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束(P2) 手(P1) 就(P1) 縛(P6)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吾計成矣:使劉備束手就縛,荊州反掌可得!”
年級字:解(P2) 黏(P5) 去(P1) 縛(P6)
年級字:束(P2) 手(P1) 縛(P6) 腳(P2)
清·張南莊《何典》第八回:“冒失鬼一昧粗心浮氣,目中無人,到處以強爲勝,一遇鬼谷先生,早已束手縛腳,有力無用處。”
年級字:面(P1) 縛(P6) 輿(P0)
面縛:反綁着手面向勝利者,表示放棄抵抗;輿櫬:把棺材裝在車上。表示不再抵抗,自請受刑。這是古代君主戰敗投降的儀式。
《左傳·僖公六年》:“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經,士輿櫬。”
年級字:釋(P4) 縛(P6) 焚(P5)
指解開降者的捆綁,燒悼降者帶來的棺材。是使降者安心的一種表示。
語出《左傳·昭公四年》:“成王克許,許僖公如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
年級字:作(P2) 繭(P6) 自(P1) 縛(P6)
蠶吐絲作繭,把自己裹在裏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結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詩:“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宋·陸游《劍南詩稿·書嘆》:“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
年級字:發(P1) 矇(P5) 解(P2) 縛(P6)
發矇:啓發矇昧;解縛:解除束縛。指啓發矇昧,解除束縛。
明·唐順之《與顧箸溪書》:“其齷齪處,又恨不得就明公而爲發矇解縛也。”
年級字:俯(P5) 首(P1) 就(P1) 縛(P6)
年級字:肉(P1) 袒(P0) 面(P1) 縛(P6)
肉袒:去衣露體,表示願受責罰;面縛:兩手反綁面對勝利者,表示放棄抵抗。脫去上衣,反縛着手。形容順從投降。
《史記·宋微子世家》:“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
年級字:吐(P2) 絲(P2) 自(P1) 縛(P6)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聞聲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
年級字:造(P1) 繭(P6) 自(P1) 縛(P6)
陶行知《中國大衆教育問題》六:“他們幫助敵人造成聯合戰線攻打他們自己,他們像蠶一樣,造繭自縛。”
年級字:面(P1) 縛(P6) 銜(P6) 璧(P6)
兩手反綁而面向前,口含碧玉以示不生。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請罪。
年級字:無(P2) 拘(P4) 無(P2) 縛(P6)
年級字:束(P2) 身(P1) 就(P1) 縛(P6)
束:捆。束身:自縛。縛:捆綁。比喻不加抵抗,甘願被人擒捉。
《晉書·段灼傳》:“艾被詔書,即遣強兵,束身就縛,不敢顧望。”
年級字:縛(P6) 雞(P1) 之(P2) 力(P1)
年級字:手(P1) 無(P2) 縛(P6) 雞(P1) 之(P2) 力(P1)
qí gāo yī zhāo fù shǒu fù jiǎo
年級字:棋(P2) 高(P1) 一(P1) 着(P2) ,(P1) 縛(P6) 手(P1) 縛(P6) 腳(P2)
本指棋藝,後比喻技術高人一頭,對方就無法施展本領。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正所謂‘棋高一着,縛手縛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