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百(P1) 無(P2) 禁(P4) 忌(P5)
清·範寅《越諺·名物·風俗》“百無禁忌,諸邪迴避。”
年級字:禁(P4) 止(P1) 令(P2) 行(P1)
清魏源《<聖武記>敘》:“五官強,五兵昌,禁止令行,四夷來王,是之謂戰勝於廟堂。”
年級字:入(P1) 境(P2) 問(P1) 禁(P4)
境:國境;禁:禁止,指法令或習俗所不歡物事項。進入一個國家或地區,先要問清楚那裏有什麼禁令。
《禮記·曲禮上》:“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年級字:禁(P4) 攻(P3) 寢(P5) 兵(P3)
梁啓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二節:“以禁攻寢兵爲務。”
年級字:禁(P4) 暴(P4) 正(P1) 亂(P2)
禁:制止。正:糾正。抑制強暴勢力,治理混亂局面;或禁除暴行,根治叛亂。亦作“禁暴止亂”、“禁暴誅亂”、“禁亂除暴”、“救亂除暴”、“撥亂誅暴”、“止暴
年級字:金(P1) 吾(P0) 不(P1) 禁(P4)
本指古時元宵及前後各一日,終夜觀燈,地方官取消夜禁。後也泛指沒有夜禁,通宵出入無阻。
唐·韋述《西都雜記》:“西都京城街衢,有金吾曉暝傳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日夜敕許金吾弛村,前後各一日。”
年級字:情(P2) 不(P1) 自(P1) 禁(P4)
禁:抑制。感情激動得不能控制。強調完全被某種感情所支配。
南朝梁·劉遵《七夕穿針》詩:“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
年級字:禁(P4) 網(P2) 疏(P3) 闊(P4)
漢荀悅《漢紀·哀帝紀上》:“及漢興,禁網疏闊,未之匡正。”
年級字:禁(P4) 暴(P4) 誅(P5) 亂(P2)
漢賈誼《過秦論》:“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徵而諸侯從。”
年級字:禁(P4) 舍(P2) 開(P1) 塞(P3)
《尉繚子·制談》:“今天下諸國,士所率無不及二十萬之衆,然不能濟功名者,不明乎禁舍開塞之道也。”
年級字:門(P1) 禁(P4) 森(P2) 嚴(P4)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林公館門禁森嚴,進去不得。”
年級字:不(P1) 禁(P4) 不(P1) 由(P1)
《兒婦英雄傳》第十六回:“果然引動了那老頭兒的滿肚皮牢騷,不必等人盤問。他早不禁不由口似懸河的講將起來。”
年級字:禁(P4) 情(P2) 割(P3) 欲(P5)
漢王充《論衡·本性》:“一歲嬰兒,無推讓之心:見食,號欲食之;睹好,啼欲玩之。長大之後,禁情割欲,勉勵爲善矣。”
年級字:形(P2) 禁(P4) 勢(P3) 格(P2)
指受形勢的阻礙或限制,事情難於進行。同“形格勢禁”。
年級字:禁(P4) 中(P1) 頗(P6) 牧(P2)
廉頗、李牧皆戰國時趙國守邊禦敵之良將。唐宣宗時,党項擾河西,翰林學士畢諴上破羌條陳甚悉,帝大悅,曰:“吾將擇能帥者,孰謂頗牧在吾禁署,卿爲朕行乎!”於是拜諴爲邠寧節度使、河西供軍安撫使。諴於任內多所建樹。事見《新唐書·畢諴傳》。
年級字:弱(P3) 不(P1) 禁(P4) 風(P1)
唐·杜甫《江雨有懷鄭典設詩》:“亂波紛披已打岸,弱雲狼藉不禁風。”
年級字:例(P2) 直(P1) 禁(P4) 簡(P2)
年級字:入(P1) 竟(P2) 問(P1) 禁(P4)
竟:境的古字;禁:禁忌。進入一個國家或地區,先要問清楚那裏有什麼禁令,以免觸犯。
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孔穎達疏:“入竟而問禁者……竟,界首也。禁謂國中政教所忌。凡至竟界,當先訪問主國何所禁也。”
年級字:形(P2) 格(P2) 勢(P3) 禁(P4)
格:阻礙;禁:制止。指受形勢的阻礙或限制,事情難於進行。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救鬥者不搏戟,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爲解耳。”
年級字:形(P2) 劫(P5) 勢(P3) 禁(P4)
指受形勢的阻礙或限制,事情難於進行。同“形格勢禁”。
年級字:止(P1) 暴(P4) 禁(P4) 非(P2)
《莊子·盜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而受教於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
年級字:搖(P2) 手(P1) 觸(P6) 禁(P4)
搖:動;觸:觸犯。搖一下手就觸犯禁令。比喻法令繁瑣苛刻。
《漢書·食貨志下》:“民搖手觸禁,不得耕桑,繇役繁劇。”
年級字:令(P2) 行(P1) 禁(P4) 止(P1)
下令行動就立即行動,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嚴正,執行認真。
《管子·立政》:“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破。如百體之從心,政之所期也。”
年級字:忍(P1) 俊(P4) 不(P1) 禁(P4)
唐·趙璘《因話錄》卷五:“櫃初成,周戎時爲吏部郎中,大書其上,戲作考詞狀:‘當有千有萬,忍俊不禁,考上下。’”
年級字:禁(P4) 鼎(P5) 一(P1)
明沈鯉《<張太嶽集>序》:“嗟乎,斯亦禁鼎一臠,嘗者可以知其味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