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目(P1) 擊(P3) 道(P1) 存(P3)
年級字:驚(P2) 耳(P1) 駭(P0) 目(P1)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須臾,雲晦雷發,驚耳駭目。”
年級字:歷(P2) 歷(P2) 在(P1) 目(P1)
指遠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過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現在眼前。
年級字:目(P1) 逆(P6) 而(P1) 送(P1)
逆:迎。目逆:眼睛迎着當面走過來的人。眼睛注視着迎來,注視着送走。形容對所見的人十分關注或敬佩。
年級字:水(P1) 母(P1) 目(P1) 蝦(P2)
《文選·郭璞〈江賦〉》:“璅蛣腹蟹,水母目蝦。”李善注引《南越志》:“扞水母呴無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蝦依隨之。蝦見人則驚,此物亦隨之而沒。”
年級字:怒(P2) 目(P1) 而(P1) 視(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李儒見丁原背後一人,生得器宇軒昂,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
年級字:目(P1) 不(P1) 別(P1) 視(P1)
眼睛不往別處看。形容精神集中,專心致志。亦作“目不旁視”。
年級字:助(P1) 我(P1) 張(P2) 目(P1)
張目:睜大眼睛,比喻張揚氣勢。比喻得到別人的贊助,聲勢更加壯大。
三國魏·曹植《與吳季重書》:“墨翟不好伎,何爲過朝歌而回車乎?足下好伎,值墨翟回車之縣,想足下助我張目也。”
年級字:目(P1) 不(P1) 轉(P2) 睛(P3)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一:“老婆婆看着小官人,目不轉睛,不覺兩淚交流。”
年級字:十(P1) 目(P1) 所(P2) 視(P1)
指個人的言論行動總是在羣衆的監督之下,不允許做壞事,做了也不可能隱瞞。同“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年級字:目(P1) 量(P2) 意(P1) 營(P4)
年級字:眩(P5) 目(P1) 驚(P2) 心(P1)
宋劉氏《重修文宣王廟記》:“增華崇麗,眩止驚心。”
年級字:豔(P3) 麗(P2) 奪(P3) 目(P1)
詞性:形容詞
鮮艷奪目色彩鮮美豔麗,十分引人注目。
鮮艷美麗,光彩耀眼。
如:「珠寶店的展示櫃中,陳列了許多艷麗奪目的寶石。」
奪目耀眼。形容花朵或女子姿色鮮豔美麗耀眼。
年級字:惹(P3) 人(P1) 注(P2) 目(P1)
年級字:目(P1) 迷(P2) 五(P1) 色(P1)
五色:各種顏色。形容顏色既多又雜,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綜複雜,不易分辨清楚。
年級字:目(P1) 酣(P0) 神(P1) 醉(P4)
年級字:悅(P3) 目(P1) 娛(P4) 心(P1)
年級字:悅(P3) 目(P1) 賞(P4) 心(P1)
葉聖陶《倪煥之》十七:“農場裏的木芙蓉開了,共引爲悅目賞心的樂事。”
年級字:目(P1) 不(P1) 邪(P4) 視(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婦人請竺同載。竺上車端坐,目不邪視。”
年級字:眉(P3) 目(P1) 傳(P2) 情(P2)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只你那眉眼傳情未了時。”
年級字:目(P1) 而(P1) 視(P1)
宋·洪邁《夷堅丁志》:“西邊房門又開,一婦人衫裙俱青,抱嬰兒以出,亦瞠目而視。”
年級字:一(P1) 目(P1) 了(P1) 然(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明·張岱《皇華考序》:“可見按圖索籍,三溪道路,一目了然。”
年級字:目(P1) 不(P1) 窺(P6) 園(P1)
《漢書·董仲書傳》:“少治《春秋》,孝景時爲博士。下幃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
年級字:目(P1) 不(P1) 見(P1) 睫(P0)
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沒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見遠處,不見近處。
《韓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年級字:頭(P1) 昏(P3) 目(P1) 暈(P4)
年級字:琳(P2) 琅(P6+) 滿(P2) 目(P1)
琳琅:精美的玉石。滿眼都是珍貴的東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今日之行,觸目見琳琅珠玉。”
年級字:魚(P1) 目(P1) 間(P1) 珠(P1)
《參同契》上:“魚目豈爲珠,蓬蒿不成檟。”宋·司馬光《稷下賦》:“珷玞亂玉,魚目間珠,泥沙漲者其泉混,莨莠茂者其谷蕪。”
年級字:目(P1) 斷(P3) 鱗(P4) 鴻(P6+)
鱗鴻:魚和雁,比喻書信。形容望眼欲穿,盼望書信到來。
年級字:屬(P4) 人(P1) 耳(P1) 目(P1)
年級字:目(P1) 定(P1) 口(P1) 呆(P2)
睜大眼睛直盯着不動,張着嘴說不出話。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楞的樣子。
《說唐》第二一回:“驚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年級字:抉(P6) 目(P1) 懸(P5) 門(P1)
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讒誅殺。同“抉目吳門”。
年級字:張(P2) 眉(P3) 努(P2) 目(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芙蓉道楷禪師》:“山僧今日向諸人面前,說家門已是不著便,豈可更去胞堂入室,拈槌豎拂,東喝西棒,張眉努目,如癇病發相似。”
年級字:面(P1) 目(P1) 一(P1) 新(P1)
年級字:目(P1) 下(P1) 十(P1) 行(P1)
《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一個首相姓王名安石,臨川人也。此人目下十行,書窮萬卷。”
年級字:鼠(P4) 目(P1) 頭(P1)
麞,同“獐”。形容人相貌醜陋,神情狡滑。同“鼠目獐頭”。
年級字:駭(P0) 目(P1) 振(P2) 心(P1)
陳田《明詩紀事丁籤·何景明》:“一以爲霆驚電煜,駭目振心;一以爲落日明霞,餘暉映遠。”
年級字:舉(P2) 目(P1) 千(P1) 里(P1)
宋·劉學箕《松江哨遍》:“松江太湖,舉目千里,風濤不作,水面砥平。”
年級字:觸(P6) 目(P1) 驚(P2) 心(P1)
唐·韓愈《昌黎集·貞曜先生墓誌銘》:“及其爲詩,劌目怵心。”
年級字:目(P1) 注(P2) 心(P1) 凝(P4)
年級字:拭(P5) 目(P1) 以(P1) 待(P3)
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確信某件事情一定會出現。
漢·楊修《答臨淄侯箋》:“觀者駭視而拭目,聽者傾首而竦耳。”
