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確(P2) 鑿(P6) 不(P1) 移(P2)
年級字:本(P2) 性(P3) 難(P2) 移(P2)
元·尚仲賢《柳毅傳書》楔子:“想他每無恩義,本性難移,着我向野田衰草殘紅裏。”
年級字:移(P2) 情(P2) 遣(P5) 意(P1)
嚴復《救亡決論》:“若夫詞章一道,本無經濟殊科,詞章不妨放達,故雖極蜃樓海市,惝恍迷離,皆足以移情遣意。”
年級字:移(P2) 國(P1) 動(P1) 衆(P3)
《管子·五輔》:“若民有淫行邪性,樹爲淫辭,作爲淫巧,以上諂君上,而下惑百姓,移國動衆,以害民務者,其刑死流。”
年級字:移(P2) 氣(P1) 養(P2) 體(P2)
《孟子·盡心上》:“孟子自範之齊,望見齊王之子,喟然嘆曰:‘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
年級字:移(P2) 商(P2) 換(P2) 羽(P1)
本指樂曲換調。“宮”、“商”、“羽”均爲古代樂曲五音中之音調名。①比喻事情起了變化。②比喻隨聲附和。
宋·袁去華《清平樂(移商換羽)》詞:“移商換羽。花底流鶯語。唱徹秦娥君且住。腸斷能消幾許。”
年級字:遷(P5) 風(P1) 移(P2) 俗(P2)
年級字:時(P1) 移(P2) 勢(P3) 遷(P5)
《舊五代史·唐書·武皇紀下》:“然則君臣無常位,陵谷有變遷,或棰塞長河,泥封函谷,時移世改,理有萬珠。”
年級字:習(P1) 俗(P2) 移(P2) 性(P3)
年級字:星(P1) 霜(P3) 屢(P4) 移(P2)
星霜:星辰運轉,一年循環一次,每年秋季降霜,因此以星霜指代年歲。表示歲月更換。
唐·高適《爲東平薛太守進王氏瑞詩表》:“星霜屢移,書奏仍闕。”
年級字:日(P1) 不(P1) 移(P2) 影(P2)
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三折:“自到都下,攛過卷子。小官日不移影,應對萬言,聖人大喜。”
年級字:移(P2) 東(P1) 補(P2) 西(P1)
用之方面的錢、物彌補那方面的虧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暫時應付,不作長久打算。
唐·陸贄《論裴延齡奸蠹書》:“移東就西,便爲課續。取此適彼,遂號羨餘。”
年級字:移(P2) 風(P1) 易(P2) 尚(P2)
明·劉基《〈蘇平仲文集〉序》:“移風易尚之機,實肇於此。”
年級字:移(P2) 山(P1) 跨(P3) 海(P1)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諸子》:“《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談,《淮南》有傾天折地之說。”
年級字:移(P2) 山(P1) 拔(P4) 海(P1)
晉·葛洪《抱朴子·交際》:“勢力足以移山拔海,吹呼能令泥象登雲。”
年級字:改(P2) 政(P3) 移(P2) 風(P1)
《東觀漢記·馬廖傳》:“夫改政移風,必有其本。長安語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廣袖,四方用匹帛。’”
年級字:移(P2) 山(P1) 倒(P2) 海(P1)
搬動大山,翻倒大海。比喻人類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雄偉氣概。
在困難面前我們要有移山倒海的氣魄,纔不會被困難嚇倒。
年級字:確(P2) 切(P2) 不(P1) 移(P2)
年級字:默(P3) 化(P1) 潛(P4) 移(P2)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同“潛移默化”。
年級字:物(P1) 換(P2) 星(P1) 移(P2)
物換:景物變幻;星移:星辰移位。景物改變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動了。比喻時間的變化。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年級字:移(P2) 風(P1) 易(P2) 俗(P2)
《荀子·樂論》:“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年級字:不(P1) 可(P1) 移(P2) 易(P2)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四:“有所定,則知其理之確然如是,一定則不可移易,任是千動萬動,也動搖他不得。”
年級字:衆(P3) 難(P2) 羣(P6) 移(P2)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羣疑滿腹,衆難塞胸。”
