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計(P2) 研(P3) 心(P1) 算(P2)
年級字:巴(P1) 前(P1) 算(P2) 後(P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勞生憂憂,巴前算後,每懷不足之心,空白了頭,沒用處,不如隨便度日的好。”
年級字:不(P1) 可(P1) 勝(P2) 算(P2)
《東觀漢記·鄧訓傳》:“太原吏民苦轉運,所經三百八十九隘,前後溺死者不可勝算。”
年級字:如(P2) 意(P1) 算(P2) 盤(P2)
比喻考慮問題時從主觀願望出發,只從好的方面着想打算。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四回:“好便宜!你倒會打如意算盤!十三個半月工錢,只付三個月!你同我了事,我卻不同你干休!”
年級字:淵(P5) 圖(P2) 遠(P1) 算(P2)
《南齊書·高帝十二王傳論》:“世祖顧命,情深尊嫡,淵圖遠算,意在無遺。”
年級字:滿(P2) 打(P1) 滿(P2) 算(P2)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9回:“孔夫子給子華他們老太太的米,那是行人情,自然給的是串過的細米,那得滿打滿算。”
年級字:能(P1) 寫(P1) 會(P1) 算(P2)
年級字:神(P1) 謨(P0) 廟(P3) 算(P2)
年級字:反(P1) 攻(P3) 倒(P2) 算(P2)
指被打倒的階級敵人或反動勢力糾集起來向革命人民進行反撲報復。
年級字:算(P2) 無(P2) 遺(P3) 策(P4)
算:計劃;遺策:失算。形容策劃精密準確,從來沒有失算。
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算無遺策,畫無失理。”《南史·梁簡文帝紀論》:“自謂安若太山,算無遺策。”
年級字:運(P3) 籌(P5) 決(P2) 算(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回:“運籌決算有神功,二虎還須遜一龍。”
年級字:老(P1) 謀(P4) 深(P2) 算(P2)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九回:“沉毅哉!老謀深算,革命軍之軍事家。”
年級字:長(P1) 算(P2) 遠(P1) 略(P3)
宋·洪邁《容齋續筆·名將晚謬》:“搴旗陷陣,將軍事也,長算遠略,老夫事也。”
年級字:持(P4) 籌(P5) 握(P3) 算(P2)
漢·枚乘《七發》:“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
年級字:精(P2) 打(P1) 細(P1) 算(P2)
打:規劃。精密地計劃,詳細地計算。指在使用人力物力時計算得很精細。
茹誌鵑《妯娌》:“再看紅英自己,那是連半個鐘頭的工都不肯耽誤的,也從沒見她吃過一口零食,一看就知道是個會精打細算、會過日子的人。”
年級字:打(P1) 小(P1) 算(P2) 盤(P2)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六十六回:“有些會打小算盤的人,譬如一向是孝敬一百兩的如今只消一百塊錢。”
年級字:神(P1) 謨(P0) 遠(P1) 算(P2)
年級字:龜(P3) 年(P1) 鶴(P2) 算(P2)
宋·韋驤《醉蓬萊·廷評慶壽》詞:“惟願增高,龜年鶴算,鴻恩紫詔。”
年級字:妙(P2) 算(P2) 神(P1) 機(P2)
年級字:穩(P4) 操(P2) 勝(P2) 算(P2)
穩:有把握;操:掌握;勝算:能夠制勝的計謀。指有把握取得勝利。
《管子·明法解》:“故明操必勝之數,以治必用之民。”
年級字:胸(P3) 有(P1) 成(P1) 算(P2)
年級字:秋(P1) 後(P1) 算(P2) 賬(P5)
本指秋收後結算賬目。比喻待到事後再對反對自己的一方行清算處理。
年級字:成(P1) 算(P2) 在(P1) 心(P1)
宋·孔平仲《續世說·巧藝》:“李存進欲造浮橋,軍吏曰:‘河橋須竹索……今無竹石,竊慮難成。’存進曰:‘吾成算在心,必有所立。’”
年級字:策(P4) 無(P2) 遺(P3) 算(P2)
年級字:能(P1) 會(P1) 算(P2)
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在礦井裏》:“大家都說老鼠能掐會算,老鼠算到有災難,早就逃走了。”
年級字:遠(P1) 謀(P4) 深(P2) 算(P2)
葉聖陶《冥世別》:“他們這樣說,就見得我們的行動都出於他們的計劃,他們有何等的遠謀深算。”
年級字:深(P2) 圖(P2) 遠(P1) 算(P2)
年級字:龜(P3) 齡(P4) 鶴(P2) 算(P2)
宋·侯寘《水調歌頭·爲鄭子禮提刑壽》詞:“坐享龜齡鶴算,穩佩金魚玉帶,常近赭黃袍。”
年級字:入(P1) 海(P1) 算(P2) 沙(P2)
年級字:密(P2) 底(P2) 算(P2) 盤(P2)
年級字:神(P1) 機(P2) 妙(P2) 算(P2)