年級字:道(P1) 路(P1) 以(P1) 目(P1)
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談,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對殘暴統治的憎恨和恐懼。
年級字:目(P1) 交(P1) 心(P1) 通(P3)
年級字:駭(P0) 心(P1) 動(P1) 目(P1)
宋·蘇軾《順濟王廟新獲石砮記》:“傳觀左右,失手墜於江中,乃禱於神,願復得之,當藏之廟中,爲往來者駭心動目詭異之觀。”
年級字:瞋(P0) 目(P1) 扼(P6) 腕(P4)
商鞅《商君書·君臣》:“瞋目扼腕而語勇者得;垂衣裳而談說者得;遲日曠久積勞私門者得。尊向三者,無功而皆可以得。”
年級字:過(P1) 目(P1) 不(P1) 忘(P2)
年級字:反(P1) 目(P1) 成(P1) 仇(P4)
反目:翻臉了。翻臉而變成仇敵。一般指夫妻不和,矛盾激化,互相對立。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七回:“娶一個天仙來,也不過三夜五夜,也就撂在脖子後頭了,甚於憐新棄舊,反目成仇的多着呢。”
年級字:傾(P4) 耳(P1) 注(P2) 目(P1)
注目:集中視線注意看。原形容權勢極大,爲衆敬畏。後也形容注意力極其集中。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夫能使天下傾耳注目者,當權者是矣,故謀能移主,威能懾下。”
年級字:觸(P6) 目(P1) 心(P1)
清·林則徐《拿獲行動盜犯袁潰等審明定擬折》:“並將各犯首級在於上下游幹革命梟示,俾各觸目儆心。”
年級字:頭(P1) 眩(P5) 目(P1) 昏(P3)
年級字:極(P2) 目(P1) 遠(P1) 望(P2)
三國·魏·王朗《與許靖書》:“子雖在裔土,想亦極目而迥望,側耳而遐聽,延頸而鶴立也。”
年級字:鼠(P4) 目(P1) 頭(P1)
眼睛像老鼠那樣又小又圓,腦袋象獐子那樣又小又尖。形容人相貌醜陋,神情狡滑。
《舊唐書·李揆傳》:“龍章鳳姿之士不見用,獐頭鼠目之子乃求官。”
年級字:明(P1) 目(P1) 達(P1) 聰(P3)
年級字:爽(P4) 心(P1) 豁(P0) 目(P1)
年級字:怒(P2) 目(P1) 橫(P2) 眉(P3)
五代·後蜀·何光遠《監戒錄》引陳裕詩:“橫眉怒目強幹嗔,便作閻浮有力神。禍福豈由泥捏漢,燒香代養弄蛇人。”
年級字:播(P2) 糠(P0) 瞇(P4) 目(P1)
撒播糠秕瞇住別人的眼睛。比喻外物雖小,但造成的危害卻很大。
《莊子·天運》:“夫播糠瞇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
年級字:綱(P4) 舉(P2) 目(P1) 張(P2)
綱:魚網上的總繩;舉:提起。把大繩子一提起來,一個個網眼就都張開。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帶動其他環節。也比喻文章條理分明。
漢·班固《白虎通·三綱六紀》:“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漢·鄭玄《詩譜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衆篇明。”
年級字:耳(P1) 目(P1) 一(P1) 新(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耳目:指見聞。聽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鮮。
唐·白居易《修香山寺記》:“關塞之氣色,龍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樓之風月,與往來者耳目一時而新。”
年級字:目(P1) 治(P2) 手(P1) 營(P4)
年級字:臼(P0) 頭(P1) 深(P2) 目(P1)
漢·劉向《新序·雜事》:“齊有婦人,極醜無雙,號曰無鹽女。其爲人也,臼頭深目,長壯大節。”
年級字:側(P3) 目(P1) 而(P1) 視(P1)
《史記·汲鄭列傳》:“今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
年級字:手(P1) 揮(P3) 目(P1) 送(P1)
手揮:揮動手指彈琴;目送:眼睛追視歸鴻。手眼並用,怎麼想就怎麼做。也比喻語言文字的意義雙關,意在言外。
三國魏·稽康《贈兄秀才公穆入軍》詩:“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年級字:有(P1) 目(P1) 共(P1) 見(P1)
清·陳確《大學辨一·翠薄山房帖》:“《大學》紛紛言先言後,有目共見。”
年級字:巧(P2) 作(P2) 名(P2) 目(P1)
指巧立名目。變着法定出一些名目來達到某種不正當的目的。
年級字:目(P1) 睫(P0) 之(P2) 論(P2)
年級字:有(P1) 目(P1) 無(P2) 睹(P5)
猶言有眼無珠。用來責罵人瞎了眼,看不見某人或某事物的偉大或重要。
宋·蘇軾《淮陰侯廟記》:“淮陰少年,有目無睹,不知將軍,用之如虎。”
年級字:目(P1) 指(P2) 氣(P1) 使(P2)
目指:動一下眼睛來指物;氣使:用噓氣聲支使人。用眼神和氣色指使人。形容驕橫傲慢的樣子。
漢·劉向《說苑·君道》:“今王將東面目指氣使以求臣,則廝役之材至矣;南面聽朝不失揖讓之禮以求臣,則人臣之材至矣。”
年級字:極(P2) 目(P1) 迥(P6+) 望(P2)
三國·魏·王朗《與許靖書》:“子雖在裔土,想亦極目而迥望,側耳而遐聽,延頸而鶴立。”
年級字:適(P3) 心(P1) 娛(P4) 目(P1)
年級字:觸(P6) 目(P1) 崩(P2) 心(P1)
《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緬尋遺烈,觸目崩心。”
年級字:長(P1) 目(P1) 飛(P1) 耳(P1)
《管子·九守》:“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鳴,明知千里之外,隱微之中。”
年級字:迷(P2) 人(P1) 眼(P1) 目(P1)
毛澤東《質問國民黨》:“這些人也是敵人的第五縱隊,不過比前一種稍具形式上的區別,藉以僞裝自己,迷人眼目而已。”
年級字:目(P1) 不(P1) 苟(P0) 視(P1)
年級字:一(P1) 目(P1) 十(P1) 行(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梁書·簡文帝紀》:“讀書十行俱下。”宋·劉克莊《雜記六言五首》詩:“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年級字:不(P1) 堪(P6) 入(P1) 目(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三回:“此數餚也,以先生視之,固不堪入目矣。”
年級字:河(P1) 目(P1) 海(P1) 口(P1)
河目:形狀像河一樣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長;海口:像大海一樣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
《孔子家語·困誓》:“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獨立於東郭門外。或人謂子貢日:‘東門外有一人焉,其長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顙。’”《孝經援神契》:“孔子海口含澤。”
年級字:觸(P6) 目(P1) 如(P2) 故(P1)