年級字:範(P3) 式(P2) 轉(P2) 移(P2)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從一個思考模式轉變成另一個。
「範」範例,慣性。
「式」方式、模式。
「轉」轉動,轉化。
「移」移動。
由於一個慣性思考模式遇到新出現的難題而急速地變成另一個新的思考模式。英語: Paradigm Shift
年級字:一(P1) 腳(P2) 不(P1) 移(P2)
年級字:矢(P0) 志(P2) 不(P1) 移(P2)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仇大娘》:“仲叔尚廉利其嫁,屢勸駕,邵氏矢志不搖。”
年級字:時(P1) 移(P2) 勢(P3) 易(P2)
清·杭世駿《質疑·諸史》:“時移勢易,踵事增華,亦不得獨罪商君矣。”
年級字:時(P1) 移(P2) 世(P1) 易(P2)
年級字:退(P2) 如(P2) 山(P1) 移(P2)
年級字:禀(P0) 性(P3) 難(P2) 移(P2)
元·尚仲賢《洞庭湖柳毅傳書》楔子:“想他第無恩義,本性難移。著我向野田衰草殘紅裡,離鳳閣近漁磯。”
年級字:時(P1) 移(P2) 世(P1) 變(P2)
唐·白居易《唐淮南節度使李公家廟碑銘序》:“朝當晏駕,時移世變,遂出掾高要,佐潯陽。”
年級字:權(P5) 移(P2) 馬(P1) 鹿(P2)
年級字:革(P2) 帶(P1) 移(P2) 孔(P3)
《南史·沈約傳》:“言已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
年級字:移(P2) 緩(P4) 就(P1) 急(P1)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保路運動·四川鐵路案檔案》:“略分先後,以爲移緩就急之謀,則川事尚可爲也。”
年級字:時(P1) 移(P2) 俗(P2) 易(P2)
《淮南子·齊俗訓》:“時移則俗易。”漢·劉向《說苑·雜言》:“今夫世異則事變,事變則時移,時移則俗易。”
年級字:移(P2) 東(P1) 就(P1) 西(P1)
唐·陸贄《論裴延齡奸蠹書》:“移東就西,便爲課續。取此適彼,遂號羨餘。”
年級字:移(P2) 風(P1) 革(P2) 俗(P2)
年級字:移(P2) 樽(P0) 就(P1) 教(P1)
樽:古代盛酒器;就:湊近。端着酒杯離座到對方面前共飲,以便請教。比喻主動去向人請教。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一回:“也罷,我們‘移樽就教’罷。”
年級字:覆(P5) 海(P1) 移(P2) 山(P1)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阿修羅衆聖偏殊,覆海移山功力大,上住須彌福德強,平扶日月感神煞。”
年級字:移(P2) 根(P1) 接(P2) 葉(P1)
明·吳炳《情郵記·選豔》:“小人做官媒呵,移根接葉,種就了多少並頭蓮。”
年級字:移(P2) 天(P1) 易(P2) 日(P1)
年級字:移(P2) 形(P2) 換(P2) 步(P1)
清·錢謙益《與方爾止書》:“八旬之內,勢變多端,盡寸之間,移形換步。正所謂波瀾獨老成也。”
年級字:移(P2) 山(P1) 竭(P6) 海(P1)
年級字:換(P2) 鬥(P2) 移(P2) 星(P1)
宋·克勤《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第十七卷:“佛祖命脈,列聖鉗錘,換鬥移星,經天緯地。”
年級字:換(P2) 羽(P1) 移(P2) 宮(P2)
見“移宮換羽”。亦作“移商換羽”。謂樂曲換調。宮、商、羽均爲古代樂曲五音中之音調名。後也比喻事情的內容有所變更。
宋·楊無咎《點絳脣(小閣清幽)》詞:“換羽移宮,絕唱誰能和。”元·虞集《燭影搖紅(雪映虛檐)》詞:“洞房春暖,換羽移宮,珠圓絲瑩。”
年級字:世(P1) 異(P3) 時(P1) 移(P2)
世、時:社會、時代。異、移:不同、變化。社會變化了,時代不同了。亦作“時移世改”、“時移世異”、“時移俗易”、“時異事殊”。
年級字:移(P2) 船(P2) 就(P1) 岸(P2)
就:湊近,靠近。改變原來主張,乘勢湊上去辦成某事。也比喻不招自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一回:“那薛蝌若有悔心,自然移船就岸。”
年級字:寸(P1) 步(P1) 難(P2) 移(P2)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想當年在小舟中,寸步難移。”
年級字:曲(P2) 突(P3) 移(P2) 薪(P6)
