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ǎn
年級字:眼(P1)
詞性:名詞
器官:眼睛、眼底、眼力、眼色、眼神、眼簾、眼目、眼疾手快。
見識,對事物的看法:眼光遠大、眼界開闊。
孔洞,窟窿:炮眼、針眼兒、泉眼。
關節,要點:節骨眼兒、字眼兒。
戲曲中的節拍:一板三眼。
當前:眼前利益、眼下。
量詞:一眼井。
圍棋術語,一方子中所留的空兒,在這個空兒中對方不能下成活棋。
yǎn shǐ
年級字:眼(P1) 屎(P1)
詞性:名詞
1.方言∶ 眵。
2.眼睛分泌出來的液體凝結成的淡黃色的東西,俗稱“眼屎”,亦稱“眵目糊”。
yǎn piē
yǎn shén
bì yǎn
Zuǒ yǎn
zhuǎn yǎn
shùn yǎn
yǎn yào
qiāng yǎn
年級字:槍(P2) 眼(P1)
詞性:形容詞
1.可以射出輕武器子彈的小孔(如在牆上)。
2.槍彈打穿的洞。亦稱槍眼兒。
yǎn jiè
年級字:眼(P1) 界(P2)
詞性:名詞
所見事物的範圍,借指見識的廣度:眼界開闊。眼界狹窄。大開眼界。
yǎn shú
dān yǎn
年級字:單(P2) 眼(P1)
詞性:名詞
一種結構簡單的光感受器。見於許多無脊椎動物。由視覺細胞、六角形角膜和圓錐形晶體組成。只能感覺光的強弱,不能見物。
yǎn jìng
年級字:眼(P1) 鏡(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保持正常視力的光學器物。
tái yǎn
yǎn shǎn
yǎn mù
yuán yǎn
Róu yǎn
年級字:揉(P5) 眼(P1)
詞性:名詞
揉眼,導引動作名。即熨眼。《飲膳正要·養生避忌》:“凡夜臥,兩手摩令熱,揉眼,永無眼疾。”參見拭目、眼保健操條。
zhēng yǎn
yǎn jiàn
yǎn lì
年級字:眼(P1) 力(P1)
詞性:名詞,名詞
1.眼睛看東西的能力。例:他眼力極佳,能看見遠處的小東西。
2.識見,辨別事物是非好壞的能力。例:他真是好眼力,一眼就看出問題的癥結所在。
yǎn pí
yǎn kuàng
年級字:眼(P1) 眶(P5)
1.眼睛周圍的邊緣2.眼睛周圍的部位
3.也叫眼眶子
yǎn qián
yǎn kàn
年級字:眼(P1) 看(P1)
詞性:動詞
眼睛看到,但常用的意思是眼到的那一剎那便有反應或未能反應。
例子:
1. 眼看小明快步趕上,我也拼命發力與他保持距離。
2. 眼看大風吹倒了屋傍的大樹,我們也沒辦法及時阻止。
xié yǎn
cì yǎn
huǎng yǎn
年級字:晃(P5) 眼(P1)
詞性:動詞
1.光線過強,刺得眼睛不舒服
例:攝影棚內強烈的燈光直晃眼
2.比喻極短的時間;瞬間
例:剛才還看見他在這兒,怎麼晃眼就不見了
shǎ yǎn
年級字:傻(P3) 眼(P1)
詞性:動詞,形容詞
因出現意外情況而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例:這時,院裡那些籌辦喜事的年輕人都擁了進來,聽說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來,也都傻眼了。 --《結婚現場會》
例:馬南邨《燕山夜話·叢三到萬》:“殊不知他根本還不曾入門,只學會一、二、三,對於所謂'六書'等起碼的知識一點也不懂,所以他父親叫他給姓萬的親友寫一個請帖,他就傻眼了。”
qīn yǎn
niú yǎn
lóng yǎn
年級字:龍(P2) 眼(P1)
詞性:名詞
桂圓,與荔枝相近的一種果實,源自東印度群島的一種喬木。兩種相比,中醫有說龍眼補身;荔枝燥熱。
tōu yǎn
yǎn zhēng
hé yǎn
yǎn xiàn
年級字:眼(P1) 線(P2)
詞性:名詞,形容詞
1.暗中偵察情況、擔任引導的人。
2.眼線,外文名Eyeliner,是化妝的一部份,可以讓雙眼更具立體感。
yǎn huā
jǐ yǎn
Yǎn dèng
yǎn dǐ
yào yǎn
wǔ yǎn
年級字:五(P1) 眼(P1)
詞性:名詞
佛教語。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所見為肉眼,天人禪定所見為天眼,小乘照見真空之理為慧眼,菩薩照見普度眾生的一切法門為法眼,佛陀具種種眼而照見中道實相為佛眼。
yǎn fù
年級字:眼(P1)
詞性:名詞
眼睛有福了,寓意很幸運看到期一些珍貴的東西或見到一些新的事物。
bì yǎn
yǎn jīng
年級字:眼(P1) 睛(P3)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五官之一: 眼、耳、口、鼻、喉。
zhǎ yǎn
yǎn zhào
年級字:眼(P1) 罩(P4)
詞性:名詞
1.戴在眼上起遮蔽或保護作用的用具。
2.給牲畜戴的遮眼的東西。
yǎn guān
yǎn qiú
年級字:眼(P1) 球(P2)
詞性:名詞
脊椎動物眼中由鞏膜、角膜及其內容物組成的大體上像球狀的眼的主要部分。
xiā yǎn
年級字:瞎(P3) 眼(P1)
詞性:形容詞
盲眼視覺喪失;也指思想被蒙蔽
我一時瞎眼,沒看出來他的醜惡的本質
yǎn guāng
zuì yǎn
diào yǎn
yǎn quān
年級字:眼(P1) 圈(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1.眼眶。
2.人類的眼睛從內眼角向下方約呈45度角的棕褐色或淺灰黑色月彎形條狀,年輕時不明顯,一般是隨著年齡及身體健康狀態的變化而形成,身體出現病態,色澤會加重而明顯。例如平時熬夜會出現黑眼圈。
dèng yǎn