觸目:目光所及。故:舊的,過去的,本來的。滿眼看到的都是過去的老樣子。
宋·李昌令《樂善錄·洪州劉生》:“未週歲,公主忽告殂,國主不勝其哀,怒曰:‘吾不敢復見劉生,其官物不一與,遣歸洪州。’生恍疑夢覺,觸目如故。”
年級字:怒(P2) 目(P1) 切(P2) 齒(P3)
晉·劉伶《酒德頌》:“聞吾風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攘衿,怒目切齒。”
年級字:目(P1) 不(P1) 交(P1) 睫(P0)
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接,即閉眼。沒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間不睡覺或睡不着。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陛下居代時,太后嘗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
年級字:魂(P4) 飛(P1) 目(P1) 斷(P3)
年級字:一(P1) 目(P1) 之(P2) 士(P1)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志雅堂雜抄》:“此書成於元代,道學之風甚盛,而能爲是言,此是非之公也。近世一目之士,動以詆斥宋儒爲莫逭之罪,亦愚甚矣。”
年級字:有(P1) 何(P1) 面(P1) 目(P1)
《後漢書·趙苞傳》:“食祿而避難,非忠也,殺母而全義,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於天下。”
年級字:耳(P1) 視(P1) 目(P1) 食(P1)
宋·司馬光《迂書·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視而目食者,鮮矣。”
年級字:目(P1) 結(P1) 舌(P2)
瞪:瞪着眼;結舌:說不出話來。瞪着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窘困或驚呆的樣子。
清·霽園主人《夜譚隨錄·梨花》:“因耳語其故,公子大駭,入艙隱叩細君,細君結舌瞠目。”
年級字:前(P1) 目(P1) 後(P1) 凡(P3)
目:細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種筆法,一件事在文中重複出現,對前者詳加說明,後者概略敘述。
《公羊傳·僖公五年》:“秋八月,諸侯盟於首戴。諸侯何以不序?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後凡也。”
年級字:遮(P4) 人(P1) 耳(P1) 目(P1)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三回:“因爲幕友趙大架子被參在內,留在衙門恐怕不便,就叫自己兄弟二大人通信給他,叫他暫時搬出衙門,好遮人耳目。”
年級字:洗(P2) 眉(P3) 刷(P4) 目(P1)
年級字:目(P1) 時(P1) 艱(P3)
蒿目:極目遠望;時艱:艱難的局勢。指對時事憂慮不安。
年級字:衆(P3) 目(P1) 昭(P2) 彰(P6)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在你家裏搜出人腿來,衆目昭彰,一傳出去,不到得輕放過了你。”
年級字:目(P1) 無(P2) 下(P1) 塵(P2)
下塵:佛家語,凡塵,塵世,比喻地位低下者。眼睛不往下看。形容態度傲慢,看不起地位低的人。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那寶釵卻又行爲豁達,隨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故深得下人之心。”
年級字:目(P1) 睜(P4) 口(P1) 呆(P2)
驚懼得睜大雙眼說不出話來。形容因吃驚或受氣而發楞。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五回:“四方混殺,人人束手,個個歸心。定安國舅氣的目睜口呆,罔知所措。與衆等侍郎束手被擒。”
年級字:閉(P2) 目(P1) 塞(P3) 聰(P3)
聰:聽覺敏銳,這裏指聽覺。閉着眼睛,堵住耳朵。形容對外界事物全不瞭解。
年級字:橫(P2) 眉(P3) 冷(P2) 目(P1)
郭澄清《大刀記》第十三章:“現在他又橫眉冷目地喝了一聲‘走’,更把個張溫嚇沒了真魂。”
年級字:口(P1) 呆(P2) 目(P1) 鈍(P4)
克非《春潮急》二五:“張福壽頓時口呆目鈍,半天才小聲說:‘我曉得的喃!我又沒去戴過紅花、吃過油大。’”
年級字:抉(P6) 目(P1) 東(P1) 門(P1)
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讒誅殺。同“抉目吳門”。
年級字:鮮(P2) 豔(P3) 奪(P3) 目(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五回:“底下綠褲紅鞋,鮮豔奪目。”
年級字:鷹(P2) 嘴(P2) 目(P1)
於劭溯《月落屋樑》:“那老頭有五個兒子,個個鷹嘴鷂目如狼似虎。”
年級字:衆(P3) 目(P1) 共(P1) 睹(P5)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顯。亦作“衆目共視”、“衆目具瞻”。
宋·何尚之《答宋文帝讚揚佛教事》:“且觀世大士所降近驗,並即表身世,衆目共睹,祈求之家,其事相繼。”
年級字:目(P1) 若(P3) 懸(P5) 珠(P1)
《漢書·東方朔傳》:“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
年級字:目(P1) 睹(P5) 耳(P1) 聞(P2)
《資治通鑑·唐紀睿宗景雲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年級字:魚(P1) 目(P1) 混(P5) 珠(P1)
混:攙雜,冒充。拿魚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漢·魏伯陽《參同契》捲上:“魚目豈爲珠?蓬蒿不成檟。”
年級字:抉(P6) 目(P1) 胥(P0) 門(P1)
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讒誅殺。同“抉目吳門”。
年級字:觸(P6) 目(P1) 傷(P2) 懷(P3)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觸景傷情看到某種情況而內心感到傷悲。
觸 : 觸覺、接觸。
目 : 目睹、目擊。
傷 : 傷害、心傷。
情 : 感情、情緒。
朱自清《背影》:「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不能自己。」
年級字:衆(P3) 目(P1) 共(P1) 視(P1)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顯。同“衆目共睹”。
宋·歐陽修《論臺諫官唐介等宜早牽復札子》:“言一出則萬口爭傳,衆目共視,雖欲爲私,其勢不可。”
年級字:目(P1) 挑(P3) 眉(P3) 語(P1)
年級字:遮(P4) 人(P1) 眼(P1) 目(P1)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九回:“你只見庵觀寺院的和尚貧財好色,明蔬暗葷,遮人眼目,俺莊內須與他們不同,葷酒俱有,待人甚恕。”
年級字:觸(P6) 目(P1) 傷(P2) 心(P1)
清·宣鼎《夜雨秋燈錄·阮封翁》:“赤貧者無力賃屋,男婦老幼皆露處。忽澍雨滂沱,立泥淖中,相向而哭。翁觸目傷心,計極窮人不過百十,費無多,思有以援之。”