年級字:移(P2) 有(P1) 足(P1) 無(P2)
宋·蘇舜欽《上範公參政書·諮目三》:“運動四國,權衡萬貨,平準其價,移有足無,然後天下之務舉矣。”
年級字:移(P2) 的(P1) 就(P1) 箭(P2)
唐·劉知幾《史通·書志》:“移的就箭,曲取相諧。”
年級字:移(P2) 山(P1) 填(P6) 海(P1)
移動山嶽,填平大海。指仙術法力高超。現多比喻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力量和氣魄。
明·無名氏《八仙過海》第二折:“俺衆仙各施神通,移山填海,水盡枯乾,教你無處潛藏。”
年級字:潛(P4) 移(P2) 默(P3) 運(P3)
年級字:南(P1) 山(P1) 可(P1) 移(P2)
《舊唐書·李元紘傳》:“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終無搖動。”
年級字:尤(P1) 物(P1) 移(P2) 人(P1)
年級字:移(P2) 步(P1) 換(P2) 形(P2)
移動腳步,情景也隨之變換。形容景色變化多端。亦比喻逐步起着變化。
清·戴名世《雁蕩記》:“大抵雁蕩諸峯,巧通造化,移步換形。”
年級字:潛(P4) 移(P2) 默(P3) 化(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潛: 潛入、潛伏,暗中不見形跡。
移: 移山、移轉、移改。
默: 沉默、不説話。
化: 教化、感化、變化、現代化。
潛:同;默:不說話,沒有聲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
不知不覺之間,性格和學問已經受到感化、影響而改變。
《讀通鑑論.卷一二.晉懷帝》:「夫卞壺、陶侃,固端嚴劼毖之士也,導固引壺於朝端,任侃於方岳矣,潛移默化,豈在一旦一夕哉?」《文明小史.第一回》:「總之,我們有所興造,有所革除,第一須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們潛移默化,斷不可操切從事,以致打草驚蛇,反為不美。」
《清史稿.卷三八一.陳鑾列傳》:「請敕儒臣闡明《聖諭廣訓》,黜異端之旨,撰為韻言,布之鄉塾,俾士民童年誦習,以收潛移默化之效。」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潛移暗化,自然似之。」
年級字:下(P1) 愚(P3) 不(P1) 移(P2)
移:改變。下等的愚人,決不可能有所改變。舊時儒家輕視勞動人民的觀點。也指不求上進,不想學好。
年級字:移(P2) 易(P2) 遷(P5) 變(P2)
明·張居正《答中溪李尊師論禪》:“意生分段之身,剎那移易遷變,人烏得而知之。”
年級字:百(P1) 折(P2) 不(P1) 移(P2)
明·吳承恩《贈郡伯古愚邵公報政序》:“即其可名狀者言之,則本之一毫不染之真,而加之百折不移之守。”
年級字:與(P2) 時(P1) 推(P2) 移(P2)
唐·李白《冬夜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吾不凝滯於物,與時推移。”
年級字:愚(P3) 公(P1) 移(P2) 山(P1)
詞性:副詞
常見詞組有志者事竟成、精衛填海、鐵杵磨針不畏艱難。
愚: 愚蠢、愚笨。
公: 公公。
移: 遷移、移動。
山: 山區、山地。
宋.張耒〈山海〉詩:「愚公移山寧不智,精衛填海未必癡。深谷為陵岸為谷,海水亦有揚塵時。」
《文史通義.內篇六.假年》:「不知專業名家,而泛然求聖人之所不能盡,此愚公移山之智而同斗筲之見也。」
清.黃宗羲〈兵部左侍郎蒼水張公墓誌銘〉:「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常人藐為說鈴,賢聖指為血路也。」
《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着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可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年級字:移(P2) 山(P1) 回(P1) 海(P1)
《南宮詞紀·題情·琥珀貓兒墜》:“移山回海,招贅相公宅。多就了除名煙月牌。”
年級字:潛(P4) 移(P2) 默(P3) 轉(P2)
年級字:遊(P2) 移(P2) 不(P1) 定(P1)
漢·劉熙《釋名·釋車》:“遊環在服馬背上,驂馬之外轡貫之。遊移前卻,無定處也。”
年級字:潛(P4) 移(P2) 默(P3) 奪(P3)
明·歸有光《〈洪範〉傳》:“然有養之、厚之、節之、教之、不傷之,所不能及者,故必有潛移默奪於冥冥之中。”
年級字:傳(P2) 柄(P4) 移(P2) 藉(P6)