gǒu yǎn
yǎn yù
Shǐ yǎn
méi yǎn
年級字:眉(P3) 眼(P1)
1.眉與眼。泛指容貌2.比喻頭緒,端倪
3.比喻身份、地位
lìng yǎn
mèi yǎn
yǎn yǐng
年級字:眼(P1) 影(P2)
詞性:名詞
用於對眼部周圍的化妝,以色與影使之具有立體感。眼影有粉末狀、棒狀、膏狀、眼影乳液狀和鉛筆狀。顏色十分多樣,眼影的首要作用就是要賦予眼部立體感、並透過色彩的張力,讓整個臉龐迷媚動人。
māo yǎn
年級字:貓(P1) 眼(P1)
詞性:名詞
1.貓兒的眼睛
2.一種作用獨特的小型反光鏡(如背面被拋光的厚透鏡),經常安置在高速公路上作標記,以便從汽車前燈反光
3.安裝在門上用來窺視門外來人的小凸透鏡
4.即貓睛/貓眼石(寶石名)
wǎng yǎn
年級字:網(P2) 眼(P1)
詞性:名詞
網上線或繩索之間的空格;亦指任何網狀物的線間的空間。
huì yǎn
年級字:慧(P3) 眼(P1)
詞性:形容詞
凡眼1.佛教用語。為五眼之一。指上乘的智慧之眼,能夠看到過去和未來。
2.今泛指銳敏的眼力。
yǎn jié
年級字:眼(P1) 睫(P0)
詞性:名詞
眼睫毛。
例:宋 沉作喆 《寓簡》卷六:“無令一眼睫許,壞人佳思。”
yǎn chán
fān yǎn
yǎn jí
年級字:眼(P1) 疾(P2)
詞性:名詞
眼病。
例:《新唐書·獨孤及傳》:“晚嗜琴,有眼疾,不肯治,欲其專也。”
xì yǎn
yǎn xiàng
年級字:眼(P1) 相(P1)
詞性:名詞
一種面相,據說兩眼大小不一的人無兄弟緣,較好詭辯,其雙親間也不太和睦。另一種說法認為這種人是能抓住發展機會和幸運兒。
yǎn wō
yǎn lǐ
年級字:眼(P1) 裏(P1)
詞性:副詞
眼珠之內的位置。
- 香港用「裏」。
- 台灣地區主要用「裡」。
- 國內簡體字是「里」。
yǎn páng
yǎn lèi
年級字:眼(P1) 淚(P2)
詞性:名詞
淚水1.正常時淚腺所分泌的少量透明含鹽溶液,彌散於眼球與眼瞼之間,使之濕潤而易於運動,通常也通過鼻淚管進入鼻腔。
2.一種液體,人在傷心難過或者過於激動高興時從眼睛裡流出的液體,味道略咸。
shuì yǎn
yɑ̌nxiɑ̀
yǎn zhū
rù yǎn
yǎn jiǎn
yǎn rè
yǎn bō
yǎn lián
yǎn jiǎo
pì yǎn
Yǎn méng
diūyǎn
Dú yǎn
年級字:獨(P4) 眼(P1)
詞性:形容詞
1.一種生理現象,當用兩眼同時觀察外界物體時,並未放棄兩眼中的任何一眼的中心視方向功能。
2.單一隻眼睛。
yú yǎn
dài yǎn
年級字:戴(P3) 眼(P1)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醫學上的症候名。
shuāng yǎn
yǎn kē
yǎn jiān
yǎn huā liáo luàn
shǒu jí yǎn kuài
diū rén xiàn yǎn
Dú jù huì yǎn
qíng rén yǎn lǐ chū xī shī
年級字:安(P1) 眉(P3) 帶(P1) 眼(P1)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八回:“你也是安眉帶眼的人,直須要我開口說。”
年級字:佛(P3) 眼(P1) 佛(P3) 心(P1)
孫梨《白洋澱紀事·光榮》:“你還是佛眼佛心,把人全當成好人。”
年級字:鷹(P2) 鼻(P1) 眼(P1)
鷂:一種形體像鷹而比鷹小的兇猛的鳥,背灰褐色,以小鳥、小雞爲食。形容奸詐兇狠的相貌。
姚雪垠《李自成》第十九章:“我倒是覺得敬軒的那位搖鵝毛扇子的軍師,生得鷹鼻子鷂眼,不是個善良傢伙。”
年級字:焦(P2) 眉(P3) 皺(P3) 眼(P1)
年級字:別(P1) 具(P1) 隻(P1) 眼(P1)
宋·楊萬里《送彭元忠縣丞北歸》詩:“近來別具一隻眼,要踏唐人最上關。”
年級字:鼻(P1) 青(P1) 眼(P1) 紫(P2)
張石山《甜苣兒》:“果然,沒隔幾天,場裏打麥子的時候,四黑牛找個碴兒,劈頭蓋腦地把甜苣兒打個鼻青眼紫。”
年級字:肉(P1) 眼(P1) 凡(P3) 夫(P2)
肉眼:佛經中說有,天、肉慧、法佛五眼,肉眼爲肉身之眼,也泛指俗眼;凡夫:指凡人。指塵世平常的人。
元·範子安《竹葉舟》第一折:“這都是神仙骨,不似你肉眼凡夫。”
年級字:打(P1) 馬(P1) 虎(P1) 眼(P1)
老舍《華實春秋》:“他這是打馬虎眼,麻痹我們大夥兒,假充好人,想混過這一關去!”
年級字:掩(P4) 眼(P1) 捕(P2) 雀(P3)
《魏書·爾朱榮傳》:“惟欲指影以行權,假形而弄詔,此則掩眼捕雀,塞耳盜鐘。”
年級字:丟(P1) 眉(P3) 丟(P1) 眼(P1)
年級字:另(P2) 眼(P1) 看(P1) 待(P3)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5卷:“侍郎與夫人看見人物標緻,更加禮儀齊備,心下喜歡,另眼看待。”
年級字:有(P1) 板(P2) 有(P1) 眼(P1)
年級字:轉(P2) 眼(P1) 之(P2) 間(P1)
明·胡文煥《羣音類選·葛衣記·薦之知信》:“無端平地起波濤,轉眼之間忘久要。”
年級字:以(P1) 眼(P1) 還(P1) 眼(P1)
《舊約全書·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年級字:眼(P1) 疾(P2) 手(P1) 快(P1)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三回:“倘或被眼疾手快的拿了送官,如之奈何?”
