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ǐ
年級字:禮(P2)
詞性:名詞,動詞
文言文字詞從「示」。
祭神致福。
隆重的場合: 典禮、婚禮、喪禮、成年禮、畢業禮、拜師禮。
社會行為的規範、典章制度: 禮儀、禮節、三禮 (儒家的經典)。
恭敬的態度或行為: 行禮、有禮、禮遇、以禮待人、禮賢下士。
表示敬意的贈品: 賀禮、禮品、禮物、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豊」和「豐」由於字形相近,在漢魏碑銘中有相混的情況,「禮」也有寫為從「豐」的例子。
【中華姓氏】漢代: 禮賢。
《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礼,古文禮。」
《儀禮.覲禮》:「禮日於南門外,禮月與四瀆於北門外,禮山川丘陵於西門外。」
《論語.陽貨》:「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
《戰國策.趙策二》:「知慮不躁達於變,身行寬惠達於禮」。
《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左傳.莊公十年》:「齊侯之出也,過譚,譚不禮焉。」
《國語.晉語》:「宣子召而禮之。」
《禮記.表禮》:「無辭不相接也,無禮不相見也。」
孔穎達疏:「禮,謂贄幣也。」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
《左傳.僖公三十年》:「以其無禮於晋,且貳於楚也。」
《晋書.卷七十七.陸曄傳》:「及受禮,唯酒一鬥,鹿肉一柈。」
《文選.揚雄.甘泉賦》:「集乎禮神之囿,登乎頌只之堂。」
《呂氏春秋.開春論.察賢》:「魏文侯師蔔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幹木。」
《儀禮.覲禮》:「禮月與四瀆於北門外,禮山川丘陵於西門外。」
lǐ jié
年級字:禮(P2) 節(P1)
詞性:名詞
禮儀1.人和人交往的禮儀規矩。
2.對人表示尊重的各種形式,包括動作形式和語言形式。如,握手,鞠躬,磕頭等,是動作形式。問候,道謝等,是語言形式。
shī lǐ
zàng lǐ
shī lǐ
年級字:失(P2) 禮(P2)
詞性:名詞
失儀,
無禮多禮,
得體,
禮貌1.套語,感到招待不周而向對方表示歉意2.違反禮節;沒有禮貌
Lǐ shàng
年級字:禮(P2) 上(P1)
詞性:介詞
1.典禮,禮儀上。
2.表示尊敬的態度和動作:禮尚往來。
lǐ mào
xiǎo lǐ
年級字:小(P1) 禮(P2)
詞性:名詞
1.祭祀中群臣所行之禮2.指來往回拜之類的瑣碎禮節
3.附加的禮物
mù lǐ
diǎn lǐ
hūn lǐ
年級字:婚(P3) 禮(P2)
詞性:名詞
1.結婚的儀式,通常包括伴隨的慶祝活動。
2.結婚的歡慶或儀式。
lǐ dào
lǐ yí
duō lǐ
lǐ bù
年級字:禮(P2) 部(P2)
中國古代官署的稱號。漢時為尚書的客曹,至
始於北周稱為「禮部」,直到清朝改名。
隋、唐以後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貢舉、學校、宗俗教、接待外賓之事」,禮部尚書為其長官。
wú lǐ
pìn lǐ
jìng lǐ
年級字:敬(P2) 禮(P2)
詞性:副詞
還禮行禮表示尊敬;用於書信結尾表示尊敬;對人恭敬,以禮相待。
péi lǐ
xǐ lǐ
年級字:洗(P2) 禮(P2)
詞性:動詞
浸禮基督教的入教儀式,行禮時主禮者口誦規定的禮文,用水浸、澆或灑。
lǐ pǐn
cái lǐ
sòng lǐ
lǐ wù
hěn lǐ
cǎi lǐ
年級字:彩(P1) 禮(P2)
詞性:名詞
聘禮中國舊時婚禮程式之一,又稱財禮、聘禮、聘財等,中國自古以來婚姻的締結,就有男方在婚姻約定初步達成時向女方贈送聘金、聘禮的習俗,這種聘金、聘禮俗稱“彩禮”。
jiǎng lǐ
年級字:講(P3) 禮(P2)
詞性:動詞
1.習禮。
例:《左傳·昭公十三年》:“是故明王之製,使諸侯歲聘以志業,間朝以講禮。” 孔穎達疏:“間一歲,諸侯親自入朝,以講習上下之禮。” 漢張衡《七辯》:“旁窺《八索》,仰鏡《三墳》,講禮習樂,儀則彬彬。”《新唐書·隱逸傳·王績》:“ 杜之松,故人也,為刺史,請績講禮,答曰:'吾不能揖讓邦君門,談糟粕,棄醇醪也。'”
2.敘禮,敘尊卑、長幼、賓主之禮。
例:《水滸傳》第四四回:“邀請二位義士到 聚義廳 上,俱各講禮罷,謙讓 戴宗 正面坐了。”
dǒng lǐ
lǐ táng
lǐ fú
fēi lǐ
diǎn lǐ
jūn lǐ
sānglǐ
年級字:喪(P5) 禮(P2)
詞性:名詞
葬禮埋藏亡者得紀念儀式。
喪: 治喪、奔喪。
禮: 禮儀、禮節。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
《紅樓夢》第一三回:「戴權會意,因笑道:『想是為喪禮上風光些。』」
lǐ hé
lǐ bài
dǐng lǐ
年級字:頂(P2) 禮(P2)
詞性:名詞
