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進(P1) 退(P2) 履(P6) 繩(P2)
年級字:引(P2) 繩(P2) 排(P2) 根(P1)
《漢書·灌夫傳》:“及竇嬰失勢,亦欲倚夫引繩排根生平慕之後棄者。”
年級字:繩(P2) 床(P1) 瓦(P2) 灶(P3)
年級字:繩(P2) 其(P2) 祖(P1) 武(P2)
繩:繼續;武:足跡。踏着祖先的足跡繼續前進。比喻繼承祖業。
年級字:尺(P1) 步(P1) 繩(P2) 趨(P4)
繩、尺:木工校曲直、量長短的工具,引伸爲法度;趨:快走;步:行走。指舉動符合規矩,毫不隨便。
宋·蘇洵《廣士》:“而繩趨尺步,華言華服者,往往反擯棄不用。”
年級字:繩(P2) 鋸(P4) 木(P1) 斷(P3)
用繩當鋸子,也能把木頭鋸斷。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年級字:繩(P2) 糾(P4) 謬(P6)
《書·冏命》:“惟予一人無良,實賴左右前後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繩愆糾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
年級字:抱(P1) 表(P2) 寢(P5) 繩(P2)
《文子·下德》:“法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德與天地參光,明與日月並照,精神與鬼神齊靈,戴圓履方,抱表寢繩,內能理身,外得人心,發施號令,天下從風。”
年級字:引(P2) 繩(P2) 棋(P2) 佈(P2)
年級字:長(P1) 繩(P2) 繫(P3) 日(P1)
晉·傅玄《九曲歌》:“歲暮景邁羣光絕,安得長繩系白日。”
年級字:規(P4) 繩(P2) 矩(P4) 墨(P2)
漢·王符《潛夫論·贊學》:“昔倕之巧,目茂圓方,心定定平直,又造規繩矩墨以誨後人。”
年級字:度(P2) 己(P1) 以(P1) 繩(P2)
繩:糾正,約束。指一定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爲合乎法度。
《荀子·非相》:“故君子之度己以繩,接人則用抴。”
年級字:赤(P3) 繩(P2) 繫(P3) 足(P1)
赤繩:紅繩;系:結、扣。舊指男女雙方經由媒人介紹而成親。
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固問囊中何物,曰:‘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則潛用相系,雖仇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此繩一系,終不可綰。’”
年級字:法(P1) 脈(P3) 準(P2) 繩(P2)
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授曲》:“嘗怪天地之間,有一種文字,即有一種文字之法脈準繩載之於書者。”
年級字:引(P2) 繩(P2) 切(P2) 墨(P2)
年級字:枕(P5) 石(P1) 寢(P5) 繩(P2)
《文子·精誠》:“慮犧氏之王天下也,枕石寢繩,殺秋約冬,負方州,抱員天。”
年級字:繩(P2) 之(P2) 以(P1) 法(P1)
《後漢書·馮衍傳》:“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繩之以法則爲罪,施之以德則爲功。”
年級字:甕(P0) 牖(P0) 繩(P2) 樞(P6)
牖:窗子;樞:門的轉軸。破甕做窗,繩作門軸。比喻貧窮人家。
漢·賈誼《過秦論》:“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徒之徒也。”
年級字:規(P4) 矩(P4) 繩(P2) 墨(P2)
規矩:畫圓、方的工具;繩墨:量平直的工具。指應當遵守的標準、法則。
《管子·七臣七主》:“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
年級字:繩(P2) 厥(P0) 祖(P1) 武(P2)
繩:繼續;武:足跡。踏着祖先的足跡繼續前進。比喻繼承祖業。
年級字:繩(P2) 樞(P6) 甕(P0) 牖(P0)
繩樞:用繩子系門,來代替轉軸。形容住房條件十分簡陋。多指貧窮人家。亦作“甕牖繩樞”。
年級字:繩(P2) 糾(P4) 繆(P0)
改正過失,糾正錯誤。繩:糾正。愆:過失。謬:錯誤。
年級字:繩(P2) 趨(P4) 尺(P1) 步(P1)
繩、尺:木工校曲直、量長短的工具,引伸爲法度;趨:快走;步:行走。指舉動符合規矩,毫不隨便。
《宋史·朱熹傳》:“方是時,士之繩趨尺步,稍以儒名者,無所容其身。”