年級字:閉(P2) 目(P1) 塞(P3) 耳(P1)
《隋書·東夷傳·高麗》:“王乃坐之空館,嚴加防守,使其閉目塞耳,永無聞見。”
年級字:橫(P2) 眉(P3) 瞪(P4) 目(P1)
南寧《檢驗工葉英》:“[廢品]好像是唉聲嘆氣,抱怨自己的主人,又好像是在橫眉瞪目地指責自己的主人。”
年級字:璀(P6) 璨(P6) 奪(P3) 目(P1)
宋·周密《武林舊事》第三卷:“玉山寶帶,盡壁寸珠,璀璨奪目。”
年級字:驚(P2) 心(P1) 奪(P3) 目(P1)
年級字:神(P1) 搖(P2) 目(P1) 奪(P3)
年級字:目(P1) 亂(P2) 睛(P3) 迷(P2)
形容所見情景複雜紛繁或怪異多變,令人驚異。同“目亂精迷”。
年級字:有(P1) 目(P1) 共(P1) 賞(P4)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十二回:“這人負一時盛名,而《湘軍志》一書做的委實是好,有目共賞。”
年級字:慈(P2) 眉(P3) 善(P2) 目(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和善
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樣子。
老舍《老張的哲學》:「圓圓的臉,長滿銀灰的鬍子,慈眉善目的。」
年級字:洞(P2) 心(P1) 駭(P0) 目(P1)
宋·楊萬里《答周監丞》:“‘濯龍’二大字,洞心駭目,得未曾有。”
年級字:目(P1) 注(P2) 心(P1) 營(P4)
年級字:目(P1) 無(P2) 餘(P4) 子(P1)
餘子:其他的人。眼裏沒有旁人。形容自高自大,目中無人。
《後漢書·禰衡傳》:“唯善魯國孔融及弘農楊修。常稱曰:‘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年級字:遮(P4) 掩(P4) 耳(P1) 目(P1)
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記》:“聽說事後執政府乘人不知,已將屍首掩埋了些,以圖遮掩耳目。”
年級字:驚(P2) 心(P1) 駭(P0) 目(P1)
年級字:比(P1) 目(P1) 連(P1) 枝(P1)
比目:比目魚,傳說僅一眼,須兩魚並遊;連枝:連在一起的樹枝。比喻形影不離的情侶和朋友。
元·賈固《醉高歌過紅繡鞋·寄金鶯兒》:“樂心兒比目連枝,肯意兒新婚燕兒。”
年級字:橫(P2) 眉(P3) 怒(P2) 目(P1)
五代·後蜀·何光遠《監戒錄》引陳裕詩:“橫眉怒目強幹嗔,便作閻浮有力神。禍福豈由泥捏漢,燒香代養弄蛇人。”
年級字:以(P1) 耳(P1) 代(P2) 目(P1)
拿聽到的代替親眼看到的。指不親自去調查瞭解,光聽信別人說的。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司文郎》:“王具白請教之意。僧笑曰:‘是誰多口,無目何以論文?’王請以耳代目。”
年級字:一(P1) 目(P1) 數(P2) 行(P1)
清·鈕琇《觚剩續編·英豪舉動》:“熊公廷弼當督學江南時,試卷皆親自批閱。閱則連長幾於中堂,鱗攤諸卷於上,左右置酒一罈,劍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數行。”
年級字:目(P1) 瞪(P4) 舌(P2) 強(P2)
年級字:閉(P2) 目(P1) 塞(P3) 聽(P1)
閉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聽。形容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
年級字:目(P1) 光(P1) 如(P2) 豆(P1)
年級字:耳(P1) 目(P1) 閉(P2) 塞(P3)
住在邊遠地區的居民~,文化落後,當地的經濟、文化建設刻不容緩。
年級字:目(P1) 眩(P5) 頭(P1) 昏(P3)
年級字:直(P1) 眉(P3) 怒(P2) 目(P1)
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十七:“孔二老婆並不上他的當,直眉怒目罵他。”
年級字:目(P1) 不(P1) 知(P1) 書(P1)
指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不甚識字或不識字。同“目不識書”。
年級字:刮(P5) 目(P1) 相(P1) 見(P1)
比喻去掉舊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或事物。同“刮目相待”。
年級字:動(P1) 心(P1) 駭(P0) 目(P1)
駭目:使人看了感到驚駭。看了使人感到心動驚駭。形容感受很深,震動非常大。
宋·陸游《跋蘭亭樂毅論並趙岐王帖》:“王遺墨藏家廟者,今雖僅存,某嘗獲觀,皆奇麗超絕,動心駭目。”
年級字:目(P1) 光(P1)
清·葉廷琯《鷗陂漁話·葛蒼公傳》:“先達葛蒼公諱麟,號瞿庵,性敏多才,狀奇偉,目光炯炯有英氣,膽力過人。”
年級字:目(P1) 目(P1) 相(P1)
形容人們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說話。同“面面相覷”。
年級字:甘(P2) 心(P1) 瞑(P0) 目(P1)
《後漢書·馬授傳》:“吾受厚恩,年迫餘日索,常恐不得死國事;今獲所願,甘心瞑目。”
年級字:目(P1) 不(P1) 暇(P6) 給(P1)
清·吳璿《飛龍全傳》序:“於是檢向時所鄙之《飛龍傳》,爲之刪其繁文,汰其俚句,布以雅訓之格,間以清雋之辭,傳神寫物,盡態極妍,庶足令閱者驚奇拍案,目不暇給矣!”
年級字:目(P1) 瞪(P4) 口(P1) 僵(P5)
年級字:目(P1) 心(P1)
唐·韓愈《貞曜先生墓誌銘》:“及其爲詩,劌目鉥心。”
年級字:遊(P2) 心(P1) 寓(P3) 目(P1)
年級字:目(P1) 不(P1) 給(P1) 賞(P4)
年級字:耳(P1) 視(P1) 目(P1) 聽(P1)
用耳朵看,用眼睛聽。三代道家荒唐地認爲視聽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
年級字:綱(P4) 挈(P0) 目(P1) 張(P2)
指撒網時,舉起網上的大繩,所有網眼都張開。比喻抓住主要環節,以帶動其餘;或抓住要領,條理分明。同“綱舉目張”。
清·魏源《道光丙戌海運記》:“於是南北並舉,綱挈目張。”
年級字:駭(P0) 目(P1) 驚(P2) 心(P1)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修鱗》:“平地水深數丈,樹頭牽夫藻荇,舵尾壓於樓臺,駭目驚心,聲如萬馬。”
年級字:金(P1) 刮(P5) 目(P1)
梁啓超《讀〈日本書目志〉書後》:“然今及鐵艦之未來功也,吾速以金篦刮目,槐柳取火,尤不容緩也。”
年級字:橫(P2) 眉(P3) 立(P1) 目(P1)
老舍《茶館》第一幕:“三三兩兩的打手,都橫眉立目,短打扮,隨時進來往後院去。”
年級字:一(P1) 目(P1) 五(P1) 行(P1)
《遼史·楊遵勖傳》:“天下之事,叢於樞府,簿書填委。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判決如流。”
年級字:漫(P3) 無(P2) 目(P1) 的(P1)
詞性:形容詞,形容詞
年級字:爽(P4) 心(P1) 悅(P3) 目(P1)
年級字:瞪(P4) 目(P1) 結(P1) 舌(P2)
清·黃軒祖《遊樑瑣記·顧嘉蘅》:“羣知爲廣文子,異而詢之,瞪目結舌不能對。”
年級字:掩(P4) 目(P1) 捕(P2) 雀(P3)
《三國志·魏書·陳琳傳》:“諺有掩目捕雀。夫微物且不可欺以得志,況國之大事,其可以詐主乎?”