《韓非子·三守》:“惡自治之勞憚,使君輻湊之變,因傳柄移藉,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陳奇猷集釋引高亨曰:“藉,勢位也。”
年級字:桑(P4) 蔭(P4) 未(P1) 移(P2)
指人之意氣相投,相知無須時日長久。亦指時間短暫。同“桑蔭不徙”。
年級字:時(P1) 移(P2) 世(P1) 異(P3)
年級字:移(P2) 風(P1) 平(P1) 俗(P2)
《呂氏春秋·侈樂》:“凡音樂通乎政,而移風平俗者也。”
年級字:移(P2) 風(P1) 改(P2) 俗(P2)
年級字:易(P2) 俗(P2) 移(P2) 風(P1)
年級字:移(P2) 風(P1) 振(P2) 俗(P2)
《新唐書·劉祥道傳》:“以去就之官,臨苟且之民,欲移風振俗,烏可得乎?”
年級字:日(P1) 中(P1) 必(P2) 移(P2)
比喻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同“日中則昃”。
年級字:默(P3) 換(P2) 潛(P4) 移(P2)
年級字:移(P2) 日(P1) 卜(P1) 夜(P2)
清·錢謙益《黃埔及六十壽序》:“清歌妙舞,移日卜夜。”
年級字:眾(P3) 難(P2) 群(P6) 移(P2)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群疑滿腹,眾難塞胸。”
年級字:一(P1) 定(P1) 不(P1) 移(P2)
原指一定下來就不變更,後形容事理正確,不可改變。同“一定不易”。
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音律》:“至於填詞一道,則句之長短,字之多寡,聲之平、上、去、入,韻之清濁陰陽,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年級字:稟(P0) 性(P3) 難(P2) 移(P2)
元·尚仲賢《洞庭湖柳毅傳書》楔子:“想他第無恩義,本性難移。着我向野田衰草殘紅裏,離鳳閣近漁磯。”
年級字:潛(P4) 移(P2) 暗(P2) 化(P1)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同“潛移默化”。
年級字:流(P1) 移(P2) 失(P2) 所(P2)
年級字:移(P2) 星(P1) 換(P2) 斗(P1)
明·葉憲祖《團花鳳》第四折:“你道是移星換斗少人知,又誰知藏鸚隱鷺須見。”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十七回:“縛怪擒魔稱第一,移星換斗鬼神愁。”
年級字:移(P2) 花(P1) 接(P2) 木(P1)
把一種花木的枝條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換人或事物來欺騙別人。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同窗友認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年級字:移(P2) 天(P1) 徙(P5) 日(P1)
《北史·廣陽王深傳》:“往者元叉執政,移天徙日。”
年級字:斗(P1) 轉(P2) 星(P1) 移(P2)
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三折:“直睡的陵遷谷變,石爛鬆枯,斗轉星移。”
年級字:默(P3) 轉(P2) 潛(P4) 移(P2)
年級字:守(P2) 節(P1) 不(P1) 移(P2)
年級字:移(P2) 宮(P2) 換(P2) 羽(P1)
宮、羽:古代樂曲中的兩種曲調名。原指樂曲換調。後也比喻事情的內容有所變更。
宋·周邦彥《意難忘·美人》詞:“知音見說無雙,解移宮換羽,未怕周郎。”
年級字:移(P2) 孝(P1) 爲(P2) 忠(P2)
語出《孝經·廣揚名》:“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年級字:運(P3) 移(P2) 時(P1) 易(P2)
《明史·金國鳳曹變蛟傳贊》:“金國鳳之善守,曹變蛟之力戰,均無愧良將材,然而運移時易,難於建功而易於挫敗。”
年級字:移(P2) 根(P1) 換(P2) 葉(P1)
宋·蘇軾《意難忘·妓館》詞:“怎禁得棲惶。待與伊移根換葉,試又何妨。”
年級字:星(P1) 移(P2) 漏(P3) 轉(P2)
年級字:貧(P3) 賤(P5) 不(P1) 移(P2)
移:改變。不因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而改變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堅定。