年級字:獨(P4) 具(P1) 慧(P3) 眼(P1)
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形容眼光敏銳,見解高超;能作出精細判斷的(如在質量方面)
年級字:冷(P2) 眼(P1) 相(P1) 待(P3)
蔡東藩《明史演義》第二十回:“哪知太祖反冷眼相待,並不升賞。”
年級字:死(P3) 眉(P3) 瞪(P4) 眼(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回:“偏偏那日來的多,裏頭的人都死眉瞪眼的。鳳姐只得在那裏照料了一會子。”
年級字:頭(P1) 昏(P3) 眼(P1) 花(P1)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一回:“瞿耐庵到任不多幾日,不要說別的,但是本衙門的開銷,什麼差役工食、犯人口糧,他胸中毫無主宰,早弄得頭昏眼花,七顛八倒。”
年級字:眼(P1) 花(P1) 心(P1) 亂(P2)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十九回:“這廝雖然奸猾,也騙得他眼花心亂了。”
年級字:頭(P1) 昏(P3) 眼(P1) 暗(P2)
年級字:心(P1) 明(P1) 眼(P1) 亮(P1)
年級字:眼(P1) 肚(P2) 飽(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6回:“往蘇州走了一趟回來,也該見點世面了,還是這幺眼饞肚飽的。”
年級字:眼(P1) 高(P1) 手(P1) 低(P2)
指要求的標準很高(甚至不切實際),但實際上自己也做不到。
不然,仍舊脫離不了教條主義和黨八股,這叫做~,志大才疏,沒有結果的。(毛澤東《反對黨八股》)
年級字:白(P1) 眉(P3) 赤(P3) 眼(P1)
明·沈德福《敝帚軒剩語·神名訛稱》:“京師相詈,指其人曰白眉赤眼兒者,必大恨,其猥賤可知。”
年級字:濃(P3) 眉(P3) 大(P1) 眼(P1)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三回:“只見裏面一個濃眉大眼的黑麪肥胖婦人,穿着一件黑夏布小衣,兩袖勒得高高的,膊肘子也露了出來。”
年級字:涎(P6+) 眉(P3) 鄧(P0) 眼(P1)
年級字:大(P1) 處(P2) 着(P2) 眼(P1)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嘁嘁嚓嚓,招生是非,搬弄口舌,決不在大處着眼。”
年級字:手(P1) 眼(P1) 通(P3) 天(P1)
老舍《四世同堂》:“這並不是她相信丈夫的能力,而是相信她自己的手眼通天。”
年級字:睡(P2) 眼(P1) 惺(P0) 忪(P0)
惺忪:剛甦醒的樣子。形容睡覺的人剛睡醒,還沒有完全清醒。
魯迅《故事新編·采薇》:“街道上的行人還不多;所遇見的不過是睡眼惺忪的女人,在井邊打水。”
年級字:頭(P1) 昏(P3) 眼(P1) 暈(P4)
年級字:過(P1) 眼(P1) 煙(P2) 雲(P1)
從眼前飄過的雲煙。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視。後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宋·蘇軾《寶繪堂記》:“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爲人取去,亦不復惜也。譬之煙雲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復念也。”
年級字:眼(P1) 明(P1) 手(P1) 快(P1)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三折:“想起俺少時節,眼明手捷,體快身輕。”
年級字:鋪(P3) 眉(P3) 眼(P1)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一折:“一個個鋪眉苫眼,妝些像態。”
年級字:望(P2) 眼(P1) 將(P3) 穿(P1)
年級字:喜(P1) 眉(P3) 笑(P1) 眼(P1)
全家人一個個都是~。(《劉胡蘭傳·從勝利到勝利》)
年級字:過(P1) 眼(P1) 雲(P1) 煙(P2)
象煙雲在眼前一晃而過。比喻事物很快就成為過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視。也指榮華富貴轉眼已成過去。
宋·蘇軾《寶繪堂記》:“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惜也。譬之煙雲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復念也。”
年級字:開(P1) 眉(P3) 笑(P1) 眼(P1)
年級字:直(P1) 眉(P3) 瞪(P4) 眼(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連司棋也都氣了個直眉瞪眼,無計挽回。只得罷了。”
年級字:觀(P2) 眉(P3) 說(P1) 眼(P1)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二回:“叫你大娘尋家兒人家,你出身去罷,省得觀眉說眼,在這屋裏叫人罵沒主子的奴才。”
年級字:頭(P1) 蓬(P4) 眼(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頭髮散亂,眼睛紅腫。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明日絕早,只見一個人頭蓬眼瘇,走到坑中來,見有人在裡頭。」
年級字:別(P1) 作(P2) 一(P1) 眼(P1)
年級字:眉(P3) 飛(P1) 眼(P1) 笑(P1)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他眉飛眼笑,高興地跳着,大聲喊道:‘解放啦!’”
年級字:眉(P3) 頭(P1) 眼(P1) 尾(P1)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61卷:“鄉原是個無骨肋底人,東倒西擂,東邊去取奉人,西邊去周全人,看人眉頭眼尾。”
年級字:凡(P3) 胎(P5) 肉(P1) 眼(P1)
明·汪道昆《洛水悲》:“你每凡胎肉眼,怎得見國色天香?”
年級字:橫(P2) 眉(P3) 豎(P4) 眼(P1)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來了長安一個半月,在我面前,總看見你橫眉豎眼,滿臉的怨氣。”
年級字:見(P1) 錢(P2) 眼(P1) 紅(P1)
看到錢財,眼睛就紅了。形容人貪財。同“見錢眼開”。
年級字:眼(P1) 捷(P5) 手(P1) 快(P1)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三折:“想起俺少時節,眼明手捷,體快身輕。”
年級字:鼓(P2) 眼(P1) 努(P2) 睛(P3)
周立波《山鄉鉅變》上七:“‘你跟我來,有句話問你。’他鼓眼努睛,對她這樣說。”
年級字:愁(P3) 眉(P3) 苦(P1) 眼(P1)
《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只見那張太太愁眉苦眼的向他道:‘姑奶奶,你別鬧了。’”
年級字:放(P1) 眼(P1) 世(P1) 界(P2)
放眼:放開眼界,目光不侷限在狹小範圍內。放開眼界,縱觀天下。也作“放眼乾坤”。
元·張養浩《過李溉之天心亭之二》:“放眼乾坤獨倚欄,古今如夢水雲間。”
年級字:沒(P1) 眉(P3) 沒(P1) 眼(P1)
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五章:“上面是扳鰲抓角的橋亭,已經多年沒有修理,金碧彩畫全着塵土糊得沒眉沒眼。?
