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ān
年級字:穿(P1)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從「穴」,從「牙」。
鑿通、穿孔。
通過、透過(空隙、空間等)、貫通、貫串。
破,透:穿透、揭穿、穿窬(鑽洞和爬牆,指盜賊)、穿鑿。
通過,連通:穿過、穿行。
著衣服鞋襪:穿衣、穿鞋。
《說文》:「通也。从牙在穴中。」
《詩‧召南‧行露》:「誰謂鼠無角,何以穿我墉?」
《禮記‧月令》:「(仲秋之月)可以築城郭,建都邑,穿竇窖,脩囷倉。」
漢王充《論衡‧狀留》:「針錐所穿,無不暢達。」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杜篤、賈逵之曹,劉珍、潘勗之輩,欲穿明珠,多貫魚目。」。
《周禮‧考工記‧陶人》:「甑實二釜,厚半寸,脣寸,七穿。」
《漢書‧外戚傳下‧定陶丁姬》:「時有群燕數千,銜土投丁姬穿中。」
顏師古注:「穿謂壙中也。」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三》:「三穿既決,水流疏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矣。」
唐陸羽《茶經‧具》:「穿,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穀皮為之。」
héng chuān
chuān pò
chuān suō
xiǎng chuān
chuān táng
chuān yī
chuān dài
dòng chuān
chuān biàn
chuān zhe
年級字:穿(P1) 著(P2)
詞性:助詞
常見詞組穿戴、披著脫掉身上穿的衣服及所佩的裝飾品。
-「著」字原本的寫法是「箸」, 戰國後出現「著」, 之後再有「着」。
- 國內和香港有用「著」和「着」,一般「着」字放在助詞之後。
- 台灣地區主要用「著」。
身上穿的衣服及所佩的裝飾品。
「著」「著」【助詞】- 放在動詞後,表示動作在進行中:「坐著」、「看著」、「坐著」、「慢著!」「找著」、「睡著」。
chuān yáng
shēn chuān
yù chuān
年級字:欲(P5) 穿(P1)
詞性:助詞
1.想穿著(衣物)。
2.將會穿破,穿透。
3.將會通過,連通,穿過。
chuān chā
chuō chuān
kuài chuān
cái chuān
chuān shàng
年級字:穿(P1) 上(P1)
詞性:動詞,動詞
把衣、鞋、襪等套在身體相應部位上的動作。
例:秋天晚上有點冷,大家外出都穿上外套保暖。
chuān yuè
Chuān pí
kàn chuān
chē chuān
chuān dā
年級字:穿(P1) 搭(P3)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配搭穿起不同設計或顏色的衣服。
「穿」穿衣、穿著。
「搭」配合、配搭。
穿起不同設計或顏色的衣服。
chuān tòu
chuān guò
年級字:穿(P1) 過(P1)
詞性:動詞
1.從一邊走到另一邊。
2.橫過,越過或從上延伸過。
3.延展到或占據某一空間或地點。
4.克服阻力而進入。
5.指氣流通過。
jiē chuān
chuān duǎn
ài chuān
年級字:愛(P1) 穿(P1)
詞性:動詞
喜愛穿上
例:她愛穿套裝上班。打開衣櫥,佔了一半都是套裝。
Chuān xié
chuān lán
guàn chuān
néng chuān
年級字:貫(P1) 穿(P1) 融(P3) 會(P1)
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同“貫通融會”。
清·戴名世《方舟傳》;“年十四五,盡通六經諸史及百家之書,貫穿融會,發揮爲義理之文,窮微闡幽,務明其所以然之故。”
年級字:椎(P0) 埋(P2) 穿(P1) 掘(P5)
《文選·孫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椎埋穿掘之黨,阡陌成羣。”張銑注:“椎埋,謂劫殺人而埋之;穿掘,謂發冢而取物。”
年級字:短(P2) 吃(P1) 少(P1) 穿(P1)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窮人起早貪黑,手不離活,成年溜輩,短吃少穿,你說這不是命是啥?”