年級字:在(P1) 人(P1) 耳(P1) 目(P1)
明·張岱《奇字問·序》:”近取《左(傳)》、《國(語)》、《史記》……諸書在人耳目前者,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釋之。”
年級字:龍(P2) 眉(P3) 鳳(P4) 目(P1)
年級字:庸(P5) 耳(P1) 俗(P2) 目(P1)
年級字:令(P2) 人(P1) 注(P2) 目(P1)
年級字:目(P1) 無(P2) 法(P1) 紀(P2)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無法無天胡作非爲,無法無天。
清·孫雨林《皖江血》:「且爾搗毀學堂,亦屬目無法紀。」
年級字:死(P3) 不(P1) 瞑(P0) 目(P1)
詞性:副詞
成語,
三國成語抱恨終天、抱恨終身死而無憾三國成語:人死的時候心裏還有放不下的事。現在常用來形容極不甘心。
死: 死亡。
不: 否定。
瞑: 閉上眼睛,睡眠狀態。
目: 眼睛,目光。
瞑目:閉眼。死了也不閉眼。
年代:東漢末年初平元年 ,公元190年。
主要人物: 董卓、孫堅。
故事:東漢時中平六年靈帝鴐崩後,董卓奪權,唯未獲得各州郡刺史不服,紛紛舉兵討伐董卓,其中孫堅兵力強大。董卓計劃與孫堅談親結好,但孫堅拒絕,並直接向董卓表示他必定要誅董卓三族為漢室報復,否則死不瞑目。後來董卓挾持漢獻帝逃往西安。東漢初平三年(公元前192年)孫堅在荊州戰役中身亡。
唐.李延壽《北史. 陳元康傳》: 「及神武疾篤,謂文襄曰:『芒山之戰,不用元康言,方胎汝患,以此為恨,死不瞑目。』」
《三國志·吳書·孫堅傳》:「今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
年級字:娛(P4) 心(P1) 悅(P3) 目(P1)
秦·李斯《諫逐客書》:“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直取其清淡雅論,剖玄析微,賓主往復,娛心悅耳,非濟世成俗之要也。”
年級字:懸(P5) 門(P1) 抉(P6) 目(P1)
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員勸吳王夫差拒絕越國求和,夫差聽信讒言,不從忠告,反賜之劍命自殺。伍員臨死,曰:“樹吾墓上以梓,令可爲器。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見《史記·吳太伯世家》。
年級字:心(P1) 開(P1) 目(P1) 明(P1)
年級字:目(P1) 瞪(P4) 口(P1) 歪(P3)
年級字:口(P1) 呆(P2) 目(P1) 瞪(P4)
明·許仲林《封神演義》第九十七回:“那軍士見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憐惜,再加他嬌滴滴,叫了幾聲將軍長,將軍短。便把這些軍士,叫得骨軟筋酥,口呆目瞪,軟癡癡作一堆麻,酥酥成一塊,莫能動履。”
年級字:雀(P3) 目(P1) 鼠(P4) 步(P1)
年級字:目(P1) 無(P2) 王(P1) 法(P1)
王法∶古時指國家的法律、法令。不把國家的法律放在眼裡。指人不受約束地胡作非為。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他如何敢拿了去,要起贖身的價銀來,目無王法已極。”
年級字:耳(P1) 聞(P2) 目(P1) 睹(P5)
《資治通鑑·唐紀睿宗景雲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年級字:萬(P2) 目(P1) 眥(P0)
睚:眼角;眥:眼框;睚眥:瞪眼睛。衆人瞪目表示憤怒。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百口嘲謗,萬目睚眥。”
年級字:眉(P3) 目(P1) 如(P2) 畫(P1)
《後漢書·馬援傳》:“援自還京師,數被進見。爲人明鬚髮,眉目如畫。”
年級字:目(P1) 別(P1) 匯(P5) 分(P2)
明·宋濂《麗水黃府君墓銘》:“習五經約知其說,尤深於《易》,旁通諸家言,目別匯分,鹹得其統緒。”
年級字:面(P1) 目(P1) 可(P1)
唐·韓愈《送窮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
年級字:目(P1) 達(P1) 耳(P1) 通(P3)
年級字:目(P1) 眥(P0) 盡(P3) 裂(P3)
年級字:目(P1) 食(P1) 耳(P1) 視(P1)
宋·司馬光《迂書·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視而目食者,鮮矣。”
年級字:橫(P2) 眉(P3) 努(P2) 目(P1)
後蜀·何光遠《鑑戒錄》卷十引陳裕詩:“橫眉努目強幹嗔,便作閻浮有力神。禍福豈由泥捏漢,燒香供養弄蛇人。”努,一本作“怒”。
年級字:驚(P2) 世(P1) 駭(P0) 目(P1)
年級字:案(P2) 劍(P4) 瞋(P0) 目(P1)
案:同“按”,握住;瞋:瞪眼。握住寶劍,瞪大雙眼。
年級字:心(P1) 目(P1)
猶言嘔心瀝血。比喻用盡心思。多形容爲事業、工作、文藝創作等用心的艱苦。
年級字:面(P1) 目(P1)
猙獰:面目兇惡。形容面目兇狠可怕。亦作“面貌猙獰”、“猙獰面目”。
年級字:髯(P0) 張(P2) 目(P1)
清·王韜《甕牖餘談·賊中悍酋記》:“曾賊知軍門自至,突出欲擒之,獰髯張目,勇氣百倍,直呼軍門名。”
年級字:貴(P3) 而(P1) 賤(P5) 目(P1)
漢·張衡《東京賦》:“若客所謂,末學膚受,貴耳而賤目者也。”
年級字:目(P1) 瞪(P4) 口(P1) 結(P1)
年級字:舉(P2) 世(P1) 矚(P5) 目(P1)
《國語·晉語》:“則恐國人之矚目於我也。”戰國·楚·屈原《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
年級字:眉(P3) 清(P1) 目(P1) 秀(P2)
元·無名氏《合同文學》第一折:“有個小孩喚做按住,今年三歲,生得眉清目秀,是好一個孩兒也。”
年級字:目(P1) 虎(P1) 吻(P4)
鴟:鷂鷹,一種猛禽;吻:嘴脣邊。形容人相貌陰險兇惡。
《漢書·王莽傳中》:“莽所謂鴟目虎吻,豺狼之聲者也。”
年級字:目(P1) 空(P1) 餘(P4) 子(P1)
眼裏沒有別人。形容驕傲自大,看不起人。同“目中無人”。
年級字:目(P1) 驚(P2) 心(P1)
唐·韓愈《昌黎集·貞曜先生墓誌銘》:“及其爲詩,劌目怵心。”
年級字:巧(P2) 立(P1) 名(P2) 目(P1)
清·昭槤《嘯亭雜錄·卷三·朱白泉獄中上百朱二公書》:“乃星使臨工,以爲巧立名目,不容申辯。”
年級字:耳(P1) 濡(P0) 目(P1) 染(P3)
濡:沾溼;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年級字:瞋(P0) 目(P1) 切(P2) 齒(P3)
瞋目:發怒時睜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緊牙齒。形容極端憤怒的樣子。
《史記·張儀列傳》:“是故天下之遊談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齒以言從之便,以說人主。”
年級字:目(P1) 不(P1) 識(P2) 丁(P1)
《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年級字:目(P1) 無(P2) 尊(P3) 長(P1)
巴金《家》:“她不滿意覺慧的目無尊長的態度,更不滿意覺民的反抗家長、實行逃婚的手段。”
年級字:揚(P2) 眉(P3) 瞬(P5) 目(P1)
①猶橫眉怒目。②一舉眉,一轉眼。形容時間極短。③傾心注目。④沾沾自喜貌。
年級字:目(P1) 挑(P3) 心(P1) 悅(P3)
年級字:令(P2) 人(P1) 矚(P5) 目(P1)
年級字:鼠(P4) 目(P1) 寸(P1) 光(P1)
我們從小就應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決不做鼠目寸光的庸人。
年級字:荊(P5) 滿(P2) 目(P1)
荊榛:帶刺的叢生灌木。放眼望去,都是荊榛。形容遭遇變故後到處都是荒涼的景象。也比喻處境困難,障礙重重。
《舊五代史·盧文進傳》:“文進在平州,率奚族勁騎,鳥擊獸搏,倏來忽往,燕趙諸州,荊榛滿目。”
年級字:魚(P1) 目(P1) 混(P5) 珍(P2)
《參同契》上:“魚目豈爲珠,蓬蒿不成檟。”唐·李白《鳴皋歌送岑徵君》:“蝘蜓嘲龍,魚目混珍。”
