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東(P1) 南(P1) 之(P2) 秀(P2)
《南史·王筠傳》:“筠曰:‘陸平原東南之秀,王文度獨步江東,吾得比蹤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職。”
年級字:水(P1) 明(P1) 山(P1) 秀(P2)
年級字:齒(P3) 危(P3) 髮(P2) 秀(P2)
《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至若齒危髮秀之老,含經味道之生,莫不北麪人宗,自同資敬。”
年級字:後(P1) 來(P1) 之(P2) 秀(P2)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範豫章謂王荊州:‘卿風流俊望,真後來之秀。’王曰:‘不有此舅,焉有甥?’”
年級字:秀(P2) 才(P1) 人(P1) 情(P2)
舊時秀纔多數貧窮,遇有人情往來,無力購買禮物,只得裁紙寫信。俗話說:“秀才人情紙半張。”一般表示送的禮過於微薄。
清·朱之瑜《答奧村庸禮書》:“外具湖筆、斗方貳種,真乃秀才人情而已。”
年級字:後(P1) 起(P1) 之(P2) 秀(P2)
年級字:筆(P1) 老(P1) 墨(P2) 秀(P2)
明·宋濂《跋東坡書〈乳泉賦〉後》:“李侍郎微之,謂筆老墨秀,挾海上風濤之氣,當爲海內蘇書第一,誠知言也。”
年級字:一(P1) 時(P1) 之(P2) 秀(P2)
《周書·唐瑾傳》:“時六尚書皆一時之秀,周文自謂得人,號爲六俊。”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二十四卷:“後主問帝:‘蕭妃何如此人?’帝曰:‘春蘭秋菊,各一時之秀也。’”
年級字:娟(P3) 好(P1) 靜(P2) 秀(P2)
唐·韓愈《殿中少監馬君墓誌》:“幼子娟好靜秀,瑤環瑜珥,蘭茁其芽,稱其家兒也。”
年級字:黍(P6+) 油(P2) 麥(P2) 秀(P2)
《尚書大傳》卷二:“微子朝周,過殷故墟,見麥秀之蘄蘄兮……曰:此父母之國。乃爲《麥秀之歌》,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按,《史記·宋微子世家》亦載此事,“微子”作“箕子”。
年級字:黍(P6+) 離(P2) 麥(P2) 秀(P2)
《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磨,中心搖搖。”《史記·宋微子世家》:“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
年級字:後(P1) 進(P1) 之(P2) 秀(P2)
《宋書·張暢傳》:“暢少與從兄敷、演、敬齊名,爲後進之秀。”
年級字:山(P1) 明(P1) 水(P1) 秀(P2)
宋·黃庭堅《驀山溪·贈衡陽陳湘》:“眉黛斂秋波,盡湖南,山明水秀。”
年級字:精(P2) 采(P1) 秀(P2) 髮(P2)
年級字:黍(P6+) 秀(P2) 宮(P2) 庭(P2)
相傳西周亡後,所有舊時的宗廟宮室盡爲禾黍之地。後以之作爲感慨亡國之詞。
語出《詩·王風·黍離序》:“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爲禾黍,閔周室之顛覆,仿徨不忍去。”
年級字:才(P1) 秀(P2) 人(P1) 微(P2)
南朝·樑·鍾嶸《詩品》卷中:“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
年級字:秀(P2) 色(P1) 可(P1) 餐(P3)
秀色:美女姿容或自然美景;餐:吃。原形容婦女美貌。後也形容景物秀麗。
晉·陸機《日出東南隅行》:“鮮膚一何潤,秀色若可餐。”
年級字:麥(P2) 秀(P2) 黍(P6+) 離(P2)
《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磨,中心搖搖。”《史記·宋微子世家》:“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
年級字:尺(P1) 二(P1) 秀(P2) 才(P1)
舊時用以譏諷寫俗字的書生。“尺二”即指當時“盡”字的俗體“盡”字。
宋·孫奕《履齋示兒編·文說·聲畫押韻貴乎審》:“誠齋先生楊公考校湖南漕試,……先生見卷子上書‘盡’字作‘盡’,必欲擯斥。考官乃上庠人,力爭不可。先生雲:‘明日揭榜,有喧傳以爲場屋取得個尺二秀才,則吾輩將胡顏?’竟黜之。”
年級字:秀(P2) 而(P1) 不(P1) 實(P1)
秀:莊稼吐穗開花;實:結果實。開花不結果。比喻只學到一點皮毛,實際並無成就。
《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年級字:朝(P3) 華(P2) 夕(P1) 秀(P2)
晉·陸機《文賦》:“謝朝華於已披,啓夕秀於未振。”
年級字:秀(P2) 外(P1) 慧(P3) 中(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慧中。」
年級字:麥(P2) 秀(P2) 兩(P1)
岐,同“歧”。一株麥子長出兩個穗子。爲豐收之兆,多用來稱頌吏治成績卓著。同“麥秀兩歧”。
年級字:千(P1) 巖(P0) 競(P3) 秀(P2)
巖:山崖;競:競賽。重山疊嶺的風景好象互相比美。形容山景秀麗。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