跪下,兩手伏地,以頭頂著所尊敬的人的脚,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禮。
xíng lǐ
年級字:行(P1) 禮(P2)
詞性:動詞
施禮,
見禮還禮1.舊謂行婚嫁之禮。現指按一定的儀式或姿勢致敬。
2.用肢體語言表示敬意或歉意,有時也指完成某種儀式或做某件事。
lǐ mào
lǐ jiào
年級字:禮(P2) 教(P1)
詞性:名詞
1.禮儀教化。
2.禮教指舊傳統中束縛人的思想行動的禮節和道德。古人將“禮教”與“樂教”並提,它們的本義,不過是以禮為教、以樂為教。禮教,指禮的教育。
年級字:禮(P2) 儀(P4) 之(P2) 邦(P3)
禮儀:禮節和儀式;邦:國家。指講究禮節和儀式的國家。
年級字:等(P2) 禮(P2) 相(P1) 亢(P0)
漢·劉向《說苑·君道》:“今王將東面,目指氣使以求臣,則廝役之材至矣;南面聽朝,不失揖讓之禮以求臣,則人臣之材至矣;西面等禮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勢以求臣,則朋友之材至矣。”
年級字:家(P1) 長(P1) 禮(P2) 短(P2)
《西遊記》第四二回:“他問我甚麼家長禮短,少米無柴的話說,我也好信口捏膿答他。”
年級字:詩(P3) 禮(P2) 之(P2) 訓(P3)
年級字:詩(P3) 禮(P2) 傳(P2) 家(P1)
年級字:分(P2) 庭(P2) 抗(P3) 禮(P2)
庭:庭院;抗禮:平等行禮。原指賓主相見,分站在庭的兩邊,相對行禮。現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對等的關係。
《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史記·貨殖列傳》:“(子貢)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年級字:煩(P4) 文(P1) 禮(P2)
《朱子語類》卷二四:“秦之所謂損益,亦見得週末許多煩文縟禮如此,故直要損其太過,益其欠處,只是損益得太甚。”
年級字:卑(P3) 辭(P5) 厚(P2) 禮(P2)
《後漢書·許劭傳》:“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爲己目。”
年級字:慢(P2) 條(P1) 絲(P2) 禮(P2)
原指說話做事有條有理,不慌不忙。現也形容說話做事慢騰騰,不不慌不忙。同“慢條斯理”。
年級字:禮(P2) 壞(P2) 樂(P2) 崩(P2)
古代制禮,把它當作社會道德、行爲的規範;把制樂人微言輕教化的規範。形容社會綱紀紊亂,騷動不寧的時代。
《漢書·武帝紀》:“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閔焉。”
年級字:三(P1) 茶(P2) 六(P1) 禮(P2)
我國舊時習俗,娶妻多用茶爲聘禮,所以女子受聘稱爲受茶。六禮,即婚姻據以成立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種儀式。參閱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四、《儀禮·士昏禮》。
年級字:禮(P2) 先(P2) 壹(P0) 飯(P1)
指在禮節上自己年歲稍長。壹飯,猶言一頓飯,喻指極短的時間。也指在禮節上先有恩惠與人。
《國語·越語上》:“句踐對曰:‘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今天以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之命而聽君之令乎?吾請達王甬句東,吾與君爲二君乎!’夫差對曰:‘寡人禮先壹飯矣。’”亦作“禮先一飯”。
年級字:愛(P1) 禮(P2) 存(P3) 羊(P1)
由於愛惜古禮,不忍使它廢弛,因而保留古禮所需要的祭羊。比喻爲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儀節。
《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年級字:長(P1) 齋(P5) 禮(P2) 佛(P3)
唐·杜甫《飲中八仙歌》:“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年級字:識(P2) 禮(P2) 知(P1) 書(P1)
年級字:言(P1) 之(P2) 有(P1) 禮(P2)
年級字:踐(P4) 律(P5) 蹈(P3) 禮(P2)
《北齊書·文宣帝紀》:“以王踐律蹈禮,軌物蒼生。”
年級字:禮(P2) 無(P2) 不(P1) 答(P2)
禮:禮數。一方以禮相待,另一方不能不以禮相報。亦指不受他人之禮,必以報答。
《禮記·燕義》:“君舉旅於賓,及君所賜爵,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臣禮也。君答拜之,禮無不答,明君上之禮也。”
年級字:禮(P2) 崩(P2) 樂(P2) 壞(P2)