年級字:發(P1) 怒(P2) 穿(P1) 冠(P5)
三國·魏·曹植《鼙舞歌五首》之五:“張目決眥,發怒穿冠。”
年級字:鐵(P3) 磨(P3) 穿(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混江龍]向《詩》《書》經傳,蠹魚似不出費鑽研。將棘圍守暖,把鐵硯磨穿。”
年級字:戶(P1) 限(P4) 為(P2) 穿(P1)
戶限:門坎;為:被。門坎都踩破了。形容進出的人很多。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智永禪師住吳興永欣寺,人來覓書者如市,所居戶限為穿穴。”
年級字:穿(P1) 房(P1) 入(P1) 戶(P1)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一:“只有牙婆是穿房入戶的,女眷們怕冷靜時,十個九個倒要扳她來往。”
年級字:臨(P3) 渴(P3) 穿(P1) 井(P2)
穿:打。臨到口渴時纔想到鑿井。比喻事到臨頭纔想辦法。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年級字:磨(P3) 穿(P1) 鐵(P3)
宋·陸游《寒夜讀書》詩:“韋編屢絕鐵硯穿,口誦手抄那計年。”
年級字:東(P1) 穿(P1) 西(P1) 撞(P2)
《隋唐演義》第二六回:“次日進城中訪察……亦不曉得那張善士住在何處,東穿西撞,但聞街談巷語,東一堆西一簇,說某家送了幾千兩,某家送了幾百兩。”
年級字:戶(P1) 限(P4) 爲(P2) 穿(P1)
戶限:門檻;爲:被。門檻都踩破了。形容進出的人很多。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智永禪師住吳興永欣寺,人來覓書者如市,所居戶限爲穿穴。”
年級字:發(P1) 植(P1) 穿(P1) 冠(P5)
《淮南子·泰族訓》:“荊軻西刺秦王,高漸離、宋意爲擊築而歌於易水之上,聞者瞋目裂眥,發植穿冠。”
年級字:吃(P1) 穿(P1) 用(P1) 度(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五回:“他近日所見的這幾個三等僕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況今至其家。”
年級字:一(P1) 矢(P0) 雙(P2) 穿(P1)
清·陳天華《獅子吼》楔子:“是英雄自有英雄面,怕什麼代越庖俎,還他個一矢雙穿。”按,此指抗洋倒清二者並進,一舉兩得。
年級字:穿(P1) 紅(P1) 着(P2) 綠(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那顏俊雖醜陋,最好妝扮,穿紅着綠,低聲強笑,自以爲美。”
年級字:朝(P3) 穿(P1) 暮(P5) 塞(P3)
《南齊書·東昏侯記》:“光築繕造,日夜不窮,晨構夕毀,朝穿暮塞。”
年級字:渴(P3) 而(P1) 穿(P1) 井(P2)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年級字:穿(P1) 皮(P1) 蠹(P0)
《公羊傳·宣公十二年》:“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則不出於四方。”
年級字:穿(P1) 花(P1) 納(P4) 錦(P3)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六回:“行者一一觀之,都是些穿花納錦,刺繡銷金之物。”
年級字:眼(P1) 穿(P1) 腸(P5) 斷(P3)
眼穿:望眼欲穿。眼慾望穿,腸欲盼斷。形容盼望、相思之極。
宋·柳永《安公子》詞:“當初不合輕分散,及至厭厭獨自個,卻眼穿腸斷。”
年級字:筆(P1) 冢(P0) 研(P3) 穿(P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小引》:“支言俚說不足供醬瓿,而翼飛脛走,較拈髭嘔血筆冢研穿者,售不售反霄壤隔也。”
年級字:七(P1) 穿(P1) 八(P1) 爛(P3)
年級字:引(P2) 線(P2) 穿(P1) 針(P2)