年級字:帶(P1) 眼(P1) 識(P2) 人(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指結識朋友時需要小心,不要大意,然後被騙。
「帶眼」帶著眼睛, 張開眼睛、小心的含意。相反:閉上眼睛。
「識人」認識、結交朋友。
年級字:放(P1) 眼(P1) 望(P2) 去(P1)
詞性:動詞
年級字:低(P2) 眉(P3) 垂(P2) 眼(P1)
清·陶貞懷《天雨花》第四回:“桂香袖手牀沿坐,低眉垂眼做新人。”
年級字:眼(P1) 花(P1) 雀(P3) 亂(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一回:“行者急回頭,炒得眼花雀亂,忍不住淚落如雨。”
年級字:大(P1) 飽(P1) 眼(P1) 福(P1)
詞性:形容詞
指參觀的過程豐富, 看到非常多的品種和每項都有自己的特色。
年級字:正(P1) 法(P1) 眼(P1) 藏(P2)
佛教語。禪宗用來指全體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謂眼,包含萬有謂藏。相傳釋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與大弟子迦葉,是爲禪宗初祖,爲佛教以“心傳心”授法的開始。亦借
《景德傳燈錄·摩訶迦葉》:“佛告諸大弟子,迦葉來時,可令宣揚正法眼藏。”宋·朱熹《答陳同甫書》:“蓋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兩般看,此是千聖相傳正法眼藏。”
年級字:愁(P3) 眉(P3) 鎖(P3) 眼(P1)
鎖:緊皺。愁得緊皺眉頭,眯起雙眼。形容非常苦惱的樣子。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對人前巧語花言,背地裏愁眉淚臉。”
年級字:目(P1) 知(P1) 眼(P1) 見(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熟悉瞭解。
年級字:佛(P3) 眼(P1) 相(P1) 看(P1)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八:“你若和我好意,佛眼相看;若不好時,帶累一城百姓受苦,都死於非命。”
年級字:有(P1) 眼(P1) 無(P2) 珠(P1)
珠:眼珠。沒長眼珠子。用來責罵人瞎了眼,看不見某人或某事物的偉大或重要。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常言道,賢者自賢,愚者自愚,就似那薰蕕般各別難同處,怎比你有眼卻無珠。”
年級字:望(P2) 眼(P1) 欲(P5) 穿(P1)
唐·白居易《寄微之》詩:“白頭吟處變,青眼望中穿。”宋·楊萬里《晨炊橫塘橋酒家小窗》詩:“飢望炊煙眼欲穿,可人最是一青帘。”
年級字:神(P1) 眉(P3) 鬼(P2) 眼(P1)
老舍《趙子曰》第九:“不!我趕緊回學校去作成我的《觀劇雜感》呢!再見,赤色的老趙!”周少濂把八卦賵戴上,神眉鬼眼的往外走。”
年級字:豹(P1) 頭(P1) 環(P2) 眼(P1)
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二折:“我也不信,我豹頭環眼,倒拿不住一目的夏侯惇。”
年級字:遲(P2) 眉(P3) 鈍(P4) 眼(P1)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六部分二:“並且遲眉鈍眼,看着人憨癡癡地,比蔡興順精靈不到多少。?
年級字:擠(P2) 眉(P3) 弄(P2) 眼(P1)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回:“武松又見這兩個公人,與那兩個提朴刀的擠眉弄眼,打些暗號。”
年級字:開(P1) 眉(P3) 展(P2) 眼(P1)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五回:“若是有識我們的,水裏水裏去,火裏火裏去,若能夠受用得一日,便死了開眉展眼。”
年級字:淚(P2) 眼(P1) 汪(P2) 汪(P2)
《新編五代史評話·樑史》捲上:“黃巢聽得憑地說,不覺淚眼汪汪。”
年級字:愚(P3) 眉(P3) 肉(P1) 眼(P1)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二折:“道童雲:‘魯子敬,你愚眉肉眼,不識貧道。’”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二折:“洗不淨愚眉肉眼。”
年級字:一(P1) 眨(P3) 巴(P1) 眼(P1)
老舍《小坡的生日》四:“可惜新年也和別的日子一樣,一眨巴眼兒就過去了。”
年級字:眼(P1) 明(P1) 心(P1) 亮(P1)
年級字:眉(P3) 歡(P1) 眼(P1) 笑(P1)
清·李漁《意中緣·拒妁》:“若說起才郎的名字,只怕你們兩個,都要眉歡眼笑起來。”
年級字:眼(P1) 觀(P2) 六(P1) 路(P1)
眼睛看到四面八方。形容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全面瞭解。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3回:“爲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年級字:眼(P1) 尖(P2) 手(P1) 快(P1)
沈從文《阿金》:“地保眼尖手快,隔桌子一手把阿金撈着。”
年級字:凡(P3) 夫(P2) 肉(P1) 眼(P1)
《法華經》:“凡夫淺識,深著五欲。” 唐·玄奘譯《贊彌勒四禮文》:“凡夫肉眼未曾識,爲現千尺一金軀。”
年級字:展(P2) 眼(P1) 舒(P2) 眉(P3)
元·鄭光祖《王粲登樓》第三折:“幾曾道展言舒眉,則被你誤了人儒冠布衣。”
年級字:眼(P1) 穿(P1) 腸(P5) 斷(P3)
眼穿:望眼欲穿。眼慾望穿,腸欲盼斷。形容盼望、相思之極。
宋·柳永《安公子》詞:“當初不合輕分散,及至厭厭獨自個,卻眼穿腸斷。”
年級字:大(P1) 處(P2) 著(P2) 眼(P1)
年級字:雲(P1) 心(P1) 鶴(P2) 眼(P1)
唐·白居易《酬楊八》詩:“君以曠懷宜靜境,我因蹇步稱閒官。閉門足病非高士,勞作雲心鶴眼看。”
年級字:直(P1) 眉(P3) 眼(P1)
鄧十喆《活礦工和死把頭》:“老礦工直眉楞眼地坐了半天,想起了自己的女兒。”
年級字:一(P1) 板(P2) 一(P1) 眼(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比喻言語、行動有條理或合規矩。有時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靈活掌握。
年級字:眼(P1) 中(P1) 有(P1) 鐵(P3)
《資治通鑑·陳世祖天嘉五年》:“春,正月,庚申朔,齊主登北城,軍容甚整。突厥咎周人曰:‘爾言齊亂,故來伐之:今齊人眼中亦有鐵,何可當耶!’”
年級字:直(P1) 眉(P3) 眼(P1)
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十七:“那個直眉睖眼的小子是他們的炮手呵!”
