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竹(P1) 馬(P1) 之(P2) 友(P1)
《晉書·殷浩傳》:“少時吾與浩共騎竹馬,我棄去,浩輒取之。”
年級字:品(P1) 竹(P1) 彈(P4) 絲(P2)
品:吹弄樂器;竹:指簫笛之類管樂器;絲:指琵琶、二胡之類絃樂器。指吹彈樂器。
元·無名氏《貨郎擔》第四折:“又不會賣風流,弄粉調脂;又不會按宮商,品竹彈絲。”
年級字:哀(P4) 絲(P2) 豪(P5) 竹(P1)
絲、竹:絃樂、管樂的通稱;豪竹:粗大的竹管製成的樂器。形容管絃樂聲的悲壯動人。
唐·杜甫《醉爲馬墜諸公攜酒相看》詩:“酒肉如山又一時,初筵哀絲動豪竹。”
年級字:青(P1) 梅(P2) 竹(P1) 馬(P1)
青梅:青的梅子;竹馬:兒童以竹竿當馬騎。形容小兒女天真無邪玩耍遊戲的樣子。現指男女幼年時親密無間。
唐·李白《長幹行》詩:“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
年級字:調(P4) 絲(P2) 品(P1) 竹(P1)
明·湯顯祖《紫簫記·假駿》:“自家鮑四娘,調絲品竹,蚤謝同心;挾策追鋒,還推老手。”
年級字:曝(P5) 書(P1) 見(P1) 竹(P1)
年級字:武(P2) 昌(P1) 剩(P3) 竹(P1)
《晉書·陶侃傳》:“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鹹不解所以。後正會,積雪始晴,聽事前作雪猶溼,於是以屑布地。及桓溫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釘)裝船。其綜微密,皆此類也。”
年級字:上(P1) 竹(P1) 之(P2) 鯰(P0)
年級字:永(P2) 垂(P2) 竹(P1) 帛(P0)
竹帛:竹簡和絹,古時用來寫字,因借指典籍。指人的姓名、事蹟、功名記載於史書上,永遠傳於後世。
年級字:豪(P5) 竹(P1) 哀(P4) 絲(P2)
宋·陸游《東津》詩:“打魚斫膾修故事,豪竹哀絲奉歡樂。”
年級字:竹(P1) 柏(P2) 異(P3) 心(P1)
《楚辭·東方朔〈七諫·初放〉》:“孰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異心。”王逸注:“竹心空,屈原自喻志通達也;柏心實,以喻君暗塞也。言己性達道德,而君閉塞,其志不合,若竹柏之異心也。”
年級字:尺(P1) 竹(P1) 伍(P3) 符(P2)
本指記載軍令、軍功的簿籍和軍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則。亦借指軍隊。
明·方孝孺《書夷山稿序後》:“吾觀四明蔣先生,羈寓數千裏外,在尺竹伍符中,而放筆爲詩……味其言如素處顯位者,未嘗有枯悴寒澀這態,是安可謂之窮士乎?”
年級字:竹(P1) 報(P2) 平(P1) 安(P1)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植下》:“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長數尺。相傳其寺綱維每日報竹平安。”
年級字:吹(P1) 竹(P1) 彈(P4) 絲(P2)
年級字:易(P2) 如(P2) 破(P2) 竹(P1)
明·陶宗儀《輟耕錄·檄》:“厥角稽首,迎我前矛。後實先聲,易如破竹。”
年級字:品(P1) 竹(P1) 調(P4) 絃(P6+)
年級字:破(P2) 竹(P1) 之(P2) 勢(P3)
《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
年級字:勢(P3) 如(P2) 破(P2) 竹(P1)
詞性:形容詞,副詞
常見詞組勢不可當一切順利。
勢: 氣勢,威勢。
如: 有如、如同。
破: 破裂,破開。
竹: 竹枝、竹竿。
形勢就如劈竹子,破開頂部幾節以後,下面各竹節可以順着刀勢完全分開了。
比喻節節勝利,毫無阻礙。
《舊五代史.卷二八.唐書.莊宗本紀二》:「況賊帥奔亡,眾心方恐,今乘高擊下,勢如破竹矣。」
《幼學瓊林.卷四.花木類》:「王者之兵,勢如破竹。」
南朝陳.何之元〈梁典總論〉:「遂使侯景被吾甲而寇王城,驅我入而圍天闕,勢如破竹,易若轉圜。」
《舊五代史.卷二八.唐書.莊宗本紀二》:「況賊帥奔亡,眾心方恐,今乘高擊下,勢如破竹矣。」
宋.王楙《野客叢書.卷一○.韓信之幸》:「其後以之取燕,以之拔齊,勢如破竹,皆迎刃而解者,又悉資於降虜廣武君之策。」
《元史.卷一五○.何實列傳》:「使實帥師四千,取燕南、齊西之地,首擊邢州,徇趙郡,取魏鄴,下博關,……勢如破竹。」
《明史.卷二六三.馮師孔列傳》:「我師敗績於南陽,賊遂乘勝破潼關,大隊長驅,勢如破竹。」
《封神演義》第四二回:「若得勝之時,乘機劫營,先挫其鋒,後面勢如破竹,聞仲可擒矣。」
《喻世明言.卷三七.梁武帝累修歸極樂》:「今被王先鋒襲取了嘉湖,……這建康就如沒了門戶的一般,無人敢敵,勢如破竹,進克建康。」
《醒世恆言.卷一九.白玉孃忍苦成夫》:「未到漢口,傳說元將兀良哈歹統領精兵,長驅而入,勢如破竹。」