漢·劉向《說苑·善說》:“縷困針而入,不因針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親。”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一二:“萬乞吳二孃怎生做個方便,到黃府親見小姐詢其下落,做個穿針引線之人。”
年級字:箭(P2) 穿(P1) 雁(P3) 嘴(P2)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十二回:“諸將見李逵等殺了這一陣,衆人都膽顫心寒,不敢出戰。問了數聲,如箭穿雁嘴,鉤搭魚腮,默默無言,無人敢應。”
年級字:聽(P1) 人(P1) 穿(P1) 鼻(P1)
《南史·張弘策傳》:“徐孝嗣才非柱石,聽人穿鼻。”
年級字:短(P2) 褐(P0) 穿(P1) 結(P1)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年級字:嚼(P5) 穿(P1) 齦(P6+) 血(P3)
宋·文天祥《滿江紅·代王夫人作》:“想男兒慷慨,嚼穿齦血。”
年級字:穿(P1) 井(P2) 得(P1) 人(P1)
漢·王充《論衡·書虛》:“丁氏穿家井,井中得一人。”
年級字:穿(P1) 壁(P2) 引(P2) 光(P1)
穿:鑿通;引:引進。鑿通牆壁,引進燭光。形容家貧讀書刻苦。
《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年級字:穿(P1) 針(P2) 引(P2) 線(P2)
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一二:“萬乞吳二孃怎生做個方便,到黃府親見小姐詢其下落,做個穿針引線之人。”
年級字:萬(P2) 箭(P2) 穿(P1) 心(P1)
《野叟曝言》第七回:“[璇姑]再聽到哥子末後一段說話,真如萬箭穿心,竟放聲大哭起來。”
年級字:缺(P3) 吃(P1) 短(P2) 穿(P1)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二三:“赤貧戶缺吃短穿,多分糧食和衣裳,還得分劈硬實的牲口。”
年級字:山(P1) 溜(P3) 穿(P1) 石(P1)
山裏的滴水可以把石頭滴穿。比喻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年級字:履(P6) 穿(P1) 踵(P0) 決(P2)
年級字:穿(P1) 之(P2) 盜(P3)
穿:指穿壁;窬:通“逾”,從牆上爬過去。從牆上爬過去。指鑽洞和爬牆的盜賊。
《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年級字:斗(P1) 筲(P6+) 穿(P1)
筲:竹器,容十二升。斗筲:喻人氣度狹小,見識淺陋。穿:穿牆。窬:翻牆。
年級字:附(P2) 會(P1) 穿(P1) 鑿(P6)
宋·陳善《捫蝨新話·歐陽公信經廢傳》:“此豈可以私意附會穿鑿而爲之哉。”
年級字:七(P1) 穿(P1) 八(P1) 洞(P2)
年級字:望(P2) 眼(P1) 將(P3) 穿(P1)
年級字:穿(P1) 雲(P1) 裂(P3) 石(P1)
宋·蘇軾《東坡樂府·〈水龍吟〉序》:“善吹鐵笛,嘹然有穿雲裂石之聲。”
年級字:穿(P1) 鑿(P6) 附(P2) 會(P1)
穿鑿:把講不通的硬要講通;附會:把不相干的事拉在一起。把講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進行解釋。
宋·洪邁《容齋續筆·義理之說無窮》卷二:“用是知好奇者欲穿鑿附會固各有說雲。”
年級字:百(P1) 步(P1) 穿(P1) 楊(P2)
在一百步遠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形容箭法或槍法十分高明。
《史記·周本紀》:“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年級字:貫(P1) 穿(P1) 今(P1) 古(P1)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至於貫穿今古,覙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
