;終天:終身。舊指因父母去世而一輩子感到悲痛。現指因做錯某事而後悔一輩子。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丹客住了哭,對富翁道:‘本待與主翁完成美事,少盡報效之心,論證知遭此大變,抱恨終天!’”
年級字:以(P1) 終(P2) 天(P1) 年(P1)
以:表示目的。終:結束,完了。天年:指人的自然的年壽。指養老送終。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只在此間過了,小弟奉養你母子二人,以終天年,多少是好!”
年級字:養(P2) 生(P1) 送(P1) 終(P2)
年級字:始(P2) 終(P2) 如(P2) 一(P1)
始:開始;終:結束。自始自終一個樣子。指能堅持,不間斷。
《荀子·議兵》:“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謂大吉。”
年級字:終(P2) 焉(P0) 之(P2) 志(P2)
南朝梁·沈約《宋書·傅隆傳》:“義熙初,年四十,始爲孟昶建威將軍,員外散騎侍郎。坐辭兼,免。復爲會稽徵虜參軍。家在上虞,及東歸,便有終焉之志。”
年級字:始(P2) 終(P2) 不(P1) 渝(P0)
《晉書·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
年級字:白(P1) 頭(P1) 不(P1) 終(P2)
清·沈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剔燈入帳,芸已寒熱大作,餘亦繼之,困頓兩旬。真所謂樂極災生亦是白頭不終之兆。”
年級字:終(P2) 不(P1) 悔(P3)
《續資治通鑑·宋神宗元豐二年》:“御史中丞李定言:知湖州蘇軾……怙終不悔,狂悖之語日聞。”
年級字:否(P3) 終(P2) 復(P4) 泰(P4)
年級字:始(P2) 終(P2) 不(P1) 易(P2)
《周書·蘇湛傳》:“臣自惟言辭不如伍被遠矣,然始終不易,竊謂過之。”
年級字:見(P1) 始(P2) 知(P1) 終(P2)
年級字:養(P2) 老(P1) 送(P1) 終(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七回:“生了奴奴,欲扳門第,配嫁他人,又恐老來無倚,只得將奴招了一個女婿,養老送終。”
年級字:更(P1) 僕(P4) 難(P2) 終(P2)
清·李鬥《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凡此之類,更僕難終。”
年級字:否(P3) 終(P2) 則(P3) 泰(P4)
《易·雜卦》:“否泰,反其類也。”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時過於期,否終則泰。”
年級字:終(P2) 天(P1) 之(P2) 恨(P4)
終天:終身。到死的時候都清除不了的悔恨或不稱心的事情。
明·高則誠《琵琶記·一門旌獎》:“卑人空懷罔極之思,徒抱終天之恨。”
年級字:敕(P0) 始(P2) 終(P2)
清·曾國藩《戶部員外郎彭君墓表》:“凡綜理彭氏家政七十餘年,敕始毖終,內外秩秩。”
年級字:終(P2) 始(P2) 如(P2) 一(P1)
終:結束;始:開始。自始自終一個樣子。自始至終,一直不變。
《荀子·議兵》:“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
年級字:原(P1) 始(P2) 反(P1) 終(P2)
《易·繫辭上》:“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高亨注:“此言‘聖人’考察萬物之始,故知其所以生,究求萬物之終,故知其所以死。”
年級字:凶(P3) 終(P2) 隙(P4) 末(P3)
兇:殺人;隙:嫌隙,仇恨;終、末:最後,結果。指彼此友誼不能始終保持,朋友變成了仇敵。
《後漢書·王丹傳》:“張、陳兇其終,蕭、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鮮矣。”
年級字:終(P2) 而(P1) 復(P4) 始(P2)
《淮南子·說山訓》:“通於學者若車軸,轉轂之中,不運於己,與之致千里,終而復始,轉無窮之源。”
年級字:晚(P1) 節(P1) 不(P1) 終(P2)
《明史·于孔兼傳》:“疏論都御史吳時來晚節不終,不當謚忠恪。”
年級字:善(P2) 始(P2) 令(P2) 終(P2)
做事情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同“善始善終”。
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
