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簪(P0)
詞性:名詞
文言文字詞從「竹」,從「朁」。
「兓」含鋭意的意思。
用來固定髮髻或頭冠的長針:髮簪、頭簪 、簪花、簪筆。
比喻官貴的飾物: 簪花、玉簪、簪筆、簪笏。
捨不得遺失的髪簪、比喻難忘之情: 刈蓍遺簪。
《史記.卷四九.外戚世家》:「夫人脫簪珥叩頭。」
唐.杜甫〈春望〉詩:「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也稱為「簪子」。
唐.李嶠〈扈從還洛呈侍從群官〉詩:「並輯蛟龍書,同簪鳳皇筆。」
宋.蘇軾〈答陳述古〉詩二首之一:「城西亦有紅千葉,人老簪花卻自羞。」
《儀禮.士喪禮》:「以爵弁服,簪裳於衣左。」
漢.鄭玄.注:「簪,連也。」
清.譚嗣同〈仁學界說〉:「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孔子猶嘆其小,刈蓍而遺簪,田婦方且不惜,奈何私壟斷天下之財,恝不一散以沾潤於國之人也。」
年級字:遺(P3) 簪(P0) 絕(P4) 纓(P6+)
《史記·滑稽列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爲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淳于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另見《韓詩外傳》卷七,王后所絕纓之事。後合二事爲“遺簪絕纓”。
年級字:遺(P3) 墮(P5) 簪(P0)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十七出:“清曉,侍婢不惜千金,相呼鬥百草。遺珥墮簪,蹙着鞦韆,不禁笑語聲高。”
年級字:遺(P3) 簪(P0) 弊(P5)
《北齊書·高德政傳》:“魏靜帝曰:‘人念遺簪弊屨,欲與六宮別,可乎?’乃人與夫人賓御以下訣別,莫不噓欷掩涕。”
年級字:瓶(P2) 沉(P2) 簪(P0) 折(P2)
唐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
年級字:美(P1) 女(P1) 簪(P0) 花(P1)
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衛常書,如插花美人,舞笑鏡臺。”
年級字:遺(P3) 簪(P0) 墜(P5)
遺:遺失;墜:掉落;屨:鞋子。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舊物。後指不忘舊友叫“不棄遺簪墜屨”。
《北史·韋夐傳》:“昔人不棄遺簪墜屨者,惡與之同出,不與同歸。吾之操行雖有不逮前烈,然舍舊錄新,亦非吾志也。”
年級字:遺(P3) 簪(P0) 墮(P5)
《史記·滑稽列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爲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唐·虞世南《門有車馬客行》:“危弦促柱奏《巴渝》,遺簪墮珥解羅繻。”
年級字:遺(P3) 簪(P0) 墜(P5)
宋·柳永《木蘭花》詞:“盈盈,鬥草踏青。人豔冶、遞逢迎。向路傍往往,遺簪墜珥,珠翠縱橫。”
年級字:遺(P3) 簪(P0) 弊(P5) 履(P6)
《魏書·孝靜帝紀》:“帝曰:‘古人念遺簪弊履,欲與六宮別,可乎?’”
年級字:遺(P3) 簪(P0) 墮(P5) 履(P6)
唐·張說《讓右丞相第二表》:“臣幸沐遺簪墮履之恩,好生養志之德。”唐·羅隱《得宣州竇尚書書因投寄》詩之二:“遺簪墮履應留念,門客如今只下僚。”
年級字:持(P4) 橐(P0) 簪(P0) 筆(P1)
橐,口袋;簪,插。指侍從之臣攜帶書和筆,以備顧問。
《漢書·趙充國傳》:“持橐簪筆,事孝武皇帝數十年。”
年級字:遺(P3) 墜(P5) 簪(P0)
清·洪昇《長生殿·禊遊》:“朱論,碾破芳堤,遺珥墜簪,落花相襯。”
年級字:遺(P3) 簪(P0) 脫(P2)
清·錢學綸《語新》捲上:“假敬神爲名,列食歡呼,遺簪脫舄,雖雲男女分曹,究屬面面相覷。”
年級字:遺(P3) 簪(P0) 墜(P5) 履(P6)
《北史·韋夐傳》:“昔人不棄遺簪墜屨者,惡與之同出,不與同歸。吾之操行,雖不逮前烈,然舍舊錄新,亦非吾志也。”
年級字:簪(P0) 纓(P6+) 世(P1) 胄(P0)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舍人是簪纓世胄,況又是黌宮名士,指日飛騰,豈分什麼文武門楣?”
年級字:瓶(P2) 墜(P5) 簪(P0) 折(P2)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雖然是一時間花殘月缺,休猜做瓶墜簪折。”
年級字:簪(P0) 纓(P6+) 世(P1) 族(P2)
簪和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用來把冠固着在頭上。舊時指世代作官的人家。
唐·杜甫《八哀詩·贈左僕射鄭國公嚴公武》:“空餘老賓客,身上愧簪纓。”
年級字:簪(P0) 纓(P6+) 世(P1)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舍人是簪纓世冑,況又是黌宮名士,指日飛騰,豈分什麼文武門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