明.沈鯨《雙珠記》第一七齣:「吾自起兵以來,攻城掠地,勢如破竹,河北州縣,已望風披靡。」
《飛龍全傳》第三一回:「到了這日,在教場發砲祭旗,大兵出了禪州,浩浩蕩蕩,一路前進,攻打府州,無人敢擋,勢如破竹。」
《隋唐演義》第四回:「將軍好不見機!周兵之來,勢如破竹,并州、鄴下多少堅城,不能持久,況此一壁?」
《蕩寇志》第六一回:「近聞雲陳兩處攻復梁山外郡,勢如破竹,呼延灼倒也心驚,便教眾兄弟們加緊防備。」
《鏡花緣》第九六回:「若據文芸哥哥之意,先破易的為佳;蓋四關破他兩關,先挫動他的銳氣,那兩關就勢如破竹了。」
《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
年級字:鯰(P0) 魚(P1) 上(P1) 竹(P1)
宋·歐陽修《歸田錄》:“君於仕宦,亦何異鯰魚上竹竿耶?”
年級字:竹(P1) 籃(P3) 打(P1) 水(P1)
唐·寒山《詩》之二○八:“我見瞞人漢,如籃盛水走,一氣將歸家,籃裏何曾有?”
年級字:名(P2) 垂(P2) 竹(P1) 帛(P0)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聲可託於弦管,名可留於竹帛。”
年級字:竹(P1) 籬(P3) 茅(P3) 舍(P2)
元·喬吉《賣花聲·悟世》:“塵風薄雪,殘杯冷炙,掩青燈我竹籬茅舍。”
年級字:著(P2) 於(P2) 竹(P1) 帛(P0)
着:寫作。竹帛:竹簡和絹。在竹簡和絹上寫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績等寫入書中。
漢·東方朔《答客難》:“今子大夫修先生之術,慕聖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不可勝記,著於竹帛,脣腐齒落,服膺而不可釋。”
年級字:胸(P3) 無(P2) 成(P1) 竹(P1)
年級字:翠(P3) 竹(P1) 黃(P1) 花(P1)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慧海禪師》:“迷人不知法身無象,應物現形,遂喚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郁黃華,無非般若。黃華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
年級字:罄(P0) 竹(P1) 難(P2) 書(P1)
罄:盡,完;竹:古時用來寫字的竹簡。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
《舊唐書·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年級字:鬆(P4) 茂(P4) 竹(P1) 苞(P6+)
《詩·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鬆茂矣。”
年級字:絲(P2) 竹(P1) 管(P2) 弦(P4)
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也指音樂。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年級字:竹(P1) 頭(P1) 木(P1) 屑(P4)
《晉書·陶侃傳》:“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鹹不解所以。”
年級字:彈(P4) 絲(P2) 品(P1) 竹(P1)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開場:“但咱們,雖宦裔,總皆通。彈絲品竹,那堪詠月與嘲風。”明·楊柔勝《玉環記·皋謁延賞》:“盡稱我彈絲品竹,沉李浮瓜,此處當追賞。”
年級字:竹(P1) 馬(P1) 之(P2) 交(P1)
唐·李白《長幹行》:“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
年級字:金(P1) 石(P1) 絲(P2) 竹(P1)
金:指金屬製的樂器;石:指石制的磬;絲:指弦類樂器;竹:指管類樂器。泛指各種樂器。也形容各種聲音。
《莊子·駢母》:“多於聰者,亂五聲,淫六律,金石絲竹,黃鐘大呂之聲,非乎,而師曠是已。”
年級字:弄(P2) 竹(P1) 彈(P4) 絲(P2)
年級字:芒(P3) 鞋(P2) 竹(P1) 笠(P0)
芒鞋:草鞋。竹笠:用竹子編成的斗笠。穿草鞋,戴斗笠是古人外出漫遊的工具。指到處漫遊。
年級字:絲(P2) 竹(P1) 管(P2) 絃(P6+)
絲:指絃樂器;竹:指管樂器。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也指音樂。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年級字:竹(P1) 苞(P6+) 松(P1) 茂(P4)
苞:茂盛。松竹繁茂。比喻家門興盛。也用於祝人新屋落成。
年級字:魚(P1) 上(P1) 竹(P1)
宋·歐陽修《歸田錄》:“君於仕宦,亦何異鮎魚上竹竿耶?”
