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歸(P3) 根(P1) 結(P1) 底(P2)
周立波《山鄉鉅變》上一:“如今是人力世界,歸根結底,還是靠做。”
年級字:開(P1) 花(P1) 結(P1) 實(P1)
比喻修養、學習、工作等有了成績,取得效果。同“開華結果”。
年級字:收(P1) 因(P1) 結(P1) 果(P1)
指了卻前緣,得到結果。舊有因果報應之說,指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後果。
年級字:成(P1) 幫(P1) 結(P1) 隊(P2)
徐慎《四書記》:“同志,你們成幫結隊,拉這沙子幹啥用的?”
年級字:結(P1) 結(P1) 巴(P1) 巴(P1)
老舍《駱駝祥子》十三:“結結巴巴的,他把昨夜晚的事說了一遍,雖然費力,可是說的不算不完全。”
年級字:結(P1) 駟(P0) 連(P1) 騎(P2)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貢相衛,而結駟連騎,排藜藿,入窮閻,過謝原憲。”
年級字:銜(P6) 環(P2) 結(P1) 草(P1)
結草:把草結成繩子,搭救恩人;銜環:嘴裏銜着玉環。舊時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左傳·宣公十五年》:“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唐·白居易《贖雞》詩:“莫學銜環雀,崎嶇謾報恩。”
年級字:短(P2) 褐(P0) 穿(P1) 結(P1)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年級字:結(P1) 髮(P2) 夫(P2) 妻(P3)
結髮:束髮,意即年輕時。年輕時結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
年級字:口(P1) 結(P1) 舌(P2)
鉗口:閉口。閉口不說話。形容理屈詞窮說不出話來。也指懾於淫威不敢講話。
年級字:禍(P4) 結(P1) 兵(P3) 連(P1)
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
年級字:彈(P4) 冠(P5) 結(P1)
《漢書·蕭育傳》:“[育]少與陳鹹、朱博爲友,著聞當世。往者有王陽、貢公,故長安語曰:‘蕭朱結綬,王貢彈冠’,言其相薦達也。”
年級字:拉(P1) 幫(P1) 結(P1) 派(P2)
《人民日報》1983.2.20:“對於少數人在改革中抵制、怠工、失職瀆職;乘機製造思想混亂,拉幫結派,進行非法組織活動……就要嚴肅處理。”
年級字:蹙(P0) 金(P1) 結(P1) 繡(P4)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海敘不遇》:“趙牧不知何人。大中、鹹通中,斅李長吉爲短歌,可謂蹙金結繡,而無痕跡。”
年級字:成(P1) 羣(P6) 結(P1) 夥(P4)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料着安老爺家辦過喜事,一定人人歇乏,不加防範,便成羣結夥而來,想要下手。”
年級字:攀(P5) 高(P1) 結(P1) 貴(P3)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我死之後,你一滿了服,就急急的要尋一頭親事,總要窮人家的兒女,萬不可貪圖富貴,攀高結貴。”
年級字:張(P2) 口(P1) 結(P1) 舌(P2)
結舌:舌頭不能轉動。張着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或因緊張害怕而發愣。
曲波《林海雪原》二八:“兇手感到這聲音象是一個鐵棒擊打在他的頭上,他轉頭一看,大驚失措,張口結舌。”
年級字:寸(P1) 草(P1) 銜(P6) 結(P1)
年級字:義(P3) 結(P1) 金(P1) 蘭(P3)
《太平御覽》引《吳錄》:“張溫英才瓖瑋,拜中郎將,聘蜀與諸葛亮義結金蘭之好焉。”
年級字:呼(P2) 羣(P6) 結(P1) 黨(P6)
清·黃鈞宰《金壺浪墨·疲兵》:“夏初,楚兵晝奪十三行,揹負肩擔而去,呼羣結黨,散赴各鄉,累日不歸,不知所事。”
年級字:造(P1) 因(P1) 結(P1) 果(P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世人造因結果的這場公案,原是上天給衆生開得一個公共道場。”
年級字:魏(P0) 顆(P2) 結(P1) 草(P1)
春秋晉魏顆不從父以嬖妾殉葬之命而遣嫁之,後與秦將杜回戰於輔氏,“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餘,而所嫁婦人之父也……餘是以報。’”見《左傳·宣公十五年》。
年級字:巴(P1) 巴(P1) 結(P1) 結(P1)
①《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光陰迅速,大娘子在家巴巴結結將近一年。”②《古今小說任·孝子烈性爲神》:“任珪天明起來,辭了父親入城去了。每日巴巴結結,早出晚回。”
年級字:成(P1) 羣(P6) 結(P1) 隊(P2)