年級字:弄(P2) 眉(P3) 擠(P2) 眼(P1)
年級字:鼻(P1) 青(P1) 眼(P1) 腫(P5)
鼻子發青,眼睛腫起。形容臉部傷勢嚴重。亦比喻遭受嚴重打擊、挫折的狼狽相。
《醒世姻緣傳》第三五回:“衆人齊上,把一個德行之儒做下了個胯下之客,打得鼻青眼腫。”
年級字:青(P1) 眼(P1) 相(P1) 看(P1)
青眼:眼睛正視,黑眼珠在中間,比喻對人尊重或喜歡。形容以看得起的態度相待。亦作“青眼相待”、“青眼待”。
年級字:頭(P1) 暈(P4) 眼(P1) 花(P1)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八十七回:“方纔外邊的人,也都有些頭暈眼花,聞了這香氣,就清爽了許多。”
年級字:大(P1) 開(P1) 眼(P1) 界(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增加知識。
大: 大形狀、面積。
開: 張開。
眼·: 眼晴。
界: 界線、界限。
形容所見到的事物超越過往的經驗或所見的事物,開闊視野,增廣見識。
唐·李濬《鬆窗雜錄·楚幾》:『光業馬上取筆答之,曰:「大開眼界莫言冤。」』
年級字:眼(P1) 耳(P1) 熱(P2)
兩眼半睜半閉,朦朧而視,雙耳燥熱。形容飲酒微醉時的感覺。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一回:“至晚飯後,寶玉因吃了兩杯酒,眼餳耳熱之際,若往日則有襲人等大家喜笑有興,今日卻冷清清的一人對燈,好沒興趣。”
年級字:雲(P1) 煙(P2) 過(P1) 眼(P1)
象煙雲在眼前一晃而過。比喻事物很快就成爲過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視。也指榮華富貴轉眼已成過去。
宋·蘇軾《寶繪堂記》:“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爲人取去,亦不復惜也。譬之煙雲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復念也。”
年級字:眼(P1) 空(P1) 四(P1) 海(P1)
明·李贄《答耿司寇書》:“渠眼空四海,而又肯隨人腳跟走乎?”
年級字:鼻(P1) 青(P1) 眼(P1) 烏(P3)
古華《水酒灣紀事》:“若不趁早回頭……肯定有跌大跤子、鼻青眼烏的時侯。”
年級字:避(P4) 人(P1) 眼(P1) 目(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每日一入學中,四處各坐,卻八目勾留,或設言托意,或詠桑寓柳,遙以心照,卻外面自爲避人眼目。”
年級字:合(P1) 眼(P1) 摸(P2) 象(P1)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山谷上》:“山谷雲:‘詩詞高勝,要從學問中來。後來學詩者,雖時有妙句,譬如合眼摸象,隨所觸體得一處。’”
年級字:眼(P1) 急(P1) 手(P1) 快(P1)
陳石峻《澤瑪姬·金娃錯和銀娃錯》:“協達娃在旁邊眼急手快……沒等糌粑糰子落到銀娃錯的身上,一伸手就把糌粑糰子搶在手中。”
年級字:活(P1) 眼(P1) 活(P1) 現(P1)
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象親眼看到一般。同“活龍活現”。
年級字:鮮(P2) 眉(P3) 亮(P1) 眼(P1)
年級字:賊(P3) 眉(P3) 鼠(P4) 眼(P1)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三回:“只見小和尚左手拿一隻燈,右手提一壺茶,走進來賊眉賊眼,將燈放下,又將茶壺放在桌上,兩隻賊眼東瞧西看,連話也不說,回頭就走。”
年級字:賊(P3) 眉(P3) 賊(P3) 眼(P1)
清·石昆玉《三俠五義》第三回:“正說話間,只見小和尚左手拿一隻燈,右手提一壺茶,走進來賊眉賊眼,將燈放下,又將茶壺放在桌上,兩隻賊眼東瞧西看,連話也不說,回頭就走。”
年級字:迷(P2) 人(P1) 眼(P1) 目(P1)
毛澤東《質問國民黨》:“這些人也是敵人的第五縱隊,不過比前一種稍具形式上的區別,藉以僞裝自己,迷人眼目而已。”
年級字:碧(P3) 眼(P1) 童(P1) 顏(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年紀老大,但容貌未衰。
《三國演義》第一回:「入山採藥,遇一老人,碧眼童顏,手執藜杖。」
年級字:見(P1) 錢(P2) 眼(P1) 開(P1)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八十一回:“棄舊迎新,見錢眼開,自然之理。”
年級字:眼(P1) 內(P1) 無(P2) 珠(P1)
年級字:肉(P1) 眼(P1) 愚(P3) 眉(P3)
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三折:“暢道天理難欺,人心怎昧,則他這肉眼愚眉,把一個黑旋風爹爹敢來也認不得。”
年級字:眼(P1) 花(P1) 繚(P6) 亂(P2)
詞性:形容詞
形容環境燈光、圖案、或情境混亂,無法看清現場的情況。但是,也可以指身體不適,無法看清楚身邊環境和情況。
年級字:另(P2) 眼(P1) 相(P1) 待(P3)
用另一種眼光看待。指看待某個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視的人得到重視。
明·無名氏《霞箋記·拆情得喜》:“奴婢蒙娘娘另眼相待,實有冤苦在心。”
年級字:一(P1) 板(P2) 三(P1) 眼(P1)
板、眼:戲曲音樂的節拍。比喻言語、行動有條理或合規矩。有時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靈活掌握。
清·吳趼人《糊塗世界》卷六:“老弟你看,如今的時勢,就是孔聖人活過來,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過是個書呆子罷了。”
年級字:手(P1) 疾(P2) 眼(P1) 快(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回:“原來悟空手疾眼快,正在那混亂之時,……趕在哪吒腦後,着左膊上一棒打來。”
年級字:張(P2) 眉(P3) 努(P2) 眼(P1)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四四:“而今人所以知於人者,都是兩邊作得來,張眉努眼,大驚小怪。”
年級字:另(P2) 眼(P1) 相(P1) 看(P1)
用另一種眼光看待。指看待某個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視的人得到重視。
明·無名氏《霞箋記·拆情得喜》:“奴婢蒙娘娘另眼相待,實有冤苦在心。”
年級字:眉(P3) 花(P1) 眼(P1) 笑(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回:“孫悟空在旁聞講,喜得他抓耳撓腮,眉花眼笑。”
年級字:眼(P1) 中(P1) 拔(P4) 釘(P3)
《新五代史·雜傳八·趙在禮》:“在禮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罷去,宋人喜而相謂曰:‘眼中拔釘,豈不樂哉?’”
年級字:白(P1) 眼(P1) 相(P1) 看(P1)
看別人時眼睛朝上或旁邊,現出白眼珠,表示輕蔑,不屑一顧,對人不禮貌。
宋·楊萬里《誠齋集·都下和同舍李元老承信贈詩之韻》第四卷:“盡今俗客不妨來,白眼相看勿分剖。”
年級字:眼(P1) 開(P1) 眉(P3) 展(P2)
許欽文《鑑湖風景如畫》:“坐在船上搖動着,也可以說‘五步一小變,十步一大變’的,卻處處使人眼開眉展,爽神悅目。”
年級字:橫(P2) 眉(P3) 冷(P2) 眼(P1)
李季《周總理啊,大慶兒女想念你》詩:“橫眉冷眼不怕鬼,心紅膽壯看咱們誰怕誰?”
