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南(P1) 箕(P6+) 北(P1) 斗(P1)
箕:星宿名,形狀象簸箕;鬥:星宿名,形狀象酒鬥。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實用。
《詩經·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
年級字:箕(P6+) 山(P1) 之(P2) 風(P1)
清·王晫《今世說·雅量》:“[丁藥園]謫居五載,略無遷謫狀,躬耕自樂,灑然有箕山之風。”
年級字:煮(P3) 豆(P1) 燃(P3) 箕(P6+)
年級字:箕(P6+) 風(P1) 畢(P3) 雨(P1)
箕、畢:均爲星名。古時認爲月亮經過箕星時風多,經過畢星時雨多。原比喻人民的好惡不一樣。後用於稱讚爲政體恤民情。
《尚書·洪範》:“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
年級字:頭(P1) 會(P1) 箕(P6+) 斂(P0)
頭會:按人頭徵稅;箕斂:用畚箕裝取所徵的穀物。形容賦稅繁重苛刻。
《淮南子·氾論訓》:“頭會箕賦,輸於少府。”《史記·張耳陳餘列傳》:“頭會箕斂,以供軍費。”
年級字:箕(P6+) 裘(P0) 相(P1) 繼(P3)
年級字:克(P4) 紹(P2) 箕(P6+) 裘(P0)
《禮記·學記》:“良治之子必學爲裘,良弓之子必學爲箕。”
年級字:箕(P6+) 山(P1) 之(P2) 志(P2)
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者也。”
年級字:箕(P6+) 山(P1) 掛(P2) 瓢(P0)
明·敬虛子《小隱書·許由》載:相傳許由隱居箕山之下,穎水之陽,躬耕自食,以手掬飲。人遺一瓢,掛於樹,風吹歷歷作聲,以爲煩,棄之。
年級字:鬥(P2) 箕(P6+) 揚(P2)
比喻無實用。鬥、箕皆星宿名,一象鬥,一象箕,故以爲名。
語出《詩·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
年級字:頭(P1) 會(P1) 箕(P6+) 賦(P6)
按人數徵稅,用畚箕裝取所徵的穀物。指賦稅苛刻繁重。同“頭會箕斂”。
《淮南子·氾論訓》:“頭會箕賦,輸於少府。”高誘注:“頭會,隨民口數,人責其稅;箕賦,似箕然斂民財,多取意也。”
年級字:箕(P6+) 之(P2) 使(P2)
《韓詩外傳》卷九:“楚莊王使使齎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臣有箕帚之使,願入計之。’”
年級字:科(P1) 頭(P1) 箕(P6+)
科頭:不戴帽子;箕踞:兩腿分開而坐。不戴帽子,席地而坐。比喻舒適的隱居生活。
唐·王維《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詩:“科頭箕踞長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年級字:為(P2) 裘(P0) 為(P2) 箕(P6+)
詞性:形容詞
語出《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爲裘;良弓之子必學爲箕。”
年級字:筲(P6+) 箕(P6+) 兜(P5) 水(P1)
年級字:箕(P6+) 山(P1) 之(P2) 節(P1)
箕山:古代傳說唐堯時的隱士許由、巢父隱居的地方。節:名節,節操。指歸隱以保全節操。舊時用以稱譽不願在亂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山之操”。
《呂氏春秋·求人》:“昔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曰:‘……請屬天下於夫子。’許由辭曰:‘爲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爲與?啁噍巢於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於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惡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穎水之陽,耕而食,終身無經天下之色。”
年級字:箕(P6+) 引(P2) 裘(P0) 隨(P3)
語出《禮記·學記》:“良治之子,必學爲裘,良弓之子,必學爲箕。”
年級字:畢(P3) 雨(P1) 箕(P6+) 風(P1)
原指民性如星,星好風雨,比喻庶民喜好人主的恩澤。後爲頌揚統治者普施仁政之詞。
《書·洪範》:“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孔傳:“箕星好風,畢星好雨,亦民所好。”
年級字:鬥(P2) 揚(P2) 箕(P6+)
《詩·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孔穎達疏:“言維此天上,其南則有箕星,不可以簸揚米粟;維此天上,其北則有鬥星,不可以挹■(奭鬥)其酒漿。”
年級字:箕(P6+) 山(P1) 之(P2) 操(P2)
《後漢書·趙岐傳》:“大丈夫生世,遁無箕山之操,仕無伊呂之勳,天不我與,復何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