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折(P2) 矩(P4) 周(P2) 規(P4)
清·沈濤《交翠軒筆記》卷二:“左珩右佩,折矩周規,絕無名流儇薄之習。”
年級字:重(P1) 規(P4) 襲(P5) 矩(P4)
指前後相合,合乎同樣的規矩法度。亦比喻因襲、重複。
漢·王符《潛夫論·思賢》:“雖相去百世,縣年一紀,限隔九州,殊俗千里,然其亡徵敗跡,若重規襲矩,稽節合符。”
年級字:蹈(P3) 矩(P4) 踐(P4) 墨(P2)
明·唐順之《與嚴介溪相公書》:“其如某最迂闊樗散,徒有蹈矩踐墨之小節,本無經時理物之長才。”
年級字:規(P4) 旋(P3) 矩(P4) 折(P2)
漢·蔡邕《隸勢》:“或長邪角趣,或規旋矩折,修短相副,異體同勢。”
年級字:踐(P4) 規(P4) 踏(P2) 矩(P4)
清曾國藩《送唐先生南歸序》:“若金、許、薛、胡、陸稼書、張念芝之儔,倫乎其德則闇然,諷乎其言則犁然而當理,考乎其從遊之徒,則踐規踏矩,儀型鄉國。”
年級字:方(P1) 言(P1) 矩(P4) 行(P1)
清·錢泳《履園叢話·科第·孝感》:“彭一庵,名瓏,字雲客,長洲人,方言矩行,士林推重。”
年級字:進(P1) 退(P2) 應(P2) 矩(P4)
年級字:珠(P1) 規(P4) 玉(P1) 矩(P4)
清·龔自珍《瑤臺第一層》詞附某侍衛《王孫傳》:“某王孫者,家城中,珠規玉矩,不苟言笑。”
年級字:矩(P4) 步(P1) 方(P1) 行(P1)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二回:“……這樣先生,斷不能矩步方行,不過東家西席,聊存名目而已。”
年級字:蹈(P3) 規(P4) 循(P5) 矩(P4)
明·徐霖《繡襦記·僞儒樂聘》:“空窮讀數行書,蹈規循矩沒是非。”
年級字:規(P4) 行(P1) 矩(P4) 步(P1)
規、矩:圓規和角尺,引伸爲準則;步:用腳走。指嚴格按照規矩辦事,毫不苟且。也指辦事死板,不靈活。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規行矩步,安辭定色。”《晉書·張載傳》:“今士循常習故,規行矩步,積階級,累閥閱,碌碌然以取世資。”
年級字:重(P1) 規(P4) 矩(P4)
指前後相合,合乎同樣的規矩法度。亦比喻因襲、重複。
《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二·皇夏》:“堯昔命舜,舜亦命禹,大人馭歷,重規沓矩。”
年級字:疊(P4) 矩(P4) 重(P1) 規(P4)
規與規相重,矩矩與相迭,度數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動靜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後形容模仿、重複。
《三國志·蜀書·郤正傳》:“君臣協美於朝,黎庶欣戴於野,動若重規,靜若迭矩。”
年級字:規(P4) 天(P1) 矩(P4) 地(P1)
①規,爲圓,象徵天;矩,爲方,象徵地。②泛指效法天地。
《文選·張衡〈東京賦〉》:“乃營三宮,佈教頒常。復廟重屋,八達九房。規天矩地,授時順鄉。”薛綜注:“謂宮室之飾,賀者像天,方者則地也。”
年級字:規(P4) 矩(P4) 繩(P2)
《管子·形勢》:“奚仲之爲車器也。方圜曲直,皆中規矩鉤繩。”
年級字:規(P4) 繩(P2) 矩(P4) 墨(P2)
漢·王符《潛夫論·贊學》:“昔倕之巧,目茂圓方,心定定平直,又造規繩矩墨以誨後人。”
年級字:方(P1) 領(P2) 矩(P4) 步(P1)
方領:直的衣領;矩步:行步合乎規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飾和容態。
《後漢書·儒林傳序》:“服方領習矩步者,委它乎其中。”
年級字:規(P4) 矩(P4) 繩(P2) 墨(P2)
規矩:畫圓、方的工具;繩墨:量平直的工具。指應當遵守的標準、法則。
《管子·七臣七主》:“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
年級字:規(P4) 錯(P1) 矩(P4)
偭:違背;規、矩:標準、法則和習慣。指違背改變正常的法則。
戰國·楚·屈原《楚辭·離騷》:“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年級字:規(P4) 賢(P4) 矩(P4) 聖(P4)
宋·葉適《〈覆瓿集〉序》:“長鋪廣引,浩絕河漢,渠不起其辨!規賢矩聖,皎逾雪霜,渠不範其廉!”