年級字:眼(P1) 穿(P1) 心(P1) 死(P3)
眼穿:望眼欲穿;心死:心如死灰。眼睛望穿,心也死了。形容殷切的盼望落空而極度失望。
唐·杜甫《喜達行在所三首》詩:“西憶岐陽信,無人遂卻回。眼穿當落日,心死着寒灰。”
年級字:鼓(P2) 睛(P3) 暴(P4) 眼(P1)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中國的鼓睛暴眼的文字實在是比穿山甲、比蝟毛還要難於接近的逆鱗。”
年級字:山(P1) 眉(P3) 水(P1) 眼(P1)
年級字:狗(P2) 眼(P1) 看(P1) 人(P1)
年級字:蛇(P4) 頭(P1) 鼠(P4) 眼(P1)
年級字:鱷(P6) 魚(P1) 眼(P1) 淚(P2)
鱷魚:一種生性兇殘,捕食人、畜的爬行動物。傳說鱷魚在吞食人畜時,邊吃邊流眼淚。比喻惡人的假慈悲。
年級字:煙(P2) 雲(P1) 過(P1) 眼(P1)
象煙雲在眼前一晃而過。比喻事物很快就成爲過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視。
宋·蘇軾《寶繪堂記》:“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爲人取去,亦不復惜也。譬之煙雲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復念也。”
年級字:鼻(P1) 腫(P5) 眼(P1) 青(P1)
清·蒲松齡《寒森曲》第五回:“一夥人疾忙扶起,只見他鼻腫眼青。”
年級字:閉(P2) 眼(P1) 射(P2) 靶(P0)
年級字:眉(P3) 開(P1) 眼(P1) 笑(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彼見昨日驚魂魂魄,今日眉花眼笑。”
年級字:盲(P6) 公(P1) 開(P1) 眼(P1)
年級字:丟(P1) 人(P1) 現(P1) 眼(P1)
楊朔《春子姑娘》:“你看我弄的婆家婆家不要,娘家娘家討厭,丟人現眼的,哪有臉見她!”
年級字:橫(P2) 眉(P3) 立(P1) 眼(P1)
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二四章:“白佔魁橫眉立眼,兇狠狠地要去趕車。”
年級字:活(P1) 眼(P1) 現(P1) 報(P2)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三篇七:“丁丁兒那張尖嘴平生帶過太帶多了,所以死的時候連話都不能夠說一句。這是活眼現報。”
年級字:看(P1) 人(P1) 眉(P3) 眼(P1)
《北史·崔亮傳》:“弟妹飢寒,豈容獨飽?自可觀書於市,安能看人眉睫乎?”
年級字:點(P1) 胸(P3) 洗(P2) 眼(P1)
明·陳繼儒《偃曝談餘》卷下:“《通釋》雲:‘字原有秦隸漢隸,今當以晉唐書爲晉隸唐隸,則自然易曉也。’張紳此言,可爲點胸洗眼之語。”
年級字:肉(P1) 眼(P1) 惠(P2) 眉(P3)
年級字:眉(P3) 來(P1) 眼(P1) 去(P1)
宋·辛棄疾《滿江紅·贛州席上呈太守陳季陵侍郎》:“落日蒼茫,風才定,片帆無力。還記得眉來眼去,水光山色。”
年級字:送(P1) 眼(P1) 流(P1) 眉(P3)
年級字:張(P2) 眉(P3) 張(P2) 眼(P1)
沙汀《在祠堂裏》:“堂屋裏的洋燈依舊燃着,正中擺着一口白木棺材,棺材附近站着兩三個兵士,顯出一種張眉張眼的驚惶神氣。”
年級字:手(P1) 急(P1) 眼(P1) 快(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回:“原來悟空手疾眼快,正在那混亂之時,……趕在哪吒腦後,着左膊上一棒打來。”
年級字:遮(P4) 人(P1) 眼(P1) 目(P1)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九回:“你只見庵觀寺院的和尚貧財好色,明蔬暗葷,遮人眼目,俺莊內須與他們不同,葷酒俱有,待人甚恕。”
年級字:有(P1) 眼(P1) 無(P2)
用來責罵人瞎了眼,看不見某人或某事物的偉大或重要。同“有眼無珠”。
元·史九敬先《莊周夢》第一折:“都只因氣送了人,到底成何用。誰知你有眼無瞳。”
年級字:柳(P3) 眉(P3) 星(P1) 眼(P1)
《全元散曲·鬥鵪鶉·元宵》:“正當年,柳眉星眼芙蓉面,絳衣縹緲,麝蘭瓊樹,花裏遇神仙。”
年級字:肉(P1) 眼(P1) 凡(P3) 胎(P5)
元·範子安《竹葉舟》第一折:“這都是神仙骨,不似你肉眼凡夫。”
年級字:鋪(P3) 眉(P3) 蒙(P3) 眼(P1)
年級字:有(P1) 色(P1) 眼(P1) 鏡(P2)
劉少奇《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你們的報道一定要真實,不要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鏡。”
年級字:反(P1) 眼(P1) 不(P1) 識(P2)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
年級字:另(P2) 眼(P1) 看(P1) 戲(P2)
猶另眼相看。指看待某個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視的人得到重視。
年級字:焦(P2) 眉(P3) 愁(P3) 眼(P1)
年級字:別(P1) 出(P1) 手(P1) 眼(P1)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六章二:“卓吾所著書,於上下數千年之間,別出手眼,在思想界上勢力甚大。”
年級字:張(P2) 眼(P1) 露(P2) 睛(P3)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八回:“這晁大哥可是聽着人張眼露睛的沒要緊!”
年級字:飛(P1) 眼(P1) 傳(P2) 情(P2)
年級字:金(P1) 剛(P2) 眼(P1) 睛(P3)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看詩須着金剛眼睛,庶不眩於旁門小法。”
年級字:狼(P2) 眼(P1) 鼠(P4) 眉(P3)
年級字:有(P1) 眼(P1) 如(P2) 盲(P6)
雖有眼睛,如同瞎子。指不認識著名人物,或不識大體。
元·範子安《竹葉舟》第四折:“師父,弟子有眼如盲,只望師父救度咱。”
年級字:一(P1) 開(P1) 眼(P1) 界(P2)
詞性:形容詞
大開眼界增加知識。
一: 第一次。
開: 張開。
眼·: 眼晴。
界: 界線、界限。
形容所見到的事物超越過往的經驗或所見的事物,開闊視野,增廣見識。
唐·李濬《鬆窗雜錄·楚幾》:『光業馬上取筆答之,曰:「大開眼界莫言冤。」』
年級字:火(P1) 眼(P1) 金(P1) 睛(P3)
原指《西遊記》中孫悟空能識別妖魔鬼怪的眼睛。後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銳利,能夠識別真僞。
元·楊景賢《西遊記雜劇》第三本第九齣:“這廝瞞神唬鬼,銅筋鐵骨,火眼金睛。”
年級字:眼(P1) 花(P1) 繚(P6) 亂(P2)
詞性:形容詞
繚亂:紛亂。看着複雜紛繁的東西而感到迷亂。也比喻事物複雜,無法辨清。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只教人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
年級字:眼(P1) 花(P1) 耳(P1) 熱(P2)
唐·李白《俠客行》詩:“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年級字:別(P1) 具(P1) 慧(P3) 眼(P1)
宋·葉寘《愛日齋叢鈔》:“(楊萬里)又有《送彭元忠》詩:‘近來別具一隻眼,要踏唐人最上關。’”
年級字:橫(P2) 眉(P3) 瞪(P4) 眼(P1)
《太平天國歌謠傳說集·徐泰吉找死》:“一個太平軍衝到他身邊,他以爲是他的部下,還橫眉瞪眼的叫:‘打、打、打!’”