清·章炳麟《與簡竹居書》:“中唐以來,禮崩樂壞,狂狡有作,自己制則,而事不稽古。”
年級字:儉(P3) 不(P1) 中(P1) 禮(P2)
《詩經·唐風·蟋蟀序》:“《蟋蟀》,刺晉僖公也。儉不中禮,故作是詩以閔之。”
年級字:導(P2) 德(P4) 齊(P2) 禮(P2)
先秦·孔子《論語·爲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年級字:禮(P2) 尚(P2) 往(P1) 來(P1)
指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現也指以同樣的態度或做法回答對方。
《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年級字:禮(P2) 賢(P4) 下(P1) 士(P1)
對有纔有德的人以禮相待,對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計自己的身分去結交。
《新唐書·李勉傳》:“其在朝廷,鯁亮廉介,這宗臣表,禮賢下士有始終,嘗引李巡、張參在幕府。”
年級字:衣(P1) 冠(P5) 禮(P2) 樂(P2)
指各種等級的穿戴服飾及各種禮儀規範。指封建社會中各種典章禮儀。
年級字:分(P2) 庭(P2) 伉(P0) 禮(P2)
《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
年級字:恭(P2) 而(P1) 有(P1) 禮(P2)
年級字:家(P1) 無(P2) 常(P1) 禮(P2)
年級字:禮(P2) 奢(P5) 寧(P4) 儉(P3)
年級字:彬(P6+) 彬(P6+) 有(P1) 禮(P2)
彬彬:原意爲文質兼備的樣子,後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
《史記·太史公自序》:“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
年級字:通(P3) 書(P1) 達(P1) 禮(P2)
年級字:傲(P4) 慢(P2) 無(P2) 禮(P2)
《三國志·吳志·三嗣主傳》裴松之注引孫皓侍中李仁之言:“視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謂傲慢;傲慢則無禮,無禮則不臣,不臣則犯罪,犯罪則陷不測矣。”
年級字:焚(P5) 香(P1) 禮(P2) 拜(P2)
焚香:點燃香火。禮拜:向尊敬的人或神靈行禮跪拜。燒香跪拜,以表尊敬服從之意。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卻說玄德前軍……所到之處,秋毫無犯,百姓扶老攜幼,滿路瞻觀,焚香禮拜。”
年級字:牽(P3) 經(P1) 引(P2) 禮(P2)
年級字:先(P2) 禮(P2) 後(P1) 兵(P3)
詞性:形容詞
形容凡事有相量,互相尊重,處事以和為貴,非不得以才使用武力解決爭執。
禮:禮貌。
兵:武力。
指先按照互相尊重的禮節和步驟向對方交涉,如果行不成功,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年級字:卑(P3) 禮(P2) 厚(P2) 幣(P3)
卑禮:謙恭的禮節;厚幣:厚重的幣帛。比喻聘請人員的鄭重殷切。
《史記·魏世家》:“惠王數敗于軍旅,卑禮厚幣以招賢。”
年級字:禮(P2) 先(P2) 一(P1) 飯(P1)
指在禮節上自己年歲稍長。一飯,猶言一頓飯,喻指極短的時間。也指在禮節上先有恩惠與人。同“禮先壹飯”。
年級字:敬(P2) 賢(P4) 禮(P2) 士(P1)
禮:以禮相待,尊重。士:古時稱有學問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學識出衆的人。
《晉書·張軌傳》:“實子安遜,學尚明察,敬賢愛士,以秀才爲郎中。”
年級字:禮(P2) 順(P2) 人(P1) 情(P2)
年級字:禮(P2) 爲(P2) 情(P2) 貌(P2)
意謂一個人的禮儀容止爲內心的顯現。情,情意;貌,容儀。貌和情互爲表裏。
年級字:慢(P2) 騰(P3) 斯(P2) 禮(P2)
原指說話做事有條有理,不慌不忙。現也形容說話做事慢騰騰,不不慌不忙。同“慢條斯理”。
年級字:以(P1) 禮(P2) 相(P1) 待(P3)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九回:“趙樞密留住禇堅,以禮相待。”
年級字:明(P1) 媒(P3) 正(P1) 禮(P2)
年級字:知(P1) 書(P1) 達(P1) 禮(P2)
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一折:“只我這知書達禮當恭謹,怎肯着出乖露醜遭談論。”
年級字:磕(P6+) 頭(P1) 禮(P2) 拜(P2)
磕頭:舊時禮節,跪在地上頭碰地。禮拜:向尊敬的人或神行禮。恭敬地跪在地上叩頭行禮。
清·李觀海《歧路燈》第十三回:“乜寧禮再三央人,磕頭禮拜,他舅恨極,發誓再不上他的門。”
年級字:博(P4) 文(P1) 約(P2) 禮(P2)