年級字:閨(P0) 英(P1) 闈(P0) 秀(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9回:“凡遠親近友之家,所見的那些閨英闈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
年級字:秀(P2) 才(P1) 手(P1) 巾(P1)
年級字:白(P1) 衣(P1) 秀(P2) 士(P1)
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二折:“至如呂岩,當初是個白衣秀士、未遇書生,上朝求官。”
年級字:燕(P2) 金(P1) 募(P5) 秀(P2)
相傳戰國時燕昭王築黃金臺以接待天下賢士。後以之爲招納賢士之典。
宋·范仲淹《上張侍郎啓》:“伏遇留守侍郎燕金募秀,蔡屣延才,鐸宣百世之文,旌集四方之善。”
年級字:秀(P2) 才(P1) 造(P1) 反(P1)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無論他們有沒有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實有其事,且派個人去查一查,看他們爲何作此舉動,再作道理。”
年級字:水(P1) 秀(P2) 山(P1) 明(P1)
宋·黃庭堅《驀山溪·贈衡陽陳湘》:“眉黛斂秋波,盡湖南,山明水秀。”
年級字:秀(P2) 水(P1) 明(P1) 山(P1)
宋·黃庭堅《驀山溪·贈衡陽陳湘》:“眉黛斂秋波,盡湖南,山明水秀。”
年級字:鐘(P2) 靈(P4) 毓(P6+) 秀(P2)
鐘:凝聚,集中;毓:養育。凝聚了天地間的靈氣,孕育著優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輩出。
唐·柳宗元《馬退山茅亭記》:“蓋天鍾秀於是,不限於遐裔也。”
年級字:大(P1) 家(P1) 閨(P0) 秀(P2)
舊指世家望族中有才德的女子。也泛指有錢有勢人家的女兒。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是閨房之秀。”
年級字:麥(P2) 秀(P2) 兩(P1) 歧(P6)
①一株麥子長出兩個穗子。爲豐收之兆,多用來稱頌吏治成績卓著。②唐教坊曲名。
年級字:苗(P1) 而(P1) 不(P1) 秀(P2)
指莊稼出了苗而沒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資質,卻沒有成就。
《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年級字:山(P1) 清(P1) 水(P1) 秀(P2)
宋·黃庭堅《驀山溪·贈衡陽陳湘》:“眉黛斂秋波,盡湖南,山明水秀。”
年級字:神(P1) 清(P1) 骨(P2) 秀(P2)
年級字:眉(P3) 清(P1) 目(P1) 秀(P2)
元·無名氏《合同文學》第一折:“有個小孩喚做按住,今年三歲,生得眉清目秀,是好一個孩兒也。”
年級字:鍾(P4) 靈(P4) 毓(P6+) 秀(P2)
鍾:凝聚,集中;毓:養育。凝聚了天地間的靈氣,孕育着優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輩出。
唐·柳宗元《馬退山茅亭記》:“蓋天鍾秀於是,不限於遐裔也。”
年級字:龍(P2) 章(P3) 秀(P2) 骨(P2)
年級字:精(P2) 采(P1) 秀(P2) 發(P1)
年級字:一(P1) 枝(P1) 獨(P4) 秀(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唯一特別傑出的。
「一枝」植物的支幹。
「獨」唯一。
「秀」優秀、傑出、人才。
年級字:豐(P3) 肌(P3) 秀(P2) 骨(P2)
豐潤的肌膚,柔嫩的骨骼。形容女子或花朵嬌嫩豔麗而有丰韻。同“豐肌弱骨”。
宋·袁去華《山花子》詞:“霧閣雲窗別有天,豐肌秀骨淨娟娟。獨立含情羞不語,總妖研。”
年級字:不(P1) 郎(P2) 不(P1) 秀(P2)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沈尤之秀》:“元時稱人以郎、官、秀爲等第,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
年級字:清(P1) 瑩(P5) 秀(P2) 澈(P4)
年級字:秀(P2) 出(P1) 班(P2) 行(P1)
秀出:高出,引伸爲才能出衆,優秀;班行:班次行列,指在朝爲官的位次,後也指同列、同輩。才能優秀,超出同輩。
唐·韓愈《太原王公神道碑銘》:“秀出班行,乃動帝目。”
xiù cái bù chū mén quán zhī tiān xià shì
年級字:秀(P2) 才(P1) 不(P1) 出(P1) 門(P1) ,(P1) 全(P2) 知(P1) 天(P1) 下(P1) 事(P1)
舊時認爲有知識的人即使待在家裏,也能知道外面發生的事情。
xiù cái bù chū mén quán zhī tiān xià shì
年級字:秀(P2) 不(P1) 出(P1) 門(P1) ,(P1) 全(P2) 知(P1) 天(P1) 下(P1) 事(P1)
舊時認爲有知識的人即使待在家裏,也能知道外面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