年級字:冷(P2) 眼(P1) 靜(P2) 看(P1)
唐·徐夤《上盧三拾遺以言見黜》:“疾危必厭神明藥,心惑多嫌正直言,冷眼靜看真可笑,傾懷與說卻爲冤。”
年級字:眉(P3) 橫(P2) 眼(P1)
樑斌《紅旗譜》:“一個士兵走過來,楞眉橫眼地說:‘滾開吧!’”
年級字:傍(P3) 觀(P2) 冷(P2) 眼(P1)
《脂硯齋評紅樓夢》第二回:“詩云:‘一局輸贏料不真,香銷茶盡尚逡巡。欲知目下興衰兆,順問傍觀冷眼人。’”
年級字:慈(P2) 眉(P3) 善(P2) 眼(P1)
沈從文《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還有戴小圓帽的中國尼姑,臉凍得紅紅的,慈眉善眼的,居多提了小籃子和小罐子,出賣庵堂中的產品,蜂蜜和雞蛋,酸辣子與豆腐乳。”
年級字:擠(P2) 眉(P3) 溜(P3) 眼(P1)
年級字:眼(P1) 高(P1) 手(P1) 生(P1)
清·陳確《與吳仲木書》:“譬操觚家一味研窮體理,不輕下筆,終是眼高手生,鮮能入彀。”
年級字:善(P2) 眉(P3) 善(P2) 眼(P1)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九回:“雖是吊死……倒比活的時節去了那許多的殺氣,反是善眉善眼的。”老舍《老張的哲學》十一:“門房裏坐着一個老人,善眉善眼象世傳當僕人的樣子。”
年級字:龍(P2) 睜(P4) 虎(P1) 眼(P1)
年級字:杏(P2) 眼(P1) 挑(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眼睛圓圓、臉頰粉紅。
形容女子眼睛圓圓如杏子,臉頰粉紅美麗。
年級字:眼(P1) 笑(P1) 眉(P3) 飛(P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只樂得他手舞足蹈,眼笑眉飛。褚一官等在旁看了,也自歡喜。”
年級字:眉(P3) 高(P1) 眼(P1) 低(P2)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又不肯舍着這條身子作人奴婢,看人眉高眼低--卻叫我把甚麼奉養老母?”
年級字:開(P1) 闊(P4) 眼(P1) 界(P2)
指對事物的看法不要太拘束,侷限於狹隘的範圍內,眼光要放寬。
年級字:舒(P2) 眉(P3) 展(P2) 眼(P1)
年級字:冷(P2) 眼(P1) 旁(P1) 觀(P2)
宋·朱嘉《朱文公文集續集·一·答黃直卿》:“故其後復申炎所陳,薦舉之說,乃是首尾專爲王地,冷眼旁觀,手足俱露,甚可笑也。”
年級字:小(P1) 眼(P1) 薄(P4) 皮(P1)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78回:“你娘與我些什麼兒?他還說我小眼薄皮愛人家的東西。”
年級字:愁(P3) 眉(P3) 淚(P2) 眼(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對人前巧語花言,背地裏愁眉淚臉。”
年級字:獨(P4) 具(P1) 隻(P1) 眼(P1)
具有獨到的眼光和見解。形容眼光敏銳,能看到別人不易發現的事物。
宋·楊萬里《送彭元忠縣丞北歸》詩:“近來別具一隻眼,要踏唐人最上關。”
年級字:別(P1) 具(P1) 手(P1) 眼(P1)
清·錢謙益《<讀杜二箋>序》:“德水於杜,別具手眼。”
年級字:瞪(P4) 眼(P1) 舌(P2)
睜着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神情緊張或很吃驚。同“瞪目結舌”。
康濯《臘梅花·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但她們幹那新鮮事兒的氣魄很快就鎮住了大家,叫大家不能不瞪眼咋舌。”
年級字:眼(P1) 鋪(P3) 眉(P3)
元·秦簡夫《剪髮待賓》第三折:“常記着禮之用和爲貴,到那裏則要你折腰叉手,休學那苫眼鋪眉。”
年級字:低(P2) 眉(P3) 順(P2) 眼(P1)
魯迅《南腔北調集·上海的兒童》:“就是鉤頭聳背,低眉順眼,一副死板板的臉相的所謂‘好孩子’。”
年級字:手(P1) 高(P1) 眼(P1) 低(P2)
指做事的能力強而辨識能力低。也指自己的企求高而眼界很低,比喻貪得而不識貨。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第一卷:“餘嘗謂北宋人手高眼低。”
年級字:一(P1) 個(P1) 心(P1) 眼(P1) 兒(P1)
年級字:慧(P3) 眼(P1) 識(P2) 英(P1) 雄(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具有獨特眼光的人,能辨識有才幹的人。
年級字:眼(P1) 不(P1) 見(P1) 爲(P2) 淨(P2)
指心裏不以爲然,但又沒有辦法,只好撇開不管。也在懷疑儀器不乾淨時,用作自我安慰的話。
宋·趙希鵠《調燮類編·四·蟲魚》:“凡販賣蝦米及甘蔗者,每用人溺酒之,則鮮美可愛,所謂眼不見爲淨也。”
年級字:眼(P1) 不(P1) 見(P1) 為(P2) 淨(P2)
指心裡不以為然,但又沒有辦法,只好撇開不管。也在懷疑儀器不干淨時,用作自我安慰的話。
宋·趙希鵠《調燮類編·四·蟲魚》:“凡販賣蝦米及甘蔗者,每用人溺酒之,則鮮美可愛,所謂眼不見爲淨也。”
年級字:有(P1) 鼻(P1) 子(P1) 有(P1) 眼(P1)
柳杞《好年勝景》四:“計策的內容和保證是:要求每個前去執行任務的小夥子大膽說謊話,而且謊話要說得有鼻子有眼,真龍活現,毫不含糊。”
年級字:殺(P4) 人(P1) 不(P1) 眨(P3) 眼(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一:“問:‘如何是大善知識?’師曰:‘殺人不眨眼。’”
年級字:一(P1) 眨(P3) 巴(P1) 眼(P1) 兒(P1)
年級字:吹(P1) 鬍(P4) 子(P1) 瞪(P4) 眼(P1)
劉紹棠《漁火》第一章三:“這個捱了罵的司務長惱羞成怒,吹鬍子瞪眼,在橋上張牙舞爪。”
年級字:大(P1) 眼(P1) 望(P2) 小(P1) 眼(P1)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衆人大眼望小眼,齊道:‘原來新貴人歡喜瘋了。’”
年級字:扁(P2) 鼻(P1) 佬(P6+) 戴(P3) 眼(P1) 鏡(P2)
年級字:單(P2) 眼(P1) 佬(P6+) 睇(P0) 老(P1) 婆(P1)
年級字:眼(P1) 不(P1) 見(P1) 心(P1) 不(P1) 煩(P4)
比喻只要沒有看見或不在眼前,也就不會爲這操心或煩惱。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九回:“任憑你們兩個冤家鬧上天去,我‘眼不見,心不煩’也就罷了。”