《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年級字:移(P2) 山(P1) 造(P1) 海(P1)
移動山嶽,造出大海。比喻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力量和氣魄。
朱德《和何香凝主任〈農村〉原韻》之二:“移山造海志掀天,千萬人民涌向前。”
年級字:與(P2) 世(P1) 推(P2) 移(P2)
《楚辭·漁父》:“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年級字:日(P1) 中(P1) 則(P3) 移(P2)
比喻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同“日中則昃”。
年級字:移(P2) 風(P1) 崇(P3) 教(P1)
《韓詩外傳》卷八:“移風崇教,生而不殺,布惠施恩,仁不偏與。”
年級字:移(P2) 天(P1) 換(P2) 日(P1)
年級字:星(P1) 移(P2) 斗(P1) 轉(P2)
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三折:“直睡的陵遷谷變,石爛鬆枯,斗轉星移。”
年級字:堅(P3) 定(P1) 不(P1) 移(P2)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記·文宗開成五年》:“推心委任,堅定不移,則天下何憂不理哉!”
年級字:移(P2) 孝(P1) 作(P2) 忠(P2)
謝覺哉《不惑集·愛父母》:“不錯,封建社會曾把養父母這件事塗上一些神祕色彩。它是利用人類熱愛父母——‘孝親’的自然倫理,要人民‘移孝作忠’。”
年級字:星(P1) 移(P2) 物(P1) 換(P2)
星移:星辰移位;物換:景物變幻。景物改變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動了。比喻時間的變化。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年級字:居(P2) 移(P2) 氣(P1) 養(P2) 移(P2) 體(P2)
指地位和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氣質,奉養可以改變人的體質。
年級字:人(P1) 心(P1) 齊(P2) 泰(P4) 山(P1) 移(P2)
jiāng shān yì gǎi běn xìng nán yí
年級字:江(P2) 山(P1) 易(P2) 改(P2) ,(P1) 本(P2) 性(P3) 難(P2) 移(P2)
人的本性的改變,比江山的變遷還要難。形容人的本性難以改變。
shān hé yì gǎi běn xìng nán yí
年級字:山(P1) 河(P1) 易(P2) 改(P2) ,(P1) 本(P2) 性(P3) 難(P2) 移(P2)
jiāng shān hǎo gǎi běn xìng nán yí
年級字:江(P2) 山(P1) 好(P1) 改(P2) ,(P1) 本(P2) 性(P3) 難(P2) 移(P2)
魯迅《而已集·“意表之外”》:“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也許後來還要開開口。”
jiāng shān hǎo gǎi bǐng xìng nán yí
年級字:江(P2) 山(P1) 好(P1) 改(P2) ,(P1) 秉(P5) 性(P3) 難(P2) 移(P2)
魯迅《淮風月談·後記》:“然而‘江山好改,秉性難移’,我知道自己終於不能安分守己。”
jiāng shān yì gǎi bǐng xìng nán yí
年級字:江(P2) 山(P1) 易(P2) 改(P2) ,(P1) 稟(P0) 性(P3) 難(P2) 移(P2)
人的本性的改變,比江山的變遷還要難。形容人的本性難以改變。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三十五卷:“看官有所不知。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jiāng shān yì gǎi bǐng xìng nán yí
年級字:江(P2) 山(P1) 易(P2) 改(P2) ,(P1) 秉(P5) 性(P3) 難(P2) 移(P2)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三十五:“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秉性難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