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奉(P3) 頭(P1) 鼠(P4) 竄(P6)
奉:捧。抱着頭,象老鼠那樣驚慌逃跑。形容受到打擊後狼狽逃跑。
《漢書·蒯通傳》:“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與爲刎頸之交,及爭張黶、陳釋之事,常山王奉頭鼠竄,以歸漢王。”
年級字:狼(P2) 奔(P3) 鼠(P4) 竄(P6)
明·沈鯨《雙珠記》第十四出:“忽聞訪察怕如雷,狼奔鼠竄,無由懺悔。”
年級字:鼠(P4) 竄(P6) 狗(P2) 盜(P3)
年級字:鼠(P4) 竄(P6) 蜂(P2) 逝(P5)
年級字:東(P1) 逃(P2) 西(P1) 竄(P6)
《雙鳳亂鳴記》二十一出:“亂紛紛東逃西竄,鬧哄哄兵荒馬亂。”
年級字:捧(P4) 頭(P1) 鼠(P4) 竄(P6)
《漢書·蒯通傳》:“常山王奉(捧)頭鼠竄,以歸漢王。”
年級字:東(P1) 投(P3) 西(P1) 竄(P6)
到處奔波。多指爲生活所迫或爲某一目的四處奔走活動。同“東奔西走”。
年級字:投(P3) 山(P1) 竄(P6) 海(P1)
山、海,荒涼邊遠之地。指有罪而被放逐到荒涼邊遠的地區。
唐·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若使事得其實,罪當其身,則將浴蘭沐芳,自屏於烹鮮之地,惟君侯死生!不然,投山竄海,轉死溝壑,豈能明目張膽,託書自陳耶?”
年級字:竄(P6) 端(P2) 匿(P5) 跡(P2)
《淮南子·人間訓》:“夫事之所以難知者,以其竄端匿跡,立私於公,倚邪於正,而以勝感人之心者也。”
年級字:掉(P2) 頭(P1) 鼠(P4) 竄(P6)
明·許自昌《水滸記·縱騎》:“他怎肯網開三面漫相遮,教我掉頭鼠竄無寧貼。”
年級字:雉(P0) 伏(P4) 鼠(P4) 竄(P6)
明·李東陽《西北備邊事宜狀》:“朝廷命將出師,天威所至,雉伏鼠竄,無有遺者。”
年級字:鼠(P4) 竄(P6) 狼(P2) 奔(P3)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六回:“此時大名城內百姓黎民,一個個鼠竄狼奔,一家家鬼哭神嚎。”
年級字:狐(P3) 奔(P3) 鼠(P4) 竄(P6)
宋書·《索虜傳》:“或有狐奔鼠竄,逃首北境,而輒便苞納,待之若舊,資其糧仗,縱爲寇賊。”《英烈傳》第二十一回:“諸部士卒,俱各狐奔鼠竄退去。”
年級字:狼(P2) 突(P3) 豕(P0) 竄(P6)
象狼那樣奔跑,象豬那樣衝撞。形容成羣的壞人亂衝亂撞,到處搔擾。同“狼奔豕突”。
年級字:豕(P0) 竄(P6) 狼(P2) 逋(P0)
年級字:抱(P1) 頭(P1) 鼠(P4) 竄(P6)
抱着頭,象老鼠那樣驚慌逃跑。形容受到打擊後狼狽逃跑。
《漢書·蒯通傳》:“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與爲刎頸之交,及爭張黶、陳釋之事,常山王奉頭鼠竄,以歸漢王。”
年級字:鳥(P1) 駭(P0) 鼠(P4) 竄(P6)
年級字:魚(P1) 縣(P3) 鳥(P1) 竄(P6)
魚被釣,鳥逃竄。比喻或受制於人,或飄泊流離,處境十分險困。縣,通“懸”。
年級字:鳥(P1) 驚(P2) 鼠(P4) 竄(P6)
年級字:上(P1) 竄(P6) 下(P1) 跳(P1)
蔣子龍《一個工廠祕書的日記》:“上竄下跳,根據需要打出各種不同的旗號,把廠長的事情辦成。”
年級字:東(P1) 奔(P3) 西(P1) 竄(P6)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二回:“錢塘縣派差去查過,果然那些狗東奔西竄,踐踏田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