年級字:有(P1) 眼(P1) 不(P1) 識(P2) 泰(P4) 山(P1)
雖有眼睛,卻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年級字:大(P1) 花(P1) 臉(P2) 抹(P3) 眼(P1) 淚(P2)
qíng rén yǎn lǐ chū xī shī
年級字:情(P2) 人(P1) 眼(P1) 裏(P1) 出(P1) 西(P1) 施(P2)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心裏最美麗的愛慕。
清·翟灝《能人編·婦女》:“情人眼裏出西施,鄙語也。”
hǎo hàn bù chī yǎn qián kuī
年級字:好(P1) 漢(P4) 不(P1) 吃(P1) 眼(P1) 前(P1) 虧(P4)
俗語。指聰明人能識時務,暫時躲開不利的處境,免得吃虧受辱。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好漢不吃眼前虧,且讓他一步,再作道理。”
bì sè yǎn jīng zhuō má què
年級字:閉(P2) 塞(P3) 眼(P1) 睛(P3) 捉(P2) 麻(P1) 雀(P3)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二:“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粗枝大葉,誇誇其談,滿足於一知半解,這種極壞的作風,這種完全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精神的作風,還在我黨許多同志中繼續存在着。”
héng tiāo bí zi shù tiāo yǎn
年級字:橫(P2) 挑(P3) 鼻(P1) 子(P1) 豎(P4) 挑(P3) 眼(P1)
老舍《龍鬚溝》第三幕:“他橫挑鼻子豎挑眼!倒好象他立下汗馬功勞,得由我跪接跪送纔對。”
yǎn guān sì lù ěr tīng bā fāng
年級字:眼(P1) 觀(P2) 四(P1) 路(P1) ,(P1) 耳(P1) 聽(P1) 八(P1) 方(P1)
清·文康《新兒女英雄傳》:“強盜的本領,講的是觀六路,耳聽八方。”
chóu rén xiāng jiàn fèn wài yǎn míng
年級字:仇(P4) 人(P1) 相(P1) 見(P1) ,(P1) 分(P2) 外(P1) 眼(P1) 明(P1)
指當敵對的雙方相逢時,彼此對對方都格外警覺和敏感。
明·施耐庵《水滸傳》六十八回:“燕青牽了那匹千里龍駒,徑到大寨。宋江看了大喜,仇人相見,分外眼明。”
chóu rén jiàn miàn fèn wài yǎn hóng
年級字:仇(P4) 人(P1) 見(P1) 面(P1) ,(P1) 分(P2) 外(P1) 眼(P1) 紅(P1)
賴傳珠《模範紅五團的新榮譽》:“真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yǎn guān sì chù ěr tīng bā fāng
年級字:眼(P1) 觀(P2) 四(P1) 處(P2) ,(P1) 耳(P1) 聽(P1) 八(P1) 方(P1)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3回:“爲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chóu rén xiāng jiàn fèn wài yǎn zhēng
年級字:仇(P4) 人(P1) 相(P1) 見(P1) ,(P1) 分(P2) 外(P1) 眼(P1) 睜(P4)
指當敵對的雙方相逢時,彼此對對方都格外警覺和敏感。
《醒世恆言·蔡瑞虹忍辱報仇》:“相公所見極是明理;只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睜,這幾日何如好過!”
yǐ yǎn huán yǎn yǐ yá huá yá
年級字:以(P1) 眼(P1) 還(P1) 眼(P1) ,(P1) 以(P1) 牙(P1) 還(P1) 牙(P1)
詞性:形容詞
疊詞你不仁我不義,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以牙還牙形容一種兩方面的來往關係。
互相向對方報復的行為,比喻針鋒相對地進行回擊。雙方用瞪眼、用牙齒咬人回擊對方。指對方使用什麼手段,就用什麼手段進行回擊。
《舊約全書·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chóu rén xiāng jiàn fèn wài yǎn hóng
年級字:仇(P4) 人(P1) 相(P1) 見(P1) ,(P1) 分(P2) 外(P1) 眼(P1) 紅(P1)
元·李政遠《還牢末》第一折:“仇人相見,分外眼明,我領着大人的言語,拿李孔目去來。”
ěr wén shì xū yǎn guān wéi shí
年級字:耳(P1) 聞(P2) 是(P1) 虛(P4) ,(P1) 眼(P1) 觀(P2) 爲(P2) 實(P1)
親自聽到的還不足爲信,只有親眼看到的纔是真實可靠的。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九回:“‘耳聞是虛,眼觀爲實’,叔叔此時,且不要過於取笑侄女,請再去一訪,……那時再來取笑侄女,卻也不遲。”
tiān dī wú chǔ yǎn kōng wú wù
年級字:天(P1) 低(P2) 吳(P6+) 楚(P2) ,(P1) 眼(P1) 空(P1) 無(P2) 物(P1)
吳楚:泛指長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遠越覺得天下垂,除見蒼天之外,空無所有。現也比喻一無所見。
元·薩都刺《念奴嬌·登石頭城》詞:“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
yuǎn zài tiān biān jìn zài yǎn qián
年級字:遠(P1) 在(P1) 天(P1) 邊(P1) ,(P1) 近(P2) 在(P1) 眼(P1) 前(P1)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九回:“原來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無論如何,你總要代我拉了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