《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上》:“無奈那雀兒成羣結隊來偷吃谷粟,才趕得東邊的雲,又向西邊來吃。”
年級字:收(P1) 緣(P4) 結(P1) 果(P1)
指了卻前緣,得到結果。舊有因果報應之說,指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後果。同“收因結果”。
年級字:束(P2) 帶(P1) 結(P1) 髮(P2)
唐·韓愈《爭臣論》:“庶巖穴之士聞而慕之,束帶結髮,願進於闕下。”
年級字:結(P1) 黨(P6) 營(P4) 私(P3)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宰相植黨營私,孤負任使。”
年級字:歸(P3) 根(P1) 結(P1) 蒂(P0)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葉紫作〈豐收〉序》:“天才們無論怎樣說大話,歸根結蒂,還是不能憑空創造。”
年級字:結(P1) 草(P1) 銜(P6) 環(P2)
《左傳·宣公十五年》:“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唐·白居易《贖雞》詩:“莫學銜環雀,崎嶇謾報恩。”
年級字:廣(P2) 結(P1) 良(P1) 緣(P4)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七回:“你又發起善念,廣結良緣,豈不是俺一家的福份。”
年級字:憑(P4) 軾(P0) 結(P1) 轍(P0)
憑軾:靠着車前扶手;結轍:車輪的轍跡相迭,形容車馬絡繹。駕車奔走,不絕於道。
《子華子·晏子問黨》:“遊士無所植其足,則憑軾結轍而違之。”
年級字:勞(P2) 逸(P6) 結(P1) 合(P1)
年級字:累(P3) 瓦(P2) 結(P1) 繩(P2)
《莊子·駢拇》:“駢於辯者,累瓦結繩,竄句遊心於堅白同異之間,而敝跬譽無用之言詞非乎?而楊墨是已。”
年級字:懸(P5) 燈(P1) 結(P1) 彩(P1)
懸:掛;彩:綵球,綵帶。掛着燈籠,繫着綵球。形容節日、喜慶的景象。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一回:“兩府中倶懸燈結彩,屏開鸞鳳,褥設芙蓉;笙簫鼓樂之音,通衢越巷。”
年級字:百(P1) 結(P1) 懸(P5)
《黑籍冤魂》第二十回:“乞丐身上,破衣襤褸,百結懸鶉,怎抵得住那一天風雪?”
年級字:張(P2) 燈(P1) 結(P1) 綵(P3)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告諭城內居民,盡張燈結綵,慶賞佳節。”
年級字:開(P1) 華(P2) 結(P1) 果(P1)
年級字:愁(P3) 腸(P5) 百(P1) 結(P1)
愁腸:憂愁的心腸。百結:極多的結頭。憂愁苦悶的心腸好象凝結成了許多的疙瘩。形容愁緒鬱結,難於排遣。
《敦煌變文集·王昭君變文》:“愁腸百結虛成着,口口口行沒處論。”
年級字:洞(P2) 見(P1) 結(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問題的關鍵。
洞見:清楚地看到;癥結:肚子裏結塊的病,比喻問題的關鍵。比喻事情的糾葛或問題的關鍵所在。形容觀察銳利,看到了問題的關鍵。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臟癥結,特以診脈爲名耳。”
年級字:歸(P3) 根(P1) 結(P1)
清·張南莊《何典》第二回:“歸根結柢,把一場着水人命一盤摙歸去,還虧有錢使得鬼推磨。”
年級字:根(P1) 深(P2) 蒂(P0) 結(P1)
宋·周煇《清波雜誌》卷八:“某流落江湖二十年,兄弟異立,未能成家,重以場屋蹉跌,遂失身於介館馬慧,歲月滋久,根深蒂結,生育男女,於義有不可負者。”
年級字:成(P1) 羣(P6) 結(P1) 黨(P6)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第二章第二節:“但是這人卻是鬼計多端,有不少的成羣結黨的黨徒。”
年級字:成(P1) 群(P6) 結(P1) 隊(P2)
《新編五代史平話·週史上》:“無奈那雀兒成群結隊來偷吃谷粟,才趕得東邊的雲,又向西邊來吃。”
年級字:根(P1) 結(P1) 盤(P2) 固(P1)
《續資治通鑑·宋欽宗靖康元年》:“根結盤固,牢不可脫。”
年級字:衣(P1) 百(P1) 結(P1)
鶉:鵪鶉鳥;結:懸掛連綴。鵪鶉的尾巴短而禿,象打滿補丁一樣。形容衣服非常破爛。
年級字:結(P1) 舌(P2) 杜(P2) 口(P1)
結舌:舌頭像打了結子,動彈不得。杜:堵塞。保持緘默,閉口不言。形容因恐懼而不敢說話。
年級字:收(P1) 園(P1) 結(P1) 果(P1)
舊有因果報應之說,指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後果。同“收因結果”。
年級字:閉(P2) 口(P1) 結(P1) 舌(P2)
《快心編初集》第一回:“衆人問知是郝家難爲他,便閉口結舌不來兜搭。”
年級字:結(P1) 不(P1) 解(P2) 緣(P4)
形容男女熱戀,不能分開。也指兩者有不可分開的緣分。
《古詩十九首》:“文彩雙鴛鴦,裁爲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年級字:掛(P2) 燈(P1) 結(P1) 綵(P3)