年級字:心(P1) 堅(P3) 石(P1) 穿(P1)
意志堅決,能將石頭穿透。比喻只要意志堅定,事情就能成功。
宋·江鄰幾《雜誌》引封特卿《離別難》詩:“佛許衆生願,心堅石也穿。”宋·王懋《野客叢書》卷二十八:“世言:‘心堅石也穿。’”
年級字:嚼(P5) 齒(P3) 穿(P1) 齦(P6+)
齒:牙齒。穿:咬破。齦:牙齦。緊咬牙齒,竟咬破了牙齦。形容對敵人恨之入骨。
年級字:楊(P2) 穿(P1) 三(P1) 葉(P1)
《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年級字:穿(P1) 山(P1) 越(P2) 嶺(P2)
年級字:植(P1) 髮(P2) 穿(P1) 冠(P5)
頭發直豎,頂起帽子。形容盛怒或踊躍之狀。猶植髮衝冠。
《世說新語·言語》“溫嶠初爲劉琨使來過江”劉孝標註引晉·裴啓《語林》:“溫公始入,姿形甚陋,合坐盡驚。既坐,陳說九服分崩,皇室弛絕,晉王君臣莫不歔欷。及言天下不可以無主,聞者莫不踊躍,植髮穿冠。”
年級字:磨(P3) 穿(P1) 鐵(P3) 鞋(P2)
年級字:步(P1) 雪(P1) 履(P6) 穿(P1)
唐·王維《送鄭五赴任新都序》:“牽衣肘見,步雪履穿,獲戾由中,是貧非病。”
年級字:望(P2) 穿(P1) 秋(P1) 水(P1)
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對遠地親友的殷切盼望。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
年級字:望(P2) 眼(P1) 欲(P5) 穿(P1)
唐·白居易《寄微之》詩:“白頭吟處變,青眼望中穿。”宋·楊萬里《晨炊橫塘橋酒家小窗》詩:“飢望炊煙眼欲穿,可人最是一青帘。”
年級字:缺(P3) 吃(P1) 少(P1) 穿(P1)
李凱慶琛《五億農民的方向》:“那時侯,他的父親死去了,母新領着他過日子,經常缺吃少穿。”
年級字:橫(P2) 從(P1) 穿(P1) 貫(P1)
指融會貫通。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年級字:水(P1) 滴(P3) 石(P1) 穿(P1)
水不停地滴,石頭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漢書·枚乘傳》:“泰山之霤穿石,單極之綆斷幹。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年級字:學(P1) 如(P2) 穿(P1) 井(P2)
穿:鑿通。求學如同鑿井。比喻在學習當中,學到的知識越深也就越難,因此爲了獲得更深的學問,必須要有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
年級字:裂(P3) 石(P1) 穿(P1) 雲(P1)
宋·陸游《黃鶴樓》:“平生最喜聽長笛,裂石穿云何處吹。”
年級字:妄(P4) 生(P1) 穿(P1) 鑿(P6)
年級字:滴(P3) 水(P1) 穿(P1) 石(P1)
水不斷下滴,可以鬧穿石頭。比喻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年級字:眼(P1) 穿(P1) 心(P1) 死(P3)
眼穿:望眼欲穿;心死:心如死灰。眼睛望穿,心也死了。形容殷切的盼望落空而極度失望。
唐·杜甫《喜達行在所三首》詩:“西憶岐陽信,無人遂卻回。眼穿當落日,心死着寒灰。”
hǎo nǚ bù chuān jià shí yī
年級字:好(P1) 女(P1) 不(P1) 穿(P1) 嫁(P3) 時(P1) 衣(P1)
chǐ yǐn chuān dī néng piāo yī yì
年級字:尺(P1) 穿(P1) 堤(P4) ,(P1) 能(P1) 漂(P2) 一(P1) 邑(P0)
蚯蚓雖小,但它把堤岸穿透了,就能把整個城市淹沒。比喻不注意小的事故,就會引起大禍。
北齊·劉晝《劉子新論·慎隙》:“尺吲穿堤,能漂一邑;寸煙匯穴,致毀千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