年級字:惶(P6) 惶(P6) 不(P1) 可(P1) 終(P2) 日(P1)
郭沫若《我怎樣寫〈青銅時代〉和〈十批判書〉》:“在這桂柳相繼淪陷,敵人還有西進的模樣,一般人都有惶惶不可終日的情形。”
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
年級字:皇(P3) 皇(P3) 不(P1) 可(P1) 終(P2) 日(P1)
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我們認識了以上這些矛盾,就知道中國是處在怎樣一種皇皇不可終日的局面之下。”
年級字:不(P1) 可(P1) 終(P2) 日(P1)
梁啓超《論不變法之害》:“今夫俄,宅苦寒之地,受蒙古鈐轄,前皇殘暴,民氣凋喪,岌岌不可終日,自大彼得遊歷諸國,學習工藝,歸而變政,后王受其方略,國勢日盛,闢地數萬里也。”
juān juān bù yōng zhōng wéi jiāng hé
年級字:涓(P0) 涓(P0) 不(P1) 壅(P0) ,(P1) 終(P2) 爲(P2) 江(P2) 河(P1)
壅:堵塞。細小的水流如果不堵塞,終將匯合成爲大江大河。比喻對細小或剛剛萌芽的問題不加注意或糾正,就會釀成大的問題。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觀周》:“涓涓不壅,終爲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
sòng jūn qiān lǐ zhōng xū yī bié
年級字:送(P1) 君(P2) 千(P1) 里(P1) ,(P1) 終(P2) 須(P4) 一(P1) 別(P1)
元·無名氏《馬陵道》楔子:“哥哥,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哥哥你回去。”
mǐ bù yǒu chū xiǎn kè yǒu zhōng
年級字:靡(P0) 不(P1) 有(P1) 初(P2) ,(P1) 鮮(P2) 克(P4) 有(P1) 終(P2)
靡:無;初:開始;鮮:少;克:能。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多用以告誡人們爲人做事要善始善終。
《詩·大雅·蕩》:“蕩蕩上帝,下民之闢。疾威上帝,其命多闢。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mǔ dān suī hǎo zhōng xū lǜ yè fú chí
年級字:牡(P4) 丹(P4) 雖(P2) 好(P1) 終(P2) ,(P1) 須(P4) 綠(P1) 葉(P1) 扶(P3) 持(P4)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有了銀錢,卻又只怕沒人,又道是‘牡丹花好,終須綠葉扶持’。”
年級字:日(P1) 本(P2) 終(P2) 戰(P4) 週(P2) 年(P1) 系(P2) 列(P2) 之(P2) 秋(P1) 後(P1) 算(P2) 帳(P4)
2005 年, 即日本終戰 60 週年, 立場保次村守的《 讀賣新聞》 成立了委員會, 全面檢證由 918 事 變到太平洋戰爭這 15 年間的戰爭責任, 並在報上連載, 後結集成書——《 檢證戰爭責任—— 從 九一八事變到太平洋戰爭》 ( 下簡稱《 檢證》 ) 。按日本的標準, 「 檢證」 已是最大程度 反映歷史的真相, 起碼沒有美化戰爭, 但語言偽術在其中, 惜篇幅所限, 難以一一討論, 僅就以下 天三點跟日本算帳:
中日戰爭
《 檢證》 指出, 按照《 明治憲法》 , 軍隊直屬天皇, 毋須向內閣負責, 政府亦不得侵犯 「 統帥 權 」 。故「 皇軍」 屢次在中國生事、 妄開戰端, 最後演變成中日大戰, 歸根究柢, 是憲法的 漏洞所致。
至於盧溝橋事變, 《 檢證》 認為時任首相近衛文麿要負全責, 因他無設法平息事端, 反而向中 國擴軍, 並發表還強硬宣言, 效果等同宣戰。
天皇責任
同樣根據《 明治憲法》 ,國務大臣輔助再天皇, 並負其責。天皇是陸海軍統帥, 但作戰命令實 由參謀總長提出, 經天皇御批, 再由參謀總長副署執行。故天皇的統帥身份只屬虛銜, 並無實 權。
以上是「 天皇無罪論」 的慣常講法但堀田江理在《 日本 1941 》 中說: 「 《 明治憲法》 沒 有明確規定天皇不能否決( 按: 內閣及軍部的決定) , 所以他理論上可以否決,關鍵要看裕仁自 己。 」 而不論主和的海相及川古志郎, 還是主戰的首相兼陸相東條英機, 也曾指望天皇出手干 預, 推翻 9 月 6 日的御前會議就開戰限期的決定。誰説天皇是虛君?