年級字:規(P4) 言(P1) 矩(P4) 步(P1)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曩以汝爲古君子,故任汝放誕,未敢侮汝。汝近乃作負心事,知從前規言矩步,皆貌是心非,今不復畏汝矣。”
年級字:蹈(P3) 矩(P4) 循(P5) 規(P4)
明·沈受先《三元記·格天》:“積善存仁,蹈矩循規太古民。”
年級字:周(P2) 規(P4) 折(P2) 矩(P4)
本指行禮時步趨合乎規矩。後引申爲拘泥於成法、準則。
年級字:重(P1) 規(P4) 迭(P0) 矩(P4)
規與規相重,矩矩與相迭,度數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動靜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後形容模仿、重複。
《三國志·蜀書·郤正傳》:“動若重規,靜若迭矩。”
年級字:規(P4) 越(P2) 矩(P4)
偭:違背;越:逾越;規、矩:一定的標準、法則和習慣。違反正常的法則。
戰國楚·屈原《離騷》:“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年級字:規(P4) 重(P1) 矩(P4) 疊(P4)
年級字:破(P2) 矩(P4) 爲(P2) 圓(P1)
《後漢書·杜林傳》:“大漢初興,詳覽失得,故破矩爲圓,斫 爲樸,蠲除苛政,更立疏網。”
年級字:規(P4) 重(P1) 矩(P4) 迭(P0)
年級字:規(P4) 圓(P1) 矩(P4) 方(P1)
《漢書·律曆志上》:“夫推歷生律制器,規圓矩方,權重衡平,準繩嘉量。”
年級字:迭(P0) 矩(P4) 重(P1) 規(P4)
規與規相重,矩矩與相迭,度數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動靜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後形容模仿、重複。
《三國志·蜀書·郄正傳》:“君臣協美於朝,黎庶欣戴於野,動若重規,靜若迭矩。”
年級字:循(P5) 規(P4) 蹈(P3) 矩(P4)
循、蹈:遵循,依照。規、矩是定方圓的標準工具,借指行爲的準則。原指遵守規矩,不敢違反。現也指拘守舊準則,不敢稍做變動。
宋·朱熹《答方賓王書》:“循塗守轍,猶言循規蹈矩云爾。”
年級字:破(P2) 矩(P4) 為(P2) 圓(P1)
《後漢書·杜林傳》:“大漢初興,詳覽失得,故破矩為圓,斫為樸,蠲除苛政,更立疏網。”
年級字:重(P1) 規(P4) 累(P3) 矩(P4)
指前後相合,合乎同樣的規矩法度。亦比喻因襲、重複。
《藝文類聚》卷九五引晉·王廙《白兔賦》序:“昔周旦翼成,越裳重譯而獻白雉,著在前典,歷代以爲美談。今在我王,匡濟皇維,而有白兔之應,可謂重規累矩,不忝先聖也。”
年級字:規(P4) 矩(P4) 準(P2) 繩(P2)
規矩:畫圓、方的工具;準繩:水準和繩墨,量平直的工具。指應當遵守的標準、法則。
漢·王符《潛夫論·贊學》:“譬猶巧倕之爲規矩準繩以遺後工也。”
年級字:蹈(P3) 矩(P4) 循(P5)
明·宋濂《佛慧圓明無邊廣照普利大禪師塔銘》:“七歲即就外傅,諸書經目輒成誦,出入蹈矩循彟,有若成人。”
年級字:規(P4) 行(P1) 矩(P4) 止(P1)
規、矩:圓規和角尺,引伸爲準則。指嚴格按照規矩辦事,毫不苟且。也指辦事死板,不靈活。
晉·潘尼《釋奠頌》:“二學儒官,縉紳先生之徒,垂纓佩玉,規行矩步者,皆端委而陪於堂下,以待執事之命。”
年級字:重(P1) 規(P4) 疊(P4) 矩(P4)
規與規相重,矩與矩相迭。指前後相合,重疊的規矩與制度。比喻因襲、重複。
bù yǐ guī jǔ bù chéng fāng yuán
年級字:不(P1) 以(P1) 規(P4) 矩(P4) ,(P1) 不(P1) 成(P1) 方(P1) 圓(P1)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bù yǐ guī jǔ bù néng chéng fāng yuán
年級字:不(P1) 以(P1) 規(P4) 矩(P4) ,(P1) 不(P1) 能(P1) 成(P1) 方(P1) 圓(P1)
《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