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目(P1) 亂(P2) 睛(P3) 迷(P2)
形容所見情景複雜紛繁或怪異多變,令人驚異。同“目亂精迷”。
年級字:張(P2) 眼(P1) 露(P2) 睛(P3)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八回:“這晁大哥可是聽着人張眼露睛的沒要緊!”
年級字:目(P1) 不(P1) 轉(P2) 睛(P3)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一:“老婆婆看着小官人,目不轉睛,不覺兩淚交流。”
年級字:鼓(P2) 眼(P1) 努(P2) 睛(P3)
周立波《山鄉鉅變》上七:“‘你跟我來,有句話問你。’他鼓眼努睛,對她這樣說。”
年級字:鼓(P2) 睛(P3) 暴(P4) 眼(P1)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中國的鼓睛暴眼的文字實在是比穿山甲、比蝟毛還要難於接近的逆鱗。”
年級字:畫(P1) 龍(P2) 點(P1) 睛(P3)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原形容樑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爲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年級字:點(P1) 睛(P3) 之(P2) 筆(P1)
《晉書·顧愷之傳》:“愷之每畫人成,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蚩,本無闕少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中。’”
年級字:金(P1) 剛(P2) 眼(P1) 睛(P3)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看詩須着金剛眼睛,庶不眩於旁門小法。”
年級字:火(P1) 眼(P1) 金(P1) 睛(P3)
原指《西遊記》中孫悟空能識別妖魔鬼怪的眼睛。後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銳利,能夠識別真僞。
元·楊景賢《西遊記雜劇》第三本第九齣:“這廝瞞神唬鬼,銅筋鐵骨,火眼金睛。”
bì sè yǎn jīng zhuō má què
年級字:閉(P2) 塞(P3) 眼(P1) 睛(P3) 捉(P2) 麻(P1) 雀(P3)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二:“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粗枝大葉,誇誇其談,滿足於一知半解,這種極壞的作風,這種完全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精神的作風,還在我黨許多同志中繼續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