神、妙:形容高明;機、算:指計謀。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計謀。形容善於估計複雜的變化的情勢,決定策略。
《後漢書·王渙傳》:“又能以譎數發擿奸伏,京師稱歎,以爲渙有神算。”李賢注:“智算若神也。”
年級字:機(P2) 關(P2) 算(P2) 盡(P3)
宋·黃庭堅《牧童歌》詩:“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年級字:算(P2) 不(P1) 了(P1) 什(P1) 麼(P1)
詞性:形容詞
常用口語
年級字:人(P1) 算(P2) 不(P1) 如(P2) 天(P1) 算(P2)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比喻人的能力有限,任何打算、計劃都不能勝過大自然的能力,含失望、婉惜的意思。
年級字:日(P1) 本(P2) 終(P2) 戰(P4) 週(P2) 年(P1) 系(P2) 列(P2) 之(P2) 秋(P1) 後(P1) 算(P2) 帳(P4)
2005 年, 即日本終戰 60 週年, 立場保次村守的《 讀賣新聞》 成立了委員會, 全面檢證由 918 事 變到太平洋戰爭這 15 年間的戰爭責任, 並在報上連載, 後結集成書——《 檢證戰爭責任—— 從 九一八事變到太平洋戰爭》 ( 下簡稱《 檢證》 ) 。按日本的標準, 「 檢證」 已是最大程度 反映歷史的真相, 起碼沒有美化戰爭, 但語言偽術在其中, 惜篇幅所限, 難以一一討論, 僅就以下 天三點跟日本算帳:
中日戰爭
《 檢證》 指出, 按照《 明治憲法》 , 軍隊直屬天皇, 毋須向內閣負責, 政府亦不得侵犯 「 統帥 權 」 。故「 皇軍」 屢次在中國生事、 妄開戰端, 最後演變成中日大戰, 歸根究柢, 是憲法的 漏洞所致。
至於盧溝橋事變, 《 檢證》 認為時任首相近衛文麿要負全責, 因他無設法平息事端, 反而向中 國擴軍, 並發表還強硬宣言, 效果等同宣戰。
天皇責任
同樣根據《 明治憲法》 ,國務大臣輔助再天皇, 並負其責。天皇是陸海軍統帥, 但作戰命令實 由參謀總長提出, 經天皇御批, 再由參謀總長副署執行。故天皇的統帥身份只屬虛銜, 並無實 權。
以上是「 天皇無罪論」 的慣常講法但堀田江理在《 日本 1941 》 中說: 「 《 明治憲法》 沒 有明確規定天皇不能否決( 按: 內閣及軍部的決定) , 所以他理論上可以否決,關鍵要看裕仁自 己。 」 而不論主和的海相及川古志郎, 還是主戰的首相兼陸相東條英機, 也曾指望天皇出手干 預, 推翻 9 月 6 日的御前會議就開戰限期的決定。誰説天皇是虛君?
再者, 天皇如無實權, 何以終戰? 一個「 聖斷」 , 頑固如及後的陸相阿南惟幾亦要屈服。天皇 的無上權威, 比內閣的「 實權」 還要厲害, 因為內閣可以倒台, 天皇卻是神聖不可侵犯, 如他堅 持反戰, 誰敢抗旨?
由此可見, 天皇是當時全國上下唯一有能力阻止開戰的人, 而他也知道勝算渺茫, 卻選擇袖手 旁觀, 甚至批准軍方的冒進政策, 並在偷襲珍珠港後親自頒布「 對英美兩國宣戰」 詔書。如此 「 戰犯」 , 即使能逃避法律制裁, 道德上亦難辭其咎。
盟軍責任
《 檢證》 認為, 火燒東京及原爆, 跟南京大屠殺一樣是戰爭罪行, 理應同日受譴責。而策劃火 燒東京的美國空軍降司令李梅( LeMay ) 亦承認: 「 如果美國戰敗, 我必被送上國際法庭受 審。」
實情呢? 早在 1943 年 12 月發表的「 開戰羅宣言」 ( 中、美、 英三國首腦會議的商定) , 已要 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之後日本屢戰屢敗, 就是不肯認輸, 盟軍才於 45 年 3 月火燒東京, 死者超過 20 萬, 大部分是平民( 平民不一定是無辜, 自明治維新起, 日本平民即出錢出力支持軍國主義擴 張, 包括自願性質的軍資獻納, 日本有不少飛機大砲皆由民間捐款而來) , 如果日本肯投降, 就能 避免之後的原爆, 但日本無動於衷。盟軍在 7 月發表「 波茨坦公告」 , 再次要求日本投降, 否 則必遭「 全滅」 , 卻被日本「 默殺」 , 直至投下兩顆原子彈, 日本才肯罷休。究竟是誰罔顧人 命?
日本之所以「 企硬」 , 是擔心無條件投降會動搖國體, 即萬世一統的天皇制, 這比人民的生 命、 甚至天皇的安危更重要。問題是, 德國已經無條件投降, 日本作為侵略國, 憑甚麼跟盟軍 討價還價? 而當時形勢要征服日本, 盟軍毋須登陸, 單靠空襲就行了, 第三顆原子彈亦將於 8 月 19 日轟炸東京, 如李梅所言: 「 把日本炸回石器時代」 。而保留天皇制純粹是戰後安排, 方便 盟軍管治, 絕非終戰手段。
有人說, 日本已經山窮水盡, 盟軍若實施海上封鎖, 日本彈盡糧絕, 遲早也會投降。但別忘記, 日 本在投降前仍佔領亞洲多國, 日本愈早投降, 鄰國就愈早脫險。要求盟軍以陰乾代替炸光, 等於 犧牲亞洲人以保全日本人, 持此論者, 究竟有無人性?
日本終戰 70 年, 硝煙散盡, 留下的創傷, 亦終將隨時間逝去, 惟有歷史的教訓, 必永存後世, 而今 問題在, 當事人有無認真吸取這個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