年級字:道(P1) 存(P3) 目(P1) 擊(P3)
一個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養,人們只需一接觸便能感受得到。
《莊子·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
年級字:光(P1) 采(P1) 奪(P3) 目(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玉臺翠樹,光采奪目。”
年級字:豁(P0) 人(P1) 耳(P1) 目(P1)
王國維《人間詞話》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
年級字:目(P1) 空(P1) 一(P1) 世(P1)
明·焦竑《李氏焚書序》:“宏甫快口直腸,目空一世,憤激過甚,不顧人有懺者。”
年級字:琳(P2) 琅(P6+) 觸(P6) 目(P1)
原指所見皆名流。後指眼前所見都是珍貴的物品或美好的詩文。
年級字:金(P1) 剛(P2) 怒(P2) 目(P1)
《太平廣記》卷一七四引宋·龐元英《談藪·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嘗遊鐘山開善寺,謂小僧曰:‘金剛何爲努目?菩薩何爲低眉?’小僧答曰:‘金剛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憮然不能對。”
年級字:目(P1) 光(P1) 如(P2) 鼠(P4)
魯迅《兩地書·致許廣平112》:“雖然他的目光如鼠,各處亂翻,我有時也有些覺得討厭。”
年級字:貴(P3) 耳(P1) 賤(P5) 目(P1)
重視傳來的話,輕視親眼看到的現實。比喻相信傳說,不重視事實。
漢·張衡《東京賦》:“若客所謂,末學膚受,貴耳而賤目者也。”
年級字:綱(P4) 目(P1) 不(P1) 疏(P3)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劉公幹以失敬罹罪,文帝問曰:‘卿何以不謹於文憲?’楨答曰:‘臣誠庸短,亦由階下綱目不疏。’”
年級字:拭(P5) 目(P1) 以(P1) 俟(P0)
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確信某件事情一定會出現。同“拭目以待”。
年級字:光(P1) 華(P2) 奪(P3) 目(P1)
《醒世恆言·灌園叟晚逢仙女》:“其花大如丹盤,五色燦爛,光華奪目。”
年級字:頭(P1) 鼠(P4) 目(P1)
像袋象獐子那樣又小又尖,眼睛像老鼠那樣又小又圓。形容人相貌醜陋,神情狡滑。
《舊唐書·李揆傳》:“龍章鳳姿之士不見用,獐頭鼠目之子乃求官。”
年級字:心(P1) 存(P3) 目(P1) 想(P1)
唐·白居易《白蘋洲五亭記》:“楊君緘書齎圖請予爲記。予按圖握筆,心存目想,覼縷梗概,十不得其二三。”
年級字:魂(P4) 銷(P3) 目(P1) 斷(P3)
年級字:頭(P1) 暈(P4) 目(P1) 眩(P5)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滿屋裏的東西都是耀眼爭光,使人頭暈目眩。”
年級字:播(P2) 糠(P0) 眯(P4) 目(P1)
撒播糠秕眯住別人的眼睛。比喻外物雖小,但造成的危害卻很大。
《莊子·天運》:“夫播糠眯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
年級字:廬(P0) 山(P1) 面(P1) 目(P1)
廬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來面目。
清·段雪亭《<聊齋志異>遺稿例言》:“苟非自作聰明,即欲省其鉛槧,致令廬山面目,漸失其真。”
年級字:名(P2) 目(P1) 繁(P3) 多(P1)
年級字:目(P1) 亂(P2) 精(P2) 迷(P2)
眼花繚亂,神情迷惑。形容所見情景複雜紛繁或怪異多變,令人驚異。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景樂寺》:“異端奇術,總萃其中。剝驢投井,植棗種瓜,須臾之間皆得食。士女觀者,目亂精迷。”精,一本作“睛”。
年級字:瞪(P4) 目(P1) 口(P1)
清·無名氏《帝城花樣·春珊傳》:“諸名士且搖玉柄麈尾,擎鐵如意,瞪目哆口如木雞。”
年級字:滿(P2) 目(P1) 瘡(P6) 痍(P6)
年級字:賞(P4) 心(P1) 悦(P3) 目(P1)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魯迅《故事新編·采薇》:“兩人到山腳下一看,只見新葉嫩碧,土地金黃,野草開着些紅紅白白的小花,真是連看看也賞心悦目。”
年級字:騁(P0) 懷(P3) 遊(P2) 目(P1)
騁懷:放開胸懷,往遠處想;遊目:遠眺。縱目四望,開闊心胸。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年級字:明(P1) 目(P1) 張(P2) 膽(P3)
明目:睜亮眼睛;張膽:放開膽量。原指有膽識,敢做敢爲。後形容公開放肆地幹壞事。
《晉書·王敦傳》:“今日之事,明目張膽,爲六軍之首,寧忠臣而死,不無賴而生矣。”
年級字:刮(P5) 目(P1) 相(P1) 待(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刮目相看傳説呂蒙年少時學識尚淺,後來從軍獲得晉升,後來得到孫權鼓勵,勤奮讀書,成為一位智勇相傳的名將,令人不再用從前的眼光去小看他。
《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年級字:目(P1) 挑(P3) 心(P1) 招(P2)
《史記·貨殖列傳》:“今夫趙女鄭姬,設形容,揳鳴琴,揄長袂,躡利屐,目挑心招,出不遠千里,不擇老少者,奔富厚也。”
年級字:光(P1) 彩(P1) 奪(P3) 目(P1)
奪目:耀眼。形容鮮豔耀眼。也用來形容某些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的極高成就。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解開來,只見一團綿裹着寸許大一顆夜明珠,光彩奪目。”
年級字:耳(P1) 目(P1) 股(P3)
股:大腿;肱: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輔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
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然耳目股肱,寄於卿輩……事有不安,可極言勿隱。”
年級字:目(P1) 不(P1) 忍(P1) 見(P1)
年級字:衆(P3) 目(P1) 具(P1) 瞻(P0)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顯。同“衆目共睹”。
朱自清《“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況內地更有好處,爲五方雜處,衆目具瞻的上海等處所不及的;如花木的趣味,盆栽的趣味便是。”
年級字:朗(P3) 目(P1) 疏(P3) 眉(P3)
朗:明亮;疏:疏朗。明亮的雙目和疏朗的眉毛。形容眉目清秀。
年級字:過(P1) 目(P1) 成(P1) 誦(P4)
《晉書·苻融載記》:“耳聞則誦,過目不忘。”《宋史·劉恕傳》:“恕少穎司,書過目即成誦。”
年級字:目(P1) 知(P1) 眼(P1) 見(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熟悉瞭解。
年級字:目(P1) 耳(P1) 染(P3)
?焙通“濡”,沾染。因耳目經常接觸而受到感染,影響。亦作“耳濡目染”、“耳染目濡”、“目染耳濡”、“目濡耳染”。
年級字:目(P1) 眩(P5) 神(P1) 搖(P2)
年級字:耳(P1) 聞(P2) 目(P1) 見(P1)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夫信謗之徵,有如影響;耳聞目見,其事已多,或乃精誠不深,業緣未感,時儻差闌,終當或報耳。”
年級字:頭(P1) 昏(P3) 目(P1) 眩(P5)
年級字:掩(P4) 人(P1) 耳(P1) 目(P1)
《大宋宣和遺事》亨集:“雖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年級字:滿(P2) 目(P1) 荊(P5)