《蕩寇志》第一一六回:“到了那日,鼓樂喧天,掛燈結綵,說不盡那綿繡榮華,一段富貴。”
年級字:根(P1) 結(P1) 盤(P2) 據(P4)
《新唐書·文藝傳下·李翰》:“有如賊因江淮之資,兵廣而財積,根結盤據,西向以拒,雖終殲滅,其曠日持久必矣。”
年級字:兵(P3) 連(P1) 禍(P4) 結(P1)
兵:戰爭;連:接連;結:相聯。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
年級字:根(P1) 盤(P2) 蒂(P0) 結(P1)
明·李東陽《讀唐史》:“惟公言正論,不可則止,而根盤蒂結於君心者,不可猝拔。”
年級字:百(P1) 結(P1) 愁(P3) 腸(P5)
宋·蔣興祖女《減字木蘭花·題雄州驛》詞:“飛鴻過也,百結愁腸無晝夜。”
年級字:開(P1) 花(P1) 結(P1) 果(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開花結果自馨香。”
年級字:精(P2) 誠(P2) 團(P3) 結(P1)
《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年級字:懸(P5) 百(P1) 結(P1)
鵪鶉的羽毛又短又花,因以懸鶉比喻破爛的衣服。形容破爛,補釘很多。
北周·庾信《擬連珠》:“蓋聞懸鶉百結,知命不憂。”
年級字:張(P2) 燈(P1) 結(P1) 采(P1)
年級字:柔(P3) 腸(P5) 百(P1) 結(P1)
《花月痕》二七回:“秋痕給跛腳提醒這一句,柔腸百轉,方覺一股刺骨的悲酸,非常沉痛!整整和跛腳對哭到天亮。”
年級字:施(P2) 結(P1)
本指古代女子出嫁,母親將五彩絲繩和佩巾結於其身。後比喻父母對子女的教訓。
語出《詩·豳風·東山》:“之子于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又《儀禮·士昏禮》:“母施衿結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毋違宮事。’”
年級字:目(P1) 瞪(P4) 口(P1) 結(P1)
年級字:張(P2) 燈(P1) 結(P1) 彩(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告諭城內居民,盡張燈結彩,慶賞佳節。”
年級字:兵(P3) 禍(P4) 結(P1)
《宋史·陳良祐傳》:“今遣使乃啓釁之端,萬一敵騎犯邊,則民力困於供輸,州郡疲於調發,兵拏禍結,未有息期。”
年級字:緘(P0) 口(P1) 結(P1) 舌(P2)
閉口不說話。形容理屈詞窮說不出話來。也指懾於淫威不敢講話。
年級字:結(P1) 繩(P2) 而(P1) 治(P2)
原指上古沒有文字,用結繩記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後也指社會清平,不用法律治國的空想。
《周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年級字:千(P1) 里(P1) 結(P1) 言(P1)
年級字:杜(P2) 口(P1) 結(P1) 舌(P2)
漢·焦贛《易林·比之鹹》:“杜口結舌,心中拂鬱,去災患生,莫所告冤。”
年級字:土(P1) 洋(P1) 結(P1) 合(P1)
年級字:根(P1) 株(P3) 結(P1) 盤(P2)
《宋史·奸臣傳二·蔡京》:“患失之心無所不至,根株結盤,牢不可脫。”
年級字:目(P1) 結(P1) 舌(P2)
瞪:瞪着眼;結舌:說不出話來。瞪着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窘困或驚呆的樣子。
清·霽園主人《夜譚隨錄·梨花》:“因耳語其故,公子大駭,入艙隱叩細君,細君結舌瞠目。”
年級字:瞪(P4) 目(P1) 結(P1) 舌(P2)
清·黃軒祖《遊樑瑣記·顧嘉蘅》:“羣知爲廣文子,異而詢之,瞪目結舌不能對。”
年級字:永(P2) 結(P1) 同(P1) 心(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白頭偕老,
百年好合祝賀新人婚姻百年好合,永結同心。
永 : 永遠。
結 : 團結。
同: 同盟。
心: 心志。
思想、興趣、喜愛的事情都一齊,生活永遠在一起。
年級字:不(P1) 結(P1) 盟(P5) 運(P3) 動(P1)
1956年,鐵托、尼赫魯等在南斯拉夫發表聯合聲明,提出了不結盟的主張。1961年舉行了第一屆不結盟首腦會議。不結盟運動奉行獨立、自主、非集團的原則,目前已有100余個成員國 。
年級字:不(P1) 結(P1) 盟(P5) 國(P1) 家(P1)
指執行獨立自主、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政策,參加不結盟會議的國家。
bǎinián hǎo hé, yǒng jié tóngxīn
年級字:百(P1) 年(P1) 好(P1) 合(P1) ,(P1) 永(P2) 結(P1) 同(P1) 心(P1)
詞性:形容詞
美滿婚姻, 關係持久。
百年好合: 夫妻永遠和好相處的意思。
永結同心: 思想、興趣、喜愛的事情都一齊,生活永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