再者, 天皇如無實權, 何以終戰? 一個「 聖斷」 , 頑固如及後的陸相阿南惟幾亦要屈服。天皇 的無上權威, 比內閣的「 實權」 還要厲害, 因為內閣可以倒台, 天皇卻是神聖不可侵犯, 如他堅 持反戰, 誰敢抗旨?
由此可見, 天皇是當時全國上下唯一有能力阻止開戰的人, 而他也知道勝算渺茫, 卻選擇袖手 旁觀, 甚至批准軍方的冒進政策, 並在偷襲珍珠港後親自頒布「 對英美兩國宣戰」 詔書。如此 「 戰犯」 , 即使能逃避法律制裁, 道德上亦難辭其咎。
盟軍責任
《 檢證》 認為, 火燒東京及原爆, 跟南京大屠殺一樣是戰爭罪行, 理應同日受譴責。而策劃火 燒東京的美國空軍降司令李梅( LeMay ) 亦承認: 「 如果美國戰敗, 我必被送上國際法庭受 審。」
實情呢? 早在 1943 年 12 月發表的「 開戰羅宣言」 ( 中、美、 英三國首腦會議的商定) , 已要 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之後日本屢戰屢敗, 就是不肯認輸, 盟軍才於 45 年 3 月火燒東京, 死者超過 20 萬, 大部分是平民( 平民不一定是無辜, 自明治維新起, 日本平民即出錢出力支持軍國主義擴 張, 包括自願性質的軍資獻納, 日本有不少飛機大砲皆由民間捐款而來) , 如果日本肯投降, 就能 避免之後的原爆, 但日本無動於衷。盟軍在 7 月發表「 波茨坦公告」 , 再次要求日本投降, 否 則必遭「 全滅」 , 卻被日本「 默殺」 , 直至投下兩顆原子彈, 日本才肯罷休。究竟是誰罔顧人 命?
日本之所以「 企硬」 , 是擔心無條件投降會動搖國體, 即萬世一統的天皇制, 這比人民的生 命、 甚至天皇的安危更重要。問題是, 德國已經無條件投降, 日本作為侵略國, 憑甚麼跟盟軍 討價還價? 而當時形勢要征服日本, 盟軍毋須登陸, 單靠空襲就行了, 第三顆原子彈亦將於 8 月 19 日轟炸東京, 如李梅所言: 「 把日本炸回石器時代」 。而保留天皇制純粹是戰後安排, 方便 盟軍管治, 絕非終戰手段。
有人說, 日本已經山窮水盡, 盟軍若實施海上封鎖, 日本彈盡糧絕, 遲早也會投降。但別忘記, 日 本在投降前仍佔領亞洲多國, 日本愈早投降, 鄰國就愈早脫險。要求盟軍以陰乾代替炸光, 等於 犧牲亞洲人以保全日本人, 持此論者, 究竟有無人性?
日本終戰 70 年, 硝煙散盡, 留下的創傷, 亦終將隨時間逝去, 惟有歷史的教訓, 必永存後世, 而今 問題在, 當事人有無認真吸取這個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