荊:荊條,灌木。榛:樹叢。滿眼看見的都是荊條和樹叢。形容十分荒涼蕭條的環境。
年級字:眉(P3) 語(P1) 目(P1) 笑(P1)
清·袁于令《雙鶯傳》第七折:“今朝何幸聚多嬌,偏稱是粒面烏紗年少,記歌娘子,與周郎眉語目笑。”
年級字:目(P1) 成(P1) 心(P1) 許(P1)
目成:以目傳情,心意相通。許:允許;許諾。形容男女雙方以眉目傳情,互通愛慕之意,心裏暗暗相許。亦作“目成眉語”、“目成心授”。
年級字:目(P1) 語(P1) 額(P3) 瞬(P5)
明·王志堅《表異錄·邑里》:“目語額瞬,言市人精黠也。”
年級字:驚(P2) 心(P1) 慘(P3) 目(P1)
年級字:目(P1) 牛(P1) 無(P2) 全(P2)
《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年級字:動(P1) 心(P1) 目(P1)
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懼。看了使人感到內心恐懼。形容感受很深,震動非常大。
宋·陳亮《祭宗成老文》:“雖才俊比肩,可喜可愕,至於動心怵目,無所不有,然其厚德偉度,要不復前人比。”
年級字:心(P1) 目(P1)
梁啓超《飲冰室詩話》七:“狄平子以所著《平等閣筆記》見寄,記述兩年來都中近事,字字令人劌心怵目。”
年級字:目(P1) 光(P1) 如(P2)
目光發亮象火炬。形容憤怒地注視着。也形容見識遠大。
《南史·檀道濟傳》:“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
年級字:觸(P6) 目(P1) 經(P1) 心(P1)
明·何大復《感春》詩:“風光物色元非惡,觸目經心偏苦情。”
年級字:目(P1) 不(P1) 暇(P6) 接(P2)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年級字:本(P2) 來(P1) 面(P1) 目(P1)
《六祖壇經·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宋·蘇軾《老人行》詩:“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長如故。”
年級字:目(P1) 空(P1) 一(P1) 切(P2)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二回:“但他恃著自己學問,目空一切,每每把人不放在眼內。”
年級字:觸(P6) 目(P1) 皆(P3) 是(P1)
唐·朱敬則《五等論》:“故魏太祖曰:‘若使無孤,天下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明竊號議者觸目皆是。”
年級字:眾(P3) 目(P1) 昭(P2) 彰(P6)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在你家裡搜出人腿來,眾目昭彰,一傳出去,不到得輕放過了你。”
年級字:耳(P1) 聰(P3) 目(P1) 明(P1)
年級字:目(P1) 眩(P5) 頭(P1) 暈(P4)
年級字:避(P4) 人(P1) 耳(P1) 目(P1)
清·俞達《青樓夢》第二十八回:“我欲姐姐遷個住處,他日相迎,亦可以避人耳目。”
年級字:眾(P3) 目(P1)
睽睽:張目注視的樣子。許多人爭著眼睛看著。指在廣大群眾注視之下。
唐·韓愈《鄆州溪堂詩并序》:“公私掃地赤立,新舊不相保持,萬目睽睽,公於此時能安以治之。”
年級字:目(P1) 染(P3) 耳(P1) 濡(P0)
年級字:目(P1) 斷(P3) 魂(P4) 銷(P3)
目斷:竭盡目力所見。指竭盡目力也看不見,因而內心十分悲痛。形容因離別而十分傷心。亦作“目斷魂消”。
年級字:賤(P5) 目(P1) 貴(P3) 耳(P1)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蛇牀》:“世人舍此而求補藥於遠域,豈非賤目貴耳乎?”
年級字:兩(P1) 葉(P1) 掩(P4) 目(P1)
如同兩片樹葉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矇蔽而對事物分辨不清楚。
北齊·劉晝《劉子新論·專學》:“夫兩葉掩目,則冥然無睹;雙珠填耳,必寂然無聞。”
年級字:拭(P5) 目(P1) 而(P1) 待(P3)
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確信某件事情一定會出現。
漢·楊修《答臨淄侯箋》:“觀者駭視而拭目,聽者傾首而竦耳。”
年級字:目(P1) 切(P2) 齒(P3)
嗔目:發怒時睜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緊牙齒。形容極端憤怒的樣子。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段祺瑞馬廠誓師》:“復辟之貽害清室也如彼,不利於國家也如此。內之不特非清室自動,而孀妃耆博,且不勝其疾首痛心。外之不特非羣公勸進,而比戶編氓,各不相謀,而嗔目切齒。”
年級字:目(P1) 心(P1)
清·包世臣《再與楊季子書》:“至於秦漢之文,莫不洞達駘宕,劌目怵心。”
年級字:目(P1) 見(P1) 耳(P1) 聞(P2)
年級字:衆(P3) 目(P1)
睽睽:張目注視的樣子。許多人爭着眼睛看着。指在廣大羣衆注視之下。
唐·韓愈《鄆州溪堂詩並序》:“公私掃地赤立,新舊不相保持,萬目睽睽,公於此時能安以治之。”
年級字:瘡(P6) 痍(P6) 滿(P2) 目(P1)
瘡痍:創傷。滿眼創傷。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災禍的景象。
年級字:有(P1) 目(P1) 共(P1) 睹(P5)
年級字:耳(P1) 目(P1) 昭(P2) 彰(P6)
昭彰:十分明顯,人所共見。衆人已聽到和看到,十分明顯。形容被衆人瞭解得清清楚楚,無法藏匿。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十七回:“說刑部審問過,見耳目昭彰,料難隱瞞十分爲過學士不安,只得會同禮臣復奏一本。”
年級字:以(P1) 耳(P1) 爲(P2) 目(P1)
拿聽到的當作親眼目睹的。比喻不親自瞭解情況,只聽信別人說的。
清·張春帆《九尾龜》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撫,也都是些以耳爲目、不分黑白的人。”
年級字:遊(P2) 目(P1) 騁(P0) 懷(P3)
遊目:遠眺;騁懷:放開胸懷,往遠處想。縱目四望,開闊心胸。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年級字:觸(P6) 目(P1) 警(P2) 心(P1)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大學·傳第六章一》:“如爲子而必誠於孝,觸目警心,自有許多痛癢相關處。”
年級字:目(P1) 不(P1) 斜(P4) 視(P1)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清·李汝珍《鏡花緣》:“都是目不斜視,俯首而行。”
年級字:抉(P6) 目(P1) 吳(P6+) 門(P1)
西漢·司馬遷《史記·吳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
年級字:昭(P2) 昭(P2) 在(P1) 目(P1)
唐·裴度《寄李翱書》:“賈誼之文,化成之文也,鋪陳帝王之道,昭昭在目。”
年級字:目(P1) 瞪(P4) 心(P1) 駭(P0)
《轟天雷》第十回:“當時土木工匠們弄得目瞪心駭,不知所爲,都停着工看。”
年級字:一(P1) 葉(P1) 障(P4) 目(P1)
毛澤東《論持久戰》:“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爲是。”
年級字:目(P1) 兔(P1) 顧(P3) 犬(P1)
語出《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爲晚也。”
年級字:滿(P2) 目(P1) 淒(P4) 涼(P2)
陳毅《過黃泛區書所見》:“三過黃泛區,走蹌踉。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滿目淒涼。”
年級字:耳(P1) 聞(P2) 目(P1) 擊(P3)
宋·劉克莊《後村全集·回劉汀州書》:“僕不佞,於世之傑士仁人,……皆耳聞目擊,一旦因賢嗣顯揚之請,遂得附名驥尾,以詔不朽,豈非幸歟!”