年級字:正(P1) 色(P1) 直(P1) 繩(P2)
《南史·孔休源傳》:“[孔休源]遷御史中丞,正色直繩,無所迴避,百僚憚之。”
年級字:逾(P6) 繩(P2) 越(P2) 契(P5)
指在結繩、書契之前沒有文字。繩、契指結繩、書契。後引申指不通文字。
《後漢書·班固傳下》:“逾繩越契,寂寥而亡詔者,《系》不得而綴也。”
年級字:紅(P1) 繩(P2) 繫(P3) 足(P1)
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固問囊中何物,曰:‘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則潛用相系,雖仇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此繩一系,終不可綰。’”
年級字:累(P3) 瓦(P2) 結(P1) 繩(P2)
《莊子·駢拇》:“駢於辯者,累瓦結繩,竄句遊心於堅白同異之間,而敝跬譽無用之言詞非乎?而楊墨是已。”
年級字:長(P1) 繩(P2) 繫(P3) 景(P2)
《周書·蕭大圜傳》:“嗟乎!人生若浮雲朝露,寧俟長繩繫景,實不願之。”
年級字:規(P4) 矩(P4) 繩(P2)
《管子·形勢》:“奚仲之爲車器也。方圜曲直,皆中規矩鉤繩。”
年級字:繼(P3) 繼(P3) 繩(P2) 繩(P2)
明·宋濂《吳公墓碣銘》:“自時厥後,繼繼繩繩,予知未有艾也。”
年級字:規(P4) 矩(P4) 準(P2) 繩(P2)
規矩:畫圓、方的工具;準繩:水準和繩墨,量平直的工具。指應當遵守的標準、法則。
漢·王符《潛夫論·贊學》:“譬猶巧倕之爲規矩準繩以遺後工也。”
年級字:繩(P2) 墨(P2) 之(P2) 言(P1)
年級字:引(P2) 繩(P2) 批(P2) 根(P1)
年級字:正(P1) 視(P1) 繩(P2) 行(P1)
清·龔自珍《送廣西巡撫樑公序》三:“公有矩德,以蕝其外,正視繩行,無間其裏,必能正其人心矣。”
年級字:繩(P2) 牀(P1) 瓦(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所以蓬牖茅椽,繩牀瓦竈,並不足妨我襟懷。”
年級字:枕(P5) 方(P1) 寢(P5) 繩(P2)
《淮南子·覽冥訓》:“和春陽夏,殺秋約冬,枕方寢繩。”高誘注:“方,榘四寸也。寢繩,直身而臥也。”楊樹達證聞:“寢繩謂織繩爲牀,人寢其上。”
年級字:枉(P6) 墨(P2) 矯(P4) 繩(P2)
年級字:進(P1) 退(P2) 中(P1) 繩(P2)
年級字:結(P1) 繩(P2) 而(P1) 治(P2)
原指上古沒有文字,用結繩記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後也指社會清平,不用法律治國的空想。
《周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yǐ lí zhì shǔ yǐ bīng zhì shéng
年級字:以(P1) 狸(P3) 致(P3) 鼠(P4) ,(P1) 以(P1) 冰(P1) 致(P3) 繩(P2)
《呂氏春秋·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繩,雖工不能。”
yī nián bèi shé yǎo shí nián pà jǐng shéng
年級字:一(P1) 年(P1) 被(P2) 蛇(P4) 咬(P2) ,(P1) 十(P1) 年(P1) 怕(P1) 井(P2) 繩(P2)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過苦頭,以後一碰到類似的事情就害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龍門遠禪師法嗣》:“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道:‘無意者如何?’師曰:‘一度著蛇咬,怕風了斷井索。’”
yī zhāo bèi shé yǎo sān nián pà jǐng shéng
年級字:一(P1) 着(P2) 被(P2) 蛇(P4) 咬(P2) ,(P1) 三(P1) 年(P1) 怕(P1) 井(P2) 繩(P2)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過苦頭,以後一碰到類似的事情就害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龍門遠禪師法嗣》:“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道:‘無意者如何?’師曰:‘一度著蛇咬,怕風了斷井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