年級字:上(P1) 竹(P1) 鯰(P0) 魚(P1)
年級字:急(P1) 竹(P1) 繁(P3) 絲(P2)
年級字:朽(P4) 竹(P1) 舟(P2)
爛竹竿作篙推舟。比喻做事的工具或條件不佳,難能成就。
年級字:竹(P1) 難(P2) 書(P1)
罄:用盡;竹:竹簡,用以寫字;書:寫。用盡竹子也難寫完。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後泛指事實多,寫不完。
《呂氏春秋·明理》:“此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舊唐書·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年級字:鳩(P0) 車(P1) 竹(P1) 馬(P1)
清·曹寅《集餘園看梅同人限字賦詩追憶昔遊有感而作》:“鳩車竹馬曾經處,鮐背龐眉識此生。”
年級字:成(P1) 竹(P1) 在(P1) 胸(P3)
成竹:現成完整的竹子。畫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義。
宋·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年級字:柳(P3) 門(P1) 竹(P1) 巷(P2)
指幽靜儉樸的住宅。柳門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唐·劉禹錫《傷愚溪三首》詩云:“……柳門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縱有鄰人解吹笛,山陽舊侶更誰過”
年級字:青(P1) 竹(P1) 丹(P4) 楓(P1)
宋·朱敦儒《醉思仙·淮陰與楊道孚》詞:“君向楚,我歸秦,便分路青竹丹楓。”
年級字:東(P1) 南(P1) 竹(P1) 箭(P2)
年級字:垂(P2) 名(P2) 竹(P1) 帛(P0)
垂名:傳名。竹帛:古代供書寫用的竹簡和白絹,借指典籍、史冊。名字被載入史冊,流傳後世。
《封神演義》五十七回:“大丈夫先立功業,共扶明主,垂名竹帛。”
年級字:茂(P4) 林(P1) 修(P2) 竹(P1)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年級字:品(P1) 竹(P1) 調(P4) 絲(P2)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柳耆卿詩酒玩江樓記》:“[柳耆卿]吟詩作賦,琴棋書畫,品竹調絲,無所不通。”
年級字:胸(P3) 有(P1) 成(P1) 竹(P1)
原指畫竹子要在心裏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後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
宋·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年級字:調(P4) 絃(P6+) 品(P1) 竹(P1)
元·楊梓《霍光鬼諫》第一折:“只聽的調絃品竹,甚的是論道經邦。”
年級字:勢(P3) 如(P2) 劈(P3) 竹(P1)
年級字:刀(P1) 過(P1) 竹(P1) 解(P2)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五回:“後來,果然辦得水到渠成,刀過竹解。”
年級字:冷(P2) 巷(P2) 擔(P3) 竹(P1) 竿(P2)
年級字:魚(P1) 緣(P4) 竹(P1) 竿(P2)
年級字:尿(P4) 射(P2) 竹(P1) 筒(P4)
年級字:魚(P1) 上(P1) 竹(P1) 竿(P2)
俗說鮎魚能上竹竿,但鮎魚黏滑無鱗,爬竿畢竟困難。後以之比喻上升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