年級字:戟(P0) 指(P2) 怒(P2) 目(P1)
年級字:目(P1) 送(P1) 手(P1) 揮(P3)
手眼並用,怎麼想就怎麼用。也比喻語言文字的意義雙關,意在言外。
三國魏·稽康《贈兄弟才公穆入軍》詩:“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年級字:口(P1) 沸(P4) 目(P1) 赤(P3)
《韓詩外傳》卷九:“言人之非,目 腕,疾言噴噴,口沸目赤。”
年級字:琳(P2) 滿(P2) 目(P1)
琳瑯:精美的玉石。滿眼都是珍貴的東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今日之行,觸目見琳瑯珠玉。”
年級字:驚(P2) 心(P1) 眩(P5) 目(P1)
《隋書·經籍志四》:“謂之天書。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輝照耀,驚心眩目,雖諸天仙,不能省視。”
年級字:目(P1) 瞪(P4) 口(P1) 呆(P2)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嚇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
年級字:目(P1) 不(P1) 忍(P1) 睹(P5)
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而軍士之折臂斷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
年級字:耳(P1) 目(P1) 衆(P3) 多(P1)
耳目:指爲別人打探消息的人。周圍注意的人很多。也指爲刺探情報的人很多。
清·石昆玉《三俠五義》第十六回:“只是目下耳目衆多,恐有泄漏,實屬不便。”
年級字:引(P2) 人(P1) 注(P2) 目(P1)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也有敲打銅鑼,高舉旗幟,引人注目的。”
年級字:目(P1) 瞪(P4) 口(P1) 張(P2)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時甩開手,曾文彩目瞪口張地望着他。”
年級字:目(P1) 無(P2) 全(P2) 牛(P1)
全牛:整個一頭牛。眼中沒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結構。比喻技術熟練到了得心應手的境地。
《莊子·養生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年級字:目(P1) 使(P2) 頤(P0) 令(P2)
《新唐書·王翰傳》:“家畜聲伎,目使頤令,自視王侯,人莫不惡之。”
年級字:目(P1) 不(P1) 忍(P1) 視(P1)
唐·李華《弔古戰場文》:“傷心慘目,有如是耶!”明·凌蒙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七:“欽宗聽罷,不好回言,只是暗暗淚落,目不忍視,好好打發了他出去。”
年級字:極(P2) 目(P1) 遠(P1) 眺(P5)
三國·魏·王朗《與許靖書》:“子雖在裔土,想亦極目而迥望,側耳而遐聽,延頸而鶴立。”
年級字:耳(P1) 傭(P5) 目(P1)
清·錢謙益《覆徐巨源書》:“流浪壯齒,記濫俗學,侵尋四十,賃耳傭目,乃稍知古學之由來。”
年級字:光(P1) 彩(P1) 溢(P5) 目(P1)
《太平御覽》卷七○三引晉·裴啓《語林》:“[石崇]乃命取珊瑚,有三尺,光彩溢目者六十七枚。”
年級字:萬(P2) 目(P1)
唐·韓愈《鄆州溪堂詩並序》:“公私掃地赤立,新舊不相保持,萬目睽睽,公於此時能安以治之。”
年級字:面(P1) 目(P1)
敵人見利誘不成,便露出了他們的~,用槍斃來威脅革命者。
年級字:目(P1) 不(P1) 識(P2) 書(P1)
年級字:目(P1) 動(P1) 言(P1) 肆(P4)
年級字:燦(P3) 爛(P3) 奪(P3) 目(P1)
年級字:觸(P6) 目(P1) 興(P2) 嘆(P3)
明·李贄《焚書·雜述·雜說》:“一旦見景生情,觸目興嘆。”
年級字:目(P1) 中(P1) 無(P2) 人(P1)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六回:“趙奢子趙括,自少喜談兵法,家傳《六韜》、《三略》之書,一覽而盡;嘗與父奢論兵,指天畫地,目中無人,雖奢亦不能難也。”
年級字:本(P2) 草(P1) 綱(P4) 目(P1)
詞性:名詞
由明李時珍撰,歷時近三十年,共五十二卷的中國醫學藥物的書。
收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附圖千餘幅,闡發藥物的性味、主治、用法、產地、形態、炮製等,並載附方萬餘。
有英、法、日、韓、德文等譯本。
年級字:觸(P6) 目(P1) 慟(P6) 心(P1)
南朝·梁武帝《追贈張弘籍詔》:“朕少離苦辛,情地彌切,雖宅相剋成,輅車靡贈,興言永往,觸目慟心。”
年級字:目(P1) 濡(P0) 耳(P1) 染(P3)
濡:沾溼;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年級字:面(P1) 目(P1) 全(P2) 非(P2)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陸判》:“舉手則面目全非。”
年級字:遊(P2) 目(P1) 騁(P0) 觀(P2)
年級字:目(P1) 擊(P3) 耳(P1) 聞(P2)
《資治通鑑·唐紀睿宗景雲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年級字:括(P3) 目(P1) 相(P1) 待(P3)
年級字:傷(P2) 心(P1) 慘(P3) 目(P1)
傷心:使人心痛;慘目:慘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慘,使人不忍心看。
年級字:避(P4) 人(P1) 眼(P1) 目(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每日一入學中,四處各坐,卻八目勾留,或設言托意,或詠桑寓柳,遙以心照,卻外面自爲避人眼目。”
年級字:羅(P3) 之(P2) 一(P1) 目(P1)
網之一孔。比喻局部在整體中才能起其作用;脫離了整體,局部便不起作用。
《淮南子·說山訓》:“有鳥將來,張羅而待之,得鳥者羅之一目也。今非昔比爲一目之羅,則無時得鳥矣。”
年級字:光(P1) 彩(P1) 耀(P3) 目(P1)
晉·葛洪《神仙記·王遠》:“衣有文采,又非錦綺,光彩耀目,不可名狀。”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阿稚》:“待女六七人扶阿稚,紅巾覆面,錦衣繡裳,一涌而入。妝奩隨之以進,光彩耀目,填塞草堂。”
年級字:目(P1) 無(P2) 三(P1) 尺(P1)
不把法制放在眼裏。形容違法亂紀,胡作非爲。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
年級字:刮(P5) 目(P1) 相(P1) 看(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另眼相看傳説呂蒙年少時學識尚淺,後來從軍獲得晉升,後來得到孫權鼓勵,勤奮讀書,成為一位智勇相傳的名將,令人不再用從前的眼光去小看他。
《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年級字:夫(P2) 妻(P3) 反(P1) 目(P1)
年級字:觸(P6) 目(P1) 成(P1) 誦(P4)
唐·姚思廉《陳書·陸瑜傳》:“論其博綜子史,諳究儒墨,經耳無遺,觸目成誦。”
年級字:目(P1) 不(P1) 轉(P2) 晴(P2)
詞性:形容詞
東張西望指眼睛不停望著一個目標,眼珠或眼球都一直沒有移開。主要含義是指注意力被吸引著。
年級字:舉(P2) 目(P1) 無(P2) 親(P1)
擡起眼睛,看不見一個親人。比喻單身在外,人地生疏。
唐·薛調《劉無雙傳》:“四海之廣,舉目無親戚,未知託身之所。”