《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年級字:禮(P2) 義(P3) 廉(P4) 恥(P5)
古人認爲禮定貴賤尊卑,義爲行動準繩,廉爲廉潔方正,恥爲有知恥之心。指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爲規範。
《管子·牧民》:“何謂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年級字:傲(P4) 慢(P2) 少(P1) 禮(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自襄陽趕劉玄德不着,來投韓玄;玄怪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
年級字:焚(P5) 香(P1) 頂(P2) 禮(P2)
《西湖佳話·六橋才跡》:那杭州百姓,前番受過他的恩惠,今又聽得他來,不勝歡喜,大家都打點焚香頂禮遠接。”
年級字:慢(P2) 條(P1) 廝(P0) 禮(P2)
原指說話做事有條有理,不慌不忙。現也形容說話做事慢騰騰,不不慌不忙。同“慢條斯理”。
年級字:慢(P2) 條(P1) 斯(P2) 禮(P2)
原指說話做事有條有理,不慌不忙。現也形容說話做事慢騰騰,不不慌不忙。同“慢條斯理”。
年級字:克(P4) 己(P1) 復(P4) 禮(P2)
《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年級字:詩(P3) 禮(P2) 之(P2) 家(P1)
詩:指《詩經》;禮:指《周祀》、《儀禮》、《禮記》。舊指世代讀書講究禮教的人家。
明·郎英《七修類稿》卷十六:“因仍苟且,多爲惜財之小而忘大義,奈何詩禮之家亦如此是耶!”
年級字:詩(P3) 禮(P2) 人(P1) 家(P1)
年級字:甘(P2) 言(P1) 厚(P2) 禮(P2)
年級字:暮(P5) 禮(P2) 晨(P2) 參(P3)
年級字:禮(P2) 煩(P4) 儀(P4)
明·唐順之《與王堯衢書》:“其於塵俗奔走、縟禮煩儀之事,既以其溷擾而獨避之。”
年級字:頂(P2) 禮(P2) 膜(P5) 拜(P2)
頂禮:佛教拜佛時的最敬禮,人跪下,兩手伏地,以頭頂着受禮人的腳;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種敬禮,兩手加額,跪下叩頭。虔誠地跪拜
清·俞萬春《蕩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個青年女子,頂禮膜拜,行狀舉止,彷彿慧娘。”
年級字:晨(P2) 參(P3) 暮(P5) 禮(P2)
元·鄭光祖《梅香》第一折:“從今日起,那有心彈琴講書,只索每日晨參暮禮,將此香囊供養者。”
年級字:輕(P2) 薄(P4) 無(P2) 禮(P2)
年級字:禮(P2) 讓(P2) 爲(P2) 國(P1)
年級字:通(P3) 文(P1) 達(P1) 禮(P2)
年級字:敦(P5) 詩(P3) 說(P1) 禮(P2)
敦:敦厚。詩:《詩經》。誠懇地學《詩》,大力講《禮》。舊時統治階級表示要按照《詩經》溫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禮的規定辦事。
許地山《在費總理的客廳裏》:“假使人來查辦,一領他們到這敦詩說禮之堂來看看,捐冊、帳本、褒獎狀……他們還能指摘什麼?”
年級字:先(P2) 禮(P2) 而(P1) 後(P1) 兵(P3)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形容凡事有相量,互相尊重,處事以和為貴,非不得以才使用武力解決爭執。
禮:禮貌。
兵:武力。
指先按照互相尊重的禮節和步驟向對方交涉,如果行不成功,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年級字:禮(P2) 輕(P2) 情(P2) 意(P1) 重(P1)
元·李致遠《還牢末》:“兄弟,拜義如親,禮輕義重,笑納為幸。”
年級字:禮(P2) 輕(P2) 人(P1) 意(P1) 重(P1)
元·李致遠《還牢末》:“兄弟,拜義如親,禮輕義重,笑納爲幸。”
年級字:來(P1) 而(P1) 不(P1) 往(P1) 非(P2) 禮(P2) 也(P1)
《禮記·曲禮上》:“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ràng lǐ yī cùn dé lǐ yī chǐ
年級字:讓(P2) 禮(P2) 一(P1) 寸(P1) ,(P1) 得(P1) 禮(P2) 一(P1) 尺(P1)
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二四引三國魏曹操《禮讓令》:“里諺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斯合經之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